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街道乡村振兴与产业结合工作情况
街道乡村振兴与产业结合工作情况
近年来,XX街道充分发挥农业强办的优势,坚持先行先试,发挥政府引导、扶持、监管职能,大力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为农业更加发达、农村更加美丽、农民更加富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把发展绿色、安全、高效现代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规模经营,鼓励种植大户流转土地,截止目前,全办共流转土地近1.2万亩,打造章丘大葱农业产业综合体、施家崖休闲农业产业综合体、华家金硕蔬菜种植基地、北关盛世庄园等多个样板。规划建设大葱、白莲藕、苹果、核桃深加工基地,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发展农家乐和民宿产业,拓展旅游渠道,举办女郎山山会、“五一”7天乐等活动,将章丘大葱农业产业综合体、施家崖休闲农业产业综合体、北关盛世庄园打造成为集生态观光、旅游开发、特色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基地。
二、以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发展层级
一是积极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工作。以XX古城建设、桃花山拆迁为契机,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项目招商,引进德国维克勒赫斯蒂文森葡萄园项目(目前正在办理相关手续),不断提升农业项目的品质。
二是加强特色园区建设,大力构筑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积极推动农业综合体项目建设,继续打造章丘大葱农业产业综合体、施家崖休闲农业产业综合体,支持北关盛世庄园、华家金硕蔬菜种植基地建设,鼓励各村种植大户发展特色园区,加快推进高铁片区美丽乡村建设,形成花卉苗木种植基地,着力打造特色园区群。
三是加快都市田园休闲区建设。着力打造沃泰龙山瓷、荷香生态园、女郎山葱岭郊野公园、章丘大葱博物馆、西关总理恩师祠堂、华家民俗文化等工农旅游休闲项目,形成工业、农业、红色旅游的精品线路组团。
三、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积极打造济青高铁美丽乡村片区。
XX村:聚力打造农业综合体,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该村按照“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 流转土地900余亩,按照“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全力打造集果蔬种植、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高端特色的农业产业综合体,实现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村集体收入由无到有、由弱变强,2017年实现村集体收入5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6万余元,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新路子,先后荣获山东省美丽宜居村庄、山东省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单位、济南市蔬菜标准示范园、济南市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XX村:打造高铁站前的花样乡村。济南市果覃园科技有限公司流转该村土地400亩,安排就业30余人,建立果覃园产业基地,种植向日葵、扶芳藤、食用百合等经济作物,让外地游人一出高铁站就能欣赏到“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的花海美景。该项目后期将开展种子繁育销售,并拓展深加工,远期年收入可达上千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该村还依托金硕白莲藕种植基地,积极打造百亩荷塘园,发展生态立体养殖,亩均年产值近万元,既再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田园风光,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XX村:发展花卉种植,助力乡村振兴。南河村西依桃花山,东临绣源河,土地平整肥沃,该村充分发挥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流转土地200亩发展花卉种植产业,安排就业20余人,种植牡丹、玫瑰、百合、剑兰等成本低、产值高、效益好的花卉,预计亩均增收可达1万元以上。
XX村:小草坪种出大产业。为适应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夯实美丽乡村产业基础,该村流转土地200亩,安排就业20余人,种植早熟禾草坪,每年可销售3次,预计亩均年收入可达1万元,目前该村已与江苏沭阳的采购商初步达成了采购意向。
XX园:发展苗木产业。该村流转土地300多亩,安排就业20余人,目前以种植国槐、白蜡等苗木为主,预计亩均年收入可达6000元。下一步,绿竹园村将引进樱花、鸡爪凤、紫薇等观赏苗木,进一步提高苗木种植品质,同时结合济青高铁美丽乡村片区建设,积极发展苗木观赏旅游,不断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
XX村:发展花卉苗圃产业。该村先后流转土地300多亩,安排就业30余人,分别建起了120多亩的绿化花卉苗圃和近200亩的蔬菜大棚,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和扩大种植规模,实施富民强村工程,村民收入从五年前的5000多元,增加到2017年的人均3万多元;村集体也从空壳村变成年收入超过15万元。
在不久的将来,宜居宜业的济青高铁美丽乡村片区将与气宇非凡的XX古城、精致优雅的红酒庄园、高端大气的桃花山清华启迪智慧城融为一体,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生态宜居的美丽画卷。
第二篇: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发展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主要出发点在于促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共筑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重点是产业要振兴、产业要兴旺。农村改革40年的实践启示人们,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增强乡村吸引力,带动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乡村汇聚,才能让农民看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希望,进而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国外农业农村发展实践同样表明,构建契合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的产业体系,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根本途径。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旺既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源头,更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潮头。
过去一段时间,人们对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片面认知,以为“乡村的产业就是农业”“农业的功能就是提供农产品”。承袭于这种思维方式,农村产业结构显得较为单一,基本上以传统动能驱动的产业为主。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农村经济不活跃,农业生产经营效能低下,农民增收困难,农产品同质性强、替代率高。这给当下乡村振兴带来的启示就是,必须加快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特别是要促进农村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不少农村不断涌现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比如乡村旅游、农业休闲和农村电商。这些新兴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不仅提升了农业的附加值,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增加了农民收入,夯实了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而且促进了产村融合,提升了乡村现代化水平,吸引了一大批回乡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和下乡休闲置业的城市居民。其发展态势表明,转换农业发展新动能、以农村产业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时代已经来临,也意味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潜力巨大。
当然,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就当下情况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才刚刚起步,远未成燎原之势。很多农民还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对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还不熟悉,尚未完全掌握借力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销售农产品的技能,生产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动力也远未激发出来。但是,这些问题并不构成忽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由,恰恰说明应该加大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夯实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推动农村产业兴旺,不仅要融合发展,还要错位发展。诸多经验乃至教训表明,千篇一律的产业形态不仅无法彰显自身特色,而且容易导致产品积压,难以形成竞争力。因此
鼓励和引导农民在尊重自身乡村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的发展思路,实现差异化的产业发展。通过差异化的产业布局、生产方式和展销模式,催生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带动乡村振兴。
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人才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大计。要建强党建工作队伍,加强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度,精准选才、着力育才、高效用才,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盘活资产资源,增强“造血”功能,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由“单一型”低层次推进到“多元化”高水平发展转变,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持续完善餐饮、休闲、住宿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综合环境、创新特色文旅产品、全面提升服务品质,努力打造乡村振兴“XX样板”。
第三篇: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示范工作方案
陈堂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村
工作方案
(产业链延伸型)
为贯彻落实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结合陈堂村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推进陈堂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不仅分享种养业而且分享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带来的收益,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我镇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发展,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陈堂村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陈堂村位于***镇东部,距***县城15公里,耕地面积3750亩,有473户,1713人。近年来该村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现已发展核桃种植面积1600亩、预计亩产200公斤,收入8000元/亩。樱桃100多亩,收入30000元/每亩。现有生猪养殖龙头企业两家,年产值600余万元。陈堂村成立了宏兴旅游合作社和“泉家乐”家庭农场,实现了旅游发展专业化,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以核桃、樱桃和养殖为主要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大户承包等方式,该村生态资源丰富,重点发展核桃种植业。
二、陈堂村农村产业链延伸融合发展优势条件
陈堂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核桃产业发展条件,现已发展核桃种植面积1600亩,均已进入挂果期。目前陈堂村集体与济宁森亚工贸有限公司签订核桃供应协议,年供应核桃260吨。实现核桃产业从生产、储存到精细化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紧密,产业链延伸较长,为产业链延伸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具备良好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优势。
(1)自然条件。陈堂村地势东高西低,地貌属山地类型,山地坡度小于25度的占总面积的60%,基岩为太古代片麻岩,分化程度较深,土层厚度25—50cm,温湿润季风气性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年日照时间2745小时,无霜期190天,土壤以褐土分布广。PH值5-7,有机质平均13.4%,以上因素均为核桃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2)产业链延伸效果显著。依托核桃加工产业链延伸,全村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加工型、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设施农业、品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猛。通过土地流转平台,引导企业建设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积极鼓励涉农企业吸纳农村人力、土地、山区等资源,统一解决农民就业、福利和社会保障。陈堂村“纸皮核桃”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金奖。
(3)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显著。积极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机制,激发产业融合发展活力,陈堂村通过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联盟等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已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其中济宁安鑫养殖有限公司位于陈堂村辖区内,通过先进的养殖理念和数字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先后被评为省级种畜禽场、省级标准化示范场及济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产业带动效果显著。
三、发展目标
核桃产业链充分延伸。以核桃种植、储存、加工为基础的产业链充分延伸,至2018年济宁森亚工贸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10万吨精品核桃油加工项目建成投产。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鼓励农户以核桃林作价入股,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增加农户收入,村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努力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体系,以核桃精细化加工、电子商务、休闲旅游为主导的新兴产业比例进一步提高。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形成实体、电商、大宗交易等多种农产品流通交易模式,核桃销售交易应用电子商务比例超过70%。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由镇党委、政府牵头成立陈堂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镇主要领导和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协助陈堂村做好试点示范工作。(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筹安排财政涉农资金,加大对核桃产业融合发展的投入力度,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涉农经济组织延伸产业链条。支持建设覆盖优势产区的产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保持陈堂村核桃特色产业优势地位。(3)增强产业链条支撑。坚持产业先行,推动核桃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核桃产业在更高的水平上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链向基础延伸,向上链接市场,加快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推动阿里巴巴电商交易平台实现全覆盖,构建完整的主导产业链条。
第四篇:***村乡村振兴产业规划实施方案
五棵树村乡村振兴产业规划实施方案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针对五棵树村目前产业结构单一、要素活力不足和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亟需加强引导和扶持。为加快五棵树村乡村振兴,提升村级产业档次,助农增收实现美好生活的长远目标,现提出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央、省委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省社党组的具体安排为统领,以改革抢先机,发展站前列,各项工作创一流为总要求,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促进农民创新创业、探索“三位一体”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进农业产业调整,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农村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实现乡村振兴努力前行。
2.目标任务。确保到2025年底,五棵树村脱贫人口不返贫;完成县级供销合作社与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充分融合,使供销合作社基层网点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充分挖掘优势特色农产品,促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一个新高度;提升五棵树村村民创新创业积极性,优化乡村就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将五棵树村集体产业收入转化成为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重要来源,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二、具体措施
1.整合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源,确保合作社规范运营。五棵树村目前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均为农民自发组织的种植合作社及农机合作社,在资金使用、日常管理、生产经营上存在诸多问题。以土地流转为例,因近年来气象条件适宜,种植业收入较好,各专业合作社在积极投入生产的同时,在土地流转中产生无序竞争,土地租赁价格由原来的300-500元/年,增加到目前的700-900元/年,短期看发包土地农民收入增加,但长远看一旦遭受灾害,将增加极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为此,要以木兰县供销合作社为领办主体,积极整合分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对土地流转、农资采购、农产品销售等合作社的日常经营活动予以规范,在有序的环境下健康发展。
2.依托倍丰木兰金秋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打造农产品深加工体系。依托倍丰金秋公司产业项目,联合木兰县供销合作社组建县域合作社联合社。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农技推广、农机服务、统防统治、生资统采、农产品统销、产权交易、金融贷款等服务,打造为农服务的综合性专业化平台。同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社+脱贫户和农户”的产业化运营模式,开展多种形式产销联合合作,提升五棵树村农产品竞争力。
3.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开发农村庭院经济。五棵树村集体在2015年投资400万元,建立了一座占地500平米的豆芽厂,因设备及经营原因目前处于闲置状态。驻村工作队本着把一切资源用活、用好、用足的原则,结合五棵树村农户种植实际,经多方论证,计划在2022年将闲置豆芽厂转为酸黄瓜生产车间,向农户提供优质黄瓜种子、农药、化肥,订单购销。同时,为进一步打通绿色蔬菜的城乡消费渠道,计划选择有意愿的农户,以庭院为基本单位,组织种植西红柿等经济作物,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物质支持,向城市餐桌供应优质食材,探索为城乡双向服务促农增收新路径。
4.挖掘村内优势特色农产品,开拓销售新模式。五棵树村自有特色农产品主要集中在杂粮品种,包括红小豆、绿豆、黑豆、芸豆、豆浆豆等。在持续做好杂粮种植和“拐把桥”地域杂粮品牌建设的同时,探索实施种草药种植项目。2022年,计划投入资金50万元,扶持村内大户种植中草药平贝,主动谋划特色产品销路,拓宽电商销售渠道,积极探索淘宝、京东、小康龙江购物平台销售,培养农村经济人主播开展直播带货等,千方百计培育致富带头人和致富新模式,形成有带动性、可复制的产业样板。
5.探索畜牧养殖新模式,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来源。目前五棵树村全村存栏肉牛400头左右,农民自发养殖肉牛积极性较高,具备发展肉牛养殖的资源条件。下一步,计划以省社惠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按照“户为基础、村(合作社)为主体,自主经营、民主管理”的发展模式,整合资源要素,在村内筹建股份制集体牧场。脱贫户和养殖户以“生产资料入股、集体规模经营、养殖按劳取酬、盈余按股分红”的“四融合”方式,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规模养殖、精细管理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
三、工作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狠抓落实。提高政治思想认识,夯实工作作风,深刻认识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性。针对各项规划工作狠抓落实。
2.明确责任分工,强力推进落实。要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人来做,工作中既要相互配合、合力攻坚,又要充分履职、独挡一面。
3.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落实。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工作台账,倒排工期,确保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各项规划落实到位。
第五篇:实施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兴旺
实施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兴旺
浙江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程渭山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总书记在海南等地考察时多次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根据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要求,今年6月至8月,我带领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同志围绕乡村“产业兴旺”问题,先后到部分市、县开展实地调研和座谈。调研期间,听取了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方面的情况介绍,与部分乡镇、村“两委”负责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农户进行交流座谈,进农家小院、到田间地头充分听取意见。调研中我们感到,各地虽然都比较重视乡村“产业兴旺”工作,但新思路、新办法不多,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为此,我们进行了归纳和分析,供各地在实际工作中注意把握。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而做出的战略决策。当前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不充分在农村,在城乡差距大。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过程中,农业现代化明显是“四化”的短板。如果没有农业现代化,“四化”就是不完整的,其他“三化”建设也会受到制约和拖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是要继续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尽快补齐“四化”短板,全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涵盖了乡村的方方面面,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只有乡村经济发展了,才能富裕农民,繁荣乡村;也只有乡村“产业兴旺”,才能吸引更多外来资源和人才,集聚人气和财气。离开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系统深入研究“产业兴旺”的主要内容和实现路径,编制全省乡村产业振兴规划。
浙江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农业现代化发展较早,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但与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和老百姓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各地还有一些同志存在着认识或理解上的误区,或把“产业兴旺”简单地理解为发展现代农业,或片面地理解为发展乡村旅游业,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思考。为此,要科学认识“产业兴旺”的基本内涵,把握好实施乡村“产业兴旺”的几个要点。
(一)乡村“产业兴旺”要坚持因地制宜
“产业兴旺”具有丰富的内涵。实施乡村“产业兴旺”既要基于第一产业又不能囿于第一产业,而应着眼于优化一产,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旅结合、农网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强化一产对二产、三产的支撑力度,提升二产、三产对一产的反哺力度。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融相通和乘数效应,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拉长农业产业链,拓宽农业产业幅,提升农业价值链,完善农业利益链,促进农业接二连
三、跨二进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要优化一产。农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民以食为天,农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然而,调研中发现,在当前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业大多被自觉不自觉地轻视了。虽然大家都在谈要农旅结合,但实际上“农”讲的不多,“旅”讲的较多;在资金投向上,对“农”投的不多,对“旅”投的较多,轻视一产的倾向在有的地方较为明显,这并不符合“产业兴旺”的客观要求。农是本源,否则一二三产业融合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还是要坚持基础产业不能动摇,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排斥农旅结合,而是积极鼓励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推进农旅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体到工作中,要大力发展“农业+”,农业适合与什么结合就与什么结合,但核心还是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突出农业产业发展的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
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千万不能照搬照抄,用一个模式去套。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乡村,则要坚持宜种(种植业)则种、宜养(养殖业)则养、宜林则林、宜旅则旅、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运(物流业)则运,要根据各个乡村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和培育产业发展方向。这方面,我省已涌现出了许多典型案例,如安吉县黄杜村发展白茶产业、永康市下贵村发展养龟产业、余姚市横坎头村发展红色旅游、磐安县乌石村发展乡村旅游、临安市白牛村和缙云县北山村发展农村电商、象山县东门村发展美丽渔村等等,都实现了强村富民的“产业兴旺”目标。这些乡村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关键还是做到了因地制宜,在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基础上,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构建新型乡村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变,实现了产业兴旺、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
(二)乡村“产业兴旺”要坚持规划先行
“产业兴旺”必须坚持科学规划为先导。要根据乡村功能定位和实际情况,编制科学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重点任务、阶段目标和行动方案,为乡村“产业兴旺”引路导航。当前,我省一些地方乡村产业发展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往往市场热门什么就发展什么,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论证,存在较大的隐患。
产业发展规划要坚持多规合一。乡村产业发展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县(市、区)产业发展规划相融合、相衔接,不能各搞各的,更不能相互矛盾,否则也难以真正落地。产业发展规划要与当地主导产业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与乡村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产业发展规划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此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好之后,要坚持一以贯之,一张蓝图绘到底。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都有一个较长的培育期,千万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半途而废或频繁变更。
(三)乡村“产业兴旺”要坚持群众主体
乡村“产业兴旺”的主体是群众。群众主体就是让广大农民成为乡村“产业兴旺”的主体力量,而不是旁观者和跟随者,其本质是群众工作。“产业兴旺”最根本的动力来源于农民群众。乡村产业发展一定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意见,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乡村产业发展要积极吸引群众参与,而不能代替群众做决策。一个村到底搞什么产业,怎么搞,一定要注意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不能搞长官意志。实践表明,任何一件事情,群众要做的,我们去帮一把、推一把,往往事半功倍,可以做得很好;群众不想干的,或是群众还没想通的,我们就推着他们干,往往会事倍功半。所以,一定要先做好群众工作,统一群众思想,鼓励群众广泛参与,充分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通过群众的力量来共同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四)乡村“产业兴旺”要坚持改革创新
乡村“产业兴旺”要坚持改革创新,既要深化改革,也要创新体制机制,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来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培育、激发和强化乡村“产业兴旺”新动能,重点要在农户承包地制度、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社会化服务体系、财政与金融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一是推进农户承包地制度改革创新。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省农户承包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高效利用,有的被抛荒闲置,有的利用效率低。为此,要通过改革创新来盘活农户承包地资源,要全面完成农户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认真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户承包地依法有序流转。要进一步明晰集体所有权与农户承包权的关系,充分维护农村集体对承包地发包、调整、监督、收回等各项权能,保障其有效履行承包地集体所有人职责,提高集体在农户承包地流转上的话语权。要积极推进农村承包地经营权登记发证,推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真正落地。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加大土地整治力度。通过对山垄田、冷水田进行整治,既可以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经整治的连片土地还可以发包给新型经营主体来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是推进闲置农房和宅基地改革创新。探索完善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鼓励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进行涉农项目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乡村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和集体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和二三产业。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存量建设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利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共同兴办住宿、餐饮、停车场等休闲旅游接待服务企业。充分盘活农村闲置农房和宅基地,通过适当的改造发展养老产业和精品民宿,吸引城里人来休闲度假或养老,发展康养产业。对那些撤并搬迁后的村庄原址,除保留一部分农业设施用房或开发民宿等乡村旅游用途外,可因地制宜对农民原宅基地进行复垦,复垦土地取得的用地指标通过市场化出让取得的出让金,主要用于乡村产业发展。
三是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创新。加快推动农技推广由行政服务体制向社会化服务体制转变,深化“三位一体”改革,积极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多元主体,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投资、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整合和统筹协调各种支农政策措施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向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实现农业服务体系的现代化。改变财政支持方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推广项目给予支持,推多少付多少服务费,这样既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更能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以本事论英雄”,不管是农技推广人员,还是合作社或是种养殖大户,或是农民“土专家”,都可以参与到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来。要以水稻产业为样板,推进全省其他主要农产品的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扶持社会化服务企业做强做大。
四是推进财政与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加快完善涉农财政资金统筹整合机制,加大涉农财政资金整合力度,优先支持、聚焦投入现代农业和新型乡村产业发展。探索财政撬动金融支农新模式,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综合运用担保、贴息、保费补贴等金融杠杆政策工具,吸引带动金融投资,解决乡村产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建立风险保障资金,综合运用担保、贴息、保费补贴等金融杠杆政策工具,吸引带动民间资本加大投入。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产业兴旺”的指导意见,引导更多的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投向乡村“产业兴旺”。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服务“三农”产品、拓展“三农”业务,促进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
(五)乡村“产业兴旺”要坚持真抓实干
实施乡村“产业兴旺”一定要坚持真抓实干,要有战略定力和足够耐心,搞产业千万不能搞成“运动式”“口号式”的。“运动式”“口号式”的推进,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挺热闹的,实际上往往不可持续,几年后回头一看,很可能还会带来包袱。调研中发现,各地在实施“产业兴旺”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这种“运动式”“口号式”产业发展现象。比如,一些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农产品发展、村庄景区开发,都是一拥而上,同质化严重,差异化不足,存在较大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乡村“产业兴旺”必须真抓实干,要坚决避免搞形式主义,尤其不能搞成运动式的,否则结果就是劳民伤财。
(六)乡村“产业兴旺”要坚持党建引领
基层党组织是“产业兴旺”各项政策的最终执行者。“书记有思路,村民有出路”。实施乡村“产业兴旺”,关键还要依靠基层党建,坚持党建引领。在实践中,要切实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来带动乡村实现“产业兴旺”。乡村产业要发展,就必须有人才;但是没有产业,乡村又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党委政府要推动“产业兴旺”这项工作,首先要做好党建来引领产业发展。实践中,同样一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换一个有能耐的村支书,换一支有战斗力的村“两委”队伍,取得的效果就可能完全不一样。反过来,产业发展了又能进一步巩固基层党建,巩固乡村基层治理成果。为此,必须切实选好配强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当家人”,对于有些村支书不得力的或是有的村“两委”班子不得力的,该换的要换,该外派的要派,切实把上级的各项要求抓紧落实到基层。要充分利用村级班子的基层发动与组织功能,发挥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其投身乡村“产业兴旺”大业,带动群众创业就业,推动实现乡村“产业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