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王自成)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王自成
1969年,北京八一中学的16岁的初中生习近平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当知青。到1975年,他已经成长为梁家河大队的支部书记,并经过推荐被清华大学录取。乍一看来,他虽然花了七年的时间,但仍然可以说是顺风顺水,进步神速。但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才知道他的成绩来之不易。他的父亲习仲勋同志曾是国家副总理,但当时正受到迫害。因此他不仅未能享受到“高干子弟”的特殊待遇,反而被视为“黑帮子弟”,在北京受到歧视。以致他的朋友们都说:“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
然而,习近平没有消沉、气馁,反而在逆境中奋起,顺利闯过“跳蚤关”、“饮食关”、“思想关”和“劳动关”。对习近平而言,跳蚤的撕咬、粗粮少菜的生活以及挑水、担粪以及打坝、挖井之类的重体力劳动,都只是“饿其筋骨,劳其体肤”的小插曲,在身体上把他锻炼成为挣10个工分的壮劳力,更在思想上深入体验了中国农民的疾苦与思想感情,树立了要为老百姓做事的崇高志向。他卖力劳动,修厕所、办夜校、当社教干部、打坝、办经销社、办沼气,劳心为落后的农村谋划,劳力在老百姓之前,带头实干,处处认真踏实,因此也就事事顺利成功。习近平在逆境中奋斗的精神令人感动,他的为群众踏实工作的精神值得钦佩。
然而,更令我感动的是陕北人民和当地的干部群众。正如陶海粟所回忆的:“去延川之前,习近平已确定要被送到少管所,只是因为当时少管所人满为患,让他先等着;雷榕生当时正在‘黑帮子弟学习班’里关着,丧失了人身自由。对他们的家庭和他们自己来说,北京的环境可以说是‘风刀霜剑严相逼’,去陕北实际上是某种程度的解脱”。而“到了陕北以后,我们都感受到,那些解放20多年了仍然称自己为‘受苦人’的淳朴的陕北老百姓,却对我们张开了臂膀,敞开了心扉。在他们眼里,评价一个知青,干活好坏远比出身好坏更重要。而且经济文化极端落后,任何一点儿简单的知识,比如知道氮磷钾的区别,就能派上用场”。这些普通的陕北农民虽然自己没有知识,但却尊重知识,进而尊重知青;他们自己虽然都吃不饱穿不暖,却把粮食省下来接纳知青;他们艰苦而勤劳,所以他们尊重劳动,进而尊重卖力劳动的习近平;他们懂得以德报德,从不落井下石,所以他们不看出身,不仅认可作为“黑帮子弟”的习近平的努力和能力,还顶着政治压力推选他为梁家河大队的支部书记,推荐他上清华大学深造。
对于陕北当时的贫穷,黑荫贵如是回忆:“接待我们插队的时候是陕北最艰苦困难的时候,苦到什么程度? 生活上除了煤油、盐以外,什么酱油啊醋啊都没有,就是有一点辣椒面,好一点的再有点芝麻,可以压点芝麻盐。一年四季除了冬天吃点酸菜,夏天也基本没有什么菜吃。一年的粮食,连六个月都吃不到。那时候公粮任务比较重,购粮任务也比较重。我当干部深有体会,当干部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农民把粮食种下去,让粮食能收到国库,这就是你的任务”。而对陕北农民对知青的情谊,黑荫贵如是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一个大队要接纳30多个正能吃饭的北京知青,这些粮食要从他们分配的粮食里拿出来,但没有任何人说‘知青抢我们的口粮来了’,而是心甘情愿得接纳这些人,包容这些人。”其实,陕北农民的贡献还不止如此,黑荫贵深情地说:“我曾经总结过一段话:我们知青夺了陕北老百姓的口粮,夺了他们的征兵指标,夺了他们的教师录取指标,但没有人认为我们把它‘夺了’,而是心甘情愿地让出这些指标。就像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里写的,当地的农村后生们多么渴望有一个指标,哪怕是当兵当老师呢!但是我们知青去了以后,这些指标几乎让我们占完了,老百姓没有怨言,而且欢天喜地把我们送走。”
所以,是陕北伟大的人民培育了像习近平这样优秀的儿子。当年的陕北人民和干部,包括县委书记申易、同为知青的县团委书记陶海粟,乃至作为普通农民的黑娃、随娃,他们中没有任何人在当年就能预知习近平会成为国家主席,他们谁也不是为了“攀龙附凤”才接习近平。他们本着与生俱来的正直、善良、勤劳、淳朴、以德报德以及尊重知识与劳动的优秀品质,接纳、帮助、培育了习近平。这种优秀品质,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共有的品质。有我们民族的这种优秀品质的土壤,中华民族就能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就必将会变为现实。
2017年11月16日星期四
第二篇: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一曲嘹亮的青春之歌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日前,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收录了当年与总书记同期插队下乡的知青以及当地村民的采访实录,通过亲历者回忆当年总书记在梁家河艰苦奋斗的细节,还原了总书记青年时代的成长经历。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深刻地感受到,这本书不仅翔实地再现了总书记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峥嵘青春,更是一曲嘹亮的青春之歌、一部做人做事的生动教材, 学习这本书,我们要从书中汲取丰厚精神滋养,把理想信念作为自身动力, 用艰难困苦来砥砺青春, 用勤学实干、创新创造来完善自我,永葆赤子情怀本色,总书记为榜样,用实际行动诠释人生的价值。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同志说:“当年我离开梁家河的时候,我就有个想法,如果将来有机会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由此可见,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就已经把为人民做实事作为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理想追求。当年,总书记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面对特殊时期和不公对待,他从来没有对党产生丝毫怀疑和动摇,以无比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精神境界,建立起了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和执着,并为之无私奉献、不懈奋斗。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精神之“钙”。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尤其是纪检监察干部,更要始终不渝,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多吸“理论之氧”,常补“精神之钙”,坚定不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投
三要做到履职担当。一个没有担当精神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我们的人生价值如何实现,就要看我们做了哪些对人民群众有益的事情。习近平小小年纪就扛起了村支书重任,真抓实干地带领群众抓生产、搞建设。他不仅自己积极劳动,还带领广大社员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点和第一座磨坊、淤地坝,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件件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群众生活逐步改善,村民外出乞讨成为历史,这一桩桩鲜活生动的事例,生动诠释了总书记敢作敢为、执着奉献,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责任担当。作为新时代的纪检监察干部,我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忠诚、干净、担当。在当前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干部的担当精神尤为重要。我们要时刻把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担当、是否敢于担当作为对自己的最基本要求,自觉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使命放在心上,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从办好一件案件、解决一件具体问题做起,不放过一个腐败分子,不忽视一件群众诉求,坚持对工作负责、对群众负责、对自己负责,努力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四要密切群众感情。“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这是总书记在总结七年知青岁月时的感言。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他真正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老百姓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七年。七年时间,他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乡亲们眼里能挑120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榜样。正是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厚植为民的博大情怀,学习总书记艰苦奋斗的
第三篇: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人的一生被划分成了很多的阶段,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经历的差异成就不同的人生轨迹。青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这意味着青年时期的经历跟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本书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品读此书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
毋庸置疑,本书意义非凡,对青年来说更为意义深远。它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还是当代青年人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更是当代青年人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艰苦奋斗 磨砺七载
1969年,从北京同乘一列火车去插队的知青,大多数人在插队一到两年内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而习近平在陕北一待就是七年。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虽然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但习近平七年来经历的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先贤的这句话在习总书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
实事求是 干在实处
习近平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但若想在两年内做出这么多大事实事,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每件事情都不是特别大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就有很大很显著的效果。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习近平在艰苦时期的苦干实干,为百姓做实事,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干在实处,取得实效,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
坚定理想 绽放青春
2013年习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习近平“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七年来,习近平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在这七年时间里,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在实干中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很多青年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迷失方向,我们从习近平的知青经历中学习到,年轻人要不畏困难,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经受考验,在努力实干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情系人民 磨砺初心
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就已悄然扎根,“七年知青经历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到确立以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精神所在,更加具体、清晰地理解“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的执政为民情怀。习总书记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执政为民情怀与目前的“厕所革命”是呼应的。五十年前,习近平在梁家河做知青时就进行过厕所整改,此后,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都一直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三年两次重要指示“厕所革命”,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对百姓民生问题的高度关切,彰显了习总书记“民生之事无小事,民生之事一抓到底”的执政为民情怀。
矢志奋斗 砥砺前行
青年有理想,国家才能有希望,青年有信念,民族理想才能实现。七年的知青岁月将青年习近平于黄土高原和基层百姓深深融合到了一起,其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促使他在大学毕业后果断走向穷困人民、走进基层百姓,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习近平从破旧的农村通过苦干实干走进繁华的大都市,大学毕业后又从繁华的大都市主动回到农村,其青春再次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楷模和榜样。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责任感和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
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当时的严酷考验与巨大困难,准确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历史潮流,在艰难的岁月里爱学习、能吃苦、有追求、办实事、重辩证、敢担当,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励志勤学、刻苦磨炼,敢为人先,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争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见证者和全程参与者,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实践者和奋力开拓者。
第四篇: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知识的摇篮,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近日,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收获匪浅。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内容讲述的是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年轻时的习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生活经历。讲述的是与年轻时的习总书记一起生活、劳动、生产的群众、知青,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习总书记当年的历练故事,通过故事再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苦是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吃苦,是青年习近平面对困难的勇敢选择。“我就是个普通农民”是习近平插队时常说的话。他既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又以农民带头人的姿态以身作则,与乡亲们一起放羊、铡草、一起挑粪、拉煤,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群众打出梁家河第一口水井,建成第一个淤地坝。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总书记越是在艰苦的环境,越是不断地学习,通过书籍探寻真理,从而强大自己的内心,充实了自己的灵魂。
大部分人都可能经历艰难困苦的人生历程。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成为摧毁你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你的人生态度。总书记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关键在于他不懈追求,志存高远。
最美的青春是奉献。总书记把七年的岁月奉献给了黄土地、奉献给了老百姓,奉献是总书记坚持的信念。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习近平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入党后不久即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冬天里,社员除了搞农田基建外,还要拉煤供一年做饭取暖用。有一天,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一些农村在搞沼气,用来做饭、照明,既方便,又廉价。他立即请假自费到绵阳实地考察沼气池建造技术。那时,延安还没有通火车,他坐了两天汽车到西安,然后再坐火车到四川。回到村里后,习近平一边给社员们讲述沼气的好处,一边建了第一口沼气池,用事实来说服社员。当社员用第一口沼气池的沼气做饭照明的时候,乡亲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的习支书“有知识、点子多”。到1975年,全村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一共建成几十口沼气池,基本上解决了社员做饭、照明的问题。
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总书记懂农民、爱百姓,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了这片黄土地,融入到了中国最基层的人民群众之中。
通过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我深刻感知到总书记青年时期的苦难辉煌,对总书记充满了崇敬和爱戴之情。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我要向总书记学习,不能在应当吃苦时选择安逸,更不能在应该奋斗时选择逃避,而是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艰苦奋斗中淬炼成钢。还应该把奉献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把人生追求融入到国家事业发展洪流,坚定信念,爱岗敬业,以无怨无悔的奉献书写青春的篇章。
重温习近平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切实感受作为基层公务员该有的心智和作为,他就像挺立在我面前的一棵树,是极好的榜样。
第五篇: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通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的故事细节再现了习总书记在陕北黄土高原的七年知青岁月,深深打动了我们,也为我们大学生今后人生路上提供了选择和答案。通过学习和研读,深受震撼和冲击,进一步加深了对总书记的敬仰,进一步增强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下面结合自己校园生活浅谈一下我的几点学习心得:
一是吃苦耐劳,铸就坚强意志和崇高品格。梁家河坐落于陕北黄土高原中,气候恶劣,风沙大,土地贫瘠,自然环境严酷,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缺穿少吃。年少的习近平来自京城,但是没有享受到任何特殊待遇,真正与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真诚地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闯过了“睡不着”、“吃不惯”、“劳作重”等难关。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磨炼了习总书记吃苦耐劳、坚毅刚强的性格,磨练了他不向任何困难低头的坚强意志,使他在艰难环境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总书记后来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这正是这段生活经历对其人生影响的最好诠释。对照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睡空调房,吃食堂,洗热水澡,穿时尚衣服,我们有什么理由发牢骚,发脾气,不好好发奋学习呢?
二是心系群众,扎根群众,铸就为民情怀。只有心系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他全面了解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辛,就越激发他为群众做实事的激情。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老乡对我这么好,我不能就这样一走了事,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习总在梁家河的7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作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磨坊、办沼气。拿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倾其所有慷慨助人,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近平的为民情怀。与乡亲们干在一起,吃在一起,睡在一起,苦在一起,正是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也建立了与人民群众难舍难分的感情。所以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向全世界承诺6000万贫困户到2020年全部摘掉贫困帽子。也要给他们一样过上幸福生活,就是因为他曾经也是一名农民,他懂农民。也铸就了今天他更加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三是追求理想目标,造就担当实干信念。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他勇敢地承担起村支书的责任,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带领乡亲们开拓进取、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梁家河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房。听闻四川有沼气池试验成功,习近平同志便远赴四川学习,回到梁家河后亲手试验建成了陕西省的第一个沼气池,还建成了第一个淤地坝。任何一种担当都是由强烈使命感驱动的,他始终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儿子,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这样才能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实绩。当今,总书记之所以三番五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之所以经常到那些贫困地区体察民情,与他这7年知青经历所培养起来与人民的深情有关,与他在梁家河插队所形成的为民情怀直接相关。
四是好学上进,博览群书,增强本领。知识能改变命运,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习总书记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利用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累到扒下了,晚上也要坚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哲学、政治学、文学等等,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当今,总书记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而这,对他今日治国理政,尤为重要。今天,他强调要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做为当代的大学生,在条件如此之好的校园里,不要着迷于网络游戏,不要浪费大好时光。我们应该向习总书记学习,立志勤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尤其是全面理解十九大的报告内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目标任务和特点,为今后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才智。
通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我将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思想上和行动上来,做为当代大学生要进一步增强艰苦意识、学习意识、为民意识、家国情怀意识,在现代物质高度丰富的时代,我们要不忘初心。在校期间,学习上要勤奋好学,积极有为,生活上保持艰苦朴素,精神文明上做到健康向上。学习总书记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工作作风。使自己今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作为的新时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