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 教学实录—《泊船瓜洲》(部编版)

2021-03-08 10:2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六年级下册语文 教学实录—《泊船瓜洲》(部编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下册语文 教学实录—《泊船瓜洲》(部编版)》。

《泊船瓜洲》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新诗,题目是《泊船瓜洲》。跟老师把题目读一遍,起——

生:泊船瓜洲。

师:这首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那么,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呢?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师朗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首诗朗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

(1)[评:这是第一遍读,使学生对诗整体感知一下。孙老师的教学语言相当出色,学生在听读后本着“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的要求进行自由朗读,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整体感知的效果。]

师:好!同学们,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路途中行驶到瓜洲岸边,在月光的照耀下眺望江南,思念家乡。我请一位同学把这一首诗朗读一遍,谁来读?

(生纷纷举手)

师:请你来读,请看着黑板来读。孙老师提一个要求:他读完诗后请你们找一找,诗中哪一个字表达了诗人想回家的念头?开始。

(2)[评:这是第二遍读,要求提高了一步,不仅明确要带着作者是什么心情来读,而且还要在诗中找出哪一字表达了这个心情。看来是一个很平常的要求,其实是孙老师下了很大功夫,找到了这首诗的诗眼,才这样提出朗读要求的。孙老师化深为浅,不是要学生找出字眼,而是问“诗中哪一个字表达了诗人想回家的念头”,就很顺利地把学生的思路打开了。]

(一生读)

师:好,哪个字表达了诗人想回家的念头?

生:“还”字表达了诗人想回家的念头。

师:很好。

师:“还”(加着重号),这是什么意思?

生:(齐说)回的意思。

师:“还”就是回去、回家的意思。那么诗人为什么想回家呢?诗人是看到了什么景色引起想回家的念头呢?我们先来看这首诗的题目。

师:(指题)再齐读一遍。

(生读题)

师:“泊”是什么意思?

生:停泊的意思。

师:准确地说“泊”是什么意思?

生:“泊”是停船靠岸的意思。

师:“泊”是三点水,专指船靠岸。

师:汽车、飞机到站能不能用“泊”呢?

生:(齐说)不能。

师: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

生:是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

师:瓜洲在哪里呢?

生:瓜洲在长江北岸,镇江对岸。

师:讲得很好,孙老师给大家画一个示意图。

师:(边画图边讲)这代表长江,瓜洲在长江的北岸(板书:瓜洲)长江北岸渡口,瓜洲渡口紧靠长江,这是瓜洲(指图),那么泊船瓜洲连起来讲是什么意思呢?

生:把船停泊在瓜洲岸边。

师:很好。(边画边说:紧靠瓜洲画一条小船)把船停泊在瓜洲岸边就叫什么?

生:泊船瓜洲。

师:那么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岸边,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产生什么想法呢?我们先来学习诗的一二两句,一起朗读一下,“京口瓜洲……”齐——

(3)[评:这是第三遍读,一句一句读。三读构成了由粗读到精读的读诗过程。]

(生读句。)

师:前两句诗当中有三个地名,我们在题目中看出了瓜洲是一个地名,(在瓜洲一词下画横线),还有一个地名,第一句当中是什么?请你说。

生:京口。

师:好,京口(画线),京口在什么地方呢?

生:京口是地名,现在指江苏省镇江市。

师:讲得很好,谁还有补充?

生:京口在长江南岸。

师:很好,那么“京口瓜洲一水间”这个“间”是什么意思?(在“间”字下打点)

生:指相隔。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间隔。

师:还有补充吗?

生:距离。

师:还可以解释为距离?有不同的意思吗?

生:中间。

师:中间、距离,这两个解释不准确,准确地说是隔开、相隔,那么这句诗连起来怎么说?谁来把它解释一下。

生:京口与瓜洲只隔着一条长江。

师:可以。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你可以把“京口”与“瓜洲”摆在“一水间”前面去说一说?

生:长江把京口与瓜洲间隔起来了。

生:一条长江把京口与瓜洲间隔开来了。

师:一条长江把京口与瓜洲间隔开来了。嗯,不错。还有什么补充?

生:长江的两岸就是京口和瓜洲。

师:对,这样说也可以的。那么要是老师在这个图上画上京口,你认为应该画在什么地方呢?

生:应该画在京口的对面。

师:画在什么的对面?

生:(笑)画在瓜洲的对面。

师:喔,画在瓜洲渡口的对面。(师板书:京口)

生:(齐说)京口。

师:(指着板书)瓜洲的对面就是京口。“京口瓜洲一水间”指京口和瓜洲只隔着一条长江。靠得很近,是不是?

(4)[评:诗是四句,为什么要一、二放在一齐读,从这里可以看出孙老师是有用意的。第二句中的“只”,其实是互文,第一句实是“京口瓜洲只一水间”。因为诗句里含有“只”的意思,所以才能揭示出瓜洲和京口靠得很近的意念。]

生:是。

师:第二句中还有一个地名,是什么地方呢?

生:钟山。

师:是钟山。(画线)那么钟山在什么地方呢?有同学知道吗?

生:钟山在江苏省镇江市的紫金山。

师:再说一遍,钟山在哪儿?

生:在镇江市。

师:钟山在镇江市,有不同意见吗?

生:钟山在南京。

师:对,钟山在南京,在南京的什么地方呢?

生:紫金山。

师:在宋朝时候紫金山也叫钟山。那么有同学知道钟山和作者有什么联系呢?

(生纷纷举手)

师:很好,同学们的知识面很广呀!

生:当时王安石的老家就在钟山。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课外书。

师:好,你是从课外书预习得来的,哪位同学有补充。

生:当时王安石的老家就在半山腰上。

师:请坐,王安石的第一故乡在江西,钟山是王安石的第二故乡,王安石很长时间一直住在钟山,所以王安石就把钟山当成了他的故乡,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师板画:钟山)钟山也在长江的南岸,即今天南京的紫金山。那么“钟山只隔数重山”这个“数重山”是什么意思呢?(画线)

生:“数重山”的意思就是几座山。

师:好。那么“钟山只隔数重山”连起来怎么说?

生:从瓜洲到钟山中间又隔着几座山。

师:谁能说得更准确些?这个“又”字我认为用得不太准确。

(5)[评:一个字用得不准确都听出来了。旧的教学观念是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听老师讲解,而今天则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认认真真听学生发言。创新教育需要教师有相应的教学素质,听清学生发言,无疑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素质之一。]

生:瓜洲和钟山之间只隔着几座山,意思是离家不远了。

师:钟山和京口只隔着什么?

生:几座山。

师:孙老师画个图(板画:几座山)说明钟山离京口已经怎么样了?

生:不远了。

师:那么谁来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你来读。

(生读)

师:读得不错,你们认为这两句中哪几个字应该重读,就可以反映出作者已经离家很近了?

生:一水间。

师:“一水间”这三个字要重读。(注上着重号)

师:还有什么要重读?

生:只隔。

师:还有吗?

生:数。

师:是数(shǔ)重山还是数(shù)重山?这个字读什么?

生:数(shù)。

师:这是个多音字,在这儿读(shù)不读(shǔ)还有谁要读一下?把这些带点的字重读。

(生读)

师:好,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师生齐读)

师: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渡口,离家已经(师生齐说:很近了)。

师:(板书:靠家近)按理说诗人长期在外,好长时间没有回家,现在旅途中到了瓜洲,靠家很近了,那么诗人就应该(师生齐说:回家)。

师:应该回去看看了。我们可以用三个字概括一下,叫应该(师生齐说:应该还)。

(6)[评:孙老师在这里用了低年级常用的教学方法:一句话的上半句由老师说,下半句由学生接着说。不是孙老师把高年级当成低年级来说,恰恰是在这里显示了他的高超的教学艺术。孙老师运用这个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思路明朗化了,把学生对诗的理解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了。奥妙就在:他在前面作了必要的铺垫。水到渠成嘛,有足够的水,何愁渠不成?]

师:(板书:应该还)对,诗的一、二两句写诗人“离家近,应该还”。那第三句呢?请女同学齐读。

(女同学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这一句中哪个字比较难解释?

生:是“绿”字。

师:那么这个“绿”是什么意思呢?(在“绿”字上注着重号)

生:是指吹绿了。

师:你能不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呢?

生:春风给江南披上了一身绿装。

师:说得不错的,用的是拟人句来说的,还可以怎么说?

(7)[评:一个学生说对了,还问其他学生有没有还要说的。这种情况,在孙老师的课堂上经常出现。这里也反映了孙老师有一个新的教学观念,要有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旨在要发现有没有说得更好的,甚至是说得不同的,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敞开了,课堂也就活起来了。]

生:春风又一次把江南岸边吹绿了。

师:好的,还可以怎么说。

生:时间又过去一年。(生迟疑)

师:抬起头来,看黑板说。

生:一年一度的春风又把长江两岸的树吹绿了。

师:这里是一年一度的春风又一次把长江两岸怎么样?

生:(齐说)吹绿了。

生:春风又一次把江南大地吹成一片新绿。

师:好的,吹成一片新绿。那么你从这个“又”字中体会出什么?

生:说明又一年过去了。

师:说明又一年过去了,也就是说诗人离开家的时间已经——

生:(齐说)很久了。

师:很长时间了,如果说上一句是说靠家近的话,那么这一句是说诗人怎么样了呢?你能不能用三个字概括一下。

(8)[评:从又一年过去说诗人离开家很久,从离家时间长按上句说靠家近而要学生说出离家久,真是丝丝入扣,使学生的思维缜密起来,实见教师的教学功底之深厚。]

生:能,离家久。

师:这三个字概括得很好。(板书:离家久)如果说靠家近是应该还,那么现在离家久呢,你能不能用三个字表达诗人的心情呢?

生:我可以用“更该还”。

(9)[评:孙老师轻轻一点,学生就把“更该还”说出来了。把本该教师说的话却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了,我们的课堂上是多么需要这样的指点啊!]师:“更该还”这三个字用得多好。(板书:更该还)

(指板书)是呀,靠家近是应该还,离家久是更该还。我们一起朗读一下,读时“又”字要强调一下,又一年过去了,春风又绿江南岸。

生:(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那么另一句呢?男同学读,齐——

生:(男生齐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这一句当中,你感到什么词是比较难理解的?

生:“还”。

师:前面讲过了“还”是什么意思呀?

生:(齐说)“回”。

师:“还”就是“回”,好理解,什么词使你感到难理解呢?

生:“何时。”

师:“何时”不理解,在“何时”下画线,谁知道“何时”是什么意思?

生:“何时”就是“什么时候”。

师:什么时候,好,那么明月是什么意思呢?

生:明亮的月亮。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皎洁的月光。

师:那么这一句话连起来怎么说,我看谁说得好,不仅把意思说出来,还把作者的感情说出来。

生: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把我照回家。

(生笑)

师: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把我照回家。(师故意笑)这个句子是一个病句,谁来把它改一改?请你说。

生:应该说,明月啊,你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家。

师:哎呀,明月啊,什么时候我才能在你的照耀下回到金陵老家。还可以怎么说,把这个“照”换个词,反映诗人当时既孤独又渴望回家。

生: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陪着我回到我的老家。

师:他把“照”改成了什么?

生:(齐说)陪。

师:明月啊,我什么时候才能在你的陪伴下回到金陵老家呢?诗人长期在外,感到内心的孤独,渴望回到家乡去,这个“陪”字用得好。

生:明月啊,你什么时候看着我回到故乡。

师:看着我,为什么你用“看着”呢?

生:因为明月在外面知道王安石想回家的心情。

师:哦,明月都知道他的心情,你知道这一轮明月是什么形状的?(做一轮明月的手势)

生:(齐说)圆形。

师:李白说:抬头——

生: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月亮圆了代表什么?

生:(齐说)团圆。

师:月亮又一次圆了,圆圆的月亮啊!我什么时候可以在你的照耀下,你的陪伴下,回到金陵老家,和亲人团聚呢?这就是王安石渴望回家和亲人团聚的迫切的心情。(生举手)你有什么补充?

(10)[评:学生能说出“陪”、“看”。是多么的令人欣喜啊;学生之所以能说出这两个字来,全在于孙老师的引导得法。孙老师说过一句话,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从这里可以看出,孙老师的导学艺术已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了。]

生:这句话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师:好的,前面两句写诗人靠家近,第三句写诗人离家久,那么这句话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你能不能也用三个字概括一下呢?

生:想回家。

师:靠家近,离家久,这个“家”放在中间,我觉得最整齐了,你帮孙老师设计设计板书看。

生:思家乡。

师:我用你两个字,(板书“思家”),思家乡这三个字没把诗人迫切想回家的感情表达出来,应该说思家——

生:思家切。

师:用一个什么?

生:(齐说)切。

师:用一个“切”,“迫切”的“切”。(板书:切)读。

生:(齐读)思家切。

(11)[评:学生有学习潜能,孙老师就把它开发出来了。一个“切”字,使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智慧在闪闪发光。从语言上说,是何等的精炼,和“靠家近”、“离家久”构成了整齐的语式;从内容上说,是何等的精当,把诗人渴望回家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师:老师讲到这儿有个疑问,既然诗人的船已经停泊在瓜洲渡口,离家已经很近了,既然诗人离家的时间已经很久,既然他是这么渴望回家,那么他为什么不回家去看看呢?

生:因为诗人还有许多事情没干完,所以不能回到家乡去。

师:你是这样理解的。

生:因为王安石当时的职位是宰相。

师:哦,他知道王安石在当时是宰相,这里孙老师要说一说,我前面介绍王安石不但是一位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政治家,当时王安石肩负着北宋宰相的重任,正在全国上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为了把北宋振兴起来,繁荣起来,所以他的公务繁忙,为了国家的大计,改革的大业,他现在虽到家门口了,却不能入家门,也就是说王安石为了国家这个大家,舍弃了自己的小家。

师:虽然这样渴望回到家乡去,但是他却不能回去,那么你们能不能用三个字概括一下呢?虽然思家切,但却——

生:不该还

师:不该还,该不该还?家嘛怎么不该还呢?应该还,这个该换一换,为了国家大计,为了改革大业,他却——

生:应该说“不能还”。

师:不能还,(板书:不能还。)“不能还”这三个字才表达准确,虽然思家切,但却不能还。同学们,《泊船瓜洲》这首诗写的就是王安石傍晚的时候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抬头眺望对岸,就是江南的京口,京口离自己的家乡钟山只隔着几座山,看江南对岸一片新绿,想到又一年过去了,所以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一齐把这首诗读一下,你能不能把诗人这种内在的感情读出来,先自己放开声音来练一练。

(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把这首诗的感情表达出来。

(生读诗)

(师要求学生眼睛看黑板,大声读)

师:好的,读得更好了,听孙老师读一遍,感情要真切地表达出来。(师范读)我们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生:(齐读。)

(12)[评:这是第四遍读,是总结性朗读,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这首诗的学习效果。第一遍是感知性朗读,第二遍是明旨性朗读,第三遍是深入性朗读,第四遍是升华性朗读。四读遍遍到位,所以学生学这首诗也就学到了家。]

师:这首诗写景自然,抒情真挚,所以受到了后人的喜爱,但是这首诗更为后人称颂的是王安石用字用得特别妙,有同学知道吗,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呢?

生: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

师:对,这个“绿”字用得特别好,据说有人看过王安石的手稿,王安石开始不是用的“绿”而是用的“到”。(板书:到)“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行,又换,换成“过”,还是觉得不好,就换作“入”,仍然不行,又改成了“春风又满江南岸”,前后一共改了十几个字,最后选定了“绿”,那么我们来讨论讨论看,王安石为什么不用前面的字而用“绿”呢?用“绿”好在哪儿呢?我们一个一个摆到句子里试一试,先把“到”摆进去读一下,齐读——

生:(齐读)春风又到江南岸。

师:你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不好,因为用“到”读不出春风的动感,与其他的季节夏、秋、冬没有区别,只说明春天来了。

师:春风怎么不动呢?

生:应该是季节的变化。

师:对,是季节的变化,那“到”摆在句子中怎么样呢?

生:不好,没有写出春天到江南的颜色。

师:春天到江南,江南有没有变化?(生齐说:有)

师:江南有变化,但在“到”字里能不能体现出来?

生:(齐说)不能。

师:这样太平淡了,没诗味,不行。那再把“过”字摆进去读读。

生:(齐读)春风又过江南岸。

师:你觉得这句话怎么样?

生:错。因为“过”表示春天已经过去了。

师:不能说它错,而要说“过”字用在句中怎么样?

生:不准确。

师: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这种感情。春风一吹而过,什么痕迹也没留下,比“到”字稍好一些,把春风的动态写出来了,但是没有把江南岸的景色写出来。

师:把“入”字摆进去呢?读——

(生默读)

师:你觉得“入”字用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入”字用得不好,因为“入”字一般指人到什么地方去,写春风用“入”,好像一定是春风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师:用“入”字,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江南岸是(师生齐说)是一扇门,一座房子一样。江南是一个很辽阔的平原,用“入”字显然不合适,再把“满”摆进去读一读。

生:(齐读)春风又满江南岸。

师:比前面好一些,还感到怎样?

生:还不准确,因为春风是会动的。

师:春风是来无影去无踪,满不满又有谁看得出来呢?还是不准确。

师:再把“绿”字摆进去齐读。

生:(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绿”字用得好在哪儿?

生:把形容词当作动词,“绿”字把江南生机勃勃的景象用“绿”字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师:说得好。谁还有补充?

生:还增加了诗的诗情画意。

师:你能不能举个例子,你仿佛看到江南岸的什么景色?

生:我仿佛看到了江南小草发芽了,一片绿色。(生纷纷举手)

师:你说。

生:一片春暖花开。

师:到处是桃红柳绿,万紫千红,可以说是(师生齐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谁不忆江南。这个“绿”字使我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色彩,美感,生机感,勃勃的春意,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所以一个“绿”字使全诗生辉,用这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为了千古绝句,王安石这个改字、炼字也就成了千古佳话。

我们再来朗读一下全诗,能背诵的背诵,好好体会一下。

(生齐读全诗)

(13)[评: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由来,成了文坛上的千古佳话。孙老师不是作为知识的传授来处理的,仍然把它作为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一个契机来对待,使学生在知道这个文坛佳话的同时,还能多少有一点感悟。也反映了孙老师对学生的信任感很强,相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说出“绿”字和其他几个字的比较,并能说出“绿”字比其他几个字好,好在哪里。]

师:好。下面孙老师来考考大家,让大家也来做一做小小王安石,也像王安石一样来炼炼字,看看哪个同学能选用最恰当的词,准确表达诗的感情,请同学们看小黑板。

师:(出示小黑板)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2)起、动、翻、皱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14)[评:这一个课堂作业的设计,有新意,有深度。诗词是讲究练字的,孙老师当然不是要学生具有练字的功夫,而是要学生尝尝练字的乐趣。而要学生练的是两句名句,至少通过这个练习也使学生了解这两句诗好,就在于其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有这个效果也就可以了。]

师:第一题,红杏枝头春意——你填什么字?理由是什么?

生:填“闹”字,因为花开了,蜜蜂和鸟儿才会到这儿来。

师:花开了,蜜蜂、鸟儿都来了,你觉得很热闹,谁有不同的意见?

生:我觉得应该填“浓”字,因为春天花香杏色红。

师:你的意见呢?

生:应该填“闹”,因为一阵春风吹过,树枝摇摇晃晃,看起来像很热闹。

师:“闹”是写出了动态的美。

生:我也填“闹”,因为闹可以表达动态美。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我也填“闹”,因为这样我们仿佛可以看出红杏花争先恐后地开着。

师:红杏在枝头争春的热闹景象。

生:我也填“闹”,这样更加可以写出红杏花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好的。

生:我也填“闹”,通过“闹”,我们可以想像得出当时肯定是一种百花争艳的景象,花儿好像是人在比美一样。

生:我也填“闹”,“闹”使我们仿佛感觉到眼前是到处红杏,杏花都在争先恐后地把它的美丽展现给人们。

生:这个“闹”字不仅写出了红杏花在枝头争先恐后地开着,还写出了春天人们心情非常愉快,孩子们正在追逐玩耍。

师:孩子们正在闹春,好的。同学们的想像很丰富,孙老师也同意同学们填“闹”字,一个“闹”字不仅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红杏枝头开满了花儿,还写出了花儿鲜艳的美丽的色彩,在枝头争相媲美的热闹景象,红杏也有了生机,有了活力,像人一样在枝头争春。“闹”字能表达出“旺”“浓”所不能表达的意思。

师:第二句,风乍起,“乍”是突然的意思。春天突然吹起一阵风,把一池的春水吹得怎样了在句中填什么字?

生:我填“拂”,因为春风是很温暖的,春风好像是在水面上轻轻拍了一下,所以用“拂”。

生:我填“皱”,因为春风吹向池面,池水微微地动了一下,好像人皱了一下眉头,所以用“皱”。

师:这位同学由“皱”字联想到人的眉头,但皱眉头美不美?

生:(齐说)不美。

师:那由“皱”字你联想到什么?

生:我也填“皱”,从“皱”字可以看出风来得很突然,把水都吹得动起来了。

师:那这儿填“拂”也可以表达这个意思啊,你填“皱”字好在哪儿?说出这样填的好处?

生:我也填“皱”,“皱”字形象地写出了一池水都被吹得动起来了。

生:我填“翻”。

师:你是说:风乍起吹翻了一池春水?

(生大笑)

师:老师也同意你们填“皱”字,因为风没起时,池面风平浪静,水平如镜,就像一块平静光滑的绸缎一样。突然起了一阵风,像是有人在绸缎一端轻轻一抖,绸缎面上顿时起了一条条细小的皱折。这一个“皱”字把池面的这种动感,美感,光泽感都表现出来了。所以“皱”字用得好,我们连起来把这句诗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生齐读)

(15)[评:这一堂课有三个高潮,一是紧扣诗句明白“还”字的内涵,二是就“绿”字和其他几个字比较,三是选词填诗句。真可谓是一曲三叠,内容扎实,学生学得轻松而又热烈,不失为一堂好课。]

师:刚才我们同学都试做了一次小小王安石,学着炼了字,大部分同学还填得很准确,同学们,我们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要不断地推敲作者用字的奥妙,在造句中也要精心地推敲词句,这样同学们的语文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在同学们中间也可能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王安石。好,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板书设计:

[总评:这一堂课,在古诗教学中,应该说是出类拔萃的一节课。对我们如何进行古诗教学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这堂课给人的第一个实在的印象是“还”字抓的好。诗有诗眼。据孙老师自己说,他是看了不少资料,经过反复推敲、琢磨,才把“还”字定为《泊船瓜洲》的诗眼的。因为孙老师紧紧抓住这个诗眼来组织,进行课堂教学,所以教才教得顺手,学才学得顺当。从这堂课看,抓住诗眼进行古诗教学,至少有这样三点好处:一是便于学生把握诗的主旨,学生就“还”字,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二是利于学生理解诗篇的纹路。古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有很大的跳跃性,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隐含在里面。而把住了诗眼,就使学生容易把握诗的内在联系了。如《泊船瓜洲》,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就有一个跳跃,而孙老师就利用“还”字,把两句联系起来了;三是易于带领学生进入诗境。孙老师就拿住“还”字使学生看清诗人此时此刻所处的情景,尤其感受到了诗人在这个情景中所抒发的思乡怀家之情。

这堂课给我们第二个突出的印象是,学生个个都会思维,都很聪慧。透过学生的学习情景来看孙老师的教学艺术,他不仅是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表现了作为学习主人的那种情趣、那种意念、那种精神。学生不仅无拘无束,而且积极思考,认真探求。如对诗的末句,一般说来,学生能说出“明月啊,你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家”也就可以了,但孙老师还要求学生把“照”字换一换,此时此刻,学生是多么精神专注地在思索着。学生学得如此投入,就必然有良好的学习效果,“陪”、“看”也就出现了。我想此刻,孙老师一定享受到了教的乐趣,学生呢,一定也享受到了学的乐趣。

第三个突出印象是一堂课有三个高潮组成,这样的教学设计也是别致的,也是大胆的。短短的几十分钟,不仅对《泊船瓜洲》引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学习,而且还组织学生玩味关于“绿”字的文坛佳话,以课堂作业来感受炼字的乐趣。

这的确是一堂精品课,我愿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出现更多这样的精品课。]

下载六年级下册语文 教学实录—《泊船瓜洲》(部编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下册语文 教学实录—《泊船瓜洲》(部编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授课人: 授课时间:2016年9月21日 授课类别:语文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学习《泊船瓜洲》,了解诗意。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较长时间的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比如离开过三、五天,或十天八天,甚至更长时间?有。 师:什么时候?想家了吗?你来(去年暑假我去了北戴河的姨妈家住了半个月,刚开始一......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朝阳街小学 孟晓旭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较长时间的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比如离开过三、五天,或十天八天,甚至更长时间? (众)生:有。 师:......

    《泊船瓜洲》语文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语文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语文教学反思1 从事了多年的教学工作,也讲过不少次的古诗教学,总认为古诗非常好讲。但是来到一实验之后,我对古诗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3、使同学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同......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运用“三读解文法”自学古诗词。 2、 通过多读,分解句子,逐词理解然后联系一起的办法理解诗句的含义。并通过深入解作者体会作者写诗......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寇润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泊,还,绿”等生字,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3.情感态......

    泊船瓜洲 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年级上册 泊 船 瓜 洲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理工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 陈晨 3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