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初中劳技活动方案
劳动与技术教育方案一:
活动课题:
“走进校园,美化环境” 活动目的:
1.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习实践活动的能力。
2.感受校园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校园的美好情怀。3.感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4.感悟劳动光荣的美好; 5.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时间:中秋节9月19日到21日
活动内容:
1.在老师的带领下到校园内进行卫生打扫除,主要区域为操场。2.分小组划分区域,每小组进行比赛。3.清除操场上的垃圾,石头以及野草。
4.活动后写好心得体会,并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教育。
活动意义:
1、让学生们走出了课堂、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2、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
3、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体验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5、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篇:小学初中劳技活动方案
劳动与技术教育方案五: 活动课题:
“学栽一盆花” 活动目的:
1.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习实践活动的能力。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校园的美好情怀。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以及对美的追求。
活动时间:12月7号到8号
活动内容:
1.确定栽花的品种,收集相关的栽花知识。2.利用周末时间像家人朋友请教栽花的技巧。3.动手起来,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
4.活动后写好心得体会,并请学生谈谈对栽花的感受。
活动意义:
1、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使学生在自主动手过的程中收获了快乐;
2、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3、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体验能力和学习精神。
4、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5、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劳动与技术教育方案六: 活动课题:
“学做一门菜” 活动目的:
1.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习实践活动的能力。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体谅父母的辛劳。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4.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活动时间:1月1号到3号
活动内容:
1.确定所做菜的名字。
2.利用周末时间像家人朋友请教做菜的方法和技巧。3.准备食材并按照所学的方法做菜 4.活动后写好心得体会,并请学生谈谈对自己炒菜的感受和认识。
活动意义:
1、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使学生在自主动手过的程中收获了快乐;
2、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3、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体验能力和学习精神。
4、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5、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6、有助于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父母的辛劳,更好的体谅父母,孝敬父母。
第三篇:初中劳技教案
第一章
衣服的洗涤与收藏
教学背景分析:
在校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在家被祖辈宠着被父辈擎着,一心只要他学习,其他的什么也不用他做,使得这部分人动手能力和自立能力不强,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家是家长的好帮手,洗衣做饭是经常的事,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要认为洗衣服是件没什么可说的,其实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希望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并从中会父母的辛苦,收到感恩父母的教育效果。
第一节 常用洗涤材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洗涤剂的种类,分清它们的不同作用。
2、知道洗涤材料的去污原理。教学重点:认识各种洗涤剂。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常用洗涤材料》,课后请同学们对照所学的知识看看自己平时的做法是否科学。
提问讨论:假如你到商店去买洗涤剂,你会买什么样的?为什么?
请学生接着讨论各种洗涤剂的特点和性能。了解洗涤剂的种类之后再根据自己要洗的衣物的特点来选购合适的洗涤剂。
练习:丝绸、羊毛、呢绒织物受到碱性物质的腐蚀会紧缩变形,选用什么洗涤剂好?
选用皂片或通用类洗衣粉。因为这一类洗涤剂碱性弱,可以避免衣服因碱性的腐蚀而导致变形。请学生讨论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通过湿润、乳化、离间、悬浮等综合作用,再经过清水的冲洗使污垢从纤维的表面完全脱落。教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在洗衣方面有哪些收获呢?请同学们在课后帮妈妈洗洗衣服吧。
第二节 手工洗涤方式
教学目标:
1、知道手工洗涤的四种方式和手工洗涤的一般操作步骤。
2、了解洗衣服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学会洗衣服。
3、在帮助父母洗衣服的过程中体会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恩,进而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洗衣过程中注意的问题。难点:不同衣物的洗涤应注意的问题。教学器材:
各种肥皂、洗涤剂、洗衣粉、脏衣服等。教学过程:
一、家庭常用的洗涤方式有:手洗、机洗和干洗。
重要的衣服最好要手洗,手洗的好处就在于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重点清除易脏部位,并且能够保护衣服避免受伤。希望大家洗衣服时多用手洗,同时也可以锻炼一下自己。
二、手工洗涤的步骤:
一般是先用清水预洗,再用洗涤剂洗涤,然后用清水漂净洗涤液,最后脱水和晾晒。洗衣物时,先把衣物放在40度以下的温水中浸泡5-10分钟,轻轻揉洗,这一过程就是清水预洗。
把衣物在洗涤液中浸泡15-20分钟后再进行洗涤,衣物上残留的洗涤液要用清水冲干净,这一过程叫漂洗。衣物要多次漂洗才能洗干净。
脱水是指把衣物中的水去掉,我们一般都是用手拧干,也要注意衣物的特性避免衣物脱水后变形。
手洗时,一般应先洗领子、袖口等易脏的部位,再洗前后襟和其他部位。洗时注意要把口袋翻出来去掉碎屑污物。洗裤子,先洗裤腰、裤口贴边,再洗裤身。洗贴身衬衣、衬裤要着重洗反面。
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洗衣物时要看水质。一般说来水质分硬水和软水。水加热后放入少量碎肥皂,肥皂会完全溶解,冷却后是透明液体,这种水是软水。水加热后放入少量碎肥皂,会在水面上结一层未溶解的肥皂薄膜,这种水是硬水。硬水会降低肥皂的去污能力,便白色衣物变黄,衣物失去光泽,日久会使衣物变脆、变粗糙。因此用硬水洗衣时可先在水中放少量食盐搅拌后去掉沉淀物或把水加热后再洗,也可用合成洗衣粉或抗硬水皂洗涤。用软水洗衣物任何一种洗涤剂都可以。
另外水的温度直接影响肥皂的去污能力。但有些织物不耐高温,如丝、毛织品,热水洗涤会严重缩水并失去柔软和光泽;化纤织物用热水洗会起皱、收缩。所以,洗涤织物时对于水的温度既要考虑洗涤剂的去污效果,也要考虑被洗织物对温度的要求。
课堂理论小练习:
星期天,小明准备帮妈妈洗衣服。打开洗衣盆一看,哎呀,衣服还真不少呢:自己的羽绒服、爸爸心爱的毛料大衣,还有八件线内衣、五件丝绸短衫。他犯难了:该怎么个洗法呀?你能帮他设计一个合理的洗涤方案吗?并说说理由。作业:
1、回家把自己的脏衣服分类,并写出洗涤需用的洗涤剂。
第三节
机械洗涤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知道机械洗涤的优点,初步学会机械洗涤的操作步骤。教学过程:
一、洗衣机的分类:
1、按自动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普通型、半自动型、全自动型。
2、按结构形式分类可分为:单缸、双缸、套缸。
3、按洗涤方式不同可分为:波轮式、滚筒式、搅拌式。
二、机械洗涤的方法:
同学们,我们认为手工洗衣是传统的洗衣方法,用这种方法洗衣费时费力,现在是机械化时代,我们认为衣物可以全部用洗衣机来洗。那么正确的机械洗涤方法是怎样的呢?
不同的衣料选用不同的洗涤方式,但总的来说,基本方式如下:
①用洗衣机洗衣服,就选用低泡或无泡洗涤剂,以节约用水,2千克衣物需用水40-50克洗涤剂,如果按用水量来计算,大约就是1升水加14克左右的洗涤剂进行浸泡。
②把洗衣面用水的温度控制在40-50°C,过高过低都不宜。③加水量应遵照说明书的规定。对于波轮式洗衣机而言,干衣物的重量与加水量之比应控制在1:28,对于滚筒式洗衣机,加水
量应为干衣重量的10倍。
④控制好洗衣机的洗涤时间。一般情况下,洗净度随着洗涤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当洗涤时间20分钟以后,洗净度不再提高。因此洗涤时间应根据衣物脏的程度、洗涤方式、衣物的质料来确定。合理安排洗涤顺序。
应先洗合成纤维和混纺衣物,后洗棉布和人造纤维衣物。对于领口、袖口等要预处理,再放入洗衣机内洗涤。
普通型单桶洗衣机也可用于漂洗衣物,一般漂洗2-3次,每次2分钟。半自动型双桶洗衣机具有脱水、漂洗功能,把衣物放入脱水桶,注水约1分钟后,脱水1-2分钟,再重复1-2遍即可,当然脱水时间与被洗衣物有关。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往往是通过自己看到父母的洗衣过程而学到的洗衣方法的,其实他们只学得其形而未得其神。这样一节课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以此为立脚点,不断延伸出新的知识,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链,便于学生掌握。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积极地进行探索研究,把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第四篇:初中劳技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下面是关于初中劳技说课稿的内容,欢迎阅读!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所说的课题是《编网袋》。
一、说教材
《编网袋》是苏教版《劳动与技术》五年级下册编织单元中的模仿制作教学内容。五年级的学生有思想,动手能力强,近三年的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已使他们养成了认真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动手习惯,为本课学习编织打下了铺垫。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编织是我国民间的传统工艺,并让学生掌握一些手工编织的基本技法,自己制作出一些小作品。而《编网袋》这一教学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其中的一种技法——绳结编织法,在编织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劳动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为学科总目标,结合《编网袋》这一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想象,使学生感受劳动技术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结合纲要要求,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观察编网袋的过程,了解绳结编织法。
2、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掌握编织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3、引导学生想象编织其它式样、质地的网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在编织网袋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并渗透环保教育。
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绳结编织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掌握绳结编织法,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级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操作经验出发展开活动,因此,本课我事先准备了多媒体课件,网袋成品,剪刀、50厘米长线绳8根(每个学生的8根绳必须相等),袋口绳1根(稍粗),矿泉水一瓶。
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观察编织过程,学会编织方法,掌握编织程序,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意识。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一个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远比灌输有限的知识来得重要。本课中,我采用模仿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实践交流法,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尽情的发挥。
四、说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力求通过“欣赏-感知、演示-模仿、实践-展示、拓展-延伸”几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欣赏—感知。
兴趣是小学生获得经验最活跃的因素,一个它是能激发学生强烈兴趣的良好开端,也是一堂好课成功的一半。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创设一个去超市购物用什么做购物袋的情境,进而出示一个网袋成品,告诉学生这也可以用做购物袋,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用网袋做购物袋有什么好处?从而让学生对网袋产生兴趣的同时渗透环保的意识。在学生产生浓烈兴趣时,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编织之乡”——李堡的一个网袋收藏人的陈列室里的一系列作品,同时介绍网袋的历史,让学生欣赏感知,在给学生以视觉冲击之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这些精美的网袋是如何编织成功的?你们也想学吗?通过激趣揭示课题《编网袋》,小孩子好奇的心理会使他们的注意力充分的集中到新课的学习上来。
演示—模仿。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试行纲要》中指出学生是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因此,首先让学生自学图示,让学生提出弄不明白的地方,为下面的观看演示进行模仿更有目的性打下铺垫。
接着,老师的示范操作和学生的模仿操作同步进行,即教师示范操作一步,学生就模仿操作一步。每排绳结的距离要相等,这是操作中的一个要点,教师要突出讲解。示范操作和模仿操作同时进行,这样就有利于克服学生操作时不按规程做,甚至会漏掉某一环节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为独立操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编一个网袋的基本步骤。(学生回答,教师有选择地板书)这一设计旨在让学生学会配合与交流,在交流与沟通中,激活同学们的思维。
实践—展示。
劳动课的突出特点是实践,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学生对编网袋的方法步骤已经稔熟于心的情况下,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参加 “制作竞赛”,并提出要求:美观、实用。这样以竞赛的形式展开实践,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了烘托学生的操作氛围,可以同时播放歌曲,为背景音乐。
在学生完成比赛之后,师生共同评价。对于好的作品给予 “最佳网袋奖”。在整个课堂中创设一种人文的评价情境,让他们感到成功的愉悦,激发他们再次创作的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网袋作品,想一想:
1、为什么有的小组的网袋大,有的小组编的网袋小呢?网袋大小取决于什么?
2、为什么有的网袋的网眼大?有的网袋的网眼小呢?怎样掌握网眼的大小?学生在组内讨论后,全班交流。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延伸—拓展。
在完成以上三个环节之后,学生已基本掌握编网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而且创作的欲望更加强烈,最后启发学生回家后用不同质地的线绳,编织不同式样的网袋。这一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术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再次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
以上,只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对教材的表现更加的灵动,更加的贴近孩子的生活,可能还要进行适当地调整,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第五篇:教学随笔-初中劳技
教学随笔
细节决定成败,课堂上细小环节的处理也至关重要。学生劳动技术的操作技术训练水平依靠的是平时的积累,而不是一朝一夕所为。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技术训练,在扎实的基础训练后再进行实践操作。另外课堂用语要格外重视,在那天的课堂上,我的一位学生说:“我的相框是死的”。我也顺嘴说了句:“死的,没关系,还有哪位同学的相框是死的,有没有活的”。这样的一段对白。当时还真没意识到不妥,课后我仔细琢磨了一下,当时我应这样说:“你想不想把你的相框做成可以更换照片的?”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另一种欲望,又达到本节课的一个小高潮—创新拓展环节。由此我觉得课堂上要多观察、多分析,加强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的培养。
规范劳技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我们必须要把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如果我们把每件事都手把手地教学生,那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发现学习、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又如何培养?只有在课堂内,提倡自主学习,留给学生“自由”,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技术操作实践活动是劳技课的生命。劳动方法的掌握及技能、能力的提高,则更离不开实践。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分析,形成观察能力。我们要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做必要的启发,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有些问题我们口授几次不能解决,学生往往经过实际操作,很快就掌握了。而技能情感的形成,要在战胜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经受失败和考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后才逐渐形成的。这就需要我们精编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创造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