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人教版历史必修(I)第四单元第3课为例
新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下称《历史标准》)规定: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要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可见,历史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课题教学的新课改的主渠道,进行历史新课改,绝不能忽视、放松课堂教学。本文以人教版历史必修(I)第四单元第3课《祖国统一大业》为例,谈谈如何发挥历史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历史课堂新“舞台”:由教师“独唱”变为师生“齐唱”
如果我们把历史课堂教学比作一个舞台的话,那么,传统意义上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充其量是教师在“独唱”,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反倒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观众”。45分钟下来,教师辛苦不说,教学效果如何,只有天晓得。
历史课堂教学其实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当我们踏上历史新课改这个全新的“舞台”,教师如果再唱“独角戏”,肯定不能适应新“舞台”的要求了。失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独唱”再精彩,也意味着课堂教学的失败。因此,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齐唱”,使学生直接体验“演出”的快乐,这才适合《历史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强烈兴趣与求知欲望的引导下,具有主动学习历史和理解历史的愿望和积极性,而不是在外来压力下进行被动的学习”。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这个“舞台”上来表演,要看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发挥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事实上,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经过教师创设情境、提供必要条件、指导搜集资料、不断进行引导、最终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养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教师的引导最终是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和主动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历史教育的主体和历史学习的主人。
《历史标准》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内容要求是“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这课书的内容比较贴近现实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教材文字表述比较浅显易懂,学生基本不存在文字阅读障碍。如果教师在授课时坚持自己搞“个人演唱会”,学生不昏昏思睡才怪,何况还不符合《历史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二、学生自主学习:关注过程往往比关注结果更重要
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更应当重视通过历史的学习,开发学生持续发展的潜力,促进其人格的不断完善。正因为如此,《历史标准》非常重视关注“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的整个历史教育教学过程,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向导”,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而不是去塑造学生,否则就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学生的思维,禁锢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目前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的发展,今日的学生将是未来的栋梁。所以,历史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这个层面上看,衡量历史课堂教学得失的标准不在于课堂上学生记住了多少,而在于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去探讨历史规律,是否向学生传授学好历史课程的基本方法,即关注过程比关注结果更重要。教师在关注“教”的同时,必须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
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标准》指出:高中历史新课程知识包括“具体的历史史实、基本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三部分内容。大部分的历史知识是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取的,因此,历史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的功用不言而喻。当然,一堂课只有45分钟,不可能让学生“读书百遍”的,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流畅地读、有理解地读”,“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语)。
历史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要能做到让学生:①找得出课文中的关键性句子及所连接的事件;②初步弄清基本的历史史实和基本的历史概念,理清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③师生共同完成“知识结构”。
如在《祖国统一大业》一课中,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举例如下:
(1)关键性句子:“‘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江*泽*民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等等。
(2)基本的历史史实:如《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港澳的回归、“汪辜会谈”等等;
(3)基本的历史概念:如“一国两制”、中英《联合声明》、中葡《联合声明》、特别行政区、“汪辜会谈”等等;
(4)基本线索:中国人民为实行祖国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5)知识结构:(限于篇幅,略)。
2、指导学生整合材料,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学生的自主学习要能“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并能“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收集相关的历史材料,进行加工、认证和整合,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个主动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两步:第一步是收集材料,第二步是整合材料。
在《祖国统一大业》一课中,可按照下列几个问题,指导学生分组去查找、收集与教材有关的材料:
(1)为什么说台湾、香港、、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台湾、香港、澳门历史上是怎样与祖国分离的?
(3)“香港、澳门今日即景”;
(4)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斗争。
需要说明的是,指导学生收集历史材料,是在课堂之余完成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对材料进行取舍与整合,即把这些丰富、生动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把与主题不符和重复的材料删去,把与主题最相符合的材料在课堂上展示,以此来论证主题,形成对主题的见解。
学生们通过对整合了的材料的理解,对上述主题形成了认识:
(1)通过台湾、香港、、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史实材料,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通过台湾与香港、澳门历史上与祖国分离的不同,认识到“一国两制”在解决台湾问题与解决港澳问题上的区别;
(3)“香港、澳门今日即景”(如
高楼、街头人流、购物潮、赛马、股市、葡京的博彩等)说明港澳生活方式未变,由此认识到港澳回归祖国后保持了高度繁荣和稳定,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4)由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斗争,认识到任何分割中国领土和主权的企图都不可能得逞;中国人民为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而表现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3、引导学生讨论解惑,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有了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但他们的心智毕竟还处于未完全成熟阶段,因此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免不了会表现出幼稚、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斥责、讽刺学生的这些观点,而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尽量使学生“产生纠正自己看法的愿望和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学生心头的“困惑”。
讨论解惑,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围绕重点、难点问题或者是隐性知识展开讨论,达到最后逐步“解惑”、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的。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教材的重点、难点问题,另一类是教材未涉及,但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学生又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问题”可由教师设计布置,也可以是学生自己不能自主解决而提出来的。如《祖国统一大业》一课,讨论的问题可以是:
(1)“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怎样提出和实践的?有何伟大意义?
(2)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港澳回归的原因和意义;
(4)如何理解我党对台湾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
(5)郑成功的后代后来降清,你认为这件事是好还是坏?应该不应该?
(6)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对此,你如何理解?
由于讨论是一种群体性的课堂活动,因此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讨论中他们学会了“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这也正是《历史标准》所要求的。
4、引导学生探究延伸,扩展他们的思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养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高中学生开始有较强的独立思考意识了,有探究的信心和渴望了。教师没有理由不满足学生的这种内心需求。历史课堂教学中单纯完成教材中的基本历史知识的传授会使学生有“吃不饱”的感觉,也不合《历史标准》的要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研究性问题,让学生凭自己的兴趣去探讨,去扩展自己的思维,以使他们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提高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祖国统一大业》所述内容,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为此,可先提供材料: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智利出席200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会见美国总统布什时,双方在谈到台湾问题时的谈话摘要。(材料摘自2004年11月21日《南方日报》)。再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探讨:
(1)为什么说“台湾局势复杂敏感”?台湾问题怎样影响着中美间的关系?
(2)你能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吗?
无疑,这样的问题有较大的难度,尤其是第(2)问,但却使学生倍感有趣。这些探究延伸问题,有的在课堂上解决不了,可在课后再查找资料去解决。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历史教师应该更多地在课堂教学中致力于全体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成为历史学习的主动者。
主要参考资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2005年11月
阅读全文(183)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
鲜花()
|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