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中特各种本质的总结
毛中特中各种本质、核心、基本方针、基本路线、指导思想总结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阶级性和实践性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也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
系统主要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归纳和演绎是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 社会的本质是实践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的根本点在于生产方式 生产力的特征: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 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国家本质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统治工具、暴力机关 文化的本质即人化
科学技术本质特征:始终以客观事实和规律为依据,以实践为准绳;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事业,具有特有的社会建制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质:(动物)社会劳动;(人)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 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 研究对象:生产关系 根本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 劳动二重性:抽象劳动,具体劳动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货币的本质:固定得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剩余价值的本质: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和
资本的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再生产既是产品的再生产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研究的理论前提是两大部类的划分 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I(v+m)=IIc 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I(v+v+m/x)=II(c+c)考察社会总资本运动必须以社会总产品出发点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实质: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 土地价格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
国民收入的价值形式:全社会可变资本量与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之和 国民收入到实物形式:体现新价值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力量,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取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
资本国际化的动因: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 资本国际化的条件: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过剩
毛泽东思想概论
最基本的经验: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认识近代中国的国情是认识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领导权问题是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一般地要消灭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社会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
(1)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民主专政
(2)抗日战争时期:“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3)解放战争时期:民主联合政府
(4)新中国成立:建立以无产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和中心内容
土地革命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
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的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力
土地改革基本原则: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满足中农的利益 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化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长期的武装斗争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
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武装夺取政权,战争解决问题
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紧密结合 人民军队建设基本原则:党指挥枪
人民军队唯一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民军队任务:打仗、群众工作,筹款
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官民一致,官兵一致,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 积极防御是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核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战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以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为主要的作战形式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抗日战争时期: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区别标志)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一化三改造
农业手工业改造经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发给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从临时到初级到高级的过渡形式
工商业改造的经验:采取利用、限制,与改造的政策,以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过渡形式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统一战线: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社会主义文化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中最具特色、最根本的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思想路线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邓小平理论概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社会性质和社会主义发展程度
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路线的实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纲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和促进经济效率提高的前提条件 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两个飞跃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核心是要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环节是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途径是把科技与教育和经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所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从而也是保持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市场发育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价格改革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即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生产力布局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总目标: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政治体制改革基本要求: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政治体制改革主要任务: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政治体制改革原则: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基础是思想建设
当前世界矛盾和竞争的核心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
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独立自主
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第二篇:毛中特总结
中国十九大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为贯彻十八大精神,党中央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制定“十三五”规划、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斤。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南海岛礁建设积极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实施。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状况和风气明显好转。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把纪律挺在前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出台中央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巡视利剑作用彰显,实现中央和省级党委巡视全覆盖。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同志们!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我们要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十八大以来,新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全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
(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十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十二)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十三)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
(十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
以上十四条,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同志们!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四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二)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三)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四)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五)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
(六)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五)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七)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九、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一)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
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
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十一、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全党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一)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革命理想高于天。
(三)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党的组织和干部、向上级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
(五)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坚持以上率下,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继续整治“四风”问题,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赋予有干部管理权限的党组相应纪律处分权限,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六)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
(七)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深化政治巡视,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完善统计体制。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
(八)全面增强执政本领。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
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
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
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
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
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1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依法治国十六字方针:
依法治国的(老)十六字方针,内容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党的十八大提出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的内容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3【新征程】
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战略安排】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一)1978-1984年主要是普及联产承包责任制。(二)1985-1990年主要是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非农产业体制。(三)1991-1995年农村改革基本停滞,乡镇企业处于治理整顿状态。(四)1996-2003年我国开展了农村税费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发展再掀新高潮。(五)2003年至今主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国企改革的阶段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0)以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为突破口,主要内容是扩权、减税、让利,给企业一定的自主财产和经营权利。第二阶段(1981—1982)的主要内容是试运行经济责任制。1980年开始在部分地区企业试行多种形式的盈亏包干责任制和记分计工资、计件工资、浮动工资等办法,把生产责任制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并逐渐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第三阶段(1983—1986)的主要内容是利改税。1983年6月在各地试点基础上实行税利并存的第一步利改税。1984年9月,税利并存过渡到完全的税代利,从而促进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第四阶段(1987—1991)的主要内容是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实行以“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补”为主要内容的承包制,从而打破了大锅饭,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第五阶段(1992年后)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改革。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建立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从总体上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论理论和政策上采取了何种“说法”,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从开始实际上就是“市场导向”的。
6习总系列讲话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我们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奋进力量的迫切需要,是把握发展大势、明确前进方向的迫切需要,是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员干部素养、增强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迫切需要,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习好贯彻好讲话精神,才能进一步坚定主心骨,保持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团结统一,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才能进一步增强战略思维和战略定力,更好地观大势、谋大事,排除各种干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才能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把握发展规律、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更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切实承担起党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
7我国政治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答案要点】(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包括:1人民民主专政;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
国有机统一起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司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体制改革工作要循序渐进地进行。1 党的领导下进行 2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 3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法治原则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4 政治体制改革要循序渐进的进行,不能一蹴而就
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司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地位和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3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4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及其优势,说明应当怎样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2)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人会制度是符合中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这告诉我们,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
(3)我国政党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3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4是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民主人士的共同选择。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1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协商渠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3发挥人民政协作为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
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充分发挥代表作用。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完善人大工作机制,通过座谈、听证、评估、公布法律草案等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备案审查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为什么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意义?(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答案要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1文化是建设是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3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4文化为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主要内容和意义:1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标准)。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是这个体系的精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3)基本内涵和要求:1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
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9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要求和重点是什么?(2)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答案要点】
(1)基本要求和重点:1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2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放在首位的是群众利益。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就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2)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就要: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责权、依法自治、发挥作用。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
毛中特每章重要知识点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所回答的基本问题? 【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邓: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 科:为什么要科学发展、怎么实现科学发展、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毛:【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邓:【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三:【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邓:【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他同样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三:【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代笔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5.邓小平是如何重新确立和发展实事求是发展路线的?
实事求是发展路线的【偏离】:1957年下半年以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不同程度的偏离
【开始恢复】1976年10月份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造成的严重局势
【提倡】 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倡导实事求是
【强调】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
【重新确立】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发展】 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生机的法宝
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如何理解】(1)实事求是是内在的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2)实事求是也内在的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7、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8、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
9.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相互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0.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一化三改”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1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内容及科学含义:
【内容】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内涵】(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2)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13、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科学决断?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科学内涵】(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基本特征】
十三大:(1)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
(2)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
(3)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4)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
(5)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十五大:(1)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9)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15、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性特征的新概括:)
十七大:(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1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纲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由和谐相处的局面。
17、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
【十三大的“老三步:】
1.从1981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十五大的“新三步”】
(1)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在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3)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18、总体小康的特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总体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新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19、结合初级阶段基本特征分析初级阶段的艰巨性、长期性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1.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2.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无法逾越的 3.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不是短时期能够解决的 4.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 5.6.当今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肩负着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
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主义制度比较成熟的阶段
六.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0、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的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的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2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含义:
【科学含义】(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经济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背景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基本特征:
【基本框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基本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再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3、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阶段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1)以劳动作为主要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差距原因】(1)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解决办法】(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A.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B.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4、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的构建?)
【国民经济】(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2)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3)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创新国家】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
(1)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2)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发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是什么?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
【两个坚持、三个转变】
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4.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5.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意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出发,既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又体现时代特点的工业化道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已不可能关起门来先搞工业化,在搞信息化,而是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6、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中央明确规定的“三农”工作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
【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与很大的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2.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27、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重要意义】(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8、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国体】即国家的阶级性质,是指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掌握,我国的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即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指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我国的政体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9、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互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0、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1.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3.3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2、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3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基本内容】(1)一个中国(2)
(3)高度自治(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重要意义】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即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造成的不良后果 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三篇:毛中特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将答案字母写在答题纸上。)1.社会主义本质是(D)A.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
C.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D)
A.实行公有制 B.实行按劳分配 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D.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C)
A.坚持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 B.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消灭贫富差别 4.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是要科学认识(C)
A.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B.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C.社会主义的本质 D.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5.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是(D)
A.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D.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并维持其主体地位 6.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D)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7.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C)A.消除剥削现象 B.实现社会公正
C.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公平占有生产资料和消费品 8.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D)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C.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9.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C)
A.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不同 B.社会基本矛盾不同 C.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同 D.意识形态的不同 10.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C)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土地改革的完成
11.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D)A.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B.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1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D)
A.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B.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C.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共同属性 D.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范畴 13.邓小平认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D)
A.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 B.四项基本原则
C.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 D.自己的发展 14.1980年5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A)A.本质 B.特征 C.目标 D.原则
15.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C)A.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C.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本质 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6.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C)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D.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17.实现共同富裕是(A)
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B.社会主义重要原则 C.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现 D.资本主义的本质内容 18.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D)A.精髓 B.思想基础 C.理论前提 D.核心内容 19.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A)A.发展 B.改革
C.稳定 D.党的建设
20.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和结果是(D)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
C.消灭两极分化 D.实现共同富裕 21.科学技术是(D)
A.经济发展的关键 B.社会发展的制高点 C.社会发展的关键 D.第一生产力 22.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D)
A.不断发展生产力 B.增加社会主义积累 C.提高经济效益 D.实现共同富裕 23.改革开放一开始就遇到的争论是(B)
A.和平与发展 B.姓“社”名“资” C.理论与实践 D.生产与生活
24.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B)A.剩余价值的理论 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C.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D.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25.邓小平指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C)
A.减少人口 B.改进执政方式 C.发展 D.改革 26.社会主义本质的前2条是(A)方面的目标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上层建筑 D.初级阶段 27 社会主义本质的后3条是(C)方面的目标 A.生产力 B.人民利益
C.上层建筑 D.共产主义 28.过去我们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是由于(C)
A.离开了上层建筑 B.脱离了生产关系 C.脱离了生产力 D.脱离了本质 29.资本主义发展生产的目的是(A)
A.少数人富裕 B.大家得利
C.共同富裕 D.满足社会需要
30.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D)
A.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B.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消灭商品 D.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 3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A)。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 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32.“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处于长期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是在(A)
A.1980年 B.1982年 C.1978年 D.1994年 33.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生产力的途径是(B)
A.革命 B.改革 C.阶级斗争 D.政治运动
34.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党的(C)A.十一的 B.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一届六中全会 35.实现共同富裕的捷径是(D)
A.大力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
C.消除两级分化 D.允许一部分人 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36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A)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 C.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D.一场阶级革命
37.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C)A.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轨道上来 B.提高劳动者和管理者的能力的轨道上来 C.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D.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38.“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在党的(B)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二届三中全会
39.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A)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49年建国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改革开放起 40.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A)A.生产力发展比资本主义更快更高,并在此基础上改善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B.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动摇
C.经济计划性比资本主义更强,更能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更高,并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41.“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一论断(B)A.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要求 B.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C.是社会主义的最低纲领 D.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
42.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C)
A.生产力落后 B.人口众多
C.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43.1980年5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A)A.本质 B.特征 C.目标 D.原则 44.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C)
A.民主集中制 B.共产党的领导 C.人民当家作主 D.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45.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一个标志性的重要理论成果是(B)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论十大关系》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关于目前的形势与任务》 46.是否有利于(A)是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
A.发展生产力 B.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加强党的领导 47.我国大规模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的标志是(D)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48.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论断是(D)
A.党的十四大提出的 B.党的十五大提出的
C.党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D.党的十六大提出的 49.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D)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50.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C.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D.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矛盾的需要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将答案字母写在答题纸上。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BD)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意义(ABCD)A.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和人民利益的目标,在动态中描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B.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
C.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 D.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主要表现在(ABCD)
A.突出生产力目标和人民利益目标,从根本上破除了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观念
B.坚持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又为完善和发展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指出了明确方向 C.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D.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倾向 4.社会主义社会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的基本条件是(BD)A.人们之间的关系是互助协作关系
B.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 C.允许人们用各种手段实现富裕
D.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5.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ABCD)
A.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 B.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 C.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D.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 6.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纠正了(BC)
A.以往片面强调发展生产力,忽视生产关系变革的倾向 B.以往忽视发展生产力,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变革的倾向 C.以往脱离生产力抽象谈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倾向 D.以往脱离生产关系抽象谈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倾向
7.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以后,我们党明确了下列哪些问题(ABCD)A.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B.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C.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D.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 8.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ABCD)
A.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 C.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根本任务 D.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生产力是(ABCD)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D.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10.发展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ABCD)A.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
B.发展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要求
C.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实现国富民强的要求
D.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11.为什么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ABCD)
A.这是世界社会主义遇到的普遍问题
B.这是二十世纪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经验教训;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坚持的社会主义必须是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改革开放以来的分歧和困惑都是围绕着搞清楚这个问题
1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没有搞清楚(AB),而这正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A.什么是社会主义,B.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D.什么是解放思想 13.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ABCD)。
A.消灭剥削 B.消除两极分化 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D.人的全面发展 1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于(ABD)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前提
B.生产力不发达、人口多、底子薄的现实状况
C.工业化、经济健全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不可逾越性 D.新时代条件下的现代化标准
15.邓小平指出,建设社会主义(BCD)A.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C.没有固定的模式 D.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16.邓小平关于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揭示了我国当前的(ABC)A.社会性质 B.社会发展水平C.社会发展程度 D.社会发展模式
1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B)A.我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B.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C.农业人口还占很大比重 D.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
18.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客观依据是(ABCDE)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B.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C.解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
D.适应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时代的要求E.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正确结论 1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BCD)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C.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D.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矛盾的需要
20.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制定和实施发展高科技的计划。这一现象告诉我们(ABCD)
A.科技的发展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B.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C.在当代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已作为第一生产力发挥作用
D.我国也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三、判断题(要求判断正误,将答案字母写在答题纸上。)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难以把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区别开来。A.正确 B.错误(B)
2.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没有提到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说明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关系。
A.正确 B.错误(B)
3.现阶段我们的社会主义还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A.正确 B.错误(A)
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A.正确 B.错误(B)
5.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就是指发展经济。A.正确 B.错误(B)
6.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
A.正确 B.错误(A)
7.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同步富裕。
A.正确 B.错误(B)
8.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A.正确 B.错误(A)
9.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就具备了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
A.正确 B.错误(A)
10.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A.正确 B.错误(A)
四、论述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怎样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第四篇:毛中特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3、邓小平理论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我国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了失误产生的原因,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4、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实力。”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同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6、中国无产阶级的基本有点和自身特点:
7、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依据①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②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地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③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④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又包含4小点)a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间隙b农村革命根据地有较好的群众基础c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使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d相当力量红军的存在和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8、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9、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10、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阶级政策);贫农和下中农一起,约占农村人口的60%到70%,都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从而解决了农村依靠农民大多数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党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包括原来是贫农而在土地改革后变成的下中农以及老中农的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
11、(为什么?)发展才是硬道理: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性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12、(为什么?)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①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因为不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都要靠发展。③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无论国内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党就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
13、(每一点后要结合实际解释说明)(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领域,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②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推动力量。科学技术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生产要素,使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的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③科学技术使管理日益现代化。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使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南方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①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②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16、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排除了个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无偿地占有他人劳动成果。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
17、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18、为什么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增加,推动着消费结构升级,形成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国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理念②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由于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再加上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③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由于我国基本国情没变,社会矛盾没变。现代化建设任务艰巨,要解决好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等问题,我们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19、如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提高自主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④统筹区域发展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①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②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到2020年进人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21、三个转变(多选):①促进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2、资源节约型社会: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
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②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③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④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23、基本民主自治体系: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24、依法治国的意义:①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③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④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5、中特文化地位和作用: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要内容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主题,树立共同理想;精髓,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基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8、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③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9、如何发展文化产业?①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建设,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②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改革中贯彻“创新为主、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调动社会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3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依据:①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31、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3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3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略)
34、加快改善民生建设的原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社会和谐社会。
35、优先发展教育,建立资源强国: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优化教育结构③推进教育改革创新④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36、为什么要发展就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就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积极发展经济和调整结构,以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②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③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要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
37、深化收入体制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②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第五篇:毛中特总结修改
第七章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
国内:政治上:整个国家处于混乱状态。经济上: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
国际: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
(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2、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1)就改革解放生产力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2)就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3)就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4)就改革决定中国命运的意义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3、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1)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必须全面深化改革。(2)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期待,必须全面深化改革。(3)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4)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5、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 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
6、中国30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
7、如何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政治方面: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能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
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9、如何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1)、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整体推进就是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突破是以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对全面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2)、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顶层设计一般指的是从最高层次上去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3)、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具坚实基础。
10、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第一,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第二、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机遇的客观要求。第三,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第四,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3、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对外开放水平,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发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以开放促发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
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第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6、我国市场经济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生产秩序不规范;第二,生产要素市场严重滞后;第三,市场规则不统一;第四,市场竞争不充分。要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基本依据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凡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13、如何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探索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14、如何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
1)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15、如何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原则。
二、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方法,保证各种所有制企业进入也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此小段还可以单独作为“怎样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个问题的答案)
三、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18、“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
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二是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
三是增长动力的新常态,即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9、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第二、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第三、态下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第四常态下的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20、如何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第一、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四化”道路。第三、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第四、必须坚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21、对当前的分析及认识
当前,我过收入分配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图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的战略部署,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和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的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2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
23、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法者,治之端也。”全面依法治国,是解决当合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前提。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a“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b,依法治国是一项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c,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25、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
26、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习近平主席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8、为实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27、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第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
•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第二,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始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第三,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29、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 第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第三,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第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第五,加强法治队伍建设。30、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第二、坚持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第三、坚持依法治国原则。第四、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3)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1)保证人民当家作主(2)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3)发展各项政治民主制度(4)建设法治中国
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1)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2)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3)发展基层民主。
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容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2、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3)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4)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5)必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时抓。
3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这个体系的精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两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
36、如何把握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1)要充分认识两者的内在一致性。(2)还有认识到两者各有侧重,特别是是要看到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
37、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2)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3)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4)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38、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4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完善(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3)社会就业比较充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6)全社会创造活力明显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41、党的十八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社会建设目标
(1)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3)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4)就业更加充分(5)收入分配差距缩小(6)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43、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1)办好人民满意度教育;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44、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5、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47、如何建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2)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3)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4)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48、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3、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第九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答:1)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思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答:形成:a)1949年3月,提出解放全中国,直至解放台湾;b)1949年12月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中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c)20世纪50年代中期,围绕台湾问题的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并从两个方面展开工作;d)1958年8月,为粉碎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猛烈炮火轰击金门 3,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答:a)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b)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
c)两岸交流,归根结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
d)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
e)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思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基本内容: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区。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重要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第十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所谓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1)世界多极化(2)经济全球化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2)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3)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4,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1)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2)要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3)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5、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十一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体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离出来的。
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新时期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有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敢冒风险,走出了条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之路。伟大而艰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的根本观点。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是由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和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第二、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第三、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第十二章思考题
1、怎样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党的领导; 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党的领导;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凝聚亿万人民力量,需要党的领导。第四、应对复杂国际环境需要党的领导。
2、为什么说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2)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如果说坚持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事业要不要党的领导,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那么,坚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则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问题。
3、如何理解全面从严治党及其重大意义? 理解:(小题目这样回答)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应对国际国内风险考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客观需要。
(大题目这样回答)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狠抓组织;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全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作风建设至关重要。意义:“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所谓“全面”,就是治党要覆盖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等各个领域;所谓“从严”,就是用更严格的标准管党治党,对党员的要求比对普通群众的要求更严格,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从强调“从严治党”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标志着党对自身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