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教材分析
安子岭初级中学
韩秋阳
(一)指导思想
本册教材编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要求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法治素养提升、健康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相结合,努力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
(二)思想立意
本册教材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追求,通过全景展现中国腾飞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伟大成就、面临的时代挑战和作出的积极应对,引导学生心怀祖国,倾听与讲述中国故事,感受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与传递中国力量,追梦出彩,共享、共创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做自信中国人。
在这册教材中,贯穿着一对基本哲学的命题,就是价值和事实的关系问题。在事实维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历史进程、伟大成就、时代挑战、积极应对架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每一个学习主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共创共享,来升华他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认同。
(三)学科依据
本册教材编写依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遵循生命的逻辑、生活的逻辑和知识的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从九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品德发展需求出发,在不断扩展的生活场域中聚焦“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将“我”的生命感受与国情、法律、心理健康和道德诸领域的知识相融合,推动学生对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所生发出的不同主题开展深度学习,在自我探索与自主建构的基础上对这些价值观念逐步认同、接受和内化。
教材编者强调,不是简简单单的基于四个维度的知识认同就可以自然升华成某种价值认同。教材很强调学生自我的生命经验。希望学生在感受我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中,不断沉淀,领会和感悟自己的生命经验,通过他的自我探索,而不是通过外部的灌输和强化,通过他的自主建构,而不是我们给予的知识逻辑。让他逐步得对这些价值观念有所认识,有所理解,有所认同,有所接受。
二、教材的内容结构
(一)编写理念
1.本册教材与七年级关注个人与集体生活、八年级关注社会与公共生活有所不同,引导学生聚焦生活场域中“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2.本册教材以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完善人格培养为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认同国家发展的价值追求,逐步明确国民身份,在更为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自识性问题。
教材编者强调,重视本源性问题,反复引导孩子在不同的关系中去体验,思考、回答“我是谁”,形成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在不同的生活场域中,我从小我,不断扩展到大我,慢慢地把他充沛的人格不断建立起来,最后打破唯我论,打破个人主义。
3.本册教材试图突破国情国策教育的传统模式,不止步于对国情国策事实性知识的一般认知,而是借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生命经验,将国情知识学习与核心价值观内化、国民身份认同结合起来,将生活场域扩展、个体品德发展与主流价值引导结合起来,将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推动学生将对国家的热爱、对社会进步的期盼升华为共同的价值追求。
这里要跟老师们强调的是,教材对每一个学习主题都没有系统地给出知识点,基本上都是把当代比较突出的社会矛盾,或这个问题当下遇到的最尖锐的挑战,或者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最关注的问题,而不是体系化地呈现每个主题。所以你要是去缕知识点,会发现缕不全。编者希望这些知识性知识只是他价值观的一种支撑。所以教材很多时候都是以举例来呈现的。
4.本册教材意图通过情境体验、理性思辨、探究分享、合作实践等活动设计,使学生的生命经验能够代入、嵌入、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国梦的宏大叙事,将对祖国与时代进步的切身感受和具体认知统整到学生自我道德人格的建构中,通过对个人成长与伟大时代紧密联系的自觉体悟,逐步接受、认同和内化国家和社会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做自信的中国人。
很多活动不是对正文的诠释,不是对正文的展开,有的时候,活动就是一个独立的内容。例如教材35页的关于网络问政这一活动,就是强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问政成为一种新的民主协商的形式。教材编者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些活动,不要跳过,不要错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是梳理教材的客观逻辑,第二就是要把活动作为逻辑的一环进行梳理。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一)贯穿价值观教育逻辑
(二)突出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三)开展“四个自信”的教育
(四)关注成长需求和现实问题的思想对接
(五)强化关键能力,淡化学科知识
(六)突出时代课题,彰显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