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中关于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总结(15考研)(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08:4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中特中关于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总结(15考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中特中关于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总结(15考研)》。

第一篇:毛中特中关于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总结(15考研)

毛中特中关于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总结(15考研)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尊重群众必须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3.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出发点和落脚点)。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的基本特征,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6.我们的收入分配政策,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应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7.转变经济反掌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8.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准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1.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篇:考研毛中特政治经典总结

路线,纲领,道路

1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

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纲领:包括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道路: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2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路线

路线: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道路: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合作化)(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平赎买,国家资本主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路线: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纲领:党的十七大、十八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1.中共一大(1921.7):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2.中共二大(1922.7):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3.中共三大(1923.6):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4.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这样,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5.中共四大(1925.1):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思想,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6.八七会议(1927.8):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强调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议还提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到新的道路”的任务。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7.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1931.11):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令、劳动法等法律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8.遵义会议(1935.1):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这里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9.瓦窑堡会议(1935.12):提出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1)首先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2)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强调党的领导权;(3)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决定“人民共和国”口号替代“工农共和国”。10.洛川会议(1937.8):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为此,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

活。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群众运动。11.中共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毛泽东做了《论新阶段》报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中国化” 命题。

12.中共七大(1945.4):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13.中共七届二中(1949.3):(1)提出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2)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3)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提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工业国、有新民主主义转变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4)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据此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务必保持艰苦奋斗;(5)提出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后存在“两个矛盾”----新中国同帝国主义;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②毛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现状以及党应采取的基本政策;

14.中共七届三中(1950.6):确定了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要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会议制订了党在建国初期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而应该集中力量向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进攻。按照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第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第三,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第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15.中共八大(1956.9):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我们还必须为解放台湾、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和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但是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大会发言中,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这个思想为大会所采纳,并写入决议,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16.十一届三中全会:(1)中共中央工作会议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工作会议。12月13日,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提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冲破“两个凡是”禁锢,克服思想僵化状态,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2)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7.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科学的评价了毛泽东及其毛泽东思想的地位。指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辟道路。

18.中共十二大(1982):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19.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地商品经济”新概念。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20.中共十三大(1987):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党的基本路线;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21.中共十四大(1992):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重大突破。22.中共十五大(1997):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23.中共十八大(2012):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写进党章;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百年目标等。

24.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首次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毛泽东的著作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讨,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萌芽时期著作(大革命时期)

(1)《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提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2)《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6年前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二、开始形成时期著作(土地革命时期)

(1)《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这两篇文章,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毛泽东在此文中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这篇文章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初步形成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3)《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这篇著作,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三、成熟时期著作(抗日战争时期)

(1)《实践论》、《矛盾论》: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抗大讲授《实践论》、《矛盾论》,揭露和

批评了党内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述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抗日战争的到来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2)《论持久战》: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3)《论新阶段》: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作了《论新阶段》的报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4)《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毛泽东在此文中,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还提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观点。

(5)《<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 10月,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6)《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此著作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7)《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8)《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毛泽东在此文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9)《论联合政府》:1945年,毛泽东在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纲领联系起来,进行具体阐述。

四、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

1.解放战争时期

1)《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毛泽东完整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这两个阶级的力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他指出,我们还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的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2.新中国成立后

1)《论十大关系》:1956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概括提出了十大关系。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毛泽东在论述十大关系的前三条时指出,在把重工业作为国内建设重点的同时,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并处理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从而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论述。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后五条讲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都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积极性的问题。其中,在论述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毛泽东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搬。在思想文化方面,也进一步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和确立,适应了国家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成为党和国家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学进步的指导方针。《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主要内容有: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三篇:毛中特总结

中国十九大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为贯彻十八大精神,党中央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制定“十三五”规划、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斤。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南海岛礁建设积极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实施。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状况和风气明显好转。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把纪律挺在前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出台中央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巡视利剑作用彰显,实现中央和省级党委巡视全覆盖。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同志们!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我们要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十八大以来,新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全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

(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十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十二)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十三)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

(十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

以上十四条,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同志们!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四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二)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三)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四)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五)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

(六)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五)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七)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九、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一)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

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

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十一、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全党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一)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革命理想高于天。

(三)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党的组织和干部、向上级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

(五)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坚持以上率下,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继续整治“四风”问题,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赋予有干部管理权限的党组相应纪律处分权限,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六)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

(七)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深化政治巡视,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完善统计体制。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

(八)全面增强执政本领。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

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

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

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

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

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1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依法治国十六字方针:

依法治国的(老)十六字方针,内容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党的十八大提出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的内容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3【新征程】

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战略安排】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一)1978-1984年主要是普及联产承包责任制。(二)1985-1990年主要是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非农产业体制。(三)1991-1995年农村改革基本停滞,乡镇企业处于治理整顿状态。(四)1996-2003年我国开展了农村税费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发展再掀新高潮。(五)2003年至今主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国企改革的阶段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0)以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为突破口,主要内容是扩权、减税、让利,给企业一定的自主财产和经营权利。第二阶段(1981—1982)的主要内容是试运行经济责任制。1980年开始在部分地区企业试行多种形式的盈亏包干责任制和记分计工资、计件工资、浮动工资等办法,把生产责任制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并逐渐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第三阶段(1983—1986)的主要内容是利改税。1983年6月在各地试点基础上实行税利并存的第一步利改税。1984年9月,税利并存过渡到完全的税代利,从而促进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第四阶段(1987—1991)的主要内容是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实行以“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补”为主要内容的承包制,从而打破了大锅饭,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第五阶段(1992年后)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改革。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建立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从总体上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论理论和政策上采取了何种“说法”,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从开始实际上就是“市场导向”的。

6习总系列讲话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我们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奋进力量的迫切需要,是把握发展大势、明确前进方向的迫切需要,是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员干部素养、增强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迫切需要,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习好贯彻好讲话精神,才能进一步坚定主心骨,保持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团结统一,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才能进一步增强战略思维和战略定力,更好地观大势、谋大事,排除各种干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才能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把握发展规律、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更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切实承担起党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

7我国政治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答案要点】(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包括:1人民民主专政;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

国有机统一起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司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体制改革工作要循序渐进地进行。1 党的领导下进行 2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 3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法治原则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4 政治体制改革要循序渐进的进行,不能一蹴而就

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司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地位和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3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4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及其优势,说明应当怎样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2)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人会制度是符合中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这告诉我们,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

(3)我国政党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3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4是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民主人士的共同选择。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1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协商渠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3发挥人民政协作为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

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充分发挥代表作用。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完善人大工作机制,通过座谈、听证、评估、公布法律草案等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备案审查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为什么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意义?(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答案要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1文化是建设是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3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4文化为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主要内容和意义:1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标准)。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是这个体系的精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3)基本内涵和要求:1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

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9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要求和重点是什么?(2)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答案要点】

(1)基本要求和重点:1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2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放在首位的是群众利益。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就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2)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就要: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责权、依法自治、发挥作用。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

毛中特每章重要知识点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所回答的基本问题? 【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邓: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 科:为什么要科学发展、怎么实现科学发展、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毛:【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邓:【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三:【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邓:【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他同样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三:【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代笔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5.邓小平是如何重新确立和发展实事求是发展路线的?

实事求是发展路线的【偏离】:1957年下半年以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不同程度的偏离

【开始恢复】1976年10月份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造成的严重局势

【提倡】 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倡导实事求是

【强调】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

【重新确立】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发展】 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生机的法宝

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如何理解】(1)实事求是是内在的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2)实事求是也内在的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7、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8、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

9.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相互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0.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一化三改”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1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内容及科学含义:

【内容】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内涵】(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2)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13、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科学决断?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科学内涵】(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基本特征】

十三大:(1)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

(2)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

(3)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4)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

(5)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十五大:(1)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9)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15、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性特征的新概括:)

十七大:(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1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纲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由和谐相处的局面。

17、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

【十三大的“老三步:】

1.从1981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十五大的“新三步”】

(1)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在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3)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18、总体小康的特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总体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新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19、结合初级阶段基本特征分析初级阶段的艰巨性、长期性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1.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2.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无法逾越的 3.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不是短时期能够解决的 4.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 5.6.当今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肩负着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

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主义制度比较成熟的阶段

六.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0、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的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的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2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含义:

【科学含义】(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经济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背景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基本特征:

【基本框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基本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再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3、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阶段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1)以劳动作为主要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差距原因】(1)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解决办法】(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A.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B.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4、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的构建?)

【国民经济】(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2)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3)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创新国家】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

(1)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2)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发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是什么?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

【两个坚持、三个转变】

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4.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5.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意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出发,既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又体现时代特点的工业化道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已不可能关起门来先搞工业化,在搞信息化,而是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6、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中央明确规定的“三农”工作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

【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与很大的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2.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27、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重要意义】(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8、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国体】即国家的阶级性质,是指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掌握,我国的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即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指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我国的政体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9、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互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0、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1.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3.3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2、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3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基本内容】(1)一个中国(2)

(3)高度自治(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重要意义】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即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造成的不良后果 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四篇: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复习笔记(第1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革命、建设、改革。

毛泽东思想解决革命和建设的任务,中特理论解决建设和改革的任务。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毛”和“中特”;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一脉相承,与时俱。承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进的是中国国情

4..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飞跃,中特理论是第二次飞跃。新的革命

方法:群众路线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解决社会主义),三个代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实现怎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第二次飞跃;思想基础;根本指针。

9.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

毛泽东思想与中特理论相同点:思想基础是实事求是

10.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1)一切从实际出发——前提和基础;(2)理论联系实际——根本途径和方法;

(3)实事求是——实质和核心;(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验证条件和目的。

1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核心。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复习笔记(第2章)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晋绥干部会议上,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对象:三座大山,其中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革命动力:工、农、小、民。小资产阶级不属于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最基本的动力。农民——主力军,贫农——最可靠。农民问题基本问题--土地问题。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两面性根源于软弱性。

革命领导:根本的标志:领导权问题。关键词:根本保证。领导权两个条件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前途

3.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文献:①《新民主主义革命论》;②《论联合政府》)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

4.毛泽东提到的“四个既然”,: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对象;有资产阶级参加;不是一般的废除私有财产,而是保护私有财产

5.新旧民主革命的区别:①时代背景不同(十月革命前或后);②领导力量不同(旧--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无产阶级领导);③指导思想不同(新--马克思主义);④革命前途不同(旧--资本主义道路;新--社会主义道路);⑤但是,新旧民主革命的性质都是一样的,都是资产阶级革命。

6.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无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根本区别

7.错误观点:①二次革命论(以陈独秀为代表,应当先让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等胜利后无产阶级再来领导无产阶级革命);②一次革命论(左倾的),也叫“毕其功于一役。一次的是混淆,二次的是割裂。

8.政治纲领: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国体: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怎么联合专政,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注意会选)。经济纲领:两个没收,一个保护。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具有双重性质。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四篇文献;必然性。(客观原因:①中国是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社会发展极端不平衡;②革命的群众基础好;③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主观原因:④相当力量的红军的存在;⑤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10.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和意义:(土地革命——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主要形式;革命根据地——战略阵地。)

11.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出题较多);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中国社会两头小中间大。两头小:地主和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又叫劳动者联盟)——是主体;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非劳动者的联盟)。第一个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联盟的基础

核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总路线、道路、三大法宝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复习笔记(第3章)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过渡性的社会形态。经济:五种成分并存(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半社会性质的合作社;个体;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半社会性质的合作社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过渡的,五种经济成分,即3+2)。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一化三改(总路线:一化三改总路线,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

对农业、工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①走互助合作道路;②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②三个阶段(三步走)——供销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原因——选择题);形式——国家资本主义(①初级形式的,即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②高级形式的——公私合营。利润分配:四马分肥。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并举。积极引导、逐步过渡。和平方法。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1956年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复习笔记(第4章)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论十大关系》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解决——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中共八大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指导,农轻重为序”。重工业与轻工业并举;中央和地方并举;沿海和内地并举;大小型企业并举。)

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人们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需求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和当前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现实。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采取专政的方法。人民内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采取的是民主的方法。

5.①精神原则——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②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统筹兼顾,适当安排;③人民群众与政府的矛盾——民主集中制原则;④科学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⑤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⑥民族之间——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复习笔记(第5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共十三大。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是列宁。考点:100页最后一段。十一届六中全会(选择题)...初级的阶段。101页:十五大:基本纲领。两个没有变: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选择题),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程度: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不一样。一是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主体。二是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是否确立,马克思主义..。十五大:九条基本特征。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共八大:两个主要矛盾。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是五大发展理念。人民:整体性层次性;需要:动态性。我国在一定范围内有阶级斗争,但并不是主要矛盾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关键词:兴国之要;强国之路;根本立足点;奋斗目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途径。

关键词:本质要求;政治保证;立国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6.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1992年南方谈话。(107页第三段,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解放、发展生产力: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根本目标)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以公有制基础上的共同富裕。科学内涵:可以选择性的复习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坚持科学发展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复习笔记(第6章)

1.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牛鼻子:创新)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110页,记住协调的新特点。选择题考点:协调发展的特点;怎么协调发展(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引进来、走出去)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三步走”发展战略 两个一百年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知道四个全面的内涵;2014年12月江苏调研提出;内在逻辑关系:一个战略目标(关键一步:小康社会)、三个战略举措(深化改革:关键一招))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要求十八大提出、两个翻一番(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期间的目标。经济新常态:中高速增长。十八届五中全会还提了6个原则。

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13页,中国梦:核心内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12页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6.路径: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本途径)、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核心: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根本目标;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记住是中高速增长);中国梦(三个内容、三个路径)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复习笔记(第7章)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14页,关键抉择、重要法宝。115页,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15页第三段,改革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不是革命,属于比喻,说明改革的力度之强。区分改革和革命:关键看制度还是体制的改变。115页,全面深化改革: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十一届三中全会

2.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一场伟大革命

3.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改革的根本方向)

4.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鲜明指向

6.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解放思想:前提、总开关。解放生产力、社会活力:必然结果和重要基础。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根本目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坚持。

7.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记住三个必须。六个关系中重点处理好四个:1.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2.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3.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4.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选择题重点考点)。改革是动力,发展是关键(发展也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8.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1.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2.重要结合点:改善人民生活)9.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互利共赢,外交政策是开放共赢。118页,互利共赢:正当利益。119页,了解怎么实施互利共赢战略)命运共同体意识“一带一路”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复习笔记(第8章)

1.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第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要使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全部作用,不否定政府的作

(倒数第二段第四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四大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

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国家宏观调控。

4.中共十五大第一次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国营、集体、混合国集。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外商独资、混合非公。基本依据(第二句话,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5.为什么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为处于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6.为什么要坚持非公有制经济:①因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②非公有制经济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7.如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①巩固公有制经济;②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关键词:控制力(特指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创造力(特指非公有制经济)。

(1)我国对所有制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2)公有制经济包括国营、集体、混合国集。(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重质,而不是数量上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起主导作用,表现在控制力上;③可考性不大;④体制。

8.为什么毫不动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进税收

9.如何支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注意:地位不平等,因为公有制是主体地位)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选择题)。我们要建立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混合所有制经济(合资)。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的方式: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11.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者公有控股企业(混合所有制),按劳分配就仍然是它的主要分配方式。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质是按生产要素分配(①物质的,②人的劳动)。知识产权的收入也属于劳动收入。

12.按生产要素分配: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制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13.把握经济新常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三是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四是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八个更加注重。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14.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1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的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16.政府的职责和作用(选择题):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17.把握经济新常态(推进城镇化省略号重要途径,是推动……有力支撑,是……重要抓手。)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18.“三农”问题:三条底线——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

三农:①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②保障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

19.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

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0.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国家性质)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2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政权组织形式。

2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

2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2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障基层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25.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是核心内容;

26.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7.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28.依法治国的内涵(最好背下来):有可能考材料分析题。关键词:最本质的特征,最根本的保证:党的领导。党纪严于法律。制是静态的(制度),治是动态的(如何运行,如何治理)

29.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2)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3)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4)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32.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33.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生态文明的理念:三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节约资源放在首位。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核心:一中二中(选举)不用看,三中全会(最为重要):施政方针执政理念。四中五中:四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五中:五年规划;六中:党建问题。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文化自信(要背)关键词:指导;坚持;主题;根本任务;出发点落脚点;改革创新为动力;三个面向。五个必须(要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红色文化可能联系长征,需要了解。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这一知识点主要看书上黑体字。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复习笔记(第9章)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2.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统一

3.一国两制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首次)1982年,邓小平首次提出

4.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复习笔记(第10章)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复习笔记(第11章)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1.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2.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前提条件;根本目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两个联盟:大陆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大陆范围外的(爱国,拥护祖国统一)

5.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平等(政治前提和基础;基石)、民族团结(根本保证和核心内容)、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政教分离,信仰自由。独立自主自办

6.军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复习笔记(第12章)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1.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3.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4.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5.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6.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四种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相结合(思想建设是基础;制度建党是有力保障);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核心:血肉联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中之重)

第五篇:**师大考研毛中特简答题

1.邓小平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判断各方面工作是否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什么。(16)

(1)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对如何判断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项工作是否正确提出的科学标准。具体内容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从不同方面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状态和各项工作成败是非的客观标准,不能把它们割裂和对立起来。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标准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

(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上,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它的提出,有助于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排除意识形态方面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使人们思考问题由从空泛的议论到从实际效果出发,将注意力转移到进一步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来。在“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2.简述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08)

①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a、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b、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量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造成过量消耗资源,环境严重污染,生态严重破坏。资源和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②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我国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影响了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和生态,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③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是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④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有资源和环境作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⑤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解决我国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⑥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08)

重要性: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b.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而奋斗的现实要求。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c.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对于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保持清醒头脑,实事求是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不断地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目标的统一。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

a.这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b.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c.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4.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09)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是因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

5.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06)

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辨明了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从而集中了当时党内的正确主张,初步提出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无产阶级团结占全国人口多数的一切半无产阶级(主要是贫农)、小资产阶级(主要是中农)、争取中产阶级(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左翼。以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官僚、地主、买办阶级以及中产阶级的右翼,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统治,反对在中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阶级统治的国家。

6.为什么说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06)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社会发展前途所决定的。因为:

(1)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一样,都是社会主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2)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骨干作用。

(3)知识分子是一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力军。

(4)知识分子是开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的依靠力量。

(5)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7.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什么联系和区别?(06

(一)联系

(1)社会性质: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任务:都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

(3)革命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二)区别:

(1)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2)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

(3)革命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4)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5)结果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6)所属的革命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8.试论述实现党内民主和实行人民民主之间的辩证关系?(06)

一)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联系

(1)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民主观作为指导思想。

(2)都坚持相同的民主原则。

(3)都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4)目标都具有一致性。(实现共产主义)

(二)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区别

(1)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政治功能不同

(2)党的组织体制与同级政权的组织体制在形式上不同

(3)在民主集中制方面的具体实施原则不同

(三)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1)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起示范和带头作用。

第一,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起示范和带头作用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决定的。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示范和带头作用。

第三,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起示范和带头作用是由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方式决定的。

(2)人民民主的发展对党内民主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走自己的民主政治建设之路,这是人民的愿望,也是民主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第二,人民民主的健康发展为党内民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三,人民民主的发展可以促进党内民主的进步和完善。

9.简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17)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包括: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除了上述这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的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事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事物。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基本路线?(17)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涵?(16)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其中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一条是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解放了生产力与发现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2.简要评价我国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6)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二,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上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1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的前提下,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的阶段性的特征?(15)

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1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17)区分新教材有改变

答: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做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新教材内容: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发现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尤其是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突出的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现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指出了我们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基本内涵

①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只有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才能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②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要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裕”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要使这种富裕成为“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化到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理论把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我们从更高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5.中国共产党成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5)

答:第一,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第二,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为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的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

第三,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

第四,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销统购,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只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16.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之间的关系?(14)

答: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第一,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集中力量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逐步实现历史使命,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阶级,阶层或集团在一定条件下结成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第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加之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因此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第三,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相互关系:三大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7.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14)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既坚持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着中国实际将其进一步具体化,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在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相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其次,实事求是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中,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他们都形成了各自具有丰富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而贯穿在这些内容中的一条红线就是实事求是。

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经验证明,把握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特别是把握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发展脉络,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最本质的东西。

总之,习主席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8.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的原因是什么?(13)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科学,而且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它同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实现了结合,是因为它被中国人民所掌握。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是因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简述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及其重要意义?(12)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个基本观点,提出了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例如: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关于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知识分子

要同工农相结合,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社会和工作实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等等。他指出:“为什么入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革命工作要极端负责,要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

意义: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2、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是中国的改革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执政党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20.简述中国特色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11)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两大理论成果。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虽然不包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内,但这并不否定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2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13)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党的十八大精辟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概括提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历史方位、基本路线、历史任务、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实践和认识的科学总结。

22.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13.1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以人为本简明扼要、正确精辟地概括了实现科学发展观所必须坚持的出发点、主体、动力、目的等基本原则,而这些正是构成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的基本要素,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根本方法能否实现的前提和关键。从理论上讲,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充分肯定了人、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从实践上看,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抓住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保证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方针和总体战略。

23.简述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13)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是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有利于解放思想、发展经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中国梦的有力保障。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对世界时代潮流的积极回应,是中国主动应对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之举。中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为世界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总之,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自由?

自由通常是讲政治自由,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权利。社会主义自由比资本主义的自由具有优越性,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政权在人民手中,这是最大的政治自由;公有制为主体,从经济基础上铲除了金钱对自由的束缚。与此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人们在思想上获得了空前自由。

25.简述和谐世界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2005年4月,胡锦涛参加亚非峰会时第一次提出和谐世界这一理念。和谐世界的科学内涵包括: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和谐世界的理论意义:

1和谐世界理念与中国的外交基本理念一脉相承,高度概括了中国外交的理想追求与全球战略的核心内涵,和谐世界的构想是和谐社会构想在国际上的延伸。

2和谐世界理念传承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厚底蕴,勾画了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界观体系。

3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和国际社会“四位一体”的和谐。

4和谐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6.新世纪新阶段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哪些问题?

新世纪新阶段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哪些问题?

新世纪新阶段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形势复杂,竞争激烈;国内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党的领导:

1要着力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切实实施这一方略,有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要着力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革领导体制,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党政关系,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执政党对国家权力系统的领导,在执政过程中,党政有各自的职能,不能随意混淆或合一。

3要着力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建立最大限度地及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要求、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制度和机制,促进党的民主和科学决策,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坚决惩治党内腐败现象,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4要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四风”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因此要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解决好工作不实的问题;解决在人民群众利益上不维护、不作为的问题;着重克服及时行乐思想和特权现象;着重狠刹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党的领导。

27.你如何理解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12)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顺应了当今世界的潮流,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

28.简述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基本途径?

1、新世纪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2、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3、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思想的大解放带动经济的大发展。广大农村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封建落后的“小生产”思想观念的束缚还没有彻底摆脱,因此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思想的大解放带动经济的大发展。4、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同时引导农民外出务工,拓宽农民就业门路,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5、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29.从民生视角简述为什么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2、强国必先强教。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3、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4、因此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0.关怀弱势群体是社会主义题中的应有之义?(11)

1、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2、现阶段,贫困意味着剥夺了弱势群体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而贫困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意味着贫困者在享有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上的权力的被剥夺。3、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时提到了两点原因,一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二是资本主义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不公正。所以,关怀弱势群体才能实现社会公正,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如果弱势群体不能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就是一种不公正,是与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相悖的。可见,关怀弱势群体问题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31.简述建设创新性国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现代化国家的的重大举措。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4、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

32.为什么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创新。2、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一切剥削社会的根本标志之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己力量,实现了人的解放,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4、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5、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和强大动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人的素质对发展先进生产力已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3.简述如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0)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34.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为什么要解放思想?

1)继续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一致的。

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就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继续解放思想的目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通过继续解放思想,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使思想认识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我国现阶段的实际。

(4)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继续解放思想

思想解放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只有落实到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才能彰显出强大的力量。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历程。

(5)解放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探索永无止境。

只有不断的继续解放思想,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5.简述在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重大意义?

1)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

(2)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3)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36.完善社会管理是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请简述当前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主要举措?

(1)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2)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3)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4)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

(5)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37.简述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09)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38.如何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要判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的,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决定了我们党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法,通过调整和改革,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决定了社会和谐是我国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过程的基本形态,即中国社会在本质上是和谐的。

39.简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09.1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40.简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能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这种认同和凝聚能力主要来源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1.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一)重要性: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1)理论上

a.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发展;

b.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实践上

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b.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c.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d.是应对外部挑战、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重要条件。

(二)可能性: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具备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1)从国际上看,一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2)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为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42.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07)

(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三)(1)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①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②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③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43.为什么在当前我国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我们强调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所谓“又快又好”,一是指发展的速度要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以避免走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质量和效益的老路;二是指快速发展要与平稳发展相统一,以避免大起大落、经济波动过大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做法;三是指经济快速发展要与加大社会建设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相统一,以克服“经济一腿长、社会一腿短”等问题。

44.简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关系?14

第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我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保证。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而决不能削弱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要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45.简述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作用?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1)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2)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

(3)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4)减轻国家负担,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需要;

(5)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的需要。

46.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06))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历史经验的生动概括和总结,又是党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事的一贯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2)长期共存,不是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而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最终消亡相联系的。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互相监督,民主党派可以对共产党起到一个监督、督导的作用。

(3)这一方针有利于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团结在党的周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加强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决策科学化。

47.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灭党亡国,请你分析为什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它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哲学命题,而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为对象,是由实践到认识乃至理论的科学思想体系。不仅具有丰富的哲学理论性和文化思想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广泛的指导性和实践性,从实践到认识和从认识到实践的全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48.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15

意义:(1)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解决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3)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阶段性目标,就是到2020年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49、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50.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之初: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怎样改善党的领导?这个重大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不好好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坚持不了,党的领导提高不了党的威信,你是如何理解这两段话的?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党对国家大政策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党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的领导,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这些都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

(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

(1)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从国内看,当今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要求。

(3)从党的自身情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这都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

(三)当前改善党的领导。需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52、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16)

答: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

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53、简述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的特点。(17)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三是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为什么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

3、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

4、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21、试述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2、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什么要建立统一战线?它包含哪两个联盟?

4、简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及其实质。

1、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2、简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时期取得的重要思想成果。

3、简述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

下载毛中特中关于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总结(15考研)(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中特中关于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总结(15考研)(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

    2014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要:2014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

    2012考研政治重点难点内容总结毛中特(★)

    龙耒为你服务! 2012考研政治重点难点内容总结:毛中特之二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难点总结之经济体制创新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第一,......

    2013考研政治 毛中特知识点综合总结

    2013考研政治 总结一 毛泽东著作汇总 1.关于革命道路的文章 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1928年10月和11月,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

    2018考研政治:毛中特复习要点总结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机构 2018考研政治:毛中特复习要点总结 不知道在这个暑假小伙伴们的政治复习进行得是否顺利,今天小编帮小伙伴们总结了毛中特复习中必须......

    毛中特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毛中特总结修改

    第七章 1.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 国内:政治上:整个国家处于混乱状态。 经济上: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 国际:20世纪......

    考点总结——毛中特

    常考主观题  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理解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关于基本路线的几个提法)(选择或简答) ①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 ②以经济......

    毛中特 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要文献总结(蒋中挺) 大革命时期(1921—1927) 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 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文章。 1)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