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4
唐诗三首之《石壕吏》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著作,积累文学常识。
2、结合注释,反复诵读,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学习过程:
达成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著作,积累文学常识。
一、解题
《石壕吏》是组诗“三吏”中的一首。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诗题点明了,交代了。
二、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首诗。
三、文学常识
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可以不等,平仄和用韵也都比较。
达成目标2:结合注释,反复诵读,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三、音形识记
石壕(háo)吏(lì)
邺(yè)城戍(shù)
老妪(yù)
晨炊(chuī)
泣幽(yōu)咽(yè)
逾(yú)
四、通假字
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同(),()
五、古今异义
1、老翁逾墙走
古义: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2、听妇前致词
古义:
今义: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哀悼之类的话。
3、天明登前途
古义:
今义:以后的发展状况。
六、一词多义
1、书
(1)一男附书至
(2)假借于藏书之家
2、绝
(1)夜久语声绝
(2)弹尽粮绝
七、文言句子翻译
1、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4、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八、名句积累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达成目标3: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停顿的调配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歌意象;随后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1: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任务2:捕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朝军队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点兵,而要用“捉”字呢?
任务3: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两个字是什么?
拓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的手法,诗人对差吏进行暗写。
任务4:文中的哪些话揭示了战争造成的灾难?哪些话道出了老妪家中的贫寒?
任务5:“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任务6: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任务7:主题归纳
诗歌通过诗人亲眼所见的的故事,揭露了,反映了
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
理解性默写
1.文中用对比手法写出了百姓的痛苦与无奈的一句是:
2.暗示老妇人被抓走了的一句是:
3.说明兵役之残酷及战争之惨烈的是:
4.文中描写老妇人家中贫穷的句子是: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熟记课下注释。
2、完成《课时练》相应习题。
3、读写结合:发挥想象,为本诗增添一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