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时间:2019-05-13 22:0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篇:论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论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摘要:道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思想文化以其独特深刻的内涵,渗透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门类,它对人生价值、生存方式、社会政治和自我修养等方面的诸多理解和认识,不仅对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我们现代人们的生活发展也有着引人深思的启示。

关键词:道家思想

人生观

政治观

养生观

引言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儒佛文化共同构成了古老中华文明的大厦。道家思想虽不像儒家的入世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扶持;也不像佛家的出世思想受到众多看破红尘者的青睐;但其却以其所蕴含的独特的哲学思想,以及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自身的诸多理解和认识,同样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自身丰富深远的体系。道家思想不仅渗透到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宗教、军事、文学等各个文化门类,“而且对中华民族的人格心理、兴致情趣、思维方式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维系、发展都产生过难以估量的作用。”①道家思想里蕴含的智慧也对我们现今社会人们的生存发展有着诸多启示。在此主要介绍的是道家思想中影响较大的人生观、政治观和养生观。

一、道家的人生观

⒈自然无为

道家的人生哲学是道家哲学的核心内容,就实质来讲,人生哲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与儒家不同,道家主要是通过揭示人与物即自然的统一与联系来彰显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自然”这一概念首见《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是自然而然,是事物天然的、非人为的一种状态,如十七章所谓的“百姓皆谓‘我自然’”也是这种意义:百姓在圣人之治下安居乐业,他们只知有圣人在,但没有圣人的作为,因此认为自己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所以我们说,自然便是道,不用再去寻找道了,总之,“自然”是“不用借助别人的力量,靠自身内在的作用,成为如此或者就是如此”。②老子的“自然”开创了道家乃至后世思想家思索天人关系的一个独特视角,维护“自然”,崇尚无为,反对人为,顺应自然而为便是无为。“自然是无为的最好表征,无为是自然的必定要求”,③无为是道家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时所采用的态度与方式。清静无为是道家的重要行为法则,人们如今也越来越意识到道家的无为显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蕴藏大为的无为,因为老子之道讲究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无为就是不违反本性,不违背内在规律,顺势而趋,形似无为,实则达到无不为之良效。

⒉贵柔主静

《老子》第五十二章提出“守柔曰强”的观点,老子认为能守柔才是真正的强者,而“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第四十二章)的“强”并不是真正的强,是没有生命力的、不能持续发展的刚强。所以道家崇尚“水”,因为水本性柔弱,但却能推动巨石,是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第四十三章)。在道家看来,刚强只是一时的,而柔强才是最后的胜者,是韬光养晦,以静制动,这对我们现今处在一个如此快节奏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怎样面对人、处理事同样有着很深的启示。可见贵柔主静的精神在于理性的认清形势,冷静地控制自己,坚忍待时。静其实是柔的保证,非静不足以柔,《老子》第四十五章提出了“清静为天下正”的著名观点,第五十七章又说:“我好静而民自正”,从统治者来说,若能清心寡欲,社会自然就治理;从自身来说,有了静,就可以防止主观臆断影响自己的判断和选择。道家也并没有绝对的反对动,而是认为必要的“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静”并不是要求形体不动,而主要是用于心性修养,讲求心静。动静适宜与否,与自身的心性有直接关系,心如果能控制动静,顺乎天地之道,则自我就可安身立命。

⒊轻物重生

首先,道家面对人生生死的态度是非常坦然的,认为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就无所谓生,自然的面对生死,才是生命应有的态度。道家认为生死都是自然的过程,人不应该去违背这种自然,但这样并不是道家不爱惜生命,或是把生命看做可有可无,从整体上看,道家是有强烈的生命价值,认为只有热爱自己的生命,才能积德进道。《列子·杨朱》有杨朱言:“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杨朱认为如果人人都贵身爱生,不以天下之利交换自身的生命,那天下就大治了,个人的安危也可保存,被认为是道家轻物重生的典型。《庄子·让王》也说:“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尊重爱护自己的生命,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懂得珍惜自己生命的人必然是齐贵贱、不伤身的人。《老子》第六十四章有:“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道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主张人们摒弃外在物质的欲念,健全自己的体魄,归于自然的本身。所以轻物重生,就是道家告诉人们了解自然与自身的和谐,不要一味去追求身外之物,没有强烈的欲望也就不会被其所伤害,因此而达到各自相安的目的。

二、道家的政治观

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突出的特点,道家在其政治治国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老庄也从未离开政治离开社会去孤立的谈自身的思想与观点。老子的政治理想就是所谓的“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庄子的政治理想就是所谓的“至德之世”的乌托邦。显然,他们并不像其他诸家明显的用世方式,而是采用的“无为而治”的方法,和道家哲学的核心“自然无为”相同,认为统治者也是要采取自然方法治理国家,如《老子》第五十七章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庄子》在《天地》中也说:“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等。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的什么事也不做,而是不去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的事,也不做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事,对顺应自然而又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事,还是要积极的参与。

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虽然有一定的理想色彩,但是也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很大的关系。老子和庄子分别生活在春秋和战国时代,看了太多当时的“有为”政治给人民和社会带来的弊端,统治者一味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另一方面又滥用私权满足自身的私欲。所以他们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给与当时的有为政治猛烈的抨击和鞭挞。老子在治国方面有一句名言“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就是统治者既不能用礼法等来约束人民,也不必事无巨细,从而陷入事务主义的歧途中,使国家越治越乱,最理想化的莫过于“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第十七章)虽然不论是老子的“小国寡民”还是庄子的“至德之世”都有一定的幻想意义,但确实都是针对当时的繁重压迫的现实而产生的,也反映出当时的劳动人民渴望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这种无为而治的状态也从另一面“彰显和憧憬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对立的素朴而平等的社会。”④

三、道家的养生观

现在随着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自身的保养,而“养生”也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老子之前的道家人物对养生的探索大多停留在养生术方面,从老子开始,道家系统的思考“养生”,将人置于社会、自然、宇宙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老子》首先提出“摄身”的概念,《庄子》则专列《养生主》一篇谈养生之道。

1.心性之养

这里的“心”除了表示作为实体存在的心脏及其功能外,主要用于代表人的思想活动、心灵境界等。道家的“养心”,就是在外在接物和内在的思想活动中,如何超越有形无形的束缚,以保持自我的本性,达到自我的安定。这其中“治心”是道家实现个体逍遥的主要途径,就是让心境平和宁静。道家提倡心要静,以静养生,但心静也只是一种境界修养,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都会影响心静,外部原因如各种声色犬马的诱惑,而内在原因通常是自身的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所以也达不到心静的状态。而道家并没有排斥人的基本欲望,而是要求人的欲望要得其宜,不要贪婪,《吕氏春秋·适音》有言:“人之情,欲寿而恶夭,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欲逸而恶劳。四欲得,四恶除,则心适矣。四欲之得也,在于胜理。胜理以治身,则生全矣;生全则寿长矣。”人的自然欲望得到满足,心也就会安定,身心俱畅,自然就会长寿。

道家的养性说是建立在自然主义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这里的“性”,指人性或人的本性、本质。首先,老庄认为的人性具有自然性的特点,人的本性在其原始性、先天性、自然性,是自然而然不加人为的,如果加上外在人为的成分,必使其受到伤害。老子强调,人性的本质在于其天真未凿,不容丝毫人为的损益。其次是超善恶性的特点,关于性善性恶说,是先秦时代诸家关于人性论的观点,但道家老庄讲究人性的超善恶性、超道德性,他们反对把主观的善恶观念和传统的道德范畴引入人性领域,用来论说人的本性。所以,老庄提出“因性”、“全性”为宗旨的养性说,强调在人的自然本性面前,人们必须要因性而行、顺性而动,才是养生正确的途径,而“全性保真”才是养生的目的所在,“全性”就是指保全人的天性或本性,“保真”就是保持人最真实的一面。《庄子·田子方》有说:“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可以看出“全性保真”不仅可以使人形体健全,更重要的是使人精神充沛,从而延年益寿。

2.形神之养

养形是道家养生的基础,因为形体是生命的依托,也是生命活力的源泉,“形求其安,气求以充,神求其宜,三者皆宜,生乃康健。”⑤《庄子·达生》篇有言“有生必先无离形”,“养形必先之以物”,生命离不开形体,形体需要依靠“物”来养育,但养形应注意把握物养的尺度,不恰当的饮食起居也会伤害性命,道家强调的养形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再加以适当的运动最好。“神”一般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即精神,在《老子河上公章句·爱己第七十二》有言:“人之所以有生者,以有精神”。道家认为人由形、神两大部分组成,生命虽离不开形体,但却因精神展现光芒,所以道家常常将“养神”置于首要地位,《文子·下德》提出:“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养生之末也。”

结语

道家的思想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贤们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其中的主要思想内容在我们现代社会发展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道家的人生观主张我们待人处事要自然宁静,充分体现了人之生命自由恬淡而又宽容阔达的精神追求,人具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但又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对我们陶冶精神和锻炼形体都大有益处。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对我们也多有启示,在现代管理艺术中,管理者就是要“抓大放小”,以“无为”的方式从事管理活动,一定会产生“无不为”的积极的管理成效。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不论时代怎样变化,道家思想文化是高价值高水平的思想文化,我们不仅仅要将其好好传承,更要取其精华,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刘增惠.道家文化面面观【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2000.3 【2】 詹石窗,谢青果.中国道家之精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9 【3】 张松如,邵汉明.道家哲学智慧【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3 【4】

游建西.道家道教史略论稿【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6 【5】

安继民,安剑泉,张静.美妙玄思说道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1 【6】 李平权 刍议道家文化的时代价值【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24﹙4﹚ 【7】 谢翠蓉,王新生.道家文化地位之我见【J】.湖南大学学报,2005,19(1)

【8】 崔文静.道家与道教人生观及人生实践之比较【J】.宜宾学院学报,2007,1(1)

注释做成页脚注吧,就是在每个出现的每页底下,我在文中已经标出来了,当然格式不对了„„ ① 李平权 刍议道家文化的时代价值【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24﹙4):68 ② 詹石窗,谢青果.中国道家之精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9:72 ③ 詹石窗,谢青果.中国道家之精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9:74 ④ 张松如,邵汉明.道家哲学智慧【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3:19 ⑤ 詹石窗,谢青果.中国道家之精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9:151

主要就是做个目录,把字体啦行间距啦调一下(可以参考一下我发的论文格式中的蓝体字)然后把脚注和最后的参考文献做合适就好„„,再就是页眉页脚了,三克油~~

第二篇:论道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论道教对中华文化影响

摘要:道家文化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流之一,积淀丰厚,影响深远,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道家文化崛起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之世,伴随与中国封建社会。以“道为基本原则,认为天地万物均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即道法自然;作为两千年来中国思想文化道路上的佼佼者,不但影响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演进,尤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推进作用毋庸置疑。

关键词:道家文化中华文化影响

说道道教,我是很愿意做一个道教的居士的,长袍衣,挽发髻,持拂尘。因为在我自己的感觉中,信奉佛教的和尚太过于拘泥于清规戒律,自小从各方面接触到的和尚的印象就是念经,嘴里说着普度众生,当然这并不是说佛教的理念有多么夸大,相反,佛教中的仁慈心也是我很崇拜的,但对我自己来说,相比于道教,佛教徒总是少了那么一些潇洒,不过我想潇不潇洒他们信教之人是不会在意的,可对我这世俗之人,道教多的那一点脱俗、潇洒,我却很崇拜。而在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中老师也讲到了道家文化,那么我就想在这里思考下道教文化对我们中或文化产生的影响以及关联。

道教,一个有着多神崇拜的宗教,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当你想细细品味时,又多出了一些神秘,可能这种神秘感来自于宗教本身给人的感觉。而当说起他的相关性,郭沫若和鲁迅都曾做过评价。郭沫若曾经过:“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

鲁迅更是作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可见道家文化在中华文化整个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之大,影响至深。学术就如此,对民间的影响那可以说是更大。比起儒家早已崩坏的纲常,佛家仅剩的轮回因果,道家的信仰则被民间同化,至今流行。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将就几个方面老说明道家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影响和渊源。

一、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流传千年的文学艺术,侧面说明影响深刻)

在道教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儒释之间产生了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另一方面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内在融合与发展。除此之外,中国的宗教文化也曾经对中国的文学有着重要影响。古代以道教神仙为题材的作品,数量甚多。如《封神演义》、《韩湘子全传》等。除了仙怪题材,以自然为寄托的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道教一直以“道法自然“为修养准则,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必须遵循“道”以“自然”的法则才能到达和谐。中国文人的抒情对象更多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是更宏大的存在——自然。写的总是:乘风破浪、江山如画、春花秋月、飘絮落红„„在艺术领域中,道教对中国音乐、书画建筑等形式及其精神,均有重要影响。如音乐上,由于道教音乐是为道教宗教活动服务的,又蕴藏着浓厚的道教哲理,与群众的习俗关系密切,为人们所欢迎,不仅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也保留了不少历代已经失传的宫廷音乐曲调和各地民间音乐的曲调,是今天人们发掘和研究中国古典音乐重要方面。建筑上,如武当山现存的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词、岩庙。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

二、民间习俗,政治生活(上下不同的阶层来说明到家的影响较大)一个民间,一个政治,从这两个方面,可以说是道教对两个阶层都有着说道民间,我想这是离我们很近的一个领域,你可以不知道道家的思想,炼丹术等等,但流传在民间的各个节日习俗你一定是不能再熟悉了。道教对于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尤为广泛、深刻,有些影响甚至延续至今。例如,对城隍、土地、灶君之崇拜和祭祀,几乎便及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乃至各家各户。中国的老百姓,不管信仰道教与否,对这些神灵大都很恭敬。每逢年末岁首,道教对于民俗的影响表现得更明显。比如说春节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在这传统节日里,从喜庆娱乐到饮食、祭祀,集中体现了中国民间风俗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如贴门神、灶马,画桃符,十分热闹。这些习俗,有些甚至延续至今。其中门神、灶马、桃符等,均出自道教。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方面是上层统治者常常利用道教为巩固他们的封建统治服务,因而长期以来,道教均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扶植。另一方面,许多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也曾利用道教作为农民起义的组织形式,并利用道教经典中的某些思想作为他们发动起义的思想武器。由此可见,道教与过去中国上层和下层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均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三、道德伦理领域:(以道德,人类最基本的准则来说明对人类社会影响的重要性)

历史书上曾经说认了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会不会只用工具,我觉得不是,人类之所以成为这个社会的驱动着,其实是有着一个全人类都认可的准则,道德,有些事法律虽然没规定,但道德告诉我们这些事是不合情理的,做了就是大错,是不能做得。而中华民族整个道德体系的形成工程中,道教则起到了很大大的作用。道教是一个十分重视伦理道德教化的宗教,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戒律和劝善书,像《道德经》,其中包含了许多对当时的社会来说是合理的伦理道德思想,这些内容不仅对道教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对现如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诸方面,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它的各种劝善书,在社会上流传很广,深入到社会各阶层。其根本宗旨在于劝人行善积德,去恶从善,因此在中国民间也一直流传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规范,这对于社会的安定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思维及社会凝聚力的影响

老子言:“无其为,是为;无其事,是事;无其味,是味”。这说的是事物本相。什么是“无为”? 无为,就是“心知其空而为之”。也就是“心不著相”,“不执著”。

道家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显著贡献主要在于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模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无为”方法论。所谓辩证的思维模式体现在对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有深刻把握。这种所谓模式可以使人在看问题时不太容易走向形而上学的绝对化,避免固执、僵化和教条主义。

“无为”既是一种思想主张,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思维模式。“无为”的方法教会人们在看待问题和处理事情时要善于顺其自然,不要蛮干、硬干,要学会换个角度想问题,退一步想问题,要善于因势利导,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这种所谓方式构成了中国文化之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方面来看,道家和道教文化所起的作用,就更为明显了。例如,我们大家都承认自己是黄帝子孙,这个思想的渊源,就和道家与道教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以黄帝为祖宗,这是家喻户晓的事。这个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它是我们几千年来战胜一切困难、越过无数险阻、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武器,在今天仍然显示着它强大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道教对我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重大的,其实其影响除了体现在上述的领域外,道教还对民族的凝聚力,民间的信仰,中国学术思想领域有着影响。道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观念、情绪和活动的相当严整的体系,是人类的一种伟大的创造,它属于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继续传承下去,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学[M]赵明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6-260 页近30年来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与科技哲学研究[M]

乐爱国 庹永《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06期

道家自然哲学对现代人类生存的启示[M] 申俊龙, 王秋菊, 王慧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2期

第三篇:论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目录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前言...............................................................1

一、“诗意阅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2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2

(二)语文教学是一门体现人文关怀的艺术........................2(三)诗意阅读课堂特征...........................................2

二、诗意阅读方式的培养...............................................3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3(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三)注重朗读训练,在朗读中训练学生的语感.........................4(四)坚持课前即兴演讲,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4

三、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5

(一)积累丰富的阅读语言........................................5

(二)培养语文学习兴趣...........................................6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7 结论................................................................7参考文献..........................................................7

论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

章诗玉

【摘要】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最负盛名的作家,也是屈原之前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是第一个以田园生活为题而进行的大量诗歌创作的诗人,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本文旨在讨论陶渊明田园诗派的风格与艺术特征。【关键词】 陶渊明 道家思想 田园诗创作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玄学

陶渊明一生主要接受了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仕”两种思想。儒家的“出仕”思想指导着年轻的陶渊明选择他的人生目标,但这种目标并不固定长久,时断时续的13年官场生活就是最好的明证。当无法融入现实世界时,陶渊明性格中的道家“出仕”精神就逐渐显现,成为他思想性格中的主导方面。越到后来,这种思想特征越突出,他的这种性格也越成熟、越坚定。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陶渊明将这种精神旨趣写入诗歌,创作出了清淡自然的田园诗,开创了诗歌的一片新天地。

一、陶渊明的田园理想。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是诗人心灵的外化然而陶渊明的田园诗。晋宋之际,“政风腐败、世道昏浊、阀阅专权,骏才者不免沉沦,庸碌者反得显赫”,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许多名士在异常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被卷进政治旋涡,甚至被无辜杀害。像陶渊明这样一个有理想而不愿随世俗浮沉的士人,必定会陷入现实与理想矛盾的痛苦中。在陶渊明之前也有无数的文人有这样的苦恼,如阮籍、嵇康,他们也试图寻找解决的办法,但他们无法为现实找到一条出路,所以他们充满了“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的困惑和忧恐,他们企图以超世来求得解脱。陶渊明则不然。“‘得行其道,未必善终,老于沟壑,反为福果’,这种痛苦的人生经验,自然会使希冀隐逸的风气伴着道家思想的流播而大大发展起来,从而使士大夫在‘仕’之外,还存有一种‘隐’的意念”。首先将这种“隐”意念完全付诸现实的是陶渊明,在他四十一岁那年,陶渊明坚决辞掉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从此终生不再出仕,一直隐居耕种在农村,直到六十三岁逝世。陶渊明不是时隐时现、朝隐暮现的“半吊子”隐士,也不是拿归隐当筹码,搞欲进先退把戏的假隐士,他是一个真心归隐的文人。

(一)经过先前几次出仕与退隐生活的体验对比,陶渊明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由仕而隐。改变的原因除了不愿依附门阀权贵苟求禄位,极端厌憎污浊的官场的现实原因外,还有他的崇尚自然的本性。应该说,陶渊明即受到道家“清净”“无为”思想的影响,又深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曾有眷建功立业的幻想。为实现“猛志”,为“大济于苍生“,他曾想从容戍边,结束民族分裂的悲剧。但偏安的东晋王朝无力完成统一大业,他的从戎理想也化为灰烬。而要大济苍生的陶渊明,就不得不另找一种实现“猛志”的途径一一出征。

(二)满怀“大济苍生”抱负的陶渊明,又第二次出任桓玄的幕僚,而当他看到桓玄排除异己、专为一己私欲和有野心时,希望又破灭了。开始相信家乡田园山林的美好。田园生活的悠闲;“静念田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他认为“园林无比情”,比“人间”官场干净的多,从而表达他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并后悔自己不该离开家乡:“如何舍此去,摇摇至西荆”。于是归隐的念头又一次在脑中浮起。

(三)陶渊明29岁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后归隐,后又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义熙元年陶渊明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便弃官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后来,虽然朝庭征召他为著作主部,也被他拒绝。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生性对政治不感兴趣。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身为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想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赛翩思远蠢”(《杂志》五)可见他的胸怀和理想。由于东晋士族文人普遍追求自由和隐逸,加之社会**,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断消减;另一方面,由于豪强军阀对政权的争夺而引起的血腥杀戮,使得社会动荡不安,秉性淳厚的陶渊明难以忍受社会灾难,“爱丘山”的思想就一步步地滋长起来。“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君,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始作镇参军经曲阿》)充分表现了他当时的心路历程,“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则是一种归隐思想的写照。

二、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的诗有四分之一是田园诗,这些诗歌多表现了田园生活,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陶渊明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

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如《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所以,他的田园诗在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同时,也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

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怀古田舍》诗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颂。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才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二首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怀。《于西田获早稻》诗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不仅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

态度。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

3、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

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

《归园田居》第四首说:“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途。” 《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 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 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 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 及晨愿乌迁。”《有会而作》说:“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岁暮和张常侍》说:“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乞食》说: “饥来驱我去, 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 叩门拙言辞。”田园生活过到如此困顿地步,田园诗写到如此辛酸程度,古今唯陶渊明一人而已。

这些诗虽然大多数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见当时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4、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陶渊明田园诗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并通过这些田园诗寄托了自己的社会思想。这是诗人田园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所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的愿望,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斗争。

陶渊明是封建社会中的诗人。衡量封建社会中的作家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首先就要看到他的作品是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就是对当时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的曲折反映。

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这里的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嬴秦暴政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我们肯定《桃花源》,主要是肯定它的批判性。在这里“桃花源不只是隐士的天地,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农民的乐土”。“桃花源”这个空想社会,本身就是对当时晋代社会政治的彻底否定。陶渊明的笔下的“桃花源”对后世的影响是强烈 的、积极的。他的“秋熟靡王税”的大胆设想,对历代文人创作揭露封建剥削、赋税征徭的作品很有启发。清初黄宗羲提出:“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原君》)主张为了全体人民的福利,取消君位,这种思想和陶渊明的思想是相通的。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陶渊明不是单纯地通过直接描写农民日常的痛苦生活,来鞭挞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而是通过描绘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幽美的田园景象乃至“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来否定和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也就是说,他不是主要通过描写现实中的丑来批判丑,而是通过描写理想中的美来否定现实中的丑的。诗人这种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是由他个人特定的社会思想所决定的。

二、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平淡自然,亲切淳真。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贴近生活,思想感情真切深厚。陶渊明的作品大多以农村的日常生活为内容,以普通的自然景物为题材,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正和陶渊明的为人一样。因此读来韵味隽永,越读越觉的它美。试看《劝农》诗中的一节: 熙熙令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这里呈现出一幅和平的农作图,实际是把中国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美化的结果。《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也有类似的特点: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 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渊明的田园诗的风格,然而他的田园诗不仅仅是平淡,它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它不仅仅是朴素,而且是在朴素中见绮丽。他的田园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又如《拟古》其三: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春天来了,燕子双双回到自己的草庐。一年来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仍然坚持着贫穷的隐居生活。有些朋友并不理解自己的态度,一再劝说出仕。可是燕子却翩翩而来,丝毫也不嫌弃它们的旧巢以及自己这个贫士。似乎燕子在问诗人:我的心是坚定的,你的心也像我一样坚定吗?这首诗好像一个美丽的童话,浅显平淡却有奇趣。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其一)“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两个“亦”字,物我情融,耐人寻味。又如:“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了生活情趣,显示出他对邻人的亲切,以及农村淳朴的风俗。“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平淡的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之美。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⑷,十分精辟。

他的田园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⑸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待”字、“掷”字、“贮”字,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人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诗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提炼运用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在自然恬静的田园中漫步一样,给人无穷的遐想,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饮酒》之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意言。”

这是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乡村生活的写照,透过文字我们看到“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笑傲风月”的隐者形象。静谧的山林与倦飞的鸟儿与诗人问答,这时作者的心境不是用语言所能描述的。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极力向往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愿望也可表现一斑。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事物的表现手法和意境的延伸是非同寻常的,寥寥数字将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爱、对事物的描写、对世事的鄙视,表现得一览无余。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创立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甚至被看成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但笔者觉得陶渊明的每一首田园诗都是他唱响的一曲心路之歌,或借物抒情,或以花讽世,或指桑骂槐„„其实都是他发出的血泪呻吟,虽然那血没有流在竹简和纸上,但是他的血和泪都是在心里流淌,流出的是苦和悲,是徘徊和忧郁,是一代人无声的抗争,是一曲苍凉的悲愤之歌,是他恨世厌俗的铁骨发出的铮铮亢音。他的人格、他的志向、他的诗情在今天对于我们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自清.陶诗的深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邓安生.陶渊明年谱[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5、五柳先生传》.陶渊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版.第2页

第四篇:论道家与道教文化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道家与道教文化旅游

作者:孔令宏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06期

[摘 要]旅游的本质是文化,以文化为旅游的内核这一观点正在成为旅游行业的共识。道家、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理应成为我国休闲旅游业的重要内核。道家及道教对旅游文化有着深刻的思考,其中诸多思想对现代旅游有重要的启发。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它的文学、艺术、洞天福地、宫观、园林、庙会等民俗以及养生与特色饮食等丰富资源,都能够与现代休闲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道家;道教;传统文化;现代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第五篇:快乐道家

快乐道家

陈云鹤 道人

四川省剑阁县道教协会

一、缘起

一吴姓朋友,对佛教和道教都有研究。她的书法和国画都非常好,擅长花鸟,竹子更是一绝。古琴也弹得好。她送过我一本画册,那才叫书画中的精品。由于长期用功,颈椎经常不适。二OO六年仲夏的一天,她到我的玉林通中养生堂来调理颈椎,她与我有两句关于道的对话,时至今日,我都记得很清楚。

问:你学了那么久的道,那么学道的目的是什么?

答:学道的目的一是求得身心的快乐,二是求得身心的解放。她问得非常好,看似平常,却非常深刻,令我深思。确实,我们有很多学道、修道的人,并不明白道家思想的真谛,世人就更不明白道是什么,道家思想讲的是什么, 反而有很多外国朋友对道、对道家思想、道家文化非常感兴趣,还有一些对道家内丹术在进行实修、实炼。现在很多的经书,文字过于古老,解释过于迂腐,多为以经解经,以书证书,或说破译了《老子》,有了新的发现。翻完整本书,完全是哲学名词的堆砌,并无新意,弄得你不明不白,找不到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尤其是对那些想了解,想学习道、道家思想、道家文化及道家内丹术的新人,更是一头雾水,找不到门径。这样,不仅不利于道家思想文化的传播,而且还容易被矮化、被扭曲、被误导。在宣传道家思想、道家文化上,能不能有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白话得不能再白话的阐述,让八零后、九零后都能读得懂,都能明白道是什么,道家思想说什么,道家文化讲什么、道家内丹术是什么。而我们迫切地需要这样的阐述,今天,我就要做这样的事情,做一个抛砖引玉的人,与大家分享。二、关于道的概念 什么是道呢?

道就是自然

道就是阴阳

道就是规律

道就是原理

道就是法则

道就是方法

道就是窍门

道就是生活

道就是存在道就是通中

道就是养生

道就是快乐 可以说,道涵盖了宇宙,涵盖了人生,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太玄妙、太伟大、太全面了!以至于我们不得不用我们全部的青春、热血和精力,乃至我们的一生,献给道,献给纯正的中国文化——道家文化!

下面,我们一起从学道、修道、悟道、得道四个方面去了解道的本质。

1、什么是学道

学道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一个是术.学就是从文字上、从思想上、从哲学上弄懂道的内涵和外延;术就是要弄明白修炼的理论、方法、作用和效果,从两方面入手,求得身心的快乐,求得身心的解放。有些人是有学无术,有些人是有术无学,还有些人是不学无术!我们作为快乐道家的信奉者,我们就一定要做到有学有术。

2、什么是修道

修道有两层含义,一是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实践道的真谛。二是用自己的身体去体验道的存在,进而求得身心的快乐,身心的解放,而所谓身心的解放,就是能够进入多维空间。

3、什么是悟道

由于对道的正确理解,身体力行,方法得当,勤而行之,勇于实践,在学道和修道的过程当中,不但明白了道的普遍原理和绝对原理,还将道的普遍原理与我们的生活、事业相结合,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完善自我,不断的超越自我,久之,对道的感悟了然于胸,无法用语言表达,常常沉浸在窃喜和快乐之中。

4、什么是得道

得道有多种说法,就广义而言,掌握了道的任何一个方面,如了解了规律、掌握了方法、懂得了窍门、明白了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道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常常沉浸在迷人的会心的微笑之中,都可称之为得道了;从狭义而言,从道家内丹术的修炼入手,在修炼之中求得了身心的快乐,求得了身心的解放,改变了人体内部时空,能够进入多维空间,这个,我们称之为得道,并且是得大道!

三、人生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在没有生之前,在哪里?死了以后,要到哪里去?

第二个问题:我们是怎样来的?我们的下一代又是怎样来的? 第三个问题: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是来追求什么的?寻找什么的?

我认为这三个问题是思想家、哲学家、宗教家都必须回答的。不同的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不同的哲学流派和不同的宗教。

第一种回答——原罪说: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造的,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本来在伊甸园里面生活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有一天受到了蛇的诱惑偷吃了禁果,于是就有了人类,因此人类来到这个世上是有罪的,这个罪过与生俱来,所以称之为原罪。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来赎罪的,死了以后又回到上帝那里去。第二种回答——痛苦说:佛教认为如果生前有很好的修持,死后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苦集灭道,十二因缘,是佛教的根本理论,苦是他的理论的重要基石,所以佛教认为生老病死苦,认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人生即是苦。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来受苦的,要脱离苦海,就必须要灭才能达到解脱。

第三种回答——快乐说:

生、老、病、死在快乐道家看来是很自然的生命现象和自然规律。其实,我们并非无视痛苦的发生和存在,但我们认为痛苦的根源与佛教有所不同。快乐道家认为人的痛苦是由于以下三个主要原因导致的:一,人的行为违背了自然规律(即“道”);二,欲望超过了自己的能力;三,不可抗拒的因素,这包括自然和社会的两个方面,前者如“5·12汶川大地震”、遗传病等,后者比如“文化大革命”。快乐道家提出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痛苦的发生,即快乐说。下面拟从三个方面归纳出快乐道家的核心内涵:

(1)道家认为人没有生之前在自然之中,死了以后要回到自然之中去,即来于自然而归于自然。不论是天葬还是地葬;是火葬还是水葬;是悬棺葬还是树葬等,最终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回到自然之中。

(2)我们是因为父母的快乐而来到这个世上,我们的下一代又是因为我们的快乐而来到这个世上。

(3)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两个字、一句话——快乐!寻找、追求快乐,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原则;找到快乐的根源,顺应自然的规律,提升快乐的层次,寻找身心快乐、身心解放就是学道者的追求。总结下来,快乐道家的中心思想和行动指南即是:“直指生命本体,快乐修道成真,求得身心解放,神形俱妙飞升。”

四、快乐的层次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人的需求层次论”,即人的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但快乐道家认为他的表述还不够系统和具体,由于篇幅所限,快乐道家将快乐分为五大层次:

(一)基本快乐

1、衣食住行得到满足

2、游戏玩耍得到满足

3、得到父母、亲友的呵护和关爱

(二)初级快乐

1、玩耍得到满足 ①玩耍是动物的天性

②在玩耍中求得认知、求得自知 ③在玩耍中求得生存和技能 ④在玩耍中求得智力的增长 ⑤在玩耍中了解到控制与被控制 ⑥在玩耍中求得协调和增进情感

2、求知欲得到满足

3、好奇心得到满足

(三)中级快乐

1、性欲得到释放和满足

性欲是动物的本能,是生殖繁衍的动力。作为人,性成熟过后,性能量在不断的产生,不断的积累,性欲在不断的增强。因此性欲就必须得到满足,或者要让性能量有一个释放和转化的方法。

王老邪(王家佑老师自称老邪,封我为小邪)经常讲到一个人首先要正常、正直,有的人正常而不正直,有的人正直而不正常,因此他见了年轻人常问“你多大年纪了?”,“哦,你这个年纪该结婚了。”,“事业,结了婚一样做事业”。

我们发现人的性在成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容易得到满足的,但,就是这个性欲,既是推动自身向上追求人生目标的动力,又是促使自己堕落的魔鬼,这就是它的双刃性。在没有得到修炼的方法时就只有按照人类简单最初级的方法——自慰。(注意:自慰必须要有节制,否则对自己的身体、心理和灵魂后患无穷)。⑶性能量得到转化

性能量的转化有两个方面,一是向外转化,一是向内转化。性能量向外转化为意志力和征服欲望,这往往导致人类及其个体的欲望膨胀,产生自大、狂傲和自我扩张,从而给自己与社会带来痛苦。内在转化就是通过有效的修持手段使能量在自身之内发生转化和升华。道教的修炼方法就是实现性能量内在转化的有效机制,由于自己性能量的转化和升华,就会使自身和谐,从而给自己带来快乐,给社会带来和谐。在道教的传统里面,主要有以下几种转化方法。

一、道家内丹术解决性能量的转化。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人是有本我、自我、超我的。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冲动的本能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libido)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提出性能量的问题——力必多libido(力必多libido从性质上讲主要是性欲),而“力必多libido”控制了本我,直到他去世,他也没有找到决解“力必多libido”控制本我的办法。而道家内丹术的修炼恰好可以转化这个“力必多libido”,弥补弗洛伊德这个缺陷,就是将“力必多libido”作为原材料放在体内鼎中,进行烹、进行炼,从而将性能量转化为命门能量,在命门能量的推动下坎水逆流、还精补脑。道家认为要达到这一点,必须要积精、累炁、存神。可见,道家内丹术可以轻松化解“力必多libido”,也就是解决了性能量控制本我的问题,同时变废为宝,增加我们命门的能量,使我们的精、炁、神得到充分的补充,使我们内心清净,心肾相交,毫无淫念,物我两忘,超越“超我”的境界,使我们坐怀不乱。我们可以看出道家文化在几千年以前就非常完善、完美,远超于欧美各家。难道我们不应该为快乐道家鼓掌喝彩吗?

二、道家站桩、静坐功法解决性能量的转化。站桩、静坐修炼,将性能量转化为命门火,在命门火的推动下坎水逆流、还精补脑——就是将人体的成人干细胞上升于大脑,因为成人干细胞是原始细胞,他可以转化为脑细胞以及其他五脏六腑的细胞。从而修复受损的细胞,增强记忆力。

2、成就感的满足

3、得到亲朋好友、社会认可

4、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四)高级快乐

1、立功:能为社会、民族、国家建功立业,有创造性的贡献

2、立德:为善最乐,能够经常做善事,而且能够把社会人群的行为引向善,在社会上某方面做一个榜样、偶像

3、立言:能够著书、立说。对宇宙、人生某一方面有自己的创造性学说

4、能把性能量转化为身体的命门能量,进一步达到炼精化炁,能够还精补脑,金丹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落丹田,开发自身大脑,并将此法与人分享

5、能遇明师、闻道、修道、悟道、得道、行道,能为道家文化的传承、弘扬有所贡献

(五)超级快乐

1、个人修道有成——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修道者必须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自己能在今生今世完成自身进化即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能够改变自身内部时空,自由出入多维空间,我们称之为“中国神仙”。此时中国神仙回过头去看西方“超人”,就像“超人”回过头去看常人一样(尼采认为“超人”回过头看常人就像常人回过头看猴子一样)。

2、弘扬道家内丹术,促进人类自身的进化,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道家内丹术就是在人体内建立起生物原子能反应堆,是人类自身进化的门径;同时,内丹术又是人体生物系统工程学,是以改变人体内部时空为目的,是中国人认识自身、认识宇宙的方法,并且,通过修炼,能够帮助我们打破有无之间的界限,从而出入多维空间。只有通过道家内丹术的修炼,才能使我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完成人生超级快乐的目标,解决人类自身进化的问题。随着人体科学深入研究,用现代科学揭示道家内丹术的原理和部分现象将开启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3、快乐与自然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快乐是源自我们内心的自然流露,当我们明白了道的真谛,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的时候,快乐便在其中了,所以我们称之为快乐道家!快乐道家主张以快乐为中心,以自强不息和帮助他人为两个基本点;快乐道家提倡自然、轻松、潇洒自如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那就是实实在在的做人,认认真真的干事,潇潇洒洒的生活,悄悄咪咪的赚钱。

道,无所不在;快乐,无所不在。我们在寻找快乐和追求快乐的同时,随处都能体会到道的存在。寻找快乐的途径,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弄明白道的真谛和修炼道家内丹术。随着修道层次的不断提高,快乐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我们将会一步步感受到快乐道家二十四字箴言所倡导的“直指生命本体,快乐修道成真,求得身心解放,神形俱妙飞升”的真实可靠和玄妙不虚。快乐道家不但解决了我们思想上、认识上的困惑,而且清除了蒙在道家身上的虚幻不实的污垢,刮去了贴在道家身上的封建落后的不实标签,挑出了钉在道家身上的消极迷信的毒刺,重塑了道家的核心价值观——快乐,所以应该说,道家思想是科学的,不是迷信的,是先进的,不是落后的,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是与时俱进的,不是固步自封的,是和谐的,不是斗争的,是快乐的,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原罪的。快乐道家的思想不像其他学说东说西说产生幻觉,它下手简单明了,真实可靠,我们今天提出快乐道家的理念,那是因为快乐道家能够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使我们的心情更愉快,使我们的直觉更敏锐,使我们的判断更准确,使我们的工作更顺利,使我们处人处事更圆融,所以我们必须高喊一声:快乐道家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⑷学习中国道家养生鼻祖彭祖的养生三部曲: 彭祖是我们养生的榜样,他在殷商的时候就提出快乐养生的三大要素,借助自然的美食美味就是药食同源,自身努力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就是吐纳导引,饮食男女顺自然、顺人性的性爱养身就是房中术。他一身都在实践,传说他活了八百岁。

药食养生:彭祖发现有的动植物是能给我们身体增加能量,也可将我们身体内的多余能量消除,如果使用得当还可以消除我们身体的疾病,增加我们的自然寿命。因此他明确地提出药食养身。根据彭祖倡导的药食养身的方法,我们研究发现,在远古的时候,人类过着鱼猎,采摘的生活。那时食物缺乏,采到什么,摘到什么,挖到什么,猎到什么,不管口味的好坏,都通通一锅煮来吃,那时候的人,是“药食同源,度百岁乃去”。现代人烟酒过多,摄入的脂肪、高蛋白过量。睡眠不够,鸡不叫不睡觉,房事过多,工作压力太大。用健康和生命去换取金钱和地位,就是不懂养生,忘记了养生,忘记了药食同源,忘记了中草药,这个被遗忘的食物,所以很多疾病缠身,英年早逝,甚为可惜。有鉴于此,我们将重提药食同源,中草药再生。我们的愿望是重拾中草药这个被遗忘的食物,使众生“药食同源,度百岁乃去。

吐纳导引:快乐道家养身认为,生命在于静止,生命在于内动,生命在于慢动,生命在于脊椎,生命在于通中。只有当我们的身体静止下来,我们身体的气机才会自然发动,内炁才能沿着经络开始内动,所以崔希范先师的《入药镜》开篇就说“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 描写炼精化气“得药” 时的感受。丹家以人身之元始祖气为“先天炁”,呼吸往来之气为“后天气”,修炼时,采先天祖炁为丹母,引后天呼吸之气归于祖炁,“内外混合,结成还丹。自觉丹田火炽,畅于四肢,如痴如醉,美在其中,此所以得之者,常似醉也”。由此可见修道是如此的快乐。

房中养生:追求性爱的快乐是人类的本能,作为快乐道家我们应该正视这一问题,纵观众多哲学思想流派不是回避禁止性爱就是纵欲放纵性爱,只有道家合理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房中术。房中术是中国古代医家和道家关于如何在男女性生活中获得乐趣、保健、胎教、优生、延年益寿的学问。基于道家的阴阳思想,男女双方把性作为一种修身养生的方法。提出了“节欲养生”的主张,即主张两性在享受性快乐的同时,还要节制性生活,兼顾健康与长寿。另外张三丰祖师也告诉我们 “无根树,花正孤,借问阴阳得类无?雌鸡卵,怎抱雏,背了阴阳造化炉。女子无夫为怨女,男儿无妻是旷夫。叹迷徒,太糊涂,静坐孤修气转枯。”

下载论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家经典格言

    道家经典格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 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 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

    道家经典语录

    道家经典语录 道家经典语录1 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六十四章。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道家寓言故事

    篇一:道家寓言7 老成子学幻 老成子学幻 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三年不告。老成子请其过而求退。尹文先生揖而进之于室,屏左右而与之言曰:“昔老聃之徂西也,顾而告予曰:有生之气,有......

    道家经典语录

    道家经典语录 道家经典语录1 因富贵而骄横,必有遗失真我之咎。自古骄兵必败,不识骄的危害性,必定有终生遗憾功遂身退,天之道。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这是自然规律。事业已遂,力量至极,......

    党思想内容理解

    有效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在通过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并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学习或是生活中。 我认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评价思想内容(上)

    评价思想内容(上) 【解题技巧】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感情,传递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

    红与黑的思想内容

    红与黑得思想 写法上比较细腻,对任务心理刻画的很深入很细致。读起来让你深临其境的感觉。对于作品人物内心描写,司汤达是先驱,对后代影响很大。第二,作品的主人公塑造在文学史......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汇编)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艺术地再现了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80年西晋重新统一的历史进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统治阶级各个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