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重点总结

时间:2019-05-12 08:4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中特重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中特重点总结》。

第一篇:毛中特重点总结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一、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2、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3、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论新阶段》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4、1945年七大,毛泽东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选择、简答)(P3)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选择、简答、辨析)(P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1)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土壤之中,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选择、简答、辨析)(P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灵魂和主要内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选择)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群众路线是根本工作路线

独立自主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

3.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4.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p13-p15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实践中来)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提升为理论)

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精神层面)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1、形成和发展

1982年,邓小平在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97年,十五大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围绕三大问题:(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2)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科学发展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3.最新成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选择、简答)(P22)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选择:“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及科学内涵(选择、简答)(P27)思想路线的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选择:“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或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6.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选择、简答)(P2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1】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时间)2】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逻辑空间)3】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时间段:五四运动开始 1919年—1949年 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

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首要对象)、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4、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武装斗争是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统一战线是党实现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是党正确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关键。

6、新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

(1)所属革命阵营不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一部分;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2)领导力量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资产阶级力量。(3)指导思想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理念。(4)革命前途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资本主义。(5)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土地问题;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彻底,土地问题没有彻底解决;(6)结果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产阶级的革命人物;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1949年七届二中提出“两个转变”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1949年-1952年底 人民大众与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1953年-1956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法。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2)采取从低级(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到高级(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思想成果

一、文章:《论十大关系》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内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哪些思想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加强执政党建设。(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处于初级阶段。2002十六大 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制度处于初级阶段。1.我国基本国情、基本矛盾(选择、判断)(P96)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01-103)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简答、容易出辨析)(P113)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简答、辨析?)(P117)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2)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3)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

4.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简答、辨析?)(P100)

社会主义初级阶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会显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心得发展阶段。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出了一系列的阶段性特征。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只可能出选择)(P104-105)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中心:经济建设 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内容((十五大制定 十七大、十八大丰富发展)

五个方面,五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和和最低纲领之间辩证统一关系。

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

最低纲领:根据革命或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有所不同。

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社会主义的本质(选择、简答)(P113)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选择、简答、辨析)(P113)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根本任务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中,全面准确的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选择、简答)(P114)1】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2】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135 社会主义的本质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3.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发展战略

十三大明确提出三步走:1980~1990,GDP翻一番;1990~2000,GDP翻一番;2000~2050,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997年提前实现前2步,十五大把第三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000~2010,翻一番;2010~2020,翻一番;2020~2050,中等发达国家水平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可能出选择)(P122)(1、提出:2012年,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中国梦的内涵最核心的内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3、实现途径:p144 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弘扬中国精神: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1.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选择)(P149)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键抉择: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2.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选择)3.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邓小平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看法(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概率小?)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他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统一的,它们要求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4.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

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核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改革开放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的经验(只可能出选择)(P133)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7.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只可能出选择)(P133)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核心: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选择)(p159)

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9、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135-136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第三节 坚持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要求开放

2、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

3、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1、1992年十四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3、2013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理由是什么?(简答、选择)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45(1)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发

4、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两方面(简答)(P171)1)共有资产在社会中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9.如何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48-150**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四、把握经济新常态(p176)

1.经济新常态特点:中高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优 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兴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优结构。

2.如何适应和领导经济新常态?(P177)

1)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2)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四化同步发展。

3)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力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力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4)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必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180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其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全面依法治国

1.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p184

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185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他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可以为扩大对外开放保驾护航。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就是要依靠法治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四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路(194)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社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2)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3)要突出道德的价值作用。(4)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6)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196)

1.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强国(1、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2、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强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2、和谐社会的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p199)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4)建立更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p200(十八大提出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3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六个方面: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1.生态文明建设核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十八大)

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p204)(1、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恢复自然为主(2、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3、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4、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二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p217)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五个方面:(217)

一个中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

两制并存;

高度自治;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只可能出选择、填空)(P188)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意识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3.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提出四点建议((P192)

第一,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

第二,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

第三,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

第四,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1】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 2】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3】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2.为什么要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1】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3】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3.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

1】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

2】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定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去了目标和动力。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四个尊重,相互关系。P255)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两个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二节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新的危险:

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2.党的建设面临的四大考验: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1)执政考验

因为权力的诱惑,容易形成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特权思想,甚至出现严重的消极腐败现象。执政考验的核心就是能有长期执政下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何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做到长期执政而不变质,这是党所面临的长期而严峻的考验。2)改革开放考验

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能有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排除各种干扰,全面推动各个领域的改革,考验党的勇气和智慧。同时,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中能否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是对党的考验。3)市场经济考验

如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充分发挥时常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避免和克服市场机制的弊端,仍然是党需要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课题。这是党需要经受住的严峻考验。4)外部环境考验

面对来自外部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军事等方方面面的挑战,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既积极学习借鉴他国经验,有顶住压力,防止颠覆渗透,切实做到趋利避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也是党面临的长期考验。

3.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p297)

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1)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坚持惩治这一手不放。(3)加强反腐倡廉教育。(4)推进反腐败制度创新。

7.如何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简答、选择)(P249)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是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思想和行动上符合党的宗旨要求,保持纯粹清正的状态。党的纯洁性体现在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各个方面。

第二篇:《毛中特》2018版重点整理

毛概 2018 版重点整理

本文所标注页码以 2018 版教材为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938 年,毛泽东的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的定义: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定义:

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六个方面)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

(四)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五)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45 年 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形成过程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两个主题

补充:【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二大: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命题

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党的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全国人大十九届二次会议:作为国家指导思想写进宪法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十六大:写入党章作为全党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十九大:写入党章

(六)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及评价

时间地点:邓小平主持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

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认知问题上,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

(1)认为凡是毛泽东作出的一切决策指示,都必须维护、始终遵循(2)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全面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

这两种态度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

《历史决议》的评价: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 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七)毛泽东思想阶段划分及各著作

【萌芽阶段】(1921——1927):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标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的提出

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主要思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农民同盟军等问题,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和前途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形成时期】(1927——1935):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著作:《井冈山的斗争》、《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主要思想: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初步阐述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思想

【成熟时期】(1935——1945):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著作:《<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联合政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继续发展】(1945——1976):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代表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文献》、《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何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P33

民族:内容上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科学: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 大众:文化工作者要用革命文化教育和武装人民大众,使他成为人民大众有力思想武器;同时又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创作源泉,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

(三)新民主主义总路线

首次提出:1939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完整表述:1948 毛泽东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对象:(1)帝国主义(2)封建主义(3)官僚资本主义

动力:(1)无产阶级(2)农民阶级(3)城市小资产阶级(4)民族资产阶级 领导力量:无产阶级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前途:社会主义革命

【小知识点】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及三大法宝

定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3)党的建设

武装斗争是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统一战线是党实现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是党正确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关键。

(五)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1)所属革命阵营不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一部分;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2)领导力量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资产阶级力量

(3)指导思想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理念

(4)革命前途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资本主义

(5)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土地问题;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彻底,土地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6)结果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产阶级的革命人物;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六)“一次革命论”和“二次革命论”的观点及错误之处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有看到两者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

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二次革命论”和“一次革命论”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客观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必须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2)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3)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4)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5)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主要经济成分:(1)社会主义经济(2)个体经济(3)资本主义经济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特征:(1)政治方面:实行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内容的建国理论(共同纲领);(2)经济方面: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实行新民主主义的各项经济政策;(3)文化方面:实行发展新民主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主要矛盾:1949 年-1952 年底 人民大众与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1953 年-1956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P56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四)三大改造的方法方针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P52

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②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③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第一阶段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③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和平赎买】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方式,在一定年限内让资本家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得一部分利润,逐步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社会主义企业

【四马分肥】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利润分配形式——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这四个方面进行分配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主要矛盾 P69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三大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党的八大: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 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7 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小知识点】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三)我国工业化道路与苏联工业化道路

为弥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经验的不足,我国学习和借鉴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经验。也由于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我国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

论十大关系的第一大关系: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总方针: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中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逐步建立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才能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和安全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 80%以上,农业发展了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能为重工业积累更多资金。农轻工业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需要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一)我国基本国情、基本矛盾

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

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主要内容:(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党的基本路线(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5)“三步走”战略(6)改革开放理论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9)“一国两制”(10)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

定义:中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其他分配方式:按经营成果分配;按劳动、资本、技术、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

(四)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第二次革命”

(1)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落后的状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就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而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

(3)就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经济体制及相关体制的改革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其余各章

(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及核心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及核心要求是人民当家做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P216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小知识点】政协职能:(1)政治协商(2)民主监督(3)参政议政

(三)四项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2)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3)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核心)(4)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四)一带一路的历史意义

(1)“一带一路”是创新亚洲地区区域合作模式的新思路。

(2)“一带一路”是重新激发南南合作内生动力的新范式。

(3)“一带一路”是引领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新创举。

(4)“一带一路”是中国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新途径

(五)四个全面

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战略举措: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

(六)中国梦的本质及实现路径 P199 须阅读

本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辨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路径: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七)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P237 须阅读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永生

(2)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3)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八)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重要性:(1)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

(2)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3)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4)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必要性:(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新形势下发展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需要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加快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

(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反腐治权的治本之道

(九)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阅读网上材料且熟记

(1)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

(3)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

(4)提高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

(5)健全公共安全、社会治安防控、社会心理服务和社区治理四个体系

(十)经济发展新常态

特点:(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十一)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我国发展的社会方向,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保证

(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人民在领导下,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 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做主的各项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

(4)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十二)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的作用。改善党的领导,则是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问题

(2)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十三)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2)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3)最后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十九大新篇章

(一)八个明确

(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4)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5)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

(6)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7)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8)理能力现代化

(9)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10)家

(11)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12)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13)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

(15)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二)十四个坚持

(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4)坚持新发展理念

(5)坚持人民当家作主(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8)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0)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12)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1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三)五位一体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摘自十八大报告联系: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深化供给侧改革 P209

定义: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措施:(1)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

(2)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3)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4)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

(五)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个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1)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2)不断完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3)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

(4)推动国际社会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努力

(六)“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异同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了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为沿途国家的相互合作构建平台。

马歇尔计划:是由美国主持与进行的,旨在修复二战后西欧各国因战争造成的惨败经济与境况,对后来欧洲的发展和世界格局产生影响。

相似之处:(1)均可以解决国内生产过剩的经济问题

(2)均可以推动本国货币国际化

(3)均对本国外交政策有推动作用

不同之处:(1)设计构想不同;马歇尔计划旨在笼络欧洲各国抗衡苏联,为称霸目的做好铺垫;一带一路是希望通过它实现我国与周边各国互利共赢,走和平发展之路。

(2)本质目标不同:马歇尔计划旨在拉拢西欧各国,通过有附加条件的帮助进而加以控制,为以后的称霸目标打好基础;一带一路是在新形势下对丝绸之路的新发展与新推动,是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的有力一步

(3)时代背景不同:马歇尔计划时期战争是时代的主题,当时欧洲各国经济遭到重创,美国希望借此机会拉拢西欧各国,以此对抗苏联;一带一路是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将自身的优势与周边国家进行分享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层次。

(4)辐射国家成分不同:马歇尔计划构成国是美国级西欧各国,均为资本主义国家。一带一路包含范围则比较广阔,沿途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有助于推动各类国家优势互补,实现沿途国家的新发展。

(5)包含的具体内容不同:马歇尔计划向西欧的国家提供资金、劳务、产品等,最重要的还有政治的支持;一带一路与沿途国家分享优质资源,加强彼此的合作,建立贸易平台,内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比“马歇尔计划”内涵丰富得多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谈谈如何把握经济新常态

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基于国际经济发展周期变化的科学判断

基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准确把握

基于我国仍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的理性抉择

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必须更加注重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积极创造出新的增长空间,引领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方向发展

三、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形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把握好“稳”和“进”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稳”的前提下,把领导经济工作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新常态引领到新方位

五、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加强党领导经济工作制度化建设,更加注重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判,完善党委研究经济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提高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水平

第三篇:毛中特总结

中国十九大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为贯彻十八大精神,党中央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制定“十三五”规划、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斤。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南海岛礁建设积极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实施。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状况和风气明显好转。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把纪律挺在前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出台中央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巡视利剑作用彰显,实现中央和省级党委巡视全覆盖。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同志们!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我们要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十八大以来,新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全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

(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十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十二)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十三)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

(十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

以上十四条,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同志们!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四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二)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三)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四)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五)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

(六)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五)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七)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九、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一)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

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

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十一、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全党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一)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革命理想高于天。

(三)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党的组织和干部、向上级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

(五)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坚持以上率下,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继续整治“四风”问题,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赋予有干部管理权限的党组相应纪律处分权限,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六)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

(七)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深化政治巡视,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完善统计体制。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

(八)全面增强执政本领。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

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

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

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

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

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1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依法治国十六字方针:

依法治国的(老)十六字方针,内容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党的十八大提出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的内容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3【新征程】

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战略安排】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一)1978-1984年主要是普及联产承包责任制。(二)1985-1990年主要是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非农产业体制。(三)1991-1995年农村改革基本停滞,乡镇企业处于治理整顿状态。(四)1996-2003年我国开展了农村税费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发展再掀新高潮。(五)2003年至今主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国企改革的阶段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0)以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为突破口,主要内容是扩权、减税、让利,给企业一定的自主财产和经营权利。第二阶段(1981—1982)的主要内容是试运行经济责任制。1980年开始在部分地区企业试行多种形式的盈亏包干责任制和记分计工资、计件工资、浮动工资等办法,把生产责任制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并逐渐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第三阶段(1983—1986)的主要内容是利改税。1983年6月在各地试点基础上实行税利并存的第一步利改税。1984年9月,税利并存过渡到完全的税代利,从而促进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第四阶段(1987—1991)的主要内容是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实行以“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补”为主要内容的承包制,从而打破了大锅饭,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第五阶段(1992年后)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改革。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建立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从总体上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论理论和政策上采取了何种“说法”,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从开始实际上就是“市场导向”的。

6习总系列讲话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我们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奋进力量的迫切需要,是把握发展大势、明确前进方向的迫切需要,是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员干部素养、增强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迫切需要,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习好贯彻好讲话精神,才能进一步坚定主心骨,保持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团结统一,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才能进一步增强战略思维和战略定力,更好地观大势、谋大事,排除各种干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才能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把握发展规律、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更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切实承担起党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

7我国政治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答案要点】(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包括:1人民民主专政;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

国有机统一起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司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体制改革工作要循序渐进地进行。1 党的领导下进行 2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 3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法治原则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4 政治体制改革要循序渐进的进行,不能一蹴而就

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司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地位和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3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4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及其优势,说明应当怎样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2)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人会制度是符合中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这告诉我们,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

(3)我国政党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3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4是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民主人士的共同选择。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1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协商渠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3发挥人民政协作为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

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充分发挥代表作用。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完善人大工作机制,通过座谈、听证、评估、公布法律草案等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备案审查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为什么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意义?(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答案要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1文化是建设是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3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4文化为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主要内容和意义:1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标准)。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是这个体系的精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3)基本内涵和要求:1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

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9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要求和重点是什么?(2)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答案要点】

(1)基本要求和重点:1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2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放在首位的是群众利益。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就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2)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就要: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责权、依法自治、发挥作用。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

毛中特每章重要知识点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所回答的基本问题? 【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邓: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 科:为什么要科学发展、怎么实现科学发展、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毛:【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邓:【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三:【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邓:【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他同样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三:【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代笔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5.邓小平是如何重新确立和发展实事求是发展路线的?

实事求是发展路线的【偏离】:1957年下半年以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不同程度的偏离

【开始恢复】1976年10月份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造成的严重局势

【提倡】 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倡导实事求是

【强调】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

【重新确立】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发展】 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生机的法宝

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如何理解】(1)实事求是是内在的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2)实事求是也内在的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7、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8、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

9.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相互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0.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一化三改”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1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内容及科学含义:

【内容】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内涵】(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2)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13、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科学决断?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科学内涵】(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基本特征】

十三大:(1)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

(2)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

(3)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4)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

(5)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十五大:(1)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9)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15、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性特征的新概括:)

十七大:(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1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纲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由和谐相处的局面。

17、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

【十三大的“老三步:】

1.从1981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十五大的“新三步”】

(1)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在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3)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18、总体小康的特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总体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新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19、结合初级阶段基本特征分析初级阶段的艰巨性、长期性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1.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2.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无法逾越的 3.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不是短时期能够解决的 4.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 5.6.当今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肩负着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

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主义制度比较成熟的阶段

六.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0、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的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的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2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含义:

【科学含义】(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经济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背景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基本特征:

【基本框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基本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再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3、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阶段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1)以劳动作为主要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差距原因】(1)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解决办法】(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A.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B.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4、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的构建?)

【国民经济】(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2)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3)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创新国家】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

(1)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2)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发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是什么?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

【两个坚持、三个转变】

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4.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5.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意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出发,既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又体现时代特点的工业化道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已不可能关起门来先搞工业化,在搞信息化,而是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6、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中央明确规定的“三农”工作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

【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与很大的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2.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27、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重要意义】(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8、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国体】即国家的阶级性质,是指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掌握,我国的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即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指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我国的政体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9、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互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0、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1.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3.3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2、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3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基本内容】(1)一个中国(2)

(3)高度自治(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重要意义】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即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造成的不良后果 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四篇: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复习笔记(第1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革命、建设、改革。

毛泽东思想解决革命和建设的任务,中特理论解决建设和改革的任务。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毛”和“中特”;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一脉相承,与时俱。承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进的是中国国情

4..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飞跃,中特理论是第二次飞跃。新的革命

方法:群众路线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解决社会主义),三个代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实现怎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第二次飞跃;思想基础;根本指针。

9.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

毛泽东思想与中特理论相同点:思想基础是实事求是

10.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1)一切从实际出发——前提和基础;(2)理论联系实际——根本途径和方法;

(3)实事求是——实质和核心;(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验证条件和目的。

1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核心。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复习笔记(第2章)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晋绥干部会议上,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对象:三座大山,其中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革命动力:工、农、小、民。小资产阶级不属于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最基本的动力。农民——主力军,贫农——最可靠。农民问题基本问题--土地问题。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两面性根源于软弱性。

革命领导:根本的标志:领导权问题。关键词:根本保证。领导权两个条件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前途

3.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文献:①《新民主主义革命论》;②《论联合政府》)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

4.毛泽东提到的“四个既然”,: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对象;有资产阶级参加;不是一般的废除私有财产,而是保护私有财产

5.新旧民主革命的区别:①时代背景不同(十月革命前或后);②领导力量不同(旧--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无产阶级领导);③指导思想不同(新--马克思主义);④革命前途不同(旧--资本主义道路;新--社会主义道路);⑤但是,新旧民主革命的性质都是一样的,都是资产阶级革命。

6.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无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根本区别

7.错误观点:①二次革命论(以陈独秀为代表,应当先让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等胜利后无产阶级再来领导无产阶级革命);②一次革命论(左倾的),也叫“毕其功于一役。一次的是混淆,二次的是割裂。

8.政治纲领: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国体: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怎么联合专政,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注意会选)。经济纲领:两个没收,一个保护。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具有双重性质。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四篇文献;必然性。(客观原因:①中国是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社会发展极端不平衡;②革命的群众基础好;③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主观原因:④相当力量的红军的存在;⑤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10.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和意义:(土地革命——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主要形式;革命根据地——战略阵地。)

11.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出题较多);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中国社会两头小中间大。两头小:地主和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又叫劳动者联盟)——是主体;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非劳动者的联盟)。第一个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联盟的基础

核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总路线、道路、三大法宝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复习笔记(第3章)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过渡性的社会形态。经济:五种成分并存(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半社会性质的合作社;个体;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半社会性质的合作社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过渡的,五种经济成分,即3+2)。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一化三改(总路线:一化三改总路线,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

对农业、工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①走互助合作道路;②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②三个阶段(三步走)——供销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原因——选择题);形式——国家资本主义(①初级形式的,即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②高级形式的——公私合营。利润分配:四马分肥。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并举。积极引导、逐步过渡。和平方法。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1956年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复习笔记(第4章)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论十大关系》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解决——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中共八大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指导,农轻重为序”。重工业与轻工业并举;中央和地方并举;沿海和内地并举;大小型企业并举。)

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人们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需求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和当前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现实。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采取专政的方法。人民内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采取的是民主的方法。

5.①精神原则——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②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统筹兼顾,适当安排;③人民群众与政府的矛盾——民主集中制原则;④科学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⑤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⑥民族之间——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复习笔记(第5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共十三大。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是列宁。考点:100页最后一段。十一届六中全会(选择题)...初级的阶段。101页:十五大:基本纲领。两个没有变: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选择题),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程度: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不一样。一是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主体。二是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是否确立,马克思主义..。十五大:九条基本特征。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共八大:两个主要矛盾。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是五大发展理念。人民:整体性层次性;需要:动态性。我国在一定范围内有阶级斗争,但并不是主要矛盾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关键词:兴国之要;强国之路;根本立足点;奋斗目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途径。

关键词:本质要求;政治保证;立国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6.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1992年南方谈话。(107页第三段,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解放、发展生产力: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根本目标)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以公有制基础上的共同富裕。科学内涵:可以选择性的复习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坚持科学发展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复习笔记(第6章)

1.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牛鼻子:创新)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110页,记住协调的新特点。选择题考点:协调发展的特点;怎么协调发展(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引进来、走出去)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三步走”发展战略 两个一百年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知道四个全面的内涵;2014年12月江苏调研提出;内在逻辑关系:一个战略目标(关键一步:小康社会)、三个战略举措(深化改革:关键一招))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要求十八大提出、两个翻一番(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期间的目标。经济新常态:中高速增长。十八届五中全会还提了6个原则。

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13页,中国梦:核心内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12页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6.路径: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本途径)、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核心: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根本目标;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记住是中高速增长);中国梦(三个内容、三个路径)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复习笔记(第7章)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14页,关键抉择、重要法宝。115页,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15页第三段,改革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不是革命,属于比喻,说明改革的力度之强。区分改革和革命:关键看制度还是体制的改变。115页,全面深化改革: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十一届三中全会

2.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一场伟大革命

3.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改革的根本方向)

4.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鲜明指向

6.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解放思想:前提、总开关。解放生产力、社会活力:必然结果和重要基础。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根本目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坚持。

7.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记住三个必须。六个关系中重点处理好四个:1.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2.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3.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4.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选择题重点考点)。改革是动力,发展是关键(发展也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8.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1.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2.重要结合点:改善人民生活)9.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互利共赢,外交政策是开放共赢。118页,互利共赢:正当利益。119页,了解怎么实施互利共赢战略)命运共同体意识“一带一路”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复习笔记(第8章)

1.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第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要使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全部作用,不否定政府的作

(倒数第二段第四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四大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

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国家宏观调控。

4.中共十五大第一次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国营、集体、混合国集。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外商独资、混合非公。基本依据(第二句话,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5.为什么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为处于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6.为什么要坚持非公有制经济:①因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②非公有制经济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7.如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①巩固公有制经济;②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关键词:控制力(特指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创造力(特指非公有制经济)。

(1)我国对所有制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2)公有制经济包括国营、集体、混合国集。(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重质,而不是数量上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起主导作用,表现在控制力上;③可考性不大;④体制。

8.为什么毫不动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进税收

9.如何支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注意:地位不平等,因为公有制是主体地位)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选择题)。我们要建立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混合所有制经济(合资)。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的方式: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11.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者公有控股企业(混合所有制),按劳分配就仍然是它的主要分配方式。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质是按生产要素分配(①物质的,②人的劳动)。知识产权的收入也属于劳动收入。

12.按生产要素分配: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制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13.把握经济新常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三是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四是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八个更加注重。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14.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1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的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16.政府的职责和作用(选择题):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17.把握经济新常态(推进城镇化省略号重要途径,是推动……有力支撑,是……重要抓手。)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18.“三农”问题:三条底线——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

三农:①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②保障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

19.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

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0.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国家性质)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2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政权组织形式。

2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

2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2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障基层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25.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是核心内容;

26.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7.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28.依法治国的内涵(最好背下来):有可能考材料分析题。关键词:最本质的特征,最根本的保证:党的领导。党纪严于法律。制是静态的(制度),治是动态的(如何运行,如何治理)

29.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2)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3)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4)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32.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33.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生态文明的理念:三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节约资源放在首位。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核心:一中二中(选举)不用看,三中全会(最为重要):施政方针执政理念。四中五中:四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五中:五年规划;六中:党建问题。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文化自信(要背)关键词:指导;坚持;主题;根本任务;出发点落脚点;改革创新为动力;三个面向。五个必须(要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红色文化可能联系长征,需要了解。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这一知识点主要看书上黑体字。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复习笔记(第9章)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2.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统一

3.一国两制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首次)1982年,邓小平首次提出

4.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复习笔记(第10章)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复习笔记(第11章)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1.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2.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前提条件;根本目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两个联盟:大陆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大陆范围外的(爱国,拥护祖国统一)

5.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平等(政治前提和基础;基石)、民族团结(根本保证和核心内容)、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政教分离,信仰自由。独立自主自办

6.军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复习笔记(第12章)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1.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3.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4.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5.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6.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四种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相结合(思想建设是基础;制度建党是有力保障);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核心:血肉联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中之重)

第五篇:毛中特18个重点问题

毛中特18个重点问题

2015肖秀荣《知识点提要》配套视频讲义

一、马克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2010年21题,P62)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p64-65)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持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的开创之作。2.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因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2011年21题,P62-63)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提供了基本遵循,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①中国持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着重思考和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择东思想是 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 “承”和“进”。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及其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 s 是自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 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

〈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P77-79)1.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 《论十大关系》 的重要讲话,向全党提出 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适合中国特

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现点(2010年10题〉

2.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的问题》 的讲话.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2012年29题)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①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的内容 ②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意义-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P80)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 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点〉。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P80-82)〈一〉认识国情的重要性

1.革命、建设和改革的 重要前提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 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3.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同于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党的十七大、十

八大都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

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2.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 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四〉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立论基础;总依据;根本依据.四、全面深化改革(P89-90)〈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

〈二〉全面制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

〈三〉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方向问题至关重要。I 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①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2011年24题〉 六句话

五、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P90-91)〈一〉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的依据 四点 〈二)实行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 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四点体现(2014年26题〉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认识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必要性 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举措

①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②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2013年5题)三条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91-92)〈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邓小平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辟论述。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2011年22题〉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2.使市场在资额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依据.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2014年5题)3.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四条

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P92-94)〈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经挤制度的确立及其基本根据 1.确立

2.理论依据= 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三条(2011年6题〉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 一个新的高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 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于”)

〈三〉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2.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固有成分和 集体成分。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 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固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 利益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改革和调整,使国有 资本的投资运营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要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4.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为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2012 年6题)

〈四〉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依据 2.具体措施:八条。

3.积极发展福合所有制经济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义: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固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黠 合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为、控制力、影响力的 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增强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固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五〉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1.优越性: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把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初级阶段的现实需要有机地统一起,能够发 挥多种所有制的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八、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P95-96)〈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性 〈二〉推动经济持接健康发展的途径

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一一调整 经济结构.这是提升国 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

②如何调整经济结构 :五个方面.四个重点,一个坚实基础。

(2013年、2014年24题)2.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①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必须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为 e 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③如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 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具体三条。

3.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4.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九、坚持走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政治发展边路(P97)

〈一〉习近平的有关论述 “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 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推进 政治体制改革,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的方向。

〈三〉如何理解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四〉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P98)〈一〉习近平的有关论述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 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e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 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移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 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 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 重要制度载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010年23题,2012年7题、35题)

十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P98-99,2011年35题)〈一〉习近平的有关论述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刷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这项制度怎么来的? 2.这一制度的内容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主题、职能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

: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目标下 把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多党派合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广泛参与集中领导的统一、社会进步与国家稳定、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统一。

〈三〉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一是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二是发挥统 一战线在 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十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P99-100)〈一〉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意义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四 条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也 有撞可攸、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要性、总目标和任务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五个原则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六大任务

十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10l、P103)〈一〉习近平的有关论述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文化的重要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当今时代,文化在综 合国为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 主动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要求我国由一个文化资源大国转变成为一个文化强园,这是中华 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眼子我们的历史使命。

2.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

〈三〉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

2.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 白人民共享(结合习近平讲话,如”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 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3.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也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 神家园(结合习近平半讲话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恨基 ”)4.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 文化成果,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

5.必须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2年24题,2010、2011年8题,2013年6题,2014年8题)

十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10l)〈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4.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十五、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P104-105)〈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2010年35题)1.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 重要保证。(2011年7题)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对于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一切为了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的依据

①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是由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和历史发展中的 主体地位诀定的。

②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全心全意为人良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③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三〉保障和改善民生(2010年35题)从五个方面努力

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2011年25题,2013年7题)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1.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社会治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现代社会 中,社会治疆地位日 益重要。(2012年25题〉 2.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途径:第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综合治理,坚持源头治理。第二,激 发社会组织活力。第三,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第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2014年25题〉

十六、述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P105-106)〈一〉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2014年23题)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二〉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杏文明理念,把生杏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2010年7题,2013年26题〉 ①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②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③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④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十七、祖国完全绕一的构想(PI07-109)〈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1.创造性地友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辑与国内环境。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为解决国际争端和

〈四〉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 一国两制”方针政策 1.“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一园”之内的“两制”并非等量齐观.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香港实行资 本主义制度,保持繁荣稳定的前提和保障。2.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方针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

3.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宗旨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4.在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经验(三个有机结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结合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 次会议通过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持别行政区行政长言普远问题和 2016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决定》)

十八、党的建设(P118-119)〈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自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 的一大法宝,也是党领导的伟大 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要性

1.现阶段,党面临的四大考验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2.新形势下,党需要应对的四大危险 ①精神懈怠的危险。②能力不足的危险.③脱离群众的危险.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 危险就是脱离群众。

④消极腐败的危险.消极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肌体的 一个毒捷。

3.必须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位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治国理政的本领。.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 一个重大课题。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把执政比作“进京赶考 ”,强调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经济工作,从作凤和 本领两方面提 出了党的执政能力问题.〈四〉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1.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性

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子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保持、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是马克 思主义政党根本的思想政治任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2.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①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②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永碟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 在时代前列;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思想和行动上符合党的宗旨要求,保持纯样清正的状态也

③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患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纯洁性是先进性的 前提和基础,先进性是纯洁性的体现和保证,二者在本质上是 一致的。

下载毛中特重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中特重点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中特考试重点第十章

    第十章 2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

    毛中特考试重点第二章

    第二章 一:实事求是思想的重新确立和发展(邓小平贡献)。1.“文化大革命”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 2.......

    2014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

    2014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要:2014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

    毛概、毛中特考试重点 概念 总结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条件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条件: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

    毛中特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毛中特总结修改

    第七章 1.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 国内:政治上:整个国家处于混乱状态。 经济上: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 国际:20世纪......

    考点总结——毛中特

    常考主观题  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理解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关于基本路线的几个提法)(选择或简答) ①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 ②以经济......

    毛中特 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要文献总结(蒋中挺) 大革命时期(1921—1927) 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 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文章。 1)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