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习近平知青岁月有感
伟大的思想 强大的力量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真实、全面、生动地再现了总书记40多年前在陕北穷苦山村插队七年的动人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志有为、有胆有识、有才有智、有情有义的热血青年,令我们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获得深刻的教育和启迪,得到崇高的洗礼和升华!爱不释手地读完这本书,我认为青年习近平至少有以下八个方面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崇高理想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不满16岁时,他不听劝说,执意申请到陕北插队。七年知青岁月中,他把自己看作农民,当作“黄土地的儿子”,经常说“我们老陕”。面对1974年大学招考难得的机会,他主动放弃。他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与黄土高原老百姓们摸爬滚打、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七年,他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他志存高远,但决不好高骛远,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扎根农村,忠于人民,为老百姓办实事,改变梁家河贫穷落后的面貌。“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们要学习青年习近平的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既“仰望天空”更“脚踏实地”,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转化为执政为民、爱岗敬业、创造实绩的实际行动。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强意志毅力。七年的知青岁月中,父亲被批斗和关押,母亲被审查,自己被扣上“黑帮子弟”的帽子,青年习近平从没有消沉和失望;一起来插队的知青,不少人都招了工、入了党、提了干、上了大学,而他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他却没有丝毫的埋怨和后悔,以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乐观向上地面对生活、刻苦学习和勤奋劳动,孜孜以求地向组织递交了8份入团申请书和10份入党申请书。正如他后来所说,插队七年他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培养了自信心。他借用郑板桥的诗改动几个字,既描述了他上山下乡的深刻体会,又表现出他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我们要学习青年习近平“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定意志以及“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强毅力。
“积善成德,明德惟馨”的高尚道德品格。青年习近平在赵家河大队社教吃“派饭”时,他悄悄压下“这碗面的几倍价值”的1斤2两粮票和3毛钱,对老百姓的利益“丝毫不沾”。他竭尽全力帮助困难群众。文安驿公社集市上遇到一位素不相识的讨吃老汉,他慷慨解囊,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和粮票,脱下自己穿的外衣送给那位老汉。担任梁家河村支书后,他对年纪大的人很尊敬,对同龄人很亲切,对小孩很爱护,对表现不积极的社员甚至“管制分子”,从不吹胡子瞪眼,老百姓都说“近平这娃心眼儿好”。对于智障“半憨憨”灵娃,他不仅不嫌弃,还与他交朋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善之人,必有余幸。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有多高,就能决定他能够走多远。
“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精神。青年习近平在陕北插队七年所历经的苦难磨炼了他的性格,砥砺了他的意志。他过“四关”,吃大苦、耐大劳。挑粪、锄草、割麦、打井等重体力活,他样样都干,从不叫苦叫累,老百姓“从没有见过他偷懒”。打坝时,他赤手拧夯石砸黄土,手掌磨起泡、磨破流血,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偷懒)”;挑粪时,圆硬的扁担把他肩膀磨出厚厚的茧;冬天挖井时,他冒着吊起的土石掉下砸死人的危险,率先跳进冰冷刺骨的井坑里挖土石,头上衣上全是泥,腿冻得落下毛病。我们要像青年习近平那样,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奋斗不止、坚持不懈,用忠诚和担当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绚丽篇章。
“苍生俱暖,辛苦出山”的爱民为民情怀。为群众做实事是青年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见村民铁锁没有衣服穿,他把自己心爱的大衣慷慨相送;在去冯家坪公社的路上,他毫不吝惜地帮助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拉车;赵家河大队一村民的生猪跑了,他帮助找回。1994年,村民吕侯生因腿疾给时任福建省委领导的他写信求助,他迅速寄去路费,将吕侯生安排到福州治病,用自家的积蓄几万元帮他支付医疗费用。1999年吕侯生做了截肢手术,他知道后又帮他支付了所有的费用。“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总书记总是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着他对人民群众的真情挚爱。
“疾风劲草,烈火真金”的担当作为气魄。青年习近平“实事求是,说公道话,做公道事,敢做敢当”。他认准了的事坚决努力去做,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他就坚持到底。“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青年习近平坚持原则、敢于担当的“劲草”“真金”精神,既体现了他事业至上、人民利益第一的责任担当,也显示出他无私无畏的勇气和善作善成的能力。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求真务实作风。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梁家河村缺煤少柴、不通电,为了解决老百姓烧柴做饭、点灯照明问题,他不辞劳苦甚至险出车祸,远到四川学习沼气技术,建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为了解决粮食、蔬菜产量低的问题,他专门联系中国农科院进行试种推广,还到县制种站学习良种培育技术;为解决老百姓吃水困难,他带领村民们挖深水井;为增加村里劳动工具,他办起了一个铁业社,说服打铁能手留在本村打铁;为方便村民们购买日常用品,他创办了代销店;为发挥妇女劳力作用,他开办了缝纫社;为了将毛驴腾出来用于生产和运输,提高磨粮效率,他创办了机械化磨坊……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学习精神。青年习近平酷爱读书、热爱学习,在纵览古今、追慕先贤、陶冶情操中树立理想信念,提升素质能力。他刻苦学习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白天外出劳动,兜里装着书;晚上回来一有空就看书,夜深人静室友都睡觉了而他还在昏暗的煤油灯前用身子挡着光看书,以至于脸鼻都熏黑了。他的窑洞里摆满了书,为了读到《浮士德》不惜走30里路去借阅。“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要像青年习近平那样,将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和一种生活方式,以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的毅力,用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干劲,持之以恒地加强学习和深入实践,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文化素质和领导能力水平。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好书,它不仅教育我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源、脉络和因果。我们要勤于学习,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高举旗帜、开拓进取,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懈奋斗!
第二篇:读《习近平知青岁月》有感
读《***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感谢东航委员会推荐的《***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让我们从那段历史中了解习总书记在青年时期的成长历程,让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一下子变得亲切真实,可触可感了。这本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是对我们当代青年的最好勉励,有情有爱的总书记是我们励志成才学习的榜样。
一、敢于吃苦,乐于吃苦
从书中的字里行间体会到当时生产和生活条件之艰苦。习总书记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陕北高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接受艰巨挑战,一步一步迈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艰难困苦是砥砺青春的“磨刀石”,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作为80后的我们没有上山下乡,在今天这样幸福的环境里工作,有时多做一点事情就叫苦,其实是因为经历的磨练太少,才会有这种挑三拣四的思想。如果摆正了心态,有更长远更理性的人生规划,就会认识到“磨练”是成长路上必须经历的一道坎。只有敢于吃苦,乐于吃苦,才会增长才干,培养出敢于担当、独当一面的素质。
二、勤学善思
习总书记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总书记来到梁家河时,只带了两个旧箱子,里面装满了书,梁家河的每个人回忆起习总书记当年住过的窑洞,第一印象是“窑洞里到处都是书,地上、炕上、褥子上全是书”,在没有电仅靠煤油灯照明的夜晚,***常常苦读深思至凌晨,鼻子和脸经常被熏黑,第二天照样要下地干农活,农活间歇还抽空看书。书的种类之多如政治、哲学、历史、中外文学类等等,范围之广,让人敬佩。从现在起,我一定要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然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三、为民服务
书中最为打动我的是习总书记当年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干劲和闯劲。在那个人人都为烧柴,吃饭,穿衣发愁的年代,总书记带领村民改天换日,建沼气、修淤地坝、办夜校、打水井、开磨面坊、办铁业社、办缝纫社,想尽一切办法改善村民生活。七年的知青经历,也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的疾苦和人民的期盼。
《***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很多启迪和感悟,也让我更加明确只有不断修养成才,培养优秀品质,才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有为青年。作为航空公司一线的员工,对旅客的真情和关爱,对安全的责任和担当,对优质服务的孜孜追求,一直是我出发的原动力,始终要以为旅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和“难忘的体验”为目标,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用心服务,用情服务。
视觉传达一班
**
1840705005
第三篇: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一曲嘹亮的青春之歌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日前,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收录了当年与总书记同期插队下乡的知青以及当地村民的采访实录,通过亲历者回忆当年总书记在梁家河艰苦奋斗的细节,还原了总书记青年时代的成长经历。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深刻地感受到,这本书不仅翔实地再现了总书记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峥嵘青春,更是一曲嘹亮的青春之歌、一部做人做事的生动教材, 学习这本书,我们要从书中汲取丰厚精神滋养,把理想信念作为自身动力, 用艰难困苦来砥砺青春, 用勤学实干、创新创造来完善自我,永葆赤子情怀本色,总书记为榜样,用实际行动诠释人生的价值。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同志说:“当年我离开梁家河的时候,我就有个想法,如果将来有机会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由此可见,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就已经把为人民做实事作为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理想追求。当年,总书记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面对特殊时期和不公对待,他从来没有对党产生丝毫怀疑和动摇,以无比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精神境界,建立起了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和执着,并为之无私奉献、不懈奋斗。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精神之“钙”。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尤其是纪检监察干部,更要始终不渝,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多吸“理论之氧”,常补“精神之钙”,坚定不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投
三要做到履职担当。一个没有担当精神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我们的人生价值如何实现,就要看我们做了哪些对人民群众有益的事情。习近平小小年纪就扛起了村支书重任,真抓实干地带领群众抓生产、搞建设。他不仅自己积极劳动,还带领广大社员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点和第一座磨坊、淤地坝,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件件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群众生活逐步改善,村民外出乞讨成为历史,这一桩桩鲜活生动的事例,生动诠释了总书记敢作敢为、执着奉献,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责任担当。作为新时代的纪检监察干部,我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忠诚、干净、担当。在当前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干部的担当精神尤为重要。我们要时刻把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担当、是否敢于担当作为对自己的最基本要求,自觉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使命放在心上,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从办好一件案件、解决一件具体问题做起,不放过一个腐败分子,不忽视一件群众诉求,坚持对工作负责、对群众负责、对自己负责,努力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四要密切群众感情。“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这是总书记在总结七年知青岁月时的感言。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他真正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老百姓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七年。七年时间,他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乡亲们眼里能挑120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榜样。正是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厚植为民的博大情怀,学习总书记艰苦奋斗的
第四篇: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人的一生被划分成了很多的阶段,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经历的差异成就不同的人生轨迹。青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这意味着青年时期的经历跟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本书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品读此书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
毋庸置疑,本书意义非凡,对青年来说更为意义深远。它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还是当代青年人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更是当代青年人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艰苦奋斗 磨砺七载
1969年,从北京同乘一列火车去插队的知青,大多数人在插队一到两年内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而习近平在陕北一待就是七年。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虽然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但习近平七年来经历的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先贤的这句话在习总书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
实事求是 干在实处
习近平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但若想在两年内做出这么多大事实事,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每件事情都不是特别大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就有很大很显著的效果。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习近平在艰苦时期的苦干实干,为百姓做实事,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干在实处,取得实效,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
坚定理想 绽放青春
2013年习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习近平“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七年来,习近平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在这七年时间里,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在实干中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很多青年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迷失方向,我们从习近平的知青经历中学习到,年轻人要不畏困难,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经受考验,在努力实干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情系人民 磨砺初心
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就已悄然扎根,“七年知青经历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到确立以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精神所在,更加具体、清晰地理解“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的执政为民情怀。习总书记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执政为民情怀与目前的“厕所革命”是呼应的。五十年前,习近平在梁家河做知青时就进行过厕所整改,此后,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都一直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三年两次重要指示“厕所革命”,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对百姓民生问题的高度关切,彰显了习总书记“民生之事无小事,民生之事一抓到底”的执政为民情怀。
矢志奋斗 砥砺前行
青年有理想,国家才能有希望,青年有信念,民族理想才能实现。七年的知青岁月将青年习近平于黄土高原和基层百姓深深融合到了一起,其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促使他在大学毕业后果断走向穷困人民、走进基层百姓,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习近平从破旧的农村通过苦干实干走进繁华的大都市,大学毕业后又从繁华的大都市主动回到农村,其青春再次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楷模和榜样。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责任感和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
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当时的严酷考验与巨大困难,准确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历史潮流,在艰难的岁月里爱学习、能吃苦、有追求、办实事、重辩证、敢担当,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励志勤学、刻苦磨炼,敢为人先,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争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见证者和全程参与者,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实践者和奋力开拓者。
第五篇: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知识的摇篮,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近日,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收获匪浅。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内容讲述的是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年轻时的习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生活经历。讲述的是与年轻时的习总书记一起生活、劳动、生产的群众、知青,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习总书记当年的历练故事,通过故事再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苦是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吃苦,是青年习近平面对困难的勇敢选择。“我就是个普通农民”是习近平插队时常说的话。他既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又以农民带头人的姿态以身作则,与乡亲们一起放羊、铡草、一起挑粪、拉煤,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群众打出梁家河第一口水井,建成第一个淤地坝。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总书记越是在艰苦的环境,越是不断地学习,通过书籍探寻真理,从而强大自己的内心,充实了自己的灵魂。
大部分人都可能经历艰难困苦的人生历程。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成为摧毁你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你的人生态度。总书记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关键在于他不懈追求,志存高远。
最美的青春是奉献。总书记把七年的岁月奉献给了黄土地、奉献给了老百姓,奉献是总书记坚持的信念。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习近平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入党后不久即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冬天里,社员除了搞农田基建外,还要拉煤供一年做饭取暖用。有一天,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一些农村在搞沼气,用来做饭、照明,既方便,又廉价。他立即请假自费到绵阳实地考察沼气池建造技术。那时,延安还没有通火车,他坐了两天汽车到西安,然后再坐火车到四川。回到村里后,习近平一边给社员们讲述沼气的好处,一边建了第一口沼气池,用事实来说服社员。当社员用第一口沼气池的沼气做饭照明的时候,乡亲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的习支书“有知识、点子多”。到1975年,全村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一共建成几十口沼气池,基本上解决了社员做饭、照明的问题。
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总书记懂农民、爱百姓,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了这片黄土地,融入到了中国最基层的人民群众之中。
通过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我深刻感知到总书记青年时期的苦难辉煌,对总书记充满了崇敬和爱戴之情。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我要向总书记学习,不能在应当吃苦时选择安逸,更不能在应该奋斗时选择逃避,而是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艰苦奋斗中淬炼成钢。还应该把奉献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把人生追求融入到国家事业发展洪流,坚定信念,爱岗敬业,以无怨无悔的奉献书写青春的篇章。
重温习近平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切实感受作为基层公务员该有的心智和作为,他就像挺立在我面前的一棵树,是极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