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试题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30分)
一、(12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发现,(1)
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yōng)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瘦瘪),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è)劣与凶险的环境(强迫/强化)出来的。它虬劲(jìng)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bó)斗的结果;
(2)
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穿入/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1.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鲜碧
慵(yōng)懒
B.矫健
虬劲(jìng)
C.强悍
恶(è)劣
D.艰辛
搏(bó)斗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瘦硬
强迫
穿入
B.瘦瘪
强化
穿入
C.瘦硬
强化
潜入
D.瘦瘪
强迫
潜入
3.在文中⑴⑵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⑴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很不一样。⑵为了吸取更多的阳光,它远远地伸出枝叶
B.⑴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有些不同。⑵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
C.⑴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有些不同。⑵为了吸取更多的阳光,它远远地伸出枝叶
D.⑴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很不一样。⑵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过渡、呼应做好了,文章就能一气贯串,“拽之通体俱动”。(金圣叹语)
B.颜体书法名作众多,楷书名作如《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大麻姑仙坛记》;行书名作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裴将军诗》……等。
C.他脑瓜记性好,爱听故事,过耳不忘,好问个字儿,过目不忘。
D.岳王庙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祠庙,门前有一副对联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人是否善良取决于他能用自己的爱心去包裹这个世界。
B.福楼拜家的客厅里常常回荡着爽朗的笑声和深情的眼神。
C.无论是在二十四节气还是在人们的生活中,“白露”都是一个诗意的存在。
D.读汪曾祺散文的时候,就像是欣赏一幅幅清新淡雅的素描。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根据月亮的变化来记月,月初为朔,月中为望,月末为晦。
B.端午喝雄黄酒,是为了用以驱虫解五毒;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寒食节的吃生食与介子推的传说有关,七夕节则与牛郎织女传说有关。
C.“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
D.“射者中,弈者胜”,其中的“射”与“六艺”中的“射”含义相同。
二、(13分)
7.名篇名句填空。(8分,任选四题作答,如全答按前四题计分)
⑴,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东楼》)
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
(庄子《北冥有鱼》)
⑵无限山河泪。
(夏完淳《别云间》)
_______________,不必为己。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⑶,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
⑷,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⑸夜色渐浓,杏花摇曳,短笛一声,不由让人想起陈与义《临江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
8.阅读名著。(5分)
⑴章回体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
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以下属于《镜花缘》小说回目的一项是(2分)
A.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B.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
C.逢恶兽唐生被难
施神枪魏女解围
D.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⑵钱钟书先生认为《西游记》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因为迄今为止人类两大难以实现的梦想——飞天与入地,只有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得到完全的实现。林庚先生公然表示《西游记》是其“最爱”,称它的理想精神和“童心主义”鼓舞、陪伴自己“度过一生中最困难的日子”。请结合《西游记》具体情节,从“飞天”“入地”“理想精神”“童心主义”四个中任选一个作概括描述。(40字左右)(3分)
三、综合性学习(5分)
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①学而不已,阖棺而止。(春秋•孔子)
②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来任侠非。(唐•李欣)
③书给人以优点,人从书中得益。
(现代•陈伯吹)
④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
(英•培根)
⑤进步意味着目标不断前移,阶段不断更新,它的视野总是不断变化的。(法•雨果)
【材料二】
人类社会三次知识浪潮下的革命--第一次:计算机及其技术带来的企业经营管理的自动化革命。第二次:互联网的出现,使企业能够对全球运营系统进行紧密结合。第三次:新一代的智能互联产品与互联网相连,他们具有超越传统产品的性能和功能。
【材料三】
人类知识更新频率:人类知识翻一番所需时间
次数
年限
年数
第一次
1-1500年
1500年
第二次
1500-1800年
300年
第三次
1800-1900年
100年
第四次
19世纪
50年
第五次
20世纪
10年
第六次
目前
3年
⑴
请阅读材料一二三,各用一句话概括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3分)
⑵学校准备组织一个读书会,海报已经设计好(见右上图),请你按逻辑和空间顺序有条理地介绍海报及其设计意图。(不少于70字)(2分)
第二部分
阅读(40分)
四、(18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1题。
(6分)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①牙璋:古代发兵所用的兵符。这里指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凤阙: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10.意象是诗歌中寄托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雁门太守行》和《从军行》两首诗都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使用了“
______
”和“
______
”这两个意象,写出了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2分)
11.试简要分析两首诗尾联在情感表达和写法上的异同。(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12分)宋清传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①也,居②善药。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③,咸誉清。疾病疪疡④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⑤。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⑥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⑦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⑧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清以诚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
(选自柳宗元《宋清传》,有删改)
【注释】①药市人:在市场上卖药的商人。②居:贮藏。③雠(chóu):出售。④疪(bǐ)疡:疮。⑤速已:早日康复。⑥券:欠条、借据。⑦蚩妄:无知,痴愚。⑧相属:一个接着一个的样子。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⑴未尝诣取直
直:
⑵度不能报
度:
⑶清逐利以活妻子耳
活:
1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分)
A.市人以其异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再则骂而仇耳
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C.清之取利远
操蛇之神闻之(《列子·汤问》)
D.执其道不废
其真无马耶(《马说》)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
⑵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
15.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宋清作为商人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4分)
五、(2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12分)柳
信
宗璞
⑴今年的春,来得特别踌躇、迟疑,乍暖还寒,翻来复去,仿佛总下不定决心。但是路边的杨柳,不知不觉间已绿了起来,绿得这样浅,这样轻,远望去迷迷蒙蒙,像是一片轻盈的、明亮的雾。我窗前的一株垂柳,也不知不觉在枝条上缀满新芽,泛出轻浅的绿,随着冷风,自如地拂动。这园中原有许多花木。这些年也和人一样,经历了各种斧钺虫豸之灾,只剩下一园黄土、几株俗称瓜子碴的树。还有这棵杨柳,年复一年,只管自己绿着。
⑵少年时候,每到春来,见杨柳枝头一夜间染上了新绿,总是兴高采烈,觉得欢喜极了,轻快极了,好像那生命的颜色也染透了心头。曾在中学作文里写过这样几句:
嫩绿的春天又来了/看那陌头的杨柳色/世界上的生命都聚集在那儿了/不是么?/那年轻的眼睛般的鲜亮呵……
⑶老师在这最后一句旁边打了密密的圈。我便想,应该圈点的,不是这段文字,而是那碧玉妆成绿丝绦般的杨柳。
⑷抗战期间在南方,为躲避空袭,我们住在郊外的一个庙里。旁边横生着一株柳树,斜生的枝杈上总长满长长的柳丝,我和弟弟经常在柳伞下跑来跑去。
⑸一个残冬,我家的小花猫死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什么是死。它躺着,闭着眼。我和弟弟用猪肝拌了饭,放在它嘴边,它仍一动也不动。“它死了。”母亲说,“埋了吧。”我们呆呆地看着那显得格外瘦小的猫,弟弟呜呜地哭了。我心里像堵上了什么,看了半天,还不离开。“埋了吧,以后再买一只。”母亲安慰地说。
⑹我们抬着盒子,来到山坡。我一眼便看中那柳伞下的地方,虽然当时只有枯枝。我们掘了浅浅的坑,埋葬了小猫。冷风在树木间吹动,我拉着弟弟的手,呆呆地站着。
⑺忽然间,那晃动的枯枝上透出的一点青绿色,照亮了我们的眼睛,那枝头竟然有一点嫩芽了,多鲜亮呵!我猛然觉得心头轻松好多。杨柳绿了,杨柳绿了,我轻轻地反复在心里念诵着。那时我的词汇里还没有“生命”这些字眼,但只觉得自己又有了精神,一切都又有了希望似的。
⑻时光流去了近四十年,我已经历了好多次的死别,到一九七七年,连我的母亲也撒手别去了。母亲病重时,父亲说过一句话:“没有你娘,这房子太空。”这房子里怎能没有母亲料理家务来去的身影,怎能没有母亲照顾每一个人、关怀每一个人的呵叱和提醒!然而母亲毕竟去了,抛下了年迈的父亲和她的儿女。
⑼两个多月过去,时届深秋,园中衰草凄迷,落叶堆积。我从外面回来,走过藏在衰草落叶中的小径——这小径,我曾在深夜里走过多少次啊。我茫然地打量着这园子,这时,侄儿迎上来说,家里的大猫——“狮子”死了,是让人用鸟枪打死的,已经埋了。这是母亲喜欢的猫,是一只雪白的狮子猫。这两个月,它天天坐在母亲房门外等,也没有等得见母亲出来。
⑽深秋的冷风将落叶吹得团团转,枯草像是久未梳理的乱发,竖起来又倒下去。我的心直在往下沉,往下沉。忽然,我看见几缕绿色在冷风中瑟瑟地抖颤,原来是那株柳树。在冬日的萧索中,柳色有些黯淡,但在一片枯黄之间,它是在绿着。
⑾清明时节,我们将柳枝插在门外,据说可以辟邪,又选了两枝,插在花瓶里。柳枝并不想跻身松柏等岁寒之友中,它只是努力尽自己的本分,尽量绿得长一些,就像一个普通正常的母亲,平凡清白的人一样。
⑿柳枝在绿着,衬托着万紫千红。这些丝丝垂柳,是会织出大好春光的。
(选自《宗璞散文选集》,有删改)
16.作者由眼前的春柳写起,都联想到了哪些与“柳”有关的往事?(3分)
17.借景抒情是散文常用手法,从第⑽段画线句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18.第⑺段中画线句中,明明只是“一点清绿色”,作者为什么觉得“鲜亮”?(3分)
忽然间,那晃动的枯枝上透出的一点青绿色,照亮了我们的眼睛,那枝头竟然有一点嫩芽了,多鲜亮呵!
19.联系全文内容,概括分析题目“柳信”的含义。(4分)
第三部分
写作(50分)
六、作文(5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心
愿
艾米莉·狄金森
若能使一颗心免于残破
我便没有白活
若能减轻一个人的痛楚
或平息一个人的悲伤
或救助一只雏鸟
回到树上的窝
我便没有白活
这首诗歌,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题目自拟,确定立意;⑵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⑶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