第一篇:诚实面对情绪[推荐]
博轩正面管教
BOXUAN POSITIVE DISCIPLINE
诚实面对情绪
琳 洛特
如何面对自己的真实情绪是一个技巧,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首先先了解关于情绪或感受的部分。感受是发生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有很多词汇可以用来描述感受,它们通常是形容词。例如:“高兴的”,“舒服的”,“饥饿的”,“困倦的”,“恼怒的”,“沮丧的”,“失望的”,“生气的”,“欢喜的”,等等。这些词汇不同于“喜欢”,“好似”,“你”,“那个”等等。感受描述出了我们的内心深处发生了什么,并带出关于我们的信息。感受并不是对于别人的判断,它不同于想法。感受不分好与坏,对于错,合适与不合适。感受是不符合逻辑的。感受也不是行为或举止。愤怒、饥饿、疲劳、快乐的感受与愤怒、饥饿、疲劳、快乐的表现有很大区别。将气愤、饥饿、疲倦或高兴得感受与又气、又饿、又累、又高兴得感受放在一起,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不能仅仅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来判定他/她的感受。人们可能在感到愤怒时仍保持微笑,不饿得时候还吃东西,感到无聊时去睡觉,或者因为快乐而哭泣。如果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感受,我们必须请他/她亲自告诉我们。或者我们可以猜测一个人的感受,请他/她确认或否定。
诚实面对情绪的第二部分是语言上的诚实。既然我们知道感受已经产生,感受产生于我们的内心,有语言可以表达感受,我们就需要与我们周围的人沟通我们的感受。这样做起来可能会很恐怖。当我们和别人沟通感受时,我们是脆弱的变得容易受伤,我们周围的人并不总是训练有素、敏感地倾听感受,而不带私人想法或不会去修正我们所表达的感受。但即使这样也是值得去做得。因为如果没有诚实面对情绪,那么就不会有自我认同、接受他人或者个人成长了。
诚实面对情绪方能打开沟通的渠道,带来亲密感。往往当我们诚实面对情绪时,我们总是担心会伤害到其他人的感情,但事实恰恰相反!同时当我们听到别人的感受时要不判断,不评论,不修复,不辩解。
诚实面对情绪会带走而不是带来压力和紧张。我信息是陈述事件和我,陈述事件中我的感受,陈述事件中我的感受及当下的想法。我真实陈述我的感受,听到的人会感谢我们告诉了他们我真正的感受!
譬如:在一次家庭会议上,我曾经表达过我对于教育孩子的困扰。一方面,我很享受没有孩子与我们生活在一起,当我能够和整洁的大自然待在一起时,我会感受很轻松很舒适。我喜欢从郊外旅行回到家的感觉,我喜欢不必去满足别人的需要。我很讨厌乱丢的磁带或者CD,地毯上的污点,损坏的东西,以及脏盘子。我喜欢做一个“迪斯尼”家长,与孩子一起度过假期和特别的日子,而大部分时间家中没有孩子的烦扰。我已经完成把带孩子当成是每天必备的事情的阶段。另一方面,我爱我的继子。是我邀请他来和我们一起生活,我也想让他成为我们家的一份子。我大部分的时间和他相处得很好,我也很乐意看到他和他的继父之间关系的建立。我感谢他给我的所有的帮助,也对他天生的好性情感到欣慰。我没有想过要让他离开,但是我相当纠结于自己复杂的感受。我很担心如果我把这些话说出来,我的继子会感到被遗弃,我的丈夫会觉得到了从我们两人中间选择一个的地步。如此一来,他们会认为我是小气和自私的。该发生的总是会要发生的。他们对于我最终选择了诚实地面对情绪而感到高兴和感激。我的继子说:“我不知道你是怎样感受的,但是我真的很在乎你的感受。”在这次会议后,我感到在这个家里压力被释放了。我注意到,当我们都诚实地面对情绪时,我们常常并不需要进入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模式,因为问题被摆在桌面上时,它往往会自己得以解决。
第二篇:如何面对学生的厌学情绪
如何面对学生的厌学情绪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开学初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高,经过期中考试后,有一部分的学生考的比较差,就失去了学习热情,有了厌学情绪。这一部分的学生存在着厌学情绪主要是学习动机不足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去了解,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厌学的情绪的存在。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师的教育方法上存在着问题。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会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就感或者说成就动机不足。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就可能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和指责,时间久了,他们在与学习相关的成就动机上或者成就感上比较的薄弱。可以想像对消极情绪的学生是很难燃起他对学习的兴趣。当面对这类学生是我们就应该去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与成就动机,这是非常的重要的。有些学生现在看起来存在有比较强烈的厌学情绪,但是他们潜在的拥有一种强烈的想要学好的动机。只是因为以前跟学习相关的很多经验,都是消极的,所以他们在学习的时候,这种积极的动机就得到了抑制。那么我们要在中间要看到的是,尽管这些学生成绩不好,但是他们仍然有强烈想要学好的动力,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既要知道他今天所存在的问题所在,更要看到他还有一种想要改变自己,要求上劲和进步的内在动力。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观点。比如有这样一名学生,她是女孩,父母生下弟弟后,把对她的爱转移到了弟弟身上,她很困惑,也不爱学习了,我经常找她谈心,给她讲道理,现在她的厌学情绪已经得到了好转。
第三篇:心理学教案 面对情绪暴风雨
快乐需要自己去创造
一、主题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讲,心情也称为心境,是人的情绪状态,也属于情感的内容,是情感的具体表现之一。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微弱,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心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心境时,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因此,有意识地调整自己认识事物的角度,调整自己不良的情绪,培养激发良好的心境,是很有必要的。
二、活动目的: 懂得情绪是怎样产生的。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健康的心态。3 掌握一些驾驭情绪的方法。
三、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认识会产生不同的情绪。2 难点:使学生掌握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
四、活动准备:
1.用透明的杯子装上半杯水。2 制作幻灯片。
五、活动过程:
(一)体验感悟 导入 “杯,是半空的还是半满的”
就半杯水请大家谈谈看法:你的看法是“只剩下半杯”还是“还有半杯”?还有其他看法吗?
教师总结:强调改变认识态度,学会积极认知是改善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引起情绪好坏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于事件的看法。对同一事件,看法不同,结果在他内心产生的反映就不同,相应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所以,情绪好坏,决定权在自己手中。2 故事 《卖布鞋和卖雨伞的故事》
一位老奶奶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卖布鞋的,一个是卖雨伞的,晴天,老奶奶担心小儿子的雨伞卖不出去,雨天,她又担心大儿子的布鞋卖不出去。因此整天愁眉不展,没有一天好心情。
想一想:老奶奶应该用什么方法调适自己的情绪? 教师总结方法:改变对事物的认识态度,换个角度考虑问题。
(二)与人分享 提问:类似卖布鞋和卖雨伞的故事,你还想到了哪些其他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碰到的调节情绪的故事?
如杯弓蛇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实际情景:假如你第一次考了65分,而这次考了70分,但在班级中仍然处于最后几位,你会怎样评价这个成绩?
教师分析:评价分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自身实例:大学里,一个室友爱听音乐,常把自己的耳机音量开到最大(内放)„„4 教师补充介绍几种驾驭和调适情绪的方法:
① 提出合理要求,不作过高奢望,减少失败或失落感
举自身例子,对上大学充满了幻想,进入这个象牙塔之后却发现其实也并不怎样。
再比如说,你的物理成绩在班中属于中等,那即使你进行了认真的复习,也不能要求自己去考全班第一的好成绩,否则考得不好,自己的失败感会比平常增加几倍。
② 提高耐受挫折的能力,正确对待失败。
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否有过交友不慎、被人误解、考试失利、上课回答不出问题挨骂等经历,问题出现后是怎么去面对的? 事例《一个博士生的自杀》
一个博士,从小学业优秀,博士毕业后到一家大公司去应聘,同时去应聘的还有很多人,其中有他认识的同学和朋友。在等待公司通知的过程中,有许多各方面才能不如他的人,都先后接到了公司的聘书,惟独他没有。踌躇满志的他似乎从人生的颠峰跌到了低谷,对自己心灰意冷,所有好的感觉都没有了,进而感到周围的人包括家人、朋友、同学都瞧不起他,他对自己活着的价值也产生了怀疑。陷入绝望境地的他,从十层楼上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其实,他已经被公司聘用,只是公司想检验一下他的抗挫折能力。提另一个事例,刚接到聘用书马上又被解雇了。提供一个情境“落选之后”:在一次班干部选举中,你落选了,你会怎么安慰自己?
③ 认准了要做的事,就努力去做好,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评价,记住但丁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三)引导实践 情景体验-------“撞车了”
放学了,你骑着自行车在小心地避开人群往家赶,急着要把今天获奖的事告诉妈妈。突然,你被飞驰而来的摩托车擦了一下,你跌倒在一旁。双方都受了惊吓,但没有受伤,只是车子坏了。
讨论:碰到这种尴尬加倒霉的事儿,你会怎样处理?
教师看法:幽默法、自嘲法——看来我今天的奖励要变成惩罚了,不过还好,我懂得了乐极生悲的道理,凡事不要太高兴过头了。2 情景体验--------“丢伞之后” 3 幽默法《乌戴特将军的幽默》
在柏林空军俱乐部举行的招待会上,一位年轻的士兵不小心将酒洒在著名的乌戴特将军的有名的秃顶上,士兵吓得魂不附体,全场气氛异常紧张,将军大人一时也呆住了。所幸的是,他立刻反映过来,微笑着说“„„„„”一句话,使在场的人大笑起来,难堪的局面立刻打破,而乌戴特将军也以这极富人情味的举动赢得更多人的爱戴。
提问1:乌戴特将军说了一句什么话?
提问2:还有那些类似用幽默法来处理尴尬场面的故事?如苏格拉底的“雷声过后必有骤雨”论,萧伯纳的“智退情书”。4 推荐读物《富翁的价值》
有一天,苏格兰诗人贝恩斯独自一个人在泰晤士河畔的大街上散步。忽然有一个富翁失足掉进河里,他在水中呼喊救命。当时有一个穷苦的青年,他听到喊 声后,就奋不顾身跳进河里,冒着生命危险,把那富翁营救上岸。
那位富翁得救以后,对这位救起他的穷青年,没说一句好话,丢下一个铜元,转身就走。围在旁边观看的行人,被这个富翁的骄横和忘恩负义所激怒。大家哄叫起来,七手八脚,抬起那位富翁,想把他再扔到河里去。这时目睹这场闹剧的贝恩斯过来,劝阻群众说:“„„„„。”那个富翁听了,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提问:你觉得贝恩斯会说什么话? 5 《成功之路在于情绪教育》 1995年《纽约时报》科学专栏作家丹尼尔?戈尔曼的新著《情感智商》一书问世后,“情感智商”真正被世人所了解。在美国企业界,许多人事主管也普遍认为“智商使人得以录用,而情商使人得以晋升。”许多大公司的管理人员也已感到情感智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已将它运用到企业的人才管理之中。目前,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商业部门,越来越在乎所招收员工的情商高低,他们不仅进行有关的能力测试,还请专家来进行专业的情商测试。在测试中,专家们甚至提出,不仅个体有情商的高低之分,集体也有其情商。
第四篇:如何与自己的负面情绪相处?如何面对恐惧?
如何与自己的负面情绪相处?如何面对恐惧?
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通常都会产生许多的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经常会给人带来负面的体验。它的形成过程首先是通过我们头脑中对一件事物的认识来影响我们的情绪,最终影响行为的一个过程。
举个例子:比如你的某个计划并没有像你想象中的那样顺利开展,也许是学业计划、工作项目,或者就是某一个你想完成的目标。你期待着它可以顺利的进行,结果却遇到了很多始料未及的困难。那么在这个时候你首先认识到这种状况是不好的、是具备威胁性的。然后就会升起烦躁、焦虑,以及不安的情绪,从而影响到这个计划后续的发展。恐惧、焦虑等情绪的来源是因为你觉得你的安全被打破了,它的发展超出了你的可控制范围,它越过了你的安全领域。于是它就变成了一个危险警报,开始在你的头脑中警铃大作。
这其实就是我们头脑中有关大脑皮层、下丘脑以及杏仁核之间作用产生的一个生理机制。
其实原本不安的情绪它是一个保护我们的东西,是让生物个体去规避风险,维护自身安全的这么一个存在。比如遇到危险的时候杏仁核产生恐惧情绪,自动的帮助我们做出逃跑、躲避等行为。
但现实中大部分人体会到的恐惧并非都是生命安全这么严重的层次上的。大部分其实都是关于我们社会身份的一种恐惧。是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没有把一项为了证明你是有价值的成员的任务做到完美而产生的。说得有点复杂,其实就是担心自己丧失社会价值感的一种恐惧。
它不会影响我们的生命安全,但它影响的是我们的身份安全。是关于一种身份认同的安全感。
比如你担心高考能不能考高分,其实就是在担心一旦失利它就会抹杀掉你作为学生的社会价值,以及后续那些会向你倾斜的社会资源。你在学业这个层面就会被社会规则归类为一个低价值的人。实际上就是有关学生身份的威胁。
当然,担心工作项目也是同理。
但其实我们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群体环境中,去追求提升身份价值,去追求更多的社会资源是非常正常,也是应该做的。除非你可以脱离这个社会群体、可以脱离这个竞争的游戏。否则你就是要去为了提升及维护自身价值而奋斗的。这本来就是竞争性社会的规则所在。
恐惧心理也是担忧自己在竞争中丧失优势而产生的情绪而已。
如果谁可以做到不在意身份,不在意竞争的结果,那他就可以不再恐惧。
但只要你还处在这个竞争环境中,你就很难能做到这一点。
我们很多时候恐惧一件事,拖着不去做。是因为害怕一旦失败就会威胁到自己的社会身份。而如果是因为自己拖着拖着没有认真去做而导致结果不好,这时候不认真就可以被当作一个借口,来维护你的身份价值。你就可以说,害 我根本没好好做,我要是好好做那肯定吧啦吧啦吧啦。但假如你已经付出了全力但仍然失败了,那就会证明是你本来就没有那个能力。这对于你的身份价值感会是个很大的威胁。如果在一个人的成长中从小到大都被灌输所谓社会身份的重要性,告诉他你不能失败、不能差、不能做错一点,否则你的身份就破裂了,你就没有价值没有人爱了。如果一个人从小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势必会成为一个经常性恐惧经常性焦虑的人,势必会为了维护现有的这一丁点的社会身份,维护它不受一丝的损害而不敢去做许多事。
这是很多人之所以会恐惧一些事情的原因。
但这样的人如果到了晚年,他可能就会后悔以前怎么什么都不敢做,什么都没有做。因为人到了晚年尤其是觉得自己也许快要失去生命的时候它就会摆脱掉社会身份而回归它的生命本身了。这个时候他也许就会后悔曾经没有勇气去做的事。
因为生命其实是鼓励我们去做事的,生命本身是期盼向上、期盼精彩的。限制我们的从来都不是生命,而是生命这一形式落入社会的磁场中之后逐渐通过压抑其自身而形成的群体性的身份认同,以及对丧失身份产生的恐惧。
其实很多时候大家说爱自己,说内在关系。
其实说的就是我们与自己所拥有的身份之间的关系,说的就是你是否能接受你不同时期的所有身份。
如果你是在一个非常苛责的环境中长大,你的成长环境里不允许你成为身份价值感低的人。他们要求你始终要完美。那么你内心中期待自己达成的身份价值就会非常非常高,以致日后如果你失败了,你就会对自己非常严格,会在心里审判自己,打击自己。
爱自己,其实就是爱自己的全部。不是只爱那个拥有高身份的人,也爱那个低身份的人。
第五篇:情绪管理
10种方法教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教会孩子学会情绪管理,是家长进行儿童早教时的重要一环。
帮助孩子认知情绪
管理情绪的第一步,就是能识别出自己的各种情绪。我们可以随时指出孩子的各种情绪:激动、失望、自豪、孤独、期待等等,不断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库。
现在很多家长都能有意地去跟孩子共情。其实,共情的一个功能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当时的具体感觉。需要提醒的是,有时当孩子很生气时,他会对这种情绪识别也很反感,完全不听。我们可以先让他自己冷静下来,等孩子平静后,再回过头来跟他聊聊刚才的感受。
孩子能识别出的情绪越多,他就越是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就是处理情绪的开端。能表达,他才能沟通,才能想办法。有时,只需表达出来,情绪就解决了。
跟孩子一起品味美好事物
前面讲积极情绪时说,我们应该刻意地多去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这样给自己增加积极的元素。具体该怎样做呢?
品味美好,有很多方法。比如,随时给孩子指
出值得品味的各种细节。生活中的点滴很容易被忽视略过,我们指给孩子看,就是在延长这些瞬间、扩大这些细节。
每天放学时,我们常常看夕阳的颜色。有时是粉红的,她就说是草莓味的;有时是金黄色的,她就说是橙子味的。这两天刚下过雪,我和女儿回来时,路上都是冰,很滑,一路走得很艰辛。她倒是很乐观,说灌木丛上都是棉花糖。我们又一起感受脚下的碎冰。我们想象一个冰雪王国,想象自己住在里面。她发现薄冰下面有气泡,就去踩踩,气泡就动一动。我又抱她摸树上的冰挂„„我希望她忽略路不好走的事,把这些点滴的美好存到心里。
品味美好的另一个方法是,存储记忆,延长美好。就是说,给好事拍照、录像、写日记记录、存档,经常跟孩子一起看,回顾这些美好的瞬间。
另外,要提高品味的质量,就要培养孩子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做事情的习惯。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小孩耳濡目染,都能跟大人学会做事情时合并几件事,这样似乎提高了效率,但实际上养成了分心的习惯。专心地吃饭、打电话、走路,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更多。
品味美好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分享。我们都知道,不能强迫孩子去分享。鼓励孩子主动分享,他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小孩之所以有时不愿意分享,是因为他对所有权还缺乏安全感,逻辑思维能力也有限,对环境感到不可控、难以预期。这些大人都要理解。
其实很小的孩子也可以有主动分享的行为。我女儿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经常互相分享吃的。在家里,吃水果她都能先给大人分一圈,有什么好东西她也主动拿给大家看看,虽然有时很有保留的样子——只给你看一秒就收回去了,或是只许看不许摸。
分享好东西,把美好加倍,我觉得这是存在于人的天性中的。孟子教育齐宣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都承认,跟人共同欣赏音乐更好,而且人越多越好。随时肯定正向的性格和品格
前面列出了24中积极的性格和品格,其实还有更多没有列出来的,比如信任、平等、尊重等等。我们平时少看孩子的所谓缺点和错误,以及能力上的种种不足,多去发现孩子这些优秀品格的表现,一旦发现,就及时肯定,这样久了,孩子就会更多地朝这些方向去发展。
现在的家长们对能力上关注过多。我们可以这样想,孩子长大后,哪样能力有机会得到发挥,这很难说,但好的性格和品格却是处处有用的。能力有可能被埋没被荒废,但性格和品格却永远不会。对成长感的识别和强调
我发明了这个词:成长感。我们成年人都会在发现自己有所成长时感到欣喜,对于孩子来说,成长就更是他们的全部,所以更加重要。每当孩子有进步时,我们及时指出来,让他看到,告诉他,你记得不,你去年、上个月还是什么样呢,现在都可以做到这样了!
进步、提高、成长,这是最能体现孩子自身价值的。随时抓住时机,发现具体的进步,告诉孩子,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优秀!培养兴趣爱好,提供投入做事的机会
对兴趣爱好的培养,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心理学家发现,一个有着成熟的兴趣爱好的人,他们对新事情更感兴趣,学习能力更强。因为他们的学习更是出于内在动机,他们有更顽强的意志力和激情。
我觉得,兴趣爱好的作用,除了益智、陶冶情操、休闲等等,它还可以像一个心灵上的朋友一样,让人在欢乐时去跟它分享、忧伤时跟它倾诉。另外,它或许还能给人提供一个新的身份,让你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比如,你是一位教师,但走出教室,你或许告诉别人你是一个烘焙高手。
但是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兴趣爱好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让我们能全身心投入去做事情的机会,这种投入的感觉非常宝贵。有心理学家把这叫“酣畅感”,据说这是一个快乐的重要来源。当你做你爱好的事情时,你全神贯注,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庄子几次描述过这样的情形。按照他的说法,这时你与“道”相连通,所以会有鬼斧神工的发挥。
而达到这种酣畅感的秘诀是,你的技术和挑战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就是说,你做的事情的难度刚好跟你的水平相当。当然这个事最好是你喜欢做的。不过话说回来,很多时候,即使中性的事情,比如写作业,如果能力和难度程度相当,我们都会享受这个过程。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想想,应该选择哪些事情给孩子去做。我们出于爱心,总想给孩子更多的享受。但是,让他被动地享受,比如看电视、吃东西,他的乐趣也有,只是这些乐趣肤浅、短暂。而稍有点挑战的事,他反倒更能投入。难度如果过大,他就又没了兴趣。
其实小孩在玩游戏时,常常就能体验到这种酣畅感。我女儿玩时,如果我问她吃不吃苹果之类的话,通常她完全听不进去。所以孩子投入地、自由地玩,这非常有价值,我们要多鼓励,少打扰。
孩子大一些之后,做事往往就参杂了很多功利心,有了压力,难以全心投入。现在很多的兴趣班更是把兴趣变得没趣了。我们家长要多反思自己在其中的作用。给孩子“心理玩具”
心理玩具,这也是我随口发明的词。心理学家在做提升幸福感的干预实验时,有一些看似很普通、有点幼稚的做法,比如,记录下来当天发生的好事,并解释为什么你感觉不错;写下能展现你好的一面的事情,每天去温习。据调查,每天写下三件让你感觉好的事,这个做法效果很好,效果的持续时间也长。
我们自己也可以这样做,也可以引导孩子这样做。我们可以在情绪有些低落时,把这些好事当作心理玩具,拿出来玩味。我们也可以每天睡觉前或在其他空闲时间里,没事就在脑子里整理自己的这些好事。大家可以试试。其实这就是在训练我们转念的能力。
我们可以抽空跟孩子一起想好事。我们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漂亮的本,专门记录他的好事。或者给他准备一个小白板、做个展示墙,随时记录。或者给孩子准备一个好事宝盒,把能引起美好回忆的东西或照片,都存在里面,有空就倒出来看看„„
这个心理玩具除了好事,还可以是让自己看到全局、看到宏观的一面,看到the big picture。比如,当你为孩子的一点小事生气时,你可以跳出来想:总的来说,他是个好孩子,我是个好妈妈,我工作还不错,生活各方面都基本满意„„然后再看刚才的事,就能比较冷静地看待了。不做情绪绑架
我看到有的专家告诉家长,跟孩子说:“你那样做,妈妈很生气”、“那样做,妈妈不喜欢”。我想家长应该尽量少这样去说。我们大人正常的情绪反应,可以让孩子知道,不必刻意掩饰。我们可以生气。但是如果总是用家长的情绪去管教孩子,这不是好办法。总这样说,孩子会觉得他应该对大人的情绪负责。他会忘记遵守规则的本来的意义,也容易有很多不必要的自责和内疚。
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看到他的不好的行为会有怎样的不好的结果,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对家长的情绪负责。
有时候女儿哭闹之后,等她情绪好了,我也偶尔跟她说,你知不知道,你哭闹的时候,我真的很烦。不过关键的是,你这一哭,耽误了自己的时间,你早点过来吃饭,吃饱了就高兴了,就可以多玩一会了,是不是„„
教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而我们家长也是,也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我们因为跟孩子无关的事情有消极情绪,那就跟孩子说,妈妈这会心情不好,因为别的事情,所以妈妈先自己待一会,等情绪好了,马上就跟你玩。这样,孩子也可以学会,当他有不好的情绪时,他也会自己冷静一会,练习自己去处理。他也会知道,有不好的情绪不是什么错事。
接受孩子的消极情绪
前面谈的多是关于积极心理的建设,下面谈最让我们头疼的消极情绪的处理。
对于孩子的消极情绪,我们不要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不要说“这有什么可怕的”、“你不应该感到失望”、“你没有理由生气”等等,而是要帮助孩子去接受、识别,然后再教给处理办法。
教给孩子管理消极情绪的前提是,我们自己要能从容去对待。我们会发现,做到这一点真是有难度啊。为什么这么难呢?因为,当孩子发脾气或有其他消极情绪时,我们的本能反应是——又有来麻烦了!你敢跟我对抗!我的教育怎么这么失败!你得长到多大才能会„„!我付出这么多,你怎么能这么对待我„„于是我们浑身冒汗血脉喷张„„
我们处于这样的状态,当然就不能指望孩子能平和下来了。
要改变这种反应,首先要认识到,消极情绪对孩子是有益的,是他认识自己、提高情商、学习成长的一个好机会。它是中性的,不是坏事。把它当作一阵风吧,控制好,甚至利用它去发电、放风筝。
其次,要尽量把孩子的行为和情绪跟自己的分开。自己的劳累、抱怨、委屈,自己去解决。别做不合理的挂钩。
我女儿惹我生气时,我就这样开导自己:一方面是因为她就是个孩子,就这样;另一方面,反思自己管教上有哪些不足,还可以做哪些改进,她是我教育的结果,跟谁抱怨呢,自己多提高就是了。我想,如果家长少一些受害者的思路,多想该怎样提高,这也会帮助我们控制情绪,少生气。
然后再告诉自己,我当然可以不完美,做不到的,努力提高就是了。
只有当我们自己接受了孩子的消极情绪,我们才能做到不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他的情绪,并且教给孩子去接受他的情绪。给孩子自己处理消极情绪的机会
孩子发脾气,我们本能地想救火。如果认识到消极情绪的意义,我们就知道,不必急于让情绪消失,而是要尽量给孩子机会,让他感受、识别,同时自己锻炼着平复下来。他每自己平复一次,他的情绪控制能力就得到了一次锻炼。当然对于两岁以下的孩子,家长还是应该用转移法先去哄好,然后再讲道理。
所以,现在我对孩子哭闹的方法是:在发现她有点情绪,可能会发作时,如果她不需要我的帮助,我常常找个借口躲开。我发现通常我一走开,她自己很快就没事了。当她真的发作起来时,再回来。有时啥也不说,摸摸头给她擦眼泪。如果我自己也生气,或者她拒绝我接近,那就捧本书待在旁边。如果是她特别不讲理的事情,我就义正言辞地说几句。这种慷慨陈词也有用,能帮她看清自己行为的后果,看到引起的反应,当她自觉理亏时,理智就开始恢复,就战胜了情绪。
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家长自己能保持中性态度,这会帮助孩子更好地平复情绪。有很多情况,孩子是被家长的坏情绪火上浇油,愈演愈烈。教给他处理消极情绪的办法
宣泄法:比如打沙发打枕头(当然对于爱打人的小男孩慎用)、撕纸(其实这些宣泄法背后的道理就是,要以破坏性最小,不影响别人的方式发泄情绪);倾诉法:找人聊天、写日记、随意画画;镇静法:数数、深呼吸;转移法:看景色、听歌、运动、做自己的爱好。还有就是前面写过的那些能引起积极情绪的方法,比如想好事、品味美好等等。END 注意事项
然后,当自己冷静一些之后,教给孩子去分析思考,想想刚才的情绪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引起的,以后可以怎样做才能避免那种情况,下次再有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对于消极情绪,要多分析多思考,去想办法,这样有利于化解情绪。但是对于积极情绪,则尽量少分析,多去感受,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去感受。好事,有时分析太多,好的感觉反倒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