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道家思想的感悟

时间:2019-05-12 08:4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学习道家思想的感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学习道家思想的感悟》。

第一篇:浅谈学习道家思想的感悟

浅谈学习道家思想的感悟

201211012910 李趁 教育技术

【摘要】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其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本文就中国哲学史课所学到的道家思想浅谈自己的感悟。【关键字】道家思想,老子,庄子,人生

因为对中国哲学史感兴趣,于是选择了这门公选课,而并非是所谓的盲目追求国学热。学习了各个时期各个学派的思潮,对于道家思想,映像格外深,对其有一种别样的喜爱。道家思想中蕴含的一些人生哲理深深的把我折服。

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老子。一般认为,老子本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人。与孔子同时,生活在春秋时代。曾当管理书籍的小官,相当于今天的图书馆馆长之类。按照《庄子》中的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聃”。结果是孔子被老子教育了一顿,但孔子不但未生气,反而猛拍老子的马屁,称老子是“乘风云而上天”的龙,还很激动地感叹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大概就有了“老子天下第一”之语。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老子活了二百多年后,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莫知其所终”。究竟老子后来仙归何处,至今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老子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最大贡献就是他的著作《老子》(也称《道德经》)。《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开山之作,代表之作。《老子》流传至今,版本甚多。传世本《老子》有81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5000余字。虽然篇幅不长,文字简短,但却蕴含哲理,闪烁智慧。它用高度抽象概括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一些永恒法则。其中心就是要说清一个“道”字。但“道”到底是什么呢?或许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一开篇便坦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谈的。道是不用耳朵听来的,听来的道便不是道。道也不是用眼睛看出来的,看来的道不足以称为道。道更不是可以说得出来的,说得出来的道,又怎么称得上是其道呢?道是无形无体的,这种潜移默化的道,或许确实要把自己升华到一个超脱凡俗的圣人才能真正体会其精髓所在。虽然如此,老子还是认为“道”确确实实存在。“道”是万物之母、宇宙本原,“道”又是自然运动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宇宙天地之大“道”,或许就是我们人生需要领悟与追求的最高境界。

而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另一代表,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间,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其实这话说得还是有些道理,现实社会中提倡宣传礼仪仁教,然而现在人们的素质没见有提高许多,反倒是贪污腐败、欺蒙拐骗盛行,这多少还是说明现行的一些制度存在一些问题的。法治有它一定的威慑力,然而德治才能去出根本。只有加强对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实中贪污腐败、欺蒙拐骗的行为。

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因此他提出了“逍遥无待之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想人格论。“道”是客观存在的,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存在不以他物为条件,不与他物相对,在时空上是无限的。庄子提倡“以道为师”。他认为,人们通过修养去体验“大道”、接近“大道”,可以超越人们对于生死的执着和外在功名利禄的束缚。但这不需要人为的去做什么。庄子的修养原则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以此而可以达到“寥天一”的境界。其生命体验、审美体验的方式是直觉主义的“坐忘”。什么是“坐忘”呢?其要点就是超脱于认知心,即利害计较、主客体对立,分别忘执,认为这些东西(包括仁义礼乐)妨碍自由心灵,妨碍了灵台明觉,即心对“道”的体悟与回归。心净或许才能真正体会“道”的真实含义,才能明白“道”对人们的作用吧。

道家是一个偏好自然与直觉的学派,它深刻反映了当时小农社会那种不甘保守,又不敢进取的思想。对于封建制度的束缚,他们是想打破的,然而对于新社会的发展潮流,却又不能接受。结果只能是对自然的原始社会生活的憧憬和思慕。道家思想就成为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精神寄托。所以可以说道家的自然主义是服镇痛剂,抚慰那些受创伤的中国人的灵魂。老子教人以守愚之为智,处弱之为强,其言曰:“·······不敢为天下先”,“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从中可以看出老子思想充满着智慧。虽然表面上看来是一种消极的生活、学习态度,但是把自己摆在一个很低的地位,然后等待时机爆发,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好的方法呢?中国人不是有一个成语叫“笨鸟先飞”吗?守愚不一定就是你是愚钝的,处弱不一定你就是弱小的,有时候我们应该选择看低自己的成就和地位,这样才能更为明智、更为强大。

对于道家思想的好与坏,我不敢妄下结论。只是个人觉得道家的智慧肯定不会比儒家的差多少。道家的思想或许才是人们真正应该追求的。金钱、权力、荣誉,一切都是浮云,生来没有,死去你也不可能再拥有它们了。或许真正的幸福就是像陶渊明那样享乐于简朴的田野生活。回归于自然,那才是真正的幸福。现在的人们,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回归于自然,因为他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发现原来拥有了权力、拥有了金钱,也不一定幸福。感受自然、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以“无为”来享受生活的乐趣,在学习道家思想过程中,我从中也汲取到了很多很多人生哲理,道家的许多名言对于我的启发都非常的大。在我看来,无论儒家道家法家还是其他学派思想,能够启发人,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的。

对我启发最大的就是:“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不仅是生命的摇篮,而且是文化的源泉。古今中外圣贤们往往从流水中获得了人生的感悟。管子在《水地篇》中提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的命题。孔子面对滔滔东去,奔流不息的流水顿生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西方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以水为喻,指出“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唐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蕴含着多少人生的况昧?印度诗人泰戈尔用优美的诗句表达出深刻的哲思。“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得鹅卵石臻于完美的”。

但是在水中真正深刻悟出为人之道的当首推老子。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认为,有道德的上善之人,有像水一样的品格,为人要像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求回报的水一样。水总是往低处流,故绝无倾覆之患;水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显得那仁慈;水,表里如一,所以它诚信;水,公平如镜,一视同仁,所以它善治;水能荡涤污垢,载舟覆舟,降洒甘露,攻坚克强,功能无量,所以它善能;水,可因循四季,变为雨雪冰霜,保护万物生灵,所以它善时。“七善”是老子对理想人格的阐述。“不争”“处下”是老子的生存之道。的确,以水为镜,可鉴人生:如水之静,淡定从容静若水;如水之明,正直磊落明若水;如水之谦,轻看名利淡如水;如水之化,随机应变柔若水;如水之韧,百折不挠韧若水。

总之,学习中国哲学史不单单是了解了我国中国哲学的历史脉络,更重要的我是从中学习到了一种精神的精髓。而道家的思想,作为众多精神中的一粒璀璨明珠,我从中懂得了很多。

【参考文献】

[1]崔大华.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文史哲,1995,01:36-40.[2]朱晓鹏.略论道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意义[J].学术论坛,1997,03:73-77.[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二篇:学习道家感悟

学习道家思想研究的感悟

自上个学期学习了《儒家思想研究》后,这个学期我又接着学习了《道家思想研究》。感谢老师一年内的谆谆教诲,带领我相继感知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文化,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道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末年,创始人是老子,是我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派别。道家在随后的发展中,虽然未能和儒家一样成为正统官学,但是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极深的,如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的形成都揉合了道家的思想。它和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二者博大精深,各有所长,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在经过一个学期的道家思想学习后,现在我就来分享一下本学期的所感所悟吧!

一、苦与乐并存

在学习道家思想的过程中,我有着苦与乐的双重体会。

痛苦,是因为在理解文本这一方面,我遇到了很多障碍。道家的著作,语言简洁凝练,意蕴深刻,让语言知识不够丰厚的我在学习中颇受打击,因为很多时候我都无法给它断句,更不用说理解句子的意思了。晦涩难懂的语句,这是让我最为苦恼的一点。

例如在第一次接触老子思想,翻开《道德经》中的第一章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当时由于不能把握这里的“道”、“名”和“常”的意思,我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就出了差错,一看注解,才知道我所理解的和老子所想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曲解原意”这样的问题也屡屡出现,这是我在学习道家思想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学习虽有拦路虎,但学习道家思想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是快乐,因为一旦我把老庄著作中的语句弄懂,理解了它的大意后,我就会觉得万分愉悦。一方面,道家很多思想都是通过奇特的想象来传达的,如《庄子·逍遥游》就充满着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以幻想出来的鲲鹏之志表达了追求精神境界的绝对自由。这样的独特表达方式,让我颇感新奇;另一方面,道家的思想有着严密的辩证逻辑,特别是《庄子》的诸多篇目中,其阔达全面的辩证逻辑会让你惊叹不已。道家的思想还是一门值得慢慢品味的哲学,很多道理和思想都是在细究之下才能得出结论。例如初读老子思想我会觉得他不够积极,甚至觉得他有一种病态的柔弱,但是在细究之下,我又会发现并非如此,其实老子也是积极乐观而切合生活的,他的柔弱中是有着摧毁坚固事物的刚强之力的。就是这样一顿一悟的学习,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让我产生了愉快的阅读感。

因此,我学习道家思想的过程是苦与乐并存的,这样的状态其实也是值得享受的,因为相比一帆风顺、毫无起伏的看书,它能让我收获更多!

二、破陈知新

在跟着老师学习道家思想的过程中,我也能打破一些比较传统的认识,对一些众人普遍传颂的观点也能大致地分辨其是非,学得出一丝学习体会。

很多人都说:“儒家思想是入世的,道家思想是出世的”,未学儒家、道家思想之前,我也极为信奉这句话的。但在学习后,我发现,其实这句话的表达是有偏颇的。因为儒家思想中有入世的成分,道家思想也并非完全出世。

首先在行动上,道家的确是呈现出一种出世的状态,但当我们深究其思想就会发现,道家思想在根本上也是关心人世、关心民生的。它和儒家一样,都怀着一颗救世之心,它的思想也包含着政治哲学的内涵,有着着积极入世的精神。

如《道德经》的第三十七章提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用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是老子对诸侯王应持有的治国之道的看法,他的政治主张就是“无为”,设法让帝王以“无为”之道而达到定天下的效果。这里就可以明显看出,家思想并非是出世,不问世事的,老子也有着忧国忧民的光辉一面。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人把老子与隐士对等起来,把道家和隐士简单地画上对等号,这样的理解也是有误的。首先,老子长期担任周之“守藏史”,当了一辈子的官,是在晚年“见周之衰,乃遂去”的,在这点上将老子归为隐士就已是不妥的了。其次,从他的思想上进行探究,老子的思想是比较积极的,老子也会抨击时政、反思传统和批判世俗,只是他的批判方式比较特殊,他是基于自然主义价值观的忧患意识去思考问题的,试图用自然主义来矫正和补救人类行为的偏差和失误。最后,老子也是有所争的,老子的处世方式有点特殊,是“以无争达到争”,以“不争”达到一种目的。

因此,从上述观点看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道家归为出世,不能将老子与隐士对等起来,也不能直接地认为道家就是隐士。

三、道家思想的指导意义

道家思想是极富魅力的,它在我们现实生活的每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对我们看物、待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道家的一个重要观点:“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提出了一个观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句话中,“道”可以是自然之道、为人之道、社会之道、治国之道,而要得到这些“道”都要遵循“自然”。其实这里揭示了整个宇宙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也就是:无论做何事,都要遵循着客观的自然规律。

“道法自然”是老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贵的方法论。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有本质的天性和自然性,有一种自然的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就能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因此,我们在处世的时候应该意识到:与自然相处,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试图去与自然做斗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他人相处时,我们也要知道改造一个人的效果是有限的,最好的相处方法不是去消除对方的缺失,而是把其优点合理利用,避免其缺点,在利用对方天性的基础上,去扩大他的优点。

从这里可以看出,道家这个方法论是有着一种生命的活力的,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实用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道家给我们提供的方法论远远不止“道法自然”一个,还有“虚怀若谷”、“柔弱处后”、“以德报怨,宽以待人”等。在如此多的处世方法论的指导下,道家希望我们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道家认为,一个人的最高品行、最高为人境界就像水一样,即“上善若水”。“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的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句话的含义就是:最高的善应该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对水是给了高度的评价的,想要正确理解老子眼中的水,我们还要看一下他的补充:“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在这里可以得知,老子之所以高度赞扬水,其实推崇的是谦虚和柔弱之道,也就是“虚怀若谷”、“柔弱处后”。

因此,道家就是在指导我们成为一个像“水”一样的人,人生在世就应“虚怀若谷”、“柔弱处后”,做到胸怀阔达,谦虚谨慎,不要争强好胜,像大海一样,处天下之底,能容天下之河。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大学问家、大学者,他们为人处世都是很谦虚的,他们做学问不为争强好胜,不会因一点成就就洋洋自得;也不会为了别人的冷讽热嘲而心怀恨意,能容忍对方不同意见的存在。其实这样的人正是做到了老子口中的“水”,谦虚、阔达,“水”的存在准则就应该是我们追求人生境界的一个目标,应不断向“水”之境靠近!

道家思想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在一路的学习中,我发现了它有着光辉进步的一面,也有着落后糟粕的一面。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因一些小糟粕而完全否认道家思想的价值。道家思想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也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会继续学习,不断发掘道家思想的光辉之处,学以致用!

第三篇:道家思想作业

1、谈谈你对老子“自然”观的理解?(它的含义、其价值所在,如何评价等)800字

答: 我们谈老子的自然观,显然是以《老子》一书为根据的。

自然也,自自然也。无人为做作,才能自然。《老子》一书是承接《连山》、《归藏》的,是人文社会内统治者自身的“禁令”与“行为规范”的发展,且兼而作出的理论阐述。所以,《老子》的自然观侧重于人文社会内的自然观,是符合民心民意的自然观,是充分显示人民意志的自然观,是合乎天地大道的自然观。故而,在《老子》一书中有5个地方涉及到“自然”。按文章顺序依次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统治者必须“希言自然”;“人(统治者)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统治者不欲,不能自以为是,而只能“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显然,这几处的“自然”均有一个共同之处:在人文社会之中,民心民意才是自然本色;统治者不得强奸民心民意,以自己的意志,以小集团的利益,强加在人民头上,才能是符合“自然”的。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好像有严格意境上的不同。但是,我们认真思考,用心去体会,将会使我们的认识有很大的提高。现仅以“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一例而言之。

学习了<<老子他说>>的第一章,体会到老子唯物自然观的思想。这就是无中生有周而复始的自然变化的客观规律。

文中虽然没有直观阐述宇宙万物起源初始的时空状态,以及宇宙万物形成变化的客观演变过程,但我们能从精炼的文中感受到老子无中生有,有无相生,绵绵不断的自然唯物思想。

比方我们常见的天相:水生气,气生风云,风云生雨水----;而水有时是有形,有时是无形,有时是液体,有时又是固体, 有时又是气体;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又可变为动能。说到水的功能,它又能滋养万物,是万物生命之源。它中有我,我中有它。

他们都是同出而异名,都可以称得上神奇。

究其无名初始状态的微妙根源和有名的母体的广大无际以及有无的互相演变就更加微妙神奇了,神奇之中还有神奇,那是一切奥妙的由来。这应当是老子的辩证唯物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一个水的变化就这么多样无常,其变化规律性又会各有不同,而地球,天体等世界万物道名的变化就更加微妙和广阔得无边无际了。

地球和天体万物的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命的莫测变化,有一些是我们无法企及的。故在无认识时,就应从客观规律性上去感观无有相生循环往复的奥妙;

又由于人对客观自然认识的局限性,认知总是相对真实,事物的发展和人的认识也不会停留在起点,故在有所认识时,就应从物质的可变可分性去感知母体的无边无际。

为了表述,他这里引用了道的概念,并认为能表述的道和名不会是恒久不变的,因为道和名是随事物的发展和人的认识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其道和名,不可能是永恒的道和恒久的名。

至于老子主张的道,是天道,是神道,是人生之道,还是万物变化之道;第一个道和第二个道又当如何解释----等等,历代的史学家们都早有解说,这里,我这个门外汉就无能谈及了,由此而导致的理解廖误就在所难免。

2、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包括齐物的含义、齐物的意义、如何评价等)800字 答: 个人见解:世间万物本来不同,但却能相容于天地之间.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生出种种成见,由成见划分出是非彼此,为坚持是非,彼此你争我斗,互不相容,终生役役迷失自我.人的真正解放在于消除一切成见,以开放的胸怀包容万物,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同存.以上一段话深刻的说明了庄子之言的特点。《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先秦思想家庄周及其后学者的作品,后世按郭象的编注共三十三篇。我择其中一篇《齐物论》作评述,欲以一窥而见全貌。《齐物论》篇是内七篇之二,有人认为是庄子早期作品,其余几篇是《内篇.逍遥游第一》《内篇.养生主第三》《内篇.人间世第四》《内篇.德充符第五》《内篇.大宗师第六》《内篇.应帝王第七》。《齐物论》篇,词汇丰富,用词华丽,构思精巧,善用连类比喻。它的洞察力十分深刻,行文如流水,不仅为说理文,更可作抒情散文来读。庄子所谓的“齐物”,是指世界万物包括人的本性和情感貌似存在差异,其实是齐一的;所谓“齐论”,是指人们对世间万物的认识貌似各不相同,但世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人们的认识说到底也应是齐一的。

《齐物论》的开头,庄子借南郭子字的口述说他的思想。南郭子坐着好象丧失了魂一样,颜成子问他:“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在这里南郭子已经已经悟道了,而悟道后的失落感使他不适应,自己远离了以前的世界,和别人的交流会有困难但他还是对颜成子说,你听过人籁而没听过地籁,你听过地籁而没听过天籁。在这里,人籁是道体现在人身上的信息,地籁是道体现在在天地上的信息,天籁是道本身的信息。而庄子追求的就是天籁。人籁、地籁和天籁的差别其实是道的差别。庄子追求的是广博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知识,庄子描述了人与外界争斗的表现和一般生活上遭遇的不幸,点名诸多情感是什么,和歪曲道的体现。,庄子看到了是非心会歪曲道,认为是非是小道是小智,应用到的智慧去化解和超越。“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是大成,却被小成掩盖,而大言却被知识掩盖了。庄子在这里提到了儒墨之争,认为他们到只是小成,是小智慧,庄子没有完全否定它们的理论,只是认为是不够的。儒家鼓吹仁义,而庄子认为仁义只是小智慧,仁义掩盖了人的天性。庄子认为,事物没有什么差别,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从某个角度讲没有绝对是非。“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用两手指的关系来讲,从别人的是非观来看自己的是非观。庄子在下面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看法。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举例说,早上给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栗子,与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没有区别。在庄子的理论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厚古薄今的思想,庄子写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古代的人,知道知识是有限度的,不一味求知。庄子说:“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被庄子发挥得淋漓尽致。庄子渴望这样一个时代,人民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与人之间不相争,无欲无求,而非像方孝儒所形容的人“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的时代。庄子所追求的,不是现代,而是一个远古时代,一个被美化的远古时代。庄子对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持批判态度,认为“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

到了庄子的时代人们追求知识和区别,小成掩盖了大成,小道掩盖了大道。昭文、师旷惠子都是当代有名的人,但是人演奏出的人籁,会将天籁掩盖了,就如人的智慧,会掩盖天的智慧一样。有如《马蹄》篇中的马“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能至盗者,伯乐之罪也。”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庄子追求道心,即无我之心,“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庄子认为,顺自然而生,不强求,才是道,不妨碍别人,不将自由强加于人,平等看待万物,才是道。以仁义来说,虽然仁义是圣人之言,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盗贼也要圣明、勇敢、讲义气、有智慧,也必须要讲仁义。而这些均来自圣人之言,借于圣人之言才成就了大盗,仁义为君王用,为普通人用,也为盗贼用。“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圣人把人的许多罪找出来,加以制止,从一方面而言难道不是教会了人们如何犯罪吗?

庄子家并不富裕,《外物》中有说“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庄子也许并不完全自食其力,但毕竟较接近劳动人民,所以对当时人民困苦生活有较多了解,使他不禁对各诸侯提倡的仁义有更多的怀疑。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取决于他的心,平等的心,看到的事物也是平等的。物理现象没有好坏之分,不同的是看的人的心。庄子揭露人的理性的局限性,认为人的智慧不能达到大道,人如果区分是非好坏,那么就只是小成而已。

庄子的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绝圣弃知,人们把明慧,聪慧,智慧,德性藏起来不炫耀,天下就太平安定了。庄子要人们大智若愚,不显露智慧,事实上这是一种自我保全的方法。庄子的思想源与老子,可是老子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庄子的哲学则是“出世”的哲学。帐子的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当时任命生活十分困苦,战乱频频,而诸侯残暴。“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庄子生活在宋国,宋王偃“射天答地”荒淫无道,不得人心。庄子看到这些世间的苦难,不自觉的产生“出世”的思想也是十分正常的。我们还可以从庄子本人来看。庄子属于“士人”,这是新产生的阶级,本身无田产,却又并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这一类人大概分两类,一类作诸侯贵人的大臣门客,为其出谋划策,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另一类则是不愿与世俗同流的隐者,他们看到社会的黑暗,不愿自身为人利用作争权夺利的工具,他们大多生活贫困,庄子就是属于这一类人。史记上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他认为人生如梦,没有必要执着。“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认为,人不知自己是人还是蝶,那么蝶与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庄子在《齐物论》中表现了他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齐寿夭的观点,智慧有止而道无止,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

《庄子》的难读体现在难以捉住它的中心思想上。而《庄子》的中心,却在肯定客观规律性,同时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上。《庄子》让人消极适应自然,不为名利仁礼所动以求解脱,给在黑暗中的中国人民一条自我解脱逃避的道路。但是,这种完全忽视人的智慧与努力的方法是消极的,是永远难以为主流社会所认可的。我们读《庄子》,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什么是该吸收的,什么又是该弃之不用的。

3、结合自身经验体会。你认为道家哲学或思想在当代具有什么价值或意义。1500字 答:论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这是中国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从古至今,无为之思想已深深的植根在人们的思想里。早在中国一些古籍中说,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即已有之,就现存史料和典籍看,道家思想奠基于《道德经》一书,而《道德经》又名《老子》。老子是道家无为思想的鼻祖,生活于春秋晚期、略早于孔子,孔子向他问过礼。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也向老子请教,由此可见老子在当时的地位,也由此可见无为思想影响的深远。太史公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①后来庄子更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以及其门人所著的《庄子》一书是对道家思想的一大发展。

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那么有名,有威望,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领悟,在各个领域上如:宇宙、社会和人生各方面,以哲学思想的形式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在人道自然无为的主张中,又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道家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与自然界的万物和谐、一体的关系,认为人应当顺着自然的发展而发展,不要以人的主观意愿去胡乱行动,从而破坏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二是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道家主张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关系。人应当控制欲望,解放自己。

首先,来看道家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中的价值。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②今天,在人类社会物质条件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面临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我们自认为人类改造和控制自然界的力量,强大到了在某种程度上的人的力量大于一切的地步。然而,许多科学研究者很快就发现,这种随便的地去改造自然界的结果是,人类不仅遭到了自然界日益严重的反抗和报复,使自己生存的环境急剧恶化,而且人类也越来越受到自己创造的“人工自然环境”的制约,成了它的奴隶,不得不改善自身去适应那个环境。今天,人类有必要重新学会更好地去尊重自然。在这方面,道家自然无为思想中的上述合理内容是很有启发的。对于世间万物,道家主张要顺应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物的自然属性,让其自然得到发展,不去人的改造干扰。因为道家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人与物是信息相通的。如果我们尊重自然,则自然也会尊重我们,而相反若我们一味干涉万物的自然发展,则亦会受到自然万物的报应。佛学有因果循环,轮回转世,道家亦承认天道循环。当然,人与自然界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人类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一种,经常说,人是万物的主宰,但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故人当爱护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是个永恒的主题。,道家的思想是一种尊重、顺应自然的思想,是一种追求自然和谐的思想。这种思想对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环境社会问题是有其现代意义的。道家哲学这种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与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可谓一脉相承。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CED)在著名的布伦特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可持续发展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①可持续发展观,就是一种道家尊重自然的思想的一种延伸,一种具体化,把道家自然的思想实体化。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正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出发点,倡导人们更加热爱自然、回归自然,希望人与自然在和谐相处的环境中共同发展。

说完自然,再说道家在“人”这方面的价值。一方面,人有许多观,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而最重要的莫过于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两者都是形成人性的关键; 另一方面,人也生活在一个大集体中,不可能脱离集体而单独一个人存在,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也成为人必须掌握的一个技巧。

道家提倡少私寡欲、专气淳和、追求清静无为、逍遥洒脱,主张无为而治、柔弱不争,这对于处理人际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有很大的益处。当今社会,有些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严重扭曲变形,对利益的追求达到了无节制的地步,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一切,牺牲大我,成全小我。视自己的利益为黄金,他人的利益为粪土。举几个具体的例子。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为政者不惜牺牲人民的利益,贪赃枉法,在中国重大贪污案屡见不鲜;经商者不惜牺牲集体的利益,中饱私囊;甚至普通人之间也是尔虞我诈。道家认为万物发展所遵循的根本规律是“反者道之动”和“逝曰远,远曰反”,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所以“少则得,多则惑”、“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实际上“物极则反”。这是一切的定律。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矫,自遗其咎”。人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一定的必需生活资料,所以道家并不完全反对人有私利,但是要适可而止。道家的这种思想在现代解决人生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人们要满足欲望,是为了寻求幸福快乐。但是他们力求满足的欲望太多,就得到相反的结果。“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道家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的思想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指导。动物有欲望,那只是凭它们的野性,而人和动物是不同的,人类有思想,有情感,有智慧,又如何会被欲望蒙了眼睛?所以当今,这个被金钱充斥了的社会,应该更加看清事物本相之后,想想那些欲望是不是应该的。所以,要经常忘记欲望,才能体察到世界万物的玄妙之处,体悟人生真谛。

现今,都在讨论这和谐社会,当然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家无为而治,《老子》中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样的社会能不和谐吗? 李约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③前面提到的,道家的思想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当代,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竞争越来越激烈,所追求的目标越来越高,人与人之间,关系疏远,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打算,变的自私自利;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不断的索取,不断的破坏,换来无尽的自然灾害。道家思想在缓和这种现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道”通过是人思想的改变而改变行为的。总而言之,现今社会道家的价值越来越高,人、社会、自然的发展都离不开道。

第四篇:学习道家思想研究的体会

学习道家思想研究的体会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道家思想是很抽象的,但又因为它抽象难学,所以我才想去学习它,深入地了解它,于是我报了刘周堂老师的道家思想研究这门课,一个学期以来,我对学习这门课程有了很多心得体会。

这门课程中,老师主要介绍讲解了老子的宇宙观、政治观、人生观,庄子的本体论、相对主义人生哲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道家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开始,我并不十分赞同道家所主张的人生观和政治观,认为老子提倡的“柔弱处世”、“为而不争”的处世态度及“无为而治”的政治态度是很消极的,后来,经过不断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我不再认为道家思想是消极的了,反而觉得它有一种以退为进的特点。就像老子提倡为人处世不能太刚强,而要“柔弱处世”,指出了:“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现在想想,这样的说法确实有它的道理。有时候,柔弱往往容易生存,太过刚强则容易被毁灭,就像老子说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令我想到了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如总是挺得笔直的树往往比善于弯腰的树容易被折断;玻璃和具有柔性的橡胶一起落到地上,破碎的肯定会是玻璃等,这些事例都说明了柔弱的东西比刚强的东西更能生存。并且,“水滴石穿”等现象也告诉我们“柔能胜刚”,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想,以后当我出去工作,从事教师这一行业时,一定会遇到很多调皮的、不听教的学生,如果我用老师的身份强行地压制他们,他们不但不服气,还可能会越来越叛逆,所以我必须要对他们有耐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教化他们,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能成为一位真正受人尊敬的老师。而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态度,并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去“为”,而是要顺应自然,不去“为”那些逆自然和道德事情。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强调靠万民的自为自治来实现无不为和无不治。这使我想到了很多中小学老师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老师成为班级活动和教学中的主角,老师“有事”而学生“无事”,这样的班级管理和教学方式是很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的,在这样的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存在依赖性强,独立性弱的特点。所以,我认为中小学的老师应该适当地“少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地探讨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道家思想主张人应摆脱外在“物”的束缚,追求自由的人生,老子的“返归归真”和庄子为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所提出的“坐忘”、“守道”等都可体现道家的这一思想主张。慢慢地体会,我不禁感慨万千,这种思想主张蕴含着一种多么超脱的人生境界!人生在世,如果一切都能顺其自然,不让尘世间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的心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到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境界,那么,人生就变得简单多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认为自己活得太累,也总喜欢向别人抱怨生活的诸多不如意,但我们却从没想过要放下欲望的包袱让自己喘口气,也从没想过停下追逐成功的脚步让自己得以休歇,很多人甚至在功名利禄里争得头破血流,甚是可悲!我想,如果一个人总是怀着一颗恬静的心,以淡然的态度来看待世间一切事情,那么这个人一定会比其他人更健康、更长寿!

在这里,道家提倡的是一种“少私寡欲”的生活,认为生活应该俭朴,要做到不铺张不浪费,这种提倡对我们年轻的一代很有启发意义。身边总会有很多这样的同学,上了大学后,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自己没有什么能力赚钱却会大手大脚地花钱,把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都浪费在吃喝玩乐上。仔细想想,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挥霍的生活习惯带给我们的只会是不良的影响,因而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要俭朴节约,不轻易跟风逐流,我想,做到这一点后,我们也会比以前更成熟,更懂事的。

道家思想反对世界的虚伪,主张回归人的“真性”,指出,“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这里说的“真”是指人的本性,道家认为人要法天,就要真诚的袒露自己真实的感情,在别人面前毫不掩饰,毫无虚伪,自己可以率性而为,也可以说是要有自己的个性,不要为了恪守或模范某一样规范而失去了自己的本真。在这里,我想到了“邯郸学步”的故事,故事中的燕国的年轻人一心想模仿赵国人走路,结果连自己原本走路的方式都忘了。这原本是一个笑话,但仔细想一下,我们都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犯下同样的错误。就拿高考作文来说,本来作文是一个人抒发自己感情,张扬自己个性的方式,但老师们却喜欢拿范文来进行讲解,如要以排比段作为开头,写作文的过程中要多引用一些热点的,能打动人心的事例等,在这样的教育下,大多数的同学写出来的文章都差不多,很少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这确实很可悲。钱学森老先生曾经问过总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便是中国的教育对学生的束缚太多,学生能张扬个性的机会很少,这样,创新能力也随之变弱了。

道家的辩证法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道家思想指出,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事物不是静止的,而是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中的,矛盾的对立面会相互转化。在两千多年以前道家就能提出这样的辩证法观点,确实是令人佩服。道家的辩证法带给我的思考和启发是无穷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困难,挫折,我们常常会觉得失败是在所必然的,因而丧失了信心和斗志,但我们却没有意识到,只要一件事情还没结束就有变化的可能,只要我们不气馁、不放弃,事情是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能的。同时,道家辩证法还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心中都应该有一把尺子,也就是说,做事情不能做得太过,要有一个度。我们都知道“物极必反”,任何事物到了极点,往往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现代社会中,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于是家长的所有心血都投入这个小孩身上,尽全力满足小孩的所有愿望,什么家务重活统统不让小孩碰,他们以为这就是爱小孩。家长爱小孩,保护小孩是应该的,但太过爱,太过保护就成了“溺爱”,所有的事情家长都替孩子完成了,所有的困难也都帮孩子承担了,孩子长大了,成年了,但却什么事情都不会做,遇到一点困难就承受不了。媒体上报道过的一些人上了大学都要让自己的父母跟去收拾床铺,清洗衣服和一些学生因为一件小事就擅自了结自己的性命,大多数就是这样的原因。并且,在家长过分娇宠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有一种霸道、自私的性格特点,这也是家长的爱太过所带来的相反作用。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底蕴是深刻的,无尽的,通过对道家思想的学习,我不仅越来越了解道家思想,同时也越来越有兴趣去更深入地探究,挖掘道家思想的深层价值,而刘周堂老师的“道家思想研究”这一门课也为我在以后对道家文化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第五篇:浅谈道家思想

浅谈道家思想

摘要: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核心思想为“顺其自然 ”,主要主张有“天人合一”、“致虚守静”、“无为而治”等,强调“整体论”、“机体论”的世界观,重视人的自由。道家思想已经深刻的融入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道家思想;道;无为;老子;庄子;黄老学派

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1.道家思想的发展与构成

1.1道家思想的发展

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先秦时期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用“道家”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的。这时,道家也被称为“道德家”。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曾写过名为《论六家要旨》一文,把先秦学派概括为道德、儒、墨、名、法、阴阳六家,并阐述了六家要旨和得失。他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采,事少而功多。”汉初道家思想普遍流行,加之司马谈也是道家思想信徒,所以他给予了道家最高评价。他指出道家兼有其他五家之长,同时避免其短处。用来治国修身,有事半功倍效果。汉代淮南王因谋反而自杀,谋反者使用的理论武器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受到了严重挑战,使道家思想逐渐走向没落。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从此不再成为中国主流思想。之后道家思想渗透在中国文化各个方面,魏晋玄学是最明显的复兴思潮。

1.2道家思想的构成

先秦各家内部,一般都可以区分出众多派别,道家也不例外。东汉班固所作《汉书‧艺文志》共列有道家著作37种、933篇,大多作于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有:老子、庄子、黄老学派,此外杨朱思潮可能影响了老子和庄子,同时又融会于两者中。不同的学派之间思想重心也不同,或偏于治国,或偏于治身。司马谈所说道家,主要指黄老学派。

2.道家的思想和主张

2.1道家的核心思想

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刚刚相反,道家主张“顺其自然”,认为法律(法和法律有不同;法好比物理,而法律则是人为)是对人类的束缚,要全部舍弃;法家则主张要用法律去惩治人,认为人类本性顽劣,要用权威去治天下。

道家虽然学派上有所区别,但就其主旨来说是相通的:以“道”为本,自然无为。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曾在其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老子提出“道”是宇宙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这一观点被后来所有道家所有流派支持,成为道家最基础核心。在各派之间对“道”的理解有一定差异,但在中国哲学史上,通过“道”的概念对世界万物本源进行了第一次探讨,开辟了中国讨论形而上学传统。这是道家突出贡献之一。

“道” 与万物的关系,就静态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最终保证,是最高的价值,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就动态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构及其动力,是“造化”或“造化力”,是使万物得以相生、相续、转化、发展的实现性原理。道家认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其本源上相同,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因此,人们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规律,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个人与社会也是共生互存关系,修道不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种适宜的方式,图世界共同的利益。

2.2道家的主要主张

2.2.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在中国传统哲学里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协调,追求“天人合一”境界自然界自然而然,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在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中,舍弃“人之道”而崇尚“天之道”,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谐,以获得“天人”之亲和。而人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发展。“天道”、“地 道”、“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

2.2.2“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

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而现实社会中的仁义道德、世俗价值、名位利禄、政教礼法等都是束缚人、奴役人的藩篱。庄子为达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明确提出“坐忘”、“守道”、“心对于人的问题,《道德经》除了讲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还讨论了人自身的和谐问题,即人自身的内在和谐。他首先阐释了生态人的内涵。人之生态首先是:“无乐”、“至乐无乐”。“无乐”即是不为身外的利禄、名声富贵等外物所牵累的一种平常心,是一种放弃名利、一切顺其自然的自然之情。自然之情乃人之常情,无所谓快乐与不快乐,安适、恬静、自然,“无乐”才是人的自然常态。人应恬然淡泊、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诗意般生活在世上。提倡“见素抱朴”、“粗茶淡饭”的节俭生活方式,“知足常乐”,保持内心的安宁平静。提倡个人要与社会无害亦无争,从而在个人与宇宙自然的大范围内实现和谐交互。2.2.3“无为而治”—————社会生态观

老子如是理解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老子》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其基本涵义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因任自然,是说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政府的职责在于辅助人民,使其充分自由自在地活动,如此,人民自然平安富足,社会自然和谐安稳。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理想的社会是一个无剥削、无压迫,按着自然规律发展的和谐社会,民众不受干扰,人间无猜忌,无矛盾,无冲突,自由平等,人民各尽其性,各安其事,各得其所,整个社会安泰和美,其乐融融。

3.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译本最多的古籍之一,被西方公认为所有中国文献中最难以解读同时也是存在问题最多的文本之一。老子在总体上倾向治国方面,在人生观上,老子主张“清虚自守,卑弱自持。”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以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从自然的二元对立观念出发,颠覆了人们对传统价值考量。

3.1老子的自然无为和自然哲学观

和儒家宣称的“天”相比,“道”这个词的使用意味着老子持有一种无神观,凡指‘天’大多意味着背后存在着一种意向性的,不可逆的力,这与道家思想的无为是相背的。老子认为自然的运行是自发运行,无目的的“道”的显现,一切有限存在诞生于非存在,并复归于非存在,这是道家哲学的颠峰之处。然而老子却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来解释这一主张。这意味着老子坚信自然的无为运行方式但无法考证它,因为对于自然的科学考察是与“无为”相对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家思想者不通晓同时代的自然观(自然哲学),老子在描述经验性的常识世界时也强烈关注自然的二元对立性质,而庄子更体现了其对自然观的深刻认识。

“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无不为)。

3.2人类领域

老子对人类领域有着深刻关怀。由于“道”存在于一切有限存在中,人类本身也便是自然的显现。人们拥有生命,可以品味生活,但同时也要随时准备毫无遗憾地离开它,对于“道”所带给我们根本的病痛,死亡都是有限存在的诞生和复归于无。对于生活方式,老子认为对于居住于“道”中同时又是“道”的显现的人来说欲望应是相当简单和有限的,对于人本身的欲望,应该抛弃(不迷其中)。然而现实是“道”在人类领域上发生了分离,老子将之归结于两个因素,一是文明的兴起(“变化”),文明使人在财富、权力、道德完善各个方面上有了新的目标(老子也(被认为)是彻底的原始主义者);二是人本身在道德层面上的堕落(堕落该作变化)。

3.3政治领域

老子的原始主义同样体现于政治领域,然而并不是一种无政府主义,《老子》中有很多对统治者的建议和告诫,主张统治者要使人民不宜乱欲,使人民不去沉迷追求“仁义”而本身同时采取无为而治的方针。领悟并体现了“道”的人才能真正文明,使人民恢复“道”的状态中。老子曾将政治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不知有之”,推行不言的教化,人民不知有治理者,各顺其性,各安其生;第二等,“亲而誉之”,用道德感化人民,用仁义治理人民,人民都称赞执政者;第三等,“畏之”,用政教治理人民,用刑法威吓人民,百姓们都很害怕;第四等,“侮之”,用权术伪诈愚弄,欺骗人民,百姓都要起来推翻它。

4.庄子

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者,他的著作表现出他的思想涵盖了当时各种思潮。后人常将他与老子并称老庄,是道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具有非常显著的悲观主义,其思想主要关注在生命上,以修身为主旨,“内圣”的观念被庄子发挥到了极点。庄子的人身哲学被后世用来倡导艺术精神的培养,打破小我与天地自然合一的超越精神,以审美的意态体悟世界,对中国的诗歌、绘画等许多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庄子》在文学上也取得了相当成就,代表作《逍遥游》是先秦散文的颠峰作品之

4.1庄子之“道”

庄子虽然也承认“道”是万物本源,但和老子的“道”存在一定差异。老子主张“道”为非存在,并以自然显现出来,庄子的观点则不同。庄子在支持“道”是无(非存在)同时,比老子更加关注“道”中关于“存在”的内涵。《庄子》中的“道”表现出了不可穷尽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庄子并不仅把“道”的存在归结于具有一定局限性的自然,他试图比老子更确切的描述不可描述的“道”。他不仅把着眼点停留于自然循环变化的规则,还将目光投向不可预测的,不能预期的变化。这种对于自然具有创造性的欣赏对后代也产生了相当影响。

4.2庄子的实在观

在《庄子》中记述了许多庄子好友惠施所提出的问题。先秦时期,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引发了中国古代语言危机的高峰。他们提出的诸多悖论引起了关于存在的广泛关注,影响了当时与后人思考世界的方式。庄子也受到了名家思想的影响,他肯定事物的有限实在性,“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说话并不等于吹气,毕竟说出了某些东西。)即假如语言没有被日常虚假意识或者成见之类所影响,语言也许可以与事物本体表现一致。“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人睡在潮湿的地方,腰背就会疼痛,泥鳅也会这样吗?)庄子认为语言可以说出东西,但无论从道德层面还是知性层面都不能以对或错的方式来谈论他们。只有在非存在的条件下,所有存在和关系才能找到本源。对于日常经验性的世界,是一种有条件的实在,从根本上讲是空的(这和佛教的哲学观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和老子对于伦理上的偏好不同,庄子主张以一种审美的、艺术的角度而非科学的态度来观察世界,所以他对于自然世界的有限存在表现出了绝对意义上的价值中立。

4.3人类领域

庄子同样试图回答关于“道”在人类领域中发生分离的问题。和老子所具有的原始主义,试图使人们从高等文明的扭曲环境中解脱出来不同,庄子的哲学思想中,人类意识的病态是与生具来的,不存在任何原始主义的解决方案。庄子敏锐地意识到,老子的圣贤观点中,圣贤有意识的设计了方案,使人们远离文明的状态,这里存在矛盾。

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齐物”和“逍遥”。

庄子认为人类意识的病态使人们将注意力聚集于变幻无穷的周边世界中,人们的喜好厌恶,对错的是非观通过各种形式变得固定起来,即便人正在与周边世界的有限存在一样步向死亡中也仍然执迷不悟。这就是“齐物”思想的起源,即对所有有限存在的绝对公平认识,超越事物间的差别,避免用是非、大小、好坏等主观倾向看外物,打破人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限制,达到万物齐一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的颠峰之处。庄子深刻的认识到人与其他自然万物不同,只需要互相贬斥对方是“错误的”,就能对同一件事有完全不同的意见(当时儒家与墨家间的冲突便是最好的证据,庄子对此表示了相当的失望),然而同存于“道”中,又有什么能是“正确”或“错误”的呢?

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最高层次,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的解放,是主观形态的解放,他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不是一种政治原则,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这时,人们抛弃了私心,功名利禄,彻底置身于宇宙之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在人类领域的关怀存在极强烈的现实感,对于生活中的欺压、纷争、污浊有着深切感受和极端无奈,所以他的人生哲学容易被现实生活中的失败者所接受

5.黄老学派

战国时期主流道家学派。“黄”意指黄帝,“老”意指老子,黄老学派则意为以黄帝为依托,发扬老子思想的一个学派。该学派与老庄思想有着显著区别,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分歧,这个学派的重要特征是和法家有着紧密的联系。

5.1黄老学派的思想起源

战国时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在当时诸如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各派中产生了一群特殊人物,他们本身都带有如下一种道家气质:不受所处社会环境中虚假善恶观念的影响。《荀子·正论》:“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为欲多。”(人们真正的欲望其实很少,可他们却相信它们是很多的。)是这类人的格言之一。他们可以忍受这个世界加给他们的侮辱和谩骂,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侮辱并不能玷污他们真正的尊严。他们内在的对于世界的冷漠无情中,具有一种和老子、庄子一样深刻的精神独立性。这种内在的宁静最终产生了像慎到这样特殊的人物,他同时被归为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特殊性在于,道家思想成为了促进他社会目的的工具。

5.2黄老之“道” 司马谈曾这么总结黄老学派:“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由于黄老学派将“道”作为一种工具,那么这种和“无为”具有相抵触的概念的“道”必然和老子、庄子之“道”存在其不同之处。

5.3黄老学派的政治主张

黄老学派不同意老子原始主义的观点,政治秩序被同样认为是“自然”的。慎到持有这样的观点:制度和文明本身就是“道”的具体表现。这是由于慎到本身内心的宁静,没有偏见,不带价值判断,他完全不受制于他人的生存状态中,才最终得到了“法”是“道”的终极体现这样无暇次的观点。慎到主张“贤未足以服众,而势足以屈人。”(贤人并不能说服很多的人,但一个有权势的职位足以使他人屈服。)这是和法家先驱申不害的“术”不同的。所以黄老学派的政治主张为“君无为而臣有为”。君王只有依赖其下属的目的性活动(有为)才能维持其本人的无为。以制度为基础,将责任委托给他人,而自身只是将这种制度和他的精神融合在一起。

6.总结

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本人就是一个隐君子,相传他在周朝做过藏书管理员,孔子曾向他问,后来他退隐了,写下《老子》一书。庄子曾做过宋国漆园的管理员,辞职后表示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宁肯隐居陋巷,借米充饥,自编草鞋,过着清苦的生活,也不愿应楚威王高薪聘请而赴楚相之位。从老子的自然无为、少私寡欲、贵柔守雌的思想,到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无不说明道家与儒家的不同之处。道家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老子和庄子都是隐士,但他们又不同于一般的隐者。他们的退隐不单单是为了规避无法改变的罪恶现实,也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

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子总结了先秦各学派思想,他在《解蔽》中谈到庄子时指出: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意思是说,庄子只重视代表自然的天,因此而忽视了人,即用自然掩盖了人。荀子进一步指出,像庄子这样来理解道,那只能是人对自然的一种因循依顺。其实荀子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恰恰是,庄子沿着老子道法自然的思路,对人的精神自由作了有益的探索,把人对自身的认识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怎么能说是蔽于天而不知人呢?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以消极、厌世等词汇来形容道家的人生哲学,其实这里有一些误解。只要我们深入到道家那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之中去看一看,就不会草率地使用消极、厌世等词汇了。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中华书局,1984.[3]张运华.先秦两汉道家思想研究[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4](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5]蒙培元.儒、佛、道的境界说及其异同[J].世界宗教研究,1996(2).

下载浅谈学习道家思想的感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学习道家思想的感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沈从文与道家思想

    沈从文与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种哲学思想,虽然它没有儒家思想那么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国人,但在文学发展史上他同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们。在现当代......

    老庄与道家思想

    道家与老庄 老子和庄子,是上古时期道家文化的两个奠基人,可以说是道家学问上的源头人物。有了这两个人,道家学问才能真正立起来,所以后来都把老庄合称。老就是老子,他的著名经典......

    老庄与道家思想

    老庄与道家思想 主持人好!大家好! 今天我们讲《老庄与道家思想》。关于道家,我们一般人直观的概念,就是到青羊宫或者青城山的天师洞这些道家的道观里面去看。其实,这些并不是道家......

    道家思想介绍演讲稿

    道家思想演讲稿 大家好,接下来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思想中的道家思想。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

    道家思想论文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论文 《老子思想解读简说:无为而治》 我个人虽然喜好老庄哲学,亦有对其进行过些许深入地探讨,然终其本末,皆是一家之言罢了。虽然,言在心中,不吐不快,就作了这一篇文章。......

    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道家的“上善若水”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水利万物而不争,企业利万众而有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道家思想的发展史

    1、起源:《汉书·艺文志》曾记载,道家书籍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

    学习思想感悟

    在参加党校培训以前,虽然在写入党申请书时,我已经对中国共产党基本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但那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此次学习,使我提高了对理论学习的认识,也增强了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