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工业化的起步
学案
课标要求: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其经济建设成就、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2.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及插图,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爱党情感:“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
学习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学习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学习过程:
一、自学感悟(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
)1、“一五”计划(现在我国正在实行第十一五计划2006—2010年)
起止时间:
制定的背景:
目的:
基本任务:(包括几个方面)
完成情况:(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的)
结果:
意义:
2、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制定时间:
制定机构:
宪法的主要内容:
性质:
二、群学探究
1、“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回答:这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列举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至少3项)
你怎样看待这些成就?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东北有个大庆市,他的别名为“石油王”
东北有个英雄城,他的别名为“鞍钢”
东北有个汽车城,他的别名为“解放”
东北有个新大连,他的别名为“时代窗”
回答:(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在东北地区取得的任意两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2)请你为今天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回答:(1)这部宪法颁布于何时?是哪一次大会制定颁布的?
(2)这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1949年3月,毛泽东及周恩来等离开西柏坡前往京城赶考,他们赶考的成绩如何?根据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来回答。
四、知识构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本课的知识框架,并掌握基础知识。
五、省学检测(史海拾贝,你一定行!)
1.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是报纸上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A实行土地改革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进行三大改造
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形成了以什么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A大庆
B沈阳
C鞍山钢铁公司
D长春
3.汽车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起步于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期间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4、毛泽东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是指
A武汉长江大桥
B南京长江大桥
C钱塘江大桥
D江阴长江大桥
5、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种局面得到扭转是在A新中国成立后
B土地改革完成后
C“一五”计划完成后
D抗美援朝胜利后6、1954年,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是
A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东北工业基地基本形成C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六、探究学习:
通过查找材料讨论: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将工业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史海泛舟:
“五年计划”诞生在苏联,斯大林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按计划进行的。”苏联决定采取制定五年计划的方式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五年计划”即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规划,它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是国家对经济加大干涉力度的产物。社会主义制度出现后,率先实施对经济的全面调控。“五年计划”应时而生,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挥棒。计划的编制涉及到未来几年内的经济指标,各种比例,生产力布局,以及一些具体的建设项目。目的是要在国家行政指令下,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由此带来的对生产力的破坏。“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一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1--2015)的研究、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