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必须掌握的重要会议总结[样例5]

时间:2019-05-12 08:0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近代史纲要必须掌握的重要会议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近代史纲要必须掌握的重要会议总结》。

第一篇:中国近代史纲要必须掌握的重要会议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共历次重要会议

一、会议名称、召开时间、地点、主要内容

1、中共一大——————“建党”

1921.7.23 上海→嘉兴南湖 ①决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③选出三人组成的中央局,陈独秀为总书记。

由于对中国社会的性质及由此决定的性质,特点缺乏明确的认识,因而笼统的提出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主意革命,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目标。显然,党的一大没有认清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重要性质。

2、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革命纲领”最高~~、最低~~~~

1922年7月 上海 党的二大在中国革命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

制定党的革命纲领①最低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1、消除内乱,打倒军阀,2、推翻帝国主义压迫,3、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②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指引中国革命的伟大旗帜。

3、中共三大————“国共合作”

1923年6月 广州 讨论了同国民党合作的问题,(以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①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②共产党员在统一战线中必须保持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但是,由于陈独秀的“二次革命”理论,认为中国民主革命只能以资产阶级为主体,革命胜利后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然后无产阶级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党的三大没有提出无产阶级应当掌握国民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4、党的四大——————“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1925年1月

党的四大的突出历史贡献是,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也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

5、中共八七会议 ——“枪杆子里出政权”和“实行土地革命及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1927年8月7日 汉口 ①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毛泽东在发言中指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在枪杆子中取得的。②批判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③选举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临时中央政治局④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6、党的六大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的领导革命,并成功的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1928年召开的党的六大,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阶段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并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7、遵义会议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①全力纠正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②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闻天负总责。撤销“左”倾路线领导人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8、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 陕北瓦窑堡 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瓦窑堡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到来做了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

9、洛川会议

1937年8月 陕北洛川县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

会议正确地分析了全国抗战开始以后的形势,制定了全面抗日的路线,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问题。会议认为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在抗战中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在有利于动员全国人民抗战的前提下,争取全国人民所应有的政治、经济利益;以减租减息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

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正确地指导了党和军队实行由国内战争到民族战争、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

10、中共七大————“首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5年4月—6月 延安 ①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③通过了修改后的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刘少奇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毛泽东思想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④选出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1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来执政党的建设”

1949年3月 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着重地讨论了在现在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的问题。

会议主要讨论了①提出了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支战斗队,同时又是一支工作队②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到城市,必须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党的中心任务。③阐述了全国胜利后的基本矛盾和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所采用的基本政策。特别重点分析了当时中国的五种经济成分的发展状况和党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④指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有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5毛泽东估计了新形势,提出了警告“糖衣炮弹”的袭击,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务必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是:确立了革命胜利后建设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蓝图,并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理论上作了准备。

12、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全会。此次会议主要讨论了国家的经济问题,并确定了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任务以及所应采取的战略和策略方针。

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但更为著名的是他的另一个发言——“不要四面出击”。针对新中国刚刚建立,立足未稳的情况,毛泽东指出,“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个方向进攻。”在同资产阶级的关系方面,毛泽东提出了“有所不同,一视同仁”的方针。国营经济要占主导地位,但公私要一样看待。现在要把民族资产阶级团结在我们身边,不要把他们推开。对于民主党派,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和其他党派也应当实行“有所不同,一视同仁”的方针。在知识分子方面,毛泽东说,改造知识分子不能太急,用粗暴的方法进行思想改造是错误的。另外,毛泽东还就民族关系、整风问题、土地改革问题等阐述了党的一系列策略方针。

毛泽东在《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中,提出了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状况的基本好转。实现这个任务有三个条件:一是土地改革的完成;二是现有工商业的合力调整;三是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俭。

13、中共八大——“党在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发展生产力”“总结了第一个五年经验”

1956年9月15日~27日 北京 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政治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朱德、董必武等作了重要发言。大会讨论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的建议》。

会议主要确定了以下几方面内容:(1)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新结论,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2)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3)强调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4)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重申了党反对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这次会议对于考试来说可以归结为: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思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大会集中全党智慧总结提出的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1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 北京 之前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实际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1)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了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2)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3)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4)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

(5)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6)这次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中国从此迸人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15、党的十二大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把改革开放定为基本国策,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6、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 北京 ①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制定党的基本路线③具体规划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步骤。

17、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 北京 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

①抓住机遇,加快发展。②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确定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8、中共十五大

1997年9月 北京 ①大会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②展望了21世纪中国发展的目标。③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且写入党章。④选举产生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机构。⑤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中共历次重要会议相关内容比较:

1、“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

相同点:都在革命的危急关头,纠正错误,确定正确路线方针,调整中央领导机构。不同点:(1)八七会议是纠正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遵义会议是纠正“左”倾冒险主义错误(2)八七会议主要是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遵义会议是红军面临全军覆灭危险的紧急关头。

2、遵义会议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两次会议都具有历史转折的意义:

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恢复且进一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3、中共七大和中共十五大

(1)明确旗帜问题和领导核心问题。

A、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B、七大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机构。十五大选举产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机构。

(2)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都具有指导意义。

A、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B、十五大是在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保证全党继承邓小平遗志,坚定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胜利前进的大会,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大会。

4、中共十三大和中共十五大

A、中人十三大提出了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中共十五大强调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明确提出这个阶段党的基本纲领。依据基本路线,制定基本纲领,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的展开。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1)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发展

围绕资源配置问题,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市场经济是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3)十四大提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积极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胜,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与提高劳动素质轨道上来。——十五大展望21世纪经济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实现目标的方针、政策、措施。

6、瓦窑堡会议和洛川会议

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

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那种认为不可能争取民族资产阶级与中国工人、农民联合抗日的“左”倾关门主义的观点,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洛川会议是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

会议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纲要-总结

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

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业。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统治者的双重压迫,具有革命性 生产发展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统治者,具有妥协性。生长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希望改变为使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自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既不敢也无力推动社会变革。)中国近代史纲要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队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之后又签订了《虎门条约》,《望夏条约》,《黄埔条约》。这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步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了某些发展,但是并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在中国农村中,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依然占着显然的优势。这样,中国的经济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发生根本变化,1独立的中国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2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中国资产阶级的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他们经营的企业由于原始积累不足,大多数规模小,设备落后,并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及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发展缓慢,始终未能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主要地位。民族资产阶级同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他们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依赖、妥协的一面。他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者在斗争中保持中立,但是没有革命的彻底性,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这些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的。其原因,如前所述,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又一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① 社会制度的腐败:腐败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阻碍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广泛动员和组织,这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②经济技术的落后:近代中国反侵略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总和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合作战能力的落后。

2、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是什么?

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手; 教训:要努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固有的局限性. 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增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原因:(1)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固有的局限性.

(2)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给农民战争带不危害.

(3)太平天国未能正确认识儒学.

(4)太平天国的领袖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缺乏理性认识 教训: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不是针对一切满人。

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社会革命,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地价,则归国家,为民共享。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民族主义有明显的反满倾向,但其目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不管是什么忍的专制,都是革命的对象。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主义,初步描绘出中国还没有参加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刚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地影响。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2)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3)中国革命不能依靠少数人,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革命才会胜利。

(4)推翻任何制度或者都要先充份准备,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中国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为什么是新文化运动的开端)

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要是: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五四运动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正因为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它也就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领导人民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并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大革命(1924—1927年)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没有改变,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城乡,中国革命陷入低潮。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运动遭受了严厉镇压。敢不敢坚持革命?怎样坚持?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必须面对的问题。在严峻的考研前面,中国共产党人表现了坚持革命立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但是,怎样坚持革命,即坚持革命应当走什么样的道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长时间的艰苦的探索。

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大革命失败,得到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十年内战时期。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为了坚持中国革命,在当时的条件下,必须进行武装斗争。从国际共产主义的历史来看,无论中外,都找不到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但是,所有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的的起义很快就失败了。这些起义失败后保留下来的部队,大都经过摸索,逐步转移到了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农村区域,在那里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和创建工农政权的斗争。(实践上)这些事实说明: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早在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区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从农村包围城市与城市为中心有什么根本区别(分歧、实质)从中国实际出发而不是照搬苏联革命的经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依据是: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广大的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遵义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民主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的自身建设形成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是认真贯彻和实现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抗战和争取胜利的坚强阵地。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比较完整的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基本政策,伟哥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指明了方向。(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2)土地政策:减租减息,发展生产(3)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为了胜利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密切地联系着党的政治路线,在斗争实践中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1、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2、系统阐明新民主主义理论

3、在全党确立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20世纪4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七大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以毛泽东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中国革命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新胜利。)

第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之际,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同意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为了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确定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终于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为了促进两党合作,1937年2月,中共要求如果国民党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定为国策,共产党愿意实行“四项保证”(1、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

2、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

3、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

4、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中国共产党确信,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坚持抗战。与国民党实行的片面抗战路线不同,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主张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毛泽东指出,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因此最后的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毛泽东还科学的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争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解释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日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影响。

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这样做的目的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总结反“摩擦”斗争的经验,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独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进步势力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中间势力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顽固势力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第三,实际功绩: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 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1944年春季,敌后战场人民军队转入攻势作战。他们已经抗击着全部侵华日军的64%。

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升到战略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争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是,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对阻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作用。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了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在八年全国性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等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他们为坚持抗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第四,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对反法西斯的胜利的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开辟时间最早,坚持时间最长,抗击牵制日军主力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总之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对国内的意义,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地奴役的厄运;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抗日战胜后的时局 国际上趋于和平发展,国内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主张和平与民主,国民党力主内战,主张抢占胜利果实。内战一触即发。

抗战胜利后的国内斗争焦点在于建立一个什么国家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新民主主义国家,和平民主团结建国,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国民党主张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半封建半民主的资产主义国家。

重庆谈判 为了争取和平民主,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与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密切合作,同国民党当局认真协商,推动政协会议达成五项协议。五项协议有利于冲破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和平建国,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是有利于人民的。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抗日战争胜利后,某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物曾经鼓吹“中间路线”(即第三条道路)。中间路线的鼓吹者主张: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在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容官僚买办资本横行。而实行的方法,则是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他们所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他们所主张的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失败原因:历史经验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行不通。国际、国内各种力量不允许,关键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最终放弃了自己的主张,走上了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道路。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新中国的成立

“三反”和“五反”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951年到1952年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

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针对的是党内人员。

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针对的是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在民主革命取得全国性胜利之后,中共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内的,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的,是中共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过渡性的社会。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当时的各个解放区。在这里废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但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这是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二 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两种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开始过渡:

主要表现:1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没收官僚资本具有两重性质:民主革命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和命的性质。2 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三 对其过渡性认识的深入:

它本身具有过渡性,处在很深刻的变动之中。1954年9月15日,刘少奇:这个时期在经济上的特点,就是既有社会主义,又有资本主义。在新民主主义中,社会主义因素不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已经占据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①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

②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③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指导方针是正确的,由此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其基本原则和方针

1、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2、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3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4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5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民主主义革命市区有革命性和妥协性。

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两面性。他们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我国经济落后,工商业不发达。需要利用民族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加快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又有利于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并减少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中共八大会议

意义: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1978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突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核心:以人为本 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会议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会议

(一)党的创建时期 1 “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

(1)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③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④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

内容—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3 “三大”(1923),1923 年6 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二)土地革命时期 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 思。(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遵义会议(1935 贵州)

(1)内容: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2)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抗日战争时期

2.“七大”(1945,延安)

(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四)解放战争时期 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内容:①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②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③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④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意义 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做了政治上的准备。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五)新中国成立后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选举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总。

2.“八大”(1956)

(1)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 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成功的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未能坚持下来。3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内容:①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②高度评价了关于真 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③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④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点。

4.“十二大”(1982):

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②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5.“十三大”(1987):

①突出贡献: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6.“十四大”(1992):

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7.“十五大”(1997):

①邓小平理论作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②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8.“十六大”(2002):

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②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会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会议

(一)党的创建时期

1“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

(1)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③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④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

内容——①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②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③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三大”(1923),1923 年6 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二)土地革命时期

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 思。④还提出“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遵义会议(1935)

(1)内容:①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②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③成立了

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

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瓦窑堡会议(1935)

(1)内容:①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②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

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2)意义:为抗日战争的到来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三)抗日战争时期

1洛川会议(1937):

①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②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③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发动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抗日群众运动。

2.“七大”(1945,延安)

(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

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四)解放战争时期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内容:①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②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③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

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④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 盾。提出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五)新中国成立后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

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选举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总。

2.“八大”(1956)

(1)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提出

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

化需要。③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

党内民主集中制。④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内容:①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②高度评价了关于真 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③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

线和组织路线。④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

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4.“十二大”(1982):

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②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5.“十三大”(1987):

①突出贡献: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②大会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③大会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十四大”(1992):

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②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7.“十五大”(1997):

①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 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党章》。②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③大会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有制实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

8.“十六大”(2002):

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②大会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③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9.“十七大”(2007 年):

(1)对改革开放历程和经验的总结: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概括。

(3)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

毛泽东的著作

一、发表于“国民大革命时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 年

1.赞扬中国无产阶级“特别能战斗”。分析了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殊情况,科学地划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指出各自的政治态度。

3.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4.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

5.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阐明认清对象对革命胜利的极端重要性。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1926 年

1.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2.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是农民运动。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 年

1.总结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2.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3.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

4.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二、发表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1928 年

1.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

2.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 年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反对本本主义》1930 年

1.是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是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2.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

3.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4.认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开始形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

5.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6.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路线。

▲(注:1928 年10 月到1930 年初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

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论述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

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指出中国革命应当 占乡村,后

取城市,走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 年

1.指出“半殖民地的政治和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是“他们从娘 子带出来的老毛病”。

2.阐明了与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3.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革命性和动摇性、妥协性是由软弱性决定的。

4.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在斗争矛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时,可能同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明争暗斗。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 年

1.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

2.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三、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

《实践论》、《矛盾论》 1937 年

1.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共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

2.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3.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其中,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4.指出: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论新阶段》(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会上作的报告)1938 年

最 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注:在《论新阶段》和《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毛泽东明确提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

起义和战争,也不是 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论持久战》1938 年

1.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

2.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相持阶段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共产党人>发刊词》 1939 年

1、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2、第一次提出“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3、提出党在革命中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

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两个武器,党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

4、分析了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对象(帝、封)、革命动力(无、农、城、民)、革命的形式(武装斗争)。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939 年

1.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2.强调认清中国国情的重要性“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3.分析了社会性质,提出革命对象、革命动力。

4.指出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必然不能胜利。

5.提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6.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进行了系统而又完整的概括。

《新民主主义论》1940 年

1.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3.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政体。

4.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注:在20 世纪30 年代后期和40 年代前期,毛泽东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

主主义论》等著作。主要内容包含:首,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征,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原因。其次,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再次,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 年

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四、发表于“解放战争时期”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 年

1.第一次将党在当前阶段的经济纲领概括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

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主工商业。”

2.提出土改的两个原则:①必须满足贫农雇农的要求;②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3.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 年

1.完整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其内容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

本主义的革命。

2.对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作了完整的概括:“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工业生产”。

3.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对象。

《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 年

1.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

2.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农联盟。

3.必须利用好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民族资产阶级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地

位。

4.把三大法宝概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五、发表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论十大关系》1956 年

1.基本方针是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2.必须充分调动工农群众的积极性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3.论述了农、轻、重,沿海与内地,经济和国防建设,生产单位与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党与非党,革命与反革命,是与非,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4.开始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

5.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6.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搬。

7.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 年

1.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

2.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处 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 人民内部矛盾。

3.针对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原则和办法。主要有: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实行统筹安排、适当兼顾的方针; 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前提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4.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建设我们的新国家.5.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注: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初步总

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

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 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政治局面)。这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通称“六又”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会议全总结

1.“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1)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③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④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2.“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内容——①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②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③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3.“三大”(1923),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二)土地革命时期

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意思。④还提出“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2.遵义会议(1935)(1)内容:①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②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③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瓦窑堡会议(1935)(1)内容:①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②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2)意义:为抗日战争的到来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三)抗日战争时期 1.洛川会议(1937):①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②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③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发动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抗日群众运动。2

2.“七大”(1945,延安)(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四)解放战争时期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1)内容:①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②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③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④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提出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五)新中国成立后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选举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总理。2.“八大”(1956)(1)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③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④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内容:①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②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③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④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4.“十二大”(1982):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②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局面的纲领。5.“十三大”(1987):①突出贡献: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②大会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③大会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6.“十四大”(1992):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②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7.“十五大”(1997):①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党章》。②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③大会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

8.“十六大”(2002):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②大会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③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9.“十七大”(2007年):

(1)对改革开放历程和经验的总结: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概括。

(3)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

下载中国近代史纲要必须掌握的重要会议总结[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近代史纲要必须掌握的重要会议总结[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近代史纲要(精选)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单项选择题: 1、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B ) 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新民主主义社会 2、1928年1......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观《辛亥革命》有感 摘要:本文通过对观看《辛亥革命》这部影片后对其内容进行概述,同时进行了以史论相结合的评说,阐述了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

    中国近代史纲要

    观《长征》有感 姓名:谢媛专业:财会2班学号:20102986 摘要:革命历史题材巨片《长征》真实再现了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由于“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第五次......

    中国近代史纲要整理[合集]

    2016年纲要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考试时间7月1日) 一、选择题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辛丑条约的签订) 2.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课 20——20学年第二学期院系:姓名:学号:年级 :专业:班级:《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读后感著作名称:《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著作的作者:关捷 出版社:社会科学......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现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综述:1、1840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逐渐沦为本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近代中国主要矛盾:1)、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最主要)2)、......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 1.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p6)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的地位。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一部分:论述题 1.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P1~3) 2. 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同上) 3.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