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听吴正宪《重叠》一颗有感
富顺县东湖小学
王德贵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吴正宪老师无疑是教人发现真理的好老师。她执教的《重叠》一课是一节素课,没有使用课件,仅仅用简单的一点教具,让学生充分经历了做数学、玩数学的过程,从而发现了重叠现象的数学规律,初步感悟了分类、集合的数学思想,积累了一定的探究数学的活动经验,学生享受了思维的快乐,享受了数学的无穷乐趣。我听后感悟颇深,从中梳理几点,以供分享。
一、情境设计有情有理,真实有效。
上课伊始,吴老师先叫了一名男生,说:“一列队伍,从前面数你是第五,从后面数你也是第五,这一列一共有多少人?”这样,很快让孩子们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情境中。有的孩子马上回答11个人;有的孩子回答10个人,也有的细心数一数是9个人;接着吴老师除了数一数,问:还有什么办法知道是多少人?于是,有学生上台用画圈的方法,有同学用计算的方法……仅仅是开始的这一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听数学、看数学,更多地是练数学、做数学。后来从参加语文兴趣组和数学兴趣组的儿时故事过渡长大了的故事,生动有趣的话语把学生引入到另一个教学情境中,让探究向纵深发展,水到渠成。情境设计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情有理,真实有效。在这样的情境中,吴老师注重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探索。这是新课程标准下课堂追求的境界。
二、重视课堂活动体验,互动生成在研究学生一列队伍重叠数一位同学的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吴老师又用语文组5人和数学组7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这例子把重叠问题引向深入研究。参加语文组的5人没有参加数学组,参加数学组的7人没有参加语文组的,这是我们儿时的故事(很生动风趣的语言),现在我们长大了,其中的4号和5号同学同时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当男生和女人争夺4号和5号的时候,课堂进入了高潮。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人数还有其他的可能吗?一句简单的设问,又把学生的思维高潮推向了另一个高潮,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吴老师用描了5个黑点和7个黑点的椭圆形图片让学生上台进行操作演示,直观的澄清了部分学生说可能重叠6个、7个的错误理解。简单而生动形象,把重叠的问题讲得十分通透,让学生清清楚楚。
三、“回头看”,教给学生方法
认真品读吴老师的课堂,你会发现,每一个环节,她都注重追问或者说回头看。“回头看”让学生及时反思学习过程,使经历上升为经验。经历可能被逐渐淡忘,而经验则是我们自身沉淀的宝贵智慧和本领。数学经验和思想方法不是一蹴而就就形成的,它需要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需要有丰富的数学活动经历,它是随着学生的知识和思维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就成为孩子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基本依据,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是孩子数学素养的核心。孩子有了学习数学的经验和思想方法,就能自己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并最终转化成创造能力。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有学生亲身去经历、体验、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而且要深刻。《重叠》一课中,当学生知道一列同学是9人时,她追问:得9对吗?你可以数一数,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即不让学生停留在表面的认识浅层,让学生用画一画,算一算的方法,去让探究发现重叠问题的规律。有了第一次经验,学生就可以在语文组和数学组人数的的重叠问题上主动探索。细心观察,课堂上吴老师经常追问和回头看。比如课将结束时,问学生今天我们研究了那些问题:第一种是“你”是“你”,“我”是“我”,第二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三种是“你”被“我”包围了或吃掉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分类的思想和集合思想有机的融合在学习活动中,并悄然的渗透给了学生。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是习得了研究问题的方法、经验。
教育是点燃,是唤醒,吴正宪老师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爱心去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课堂中从她身上流淌出民主、尊重、平等、博爱的精神,他关注了每一个学生,尽量给每个学生发言和参与的机会。学生回答错了没关系,人不犯错长不大,有错误才使认识更深刻,课堂才更精彩。她的课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她的课学生真正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充分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并感悟了数学思想,真正让每个孩子都获得了良好的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