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我国社区护理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社会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为更好地满足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本文对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中的组织管理、社区护理人力资源、居民对社区护理的认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为相关部门进一步提高社区护理服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区护理;现状;对策
作者简介:黄金凤(1984-),女,硕士,研究方向: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051-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对初级卫生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长,而社区护理是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有效途径,已成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但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居民健康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我们需认清存在问题,不断完善社区护理实践,进一步满足居民对健康的需求。
1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组织管理系统不健全: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颁发了多项政策文件,如《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等。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下,社区卫生服务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作为社区卫生服务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护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地区的卫生行政部门对社区护理的管理职能不到位,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某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未建立护理管理组织,社区护理人员分工不明确。部分社区护理人员的管理仍沿用综合医院的管理模式,忽视社区护士综合素质的提高。
1.2社区护理人力资源匮乏
1.2.1社区护理人才短缺:WHO提出社区护士与社区医生的比例应为2∶1或4∶1[1]。侯淑肖[2]等人通过对18个省市的7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调查发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平均占卫生技术人员的312%,医护比例为1.6∶1;社区卫生服务站护士平均占卫生技术人员的33.3%,医护比例为1.5∶1。虽然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有了初步发展,但目前社区护理人才
第二篇: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对策
资源环境科学062班0640300426王建华
[论文关键词]绿色食品 发展现状 问题 发展对策
[论文摘要]我国发展绿色食品,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介绍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我国于1990年正式开始发展绿色食品,到现在经历了10年多时间,其间在中国不仅建立和推广了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体系,而且还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仍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现已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委托了38个分支管理机构、定点委托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机构56个、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检测机构9个,从而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绿色食品认证管理、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督网络。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绿色食品工作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它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品牌已经成为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一个精品形象。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不仅是入世以后带动我国农产品大规模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绿色食品发展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因此,依法完善绿色食品监管体系,实现绿色食品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已经成为绿色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1996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完成了绿色食品标志图形、中英文及图形、文字组合等4种形式在9大类商品上共33件证明商标的注册工作;中国农业部制定并颁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标志着绿色食品作为一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在中国的形成,同时也表明中国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截止1998年底,全国共开发绿色食品产品1018个,生产总量为840万吨,开发面积达226万公顷,分别是1990年的8倍、24倍、56倍,年平均递增速度分别为26%、42%和57%。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涵盖了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中的7大类、29个分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海产品、酒类、饮料类等,其中初级产品占30%,加工产品70%。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产品分布中国各地,许多企业是大型知名企业,许多产品是中国名牌产品。1998年,中国参与绿色食品开发的企业有619个,企业年生产总值达402亿元人民币,年销售额为285亿元人民币,税后利润17亿元人民币,其中80%以上的企业由于开发绿色食品经济效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目前,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是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技术标准和环境、产品一体化的跟踪监测,严格限制化学物质的使用,保障食品和环境的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所谓“特定的生产方式”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禁用或限量使用化学农药、肥料、添加剂等物质,对产品实施全程质量控制,依法对产品实行标志管理。
迄今为止,我国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消费认识不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还不认识、不了解,使得绿色食品在我国蕴含着巨大消费潜力,未能形成现实意义上的有效需求。据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对“绿色食品”这个名词的认知度较高,但多数人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的了解。所以引导消费者充分认识、了解绿色食品及其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体健康等方面的作用是现阶段重要的工作,从而促使消费者自觉购买、使用绿色产品,把潜在需求变成有效需求。
(二)经济条件不成熟。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限制或者禁止使用农药等人工合成物质,限制转基因等某些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引起了产量的下降,加上认证、加工、储藏、检验、包装等各环节的特殊要求,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的成本要高于普通产品,造成绿色食品定价较高。市场上,绿色食品比一般食品的价格高出几倍,甚至近10倍。这就使大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
(三)产品结构不合理。近10年,绿色食品开发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对于普通食品,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绿色食品实物年产量还不到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的1%。即使发展较快的粮油、饮料、蔬菜类产品,所占的比例也很小。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品种单调,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据资料表明,2003年,在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粮油类产品占28%,蔬菜类占17%,饮料类占l5%,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较少数量的产品在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
(四)假冒伪劣层出不穷。任何企业和个人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必须经注册人的许可。但是,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时有发生,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赖。
二、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现今,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并不良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必须在以下方面加强:
(一)强化宣传,推动绿色食品消费潮流。研究发现,消费只有融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才能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消费理念,所以,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食品宣传教育,引导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在宣传内容上,要宣传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营养、优质的特性,强调绿色食品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在营销对策上,要通过CIS设计来提高绿色食品的宣传效应,在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设计中贯之以绿色食品思想,辅之以环境保护行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传播绿色文化,烘托出绿色食品消费氛围。通过普及绿色食品消费观念和知识,使消费者熟悉绿色食品的涵义、特性、标志、标识,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使更多消费者认识绿色食品对保证身体健康、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形成自觉的绿色食品消费需求。
(二)完善绿色食品科技含量。检查发现,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决定了其附加值及价格,只有通过投入高科技,才能有高产出、高效益。所以,要加强同有关科研机构、高校、监督检测机构等合作和开发,逐步形成完善的绿色食品科研开发和生产应用相结合的开放性服务
体系,为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推动。加强绿色食品人才体系建设,开展绿色食品知识和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专职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
(三)自主开发绿色农产品。在浙江省,发展绿色产品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虽然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全省绿色食品的区域发展不完善,缺乏绿色食品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缺乏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使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难以衔接,尚未形成绿色食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针对这种区情,就可以实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优先从山区、半山区沿海滩涂、生态农业实施区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并逐步在不同地区建立起多种类型的生产示范基地,强化企业开发的主体地位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有一定影响的绿色食品生产体系。按照把产业调新、产品调优、档次调高、规模调大的要求,结合各乡镇不同的产地、气候条件,确定发展不同的项目,以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使农业由弱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化,自主开发绿色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发展绿色食品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苗青松.赵开兵安徽省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15)结合安徽省生产绿色食品的实际,从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优势、发展重点以及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为安徽省绿色食品的进一步发展提出
建议和对策.2.期刊论文仲山民.胡芳名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经济林研究2001(2)绿色食品已经成为当今人们食品文化的价值方向.1990年以来我国绿色食品发展很快,建立了绿色食品管理和检测机构,有力地推动我国绿色食品发展,为人世做了重要的技术物质准备.3燕香梅,沈阳市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819,1833.4期刊论文布建中.张秀卿.Bu Jianzhong.Zhang Xiuqin 浅析山西省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前景-农产品加工·学
刊2005(6)
分析山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优势及前景.界定了绿色食品的概念,阐述了发展绿色食品的重要意义,针对山西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问
题提出相应的措施,指出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广阔前景.5.期刊论文姜媛媛.刘兆庆.李达.刘爽.万立波.Jiang Yuanyuan.Liu Zhaoqing.Li Da.Liu Shuang.Wan Libo 绿色
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农产品加工·学刊2005(12)
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重要意义,并对其开发前景进行深入探讨.6.期刊论文张勇.俞菊英.潘晶华辽宁省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3)
对辽宁省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与探讨.分析了绿色食品在农业和食品加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根据辽宁省实际情况提出了发
展绿色食品的相关对策.7.会议论文欧阳喜辉 北京市绿色食品发展现状、趋势与对策研究 2001
文章对北京市绿色食品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北京市绿色食品发展具有资源、区位、政策和资金四个优势,并提出了北京市绿色
食品发展的制约因素.明确了北京市城效型绿色食品发展的基本原则,“十五”发展目标,发
展重点,并提出了保障措施,对全国其它城郊型绿色食品的发展
具有借鉴意义.8.期刊论文赵力 营口市绿色食品的发展现状和对策-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25(3)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发展绿色食品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抓手.本文阐述营口市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发展绿
色食品对策与建议.9.期刊论文董秀金.田光明.王小骊.叶雪珠.胡桂仙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科技咨询导报2007(27)
现阶段,绿色食品已是我国绿色产品链中的一个新亮点,本文在分析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几点针对性建议,希望对我国绿色食品的健
康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作用.10陈福明,绿色食品产业与中国绿色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1871188.
11苗青松、赵开兵,安徽省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6694670,4675.
第三篇: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姓名:王慧学号:11142128
【中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给传统政府的管理模式带来一场革命。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经济增长能力的重要标准。本文从电子政务的特点及发展入手,结合我国近年来电子政务发展的历程,总结出我国在电子政务的道路上的成就及不足,以期得出相关有效的策略为我国电子政务在政府应用上的作用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正文:
一、电子政务的概念与特点
电子政务,政务是核心,电子是手段,就是指政府机构应用现代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将政府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彻底转变传统工作模式,为社会公众以及自身提供全方位、高效、优质、透明的管理和服务。
电子政务的特点:
第一,在电子政务的概念中,核心内容是政务,也就是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电子政务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手段;
第二,电子政务是对政府组织结构和流程的优化和重组,而不是简单的政府上网;
第三,电子政务提供跨越空间、时间和部门限制的沟通和协作渠道,用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第四,电子政务必须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标准,它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从电子政务的概念及特点,我们可以看出,电子政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该符合以下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借助于电子信息化硬件系统,硬件系统是电子政务实现的载体;二是处理的事务都是与政府有关的公共事务,是政府实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一种手段。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电子政务的发展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①:办公自动化阶段(准备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3年)、“三金工程”阶段(启动阶段1993年3月—1997年4月)、“政府上网工程”阶段(展开阶段1997年4月—2000年10月)、“三网一库”阶段(发展阶段2000年10月至今)。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特点
1.我国电子政务起点比较低。这是因为我国总体上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从办公自动化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而
西方国家政府机关的办公自动化早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就完成了。
2.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各地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则是在中央政府的“推动”和需求的“拉动”下从一些行业管理部门开始的。
3.我国电子政务的目标和出发点更具多样性。由于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对经济特别是对企业的管理方式要进行彻底的改变,这些变化,必然影响到政府政务的活动,因此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促进政务活动的变革。
(三)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根据《第十九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 报告》显示①,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国共建成各类网站843,000个,上网计算机总数5940万台,上网用户总人数13700万人,我国域名总数(包括我国国家顶级域名CN和COM,NET,ORG等通用顶级域名)为4,109,020个。虽然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总数很大,增长速度较,但互联网络的普及程度目前还很低,发展空间仍然非常大。
2、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站建设已初步完成。根据《第十九次中国 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①,截止到2006年12月31,我国CN下注册的域名数为1,803,393个。与2005年同期调查的1096924个相比增长了164.4%。我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在CN下注册域名数增长势头强劲,不同部门局域网已搭建完成。
3、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化和资源共享使办公效率大幅提高。许多地方政府,如上海,深圳、天津等沿海城市都提出以电子政务为核心内容的数字化城市或数码港计划。
4、政府网站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加强,双向互动性有所 提高。根据《2004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显示④,在信息服务提供方面,大多数的政府网站提供“政府职能”、“业务介绍”、“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政府新闻”。政府网站提供最多的交互性服务有“政府信箱”、“留言板”、“投诉,举报/信访”、“民意调查,意见征集”等。
二、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对策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电子政务的起步及发展皆晚于他国,不仅表现在理论研究的不成熟和短板方面,在实际应用中也表现出一系列的问题:
1、电子政务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
一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把工作与电子政务割裂开,不重视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而是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 政务处理模式,结果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成为高级打字工具,或者成为一种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的一些政策、法规和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和网络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三是部分政府公务员担心发展电子政务会对自身的既得利益构成威胁,对电子政务有抵触、消极情绪。
2、电子政务发展缺乏整体性规划和统一性标准
由于我国电子政务是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零散进行的,条块分割较为严 重,缺乏统一规划,使得大部分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式不统一,彼此之间很难实现互联、互通、互利用、互操作。一味追求国外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缺乏统一标准是主要原因。目前,跨部门、跨地区对数据互联共享的需求已十分迫切,电子政务标准化已成焦点问题。
3、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未到位
由于我国现行的政府机构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曾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运作,尽管现在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但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还随处可见,如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叠严重,审批过多,政府工作缺乏严格的程序,行政流程不合理,透明度低,暗箱操作严重,政府决策科学性差,对政府行为缺乏监督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与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而要杜绝这些行为,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迅速实现电子政务所要求的“一站式”“一体化”服务还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
4、公众信息需求了解不够,忽视对公众与企业的满意度调查
尽管“服务型”政府在理论上已经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但是在实践中,行政组织传统的“只向上级负责”而非“关注效果,向用户负责”的作风仍然十分普遍。这导致的问题包括:①政府信息公开范围较小,在可公开可不公开的灰色地带大都做法保守,以不公开为主;②忽视公众的需求调查,只围绕着上级政府的评价指标转,在网站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但是与公众的真实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网站的有效利用率仍然很低;③网站的服务功能仍然不够完善,网上办事项目较少,忽视企业用户的需要,缺乏信息无障碍通道建设,忽略残疾人等信息弱势群体的需要;④笔者的研究显示,政府在网站建成后,基本没有进行过对公众、企业用户的满意度调查,在网站升级投资立项时,仍然存在着很大主观性与盲目性。
5、缺乏专业的电子政务建设人才
电子政务在我国已经开展了5年多的时间,但时至今日,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请一些专业的网络公司进行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后,长期请网络公司人员驻守,一旦网络公司人员离开电子政务系统运转就受到影响,有的地区在市、区级政府部门均实施了电子政务的前提下,真正的电子政务人才屈指可数,个别部门甚至没有一个人懂得操作电脑,在这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电子政务系统其运作情况可想而知。
(二)针对问题提出的发展对策
1、转变观念并提高认识创造有利于电子政务发展的良好环境
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对此有正确的认识。首先要求从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开始。因为电子政务的实施必然会牵涉到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既得利益,如果没有主要领导的支持和参与,电子政务的发展势必会流于形式。其次要求广大政府公务员真正树立起“执政为民”的思想,认识到电子政务是贯彻实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途径与方法,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体现。再次要求政府各相关部门进行“系统思考”,克服本位主义思想,从整体利益出发,顾全大局,使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2、制定发展规划并建立统一技术标准
标准化是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的提。目前,必须重点建立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我国政府办公特点并与罔际标准兼容的电子政务标准,制定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组织建立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系统,编制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修订和制定急需的标准实行方式,构建标准符合性检测机制和实施机制,完善标准咨询与服务体系。
3、加大行政改革并创新政府管理
实施电子政务,将使原有的行政方式转换到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它需要业务模式做较大的调整,需要优化和扩展行政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将信息技术在政府机构的应用从简单地取代手工劳动提高到工作方式优化的新层次。更重要的是需要与企业、团体、民众、社会服务机构等众多的网上客体协调。所以,政府要在未来社会中提升管理的权威和效率,要在国与国竞争中取得优势并立于不败之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如何适应新的行政环境,调整行政组织,转变行政方法,进行行政改革。
4、加强电子政务的人性化与动态交互功能使之更贴近公众
我国在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的时候.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例如加拿大,其政府所有的网上服务,都是在对用户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基础上推出的,以充分满足公民的需求和期望。我们也应该注意进一步加强对群众各方面要求的了解,以此为根据来制定工作流程,重视政务网站的人性化设计,在服务的便利性上下功夫,把方便群众、满足群众多种多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5、建设一支能适应电子政务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公务员队伍
电子政务对国家公务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知识存、应用技能都提出了严峻挑战。政府阚络化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公务员整体素质的高低。因此,加强以复合型人才为标准的国家公务员知识更新、电子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提高国家公务员的综合素质是实现电子政务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政府应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第四篇:探讨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
探讨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
摘 要:探讨研究国内外护理人力资源的发展现状,针对我国目前护理人力资源的匮乏及护理人力资源机构的不合理、职责不清等存在的问题。改善当前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应树立正确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充分认识“人才是第一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搞好护理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尝试进行护理人力资源能级划分,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使我国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
关键词:护理 人力资源 现状
医院是一个知识密集的服务群体,医生护士成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人力资源成为医院竞争的重要方式。护理人力资源的管理及创新成为目前医院的首要问题。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护理组织对护士有效管理和使用的思想和行为,其内涵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吸引、开发和保持一个高素质的护理队伍,并通过高素质的护士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1]。目前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因此对护理质量也相应提高。护理人员的合理配备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综合水品的体现。如何合理的管理护理人力资源的分配,成为医院发展的重要体现[2]。本文结合我国医院发展的现状及管理实际,针对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对护理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探讨。护理人员资源的概念
护理人力资源是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具有从事护理工作智力和体力能力的人员,也就是指具有护理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通过全国护理职业考试并取得护士从业资格证书,在医疗机构直接从事为病人提供服务的护理人员[3]。我国护理人员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护理人力资源严重匮乏护理人力资源短缺是伴随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公众健康需求增加而产生的全球性问题[4]。我国截止2001年底护士总数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的28.55%。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按照卫生部1978年卫医字(1689)号文件《关于县及县以上综合性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规定,护士占卫技人员总数应为50%,床护比为1∶0.4,医护比为1∶2。但我国2002年调查结果显示符合要求的仅占12.9%,87.1%的病区床护比不足1∶0.4[5]。国外各国的床护比均不相同,美国的床护比为1∶1.6,法国为1∶1.2,日本为1∶0.9~1.2,均比我国的标准高;就护士与床位比例而言,世界许多国家都基本保持在1∶1以上。以英国为例,普通病房护士与病床的比例一般是1∶1,恢复病房护士与病床的比例大约是2∶1,重症监护病房护士与病床的比例大约是5~6∶1[6]。另外我国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仍以中专为主,本科学历仅占1%左右,有国外存在很大差距。另外有大部分人认为如果的不到重视,有可能离开工作岗位,造成严重的人才资源流失。发展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培养以护士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重点是以人为本,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以护为中心。管理学中以人为本,管理层的工作首先是确保所有员工都得到很好的照顾、尊重和爱护。从我国现阶段医院管理
来看,医院管理重点放在以“病人”为中心上;人力资源管理重点也放在“医生”人力的管理上面,仅有少部分放在护理人力资源上来,所以要做好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就要确定以“护士”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贯彻“以护士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中遵循“尊重护士,依靠护士,发展护士和为了护士”的原则,对护士实行“使用与培养相结合”的管理。继续完善继续护理教育和培训,设立专门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领导小组,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护理人力资源是保持护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故应对护理人力资源配置进行科学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其管理者的观点是:人才是需要长期培养的,所以人才的培养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占重要分量。人才的培养重心就是给员工合理公平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员工也能主动积极的学习和进取。就我国现阶段来说,医院的学习和发展重心是放在医生身上,医生有一套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而护士的继续教育才开始起步。要有好的护理人力资源的管理,就要建立合理的学习和发展机制,给护士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第五篇:我国社区医疗护理现状及展望
我国社区医疗护理现状及展望
摘要 目的:探讨我国社区医疗护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方法:过询证收集国内外文献,总结我国社区医疗护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结果:我国社区护理存在人力资源严重短缺,护士学历低,专业技术骨干缺乏。服务对象片面等问题。结论:我国社区护理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需通过多种手段构建社区医疗护理新模式,加快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
【关键词】社区 医疗护理 现状 展望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护理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到人们的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为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这一全球性战略目标,社区护理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社区护理是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理论的结合,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向导,贯穿服务对象生命全过程,以社会为范畴﹑家庭为单位﹑个人为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为重点集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护理服务[2]。因此,如何加快社区护理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是护理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
第1章
社区医疗护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社区护理人员现状
1﹒1﹒1 社区护理人力资源严重短缺
目前我国社区护士普遍存在学历偏低﹑知识老化﹑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等现象,难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3]。据报道,美国1993年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护士即达到了护士总数的33.5%,至2000年美国社区护士中具有硕士学位者达11.6%,远远高于医院护士7.6%的比例;德国约一半护士从事社区护理工作;韩国社区护士也占护士总数的24%[4-7]。而我国现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护士大不到护士总数的10%[8],社区护士中85%以上为中
专学历[9]。WHO提出社区护士与社区医师之比应为2:1或4:1,即每千人口中应有2名护士,而我国社区护士与社区医师之比为1:1.5平均每万人口拥有护士2.4人,社区护士普遍不足。
1.1.2 社区护士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我国社区护士中中专学历占67.95%-77.1%,无正规学历者占7.5%-20.5%,小于30岁护士占80%[10],反映了社区护理人力资源学历低,专业技术骨干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的现状。上海与浙江是中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但其社区护理人力资源仍不容客观,叶文琴等[11]对上海市34所医院调查表明,社区一级医院床位使用率最高,为(117.50±41.41)%,但护士缺编最严重(理论床护比1:0.39,目前实际床护比1:0.25),护士流失到非护士岗位比例最高(占编制5%)。章冬英等[12]调查显示,杭州市社区护士635名中,中专学历与无学历者占76.9%和15.9%,且都未经过社区护理理论学习,都是由临床护理专业毕业后直接到社区工作,毕业后也未再接受相关培训。所以,社区护士在理论与基本技能的素质上均有所欠缺。
1.2 社区护理服务对象
服务对象不仅是社区病人,还包括健康人群。根据我国的条件和需求,目前只有老年慢性病人是社区护理的重点对象,部分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服务的工作[13]。1.3 社区护理服务形式
(1)社区护士直接上门服务;(2)站点门诊护理;(3)所在街区社区服务中心开办的健康教育。
1.4 社区护理的内容
1.4.1 家庭医疗护理
家庭护理以老年老年病、慢性病、孕产妇为护理要点 当老年病、慢性病病人的疾病状态进入稳定阶段,转入家里治疗和处置无风险,居室内环境能够保证安全并适合在家庭中接受治疗[14],通过家庭护理的饮食调理、精神调节、康复训练等手段,来辅助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1.4.2 预防保健的护理
社区人群中的老年人,是社区护理的重要服务对象,社区护士可以为他们提供以预防保健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护理服务。
1.4.3 康复护理
由于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人们对生命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对社区康复护理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日本康复对象是针对无生活自理能力或精神、身体有明显障碍而家庭照顾困难,65岁以上长期卧床的老人[15]。我国康复医疗的主要对象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残疾人、慢性病人、老年人,其目标是他们最终在身体、心理、社交及职业等方面获得最大潜能,提高生活质量。
1.4.4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工作的切入点从关注个体人的疾病转入到关注个体人的整体及人群整体。健康教育开展迅速、深入且形式多样化,效果显著。通过对居家环境、个人卫生、生活习惯等干预性教育,达到预
防疾病、控制感染、自我保健、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1.4.5临终护理
为濒临死亡病人及家属提供护理服务是社区护理另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护理使病人找到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并能维持一个良好的生活质量[16]。
第2章
构建社区医疗护理新模式
2.1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扩大护理教育课程设置
社区护理应提供有效的高质量的卫生服务,社区护士应具备多方面职能的综合型人才,不仅要起到临床护理专家和个案护理者的角色,更要起到能向社区群众的家庭提供医疗、预防、保健一体化的互利服务和初级卫生管理的角色[17]。有关部门在制定一般社区护理培训的同时,培养部分高层次具有初级保健管理能力的人才,以此带动整个社区护理[18]。完善和改进社区护理课程设置,建立社区护理中心,为护士学习提供基地,加强社区护理师资力量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2 改变观念是做好社区护理的前提与保证
更新观念从思想上适应如下改变;服务功能从医疗护理服务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身心康复转变;服务对象从为病人服务向群体、家庭、社会转变;工作方式从院内向院外的社区家庭服务转变;岗前培训从临床护理向社会行为医学等边缘新兴学科转变。2.3 建立健全社区各项制度的法律法规
提高居民的健康投资意识
大力宣传社区护理,完善和制定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使社区医务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利于社区护理健康发展,为提供居民健康投资意识和加深对社区护理的认识,社区部门和政府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健康教育制度,可通过各种媒体及设立网站,制作宣传小册子、广播、小讲课等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防病和保健的知识.建立医保制度和特殊人群的有关制度,逐步改善因经济问题而淡化的自我保健意识[19]。2.4 建立社区医疗护理服务信息网络
2.4.1 利用现代科技资源
将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电脑、个人的手机,住宅电话在社区建立起一个医疗护理的服务网络,直接把社区医疗服务和每个家庭,甚至个人联系起来,建立社区居民健康管理信息系统,重点人群监护网络,以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控制功能。
2.4.2 信息互动
通过社区的网络再和市内相关大医院或者外地医院,进行视频的远程问诊、会诊。这样不仅能使社区医疗也能分享大医院、专家的优质医疗资源,还可以使“小病不出社区”得以实现。社区也同样可以将有关健康信息通过网络发布每家每户及个人,从而形成“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机构—生活照顾”的网络体系[20]。
第3章
社区医疗护理工作原则
3.1 科学合理的进行社区医疗服务网点布局
要做到方便快捷的社区医疗护理服务,服务点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应尽量的设在交通方便的地方,而且尽可能的不要设在高层之上。服务点周边的环境也争取比较适合医疗工作的开展。3.2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社区医疗护理工作,应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医疗服务人员,都应本着“假如我是病人”的换位思考方式,检查我们的措施、方案、实施过程是否体现人性化服务。对家庭护理工作而言,面对自己亲人长期生病,人性化服务理念,更是每时每刻都要体现出来。给病人精神上最大安慰,才是能取得更好的护理效果。3.3 社区医疗护理与建设和谐社区相结合
社区医疗护理工作,是建设和谐社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开展社区医疗护理工作,从一开始就应纳入社区建设的统一规划之中。以小区的和谐氛围去营造更好的工作环境,以小区的统一规划去制定社区医疗护理服务工作的长期目标。依据社区居民的需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3.4 可持续性发展社区医疗护理
社区医疗护理体系建设,关系着千家万户,所以要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因地制宜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社区的领导和全体居民,统一思想,融汇大家的智慧,把好事办好,好事办实。要实行广泛的民主监督,防止任何庸医假药的侵入。真正达到方便快捷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维持健康的医疗护理服务,保证社区居民医疗护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良英,何仲,赵红:等社区护士工作内容及任职资格的预测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41(6):491 [2] 冯正仪主编:社区护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5 [3] 吴欣娟,李晓霞,王玲,等.北京市社区护理工作现状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1):192 [4] 段燕:北美社区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1):7-9.[5] Emells,AyahJ,Julies,etal.The Registered Nurse populstion March 2000 [J].USA: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rices Health Resources and Serrice Admmistration Dirision of Nursing,2002:25
[6] 周荣慧,陈立,孙佩珍,等:德国的医院护理管理及社区护理管理简介[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4):191-193 [7] 郭红:韩国社区护理发展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55-557 [8] 周昌菊,李东芝主编: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 [9] 陈志录:社区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20(11):108 [10] 汪宗芳,凌莉,尤黎明,等:护理人力资源现状[J],热带医学杂志,2003.13(10):69.71
[11] 叶文琴,杜莉,徐筱萍:上海市护理人力资源现状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0):874-877 [12] 章冬瑛,陈雪萍,许亮文,等:杭州市社区护理服务现状调查与建设[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3):164-165 [13] 方晓丽,刘丽:实践中的老年公寓医院[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9):61-62 [14] 日本看护协会:主编保健员业务要览[M].第8版,日本看护协会出版社,1997:4411 [15] 龚兼坚:从日本国的社区护理看社区护理的多样化[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2):41 [16] 王丽姿:香港善终服务的信念与方法[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6):60
[17] 李春玉,李剑媛:对社区护理教育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0):798 [18] 郭红:韩国社区护理发展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55-556 [19] 武英:开展社区护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0,6(7):187 [20] 姚岚,陈子敏,尹卉,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公共功能状态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4,7:1780-1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