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行政法学的知识传统和学术背景:《行政法哲学》阅读随感
我选择买下这本书,并不等于认同书中作者的所有观点,相反,坦率的说,书中的许多观点我都不赞同。但是我欣赏作者,我的本家,宋功德博士的这次孤独的远征,冒险的苦旅。让我会在不经意间想起“古道西风瘦马”的萧瑟,想起从未去过的塞外边城,大漠孤烟,想起西楚霸王项羽的“学万人敌”,想起那荡人心魄的“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本书可以说属于“宏大叙事”的范畴,46万字的大作,230篇参考书刊,无论如何也应该说是一场艰苦异常的努力。在陈兴良教授的《刑法哲学》、李锡鹤老师的《民法哲学》之后,宋功德博士写出了国内第一部题为《行政法哲学》的专著,从这一点上我为他的执著和不懈努力而感到敬佩。
正是这两天对这本书的粗浅阅读勾起了我已几乎泯灭的曾经对行政法基础理论研究的浓厚兴趣。从《控权-平衡论》,到《论行政指导》,到《现代行政法学的激励与制约机制》,到这本《行政法哲学》,可以清晰的看出作者宋功德博士的思想也有一个不知不觉自发演进的过程。但是行政法有没有基础理论?当代行政法学面临的最重要课题是什么?我们是努力建构一个自给自足的作为规范的行政法学,还是应该探索充满冒险和挑战的实证行政法学?行政法能否走向哲学?现在要不要走向哲学?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困难的,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如果说行政法有理论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首先讨论一下理论立论的前提和依据,而不是各种理论本身?
1.对行政法未来走势的粗浅设想
罗豪才教授为《行政法哲学》一书写的序言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思想火花。首先就提到行政法学是一门令人头疼的学科,而日本学者和田英夫在《现代行政法》开篇也提到行政法学是“一门令人头疼的法律学”,罗先生将此归结为行政法律规范的庞杂性和具体制度的易变性,同时特别指出行政法属于国内公法,受到国情的影响,各国行政法的价值定位、核心理念、基本范畴、运作机制都不相同。是这样,中国行政法治实践的发展和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走着和西方大多数国家完全不同的道路,西方国家的行政法从“最好政府,最少管理”的自由放任,到罗斯福新政奉行凯恩斯主义,崇尚国家这“看得见的手”,到今天的行政国家(administrativestate)福利行政给付行政,公民对政府的认知从防范到合作,行政权运作的质和量上都有所提高和扩张。而中国古代的行政法就是典型的“官制法”,行政权自古以来空前强大,青天大老爷一拍惊堂木,哪里还有一介百姓的“表达自由”,他的行政行为何时说明过理由呢?没有。直到建国以后,从毛时代的“超凡魅力型”政治统治,到今天的机构改革,中国行政法面临的问题和西方有着很大差别,我认为中国行政法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并非管理论、控权论乃至平衡论所可以解说的。中国行政法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是处理好规制、去规制和重新规制(regulation、deregulation、reregulation)的关系,为政府规制模式的转变提供法治化的制度安排。中国传统的政府规制模式,行政权的配置,承担了过于沉重的历史责任,应该正确认识到管制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并不是超凡入圣永远政治正确的圣人,政府也有可能犯错误。因而凡市场能够规制好的事情,我们的行政权和行政法也应该有一定的边界,在此面前收束过于宏大的心性和制度安排。我们现在减少行政审批,取消许多行政收费项目,就是这个道理。
同时我也不同意行政法就是“控制权力的法”这种说法,中国的政府规制和行政法学的走向,并不是对行政权加以消极的防范和制约,是的,政府确实有“好心办坏事”的可能,但是政府更多时候是在好心办好事啊,当然这样说有一点是空对空的抽象价值判断。但是如果基于实证的考虑,从规制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政府规制可以分为经济性管制和社会性控制两种,经济性管制更多的在传统行政领域,更多时候属于强制行政行为和消极行政,更多的是对宏观经济的直接调控和干预,在这些领域我们过去的行政权伸张的过于广泛,甚至妨害了市场秩序和经济活力,因而提倡放松管制。但是对于社会性控制,如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福利行政的领域,更多时候属于非强制行政行为和积极行政、给付行政的范畴,这方面更多时候强调政府的“掌舵而不是划浆”的导向作用,强调行政行为的刚柔相济。中国今天行政法的现状就是,经济性管制过多,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的事情;同时应予以社会性控制的,政府对于许多该管的事情却没有认真的管起来。所以中国行政法发展的内在生命力不在于“论”,不在于管理论,还是控权论,甚或平衡论,乃至公共利益本位论、服务论、政府法治论等论,而是在于针对不同的具体问题给出具体的应对方案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制度安排。这关键在于行政法模式的创造性根本转换,从而推进政府规制模式的制度创新。
2.对目前行政法学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
曾有朋友说过,中国的行政法学研究现状是热闹而不繁荣,在我眼里,行政法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正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自己今天的这篇感想中,无意对各种理论之间的具体分歧和差别展开详细的评述,而想进一步反省这些立论的几个前提预设,探讨一些宏观理念和研究方法上的问题。比如说,行政法学有没有基础理论?行政法有没有哲学基础?行政法基础理论研究旨趣和终极价值何在?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行政法学术传统和研究进路?
首先让我们来追溯行政法基础理论发展的历史源流。行政法学基础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80年代中期应松年教授和朱维究、方彦合写的一篇文章中,当时提出了“为人民服务论”,但是后来这个研究一度中断,大约在90年代初期,罗豪才教授提出了“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而其观点先后为北京大学的行政法学学者以及行政法学的博士生袁曙宏、甘文、沈岿、包万超、宋功德等所不断深化。并且在1997年前后出版了论文集《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此后沈岿博士写作了《平衡论:一种行政法认知模式》,把平衡论上升到“认知模式”的层面;而包万超博士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就是行政法学是不是“严格规范的社会科学”,同时他正在尝试运用公共选择理论重构行政法学(《阅读英美行政法的学术传统》,中外法学2000年第4期);而宋功德博士和罗豪才教授合作的发表在《中国法学》2000年第4期的文章中则提出了现代行政法学的激励与制约机制;而宋功德博士这本新著则进一步把平衡论上升到“行政法哲学”的高度。而以上就是目前学界所谓的主流学说行政法平衡理论演进历史源流的最粗浅勾勒。注意这虽然是主流学说,但在学界也还不是“通说”,在这场理论探讨中,有的学者对平衡论是拥护者并运用之进行了研究论证,如袁曙宏教授、方世荣教授、崔卓兰教授等;也有的学者对平衡论提出了质疑,如杨解君教授、冯军博士;还有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如叶必丰教授提出了“公共利益本位论”,杨海坤教授提出了“政府法制论”,孙笑侠教授提出了“综合控权论”,程干远教授提出了“新控权论”,陈泉生教授提出了“服务论”;还有一些优秀的学者在这场讨论中保持相对的缄默,比如应松年教授、姜明安教授、马怀德教授等。这从中可以很精确的反映出研究者的所采取的理论姿势和研究进路,反映出行政法学者之间蕴含的不同知识背景和学术传统。对这本身加以研究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为什么研究行政法哲学?为什么研究行政法基础理论?这背后其实蕴含着这样一种努力,就如罗豪才教授在《行政法哲学》序言写到,“对行政法作哲学考察更有助于人们对行政法整体思维的形成,更有助于建构与完善行政法律制度体系,从而使得行政法更富实效地调整行政关系与监督行政关系、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实践中有没有这样一种行政法哲学?能不能找到这样一种行政法哲学?
在我看来,社会科学包括行政法学都客观存在着不同的研究范式,国与国之间,一国不同学者之间,研究的姿态都不同。罗豪才教授在这篇序言中指出“但相对而言,由于平衡论植根于现实需要与哲学基础之上,因此,它更具时代特性与哲学精神,从而也更有可能接近科学。”但是我认为中国当代的行政法学基础理论(如果有的话),也是蕴含在中国风云激荡的制度变迁进程之中,在这样一个行政法律秩序自发演进的过程中,这中间蕴含着我们能够把握的和不能够把握的行政法基础理论或行政法哲学脉络。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的知识论进路,人都是有限理性的,人的学识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目前是否具有能力把握和认识纷繁复杂行政实践中蕴含的行政法哲学意蕴呢?
同时我注意到了以应松年教授为代表的一批行政法学者,包括马怀德教授、高家伟博士等优秀的中青年学者,他们在行政法学的诸多领域发表了优秀的研究成果,但几乎没有对行政法基础理论研究进行过多少研究和涉足。在我看来,这也是研究者的姿态问题。可以说北大法学院的行政法学研究之所以更多继受了英美行政法的学术传统,也是由于这秉承了北大人文学科的长于理论体系建构的优势,同时也与未名湖畔那自由飘逸的灵气有许多暗合之处。而中国政法大学的行政法学研究更多继受的是大陆行政法系的学术传统,从应松年教授的《论当代行政法的特点》中论述的比例原则;到马怀德教授最近所作的《公务法人研究》、《公有公共设施的国家赔偿》等论文中引证的公务法人理论,公有公共设施国家赔偿理论,都直接来源于德国和日本等大陆行政法理论;而90年代中期中国政法大学吴微女士翻译《日本现代行政法》,不久前中国政法大学高家伟博士新近翻译的德文版《行政法学总论》,都可以让人感觉到他们对大陆法系行政法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其实这种关注只能说是“更多”,中国学者面对中国行政法面临的那么多“问题”,谁也无法说自己研究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的进路,这种“路径依赖”仅仅是相对而言的。这也许并不重要,最为重要的要能够解决问题,要有解释力。)大陆法系的学者研究以精微见长,日本著名行政法学者盐野宏的巨著《行政法》中译本72万字,其第一卷和第二卷是在他60岁完成的,而在63岁才完成了第三卷“行政手段论”,和田英夫教授的《现代行政法》是在他50岁的时候才完成了初版。而德国著名学者哈特穆特。毛雷尔的力作《行政法学总论》中译本66万字,其注释、判例、评论等,信息量极其丰富,可谓精细入微。根据自己的初步阅读,感觉大陆法系的学者并非不想构筑一个圆满的进可攻退可守的自给自足的行政法基本理论体系,但是他们秉承的是“积小胜为大胜”的学术传统,就是首先逐个解决行政法面临的现实问题,乃至花上几年的时间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行政法专题研究,发表若干篇论文,然后如是重复,进行一个个的行政法专题研究,当自己在五六十岁对行政法研究领域足够广泛成果足够丰富的时候,才开始著书立说。就拿日本的盐野宏和他的“行政过程论”为例,他独力完成的《行政法》就是建立在他诸多论文基础上,建立在其个人诸多专著《公法与私法》、《行政过程及其统制》、《行政组织法的诸问题》、《国家与地方公共团体》、《行政法专题研究》之上。也就是说并非大陆法系的学者对行政法理论不感兴趣,他们认为只有以点带面不断拓展才能逐步形成行政法理论。而我国的一些优秀的行政法学者没有对行政法基础理论乃至行政法哲学发表过评论,原因也许就在于此。
3平衡论理论范式评说
在我看来,平衡论作为行政法哲学是一个多少有点宏大和散漫的理论体系。也许,罗豪才先生最初提出平衡论,并不仅仅把它当作一个学术命题,同时还有着浓重的知识分子的入世情结,就是在看到管理论,中国传统的“强政府,弱市场”已经无法适应现实的需要;同时在九十年代初期的大背景下,简单的提“控权法”提行政法是控制和规范行政权运作的法也很难为实务界所认同。这就是平衡论产生的制度背景,所以我认为平衡论当时提出的预期也期望平衡论不仅能够和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积淀有所契合,更期望能够使得现代行政法学理论在平衡论的大旗之下不仅取得理论上的正当性,而且还要取得政治上的合法性,力求能够对中国行政法治实践起到一定的导引作用。正如罗豪才教授在为宋功德博士《行政法哲学》作的序言中写的那样,“特定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行政法哲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一国行政法学的研究方向与行政法制的完善程度。”而我觉得罗豪才先生提出的行政法平衡理论和今天的行政法哲学正是怀着这样的一种抱负。
当然我们今天不难发现平衡论的知识脉络和底蕴更多的倾向于“控权法”一端,平衡论当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在“控权”和“管理”之间走钢丝,其丰富理论内涵已经不是这篇随感能够包括。但是我要对行政法平衡理论论证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质疑。比如说,行政法平衡理论立论和深入研究过程中,大量的运用了比较研究方法,个别论述甚至是简单的各国行政法资料剪裁取舍之后的简单陈列,然后就说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现在实际上都趋于平衡论。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论证进路说服力是不够的。而秉承苏力教授在《语境论-一种法律制度研究的进路和方法》(《中外法学》2000年第1期)一文中的论证思路,即使所有的外国著名行政法学者都这样说都支持平衡论,也仅仅表明他们“人多势众”而已,并不具有学理上的说服力。我不是简单的笼统的反对比较行政法在行政法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作用,而是认为比较研究应该服务于理论研究,进行全面翔实而且出于论证必要进行比较研究;不能够机械的削足适履般的进行比较。相对而言,我还是最为欣赏沈岿博士在《平衡论:一种行政法认知模式》一书中的求真求实的研究范式和严谨细密的论证进路。
应该说平衡论在北京大学一批才华出众文思敏捷的优秀的行政法学博士手里不断发扬光大,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调用了诸多行政法学之外的社会科学前沿话语来论述平衡理论的正当性,包括马克思。韦伯的“理想类型”(IdealType)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运用,包括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宋功德:《行政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版),包括英美行政法的演进“红灯论”和“绿灯论”(沈岿:《平衡论:一种行政法认知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包括经济学上的公共选择和博奕论、制度变迁理论、机制设计理论,(包万超:《行政法平衡理论比较研究》,《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包万超:《作为严格社会科学的行政法学》,《法制日报》1999年12月19、26日、2000年01月09日),包括治道变革带来的新公共行政学和新管理主义对行政法学的冲击(包万超:《阅读英美行政法的学术传统》,《中外法学》2000年第4期)。我认为如果说平衡论目前更加接近于客观真实的话,那么就在于这些社会科学前沿话语的引入,和北大行政法学博士们期望分享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共同知识,使行政法学不再成为“社会科学语境中的陌生人”的努力分不开的。我这样说并不等于我认同平衡论,我也许有着怀疑一切的偏好,中国的行政法学还不能算是严谨的“科学”,我认为行政法学也不存在一种非此即彼放之四海皆为准的先验的绝对的真理。特别正如自己在文章第一部分提到的那样,中国行政法治实践的发展走着一条和其他任何国家都迥然不同的独特道路,那么我们的行政法学是不是社会学家吉尔茨所谓的“地方性知识”?同时根据哈耶克的有限理性,我们都在不断的认知世界,同时导出自己的观念能动的去变革社会,我们有没有能力发现挖掘纷繁复杂的行政实践背后蕴藏的行政法基础理论?所以我的观点是,罗豪才教授提出并为北京大学学者所发展的现代行政法平衡理论,到今天的现代行政法学的激励制约机制,到今天的行政法哲学,在现在成为了当今中国一种未必最好但是却目前很难超越的有一定影响力的行政法学理论。它远远没有解决中国行政法需要解决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实践层面的问题,它除了理念价值层面上的平衡之外,没有能够为行政实践提供多少可操作性的指南。但是套用经济学的时髦话语吧,它虽然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但不是“最优”至少也是现阶段的“次优”了。这就是我对平衡论的多少有点挑剔的评价。但是我不认为也不希望平衡论就是唯一的“政治正确”的行政法理论,我认为多元的行政法基础理论共存,不同的治学风格和研究进路的共同存在和发展,才昭示者行政法学理论研究的真正繁荣和深入。
最后,还想说一句,我文章中也多少表达了这个意思,就是我们可以发现大陆法系的行政法学者是以点带面,层层深入最后导出一些理论的形而上的东西,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而我们国内的一些行政法学者在年少最富创造力和思想活力的时候,还没有在行政法学实践或实证行政法学展开深入研究,就开始了对行政法哲学或行政法基础理论的寂寞漫长苦旅,是否多少有点本末倒置的嫌疑。我这里并不是否认行政法基础理论的重要性,相反我认为它特别重要,但是想起来苏力教授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书中自序的设问,就是“什么是你的贡献?”。应该讲中国的行政法学目前多少面临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尴尬境地,理论研究体系没有形成,实证研究更是基本处于空白。在这种情况下,是把一个行政法平衡理论建构的完美无缺攻守自如重要,还是认认真真的面对现实问题解决问题重要。我想答案应该是后者。问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有涯之生”,如何面对这纷繁的“无穷之事”。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在行政法学面临的一个个实证问题上来,当这些问题逐一被成功破解之日,也许就是行政法学基础理论逐渐条分缕析之时。所以我真的希望我们今天的行政法学者不仅沉醉于理论体系的建构,更多的引入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总体关怀,对所有的知识保有开放的态度;更多的引入对现实行政实践的关怀,试图说明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中国行政法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才会有真正的发展和突破。
科学的总体关怀,对所有的知识保有开放的态度;更多的引入对现实行政实践的关怀,试图说明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中国行政法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才会有真正的发展和突破。
第二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随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随感
人文学院10历史1班黄敏华101220002
4一说起哲学,我们都会习惯性地对“哲学”产生距离感与枯燥感,所以我刚看到冯世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我心里会认为这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书籍,千篇一律的讲述诸子百家、哲学思想等等,不禁产生了无趣的心态。但看冯世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的过程中,可能是我对中国哲学思想了解不够,或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比较难以理解,读到一些地方的确是读不下去,难以理解。与此同时,我对道家思想的兴趣甚浓,先秦道家在诸子百家中独具特色,既重视从人的观点出发,以自然为本位来探求人以外的对象世界,致使其卓越的宇宙本位论一枝独秀,更直接把人作为考察对象,力求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解释人,并从而把握和确定人在宇宙自然和社会群体中的地位。而道家杰出代表是老子和庄子,对于我而言,我更欣赏老子的道家思想,老子思想较为系统全面,可以完整地归纳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性与道德的关系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思想直到当今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殷商、西周、春秋以来的天人观逐渐打破宗教迷信的禁锢,转向了对于人的重视。而在春秋末期,朴素唯物的自然观虽然仍和天人感应、宗教迷信思想交织在一起,但重人轻天思想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老子借有当时流行的“天道”一词,改造发展为其思想的核心概念“道”,用来指永恒的、循环运动着的宇宙本体。老子将人的代表“王”与“道”、“天”、“地”并列,认为“城中有四大,而王句其一焉”,在我看来,老子是认为“王”与“道”、“天”、“地”的地位是平等的,这无疑是重视人的地位。因此,冯世兰先生认为,在中国思想史上,“老子是第一人把人提升到突出的重要地位,他首先是从自然中发现了人,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重大功绩。”
老子看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两个对立面。没有“有”,就无所谓“无”;没有“难”,就无所谓“易”;没有“长”,就无所谓“短”。而且,老子也认识到对立面双方都存在着向相反的一面转化的可能,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就有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和“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的有名说法。正由于“反者道之动”,所以老子一方面主张“知足”、“知止”,“知其雄,守其雌”,以尽力避免物极必反的后果;在另一方面则有主张利用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的规律,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先朝与其相反的方向努力。
这是老子归纳的自然法则。因此,《道德经》中出现了许多体现这种法则的话,如“少则得,多则惑”、“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等等。所有这些看似矛盾的话,只要懂得了自然的根本法则,就知道它们并不是矛盾。只是人们不懂得自然法则,就觉得它们难以理解。因此,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本质上,老子希望人们遵循“道”,尊重客观规律。任何事情都存在着一个限度,人们不能因为自己的欲望而任意妄为,一切以“道”为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老子主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要人们听自然的话,按照自然行事。
老子的天人观表面上看起来是消极的,要人无为,要人顺从自然,但在我看来并非消极的。事实上,老子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圣人“辅万物之自然”,遵循着宇宙发展过程,效法天道,使万物各得其所,各尽其性,普遍得到健康发展。从“无为”到“无不为”,使人始终掌握主动权。老子很重视人,尤其强调圣人的作用,因为圣人懂得驾驭利用自然,而不是作为自然的附属物。老子的天人观剔除了其中对神的迷信,强调顺应效法自然,提出子把握利用自然规律的卓越思想,把人置于万物之上,作为“四大”之一,突出了人的重要地位。
二、人性与道德的关系
老子的《道德经》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人性”一词,但确实有着较为系统的人性论思想。
万物在生成过程之中,都有“道”在其中。在万物之中的“道”就是“德”,“德”的含义是指能力和品德,而老子在这里把“德”解释为在人伦关系中的德行。按照“无为”的理论,人的活动应限于顺乎自然的范围,按照时势和事物的本性,不强行要求,力求平易朴实。“朴”和“德”是老子和道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朴”和“德”也是“道”的一个存在形式,而“道”是它们追求的方向。因此,老子认为,人要循德求道,道和德就要求人简朴。
与此同时,老子蔑视儒家所主张的仁义,认为那是由于人对万物的由来和万物的本性疏离而产生的。在《道德经》中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按照道家的看法,人失去了原有的德,乃是因为欲望太多,知识太多。人会尽力满足欲望,以求快乐。但是,我的欲望是难以轻易满足的,但当人力满足无穷的欲望时,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老子说:“祸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是老子强调清心寡欲的由来。
无知无欲被老子视为是人的朴素本性。他主张顺从自然,强调恢复人的朴素本性。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就能“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专气致柔,能如婴儿”。“常德”就是“抱一”,“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要人们返朴归真,像婴儿一样无知无欲。和强调寡欲相连,老子还强调,人要弃智。因为,知识本身就是欲望的一个对象,它会引起人的更多欲望,成为人满足欲望、达到目的的帮手。知识既是欲望的主人,又是欲望的仆人。人的知识越多,就越不知足,不知止。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道家思想中,老子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为了引导人们在社会中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老子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关键在于宽容、效法自然。另一方面,这个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体现了统治者的个人身份与整个社会中的人民的关系。
在为人处事方面,老子认为“不自见,故明;不白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自是、不自伐,这是老子所强调的首要之点。老子还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不求全,这是老子所强调的第二点。道家最关心的问题是:人生在世,怎样才能全生?怎样才能避祸?根据所强调的“不自
是、不自伐”和“不求全”的为人处事准则,老子是这样的回答的:“知止所以不殆”和“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以我的理解,老子是要人们拥有温和、谦虚、知足的品质。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不自是、不自伐、不求全的状态。对此,老子认为,能有“无为”、“不争”的美德,便是“善人”,就能得到天道的帮助。“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但对于不善的人呢?老子则主张宽容大量,“抱怨以德”。他认为“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是善人的借鉴。一个人如果不尊重老师,不爱惜借鉴的对象,虽然自以为明智,其实是糊涂。所以,老子主张,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向善。老子具有教育、挽救和改变不善之人的信心,所以,他既反对轻率地对外用兵,更反对向民众施用暴力。
另一方面,这个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体现了统治者的个人身份与整个社会中的人民的关系。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效法自然、无为而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思想在老子的政治主张中有一个明显的特色。老子认为,政治宽宏,人民距淳朴忠诚;政治苛严,人民就抱怨不满。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越陷于贫穷。现实社会中的事情,常与自然天道相违背。统治者逼得人民活不下去,因而难以统治;人民之所以会用生命去冒险反抗,就是因为统治者追求享受的欲望太强烈。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是老子的名言。到了人民不怕统治者威力的时候,那么可怕的事情就要出现了。老子警告统治者,不要逼迫得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了人民的谋生之道,以免物极必反,大难临头。老子站在通知阶层立场上,同情民众疾苦,恳求统治者明白世事纷繁、种种烦恼并不是因为事情做得太少,而是因为事情做得过多。他认为,统治者应该实行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世事将自然取得成就。
最后,老子提出了要实行“愚民”政治的结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愚之。”老子这里说的“愚”,并不是贬义词,而是指淳朴之心,返璞归真。“愚民”是使民心归于纯真。作为统治者的圣人,也同样是要“愚”的,但与我们理解中的“愚”是不一样的,统治者的“愚”是修养得来的。它是高于知识,比知识是多一些东西,而不是少了一些东西。中国人有一句谚语:“大智若愚”。圣人的愚是大智,这种大智不是自然决定的,而是心灵经过努力而达到的成就。老子的“愚民”和后世所说的愚弄民众或使民众愚昧盲从那样的“愚民”,因为老子认为人性本初是纯朴无邪的,随着文明的发展,人性不是提高的而是堕落,失却本真而多诈伪,所以要提倡人民回到过去,像成人返回婴孩、赤子。但是,在我看来,老子面对着伴随文明进步而产生的混乱现象,感到束手无策,却终于选择了倒退的政治措施。但按照老子的思维逻辑,也许还会认为这样是以退为进。
道家讲求顺从自然,主张驾驭利用自然,这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大飞跃,其对于全人类思想文化的贡献。道家在哲学上是博大精深的,而且具有否定传统鬼神宗教的进步意义;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远见卓识,而且有时还充满机智无畏的叛逆精神。道家思想的主要价值,在于其重视生命、主张自由平等的富有人道主义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和理想追求,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悠远影响。
第三篇:《20世纪学术大典.中国科学技术哲学》doc
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一、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体系
1.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来源
1)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及其学术传统
古代西方自然哲学
近代西方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哲学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辩证法传统
西方古代和近代的自然辩证法传统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在20世纪的发展
3)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然哲学传统
2.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学术内容
1)科学哲学或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
2)自然哲学
3)自然科学方法论
4)科学论
5)科研管理
6)各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哲学问题
7)科学和技术史以及其他以科学和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领域
二、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发展历程
1.1930年代以前的“科学为本”阶段
1)“科学为本”观念的形成2)“科学为本”观念的支配性影响。
2.30年代和40年代的多种流派竞争阶段
1)科学派的成就和影响
传统的科学启蒙性著作
西方科学哲学的翻译介绍
科学哲学的专业性研究成果
2)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
自然辩证法著作翻译出版
自然辩证法学术组织和学术活动
3)玄学派的延续
3.50、60、7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派成形和发展阶段
1)“文化大革命”前的奠基阶段 制定自然辩证法远景规划不断涌现的学术研究成2)1
第四篇: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哲学思维
现代企业管理
2011-04-14 09:46
现代企业管理是研究现代企业基本特征、运作规律、管理方法的一门学科,在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一门新学科,也可说是美国文化的延续。
在全球化思潮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现代企业管理的实用价值也日益明显,可以说,没有好的管理机制,企业就不可能在市场经济里站得住脚。翻开报章,就可以看到各种企业管理课程招生广告,企业管理人才近年也成了“香饽饽”,这些都说明这一新学科的必要与重要。
西方管理大师放眼东方
西方的现代[ur=http://www.xiexiebang.com]管理咨询[/url]师们已经慢慢摸索出一套方法:
一、将金融、财务、市场、人事、风险投资等领域分门别类,建立高效率的管理模式。
二、20世纪80年代末,资讯科技(IT)的发展推动企业管理不断创新,并运用现代数学、系统论、信息论、博弈论和网络技术等为理论基础,从而使得西方的企业管理更加科学。
三、建立起国际化的管理模式,在这当中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四、在聘用人才上,“任人唯贤”几乎是唯一的考量。一些西方跨国公司的总裁年薪动辄几百万美元,如此大手笔,也是基于“任人唯贤”的原则。日本、韩国也同意这种做法。但大部分东方国家,在用人方面,还是有诸多才能以外的迁就,例如家族企业、人际关系等等。
五、有完善的自我更新制度,时常调整运行机制,做到与时俱进。
尽管西方的企业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基于外在强制约束的西方管理科学,因不能攻克人性的全部弱点,从上世纪下半叶开始,很多西方的管理大师便开始将目光投向东方,向东方管理文化寻求智慧。
管理之于西方是一门科学,属于理性的实用范畴;管理之于东方则是一种文化。东方文化又是以中国儒家文化为主。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创始人孔子既是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提倡仁爱,崇尚礼仪,主张以德治国、以民为本。他所处的时代是百家争鸣、学术昌盛的时代。他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学说。加上后人的不断补充,逐渐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其中包括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儒家思想体系的精华部分,已日益显示出可对现代经济、管理和人类文明产生积极的影响。
东方[ur=http://www.xiexiebang.com]管理咨询[/url]文化鼓励勤奋好学,全球华商之首李嘉诚,以及已故华族企业家陈嘉庚、李光前等人,都具有这种东方美德。以李光前为例,他到陈嘉庚的公司上班时,就因为不耻下问,勤奋好学,很快就掌握了橡胶的商业知识,并打通欧美市场,所以受到陈嘉庚的重用。
东方管理文化同时讲究情面、重视人脉。很多西方人到中国做生意,一是一、二是二,非常讲原则,但却总是碰壁,原因就是没有吃透东方的人情世故。这并非说东方人不讲原则,而是说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原则是机动的、应变的。儒家还讲中庸之道。孔子说:“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所阐述的是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万物生长,一片繁荣景
象。许多人知道,日本松下企业就非常推崇中庸之道,这一基本思想可以说是松下的成功诀窍之一。
儒家的仁学,就是爱人。现代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提倡团队精神,与儒家文化的仁大同小异。领导者或管理者应当具有广博的仁爱之心,关心和爱护下属,努力为下属争取利益。这是企业管理者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也是其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同样,员工也应该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企业管理人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产生内在的凝聚力。
东方文化的另一重要部分是道家思想。老子的《道德经》主张以柔克刚,这正符合在激荡的社会中需要一种弹性软化的管理方法予以周旋。所以《道德经》中一些有关无为、清静的概念,被企业界广泛运用。
《孙子兵法》早已应用于商场
老子还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意思是治理一个国家好像煎小鱼那样,不可乱翻动,翻动多小鱼要碎,损坏鱼形。烹时火候要掌握好,不能大也不能小,时间不能长也不能短,要恰到好处。
再说《孙子兵法》,这部兵书宝典在今天的商场上,同样发挥作用。其实把中国的兵法应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日本早就把《孙子兵法》奉为宝典;而在科学管理发源地的美国,学习《孙子兵法》的企业家和管理学者也不在少数,闻名全球的哈佛商学院,就将此书列为参考书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起飞,很多专家预测,21世纪将是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世纪。东方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ur=http://www.xiexiebang.com]管理咨询[/url]思想和人文智慧,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精神遗产,在实践中融合东方文化精髓与西方科学管理,从而开创出企业管理的新局面。
不过严格说来,结合东方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目前仍处于探讨阶段,因为东方文化中能够用于现代管理的理念,较为笼统,并不十分清晰,须深入研究和分析。另一方面,虽然现代企业管理是突飞猛进的学科,但距离严谨的科学范畴还有一段距离,因为目前的企业管理还是基于经验及统计方法,与自然科学的客观真理仍不能同日而语。但这是一个有待挖掘和可开拓的领域,若能深入研究,必能增进东西方文化的互动,对双方的企业管理都是一大福音。
第五篇:中国剪纸艺术的一些背景知识收集
中国剪纸艺术 剪纸的文化背景
据考证,从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接空刻花制作装饰品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唐宋时期,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东方朔传·岁时节: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阴则灾八日之中,尤以人日为重,又称人胜节)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于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唐代大诗人杜甫以人日为题作诗: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也作有人日诗,诗中说: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唐代李远剪彩诗写道: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双双御绥鸟,两两度桥人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愿君千万岁,无处不逢春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件唐代的人胜剪纸,七个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胜用于围饰发髻
在日本的正仓院,保藏有两枚唐代华胜,据日本齐衡三年(公元856年)杂财物实录载:人胜二枚天平宝字元年闰八月二十四日献物,日本天平宝字元年即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为罗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颂吉语:令节佳辰,福庆惟新,曼和万载,寿保千春另一枚则用金箔刻了复杂的边饰,并饰以红绿罗的花叶,中心是一儿童在竹林下戏犬
当时,还流行着一种用双丝绢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或称幡胜春胜,在立春那天,作为节日礼物,或簪于头上,或挂在柳枝上,亦或贴于屏风李商隐在骄儿诗中写: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意为骄儿袞师请父亲在剪彩制成的春幡上写宜春二字因为立春之日为春天的首日,象征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所以唐宋时期,人日剪彩这一民俗活动渐渐集中到立春这天,人们剪制各种幡胜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为节日礼物皇帝在这一天也接见群臣,并分别赐以金银幡胜或者罗幡胜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萨蛮中写道: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有一种鸟,因头项长有金黄色大羽冠很像插着一枝幡胜,而被命名为戴胜鸟,韦应物听莺曲中伯劳飞过声局促,戴胜下时桑田绿,胜成为春归大地的象征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载:元旦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四十九幡,围一大幡,或以家长年龄载之,或贴于门楣
在宋代,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许多工艺美术应运而生,并出现了专业剪纸艺术家周密志雅堂杂钞载:当时京城沛梁向旧天都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余敬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于二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
明清人的笔记和地方志中也有记载剪纸名家的如苏州府志载:赵萼,嘉靖中制夹纱灯,以料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晕色溶蜡涂染,用轻绡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芬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
严州建德县志载:林文耀,字纲斋,幼即工书,中年失明,乃剪纸为字,势飞动若龙蛇,点画不差毫发室人装璜成轴,人称之日林剪保定府志载:名女,张蔡公之女也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杨.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奁,绝巧夺目,得之者珍藏焉
清代陈云伯画林新咏说:剪画,南宋时有人能于袖中剪字,与古人名迹无异近年扬州包钧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入妙并有诗曰:剪画聪明胜剪书,飞翔花鸟泳濒鱼;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清康熙时,有位宫廷画家邹元斗,画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风俗画岁朝图轴画的上端绘有垂挂着的五枚彩色剪纸门笼门笺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变而来在清代,因满族人有剪纸的习俗,致使剪纸进入宫廷在故宫,历代皇帝举行婚礼作洞房的神宁宫,墙壁按满族习俗裱纸,四角贴着黑色的双喜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贴着龙凤团花的黑色剪纸;在宫殿两旁的过道壁上也贴有角花据说有人用纸剪成有鹿鹤松的六合春图案,加以彩绘,贴于朝服上,连西太后都以为是绣出来的
可以说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没有中断过她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附丽于生活,充实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康的企盼;她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如此瑰丽多姿,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为满足人们更高的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壮成长 如今,剪纸的天地更为广阔了,它早已走出了庄户人的小院,走入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在产品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演服装设计书籍装帧邮票设计报刊题花连环画舞台美术动画影视等各个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随着历史的进程,许多民族的传统的东西被渐渐淡化湮没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标志应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共同发展愿这棵古老的艺术之树常绿常新
剪纸艺术的特点与风格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剪纸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归纳前人的经验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这是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扬州著名剪纸老艺人张永寿根据地长期的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可以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2.构图造型图案化在构图上,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式
3.形象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纸在处理形象时,既要抓住物象特征,又得做到线条连接自然因此,就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形体要突出,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物象姿态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一样,富有节奏感
4.色彩单纯明快剪纸的色彩要求在简中求繁,少作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同时还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个为主的颜色形成主调时,其他颜色在对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减弱有时碰到各种颜色并置起来,稍有生硬的感觉时,则把它们分别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获得协调明快的感觉
5.刀法要稳准巧民间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的,如张永寿创作的百菊图,许多地方都是运用刀法的技巧例如刻一种罗汉须的菊花,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就卷曲,形成螺丝圈,剪这种菊花,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如果刻一种叫鹭鸶羽的菊花,由于它开花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剪这种菊,要运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的粗细大小才能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
当同时刻制数量比较多的剪纸时,在刀法的运用上,要切不要划,切出来的剪纸比划出来的剪纸要显得厚实用刀时必须要像手拿钢锯一样,上下来回切动,用力要刚劲均匀,否则,刀在千里就会失去灵活性注意不要左右来回摆动,握刀上下必须垂直,刻出的剪纸才会准确在刻纸时,下刀和起刀必须做到准,特别是在刀与刀们连接的地方,说下就下,说起就起,否则,线条就容易被刀刻断或者刻不断而把剪纸撕坏
这里的巧主要是指运用巧刀刻出的锯齿和月牙儿这是剪纸刀法中很重要的两种刀法这两种刀法运用得恰当,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下面具体谈一下这两种刀法的运用
锯齿是作者在制作过程中,由于纸和刀的切割移动而自然产生的,它利用锯齿的长短疏密曲直,刚柔,钝锐的变比,结合不同物象的特征,表现它的质感量感结构等刻植物时,柔和的锯齿纹可以表现它的花果,坚硬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树的叶子和茎的针刺毛绒刻动物时,细密的锯齿纹可以表现软软的绒毛,刚健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硬实的鬃毛,圆实半弧形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禽鸟鱼虫的羽毛和鳞刻人物时,用跳动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活动的眉毛,胡子,头发,用修长丰润的锯齿纹可以表现小孩丰满的肌肤
月牙儿也是剪刻时自然产生的各种弧形装饰,它以阴刻为主,主要表现人物的衣纹,或破坏大块黑的面积,根据个同物象的特征,形状,可长可短,可宽可窄,可曲可直,能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类型
锯齿和月牙儿这两种形式也往往不同一张剪纸画面中交错运用,使得层次更加分明和富有变化从南北朝时期的对马团花和对猴团花剪纸技法中的锯齿和月牙儿的萌芽出现,经过于百年的历史演变,一直延续至今,巳成为一种装饰图案的规律被人们所喜爱和运用民间剪纸的刀法形式除锯齿和月牙儿之外,还有诸如花朵涡纹云纹和水纹等
剪纸基本特性
民间剪纸之所以能够历经中国漫长的历史演进,而不失其纯净和清新的特质,与中国农村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自身存在过程中所具有的互为矛盾,又互为统一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其对于不断变革侧自然选择方式,从而与宫廷艺术文人艺术拉开了间距 1.依附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民间剪纸是附合民间习俗的必不可少一种艺术活动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家中有白事,窗户上不能贴得红红火火;娃娃不生病,老奶奶也不肯剪一串吊魂的小人人;用于摆衬礼品的,要看是办喜事丧事还是做寿;一对老夫老妻的屋里如果贴上一对坐帐喜花,那肯定是年轻人的戏耍;久旱无雨,如果剪的不是求雨的独女捣棒槌,而是求晴的扫天婆,那不知要遭多少人的咒骂这种受存在目的作用制约的依附性特征,表现在具体作品的构图处理上,也就是作品的装饰性特征如悬空吊挂的门笺碗架云子之类,必须线线相连;贴在窗户上的则要求与窗格适合,并多镂空,否则迎光看去只是一个大纸片片;贴作炕围的,就最好少剪零碎花纹,否则时间长了很容易损坏
诸多的限制,也形成了艺术上的独特语言民间剪纸在完成一定的民俗作用之外,又极力显示着自身存在过程中的独立性----即美的特性一张剪纸,不论它用于何种场合,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贯注自己的审美感情只要人们以美的标准肯定了它,它也就有了存在中的审美价值当然民间剪纸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立性,对于民俗的限定不是抛离,而是充分驾驭民俗形式的随心所欲因而其存在价值也超越了陪衬民俗的行为目的这种艺术上的独立性,正随着社会变革和旧民俗的逐渐消失而渐趋明显 2.集体性与个性的统一
从绝对意义上讲,任何艺术创造都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纯属个人的产物人的社会属性,使之必然地反映着一定阶层的艺术趣味而个性,只是在集体,或传统基础上的发挥
民间剪纸的集体性特征,明显表现在其作品的最后归属上作品不再是作者个人的私有,而属于整个社会和集体因而它的最终面貌,必定是直接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汇千百人艺术才能和审美喜好的产物特别是一些已流传千古状态凝固的作品,是经过许多代人的反复雕琢和修改才基本定型,而被普遍承认流传和保存如车马图织布图,其作品原型如何,已无法细究在各地均有流传的类似作品,其面貌大相径庭,就很难说哪一件作品完全是某一位作者自己的创造那么,形成集体性的一个重要成因,则应该是民间剪纸的匿名现象民间艺术与专业艺术家的创作不同,作品既不标明作者的名字,也没有个人的著作权好的作品流传于世间,一经传播便成大批临摹变体作品的滥觞,作者就被融入劳动者这一群体概念之中了
诚然,这种劳动者无个人功利的艺术的确建立在民间文化牢固的集体意识上,但是凭这一点并不足以作为对民间剪纸艺术家艺术个性的否定正如专业艺术家争取艺术的自我表现,却终将不会失去自我在社会和历史上的位置一样,民间剪纸在表现民族集体心理意识的同时,也当然不会没有艺术中的自我如果说文人艺术家个性的体现是小我刻意追求大我中的位置,那么,民间剪纸艺术家个性的体现,则是置身大我之中小我的自然流露且不谈东西南北地域的艺术风格和特性,即使同一地区不同作者的作品,也分明有着自己明显的个性若怀着鄙视心理地走马观花,自然难以看透
以陕北的巧手张林召和王兰畔为例,二人相距不过百里,年龄相近,风俗习惯基本一致张林召幼年家中富庶,喜看戏听书,受过封建中产阶层礼教的训育但一生多磨难,三次丧夫,四次嫁人,生过13个孩子全部夭折因之,外部性格忧郁孤僻不善言谈,对人生多唯心思想其创作是为了能忘掉乱七八糟的事,而很少受别人的干扰可见内心的焦辣苦疼与其含而不露性格的矛盾创作过程中急於通过情感的泄流,取得心理平衡王兰畔,她觉得人活着就要忙忙活活,这样才快活对人生和世界没有过高的奢望,而重视自身对社会的贡献,属于知足者长乐的类型她的老伴李新安是把苹果引进陕北高原的有功之臣,但她从没想到应该得到什么报答因之,其性格开朗活泼,直爽豁达,自信要强,任性好动,又往往不拘小节,丢三拉四她剪花是因为人家都让我剪,就是说我剪得好,是抬举我干别的没大本事,就能铰个花花,铰起花来心里就美美的可见其内心世界有着强调自我价值的倾向她们的作品中,都有着个人形象和心灵明晰的影子,可谓画如其人这种个性的存在,既符合本地区文化传统的集体性特征,又毫不掩饰作者的精神世界,与文人艺术宫廷艺术个性表达中的吞吞吐吐无病呻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长期以来,民间剪纸一直被认为是重复性的劳动或传统纹样的复制,忽视了劳动者艺术家的个性创造,这是历史的不公 3.变异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毕竟不是每个用纸剪刻的劳动妇女都能获得艺术上的成熟一个村,一条山沟,出那么一个或几个被社会公认的巧人,她们的作品就自然会四处流传其传播方式一种是烟熏替样的方法,一种是靠记忆模拟的方法流传中,常常是张家的媳妇用李家老婆的样子,王家的女儿又把花样传到姓刘的婆家,人们都有权力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审美爱好对原稿随意改动作品的最初形态必然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变化这种传承中的变异现象,也不断地调节着民间剪纸与其流传的时代民族地区习俗之间的差异 同时,由于民间剪纸所担负的民俗形式的滋延传承,及基本纹样程式化手法的相对固定,传承方式的世代相袭,又使其具有外在形式相对稳定的特性有些作品相当于戏曲中的保留剧目,哪个地方漏了一句台词,少了一个动作都会引起观众的哗然,是不能随便改动的民间剪纸也往往有这种情况:一件好的作品,经过一个笨人之手变成一张难看的纸片片,再经过一个有经验的老婆婆之手,又使它重新恢复了光彩
民间剪纸传承的变异性与稳定性,与其赖以生存的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一次大的社会变革的发生,必将会导致不同地域民族文化心理的波动和调整从而形成新的态势,所以,挖掘和整理包括民间剪纸在内的民间美术,应是今天有民族责任感的艺术家重要的课题
中国民间剪纸的历史
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
剪纸的主要材料是纸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过去一直公认造纸术是蔡伦于公元105年前后发明的后来陕西省扶风县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纸,专家们认为纸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要提前到两汉平帝之前,可能在宣帝时期(公元前73一前49年)不管结论最后怎么定,在纸发明之前,不会有真正的剪纸但用其它薄片材料用于剪刻镂花,却在有纸之前让我们查看一下有关文物和史料记载:
战国(公元前476一前221年)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湖南长沙黄泥圹出土的晋代金片装饰物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北朝(公元386一534年)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团花剪纸南北朝对马团花南北朝对猴团花.南北朝金银花团花南北朝菊花团花南北朝八用形团花
唐代(公元618一907年)唐代已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它工艺方面:1963年一1965年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人胜剪纸1973年西安出土的皮革帽子,图案是镂空花样自汉至唐现了一种金银镶嵌技术工艺,是将刻镂的金银箔粘贴在漆器或铜镜的背面,经填漆磨干,在漆地上显出金光灿烂的花纹河南省郑州出土的唐代金银平脱镜(直径36.2cm)现藏于日本正仓院唐代的人胜刻金箔1951年湖南省长沙出土的汉代金箔刻花图样
宋代(公元960一1279年)宋代关于剪纸的记载就很多了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贴在窗上,有的装饰灯彩,还有的剪成所谓龙虎之类在南宋时期,已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艺人,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这时,皮影盛行,雕镂皮影的材料,除了动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纸制作的
宋代剪纸用于工艺装饰的一个重要创造,是吉州窑的瓷器,产品有茶盏和花瓶等,图案题材很多,有凤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动活泼,它是作者在施釉过程中,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现代民间蓝印花布,是用镂花纸板刮浆后仿染而呈现花纹的,这种印染工艺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代(公元1368一1644年)的夹纱灯是很有名的它是将剪纸夹在纱中用烛光映出花纹,这是剪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应用,现在人们叫它走马灯清代(公元1644一1911年)剪纸流传下来的入少,北京故宫博物院坤宁宫,室内顶棚和宫室两旁过道壁间均用白纸衬托出黑色龙凤双喜的剪纸图样
剪纸在有关史籍中的记载:
唐朝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艺术作品唐代诗人李商隐人曰诗: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也是写此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
南宋周密所著志雅堂诗杂钞中写有:旧都天衔,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又中原有余承志者,每剪诸家书字,毕专门其后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极精工即是开封府,剪花样指的自然是剪纸
剪纸艺人有姓名可考的,除上面提到的余承志外,还订林文辉广州建德县志云:林文辉,字纲齐,剪纸为字,飞动如龙蛇,点差不差毫发,室人装璜成轴,易薪米以自给,人称之曰剪杨诚齐集子里,也曾提到一位剪字道人,说他取义山经年别远公诗,用青纸剪字,什米元章体逼真
剪纸的种类
由于各人的观点合乎依据不同,剪纸的分类也不同例如有人认为用刀刻出来的不叫剪纸,而应该称为刻纸;但是有人却认为追本溯源,古代的剪纸也是剪镂刀刻的,何况剪也有绞刀之别称,为何刀刻就不能称为剪纸呢?事实上,剪镂刀刻的痕迹确有差异,其应用的技法也有难易之分,因此,世人认为刀剪并用的作品可通称为剪纸,而纯刀刻的作品仍可称为剪纸,于是剪纸分类上就有剪纸刻纸之分了
剪纸的纹样大致可以分为:人物鸟兽文字器用鳞介花木果菜昆虫山水等,还有人提出加上世界珍奇现代器物两类,共计11类
又中国剪纸的特点,表现为题材的寓意,所以寓意可作为分来的依据,由此可分为:纳吉祝福怯邪除恶劝勉警戒趣味等七类
有人认为剪纸的分类应以用途为据,由此可分为:
(1)装饰类:贴于它物之上以供欣赏或增加它物之美的剪纸,如窗花
(2)俗信类:用于祭祀祈福怯灾怯邪驱毒的剪纸,如门神
(3)稿模类:用于版模印染的剪纸,如绣稿
(4)设计类:能增加它物之美,或能宣扬它物的剪纸,如电影或电视的片头
另外也有人认为剪纸应分为三类:
(1)凡是用单色纸剪做的窗花彩稿(花样子),称为剪纸
(2)凡是用彩色纸剪做经粘贴而成的作品,应称为剪贴
(3)凡是剪后再填色的作品应称为剪画此种说法未免含混笼统似是而非,不仅类同窗花的繁多作品未列入,而且剪画一词释义尚多,不宜据于列类,何况剪而染色的作品将如何归类,实待商榷
还有以用纸及制作分类的,多用于教学之用它将剪纸分为二类七种:
第一类:单色剪纸就是用一种色纸来剪做的又细分为
(1)折剪类,即将纸折叠后剪,放开后可得一种图案或字型
(2)迭剪类,即将数张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后再依稿剪之,一次可得数张作品
第二类:复色剪纸,又称为彩色剪纸是以数张彩纸分剪后剪拼贴成图;或以白纸依稿剪成,再染填上各种颜色;或先剪成主版,衬以白纸后再染填上各种颜色细分可为:
(1)衬色类,先用单色剪纸的方法剪做成图,再以彩纸为衬
(2)套色类,以单色剪纸的方法剪成主版和次版的形象,再另剪色纸贴裱在主版需要的部位上;或将画稿所需的各色色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再沿稿线以次剪成,择取一张为主版,贴裱在衬底上,再将其余的部分添贴在主版之上
(3)拼色类,即分别用色纸剪成各部分形象,再依图样贴裱在衬纸上;或见各色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再依稿剪成,吻拼于衬纸上
(4)染色类,即用易于浸渍的白纸或浅色纸剪成各种形象,再逐次染成所需的颜色;或先将纸染色,再剪成形象
(5)填色类,即先用黑色纸或深色纸剪出主版,裱贴在白纸上,再依稿填涂各种颜色;或用白纸剪成主题形象,裱贴后再填染所需颜色;也有先填色而后剪做的
至于兼用两类方法制作的剪纸,应择其主要的方法归其类别
剪纸的题材 民间剪纸的题材是很广泛的,它既反映现实生活中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也表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剪纸艺术的题材中,我们可以看出劳动人民那种朴实纯真的思想感情
剪纸题材的范围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际生活题材
因为剪纸的作者大多来自农村,所以她们的作品题材大部是取材自己的实际生活,如喂鸡养猪牧羊放牛骑驴赶车走娘家和抱胖娃娃,搞家庭副业,参加田间劳动,有的直接表现自己伺养的家禽家畜,如鸡鸭鹅牛马羊骆驼狗猫等也有的表现生活中常常见到的植物,如:梅兰竹菊牡丹荷花水仙,还有各种瓜果蔬菜等因为这些题材都来自生活,所以剪纸作品表现的内容生活气息就十分浓厚 2.吉庆寓意的题材
民间剪纸在题材上的一大特点是采用托物寄情的寓意手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谐音法以音象形的表现手法比如花公鸡,就在公鸡身上刻儿朵花;梅花鹿,就在鹿身上刻几朵梅花;刻上莲花和鲤鱼就寓意连年有余,这里以莲谐连,以鱼谐余
谐形法将某一形象进行简化作为代表比如:刻上一朵云彩,就表示是天空,刻上一朵雪花,就表示是冬天下雪了
象征法借某一物象来表示一个概念,使人产生联想如桃子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鸳鸯象征爱情松树象征长青不老牡丹象征富贵喜鹊登梅象征喜事临门 3.戏曲人物和传说故事
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通过戏剧等形式在全国各地广泛地流传着,人们不仅相互传诵着,而且还用剪纸这一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些故事中的人物的爱与憎如越剧之乡的江浙一带,民间剪纸在题材上大部分取材于当地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红搂梦西厢记等故事的情节京剧的发源地在北京,冈此,京剧险谱剪纸就以临近北京的蔚县最为著称此外诸如八仙过海上八讪,下八仙嫦娥奔月天女散花老鼠嫁女等民间传说故事更是剪纸普遍表现的题材
剪纸的表现方法
剪纸的表现方法很多,这里重点归纳为单色和彩色两种: 单色剪纸
1.阳刻剪纸
通常是采用红纸黑纸或其它颜色的材料剪刻出来的单色剪纸作品阳刻剪纸的特征是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条线都是互相连接的,牵一发将动全身
2.阴刻剪纸
阴刻剪纸的特点与阳刻剪纸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所以阴刻剪纸的特征是它的线条不一定是互连的,而作品的整体是块状的
3.阴阳结合
阴阳结合就是根据画稿里的虚实关系的需要采取阴刻和阳刻交叉的办法,能使画面效果更为丰富,主次更加分明
4.剪影
它通过物象外轮廓来表现形象,所以它最注意外轮廓的美和造型我国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说,剪影以剪纸的形式表现了一个高级的造型心灵英国民间流行的剪影画就是用黑纸剪出物象的影子,用黑影构成了画面,这种剪影画后来还发展成为一种电影的形式前民主德国的剪影片山神与打谷者)就是其中一例中国早期的皮影戏与剪纸艺术实际上也是相互借鉴和影响的所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是独具一格的 彩色剪纸
5.套色剪纸
套色剪纸是剪纸艺术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表现方法,一般多采用已完成的阳刻主稿拼贴上所需要的各种色纸一般主槁所使用的材料都采用较厚实的纸,或者绫缎绒布等一些高级材料而且颜色宜用深浓色,这样,套起来能得心应手广东佛山一种铜衬料就是以金箔纸刻成主稿后,各部位分别衬以大红,湖蓝草绿中黄,显得富丽堂皇 6.点色剪纸
点色剪纸也叫染色,在生宣纸剪刻好的成品上,用毛笔点上各种色彩如果要好几层一起点染,色彩颜料中要加入少许酒料,便于颜色渗透着色时,要注意一种颜色干后方可再上另一色,以免混淆串色但是如果为了使两种颜色起渗比效果,染色时不必待一色干后再上另色,通常上第一次色半干时即上另色,才能达到渗化的效果点色剪纸通常应采用阴刻法,便于大块面积留作染色用点色剪纸色彩强烈,乡土味很浓,以中国河北蔚县的染色剪纸最为著名中国浙江平阳的染色剪纸,在继承蔚县的传统点色基础上吸取了西洋水彩画中光和色的运用方法,为点色剪纸的创新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7.衬色剪纸
衬色剪纸是以白色的底稿线条作为线条轮廓,选取的图案最好是阴刻剪纸在其作品之下,衬以各种深红或深蓝颜色,让它们呈现黑白对比,或红白显明的效果
8.填色剪纸
填色剪纸又称笔彩剪纸,把刻好的主槁张贴在一张白色纸上,然后根据据各部位的需要分别涂上不同颜色个别脸部可作适当的渲染中国广东佛山的铜凿剪纸是在一张铜片上先用锤子将图案凿出,在留空处分别涂上不同颜色的油质颜料,当地叫铜凿这种剪纸给人以金碧辉煌之感,而且便于长时间保存,但一次只能制作一幅
9.分色剪纸
分色剪纸基本上属于单色剪纸的拼贴,近似剪贴例如:剪一只熊猫吃竹子,熊猫用黑纸剪成,竹子用绿纸剪成,然后把熊描竹子拼贴在一起
剪纸作品的保存
由于剪纸作品是通过剪刻镂空后,由线条或块面组成的图案,牵一发将动全身,所以如何保存好剪纸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这里介绍几种保存方法: 1黑白剪纸的保存
如果作品篇幅不大,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将剪纸放在书本杂志中平放保存即可假如是需要经常翻看的剪纸作品,最好从文具商店里买一本相册来保存,以免因经常翻动而损坏剪纸作品如果你买的是带粘胶的相册,但你又不愿意将剪纸粘死,可以用透明的玻璃纸将剪纸同粘胶分离 2彩色剪纸的保存
彩色剪纸的保存主要是考虑防止褪色的问题所以用来保存彩色剪纸的材料不宜选用吸水性强的纸张最好是用绘图用的拷贝纸或硫酸纸,这种纸吸水性极差,因此彩色剪纸的颜色一般不会被吸取由于它又具有较好的透明度,用来保存剪纸也比较美观 3大幅剪纸的保存
对于一些篇幅比较大的剪纸作品不宜采用卷筒式,否则剪纸的一些边角容易折叠损坏,也影响美观,理想的办法是用瓦楞纸版夹住平放,这样重新打开后剪纸作品平整无缺比较长时间的保存还需注意防虫咬所以在存放剪纸的地方要放一些卫生球,以防虫害另外注意经常翻动,以利通风在潮湿地区,梅雨季节还须加强防潮措施
剪纸的制作步骤
对于初学的人来说,了解一下剪纸的制作步骤是非常有益的
1起稿:构思确定后,起稿布局,对画面进行具体的描绘,画出黑白效果修改部分可用白粉对初学者来说,稿子越细,刻起来越省事若刻对称的稿子,画一半即可
2剪刻:如用刀子刻.须将画面和纸用订书机订好,将四角固定在蜡盘上,为了保证形象的准确,人物先刻五官部分,花鸟先刻细部或紧要处,再由中心慢慢向四周刻,刀的顺序如同写字一样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小到大,由细到粗,由局部到整体尽量避免重复刀,不要的部位必须刻断,不能用手来撕,否则,剪纸会带毛边而影响美观
3揭离:剪刻完毕后需要把剪纸一张张揭开,电光纸绒面纸,因纸面光滑,比较容易揭开,单宣纸和粉连纸,因纸质轻薄,又经闷潮和上色,容易互相粘连,较难揭开,所以在揭离之前,必须先将刻好的纸板轻轻揉动,使纸张互相脱离,然后先将第一张纸角轻轻揭起,一边揭一边用嘴吹,帮助揭开 4粘贴:揭离完毕后还需把成品粘贴起来,便于保存方法有两种,第一是把剪纸平放在托纸上,用毛笔或细木条蘸浆糊由里向外一点点粘住,这种方法不能使剪纸全部粘平,速度也比较慢,优点是比较简便;第二是把剪纸反过来平放在纸上,然后用排笔蘸调稀了的浆糊,轻轻地平刷在要托的纸上,注意不要把纸刷皱起来,刷子上的浆糊一定要少,然后很快地把刷好浆糊的这一面扣合在剪纸的背面,用手轻轻压平,使剪纸全部平粘在托纸上轻轻揭起晾干夹平保存粘剂除浆糊外,白乳胶也可以
5成品修改:在剪刻时有时会走刀剪坏,特别是刻纸如果属大面积刻坏,就不易修好,如小面积刻坏,可把局部刻去,补上一块重新刻彩色剪纸染错了是不能覆盖的,所以也只好将染坏部位刻去,重新补上一块再染修改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后再下刀
6复制薰样晒样:复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剪纸样放在白纸上,一起平放在水中,待水浸透纸面,而又不含水珠时,将刻纸和白纸同时拉出水面,贴在木版上,然后将纸朝下放在油灯上蒸,但不要离灯头太近以免烧焦如果需要多量制作,可采取晒蓝图的方法:把原槁和刷好一层药液(赤血盐和水的溶液)的白纸,粘合在一起,用两块玻璃夹紧,放在阳光下晒3一4个小时,待显影后用清水洗净纸上的药液,即可复制
剪纸的工具材料
剪纸的工具主要是剪刀刻刀,蜡盘磨石粉袋砖
剪刀是剪纸的主要工具市场上出售用于裁剪衣料的普通剪刀就可以了挑选比较轻巧,刀尖比较细一些的,松紧适度,刀尖齐刀刃快的就更为适宜
刻刀是刻纸的主要工具主要是斜尖刀和圆口刀两种文具商店均有出售刻刀比较简单,自己可以动手做刀片用;旧发条,锯条表条均可,用砂轮打磨成所需要的形状刀做好后用细线绳绑紧在小木条或竹杆上即可
蜡盘用一块15一20厘米见方的木板,四周钉上1厘米宽的木条,木条要高出木板1厘米,然后用筛过的草木灰与黄蜡一起在锅里加热搅拌,倒入木板里,压平冷却即成,这种蜡盘用起来非常舒服实在没有条件做蜡盘的话,用三合板代替也可以,但三合板质地硬,易钝刀锋
纸张是剪纸的基本材料,纸张选择得好,能为剪刻带来很多方便单色剪纸一般选用国内市场上出售的普通大红纸,或经染色后的宣纸,效果大方喜庆,剪出的成品传统味道浓,每次可刻五六张
用蜡光纸或绒面纸代替,如果因纸面滑容易走样,中间可夹上一张吸水纸(如单宣纸粉连纸)然后订在一起,稍加闷潮再刻彩色剪纸一般采用单宣或粉连纸另外,裱成后的绢也是一种很好的剪纸材料用单宣托裱后更为好刻
下边再介绍一下槁纸的闷湿压平法:把选好的纸张订成一块纸板(彩色每次刻二三十张,少了形下成一块纸板,反而不易掌握),用湿毛巾把纸板上下两面都闷潮(最好能潮透),再用吃过少量水的砖闷压三小时,待砖基本上把纸中的水分吸千后再刻如刻的时间长了纸会发干,把湿布或湿毛巾压上后还可以使纸反潮粉袋用滑石粉或山芋粉研细后用布袋扎实,做成粉袋,撒在刻纸的蜡盘上,可避免刻时粘连现象
磨石可备用两块粗细不同的磨石要一边刻,一边磨刻刀,始终保持刀锋的锐利
剪纸作品的装裱
剪纸的装裱一般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镜框式
一般市场上出售装照片和画片的就可以在装剪纸时需要将剪纸的四周用少量的白色乳胶粘连在托纸上,否则待镜框挂起来后,剪纸往往会掉下来或移动位置,显得东倒西歪不整齐托纸的颜色选择主要看剪纸的颜色,起衬托剪纸的作用比如剪纸是重颜色时,衬纸就要选择浅色的,剪纸是浅色或白色时,衬色就要选择重颜色 2.纸版装裱
纸版装裱可分平面装裱和立面装裱,平面装裱将剪纸用透明乳胶全部粘连在事先设计好的纸版上即可立体装裱是将纸版分成二层,中间夹着用透明片固定好的剪纸,外表再用透明片或玻璃纸贴好,这种装裱给人一种立体空间感 3.卷轴装裱
卷轴是装裱中国画的一种形式它庄重大方,挂在房间里很有气魄和具有东方艺术特色,用来装裱剪纸自然是上等如在装裱好的卷轴上再请书法家题上字,盖上印章,就完全可以同一幅中国轴画梢媲美了装裱卷轴价格要比镜框昂贵,装裱技术的难度比较大一些,但是,艺术效果却相当好 4.压胶装裱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各种透明化学材料越来越多,其中如透明树脂胶(化工商店有售),加进少许的凝固剂,将剪纸平放在玻璃上,将配好的胶水倒在剪纸上面,然后用木架绷平的玻璃纸平放在胶上,再用橡皮滚筒压平,放在400度灯光下烤干用这种方法装裱后非常精美,能永久保存,但技术比较复杂,如果祷时温度掌握不好容易将玻璃纸烤破而失败这种装裱效果近似照片过胶效果
真正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是具有一定标准的,如何来鉴赏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呢? 1刀味与纸感
一幅优质的剪纸艺术作品必须要具备剪纸艺术自己应有的风格和特点每一种艺术由于工具和性能的不同,从而都形成了自己独具的风格,如中国画注重笔墨,西洋油画强调色块,木刻则讲究黑白,剪纸就要讲究刀味和纸感了,用刀在纸上摹仿版画刻出来的剪纸不应该算作是一幅好的剪纸用剪子对着绘画图案临摹下来的剪纸也不能称为佳作一幅优秀的剪纸应该用剪纸的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 2玲拢剔透
剪纸艺术语言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所有形象都是在玲珑剔透的形式中塑造这除了剪纸的工具和材料性能以外,主要是要求剪纸具有透光的实用需要尤其是窗花更要求如此,否则,一幅黑团团的剪纸贴在窗户上把室外的光线全给挡住了,既不透光,也不美观 3强调装饰
一幅优秀的剪纸艺术作品应该强调装饰味,构图平视对称,画面均衡美观大方,线条粗细相宜,色彩鲜明,柔和协调等都是形成装饰风格的重要因素另外由于工具和材料的关系,剪纸作品中一些特有的技法(如月牙,锯齿纹等)也是促成其装饰特点的重要因素 4变形夸张
剪纸艺术作品应该强调造型夸张和兼顾影廓的优美,任何物象都存在着一些美和丑的地方,艺术夸张的目的就是强化突出美的因素,缩小和简化丑的因素,经过夸张处理后的画面会使人赏心悦目
剪纸欣赏
剪纸图样搜集自网上,无法一一注明出处 1.单色吉祥字2.十二生肖(单色彩色各一套)3.彩色剪纸,点击可看大图4.单色京剧脸谱,点击可看大图5.单色东北二十怪,点击可看大图
6.剪纸艺术家孙二林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