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与道家思想

时间:2019-05-14 14:2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庄与道家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庄与道家思想》。

第一篇:老庄与道家思想

道家与老庄

老子和庄子,是上古时期道家文化的两个奠基人,可以说是道家学问上的源头人物。有了这两个人,道家学问才能真正立起来,所以后来都把老庄合称。老就是老子,他的著名经典是《道德经》,庄是庄子,代表作就是《庄子》这本书,后来道教也称为《南华经》。这两位人物的经历都很传奇,甚至很神奇,我今天主要是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老庄这两个人物,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道家学派的主要观点。

先来说说老子这个人。关于老子,我个人最早是从中学课本里得知的,老子是春秋时期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当然,中学时代的历史教科书比较枯燥,学习起来也没有多少印象。真正对老子、对道家有印象,都是因为高中时看了一篇小说,鲁迅先生有一篇小说叫做《出关》,收在小说集《故事新编》里面。个人认为,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小说集,其文学价值不在其代表作《呐喊》《彷徨》之下。只不过一直以来,很多文学评论家、理论家们都以所谓的“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这一套东西来评论文学,结果都忽视了《故事新编》。很多人谈到鲁迅的时候,要么开口就是《呐喊》《彷徨》,要么就是鲁迅杂文多么了不起,但都没有谈到这部相当优秀的小说集。

《故事新编》这部小说集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相当经典的小说,写得也非常有趣、非常精彩。《故事新编》中的第一篇就是《出关》,写的是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故事。当时,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老子在图书馆干了很多年后,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周朝也很衰弱了,周天子的号令也没人听了。最重要的是,他觉得天下将乱,自己不想在乱世中生活,想找个地方隐居。于是老子就离休,辞职不干了。

辞职之前,老子的弟子也问过他说:“老师啊,您经常教导我们说,柔弱胜刚强,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现在的经验也是这样的,刚强的人,力气大的、勇猛的人肯定可以战胜小个子、没有力气的人。怎么会柔弱胜刚强呢?老子就对学生说:“你说,是牙齿刚强,还是舌头刚强呢?”学生说:“当然是牙齿啊!”老子就把嘴张开给他看。老子老了,牙齿都掉光了,不过舌头还在。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平时我们吃饭,不小心牙齿和舌头打架,牙齿会把舌头咬伤,好像牙齿很厉害。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流逝,柔弱的东西最终保留下来了,刚强的东西反而没了,都东一颗西一颗掉光了。这就是道家思想的一个特点,他不和你争一时之胜负,心平气和地借时间之手来教训你,从更广大的空间上,让你理解大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

在这之后,老子就离开了周朝的都城,准备到西边,到道家所向往的仙山祖源——昆仑山去,相传那里有很多神仙居住,在中国道家首屈一指的第一名山。那天老子骑着一匹青牛到了函谷关口,只要出了这个关口,就不是中原的地盘了。这个时候,一个守关的官吏叫尹喜,后来也叫关尹喜,他估计也有些道术,远远看见一个老头骑着青牛过来,就觉得他满头满身都裹着祥瑞之气,感觉那一定是一个得道的高人。那个时候虽然没有网络的传播,但是人们的口耳相传也挺快的,人们知道老子辞职不干后,都一传十、十传百,说老子要到西边来了。尹喜看到这个老人这么大年纪,又那么有道气,估计是老子来了,于是把他拦下来问:“您是不是老子啊?”老子一看被人识破,没办法,只好承认了。关尹喜就说:“如果您是老子的话,就得给我留点东西下来,留点买路钱下来,不然就这么白白放您老走了,我多不划算啊!”当然,鲁迅是这么写的,他说:“我早就知道你是全国著名的大作家了,你不留点作品下来,我没法交代啊!”老子没有办法,就在函谷关的关楼里自己口述,关尹喜笔录,就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鲁迅的小说《出关》,就是写道家的这部根本经典《道德经》是怎么来的。

据《史记》记载,老子口述《道德经》后,就西出函谷关,再也不见踪迹,也没有后文了。但是后来我在写一本叫做《红尘禅仙》的书是,写到成都青羊宫的来历的时候,发现老子与青羊宫很有渊源。在成都流传的版本是这么说的——

老子给关尹喜留下《道德经》五千言以后,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兴奋,连夜就仔细拜读。但是拜读之后就发现,自己对经里面的意思一窍不通,根本搞不懂。按照古代的说法,真正学通《道德经》的人,是要成神仙的,可不得了的。关尹喜没有办法,就对老子说:“我还是不能放您走,您要给我逐字逐句讲解,让我搞懂后,我才让您走。”老子就说:“那怎么行呢?你现在在做官啊,事务那么繁忙,心也定不下来。万一敌人攻进来了,或者有逃犯要逃跑,你有操不完的心,怎么能安心来学道啊?这样吧,你如果真有心学道的话,三年以后,我在成都西边的青羊肆等你,看你自己来不来了。”这个关尹喜也真是个求道心切的人,三年任期届满之后,再也不想做官了,辞了官就直奔成都。青羊肆过去估计是一个市场,关尹喜到了之后,果然见到了老子。老子就在这里,一五一十地把《道德经》的内容讲给他听了。他听了之后,当然就高高兴兴地依法修炼,后来就得道了,成了老子的第一个传人。关尹喜后来还留下了一部书叫做《关尹子》,一共有九篇,也是谈道家修炼方面的内容。在后来的道教里,就把关尹喜奉为老子的嫡传弟子,称他为神仙,并被尊为无上真人、文始先生。成都青羊宫最早的溯源,据说就是要推到这个故事的年代。因为根据目前的考证,大家都不知道第一个修建青羊宫的是谁,也不知道修于何时,就把这件事一直上推到了老子头上。

老子本是道家学术的鼻祖,只不过后来被道教神化了,成为太上老君,就是《西游记》里面,把孙悟空关到八卦炉里去炼的这个老头。按照历史的说法,老子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他比孔子大概大20岁左右,是楚国苦曲县人。老子俗家姓李名耳,字聃,这是司马迁在《史记》里面的说法。相传,老子因为隐藏在周朝的守藏室之内,就是在国家图书馆里面,早已读尽了天下的所有书籍,并且隐修得道,却并不为人所知。中国古代也有记载说,中国的两大圣人,就是孔子与老子是见过面的。因为孔子年龄小一些,出道晚一些,于是找老子请教过一些比如仁、礼之类的问题。

当时孔子向老子谈到了他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这套内容,老子的观点非常耐人寻味。老子说:“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就是说,仁义这个观念,只不过是上古先王临时住的房屋,就像现在躲地震搭的活动板房,临时住住而已,不能长期住在里面。为什么呢?如果你长期把仁义的大旗扛在肩上,贴在脑门上,就容易出问题。我们看中国历史上,后来假仁假义的人也特别多,因为人们都以仁义为荣耀,所以大家都给自己贴上仁义的标签,所以就真伪难辨了。在这种情况下,道家所倡导的,就是用一种至简至易的生存方式,采用非常淳朴自然的态度,让自己的生命逍遥自在于天地之间。这就是道家的理想。

孔子还曾经向老子问过礼法。老子说,你说的古人的礼法看起来确实很好,行礼的人尸骨都已经朽烂了,你所看到的,只不过先人记录的文字,不是真正的礼,光看这些文字有什么用呢?真正的贤人君子应该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说,遇到了太平盛世,遇到了可以施展抱负的时候,你就要积极入世,用自己的本事去服务社会、服务众生。如果生不逢时,生在乱世,这个时候你就要以全身保命为重,隐居起来,韬光养晦,不要到处显摆。所以,老子的思想跟孔子的思想,他们取法的角度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所以,道家的人物往往是隐士、隐者居多,儒家的人物往往是入世的多,名臣大儒居多,愿意到社会上去建功立业。

孔子从老子那个地方回来以后,据说是三天都不说话。孔子的弟子问他:“您到老先生那里去,到底那个人是什么样的啊?弄得您老人家话都说不出来了?”孔子就说了一段对老子的评价,这恐怕是历史上对老子最有名的评价了,就是我们黑板上写的这句话:“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鸟我知道能在天上飞,鱼我知道能在水里游,野兽我知道它们可以自由行走。对于野兽,可以设置陷阱让它们掉进去抓住它;对于游鱼,可以编织渔网、鱼钩、鱼线把它们钓住;对于飞鸟,可以用网把它们抓住。但是对于龙这种动物,我就没有办法了,只知道大风一起它就飞到天上去,一瞬间就不知所踪了。这一回,我看见了老子,觉得他就像龙一样,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是有真本事也是摸不透的,这个人太神奇了!后人描述老子的时候,都喜欢借用孔子的这段话。在宋代,有个道士写了一本老子传,用的名字就是《犹龙传》。

在后来的文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关于老子的生平可说是迷雾重重,没有人能够真正搞清楚老子的生平。老子确实是一个隐居的人,但他确实又写出了《道德经》这本千古奇书。作为权威的史家著作,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也专门写了《老子韩非列传》,把老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子孙的事情都写了一下。虽然写出来了,但是都很简单,中间也有很多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比如他说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在楚国的时候遇见过一个叫老莱子的人,估计这个人就是老子吧。后来,在孔子死后129年,当时周朝有个叫太史儋的人曾经预言过秦朝霸业的兴起,司马迁就说,好像也有人认为太史儋就是老子。如果这几个人都是老子的话,从年龄上推算,老子起码就活了200来岁,作为我们现代人来说,肯定是不可思议的。司马迁写到这里的时候,估计也有点底气不足,所以他就说:“世人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哈哈,世间人都说不清楚,反正老子就是个隐士,同时对他的年岁也说了,“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人家老子毕竟是修道的人,修的是长生不老之术,他是神仙级的人物,通过修道能活过二百岁也是可能的。总之,司马迁无法自圆其说,历史上大家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一句话作老子生平的结论,就是到现在也没人知道老子这个人到底是谁,他真的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仙。我们现在能够了解道家文化,学习好《道德经》,把它作为我们修身养性或工作生活的指导,那就很不错了。至于老子这个人到底如何,也就听凭传说,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好了。

按照《史记》的记载,庄子名叫庄周,是宋国的蒙县人,比老子生活的时代晚一些,是战国时期人,年轻的时候在家乡作过掌管漆树园的小官吏。庄子的学问非常渊博,可以说当时诸子百家的学问,没有他不会的。但是他自己的思想和精神路数,最终还是接近、甚至是承接了老子道家的学说。

庄子平生做的最大的官就是漆园小吏,相当于那个时候的政府在郊区有一块种漆树的园子,庄子就是政府部门经营漆树园的管理人员。每天日常的工作不外乎就是就是一早就到漆树园子里巡逻巡逻,看看有没有乡下人来偷树,或者把偷割公家漆树的人轰走而已。在蒙地的这片漆园旁边,还有一片水域,叫做孟诸泽,估计是一片很自然的小湖泊。庄子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可以说是自得其乐,经常在孟诸泽里面捕鱼捞虾,日子过得算是相当潇洒了。

庄子的生平,史书上记载得不多。大家一般都从庄子自己所著的《庄子》一书中,看到有很多寓言故事,在很多故事中,庄子把自己也写了进去,自己当主人公,也留下了很多庄子的故事。但是我们要知道,庄子是个很擅长编故事的人,擅长写寓言,他书里面记录的这些故事,到底是真是假,有没有那么回事,还真是说不清楚。总之,我们后世的人都是从庄子自己所写的书以及史书的简单记载中,对他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印象,感觉庄子这个人是非常智慧、豁达,同时又嘴尖舌利,能言善辩。就是这么个人,他不管是面对朋友、敌人,还是面对权贵,几乎是毫不客气,有什么话就说什么。

在《庄子》里面,记录了庄子见梁惠王的故事,说明他对待权贵有点像我们现代有些人一样,还是有点仇富仇权心理的。当时,庄子去梁国,梁惠王找到了他。庄子毕竟还是个名人,古代的国君都喜欢去寻找一些隐居的高人来帮助自己治理国家。梁惠王听说了庄子这个人后,就派人找来庄子,想跟他谈一谈,看看他到底有什么高见。结果呢,庄子来见梁惠王,身上穿的是打了补丁的麻衣,脚上套着一双破鞋,鞋连后跟都没有,只好用麻绳捆上了事。梁惠王见他这一身打扮,就说:“唉,听说你这个人挺有学问的,怎么这么潦倒啊!”庄子一听,马上就不高兴,立即反驳说:“衣服破了,鞋破了,没什么了不起嘛,这不算潦倒。真正的潦倒,是人有道德而不能行,这才是潦倒!我这个人虽然这么穷困,不是我的不幸啊,是这个时代的不幸啊!我不幸,是因为我生在一个贪污腐败、坏人当道的国度里,所以我才这么潦倒不幸啊!”梁惠王被他一番抢白,真是哑口无言。虽然他是个国君,倒还很有涵养,打落了牙齿也自己吞下。不像现在有些官员,芝麻大一个老爷到了乡下去,如果一个乡下人说了什么对他不好听的话,那面子挂不住,一定是要好好收拾人家一顿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还是很有风度和涵养。梁惠王虽然为显示其风度,没有治他的罪,但也从此打消了提拔他做官的念头,庄子的官运也就没有了。

庄子对待那些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又是什么心态呢?《庄子》里还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宋国的一个曹商被派往秦国,这个人估计挺会拍马屁的,见到秦王后,大得秦王的欢心,得到一百乘车的赏赐。这就像我们现在谁有突出贡献,政府奖励给他一百辆汽车一样,是很不简单的财富啊!拥有这么大一笔财富,这个商人肯定很骄傲啦,逢人就夸耀自己富裕。他回到宋国后,有一天遇到了庄子,他就很不屑地说,如果有一天要我像你一样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住在茅屋陋巷、清苦一辈子,只有满肚子的道德文章,我觉得这不是什么本事;你看我一句话就能打动国君,打动最高统治者,得到百辆车乘的赏赐,却不费吹灰之力,这就是我的强项啊!你看我现在就有这么大的收获,有这么大的势力。庄子一听,马上对他说,你知道吗?我听说秦王前段时间生病了啊。暴发户说不知道。庄子说你真不知道啊?秦王屁股上长了痔疮,到处找医生,还到处贴了告示,说是只要能替他治疗痔疮的,就赏车一乘;如果有人能用舌头把痣疮舔好,就赏车五乘。你得了这么多车乘,不知道替秦王舐了多少回屁股啊?

所以我们看,在面对这些人时,庄子是非常刻薄的,绝不轻易放过。这就是庄子对权贵、对暴发户的态度。庄子心中有他自己的一套做人原则,有他自己的学问道德,他看中的是这些,不管金钱和权势。那么庄子对待朋友又是怎么样的呢?在朋友面前,他也是坚持原则,从不轻许的。

庄子有个朋友叫惠施,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子以前和惠施的关系很好,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觉得朋友高升了,还是要去祝贺,于是就取道宋国到梁国看望他。惠施手下的人得知这个消息后,就跑去对惠施说,宰相大人,您要留神啊!庄子这个人学问那么大,本事那么大,他恐怕是盯着您宰相位置来的吧!惠施当时可能也是一时脑袋短路,便派了一些兵丁在城内城外搜了三日三夜,想把庄子拦截住,不让他到梁国。这些兵丁们想,宰相的老朋友肯定是个风度翩翩、衣冠楚楚的人,所以一直就在留意这种打扮的人,哪知道庄子邋里邋遢,像个叫花子一样毫无阻拦就到了梁国。

三天以后,庄子自己跑到惠施门口要拜见他,惠施只好很尴尬地出门迎接。庄子一看他的表情,一切都明白了,就对他说:老朋友,我给你讲个故事吧。你听说过南方有一种叫凤凰的鸟吗?这种高贵的鸟儿从南海飞向北海,是“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就是说,这只凤凰不是高贵的梧桐树就不歇脚,不是非常洁净的栋实就不吃,不是甘冽的醴泉之水就不饮。结果有一天,它正在天上飞的时候,下面有只猫头鹰抓了一只死耗子正在吃,看见凤凰从头顶飞过来,以为是来抢它口中的死耗子的,于是冲着凤凰大叫一声,以图吓走凤凰。庄子接着说:老兄啊!梁国宰相的位置在我眼中,也不过就是只死耗子而已,你何必在那里大动干戈,大喊大叫呢!

所以你看庄子的性格,确实是长着一身的孤高傲骨,估计能和他和平相处的朋友也不会太多。虽然庄子和惠施有段这么不愉快的经历,但是惠施则是庄子一生中最好的朋友,更确切的说,是最佳辩友,因为他们两个一见面就要喋喋不休地展开辩论。惠施在战国时期也是个出名的人物,是名家的代表人物,特别善于辩论。

有一天,他们两个人到郊外去玩,在一座桥上面观赏景色,心情非常愉快。桥下的水非常清澈,里面的游鱼很欢快地游玩。庄子就很感慨地说,你看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它们是多么地快活啊!这个时候,惠施马上就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庄子啊,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人家鱼快乐不快乐啊?庄子反应也很快啊,马上回了一句说:“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惠施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很快乐呢?惠施也不是吃素的主,听他这么一说,马上又发起反击,说:你说的太对了!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到底知道不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同理,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能知道鱼到底快不快乐呢!一般人遇到惠施,那肯定到此就会败下阵来了,无言以对了。但是庄子的思路非常清晰,他马上就抓住了惠施的漏洞:请记住你最开始说的那句话!你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这句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个基本前提啊,你已经下了这个判断了,已经知道我了,我又怎么不能知道鱼呢?你现在又说不知道我知不知道,这就是相互矛盾了嘛!

这种辩论拿到现在来看,我们肯定觉得很无聊,这是一个扯不清楚的事情嘛。但是,这个辩论其实不光是逻辑上的问题,也是中国哲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命题。作为道家学说来讲,是相信心物相通的,也就是说,人和自然界的万物是可以相通,可以有感应的,到最后,当然就能提升到“天人合一”的高度,这是从一个基本的感觉最后升华出来的。人在这种大好的春光中,心情觉得非常舒畅,那么自然界中其它的生命也应该如此。这些形形色色的生命处在非常自然、非常和谐、没有天敌的环境下,它们也一定会非常舒畅,非常逍遥自在。所以,人心和自然的生命是可以沟通的。但是,在名家思想中,比如在惠施的思想中,这种心与物的沟通则是不行的。这有点像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萨特所说:“他人就是地狱。”觉得人生在世上就是绝对的孤独,是不可能知道别人的想法,人与人之间是绝对隔阂的。通过庄子和惠施之间的辩论,就可以看到道家和名家思想的区别。

尽管庄子和惠施一见面就PK,一见面就辩论,每次都会争得脸红脖子粗,但却保持了极好的私人关系,也给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很多精彩的片段。

惠施比庄子去世得早一些。有一次,庄子与学生路过惠施的坟墓,禁不住大发感慨。庄子是讲故事的高手,于是他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说以前有一个泥水匠,有一天,他在做泥活的时候,一滴比苍蝇翅膀还薄的白粉弄脏了他的鼻头,他自己也不擦,就叫旁边一个叫“石”的木匠,让他帮助自己把鼻头上的白粉去掉。石木匠正在劈木头,看都没看,一抬手上的斧头,风一样迅速地从泥水匠鼻头上削过,白粉刹那就没有了,鼻头却完好无损。那个泥水匠站在那里,气定神闲,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又继续干他的泥活去了。后来,宋国的国君听说石木匠有这等本事,你这斧头功夫比程咬金那三板斧的功夫强多了啊,你跟我们现场表演一下如何?这时石木匠就跟国君说,对不起,我演不了,说实话,我那个搭档泥水匠已经死了,换了任何一个人,看见我举起斧头照鼻子上招呼,肯定早吓瘫了!没有泥水匠,我就表演不成了。庄子跟他的学生说,你们看,我和惠施就是这样的关系,如果没有惠施的话,就不能激发我精神中那些高级的东西,从今以后,我就决定哑口无言,不说话了。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没做什么大官,也没有干什么轰轰烈烈了不起的大事,但就凭着他写的《庄子》三十三篇一书,这中间经过后人考究,还说其中还有些不是庄子自己写的,而是伪托庄子的名字硬塞进去的。但是就凭这本书,庄子就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伟人,这样一个“漆园小吏”,他的影响可谓是极其深远。包括东汉以后形成体系的中国道教、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禅宗、魏晋玄学时期的所有代表人物、整个唐代诗歌、两宋的人文风气、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等。可以说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整个文学史,都受到了庄子极大的影响。大凡第一流的文士诗人,也几乎都受到过庄子的影响,比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隐士诗人陶渊明、唐代的李白、王维、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明清时期的李卓吾、曹雪芹,等等。用近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话来说,庄子是“中国道家思想的开山大宗师”。在钱穆先生的眼中,庄子的地位甚至超过了老子。

像我们龙江书院以前的学修,我们的老院长冯学成先生,这两年最主要的讲学就是《庄子》,一共讲了18篇,整理出来的文字都有200多万字,现在也出了第一辑。冯老师的庄子的讲义要出全的话,差不多也要十几本书。所以庄子对后人的影响非常大,不管是对道教、儒家、还是禅宗,以及世间的文学艺术,影响都非常巨大。

道家思想的源头,就是从老子《道德经》来的,然后就是庄子的《南华经》。列子也有一部经典叫做《冲虚经》,这是道家的三大经典。当然,列子相对于老庄来说,就要低一个级别,这部《冲虚经》也有说是后人伪托的。我们一般说道家思想,都是老庄并列。《道德经》是讲道家理论的根本经典,很有思辩色彩,是道家面对世界的宇宙观、人生观、社会观,以及他自己精神修养的一种方法,这是《道德经》的特点。《庄子》这本书里面虽然也有理论的阐述,但更精彩的是里面生动活泼的寓言故事,当然,这些寓言背后的内容,也和《道德经》一样,都是道家的思想路数,所以也是道家经典的代表。

那么,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来体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感觉是人与大地间的关系。这个人是什么人呢?可不是一般人啊!是真正要有心认识大道、认识真理的人,在精神层面上有积极进取心的人,并非普通的苟且偷生者,不是每天吃饱了饭没事干,打打小麻将、吃点麻辣烫混日子这类的人。所谓法,就是效法的意思,这些小人是没有办法效法于地的。一个有作为的、有进取心的人,一个在精神上有追求的人,应该效法大地。大地的特点就是兼容并包。我们说地大物博,地球上万事万物都由大地生发,而且大地是非常公平的,不仅要长香花也要长毒草,不仅要生好人也要生坏人。它能够生养万物、承载万物,这就是大地的精神。那么我们人的精神呢?也应该有大地这样一种胸怀和容量,能够容纳万事万物,能够承担万事万物。这就是“人法地”的意义。

“地法天”,就是大地应该效法于天。那么,人在中间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刚才我们说,人的心胸要宽广,要能包容万物,但并不是把万事万物装到肚子里就算了。装进去还要化掉,不能老堵在那里,天就是具有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比如昨天,上午天还那么阴沉,下了那么大的雨,但是到了下午,雨住云散,天空非常明净,到了傍晚,成都天空的晚霞非常灿烂美丽。成都经历了“

5、12”大地震后,似乎把气候都改变了。最近很多朋友都在说,成都现在就像高原的天气一样,天空有藏区那么明亮、洁净、清澈,让人感到很舒服。天,就是有这种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我们看天空,非常高远、明净、明亮,它的包容性比大地更大,而且把大地上那么多阴沉滞重的东西都能够化掉了。人的心有了容纳万物的感觉后,还要有这种化掉一切的“化功大法”,让自己心里面随时像藏区的开空一样,保持一种空灵、明净,保持一种一尘不染的状态。这也是我们学习国学、心灵修养的一个基本理念。我们的心量要大,能够容纳万物、生发万物,能够装下很多很多的东西,但是不能食古不化。别人骂我,我忍了;别人打我,我也忍了;甚至于别人打我左脸,我给他右脸,这很好。但是如果我回家后,却憋了一肚子气不说话,晚上憋得睡不着觉,那也不行。我们就是要化掉这些东西,保持空灵澄澈的心灵状态,要找到“地法天”的感觉。

那么,“天法道”又是什么感觉呢?我们说人法地、地法天,都有一种可触可摸的物质的感觉。人有五官四肢、五脏六腑,这个很清楚;人的脚下就是地,它很深厚,跺都跺不动,感觉也很清晰;人的头顶上就是天,虽然古人说的天和我们说的天不太一样,现代人说天,有宇宙的感觉,其实从直觉来说,天还是头顶上的空间这么一种感觉,还是有迹可循、可以琢磨的。但是,道是什么呢?这个寻找起来就比较麻烦了。

道家学说就是以这个“道”字来命名的。我们看道家的书,中间有很多同义词,比如说大道、天道,还有抽象一点的,比如我们太极宾馆这个“太极”,也是具有道的含义,还有一个称呼叫“无极”,等等。如果我们非要搞个名词解释来阐明什么是道,那我相信这个概念绝对会把人弄得头昏脑涨。如果睡不着觉,倒是可以试试思考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不错的催眠功能。我们作为一般人,都不是研究古文的学者,对于道的具体概念,我们没有必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抠。我们只要找到“天法道”的感觉就可以了。

道是什么?造化是什么?太极是什么?如果你拿着这个问题去问那些得道高人,去问那些高僧大德,见面你就问他们:“什么是道?”你看看他们是否能够回答得出来呢?我估计绝大多数都会说不知道。如果有人对你说他知道什么是道,并且给你说了一大串道是这样、是那样的理,那你马上就可以把他PASS掉!这个人可以肯定是假的,跟得道八杆子都打不着。为什么是假的呢?《道德经》开篇就说得很清楚嘛,“道可道,非常道”啊!道这个东西,如果可以说出来的话,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说得越多,那就越假。

虽然这个道说不清楚也说不明白,但人是可以感受到这个道的。因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又是万物之灵长。过去古人把人与天、地并列为三才。天是一级、地是一级、人也是一级。人是天地之间顶天立地的生命,是可以找到道的感觉的。这种感觉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某个瞬间有这种感觉。比如我们一觉睡醒,念头还没有升起,并没有想过自己到底睡在哪里,意识里面只有个朦胧的感觉。我第一次有这种感觉的时候,是十几年前。那时我喜欢到野外钓鱼。有一天我独自去钓鱼,晚上在地上铺块塑料布,就睡在河边。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我突然醒来了,朦胧中觉得天地间只有我一个人,也不知道我是谁,也不知道怎么到了这个地方,当时就躺在那里,脑中一片空白,冥冥中有种命运的感觉。后来清醒一些了,我突然想到,为什么我被命运放在了这里呢?我为什么在这里,而不在那里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状态,只不过有想或者没有想的区别。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生而为人,是很惊险的一件事啊?我们的父母交合,产生了受精卵后有了生命。但是,就在精卵结合的这一瞬间,你这个生命诞生了,却剥夺了成千上万个兄弟姐妹的生命!这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那么,是什么选择了让你生存,而让那么多兄弟姐妹就丧失了性命呢?我不知道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我们都喜欢说偶然,但是我们回头去找,哪一件事情会是偶然的呢?每件事都有前因后果,而且是丝丝入扣的。

我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呢?一点点往下推,直到想起十多年前钓鱼时,就有种命运的感觉,就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开始学国学了……这都是环环相扣的。但是我们说,过去的都是必然的,未来呢?明天会做什么?我们知道吗?我现在在这里说话,说不定下一句该说什么我都不知道,随口想到哪里就说到那里。当然,我这里有份讲稿,但是我说话的时候并没有照着这个讲稿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出来。所以,偶然和必然,确实是容易牢牢抓住人心的。对于这样一个问题,道家的观念是什么呢?就是不要去想那么多,要感谢造化给我们的生命,要自在逍遥于天地之间,去体会造物主、天道给我们的生命。不要去钻牛角尖!

《庄子》里面,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叫“庄周梦蝶”。在《齐物论》里写到,庄子有一天睡觉后做梦,梦见自己竟然变成了一只蝴蝶,在春天的花园中翩翩起舞,从这朵花飞到那朵花上面,从这片叶子飞到那片叶子上面,非常自在舒服,觉得自己做一只蝴蝶真好,完全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一个人叫庄周。可是一会儿醒了,发现自己仍然躺在床上,是个穿得破破烂烂、叫花子一样的人,这才想起来自己是庄周。那么,刚才做梦时候的那只蝴蝶又是谁呢?他就这么想来想去,想不明白,到底是庄周做梦见自己变成蝴蝶了呢?还是蝴蝶做梦梦见自己变成庄周了?如果把这个问题来问我们,我们从理性上,几乎是不可能回答得了的。庄子最后只有说,我庄周作为一个人与蝴蝶总是有区别的啊,但是却说不清楚到底庄子是我,还是这只蝴蝶是我,我说不清啊!如果说蝴蝶与庄周都是我,为什么我一会儿是庄子,一会儿又是蝴蝶呢?

当然,我们有可能还要做其他的梦,现在我们很多学生也喜欢看玄幻小说、穿越汪说,做个梦就可以穿越时空。一穿越,就到宋朝去做了皇帝,或者一穿越就到汉朝做了刘邦。梦境不断地变幻,我们的生命也不断地变幻。我经常也喜欢给朋友们举例说:“我们这个人生,庄子说是人生如梦,我觉得是人生如戏啊!”我们都在演戏,就像舞台上的戏子一样,穿上了这件衣服,我就扮演这个角色,穿上那件衣服,我就得演另外一个角色。在社会生活中,我回到家里看见女儿,我就是父亲,就得扮好父亲的角色。见到了母亲,我就是儿子,有时还要在母亲面前撒撒娇,或者去蹭顿饭吃,总之就是儿子的心态。我到单位上去见到领导,我就要以下属的身份与领导对话,不要把领导给惹急了,扣我二两红高粱也不好玩。面对我的下级,那么我该指点的时候就要指点,该批评的时候也要批评。说了半天,我们有这么多的角色,到底哪一个才是我?我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我们如果离开了自己扮演的角色,离开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这个角色,这个我还找得到吗?这个世界上如果只有你一个人,你会发现连这个世界也没有了。因为相对于这个世界,你还可以扮演一个观察世界的角色,如果把世界都去掉,我又在哪里?

庄子说,这个事情是说不清楚的,这就是造化赋予给我们的命运,我们得接受它。“此之谓物化”,这就是造物主衍化出世间万物的道理。天道衍化出万事万物,这就是道法自然!我们一直在这个道字上找感觉,那么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呢?道家就盖棺定论说:道法自然!

什么是自然?自就是自己,然,就是表示肯定的语气词。我们看古人经常问别人,我做这个事情,然否?如果做对了,别人就说“然也,然也。”这就是道法自然,就是自己本来的样子。我们看天、地、动物、植物、一草一木,一切的一切都在自然之中,都遵循着自然赋予的规律运动。道是什么样子?就是万事万物自己本来的样子!

我们上一次在讲孔子的时候给大家举例说:孔子“十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生而为人所应该遵循的自然规律、人生规律。你要是变成了猪,就只能每天吃了睡睡了吃,然后等人宰杀;要是变成牛也没办法,只好去耕田做苦力;变成马就必须给别人骑……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本然如此的。

但是现在的人往往不按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规律去做事,往往是反自然而行。我们可以例举出很多例子,比如现在反季节的蔬菜、反季节的水果,还有转基因食品、人工授精、克隆人这些。年初的时候,英国还宣布他们成功克隆出了人兽杂交的东西。这真是逆天而行!为什么会这样呢?看起来好像我们很科学了,物质和思想都进步了,不迷信了,过去的宗教,我们现在都以为是迷信。但是现代人也有迷信的东西啊,就是迷信科学!认为科学是全知全能的,认为科学能够给人类的未来带来光明、带来幸福。我们可以回头看一看,古人的迷信是什么呢?古人认为万物有灵,山上有山神,河流里有水神,家里有祖先时常拜祭,还要上香烧纸钱,免得祖先觉得后人不孝,找我们算账。我们暂且不说是不是迷信,只看这种敬畏带来的后果。你敬畏山神,进山的时候就会小心翼翼,好好保护山里的东西,就不敢乱砍乱伐;敬畏水神,就不敢往河里扔脏东西,不敢随便污染河流;敬畏祖先,就得有孝顺的感觉,就要对家人、家族负责任,等等。现在人迷信科学的后果是什么呢?就是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但是都是从欲望出发的。

其实,科学掌握在科学家手里,而不是普通人手里。我们谁都没有见过原子弹,为什么就相信这个东西呢?科学家也是人,科学的动力说白了,仍然是来源于人的欲望,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科学的欲望也是无穷无尽的。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个核心的思想就是“知止”,知道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自己做事到一定的份上就可以停下来,不要做过头了。作为科学家个人来说,可能想到的都是科学有利于人类的一面,比如原子科学家,觉得原子能的能量那么强大,可以造福人类。它当然可以造福人类,但是也会给人类很多威胁。比如现在的核能量,世界上所制造的核武器能够把地球毁灭多少次啊?所以现在西方有良知的一些科学家到了晚年的时候,往往都会进入一种信仰状态。著名的诺贝尔奖的出资人诺贝尔也是一个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他早期发明了很多炸药,挣了很多钱,到了晚年的时候也后悔了,觉得自己的发明给人带来的幸福远远不如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所以后来他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拿出来,设立了诺贝尔奖,尤其是设立了诺贝尔和平奖,要为世界和平做点贡献。但怎么样才能真正地和平、和谐呢?站在道家的立场来说,只有真正地道法自然,才能带来真正的和谐。

我们平常都爱说,顺其自然,其实我们以为的自然已经不是自然了。真正有自然感觉的只有刚生下来的小孩子,该吃就吃,该睡就睡,该哭就哭。但是开始走路后,就会被人间各种各样的要求束缚了。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也是一种自然,是人类社会赋予他的一种自然,是一种社会的自然,也是我们生而为人没有办法的,是人的天命。人面临的是什么样的自然,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什么呢?是我们能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种已经不自然的自然?我们能不能坦然面对我们现实的生活?说实话,我相信现在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坦然,很少有人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自己的现实,大多数人都会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现代人都喜欢上网,我们看任何一个轰动性的公众事件,背后都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语言。网上的愤青也多,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发言都有。这就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很多人是心气不平的,不能自然而然地面对我们自己的命运。不光是一般人,就是那些所谓修道的、求道的人,也都未必能够真正认识到“道法自然”这个东西。一般的修行人都认为,有道可循、有道可取、有道可求,都觉得道是可以得到的,因此奇货可居,一定要把道拿来揣到自己包包里才算数。

传说中,孔子拜见老子,向老子问道。老子就说,道可为礼则莫不献君、可奉送则莫不献亲、可言语道则莫不告兄弟、可留传则莫不传子孙。是啊!如果道可以是一个礼物的话,那么我想天下人没有人会不愿意把这个礼物送给君主。这么好的东西,送给领导多好啊,比送什么都强啊!如果道可以用作孝顺的话,那么没有人会不愿意把这个宝贝孝顺给自己的父母。当然也没人不愿意送给自己的兄弟,甚至把它作为遗产送给子孙。但是为什么都没有人这么做呢?因为道是不可遇、不可求的东西!道法自然,是不能随便得到并赠送出去的。

关于道,《庄子》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很有意思。“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有个叫东郭子的先生来向庄子问道,东郭子来找庄子,想请教一下在哪里才找得到“道”这个大宝贝。庄子说,道无处不在啊!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什么都是道。东郭子是个一根筋的人,扭着庄子不放说,那不行,你今天必须给我说清楚,道具体在哪里?庄子就说,那好!道就在蚂蚁昆虫那里。东郭子一听就说,道怎么会这么低下啊?在昆虫蚂蚁里面啊?庄子又说,道在门外的杂草里面。东郭子就更觉得奇怪了,蚂蚁还算是动物,怎么越说越低下,现在又成了植物了,而且还是没用的杂草呢?庄子又说,道在瓦块石头里面。哈!这回连生物都不是了,是石头瓦块了。东郭子不高兴了:哎呀,你怎么把道越说越低贱了啊?庄子又回了一句说:道在屎尿里面!这一下子,就把东郭子的口封住了,没法再问了。庄子都把道说到最肮脏、最龌龊的地方了,你还有法再问吗?这说明什么呢?

实际上,庄子在这里破除了人们对道高不可攀的观念。道,实际上就是一个概念,就像人一样,只是一个概念。我们说人,其实哪里有“人”这种东西呢?能说的都是具体的人,比如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男人女人、身高多少体重多少……没有这些具体的指标,就没有人这个东西,你就找不出人来。比如我们到一个地方去找人,守门人把你挡住了,问:“你找谁?”你回答说:“我找人。”废话!哪里有“人”这个人呢?你说了不等于没说嘛!只有说找张三李四具体的人,别人才会放你进去。所以我们说,根本就没有“人”这种东西。我们说的人,都是指一个个具体的个体。相对于道家的道来说,也是如此。你离开了具体的昆虫、蚂蚁、石头、瓦块、山河大地,就没有道可言。

道是什么呢?只是一个概念,是把宇宙天地中所有的一切东西都总结归纳出来,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而已。人,就只具有人类这个物种的共同点,其它的概念,也是在一定的范畴下事物共同性的总结。那么,道是什么呢?就是宇宙间一切东西的共同点的归纳,这个,就是道!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天地万物所有东西的共同点是什么?可以找到吗?所以,道这个概念是非常微妙的。学道的人老是想求道、得道,老想把道作为一个实在的东西据为己有,那是不可能的。

“道法自然”这个思想,体现出了道家万物平等、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这种核心精神。庄子里还有一个“蜗牛角上竟雌雄”的寓言,说有两个国家发生了一场战争,可以说是伏尸千里、血流成河,整个闹得是乌烟瘴气,不可开交。可实际上这两个国家在哪里呢?只在同一只蜗牛的两只触角上。我们现在的同样如此啊!两次世界大战也罢、伊拉克战争也罢、巴以冲突也罢……你站在太空来看,整个地球也不过宇宙间的一粒灰尘而已嘛,有什么大不了的事要打过来杀过去的啊!

我记得年轻时看过一本关于宇航员看地球的书,上面说有一个宇航员站在月球上看地球,那真是激动万分啊!在他的眼里,地球是个巨大的、美丽的、活泼泼的生命体。是啊!春夏秋冬,四季轮替,地球上的色彩不断变化,就像一个人一样不断换上多姿多彩的衣裳;地球上不断飘来飘去的云雾、阴晴不定的天气,就像一个人的表情在不断变化;而地球上的河流就像人的血脉在不断流动;火山地震,就像一个人生气了一样……我看他的这一番充满诗意的描述,完全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的感觉嘛!都是一一对应的嘛!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感觉,也是佛家《金刚经》里“一合相”的感觉。

在这种视野之下,以这样的时空观来面对人生,我们个人的生死算什么?物理学中不是有个“能量守恒”定律嘛?一切都不会消失,一切都离不开这个大地、天空、宇宙。生命就像物理学中的能量一样,总是不断改头换面,一种形式结束以后,总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自然天地之中。我们用这样的视野来看我们人世间的一切是是非非、得失利害,又算得了什么呢?又有什么卖儿卖女的事情成天想不开的、顶心口呢?

所以,以老庄为代表道家文化,所倡导的就是一种自然而然、逍遥自在的生命观,让我们放下对小我的执著,归心于自然大道。当然,道家提倡的这种自然而然、逍遥自在的生命与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古人才会说:“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只不过呢,他们表述的方法不一样,入手的角度不一样而已。道家更重视的是自然的感觉、自然的属性,儒家更重视的是社会的感觉、社会的属性,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伦的关系。如此而已。

我们今天从老子、庄子的生平,谈到了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占用了大家的时间,今天就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提问时间:

问:刚才史老师讲到了科学,我觉得科学也是有客观本质的,它也在追求社会的本质内在,现代科学是否和“道法自然”也有相契合的地方呢?

答:科学之道如果要法其自然的话,那就要认清可为与不可为之间的界线。我刚才是从现实的角度来分析的,因为看到现在的人们对科学有迷信,其实科学有科学的范畴,如果超出了这个范畴,按照传统文化的说法就是不知止,没有适可而止,就过头了。现在我们大多数人是迷信科学,而不是正信科学。我们很多人都只相信专家说的话,什么事情只要听说是专家出来了,专家怎么说我就怎么听。到底事实是怎样的?这个专家是真正的专家,还是某种利益集团和代言人?就很少有人去思考了。我刚才讲话时,对科学可能说了一些偏激的话,但传统文化对科学并不排斥,我说的只是针对当下的某些现象而言的。

第二篇:老庄与道家思想

老庄与道家思想

主持人好!大家好!

今天我们讲《老庄与道家思想》。关于道家,我们一般人直观的概念,就是到青羊宫或者青城山的天师洞这些道家的道观里面去看。其实,这些并不是道家学问的主要内容,那是道教的事。我们平时看到的都是做法事、穿红戴绿、敲锣打鼓这些,但实际上这些都不是道家源头上的东西。道家的学问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我们说儒释道三家是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的。我们要学修国学,对道家文化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老庄可不是我们平时所称呼的老李、老赵、老王这些,是老子和庄子,是上古时期道家文化的两个奠基人,可以说是道家学问上的源头人物。有了这两个人,道家学问才能真正立起来,所以后来都把老庄合称。老就是老子,他的著名经典是《道德经》,庄是庄子,代表作就是《庄子》这本书,后来道教也称为《南华经》。这两位人物的经历都很传奇,甚至很神奇,我今天主要是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老庄这两个人物,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道家学派的主要观点。

我们先来说说老子这个人。关于老子,我个人最早是从中学课本里得知的,老子是春秋时期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当然,中学时代的历史教科书比较枯燥,学习起来也没有多少印象。真正对老子、对道家有印象,都是因为高中时看了一篇小说,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鲁迅先生有一篇小说叫做《出关》,收在小说集《故事新编》里面。我个人认为,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小说集,其文学价值不在其代表作《呐喊》《彷徨》之下。只不过一直以来,很多文学评论家、理论家们都以所谓的“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这一套东西来评论文学,结果都忽视了《故事新编》。很多人谈到鲁迅的时候,要么开口就是《呐喊》《彷徨》,要么就是鲁迅杂文多么了不起,但都没有谈到这部相当优秀的小说集。

在这里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故事新编》这部小说集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相当经典的小说,写得也非常有趣、非常精彩。为什么叫“故事新编”呢?他是把远古时期的一些故事、一些历史事件,用现代文学手法、现代人的心理,现代人的语言方式,写成了一个系列的小说集,可以说是非常精彩,读后保证让你入骨三分。《故事新编》中的第一篇就是《出关》,写的是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故事。当时,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老子在图书馆干了很多年后,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周朝也很衰弱了,周天子的号令也没人听了。最重要的是,他觉得天下将乱,自己不想在乱世中生活,想找个地方隐居。于是老子就离休,辞职不干了。

辞职之前,老子的弟子也问过他说:“老师啊,您经常教导我们说,柔弱胜刚强,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现在的经验也是这样的,刚强的人,力气大的、勇猛的人肯定可以战胜小个子、没有力气的人。怎么会柔弱胜刚强呢?老子就对学生说:“你说,是牙齿刚强,还是舌头刚强呢?”学生说:“当然是牙齿啊!”老子就把嘴张开给他看。老子老了,牙齿都掉光了,不过舌头还在。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平时我们吃饭,不小心牙齿和舌头打架,牙齿会把舌头咬伤,好像牙齿很厉害。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流逝,柔弱的东西最终保留下来了,刚强的东西反而没了,都东一颗西一颗掉光了。这就是道家思想的一个特点,他不和你争一时之胜负,心平气和地借时间之手来教训你,从更广大的空间上,让你理解大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

在这之后,老子就离开了周朝的都城,准备到西边,到道家所向往的仙山祖源——昆仑山去,相传那里有很多神仙居住,在中国道家首屈一指的第一名山。那天老子骑着一匹青牛到了函谷关口,只要出了这个关口,就不是中原的地盘了。这个时候,一个守关的官吏叫尹喜,后来也叫关尹喜,他估计也有些道术,远远看见一个老头骑着青牛过来,就觉得他满头满身都裹着祥瑞之气,感觉那一定是一个得道的高人。那个时候虽然没有网络的传播,但是人们的口耳相传也挺快的,人们知道老子辞职不干后,都一传十、十传百,说老子要到西边来了。尹喜看到这个老人这么大年纪,又那么有道气,估计是老子来了,于是把他拦下来问:“您是不是老子啊?”老子一看被人识破,没办法,只好承认了。关尹喜就说:“如果您是老子的话,就得给我留点东西下来,留点买路钱下来,不然就这么白白放您老走了,我多不划算啊!”当然,鲁迅是这么写的,他说:“我早就知道你是全国著名的大作家了,你不留点作品下来,我没法交代啊!”老子没有办法,就在函谷关的关楼里自己口述,关尹喜笔录,就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鲁迅的小说《出关》,就是写道家的这部根本经典《道德经》是怎么来的。当然我这里只是简述,小说的过程还很复杂,很幽默有趣,大家可以自己找来看。

据《史记》记载,老子口述《道德经》后,就西出函谷关,再也不见踪迹,也没有后文了。但是后来我在写一本叫做《红尘禅仙》的书是,写到成都青羊宫的来历的时候,发现老子与青羊宫很有渊源。在成都流传的版本是这么说的——

老子给关尹喜留下《道德经》五千言以后,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兴奋,连夜就仔细拜读。但是拜读之后就发现,自己对经里面的意思一窍不通,根本搞不懂。按照古代的说法,真正学通《道德经》的人,是要成神仙的,可不得了的。关尹喜没有办法,就对老子说:“我还是不能放您走,您要给我逐字逐句讲解,让我搞懂后,我才让您走。”老子就说:“那怎么行呢?你现在在做官啊,事务那么繁忙,心也定不下来。万一敌人攻进来了,或者有逃犯要逃跑,你有操不完的心,怎么能安心来学道啊?这样吧,你如果真有心学道的话,三年以后,我在成都西边的青羊肆等你,看你自己来不来了。”这个关尹喜也真是个求道心切的人,三年任期届满之后,再也不想做官了,辞了官就直奔成都。青羊肆过去估计是一个市场,关尹喜到了之后,果然见到了老子。老子就在这里,一五一十地把《道德经》的内容讲给他听了。他听了之后,当然就高高兴兴地依法修炼,后来就得道了,成了老子的第一个传人。关尹喜后来还留下了一部书叫做《关尹子》,一共有九篇,也是谈道家修炼方面的内容。在后来的道教里,就把关尹喜奉为老子的嫡传弟子,称他为神仙,并被尊为无上真人、文始先生。成都青羊宫最早的溯源,据说就是要推到这个故事的年代。因为根据目前的考证,大家都不知道第一个修建青羊宫的是谁,也不知道修于何时,就把这件事一直上推到了老子头上。

老子本是道家学术的鼻祖,只不过后来被道教神化了,成为太上老君,就是《西游记》里面,把孙悟空关到八卦炉里去炼的这个老头。按照历史的说法,老子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他比孔子大概大20岁左右,是楚国苦曲县人。老子俗家姓李名耳,字聃,这是司马迁在《史记》里面的说法。相传,老子因为隐藏在周朝的守藏室之内,就是在国家图书馆里面,早已读尽了天下的所有书籍,并且隐修得道,却并不为人所知。中国古代也有记载说,中国的两大圣人,就是孔子与老子是见过面的。因为孔子年龄小一些,出道晚一些,于是找老子请教过一些比如仁、礼之类的问题。

当时孔子向老子谈到了他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这套内容,老子的观点非常耐人寻味。老子说:“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就是说,仁义这个观念,只不过是上古先王临时住的房屋,就像现在躲地震搭的活动板房,临时住住而已,不能长期住在里面。为什么呢?如果你长期把仁义的大旗扛在肩上,贴在脑门上,就容易出问题。我们看中国历史上,后来假仁假义的人也特别多,因为人们都以仁义为荣耀,所以大家都给自己贴上仁义的标签,所以就真伪难辨了。在这种情况下,道家所倡导的,就是用一种至简至易的生存方式,采用非常淳朴自然的态度,让自己的生命逍遥自在于天地之间。这就是道家的理想。

孔子还曾经向老子问过礼法。老子说,你说的古人的礼法看起来确实很好,行礼的人尸骨都已经朽烂了,你所看到的,只不过先人记录的文字,不是真正的礼,光看这些文字有什么用呢?真正的贤人君子应该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说,遇到了太平盛世,遇到了可以施展抱负的时候,你就要积极入世,用自己的本事去服务社会、服务众生。如果生不逢时,生在乱世,这个时候你就要以全身保命为重,隐居起来,韬光养晦,不要到处显摆。所以,老子的思想跟孔子的思想,他们取法的角度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所以,道家的人物往往是隐士、隐者居多,儒家的人物往往是入世的多,名臣大儒居多,愿意到社会上去建功立业。

孔子从老子那个地方回来以后,据说是三天都不说话。孔子的弟子问他:“您到老先生那里去,到底那个人是什么样的啊?弄得您老人家话都说不出来了?”孔子就说了一段对老子的评价,这恐怕是历史上对老子最有名的评价了,就是我们黑板上写的这句话:“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鸟我知道能在天上飞,鱼我知道能在水里游,野兽我知道它们可以自由行走。对于野兽,可以设置陷阱让它们掉进去抓住它;对于游鱼,可以编织渔网、鱼钩、鱼线把它们钓住;对于飞鸟,可以用网把它们抓住。但是对于龙这种动物,我就没有办法了,只知道大风一起它就飞到天上去,一瞬间就不知所踪了。这一回,我看见了老子,觉得他就像龙一样,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是有真本事也是摸不透的,这个人太神奇了!后人描述老子的时候,都喜欢借用孔子的这段话。在宋代,有个道士写了一本老子传,用的名字就是《犹龙传》。

在后来的文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关于老子的生平可说是迷雾重重,没有人能够真正搞清楚老子的生平。老子确实是一个隐居的人,但他确实又写出了《道德经》这本千古奇书。作为权威的史家著作,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也专门写了《老子韩非列传》,把老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子孙的事情都写了一下。虽然写出来了,但是都很简单,中间也有很多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比如他说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在楚国的时候遇见过一个叫老莱子的人,估计这个人就是老子吧。后来,在孔子死后129年,当时周朝有个叫太史儋的人曾经预言过秦朝霸业的兴起,司马迁就说,好像也有人认为太史儋就是老子。如果这几个人都是老子的话,从年龄上推算,老子起码就活了200来岁,作为我们现代人来说,肯定是不可思议的。司马迁写到这里的时候,估计也有点底气不足,所以他就说:“世人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哈哈,世间人都说不清楚,反正老子就是个隐士,同时对他的年岁也说了,“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人家老子毕竟是修道的人,修的是长生不老之术,他是神仙级的人物,通过修道能活过二百岁也是可能的。总之,司马迁无法自圆其说,历史上大家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一句话作老子生平的结论,就是到现在也没人知道老子这个人到底是谁,他真的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仙。我们现在能够了解道家文化,学习好《道德经》,把它作为我们修身养性或工作生活的指导,那就很不错了。至于老子这个人到底如何,也就听凭传说,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好了。

刚才我们讲了老子的生平,现在来看看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按照《史记》的记载,庄子名叫庄周,是宋国的蒙县人,比老子生活的时代晚一些,是战国时期人,年轻的时候在家乡作过掌管漆树园的小官吏。庄子的学问非常渊博,可以说当时诸子百家的学问,没有他不会的。但是他自己的思想和精神路数,最终还是接近、甚至是承接了老子道家的学说。

庄子平生做的最大的官就是漆园小吏,相当于那个时候的政府在郊区有一块种漆树的园子,庄子就是政府部门经营漆树园的管理人员。每天日常的工作不外乎就是就是一早就到漆树园子里巡逻巡逻,看看有没有乡下人来偷树,或者把偷割公家漆树的人轰走而已。在蒙地的这片漆园旁边,还有一片水域,叫做孟诸泽,估计是一片很自然的小湖泊。庄子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可以说是自得其乐,经常在孟诸泽里面捕鱼捞虾,日子过得算是相当潇洒了。

庄子的生平,史书上记载得不多。大家一般都从庄子自己所著的《庄子》一书中,看到有很多寓言故事,在很多故事中,庄子把自己也写了进去,自己当主人公,也留下了很多庄子的故事。但是我们要知道,庄子是个很擅长编故事的人,擅长写寓言,他书里面记录的这些故事,到底是真是假,有没有那么回事,还真是说不清楚。总之,我们后世的人都是从庄子自己所写的书以及史书的简单记载中,对他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印象,感觉庄子这个人是非常智慧、豁达,同时又嘴尖舌利,能言善辩。就是这么个人,他不管是面对朋友、敌人,还是面对权贵,几乎是毫不客气,有什么话就说什么。

在《庄子》里面,记录了庄子见梁惠王的故事,说明他对待权贵有点像我们现代有些人一样,还是有点仇富仇权心理的。当时,庄子去梁国,梁惠王找到了他。庄子毕竟还是个名人,古代的国君都喜欢去寻找一些隐居的高人来帮助自己治理国家。梁惠王听说了庄子这个人后,就派人找来庄子,想跟他谈一谈,看看他到底有什么高见。结果呢,庄子来见梁惠王,身上穿的是打了补丁的麻衣,脚上套着一双破鞋,鞋连后跟都没有,只好用麻绳捆上了事。梁惠王见他这一身打扮,就说:“唉,听说你这个人挺有学问的,怎么这么潦倒啊!”庄子一听,马上就不高兴,立即反驳说:“衣服破了,鞋破了,没什么了不起嘛,这不算潦倒。真正的潦倒,是人有道德而不能行,这才是潦倒!我这个人虽然这么穷困,不是我的不幸啊,是这个时代的不幸啊!我不幸,是因为我生在一个贪污腐败、坏人当道的国度里,所以我才这么潦倒不幸啊!”梁惠王被他一番抢白,真是哑口无言。虽然他是个国君,倒还很有涵养,打落了牙齿也自己吞下。不像现在有些官员,芝麻大一个老爷到了乡下去,如果一个乡下人说了什么对他不好听的话,那面子挂不住,一定是要好好收拾人家一顿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还是很有风度和涵养。梁惠王虽然为显示其风度,没有治他的罪,但也从此打消了提拔他做官的念头,庄子的官运也就没有了。

庄子对待那些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又是什么心态呢?《庄子》里还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宋国的一个曹商被派往秦国,这个人估计挺会拍马屁的,见到秦王后,大得秦王的欢心,得到一百乘车的赏赐。这就像我们现在谁有突出贡献,政府奖励给他一百辆汽车一样,是很不简单的财富啊!拥有这么大一笔财富,这个商人肯定很骄傲啦,逢人就夸耀自己富裕。他回到宋国后,有一天遇到了庄子,他就很不屑地说,如果有一天要我像你一样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住在茅屋陋巷、清苦一辈子,只有满肚子的道德文章,我觉得这不是什么本事;你看我一句话就能打动国君,打动最高统治者,得到百辆车乘的赏赐,却不费吹灰之力,这就是我的强项啊!你看我现在就有这么大的收获,有这么大的势力。庄子一听,马上对他说,你知道吗?我听说秦王前段时间生病了啊。暴发户说不知道。庄子说你真不知道啊?秦王屁股上长了痔疮,到处找医生,还到处贴了告示,说是只要能替他治疗痔疮的,就赏车一乘;如果有人能用舌头把痣疮舔好,就赏车五乘。你得了这么多车乘,不知道替秦王舐了多少回屁股啊?

所以我们看,在面对这些人时,庄子是非常刻薄的,绝不轻易放过。这就是庄子对权贵、对暴发户的态度。庄子心中有他自己的一套做人原则,有他自己的学问道德,他看中的是这些,不管金钱和权势。那么庄子对待朋友又是怎么样的呢?在朋友面前,他也是坚持原则,从不轻许的。

庄子有个朋友叫惠施,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子以前和惠施的关系很好,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觉得朋友高升了,还是要去祝贺,于是就取道宋国到梁国看望他。惠施手下的人得知这个消息后,就跑去对惠施说,宰相大人,您要留神啊!庄子这个人学问那么大,本事那么大,他恐怕是盯着您宰相位置来的吧!惠施当时可能也是一时脑袋短路,便派了一些兵丁在城内城外搜了三日三夜,想把庄子拦截住,不让他到梁国。这些兵丁们想,宰相的老朋友肯定是个风度翩翩、衣冠楚楚的人,所以一直就在留意这种打扮的人,哪知道庄子邋里邋遢,像个叫花子一样毫无阻拦就到了梁国。

三天以后,庄子自己跑到惠施门口要拜见他,惠施只好很尴尬地出门迎接。庄子一看他的表情,一切都明白了,就对他说:老朋友,我给你讲个故事吧。你听说过南方有一种叫凤凰的鸟吗?这种高贵的鸟儿从南海飞向北海,是“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就是说,这只凤凰不是高贵的梧桐树就不歇脚,不是非常洁净的栋实就不吃,不是甘冽的醴泉之水就不饮。结果有一天,它正在天上飞的时候,下面有只猫头鹰抓了一只死耗子正在吃,看见凤凰从头顶飞过来,以为是来抢它口中的死耗子的,于是冲着凤凰大叫一声,以图吓走凤凰。庄子接着说:老兄啊!梁国宰相的位置在我眼中,也不过就是只死耗子而已,你何必在那里大动干戈,大喊大叫呢!

所以你看庄子的性格,确实是长着一身的孤高傲骨,估计能和他和平相处的朋友也不会太多。虽然庄子和惠施有段这么不愉快的经历,但是惠施则是庄子一生中最好的朋友,更确切的说,是最佳辩友,因为他们两个一见面就要喋喋不休地展开辩论。惠施在战国时期也是个出名的人物,是名家的代表人物,特别善于辩论。

有一天,他们两个人到郊外去玩,在一座桥上面观赏景色,心情非常愉快。桥下的水非常清澈,里面的游鱼很欢快地游玩。庄子就很感慨地说,你看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它们是多么地快活啊!这个时候,惠施马上就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庄子啊,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人家鱼快乐不快乐啊?庄子反应也很快啊,马上回了一句说:“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惠施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很快乐呢?惠施也不是吃素的主,听他这么一说,马上又发起反击,说:你说的太对了!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到底知道不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同理,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能知道鱼到底快不快乐呢!一般人遇到惠施,那肯定到此就会败下阵来了,无言以对了。但是庄子的思路非常清晰,他马上就抓住了惠施的漏洞:请记住你最开始说的那句话!你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这句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个基本前提啊,你已经下了这个判断了,已经知道我了,我又怎么不能知道鱼呢?你现在又说不知道我知不知道,这就是相互矛盾了嘛!

这种辩论拿到现在来看,我们肯定觉得很无聊,这是一个扯不清楚的事情嘛。但是,这个辩论其实不光是逻辑上的问题,也是中国哲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命题。作为道家学说来讲,是相信心物相通的,也就是说,人和自然界的万物是可以相通,可以有感应的,到最后,当然就能提升到“天人合一”的高度,这是从一个基本的感觉最后升华出来的。人在这种大好的春光中,心情觉得非常舒畅,那么自然界中其它的生命也应该如此。这些形形色色的生命处在非常自然、非常和谐、没有天敌的环境下,它们也一定会非常舒畅,非常逍遥自在。所以,人心和自然的生命是可以沟通的。但是,在名家思想中,比如在惠施的思想中,这种心与物的沟通则是不行的。这有点像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萨特所说:“他人就是地狱。”觉得人生在世上就是绝对的孤独,是不可能知道别人的想法,人与人之间是绝对隔阂的。通过庄子和惠施之间的辩论,就可以看到道家和名家思想的区别。

尽管庄子和惠施一见面就PK,一见面就辩论,每次都会争得脸红脖子粗,但却保持了极好的私人关系,也给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很多精彩的片段。

惠施比庄子去世得早一些。有一次,庄子与学生路过惠施的坟墓,禁不住大发感慨。庄子是讲故事的高手,于是他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说以前有一个泥水匠,有一天,他在做泥活的时候,一滴比苍蝇翅膀还薄的白粉弄脏了他的鼻头,他自己也不擦,就叫旁边一个叫“石”的木匠,让他帮助自己把鼻头上的白粉去掉。石木匠正在劈木头,看都没看,一抬手上的斧头,风一样迅速地从泥水匠鼻头上削过,白粉刹那就没有了,鼻头却完好无损。那个泥水匠站在那里,气定神闲,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又继续干他的泥活去了。后来,宋国的国君听说石木匠有这等本事,你这斧头功夫比程咬金那三板斧的功夫强多了啊,你跟我们现场表演一下如何?这时石木匠就跟国君说,对不起,我演不了,说实话,我那个搭档泥水匠已经死了,换了任何一个人,看见我举起斧头照鼻子上招呼,肯定早吓瘫了!没有泥水匠,我就表演不成了。庄子跟他的学生说,你们看,我和惠施就是这样的关系,如果没有惠施的话,就不能激发我精神中那些高级的东西,从今以后,我就决定哑口无言,不说话了。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没做什么大官,也没有干什么轰轰烈烈了不起的大事,但就凭着他写的《庄子》三十三篇一书,这中间经过后人考究,还说其中还有些不是庄子自己写的,而是伪托庄子的名字硬塞进去的。但是就凭这本书,庄子就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伟人,这样一个“漆园小吏”,他的影响可谓是极其深远。包括东汉以后形成体系的中国道教、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禅宗、魏晋玄学时期的所有代表人物、整个唐代诗歌、两宋的人文风气、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等。可以说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整个文学史,都受到了庄子极大的影响。大凡第一流的文士诗人,也几乎都受到过庄子的影响,比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隐士诗人陶渊明、唐代的李白、王维、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明清时期的李卓吾、曹雪芹,等等。用近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话来说,庄子是“中国道家思想的开山大宗师”。在钱穆先生的眼中,庄子的地位甚至超过了老子。

像我们龙江书院以前的学修,我们的老院长冯学成先生,这两年最主要的讲学就是《庄子》,一共讲了18篇,整理出来的文字都有200多万字,现在也出了第一辑。冯老师的庄子的讲义要出全的话,差不多也要十几本书。所以庄子对后人的影响非常大,不管是对道教、儒家、还是禅宗,以及世间的文学艺术,影响都非常巨大。

前面我们介绍了对道教文化起着奠基作用的两位大师——老子和庄子的生平故事,下面我们来简单认识一下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源头,就是从老子《道德经》来的,然后就是庄子的《南华经》。列子也有一部经典叫做《冲虚经》,这是道家的三大经典。当然,列子相对于老庄来说,就要低一个级别,这部《冲虚经》也有说是后人伪托的。我们一般说道家思想,都是老庄并列。《道德经》是讲道家理论的根本经典,很有思辩色彩,是道家面对世界的宇宙观、人生观、社会观,以及他自己精神修养的一种方法,这是《道德经》的特点。《庄子》这本书里面虽然也有理论的阐述,但更精彩的是里面生动活泼的寓言故事,当然,这些寓言背后的内容,也和《道德经》一样,都是道家的思想路数,所以也是道家经典的代表。

那么,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来体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感觉是人与大地间的关系。这个人是什么人呢?可不是一般人啊!是真正要有心认识大道、认识真理的人,在精神层面上有积极进取心的人,并非普通的苟且偷生者,不是每天吃饱了饭没事干,打打小麻将、吃点麻辣烫混日子这类的人。所谓法,就是效法的意思,这些小人是没有办法效法于地的。一个有作为的、有进取心的人,一个在精神上有追求的人,应该效法大地。大地的特点就是兼容并包。我们说地大物博,地球上万事万物都由大地生发,而且大地是非常公平的,不仅要长香花也要长毒草,不仅要生好人也要生坏人。它能够生养万物、承载万物,这就是大地的精神。那么我们人的精神呢?也应该有大地这样一种胸怀和容量,能够容纳万事万物,能够承担万事万物。这就是“人法地”的意义。

“地法天”,就是大地应该效法于天。那么,人在中间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刚才我们说,人的心胸要宽广,要能包容万物,但并不是把万事万物装到肚子里就算了。装进去还要化掉,不能老堵在那里,天就是具有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比如昨天,上午天还那么阴沉,下了那么大的雨,但是到了下午,雨住云散,天空非常明净,到了傍晚,成都天空的晚霞非常灿烂美丽。成都经历了“

5、12”大地震后,似乎把气候都改变了。最近很多朋友都在说,成都现在就像高原的天气一样,天空有藏区那么明亮、洁净、清澈,让人感到很舒服。天,就是有这种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我们看天空,非常高远、明净、明亮,它的包容性比大地更大,而且把大地上那么多阴沉滞重的东西都能够化掉了。人的心有了容纳万物的感觉后,还要有这种化掉一切的“化功大法”,让自己心里面随时像藏区的开空一样,保持一种空灵、明净,保持一种一尘不染的状态。这也是我们学习国学、心灵修养的一个基本理念。我们的心量要大,能够容纳万物、生发万物,能够装下很多很多的东西,但是不能食古不化。别人骂我,我忍了;别人打我,我也忍了;甚至于别人打我左脸,我给他右脸,这很好。但是如果我回家后,却憋了一肚子气不说话,晚上憋得睡不着觉,那也不行。我们就是要化掉这些东西,保持空灵澄澈的心灵状态,要找到“地法天”的感觉。

那么,“天法道”又是什么感觉呢?我们说人法地、地法天,都有一种可触可摸的物质的感觉。人有五官四肢、五脏六腑,这个很清楚;人的脚下就是地,它很深厚,跺都跺不动,感觉也很清晰;人的头顶上就是天,虽然古人说的天和我们说的天不太一样,现代人说天,有宇宙的感觉,其实从直觉来说,天还是头顶上的空间这么一种感觉,还是有迹可循、可以琢磨的。但是,道是什么呢?这个寻找起来就比较麻烦了。

道家学说就是以这个“道”字来命名的。我们看道家的书,中间有很多同义词,比如说大道、天道,还有抽象一点的,比如我们太极宾馆这个“太极”,也是具有道的含义,还有一个称呼叫“无极”,等等。如果我们非要搞个名词解释来阐明什么是道,那我相信这个概念绝对会把人弄得头昏脑涨。如果睡不着觉,倒是可以试试思考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不错的催眠功能。我们作为一般人,都不是研究古文的学者,对于道的具体概念,我们没有必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抠。我们只要找到“天法道”的感觉就可以了。

道是什么?造化是什么?太极是什么?如果你拿着这个问题去问那些得道高人,去问那些高僧大德,见面你就问他们:“什么是道?”你看看他们是否能够回答得出来呢?我估计绝大多数都会说不知道。如果有人对你说他知道什么是道,并且给你说了一大串道是这样、是那样的理,那你马上就可以把他PASS掉!这个人可以肯定是假的,跟得道八杆子都打不着。为什么是假的呢?《道德经》开篇就说得很清楚嘛,“道可道,非常道”啊!道这个东西,如果可以说出来的话,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说得越多,那就越假。

虽然这个道说不清楚也说不明白,但人是可以感受到这个道的。因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又是万物之灵长。过去古人把人与天、地并列为三才。天是一级、地是一级、人也是一级。人是天地之间顶天立地的生命,是可以找到道的感觉的。这种感觉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某个瞬间有这种感觉。比如我们一觉睡醒,念头还没有升起,并没有想过自己到底睡在哪里,意识里面只有个朦胧的感觉。我第一次有这种感觉的时候,是十几年前。那时我喜欢到野外钓鱼。有一天我独自去钓鱼,晚上在地上铺块塑料布,就睡在河边。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我突然醒来了,朦胧中觉得天地间只有我一个人,也不知道我是谁,也不知道怎么到了这个地方,当时就躺在那里,脑中一片空白,冥冥中有种命运的感觉。后来清醒一些了,我突然想到,为什么我被命运放在了这里呢?我为什么在这里,而不在那里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状态,只不过有想或者没有想的区别。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生而为人,是很惊险的一件事啊?我们的父母交合,产生了受精卵后有了生命。但是,就在精卵结合的这一瞬间,你这个生命诞生了,却剥夺了成千上万个兄弟姐妹的生命!这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那么,是什么选择了让你生存,而让那么多兄弟姐妹就丧失了性命呢?我不知道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我们都喜欢说偶然,但是我们回头去找,哪一件事情会是偶然的呢?每件事都有前因后果,而且是丝丝入扣的。

我现在坐在这里和大家说话,我为什么没有到其他地方去呢?表现出来的好像是偶然,实际上一点都不偶然。首先,因为我认识了太极宾馆的袁总,而且,我又在龙江书院学习国学。我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呢?一点点往下推,直到想起十多年前钓鱼时,就有种命运的感觉,就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开始学国学了……这都是环环相扣的。但是我们说,过去的都是必然的,未来呢?明天会做什么?我们知道吗?我现在在这里说话,说不定下一句该说什么我都不知道,随口想到哪里就说到那里。当然,我这里有份讲稿,但是我说话的时候并没有照着这个讲稿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出来。所以,偶然和必然,确实是容易牢牢抓住人心的。对于这样一个问题,道家的观念是什么呢?就是不要去想那么多,要感谢造化给我们的生命,要自在逍遥于天地之间,去体会造物主、天道给我们的生命。不要去钻牛角尖!

《庄子》里面,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叫“庄周梦蝶”。在《齐物论》里写到,庄子有一天睡觉后做梦,梦见自己竟然变成了一只蝴蝶,在春天的花园中翩翩起舞,从这朵花飞到那朵花上面,从这片叶子飞到那片叶子上面,非常自在舒服,觉得自己做一只蝴蝶真好,完全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一个人叫庄周。可是一会儿醒了,发现自己仍然躺在床上,是个穿得破破烂烂、叫花子一样的人,这才想起来自己是庄周。那么,刚才做梦时候的那只蝴蝶又是谁呢?他就这么想来想去,想不明白,到底是庄周做梦见自己变成蝴蝶了呢?还是蝴蝶做梦梦见自己变成庄周了?如果把这个问题来问我们,我们从理性上,几乎是不可能回答得了的。庄子最后只有说,我庄周作为一个人与蝴蝶总是有区别的啊,但是却说不清楚到底庄子是我,还是这只蝴蝶是我,我说不清啊!如果说蝴蝶与庄周都是我,为什么我一会儿是庄子,一会儿又是蝴蝶呢?

当然,我们有可能还要做其他的梦,现在我们很多学生也喜欢看玄幻小说、穿越汪说,做个梦就可以穿越时空。一穿越,就到宋朝去做了皇帝,或者一穿越就到汉朝做了刘邦。梦境不断地变幻,我们的生命也不断地变幻。我经常也喜欢给朋友们举例说:“我们这个人生,庄子说是人生如梦,我觉得是人生如戏啊!”我们都在演戏,就像舞台上的戏子一样,穿上了这件衣服,我就扮演这个角色,穿上那件衣服,我就得演另外一个角色。在社会生活中,我回到家里看见女儿,我就是父亲,就得扮好父亲的角色。见到了母亲,我就是儿子,有时还要在母亲面前撒撒娇,或者去蹭顿饭吃,总之就是儿子的心态。我到单位上去见到领导,我就要以下属的身份与领导对话,不要把领导给惹急了,扣我二两红高粱也不好玩。面对我的下级,那么我该指点的时候就要指点,该批评的时候也要批评。说了半天,我们有这么多的角色,到底哪一个才是我?我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我们如果离开了自己扮演的角色,离开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这个角色,这个我还找得到吗?这个世界上如果只有你一个人,你会发现连这个世界也没有了。因为相对于这个世界,你还可以扮演一个观察世界的角色,如果把世界都去掉,我又在哪里?

庄子说,这个事情是说不清楚的,这就是造化赋予给我们的命运,我们得接受它。“此之谓物化”,这就是造物主衍化出世间万物的道理。天道衍化出万事万物,这就是道法自然!我们一直在这个道字上找感觉,那么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呢?道家就盖棺定论说:道法自然!

什么是自然?自就是自己,然,就是表示肯定的语气词。我们看古人经常问别人,我做这个事情,然否?如果做对了,别人就说“然也,然也。”这就是道法自然,就是自己本来的样子。我们看天、地、动物、植物、一草一木,一切的一切都在自然之中,都遵循着自然赋予的规律运动。道是什么样子?就是万事万物自己本来的样子!

我们上一次在讲孔子的时候给大家举例说:孔子“十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生而为人所应该遵循的自然规律、人生规律。你要是变成了猪,就只能每天吃了睡睡了吃,然后等人宰杀;要是变成牛也没办法,只好去耕田做苦力;变成马就必须给别人骑……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本然如此的。

但是现在的人往往不按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规律去做事,往往是反自然而行。我们可以例举出很多例子,比如现在反季节的蔬菜、反季节的水果,还有转基因食品、人工授精、克隆人这些。年初的时候,英国还宣布他们成功克隆出了人兽杂交的东西。这真是逆天而行!为什么会这样呢?看起来好像我们很科学了,物质和思想都进步了,不迷信了,过去的宗教,我们现在都以为是迷信。但是现代人也有迷信的东西啊,就是迷信科学!认为科学是全知全能的,认为科学能够给人类的未来带来光明、带来幸福。我们可以回头看一看,古人的迷信是什么呢?古人认为万物有灵,山上有山神,河流里有水神,家里有祖先时常拜祭,还要上香烧纸钱,免得祖先觉得后人不孝,找我们算账。我们暂且不说是不是迷信,只看这种敬畏带来的后果。你敬畏山神,进山的时候就会小心翼翼,好好保护山里的东西,就不敢乱砍乱伐;敬畏水神,就不敢往河里扔脏东西,不敢随便污染河流;敬畏祖先,就得有孝顺的感觉,就要对家人、家族负责任,等等。现在人迷信科学的后果是什么呢?就是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但是都是从欲望出发的。

其实,科学掌握在科学家手里,而不是普通人手里。我们谁都没有见过原子弹,为什么就相信这个东西呢?科学家也是人,科学的动力说白了,仍然是来源于人的欲望,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科学的欲望也是无穷无尽的。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个核心的思想就是“知止”,知道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自己做事到一定的份上就可以停下来,不要做过头了。作为科学家个人来说,可能想到的都是科学有利于人类的一面,比如原子科学家,觉得原子能的能量那么强大,可以造福人类。它当然可以造福人类,但是也会给人类很多威胁。比如现在的核能量,世界上所制造的核武器能够把地球毁灭多少次啊?所以现在西方有良知的一些科学家到了晚年的时候,往往都会进入一种信仰状态。著名的诺贝尔奖的出资人诺贝尔也是一个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他早期发明了很多炸药,挣了很多钱,到了晚年的时候也后悔了,觉得自己的发明给人带来的幸福远远不如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所以后来他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拿出来,设立了诺贝尔奖,尤其是设立了诺贝尔和平奖,要为世界和平做点贡献。但怎么样才能真正地和平、和谐呢?站在道家的立场来说,只有真正地道法自然,才能带来真正的和谐。

我们平常都爱说,顺其自然,其实我们以为的自然已经不是自然了。真正有自然感觉的只有刚生下来的小孩子,该吃就吃,该睡就睡,该哭就哭。但是开始走路后,就会被人间各种各样的要求束缚了。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也是一种自然,是人类社会赋予他的一种自然,是一种社会的自然,也是我们生而为人没有办法的,是人的天命。人面临的是什么样的自然,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什么呢?是我们能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种已经不自然的自然?我们能不能坦然面对我们现实的生活?说实话,我相信现在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坦然,很少有人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自己的现实,大多数人都会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现代人都喜欢上网,我们看任何一个轰动性的公众事件,背后都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语言。网上的愤青也多,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发言都有。这就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很多人是心气不平的,不能自然而然地面对我们自己的命运。不光是一般人,就是那些所谓修道的、求道的人,也都未必能够真正认识到“道法自然”这个东西。一般的修行人都认为,有道可循、有道可取、有道可求,都觉得道是可以得到的,因此奇货可居,一定要把道拿来揣到自己包包里才算数。

传说中,孔子拜见老子,向老子问道。老子就说,道可为礼则莫不献君、可奉送则莫不献亲、可言语道则莫不告兄弟、可留传则莫不传子孙。是啊!如果道可以是一个礼物的话,那么我想天下人没有人会不愿意把这个礼物送给君主。这么好的东西,送给领导多好啊,比送什么都强啊!如果道可以用作孝顺的话,那么没有人会不愿意把这个宝贝孝顺给自己的父母。当然也没人不愿意送给自己的兄弟,甚至把它作为遗产送给子孙。但是为什么都没有人这么做呢?因为道是不可遇、不可求的东西!道法自然,是不能随便得到并赠送出去的。

关于道,《庄子》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很有意思。“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有个叫东郭子的先生来向庄子问道,东郭子来找庄子,想请教一下在哪里才找得到“道”这个大宝贝。庄子说,道无处不在啊!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什么都是道。东郭子是个一根筋的人,扭着庄子不放说,那不行,你今天必须给我说清楚,道具体在哪里?庄子就说,那好!道就在蚂蚁昆虫那里。东郭子一听就说,道怎么会这么低下啊?在昆虫蚂蚁里面啊?庄子又说,道在门外的杂草里面。东郭子就更觉得奇怪了,蚂蚁还算是动物,怎么越说越低下,现在又成了植物了,而且还是没用的杂草呢?庄子又说,道在瓦块石头里面。哈!这回连生物都不是了,是石头瓦块了。东郭子不高兴了:哎呀,你怎么把道越说越低贱了啊?庄子又回了一句说:道在屎尿里面!这一下子,就把东郭子的口封住了,没法再问了。庄子都把道说到最肮脏、最龌龊的地方了,你还有法再问吗?这说明什么呢?

实际上,庄子在这里破除了人们对道高不可攀的观念。道,实际上就是一个概念,就像人一样,只是一个概念。我们说人,其实哪里有“人”这种东西呢?能说的都是具体的人,比如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男人女人、身高多少体重多少……没有这些具体的指标,就没有人这个东西,你就找不出人来。比如我们到一个地方去找人,守门人把你挡住了,问:“你找谁?”你回答说:“我找人。”废话!哪里有“人”这个人呢?你说了不等于没说嘛!只有说找张三李四具体的人,别人才会放你进去。所以我们说,根本就没有“人”这种东西。我们说的人,都是指一个个具体的个体。相对于道家的道来说,也是如此。你离开了具体的昆虫、蚂蚁、石头、瓦块、山河大地,就没有道可言。

道是什么呢?只是一个概念,是把宇宙天地中所有的一切东西都总结归纳出来,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而已。人,就只具有人类这个物种的共同点,其它的概念,也是在一定的范畴下事物共同性的总结。那么,道是什么呢?就是宇宙间一切东西的共同点的归纳,这个,就是道!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天地万物所有东西的共同点是什么?可以找到吗?所以,道这个概念是非常微妙的。学道的人老是想求道、得道,老想把道作为一个实在的东西据为己有,那是不可能的。

“道法自然”这个思想,体现出了道家万物平等、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这种核心精神。庄子里还有一个“蜗牛角上竟雌雄”的寓言,说有两个国家发生了一场战争,可以说是伏尸千里、血流成河,整个闹得是乌烟瘴气,不可开交。可实际上这两个国家在哪里呢?只在同一只蜗牛的两只触角上。我们现在的同样如此啊!两次世界大战也罢、伊拉克战争也罢、巴以冲突也罢……你站在太空来看,整个地球也不过宇宙间的一粒灰尘而已嘛,有什么大不了的事要打过来杀过去的啊!

我记得年轻时看过一本关于宇航员看地球的书,上面说有一个宇航员站在月球上看地球,那真是激动万分啊!在他的眼里,地球是个巨大的、美丽的、活泼泼的生命体。是啊!春夏秋冬,四季轮替,地球上的色彩不断变化,就像一个人一样不断换上多姿多彩的衣裳;地球上不断飘来飘去的云雾、阴晴不定的天气,就像一个人的表情在不断变化;而地球上的河流就像人的血脉在不断流动;火山地震,就像一个人生气了一样……我看他的这一番充满诗意的描述,完全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的感觉嘛!都是一一对应的嘛!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感觉,也是佛家《金刚经》里“一合相”的感觉。

在这种视野之下,以这样的时空观来面对人生,我们个人的生死算什么?物理学中不是有个“能量守恒”定律嘛?一切都不会消失,一切都离不开这个大地、天空、宇宙。生命就像物理学中的能量一样,总是不断改头换面,一种形式结束以后,总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自然天地之中。我们用这样的视野来看我们人世间的一切是是非非、得失利害,又算得了什么呢?又有什么卖儿卖女的事情成天想不开的、顶心口呢?

所以,以老庄为代表道家文化,所倡导的就是一种自然而然、逍遥自在的生命观,让我们放下对小我的执著,归心于自然大道。当然,道家提倡的这种自然而然、逍遥自在的生命与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古人才会说:“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只不过呢,他们表述的方法不一样,入手的角度不一样而已。道家更重视的是自然的感觉、自然的属性,儒家更重视的是社会的感觉、社会的属性,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伦的关系。如此而已。

我们今天从老子、庄子的生平,谈到了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占用了大家的时间,今天就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提问时间:

问:刚才史老师讲到了科学,我觉得科学也是有客观本质的,它也在追求社会的本质内在,现代科学是否和“道法自然”也有相契合的地方呢?

答:科学之道如果要法其自然的话,那就要认清可为与不可为之间的界线。我刚才是从现实的角度来分析的,因为看到现在的人们对科学有迷信,其实科学有科学的范畴,如果超出了这个范畴,按照传统文化的说法就是不知止,没有适可而止,就过头了。现在我们大多数人是迷信科学,而不是正信科学。我们很多人都只相信专家说的话,什么事情只要听说是专家出来了,专家怎么说我就怎么听。到底事实是怎样的?这个专家是真正的专家,还是某种利益集团和代言人?就很少有人去思考了。我刚才讲话时,对科学可能说了一些偏激的话,但传统文化对科学并不排斥,我说的只是针对当下的某些现象而言的。

第三篇:沈从文与道家思想

沈从文与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种哲学思想,虽然它没有儒家思想那么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国人,但在文学发展史上他同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们。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独立独行、别具个性的引人注目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很少去描绘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或是激烈复杂的政治矛盾冲突,他终身为他自己所构建的“湘西世界”进行着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从而创造出了与当时的文学主潮流相去甚远的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的美丽的人性湘西世界,给我们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就是沈从文。沈从文从文体到文风的形成可以说都受到了道家思想深远的影响。

一、人生经历与道家思想

沈从文出生在湖南西部边远地区一个汉苗杂处的小小山城里,山城周围数十里全是山重山,只临到城边时,西边一点才有一坝平田出现。城东南还是群峰罗列,一年四季随同节令的变换,山上草木岩石也不断变换颜色,形成不同画面,神秘奇丽。山城里的人们终日与古朴、宁静、和谐、美妙如画而又充满灵性的大自然为伴,拥有原始、野性、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他们的人性、人情、道德与孕养他们的大自然保持着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这种地域性文化呈现出某些和道家文化相同的价值取向,如对自然的顺应,对与自然相契的人性的凸现等。沈从文拥有浓烈厚重的乡土情结,这一情结使他在走上创作道路后一直生活在对家乡土地的印象中。这一文化背景为沈从文提供了一个有利的道家文化的接受场。

沈从文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职业军人,家人对他本抱有很大的期望,但沈从文小时侯非常顽皮,完全是个充满童心、野性”自然之子”,“任何方法都不能拘束这颗小小的心”,他经常逃学,在逃学中学会了许多生活知识和人情世故。他到市场观察打铁、杀牛、织蕈子、骂架、打猎,学会了游泳,赌博,甚至偷别人家的李子枇杷,结识了许多奇人趣事,沉湎于大自然中,认识了三十种树木名称,十多草药,观察了“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在他的眼里,自然是主体,人是大自然中的风景。这造就了沈从文“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的性格,形成了他顺应自然,回归天性的审美趣味和生命理念。

辛亥革命时,起义军攻打凤凰城失败。他的父亲和叔父卷入了那次攻城,而表哥险些被害。年仅九岁的沈从文就听叔父说衙门从城边抬回了410个人头,一大串耳朵,死者上千。这些对于一个年纪才九岁的孩子来说可谓记忆深刻。而这种杀戮持续了约一个多月。作者说:“我刚好知道‘人生’时,我知道的原来就是这些事情。”辛亥革命后不久,年仅十岁的沈从文便亲历了家庭的变故:父亲因谋刺袁世凯失败而流亡关外;1917年,沈从文聪明美丽的二姐不幸夭折:同年,受家境所迫,沈从文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不得不“以补充兵名义,随军队同去辰州”;从军期间,初涉人世的沈从文更是亲眼目睹了生命的严酷与人生的无常:在茈江的乡下四个月看杀人一千;“扮过观音菩萨”的莲姑、堂兄沈万林„„这些生命图景,与此前湘西革命党人失败后地方官兵用抽签方式决定苗人的生死的画面联系在一起,使少年沈从文“感到了生死的莫测”。沈从文的少年经历令他看到人生的大起大落,生命的漂泊无定。亲人的聚散无常使他的人生态度逐渐形成,学会超越个人荣辱得失,以平常心对待一切,超利害、齐物我、等生死、泯是非,在虚静中“物化”,在淡泊中“心与物游”(《庄子·齐物论》),这正是道家的人生观。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的文化先驱者对道家思想采取的是一种批判的态度。但随着五四高潮过后,处于苦闷彷徨中的部分现代作家将目光转向了道家,以求灵魂的解脱和心灵的安慰。沈从文也正是在这种急剧变动的社会氛围中走近了道家。如何在动荡的岁月中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如何为命运多桀的中国人寻求一条新生之路?沈从文在苦苦地思索着,而道家主张远离政治,远离暴力,无为而治,这些都非常符合沈从文的心境,道家的“尚柔”、“守雌”“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哲学,也都成为他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难怪沈从文为了表示他与其他作家的不同,沈从文很喜欢强调自己的农村背景,在《习题》里他这样写道:“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页捕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哀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他对一切事照例十分认真,似乎太认真了,这认真处某一时就不免成为‘傻头傻脑’。” 他一直自称为“乡下人”,就是想强调自己对远离政治,追求自然的一种渴望。

(1)

二、文化追求与道家思想

庄子之“道”的文化特色是什么呢?即“乃在直下扣紧人生之问题,而标出人之成为至人、真人、天人、神人之理想。”庄子教人们面对现实追求理想,面对天地万物和人间生活而成为至人、真人、神人。道家追求的是在精神上、心灵上超脱现实人生,达到“身与物

(2)2 化”,“身于物游”的自由的人格理想。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就是庄子美学极力张扬的核心所在。

保持人格的独立,追求心灵的自由,不媚世俗,不逐主流,是沈从文留给我们世人的主要印象。沈从文由“中国近30年内政最黑暗糊涂的时代”,“觉察出社会的拙劣和人的愚心”。他认为,改变“社会的拙象”、救治“人的愚心”,最好的途径在于文学,“以小说代经典”。以小说影响国民的心灵,因此,他对文坛上的政治功利倾向与商业化色彩,多次展开过严厉批判。他对海派文学冠以“商业竞卖”的头衔,由此引发了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京派”、“海派”之争。沈从文反对“文以载道”的文学观,也就必然会反对文学从属于、附庸于政治的羽翼之下。他也反对文艺的商业化倾向,认为那代表了新文学的“堕落”。沈从文眼中的文学可以作为一个民族、国家、或者一个人的生命“指南”与“经典”,却万万不可“沦落”为政治家、商人手中的“工具”和“销售对象”。在卷入的文坛的多次论争中,沈从文都处于被批评的孤立地位,但是,在孤立面前,沈从文仍能特立独行,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决不盲从和随众。坚守孤独而不动摇自己的信念,从中可见道家思想对他的文化追求上深刻的认识。

三、湘西小说与道家思想

1、自然的景观

在道家思想中强调要忘记自己的现实存在,与天地融为一体,超越人世一切外在的欲望、厉害、是非、善恶、美丑,达到与自然的完全融合.“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与造物者之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可见在道家思想中是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

而我们知道沈从文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就是他所构建的有着原始大自然本色的湘西世界,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美丽迷人的。这里山高水长,地苦雾多。湘西的山水既有奇险的一面,又充满了灵性。沈从文更多的是用清新淡雅的色彩来描绘它。这幅湘西山水风情画,不仅有高山流水,险滩行舟,舟人覆没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而且更多的是,清风徐徐的春日,月华如水的夏夜,气爽清朗的秋色,烟波江上,水雾林梢,水船水手欹乃橹歌,吊脚楼灯光情意绵绵。沈从文对湘西景物的描写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还给人以无限的美感享受。这也与道家思想对美的追求有着相通之处。“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见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这是他在《边城》中写茶峒的美,“两岸多高山,山中

(4)(3)3 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潭是“三丈五丈深潭可清澈见底。”水是“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人家呢“多在桃杏花里,春天里只需注意,有花处必有人家。”山村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环境及其调和.”可以说这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产物,这一切都像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造就了一副如诗如画的境界。他的笔下的湘西世界,古朴、宁静、原始、野性而又十分和谐,充满蓬勃的生命力,与道家崇尚自然的观点暗合。

(5)

2、自然的人性

沈从文曾在他的《月下小景》的序中这样说:“这世界尚或又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石,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奉的是‘人性’”。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追求着他自己信奉的人性。这种人性就是自然人性。

而我们再来看看道家思想的代表庄子,在他的代表作《逍遥游》之中,他把人性的全部理想都寄托在神人的身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卓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痨而年谷熟。”可见庄子崇尚的人性也是要远离世俗尘嚣,是自然美好的。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代表,老子贯穿核心的一个思想就是“道”的思想,而道法又是自然的,《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是依靠地上的生物生存的,地上的生物又是在不断地和宇宙中各种自然现象搏斗以求得生存发展,而各种自然现象又是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客观规律则是依着自然万物而存在的。人应当效法自然并且顺应生命的自然,这样才能保持人的纯正本性,保持人性的健全。在《庄子》的开篇,就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其后又写野马,然后又加了一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为后面解释“鹏”为什么一飞就可以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作了铺垫,并借助斥鴳的嘲笑道明了一个关键所在“此小大之辨也。”在庄子看来,要想达到逍遥的境

(8)

(7)

(6)4 界,就必须在精神上解放自己,这样才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老子和庄子不管是在关注万事万物还是在他们的理想追求中都提出了一切都是要崇尚自然的。他们都推崇自然人性观。

而沈从文也不例外。他向往自然的人生,追求自然的人性。他笔下的主人公可谓都是自然之子。他笔下的湘西少女就如这神秘的湘西世界一样,纯洁善良,不食人间烟火。她们的美是天然而成的,翠翠是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廘一样,从不想道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奇,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从这一段对翠翠的描写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翠翠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赋予的,不管是容貌还是性格,沈从文把她比作自然中本身存在的动物,更是为了突出人物的这种自然性情。生活简单而又自足,勤劳自然、美丽温和、宁静执着构成了她的人性美的全部。

如果说这些少女体现了自然和谐与人性恬静优美的一面,那么他笔下的男性则带有自然原始的力量和生命的冲动。《柏子》中的青年水手,《龙朱》中的长子,甚至是《边城》中的老船夫都充满这自然原始的顽强生命力。

而在描写少男少女们的爱情、婚姻和两性关系时。作者也是把它作为一种健康、单纯、真挚、淳朴的人性来长养。《龙朱》中苗族族长的儿子,品貌双全,被人们敬若神灵,“在龙朱面前。人人觉得极卑小,把男女之爱全抹杀,因此这族长的儿子,却仿佛永远无从爱女人了”,只有当他以普通山民的一份子并用传统的对歌方式求爱时,才得到了爱情,因为“抓住自己的心,放在爱人的面前的方法不是钱,不是貌,不是门阀也不是假装的一切,只有真实热情的对歌”。《阿黑小史》中,油坊工人的儿子五明偏偏爱上了油坊主人的女儿阿黑,没有门第的阻碍,也不受财产的束缚,苗家儿女的爱情是那么真挚、纯洁和真诚,他们沉醉在大自然的爱巢之中,不知此外世界上还有眼泪与别的什么东西。还有《旅店》里年轻健壮的寡妇黑猫毫无顾忌对爱情的近乎疯狂的追求,这种质朴的爱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在《柏子》中,柏子粗犷的爱的背后还隐伏着纯朴的人性,隐伏着某种精神的追求。柏子为了和吊脚楼上相好的妓女两个月一次的约会,即使花去自己辛苦挣来的全部血汗钱也在所不惜。他的生命来自自然,又在自然中满足了一切。不管是描写人物还是人物的爱情,甚至是涉及到

(11)(10)

(9)5 性关系上,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都是真诚自然,是毫不虚伪,它体现了人们的习惯、乐趣和愿望,反映了生命的需求和生命的趋向,完全符合人的生理自然和心理自然,彰示出生命的自由,生存的洒脱、这种顺应自然的处于自在状态的理想的生命形态,与道家自然人生关一脉相承。只是道家强调以自然为本体的人与自然化二为一,而沈从文则更看重人,凸现人的本体需求和存在价值。

当然他的这种自然人性观也表现在他对城市文明扭曲人性的批判中,这与他所构建的湘西世界是截然不同的。都市文明是人性的毁灭的根源。在沈从文看来,城市使得“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灭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利庸俗的人生观。”如在《八骏图》中,表面看上去文质彬彬的八个教授无一不是性压抑与性变态者,性爱本是人之本性,都市却用“文明”加以压抑,这正与乡村中自然和谐的爱情相对,这里所谓的城市文明,道德都是虚假的,这里的道德都是建立在人性扭曲基础上的,而真正的道德正如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所说:“不仁之仁”、“不义之义”,也就是对合乎自然、超然淡泊精神的追求。

3、自然的命运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在老子看来自然万物都产生于道,再大道无为创生精神笼罩吓,万物因无丝毫压力而能够自己掌握自己命运,从而呈现出“自然”。道家思想中还有“委天知命”的说法,庄子《达生》篇中讲:“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名也。”《德充符》又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可见在道家看来命运是人所不能控制,也不能理解的。这也就自然与悲剧命运密切相关了。

当然沈从文并没有他们那么消极,但小说中也贯穿着这种乐天知命的思想。他总是用抒情的暖色调把人生的悲剧性包裹起来,使之化成淡淡的哀愁。在他的小说《初八那日》,在初八这一天,定亲的幸福与死亡同天发生。作者这样安排,不仅仅是为了进入一种偶然时间,主要是为了揭示偶然性中的必然。《媚金,豹子和那羊》中,小说中的“媚金”是一个美人儿,“她是一个白脸苗中顶美的女人”,而那羊,也很美,“一身白得像积雪”,在命运面前人和羊根本没什么区别,豹子是媚金刚定情的情人,这天晚上,他要去找一只能送给媚金的羊,好带着这只羊在宝石洞与媚金有个美丽的幽会,可他找遍了全村,找了一整夜.羊全看过了,6 很奇怪的事是竟无一只合适的小羊,于是他又决定到另一个村里去买羊,终于在半路上,在路旁深坑里发现了那羊。可等他抱着那羊兴冲冲去到宝石洞时,东方的天已经快明了。此时的媚金因以为豹子辜负、欺骗了她而自杀了。这里,美丽的生命被毁灭,都是因为那羊,为什么豹子不听地保的话,在地保家随便拣一只羊送给媚金?为什么豹子找了那么久都找不到那羊?似乎这一切都是天意的安排,这温顺的羊在冥冥之中蕴藏着一种神秘的巨大的力量,它在主宰着媚金和豹子的命运。

我们在来看看《边城》中翠翠的命运,同时爱上翠翠的天保、傩送兄弟,三个人,一个死,一个走,一个如自己的母亲,优美的地方,优美的故事,潜伏着悲苦的命运。仅看小说的结尾,久可发现作者所表露出的对命运不可知的沉重情绪。翠翠的爹、娘、大佬和爷爷一个个死去,爱她的二佬又生死未卜,这些阴影集中地照在最后孤独生活在渡口边的翠翠身上。母亲的爱人自杀了,女儿的爱人远走了,天保的死夜被乡人们归为天意,老船公在雷雨之夜死去,难道不是天意吗?“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到底会不会回来,不可知,只能听天由命了。他对命运的悲剧保持着一种适当距离的姿态,这与道家因顺自然的修养境界也是相通的。

四、诗化的意境与道家的文风

沈从文的小说有鲜明的文体特征,浓厚的诗化意蕴,独特的人情风俗,灵动的抒情笔致,多姿的叙述形式。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实际上写的是他追求的理想和将这一理想艺术化而产生的梦境,他以梦境和理想为骨架,以想象为翅膀,以古朴山野乡村人性人情之美为血肉,营造出一个明丽、轻快的纯净审美世界,把读者拉向一个超越其生存时空的瑰丽迷人的天地,洋溢着浓郁的浪漫色彩。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其理想的梦的天堂:美丽的茶峒小“边城”,有长满竹篁的翠绿沁人的大山,清澄透明的溪水,铺满玛瑙石的白河;洒满柔辉的“月下小景”,微风摇荡,稻草飘香,一对恋人相依相偎;玉家母子的“菜园”,种着各式的花木,晚风中吹来阵阵素馨兰花和茉莉花的香味;七个野人的山洞,吴甘二姓族居的乌鸡河„„都是当地居民或游客所看不见和无法到达的世界,是他用“文字去捕捉自我的感觉与事象,俨然与外界绝缘,不相粘附”,是人事和梦结合起来的超现实的艺术再现。他无不在追求着这样一种美好的梦境,《边城》中曾描写傩送二老的歌声进入翠翠的梦境,把翠翠的灵魂托起,翠翠的灵魂在美妙的歌声中“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 7 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作者通过梦境艺术地表达了翠翠内心深处对二老真挚的爱情。《月下小景》中描写傩佑对着熟睡的恋人唱歌,而女孩在睡梦里听到歌声并能应和着情人的歌声,唱出心中的爱。在这迷朦的梦里两个年轻的灵魂真正粘合成一体。沈从文善于在一种美妙的诗的梦境中利用梦象把富有“神”性的“全然的美”呈现给读者,挖掘出人物内在的灵魂甚至原始生命的自由之美,给人以一种自内而发的审美感受。这些都与老庄散文尤其是庄子的那些浪漫而又充满象征意蕴的散文异曲同工。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他主张回归自然,天人合一。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与自然相一致、相协调,不能违背自然,更不能破坏自然的和谐。同时他还保持和发扬着人原有的朴素的自然本性:提倡返朴归真、敦厚朴实,反对浮华轻薄。认为人应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些与自然一致的思想都影响这沈从文,沈从文从来都是自称自己为“乡下人”,他就算进了北京城,心还留在自己的家乡,这种心情可以说贯穿了他创作的一生。他为我们展示了湘西世界的纯朴和美丽,他把最自然最原始的东西展示在我们读者面前,让我们这些整天沉浸在都市文明中的读者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同样崇尚自然,超然淡泊,还有着自由飘逸的美学理想。他把笔伸向他热爱的故乡湘西,在其中寻到一种“健康、优美、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让他在心中建立了一个堡垒、一块根据地,也是一个精神上的支撑点。

⑹ 注释:

⑴《从文小说习作选》之序言 第3-4页 1949年开明版 ⑵《中国哲学原论》 第324页 唐君毅著 香港新亚研究所,1976.⑶,⑷,⑸,⑽,⑾《凤凰》第210,168,351,335,350,417页 沈从文著 凌宇编选 文化艺术出版社

⑹《沈从文文集第三卷——小说》第108页

⑺,⑼《庄子解》 第45,87页 王夫之著 王孝鱼点校 中华书局

⑻《老子解读》第7页 刘坤生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参考文献目录:

1、沈从文 《凤凰》 凌宇编选 文化艺术出版社

2、吴立昌 《沈从文作品赏析》 广西教育出版社

3、《沈从文文集第三卷——小说》

4、贺兴安 《沈从文评论——出天凤凰不死鸟》 成都出版社

5、邵华强 《沈从文研究资料》(上、下)花城出版社

6、沈从文

7、刘坤生

8、王夫之

《从文自传》 人民文学出版社 《老子解读》 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孝鱼点校 《庄子解》 中华书局

第四篇: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道家的“上善若水”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水利万物而不争,企业利万众而有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我们这颗星球上如果没有了水,会是什么境况?没有水,这个星球也就死了;没有花草树木和粮食,也没有飞禽走兽,没有人类,这颗地球只能说是一块大石头。光有天,没有水,不行;光有地,没有水,不行;又有天又有地,但是没有水,还是不行。你看水的这一品格有多伟大。有什么东西能与之相比呢?然而,水什么也不要,什么也不索取,什么也都一无所求,没有自己的利益可言,利益万物而又与世无争。这就更是伟大了。

不仅如此,看看水所处的位置吧,所谓“水往低处流”,它总是自甘于处卑下的位置,“处众人之所恶”。老子对水的这些品格的评价是“几於道”。为什么只叫做“几於道”呢?老子认为水的这些品格几乎就是“道”,但它本身不是“道”,然而它是道的表现,传达着“道”所包含的精神和法则。人们通过对水的这些品质的学习和领悟,接近“道”的精神实质;用“水”这种人人均可观察体会的公开的自然现象,启发人们通过类似修炼“水观”的途径,去悟“道”之本身,最终获得“道”指引,成就道德人生。

那么,水的这些“几於道”的品质,对我们当今企业经营是否还具有指导意义或启发性呢?我认为是当然有的。特别是在我国当前这个过渡时期,我认为现代企业完全有必要借古人智慧之镜,修炼一下“水观”,借以明白掌握企业经营之道。所谓修“水观”不过是一种便捷的提法,意思是时常观想一下水的各种品格,领悟水的品格中包含的精神实质,吸取当中“道”的养分,把它们转化成企业的品格、企业的精神和企业的经营发展之“道”。

水的品格中有哪些适合于提炼为现代企业品格、上升为企业的经营发展之“道”呢?下面我将要浅谈一下。

(1)“上善若水”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利他:水利万物而流,企业利万众而立

水的利益不在自己而在万物。“水善利万物”。“万物”都从水那里得到利益。因而万物都离不开水,万物都需要水,万物都不能没有水。这种“万物受益”与水的“利他”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现代企业的借鉴。正如万物都离不开水一样,如果你的企业对社会、对公众确有实在的利益之处,那么,社会和公众也就离不开你的企业,需要你的企业存在下去。

水“利养万物”的品格给我们带来的启迪

1.立业要立在公众的利益需要上。这个启迪也带来一些实际的课题,即搞清楚公众的利益需要有哪些,这些需要当中哪些已被满足,哪些尚未满足,哪些还没有被企业界注意到等等。在搞清楚这些之后,我们才可能把我们正确的“立业点”落实到现实当中,真正介入“道的运行”。当然,在正式介入之前,我们还得弄清楚,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措施,凭借什么样的具体能力,去实现满足公众利益需要的愿望。

如果我们没有相应的能力,就得着手组织这些能力;如果我们没有可以借鉴的方式,就得制造相应的方式;如果我们没有现成的手段措施,我们就得推敲研

究制订出可行的、有力、有效的措施。

2.要使我们的企业成为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就像水是万物的需要一样。这个意思说得简单点,就是要使我们的企业成为对社会、对公众有用的和有利的东西。

二、不争:立于不争而无尤,立于不争而有成《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中有一句,说的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如果我们的立业点选在“无竞争点”上,情形就会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回避有竞争的领域,寻找“无竞争点”;这种对“无竞争点”的寻觅与探索,就是研究万众的潜在需要。这种需要是未被满足的需要,因而是具有立业价值的需要,是真需要。由于还没有别的企业向人们输送他们所需要的利益,因此,也就还没有竞争。

人人都可以推想,这样的立业将是顺利的,因为社会万众需要,而且又没有竞争摩擦,阻力较小,接受较快。并且,这样的立业,为社会和公众创造的才是真利益(不是可有可无的利益,而是急迫需要的利益)。

很多人们眼中“一帆风顺”的企业,其成功之处,大抵都包含了“立于不争”的奥秘。他们同时印证了老子《道德经》中另一句话:“夫唯不争,故无尤”。

“不争”思想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立业当立于无竞争领域,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的企业才可以安安然然地尽其“企业的天职”,利于万众。或者说:造福于人类,服务于社会。

三、居下

有了成绩不骄傲,不居功,不沾沾自喜,不炫耀,始终自省自己还有哪些不是、哪些缺点、哪些与社会发展不符合的,然后加以改正,始终居下地自省自责,对任何人、任何事物均是大有益处;相反,攀高,形成头大脚小,基础不牢,云里雾里,不知所以,一旦跌下来,会粉身碎骨,自取灭亡;居下就是遇上挫折,跌下后,能不伤筋骨的立起来。

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世界上,水无论在哪里,都总是甘居最低下之处。容污纳垢,包容一切而不言不语。时时处处,总想把高一点的地盘让出来,自己甘处卑下。

在“众人之所恶”处,恰恰是水自甘谦居的位置之所在。水的谦下品质如路标的作用,它告诉人们往这边走或是往那边走。这一点确实具有意义:一来,众人不愿涉足的区域,更有可能是无竞争的区域,易于找到立业点,而且是立业的“无竞争点”;二来,众人不愿干的事情,总得有人干,这种局面中一定包含着许多对我们的需要和召唤,而这些潜伏着没有人去管、没有人去设法满足的利益需要,恰恰是我们立业的根本点,是企业立业求之不得的东西;三来,众人都不愿干的事业,你把它干起来而且干成了的话,其功德无量,自然易于从社稷苍生那里获得支持和回报,利于立起长久的大业。

水的谦下品质,对企业之道的启示

要甘于在人们不愿着手处立业,要甘于在人们挂不上眼的卑微处立业,要甘于从低处着眼,甘于从“众人之所恶”处着眼。这样才容易找到利益万众的途径,才不至于在竞争得眼花缭乱、心烦意乱的“高处”迷路,才有利于履行企业的天职,为人民服务。

四、忍让.融通.知迂回.无损:流畅的立业之道

水无论流向哪里,遇到阻力则自行谦让:正面流不过去就向左面,左面流不过去又向右面,每一面都流不过去时,就停下来,积蓄自己,再等待时机的变化

以及各种条件变化,等到自身条件或外部条件成熟,又涓涓不断地开始新的历程。水的这些特点,相当于承认客观条件的相对合理性,并予以尊重,不强求外部条件来迎合自己,而是自己调整自己去适合于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所以,我们这里讲的忍让,还不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忍让,不是压制自己、克制自己的那种忍让,而是尊重客观而又不放弃主观追求,旨在谋求自己去适应客观规律的那种忍让。是对天地间万事万物及其大道有所觉悟之后,才拥有的十分通融、十分通融的一种立身处世态度。这里面也包含着任何事情都不去强求的“无为”精神。

水虽然没有眼睛,没有耳朵,却总是能在大千世界里找到自己最正确的位置。这就是“让”、“不争”、“不强求”带来的利益。我们企业的立业过程,为什么不从水的这些启示中去获得一种深刻的觉悟呢?如果我们真能做到像水那样懂得忍让、顺应、融能、迂回的话,我相信,我们立即就能找到我们现在的位置,然后顺流而下,进入未来的位置。因为忍让、融通、迂回带来的恰恰是无阻无碍。虽然有时看上去路子是弯的,但毕竟是一派活跃的流畅,是对天地万物、对各种客观规律的最融洽的顺应。

水的这种“美德”对企业道路的的启示

不可强而为之,一切要从主客观条件上去讲究顺应,而且,主要是尊重客观,调整主观。

五、流水不腐,本性不变

水是活的。流水不腐。这是水的又一美德。这一美德提醒我们:要不断地寻找新的立业点,不断地更新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不断地寻找“造福人类”的新的途径、新的路子。像水那样在从容不迫的“无为”中始终保持流动的活力。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因为“水利养万物”是在流动中实现的。死水难济万物,而且水性本不死。而企业呢?企业要能利益万众,这也不是在一个点上就能办到的。再说,水正因为在流动中,所以才保持了自身的活性,不致腐坏。企业也一样,在立业中发展,在发展中立业;不断地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以顺应的姿态,于流变中保持自身活力。

这其中只有一点是不可变的,那就是始终坚持以“造福人类,服务社会”为企业自己的本性。就不像水不能放弃了“水往低处流”的本性一样。企业以其本性的“不变”对应主客观条件的“万变”,这样就能一路流畅,融融通达而又不脱离“道”的轨迹。

水的这种“美德”给我们带来的的启示

企业应当坚守 “愿众生幸福,社会吉祥”和“造福于人类,服务于社会”的理念。以此为真正的导向,才能在风云万变中沿着不变的本性发展、壮大。这样,既稳定,又健康,又合符道的精神和法则,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康庄大道”。

六、柔能克刚,柔比刚好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意思是说: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也没有什么能够替代水。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上讲:“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即:表面坚强的东西,已经是失去了生机的东西,而柔弱的东西则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就人生而言,老子认为,人生在世,不要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有良好的处世修养;就企业而言,就是要尊重客观、尊重社会、尊重各行各业,把自身的位置摆提低一些,能让的都要让,要充分明白迂回、委曲的妙用,要尽一切可

能回避竞争,要体现出企业的“柔”性,不要将自身目标强求于天下,而要将天下的目标加之于自己,要安安心心做弱者,做服从者、顺应者,让社会和公众的意志来摆布自己,满足于公众意志给自身留下的位置等等。

水的“柔弱之道”对我们管理的启迪。

要用水的形象来指导自己,处柔弱,处忍让,处流动,处卑下,处迂回,处融通,在一派柔弱之中,得以流畅,充满活力,这才是具备了真正的力量,一种活的力量。

从中领悟的“柔弱之道”。它也是企业的立业之道和发展之道。企业的柔弱之道,不是说它软弱可欺,而是说它柔顺、通达、善于顺应、没有死板的自我意志,以主客观的融洽与吻合为尚,能发挥出“无为”的作用,能在流畅的顺应过程中保持的发挥真正的活力;那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活力,而且是一种有道的活力。

(2)松下的经营理念——水的化身

1、低价位的产品经销“自来水哲学”——无争,居下

松下公司的创立者——松下幸之助是一位成就卓著的企业家,他的经营哲学在日本企业界备受推崇。他认为:“我们都是站在经营者立场上的人,我感到所谓经营是具有非常高的运动性的,而且是活的综合艺术。所谓经营,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而是非常有深度的。”松下幸之助经营思想的精华之一,是产品经销的“自来水哲学”。这一思想不仅指导松下公司讯速地发展起来,从一个生产小商品的作坊发展为世界著名的大型国际企业;而且这一经营思想被许多日本企业所接受,成为日本企业占领全球市场的有效手段。

松下幸之助向公司的员工分析说:“水虽然是有价的,可是一旦处处可见,价值也就几乎为零了。如果大量生产这些物品,其价格也会相当低。我们的任务就是制造像自来水一样多的电器,这是我们的生产使命,尽管实际上不容 易办到,但我仍要尽力使物品的价格降到最便宜的水准。”

另外,美国福特公司汽车销售的价格策略,也给松下幸之助极大的启发。福特公司在刚开始生产汽车时,发现由于购买能力的制约,汽车的市场规模较小,反过来进一步制约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如果只生产一种型号汽车,可以降低成本。汽车价格下降后,会使更多的人具有购买能力,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福特公司采取低价策略,使自己在激烈竞争的汽车市场上站住了脚。通过大量生产降低成本,然后通过低价格制刺激需求,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松下幸之助将福特公司的这一经验,作为产品定价的指导思想。

1927 年,松下公司新成立了电热部,为生产电熨斗做准备。当时,日本市场上的电熨斗很贵,质量好的产品约4万日元-5万日元一台,只有少数富裕家庭才能买得起。松下公司准备挤入这个不大的产品市场,是看到电熨斗是能够取代铁熨斗的方便家庭用品。影响需求规模的主要原因是价格,把价格降到一般人都能购买的水平,就会有更大的市场。松下幸之助认为,降价不能降质量,必须保证一流产品的质量,同时比市场上现有的一流产品便宜30%。

松下幸之助认为,有许多商品是人们都需要的。需求是无限的,因而生产的发展也应是无限的。开发与人们生活相关的产品,应当从需求的角度看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决策。

2、不参与无标准降价竞争 ——忍让.融通.知迂回.无损

松下公司大批量生产以降低成本的经营方式与无标准降价的竞争手法不同。1952 年,松下公司扩大电机厂的生产规模,进行厂房扩建,安装新设备,这时另一家日本企业——重型电机厂展开了大幅度降价的市场攻势,降价幅度达到

30%。重型电机厂的价格在松下代理商中引起很大反响,大家纷纷要求松下公司降低价格,不降价就要失去市场。公司内负责电机部门的经理认为,我们的产品质量不比其他企业差,成本也不高,加上完善的售后服务和最低的成本加成率,产品价格应当上有竞争能力的。降价就要低于成本水平,如果真把价格大幅度降下来,企业难以维持生存,而且对方降价30%是一种倾销行为,倾销不可能持久。

松下公司坚持不跟风降价,同时动员公司员工,利用休息时间上门推销产品,顺利度过了电机降价**。

1964年,松下公司又遇上了电池大幅度降价。当其他品牌的电池纷纷降价维持市场占有率时,松下公司没有降价,电池销售量仍然保持了原来的规模。有的顾客在松下产品专卖店购买时说:松下电池现在虽然稍贵些,但是使用的时间长。可见,只要产品具有较高的信誉,企业就不会因为其他产品降价而失去市场。

七、3、成功的定价方式把产品推向全球 ——利他,流水不腐、本性不变 松下公司在制定产品价格时,除了采取低成本水平基础上的加成定价外,松下公司还经常采取需求供给价格,即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需求,制定产品价格——市场基准价格,也就是参考市场上商品价格,制定自己的产品价格。松下公司根据产品特点、成本、需求和市场,选择不同的定价方式,力求物美价廉,成功地把松下产品推向全球。可以说,凡是有电的地方,就有松下公司的产品。

松下公司在自己的成功道路上将道家水的精神演绎的淋漓尽致,它用自己实际行动和成功的经营管理理念验证了中国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在这条漫长而艰辛的成功路上,松下的经营者始终恪守经营理念,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创造了自己的奇迹和长久不衰。

松下公司成功了,源于经营者常作水观,常领水德,常悟水道;于水的生动形象中,各自终有所获;获得与大道相通的大利益。他像疏导水一样疏导自己的员工,让他们与企业形成了共识,最后将小溪汇成大江、大海,长立于世间。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怎样运用中国古代道家的精华思想去武装企业,使之立于不败之地,还有相当远的路需要走,尤其中国的企业,更应该以世界著名的企业为向导,在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的管理思想的同时,认真品读中国古代道家等优秀的管理思想,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把中国企业真正做大、做好,这才是王道。

当下,中国企业的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的问题,而且大多数经营者不注重管理,以至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步履缓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中国的企业为什么会这样?中国企业振兴的希望和道路又在哪儿?我们有能做些什么?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我们,所有这一切与企业领导者的经营理念和整个企业的发展规划,以及企业的文化建设和人员素质。

企业经营者应该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制定好企业的发展战略,注重企业的文化教育,励志于长远,认真走好当下。我相信在中国古代优秀的管理思想的熏陶下,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情况下,更多的中国企业也能屹立于世界著名企业之林,也能扬眉吐气!

第五篇:道家思想作业

1、谈谈你对老子“自然”观的理解?(它的含义、其价值所在,如何评价等)800字

答: 我们谈老子的自然观,显然是以《老子》一书为根据的。

自然也,自自然也。无人为做作,才能自然。《老子》一书是承接《连山》、《归藏》的,是人文社会内统治者自身的“禁令”与“行为规范”的发展,且兼而作出的理论阐述。所以,《老子》的自然观侧重于人文社会内的自然观,是符合民心民意的自然观,是充分显示人民意志的自然观,是合乎天地大道的自然观。故而,在《老子》一书中有5个地方涉及到“自然”。按文章顺序依次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统治者必须“希言自然”;“人(统治者)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统治者不欲,不能自以为是,而只能“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显然,这几处的“自然”均有一个共同之处:在人文社会之中,民心民意才是自然本色;统治者不得强奸民心民意,以自己的意志,以小集团的利益,强加在人民头上,才能是符合“自然”的。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好像有严格意境上的不同。但是,我们认真思考,用心去体会,将会使我们的认识有很大的提高。现仅以“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一例而言之。

学习了<<老子他说>>的第一章,体会到老子唯物自然观的思想。这就是无中生有周而复始的自然变化的客观规律。

文中虽然没有直观阐述宇宙万物起源初始的时空状态,以及宇宙万物形成变化的客观演变过程,但我们能从精炼的文中感受到老子无中生有,有无相生,绵绵不断的自然唯物思想。

比方我们常见的天相:水生气,气生风云,风云生雨水----;而水有时是有形,有时是无形,有时是液体,有时又是固体, 有时又是气体;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又可变为动能。说到水的功能,它又能滋养万物,是万物生命之源。它中有我,我中有它。

他们都是同出而异名,都可以称得上神奇。

究其无名初始状态的微妙根源和有名的母体的广大无际以及有无的互相演变就更加微妙神奇了,神奇之中还有神奇,那是一切奥妙的由来。这应当是老子的辩证唯物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一个水的变化就这么多样无常,其变化规律性又会各有不同,而地球,天体等世界万物道名的变化就更加微妙和广阔得无边无际了。

地球和天体万物的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命的莫测变化,有一些是我们无法企及的。故在无认识时,就应从客观规律性上去感观无有相生循环往复的奥妙;

又由于人对客观自然认识的局限性,认知总是相对真实,事物的发展和人的认识也不会停留在起点,故在有所认识时,就应从物质的可变可分性去感知母体的无边无际。

为了表述,他这里引用了道的概念,并认为能表述的道和名不会是恒久不变的,因为道和名是随事物的发展和人的认识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其道和名,不可能是永恒的道和恒久的名。

至于老子主张的道,是天道,是神道,是人生之道,还是万物变化之道;第一个道和第二个道又当如何解释----等等,历代的史学家们都早有解说,这里,我这个门外汉就无能谈及了,由此而导致的理解廖误就在所难免。

2、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包括齐物的含义、齐物的意义、如何评价等)800字 答: 个人见解:世间万物本来不同,但却能相容于天地之间.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生出种种成见,由成见划分出是非彼此,为坚持是非,彼此你争我斗,互不相容,终生役役迷失自我.人的真正解放在于消除一切成见,以开放的胸怀包容万物,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同存.以上一段话深刻的说明了庄子之言的特点。《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先秦思想家庄周及其后学者的作品,后世按郭象的编注共三十三篇。我择其中一篇《齐物论》作评述,欲以一窥而见全貌。《齐物论》篇是内七篇之二,有人认为是庄子早期作品,其余几篇是《内篇.逍遥游第一》《内篇.养生主第三》《内篇.人间世第四》《内篇.德充符第五》《内篇.大宗师第六》《内篇.应帝王第七》。《齐物论》篇,词汇丰富,用词华丽,构思精巧,善用连类比喻。它的洞察力十分深刻,行文如流水,不仅为说理文,更可作抒情散文来读。庄子所谓的“齐物”,是指世界万物包括人的本性和情感貌似存在差异,其实是齐一的;所谓“齐论”,是指人们对世间万物的认识貌似各不相同,但世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人们的认识说到底也应是齐一的。

《齐物论》的开头,庄子借南郭子字的口述说他的思想。南郭子坐着好象丧失了魂一样,颜成子问他:“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在这里南郭子已经已经悟道了,而悟道后的失落感使他不适应,自己远离了以前的世界,和别人的交流会有困难但他还是对颜成子说,你听过人籁而没听过地籁,你听过地籁而没听过天籁。在这里,人籁是道体现在人身上的信息,地籁是道体现在在天地上的信息,天籁是道本身的信息。而庄子追求的就是天籁。人籁、地籁和天籁的差别其实是道的差别。庄子追求的是广博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知识,庄子描述了人与外界争斗的表现和一般生活上遭遇的不幸,点名诸多情感是什么,和歪曲道的体现。,庄子看到了是非心会歪曲道,认为是非是小道是小智,应用到的智慧去化解和超越。“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是大成,却被小成掩盖,而大言却被知识掩盖了。庄子在这里提到了儒墨之争,认为他们到只是小成,是小智慧,庄子没有完全否定它们的理论,只是认为是不够的。儒家鼓吹仁义,而庄子认为仁义只是小智慧,仁义掩盖了人的天性。庄子认为,事物没有什么差别,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从某个角度讲没有绝对是非。“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用两手指的关系来讲,从别人的是非观来看自己的是非观。庄子在下面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看法。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举例说,早上给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栗子,与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没有区别。在庄子的理论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厚古薄今的思想,庄子写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古代的人,知道知识是有限度的,不一味求知。庄子说:“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被庄子发挥得淋漓尽致。庄子渴望这样一个时代,人民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与人之间不相争,无欲无求,而非像方孝儒所形容的人“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的时代。庄子所追求的,不是现代,而是一个远古时代,一个被美化的远古时代。庄子对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持批判态度,认为“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

到了庄子的时代人们追求知识和区别,小成掩盖了大成,小道掩盖了大道。昭文、师旷惠子都是当代有名的人,但是人演奏出的人籁,会将天籁掩盖了,就如人的智慧,会掩盖天的智慧一样。有如《马蹄》篇中的马“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能至盗者,伯乐之罪也。”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庄子追求道心,即无我之心,“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庄子认为,顺自然而生,不强求,才是道,不妨碍别人,不将自由强加于人,平等看待万物,才是道。以仁义来说,虽然仁义是圣人之言,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盗贼也要圣明、勇敢、讲义气、有智慧,也必须要讲仁义。而这些均来自圣人之言,借于圣人之言才成就了大盗,仁义为君王用,为普通人用,也为盗贼用。“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圣人把人的许多罪找出来,加以制止,从一方面而言难道不是教会了人们如何犯罪吗?

庄子家并不富裕,《外物》中有说“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庄子也许并不完全自食其力,但毕竟较接近劳动人民,所以对当时人民困苦生活有较多了解,使他不禁对各诸侯提倡的仁义有更多的怀疑。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取决于他的心,平等的心,看到的事物也是平等的。物理现象没有好坏之分,不同的是看的人的心。庄子揭露人的理性的局限性,认为人的智慧不能达到大道,人如果区分是非好坏,那么就只是小成而已。

庄子的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绝圣弃知,人们把明慧,聪慧,智慧,德性藏起来不炫耀,天下就太平安定了。庄子要人们大智若愚,不显露智慧,事实上这是一种自我保全的方法。庄子的思想源与老子,可是老子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庄子的哲学则是“出世”的哲学。帐子的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当时任命生活十分困苦,战乱频频,而诸侯残暴。“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庄子生活在宋国,宋王偃“射天答地”荒淫无道,不得人心。庄子看到这些世间的苦难,不自觉的产生“出世”的思想也是十分正常的。我们还可以从庄子本人来看。庄子属于“士人”,这是新产生的阶级,本身无田产,却又并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这一类人大概分两类,一类作诸侯贵人的大臣门客,为其出谋划策,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另一类则是不愿与世俗同流的隐者,他们看到社会的黑暗,不愿自身为人利用作争权夺利的工具,他们大多生活贫困,庄子就是属于这一类人。史记上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他认为人生如梦,没有必要执着。“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认为,人不知自己是人还是蝶,那么蝶与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庄子在《齐物论》中表现了他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齐寿夭的观点,智慧有止而道无止,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

《庄子》的难读体现在难以捉住它的中心思想上。而《庄子》的中心,却在肯定客观规律性,同时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上。《庄子》让人消极适应自然,不为名利仁礼所动以求解脱,给在黑暗中的中国人民一条自我解脱逃避的道路。但是,这种完全忽视人的智慧与努力的方法是消极的,是永远难以为主流社会所认可的。我们读《庄子》,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什么是该吸收的,什么又是该弃之不用的。

3、结合自身经验体会。你认为道家哲学或思想在当代具有什么价值或意义。1500字 答:论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这是中国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从古至今,无为之思想已深深的植根在人们的思想里。早在中国一些古籍中说,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即已有之,就现存史料和典籍看,道家思想奠基于《道德经》一书,而《道德经》又名《老子》。老子是道家无为思想的鼻祖,生活于春秋晚期、略早于孔子,孔子向他问过礼。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也向老子请教,由此可见老子在当时的地位,也由此可见无为思想影响的深远。太史公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①后来庄子更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以及其门人所著的《庄子》一书是对道家思想的一大发展。

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那么有名,有威望,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领悟,在各个领域上如:宇宙、社会和人生各方面,以哲学思想的形式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在人道自然无为的主张中,又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道家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与自然界的万物和谐、一体的关系,认为人应当顺着自然的发展而发展,不要以人的主观意愿去胡乱行动,从而破坏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二是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道家主张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关系。人应当控制欲望,解放自己。

首先,来看道家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中的价值。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②今天,在人类社会物质条件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面临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我们自认为人类改造和控制自然界的力量,强大到了在某种程度上的人的力量大于一切的地步。然而,许多科学研究者很快就发现,这种随便的地去改造自然界的结果是,人类不仅遭到了自然界日益严重的反抗和报复,使自己生存的环境急剧恶化,而且人类也越来越受到自己创造的“人工自然环境”的制约,成了它的奴隶,不得不改善自身去适应那个环境。今天,人类有必要重新学会更好地去尊重自然。在这方面,道家自然无为思想中的上述合理内容是很有启发的。对于世间万物,道家主张要顺应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物的自然属性,让其自然得到发展,不去人的改造干扰。因为道家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人与物是信息相通的。如果我们尊重自然,则自然也会尊重我们,而相反若我们一味干涉万物的自然发展,则亦会受到自然万物的报应。佛学有因果循环,轮回转世,道家亦承认天道循环。当然,人与自然界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人类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一种,经常说,人是万物的主宰,但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故人当爱护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是个永恒的主题。,道家的思想是一种尊重、顺应自然的思想,是一种追求自然和谐的思想。这种思想对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环境社会问题是有其现代意义的。道家哲学这种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与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可谓一脉相承。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CED)在著名的布伦特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可持续发展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①可持续发展观,就是一种道家尊重自然的思想的一种延伸,一种具体化,把道家自然的思想实体化。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正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出发点,倡导人们更加热爱自然、回归自然,希望人与自然在和谐相处的环境中共同发展。

说完自然,再说道家在“人”这方面的价值。一方面,人有许多观,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而最重要的莫过于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两者都是形成人性的关键; 另一方面,人也生活在一个大集体中,不可能脱离集体而单独一个人存在,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也成为人必须掌握的一个技巧。

道家提倡少私寡欲、专气淳和、追求清静无为、逍遥洒脱,主张无为而治、柔弱不争,这对于处理人际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有很大的益处。当今社会,有些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严重扭曲变形,对利益的追求达到了无节制的地步,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一切,牺牲大我,成全小我。视自己的利益为黄金,他人的利益为粪土。举几个具体的例子。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为政者不惜牺牲人民的利益,贪赃枉法,在中国重大贪污案屡见不鲜;经商者不惜牺牲集体的利益,中饱私囊;甚至普通人之间也是尔虞我诈。道家认为万物发展所遵循的根本规律是“反者道之动”和“逝曰远,远曰反”,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所以“少则得,多则惑”、“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实际上“物极则反”。这是一切的定律。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矫,自遗其咎”。人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一定的必需生活资料,所以道家并不完全反对人有私利,但是要适可而止。道家的这种思想在现代解决人生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人们要满足欲望,是为了寻求幸福快乐。但是他们力求满足的欲望太多,就得到相反的结果。“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道家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的思想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指导。动物有欲望,那只是凭它们的野性,而人和动物是不同的,人类有思想,有情感,有智慧,又如何会被欲望蒙了眼睛?所以当今,这个被金钱充斥了的社会,应该更加看清事物本相之后,想想那些欲望是不是应该的。所以,要经常忘记欲望,才能体察到世界万物的玄妙之处,体悟人生真谛。

现今,都在讨论这和谐社会,当然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家无为而治,《老子》中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样的社会能不和谐吗? 李约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③前面提到的,道家的思想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当代,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竞争越来越激烈,所追求的目标越来越高,人与人之间,关系疏远,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打算,变的自私自利;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不断的索取,不断的破坏,换来无尽的自然灾害。道家思想在缓和这种现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道”通过是人思想的改变而改变行为的。总而言之,现今社会道家的价值越来越高,人、社会、自然的发展都离不开道。

下载老庄与道家思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庄与道家思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管理与道家儒家法家思想(最终定稿)

    企业管理与道家儒家法家思想 道家思想:清净无为,遵行客观规律。 儒家思想:“人之初,性本善”,注重教育启发,主张和谐。 法家思想:“人之初,性本恶”,执行文化,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 企......

    浅谈道家思想(共5则)

    浅谈道家思想 摘要: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核心思想为“顺其自然 ”,主要主张有“天人合一”、“致虚守静”、“无为而......

    道家思想介绍演讲稿

    道家思想演讲稿 大家好,接下来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思想中的道家思想。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

    道家思想论文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论文 《老子思想解读简说:无为而治》 我个人虽然喜好老庄哲学,亦有对其进行过些许深入地探讨,然终其本末,皆是一家之言罢了。虽然,言在心中,不吐不快,就作了这一篇文章。......

    道家思想的发展史

    1、起源:《汉书·艺文志》曾记载,道家书籍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

    学习《道家思想与心理保健》有感

    学习《道家思想与心理保健》有感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纵横家……不可计数。然就历史地位而言,又以儒家、道家为主。儒家思想我们都知道的,然鲁迅先生......

    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教案(共5篇)

    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教案 第一周:第一课 概述 1、 何谓道家——道家产生之断代讨论 2、 道家与道教之讨论——信仰与追求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

    论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论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摘要:道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思想文化以其独特深刻的内涵,渗透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门类,它对人生价值、生存方式、社会政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