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报告
**县人民政府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现在,我受县政府的委托,汇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请审议。
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实践
1、建设实绩。按照人大决议和县委县府的总体部署,2008年我县全面启动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2008至2012年五年,全县共有179个村开展了美丽乡村创建,建设的覆盖面达95.7%以上,共建成“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164个、重点村12个、特色村3个,并有12个乡镇实现美丽乡村创建全覆盖。五年来,179个村共实施了各类重点建设项目2103个,完成项目投资19.07亿元,其中08年完成450个,投入资金2.73亿元,09年完成578个,投入资金4.69亿元,2010年完成674个,投入资金5.08亿元,2011年完成255个,投入资金5.37亿元。2012年完成146个,投入资金1.19亿元。初步建成了“黄浦江源”、“中国大竹海”、“昌硕故里”、“白茶飘香”四条精品观光带,精品观光带沿线的景观大道、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河道整治建设和沿线违章建筑拆除、房屋立面改造等重点工作全面完成,基本实现了四条美丽乡村精品观光带的全线贯通,**“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品牌进一步打响,美丽乡村已上升为全省战略。
2、主要做法。一是健全“目标分解、规划引领、考核跟进”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①明确四项目标。即“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它涵盖了新农村建设五句话20字要求,既是工作目标,也是考核指标,以此为大类细化的36项考核标准,指标标准均高于全国、全省,空间上全覆盖到全县187个行政村。行动纲要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前两年抓点成线打出品牌,中间三年延伸扩面产生影响,后五年完善提升全国领先。②坚持规划引领。在四项目标指导下,以“立意上求高度、平面上求广度、类别上求纬度、推进上求经度”为架构,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坚持规划为引领,研究制订《**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委托浙江大学编制完成《**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乡村风貌特色研究—营造技术导则》,为全县农村风貌的营造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适宜的技术指导。各创建乡镇、村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将其他各类专项规划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③推行联动考核。即坚持“一个标准、三个档次、捆绑考核、动态管理”。“一个标准”,就是4大方面36项指标,根据工作权重,实行百分制考核;“三个档次”,就是根据考核分值高低,划分为精品村、重点村和特色村三个档次,达到考核分值给予相应奖励补助;“捆绑考核”,就是创建村考核结果,与所在乡镇发展贡献奖考核、与结对部门创新发展奖考核相挂钩;“动态管理”,就是实行每月督查通报、半年会议推进、年终总结考核。二是落实“年度计划、个性设计、项目管理”科学推进的建设路径。①安排年度计划。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以指令创建和自主申报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和安排年度创建村计划。②凸显个性设计。根据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特色、人本文化等因村制宜做好规划设计工作。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实施,体现差异化、多元化,做到移步换景、看景辨村,杜绝简单复制。③科学管理项目。在制定了考核指标与验收办法的同时,采取了“5+X”的办法清理整合建设项目,由县农办、发改委(现为发经委)、财政局、规划与建设局(现为规划局和住建局)及审计局等五部门牵头,会同项目实施主管部门,对支农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资金拨付全面审核把关,着力提高项目绩效。三是构建“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合力争创的共建模式。①以政府为主导。成立了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下设四大工程组;实行县级领导、县级部门与创建村结对创业共建制度;聘请顾问,成立专家指导组;建立各级工作督查制度,加强工作考核;逐步完善修订《**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考核指标与验收办法》。五年来,县乡两级财政以奖代补资金达7.1亿元(其中县财政以奖代补5.1亿元),带动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2.4亿元,其中带动村集体投入7.71亿元,带动农户个人投入1.24亿元。②以农民为主体。层层宣传发动,召开全县推进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万人动员大会,开展“美丽家庭”创评活动,举办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培训班,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发挥主体作用。③社会参与共建。完成15个重要经济职能部门与乡镇、125个部门与132个建设村、179家企业与169个行政村的结对共建工作。同时,建立与省发改委的项目对接长效工作机制,争取到省财政厅对美丽乡村建设为期五年的专项补助机制。2010年,共上报省发改委中央扩大内需投资储备项目25个,其中已经上报国家发改委17个,总投资近17亿元。深入推进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项合作,与复旦大学共同成立中国乡村发展研究中心。在建设过程中,2008年,县级财政共向乡镇(开发区)预拨启动建设资金1500万元,乡镇财政配套下拨创建村建设资金1992.2万元,村集体向农户补助资金达2585.3万元;2009年,县财政注资县信用联社1200万元作为担保,县信用联社按基准利率下调10%的利率向“美丽乡村”建设单位授信1.45亿元建设资金贷款,用于美丽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9个乡镇授信贷款1.2亿元,有效推动和加快了建设进程;2010年,我县又不断创新美丽乡村建设和经营机制,单笔融资达3个亿,推进美丽乡村核心区的建设。与此同时社会工商资本也积极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拓宽了建设资金来源,达到了共建共赢共享。四是实施“村庄建设、村庄管理、村庄经营”三位一体的推进办法。①建管并重。研究制订了县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施意见,明确具体实施范围及责任主体,按照“公共卫生保洁好、园林绿化养护好、基础设施维护好”总体要求,着重强化经费保障和监督考核。②提升经营。在建设过程中,提前考虑经营要素,抓好产业培育和发展,发展集农产品生产加工与休闲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抓好村级资产的盘活和开发,引导村级通过规划和建设,增加土地、房产等资产性收入;抓好农业改革与发展,将创建工作与土地流转、林权流转、土地复垦等工作有机结合,推进创建从“建设村庄”向“经营村庄”提升。
3、基本成效。经过三年的实践,我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①打响了一个品牌。从2008年创建以来,先后引起《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经济日报》等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新浪网专门开设专栏,深度报道**美丽乡村建设。连续举办三届“中国美丽乡村”节,成功举办2009中国(**)首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被国家农业部、旅游局联合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被民革中央授予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基地。2010年成功举办“小镇发起论坛”,着力建设首个县域大景区。2012年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美丽乡村·**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会搭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多年努力,我县成为首个“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县。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876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1.6亿元,比上年增15%。县农家乐经营户达到580户,床位数11000余个,年收入3万元。②形成了一个示范。按照科学合理、操作简便、有所创新的原则,创造性地设定“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内容及考核标准,形成了各方公认的操作原则和规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正在成为“国家标准”和省级示范。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将全面建立标准体系,创建“中国美丽乡村”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座谈会在**召开,并决定2011年全省范围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③建设了一批村庄。目前,全县187个村(社区)已成功创建精品村164个、重点村12个、特色村3个,形成了“中国大竹海”、“黄浦江源”、“昌硕故里”、“白茶飘香”四条精品观光带,12个乡镇实现了美丽乡村全覆盖,农村的便民服务设施、卫生医疗设施、幼儿教育设施、文体活动设施等更加完善。通过积极探索和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共建成如章村镇的郎村村、报福镇的上张村、良朋镇的迂迢村、皈山乡的尚书圩村、昆铜乡的上舍村、梅溪镇的马村村、上墅乡的龙王村、高禹镇的南北湖村、鄣吴镇的鄣吴村、天荒坪镇的港口村等一批不同地域特色、不同文化类型和不同展示方式的村落文化生态展示馆30个,为经营村庄,发展休闲经济,增强美丽乡村建设后劲打下了基础。④完善了一批设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共整治河道、沟渠473.36公里,建河流拦水坝设施1358处,除险加固整治病险山塘1233只,防洪埂砌筑37.8万米,沿路护埂砌筑15.5万米,修补村级各类道路1117公里,硬化349万平方米,新增和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13592处,受益农户56844户;在环境美化亮化上: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393户,房屋整修26722户,立面粉刷455.06万平方米,实施庭院改造33439户,庭院植树142万株,庭院绿化62万平方米,庭院增设盆景6.94万盆,安装太阳能热水器45281只,拆除各类违章建筑3707处,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改造围墙45.11万米,村庄道路两旁及中心村植树192.7万株,绿化179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2563盏,新增广告宣传牌9868块;在公建设施完善上:共有186个村新建了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0.23万平方米,新建村级其它各类公共配套设施建筑29.5万平方米,实施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6134处,新增垃圾中转设施815处,新增垃圾箱14206只,新建公厕340所。⑤锻炼了一批干部。通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基层干部的群众威信、办事能力、工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公信力大幅提升。6名优秀创建村党组织书记破格提拔进入乡镇党委班子,涌现出了一大批林萍式的杰出和优秀的基层支部书记。⑥营造了一股正气。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农村观念的改变,对各种陋习产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在农村形成了一股干部创事业、百姓创家业的浩然正气。⑦培育了一批产业。强化了产业支撑,一二三产实现统筹推进,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和标杆,引领了全国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同时,启动创建现代农业综合区等一批农业产业园区,推动了农业的“接二连三”转型。
二、“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难点
1、产业培育的效果不明显。通过三年的创建,全县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完善,村庄面貌进一步美化,农村群众的生活观念和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在产业发展上,虽然有一些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造村级工业平台、发展家庭工业,有效地推进了建设与发展的互促共进,但还未形成全面性的示范作用,农村产业的发展没有取得质的提升。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工作还处在开展初期,产业的培育还未有明显的成效,这仍是我们下步工作的重点。
2、建设融资的渠道不够宽。美丽乡村的建设资金主要靠县、镇、村与农民的投入,虽然有一部分民间资本的项目投入和上级部门的项目补助,但所占比例还不高。尤其是当前如何使美丽乡村建设延伸扩面,实现村庄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覆盖,在资金上存在严重不足。下一步我们还要在拓展融资渠道上继续下功夫。一是向上争取省市对“三农”项目的财政补助;二是鼓励引导企业与所在村的合作共建,互利互惠;三是创新农村金融,引导金融资本进入新农村建设;四是盘活农村资源(如土地),实现农村资源的整合优化。
3、建设推进的难度在增大。我县西南山区地理环境、经济实力等条件比较优越的村均开展了创建,余下的25%的创建村集中在平原土斗区和西部偏远山区,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环境较差,村级集体经济、农民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实施难度比较大。受原有土地利用规划限制,部分村尤其是偏远山区村可用土地极少,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和宅基地的办法不多。尤其是由于建筑市场的原材料涨价,建设成本的大幅度上张,使得原本建设任务重的创建村,建设的难度更大,应不断创新破难,积极加以探索和研究。
4、长效机制建设和成果转化难。**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形载体,更是我县今后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手段和主打品牌。从08年开展以来,我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乡镇村巩固建设成果的长效管理机制尚待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卫生保洁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维修缺乏资金和人员保障。另外在如何利用品牌发展**经济的相应的措施和工作力度还不够大。整个县域的旅游环线尚未形成,相关设施还不配套,不少地方经营村庄的条件还不够成熟,还有很多文章要做。
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下步打算
2011年是“奋战五年,再造**”的冲刺之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转型之年。经过三年来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提前两年完成了美丽乡村前五年的计划创建目标,呈现了上级支持、基层拥护、群众欢迎的良好发展态势,“中国美丽乡村”已经成为全省示范和“国家标准”,为了使**的美丽乡村建设继续走在前列,必须从全面创建向全面提升过渡,从“建设村庄”向“经营村庄”转型。下一步我们将在进一步稳定完善政策措施,持续推进建设扩面的同时,积极转化创建成果,全力拓宽经营路子。
一是合力攻坚薄弱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加大薄弱区域攻坚力度,重点支持平原土斗区、偏远山区创建。按照《**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的总体部署,对剩下的19多个待创建村,进行重点扶持、重点攻坚,争取分两年完成美丽乡村创建任务,实现187个行政村全覆盖。今年安排新创建村11个,建成精品村8个左右。
二是持续深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坚持既定目标,做好建成村巩固提升和接点连线文章。突出提升“一中心,七乡镇”,重点打造环灵峰山区块,形象全面展现;加快启动天荒坪、报福、章村、鄣吴、山川、昆铜、皈山等七个乡镇的规划与建设,建设层次由村庄环境建设向景区建设提升,完善经营配套功能。继续实施美丽乡村创建提升工程,提升培育精品村6个左右,建成全覆盖乡镇2个。
三是强势推动美丽乡村经营。以强村富民为目标,推进乡村经营大提速。按照“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的总体建设框架,进一步确立县为主导、镇(乡)为主体、村为基础的三级联动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区域互补、功能互补、资源互补,高效优质推进建设。使
“一环四带六区”整体经营框架全面形成,全县经营村庄局面全面打开。通过强化宣传,拓展理念,加强宣传,使各级明确和树立起“通过经营能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做好了美丽乡村经营文章”的大理念,推动面上经营工作的全面展开。
四是强化长效管理机制落实。进一步整合部门职能,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工作。积极探索城市先进物业经验进农村,引进市场经营管理模式。继续实施“中国美丽乡村”复评。切实加大建城区范围内城郊结合部综合环境整治力度,全面开展脏、乱、差环境治理,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建设“中国美丽乡村”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我们美丽乡村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有:建设资金短缺,技术指导不够,村级集体经济不足等。我们还有许多需要深入探索的空间。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严格按照规划狠抓落实,充分挖掘特色提升品位,集中突破重点树立形象,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创新破难,大胆探索,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的成绩,圆满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