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施惠芳同志在2016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6年03月11日
这次农村工作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上级相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二五”、研究部署“十三五”“三农”工作。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这次会议,会前市委常委会学习传达上级精神,专题研究全市“三农”工作,起草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三农”,“十三五”时期不仅是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三农”工作取得更大成绩的关键时期。刚才,大会表彰了2015年度农业农村战线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王娇俐副市长作了今年农业农村工作部署,讲得很好很全面,我都同意,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再强调两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三农”稳市作为基本战略,始终坚持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前进方向,始终坚持把农民群众利益摆在首要位置,始终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带领全市干部群众顽强拼搏、努力奋进,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成果丰硕。农业成为了更有奔头的产业,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74.2亿元,五年来年均增长5.9%,远远高于全省1.8%的年均增幅,农业现代化水平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位居全国前十,“慈溪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被认定为全国七大模式之一。农村成为了更加美丽的家园,通过打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两路两侧”“四边三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平原绿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三打一整治”等系列组合拳,我市成功跨入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市行列,创建成为省“清三河”达标市,治水成功案例登上《人民日报》。农民成为了更为体面的职业,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295元,比2010年增加了11893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到1.72:1,基本消除人均6000元以下贫困现象,同时通过推进“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等工作,农民创业增收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应该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大家的汗水和智慧,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对辛勤工作在“三农”战线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就机遇而言,农业农村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最佳窗口期。一是改革的深化,中央指出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明确提出“三农”改革向深水区进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等将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为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二是业态的更新,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农业领域,重塑农产品流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带动传统农业升级,将会催生我市农业的新模式、新业态。我市在谋划编制“十三五”规划时把“互联网+”行动摆上十分重要的位置,下步要加大“互联网+”农业的推进力度。三是消费的升级,城乡居民的消费新热点和新型消费模式正在加速形成,“绿色”农产品占食物消费比重的不断加大,对农产品的安全和附加值提出更高要求,同时,日趋强劲的休闲养生旅游需求也推动了农业农村与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就挑战而言,农业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仍然是“全面小康”的短板。一是农业产业链延伸不够,群众对农产品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对品质、安全、附加值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市“第六产业”刚刚起步,农业产业链短、功能单一、业态偏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还滞后于时代需求。二是农村建设整体特色不够,虽然目前我市绝大部分村都已修编了村庄规划,但规划执行不够有力,部分村美丽乡村建设缺少特色亮点,且各地美丽乡村建设进度不一、水平不一,基础设施建设衔接不够紧密。三是农村改革精准度不够,涉农制度供给尚未完全激发市场活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改革呈现“上头热、下头冷”的态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虽然已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但部分产权交易规则和产权评估、收储、处置等配套机制建设滞后,交易市场较为冷清。四是基层治理自治能力不够,基层党建工作不够平衡,基层干部能力和素质与形势任务不相适应;农民自治组织发育不全,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明显,文明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情况,我们要善于在变化中捕捉机遇,在逆境中创造条件,努力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
二、更新理念,寻求突破,高水平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实现新跨越
“十三五”期间我市“三农”工作总体要求是: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以增进农民利益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努力建设“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美丽新农村,为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打造成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总体目标是: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以上,村级集体经济可用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在1.70:1以内,省级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得分95分以上。重点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上寻求突破。对于农业供给侧改革,今年我将领衔开展专题调研,深入研究我市农业要素供给配置问题,重点解决现代农业谁投资、谁来干、怎么干等问题。课题调研还刚刚开始,就下阶段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而言,要抓好四个方面。一是优品质,针对广大市民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趋向品牌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要做精做优特色农产品和严控农产品品质,推进“三品一标”建设,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打响“慈溪杨梅”、“慈溪葡萄”、“慈溪蜜梨”等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健全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构建农产品质量信用体系和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二是补短板,重点抓好农田水利等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市域骨干河网建设,有序实施镇村级河道轮疏,常年开展农田沟渠修掘工程,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同时推动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和“设施增地”,提高智能化、精准监测、感知、智能微喷灌、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水平。三是降成本,重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优化农业服务体系,加强“一区两线四基地”规划建设,整体推进中横线和北部沿海现代农业精品线建设,力争打造若干个省级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创建一批省级全产业链,要结合特色小镇谋划建设,在农业特色小镇谋划建设上探索研究;同时,推行组建作价入股、内股外租模式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导土地成片流转和长期流转。四是去库存,我市农产品去库存问题基本不存在,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去库存”问题却需要引起重视。目前,我市有工商登记的农民合作社有635家,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存实亡”,真正纳入监测范围的规范化合作社只有108家。下步总的要求是按照“户转场、场入社、社联合”要求,规范发展星级专业合作社,引导家庭农场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在美丽乡村升级发展上寻求突破。要提升乡村建设的“美丽度”,重点打好三套“组合拳”。一要打好示范创建“组合拳”。点上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以整村整治建设为基础,全面开展美丽宜居村和宁波美丽乡村合格村创建,到2020年,打造美丽宜居村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25个,其中精品村10个,全市70%以上的村创建成为宁波市级美丽乡村合格村,10%以上的村创建成为宁波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线上抓好南部沿山精品线、中横线精品线和329国道风景线打造,到2020年培育建设宁波市级美丽乡村风景线3条以上。面上坚持全域建设整治提升,扎实推进宁波市级美丽乡村示范镇创建,到2020年,创建宁波美丽乡村示范镇3个以上,力争我市培育创建成为省美丽乡村示范县(市)。同时,因地制宜实施建筑物风貌管控,加大历史文化村落和特色村落的保护利用力度,各村(社区)要切实加强对古建筑的保留保护,探索形成具有慈溪特色的“浙派民居”新范式。二要打好环境整治“组合拳”。经过前阶段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百日行动”,农村环境有了新的改观,但环境整治永远在路上,要建立健全全民参与、各方配合、镇村各司其责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机制,完善“一把扫帚扫城乡”的城乡环卫新机制,把治污泥作为下一步治水的重要内容,严防“三河”反弹,同时逐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要打好乡风文明“组合拳”。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提升村民素质为方向,精心设计“乡风文明”载体,积极打造“三美乡村”,深入实施人文素养、文明创建、文化惠民、洁美乡村四大提升行动,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开展“乡风评议”和“种文化”活动,提高村级文化礼堂建设运行质量,实现行政村覆盖率60%以上。
(三)在农村民生保障水平上寻求突破。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的理念,始终坚持民生至上,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一要让农民群众“富起来”。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旅游度假、养生养老、文化创意、农耕体验、运动健康、乡村民宿等新业态,推进农业与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增加农民创收渠道。鼓励农民“二次创业”,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民创业队伍建设,探索建立职业农民准入制度,选送精英农民参加高等学历、电子商务、专业技能教育,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水平。研究制定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政策和市级财政补助村集体经济扶持政策,加快落实村发展留用地指标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加强村级“三资”管理,建立完善村级债务监控机制,积极稳妥化解村级债务。二要让困难群体“强起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兜底思维,把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作为当前和今后扶贫工作的重点任务,加强困难群体动态管理,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社会救助、社会保障有效衔接,建立健全消除绝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切实将符合条件的农户全部纳入低保,确保人均收入不低于6000元。同时,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工作,进一步改善低收入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三要让公共服务“优起来”。巩固深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成果,建立健全覆盖全民、公平共享、衔接持续、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深化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模式。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权益,完善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拓展。
(四)在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上寻求突破。去年11月,中央印发了《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明确了农村改革的五大关键领域和26条重大工作举措。这是中央对农村改革的顶层设计,我们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继续弘扬敢为人先、敢闯敢冒的精神,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一要强联合,深化农民合作经济改革试点。去年,全省“三位一体”改革推进会在我市召开,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也对我市的改革做法进行了肯定,这已经成为我市的一张改革名片。市镇两级农合联要在构建农业全产业链上发挥积极作用,完善市农合联四海资产经营公司和农民合作基金运作机制,进一步明确投资项目和方向;各镇农合联要探索实体化运作办法,稳妥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大合作。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育社会化为农服务组织,按照能转移、可承接要求,以委托或购买方式将部分涉农公共服务转由农合联或其他主体承担,全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要活产权,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要加快推进农村产权确权工作,让农民拥有的各项产权都有明确的产权证明,推动产权顺利流转,为促进农业创业创新创造条件。重点要深化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对于已经确权的产权要按照上级有关部署赋予用益物权。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股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流转机制,健全完善农村“多权一房”质抵押贷款办法,赋予农村产权更多更完善的权能。加快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这项工作与当年推动村级工程招投标进场交易相似,必须要研究相关的制约措施,当前主要是做好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村集体资产两项工作的进场交易。三要促盘活,积极构建涉农资金整合平台。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今年恰逢农业产业政策最后一年,要抓住政策换档的有利时机,在扩大增量的基础上优化存量,加大“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学习借鉴宁海等地的成功经验,建立市级涉农资金协调整合机构,健全涉农资金投入机制,推进涉农财政资金和项目融合,提高涉农资金使用绩效,积极营造涉农资金和项目“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新氛围。
同志们,“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集结号已经吹响,为使我市的“三农”发展继续走在前列,各地各部门要全力以赴,不辱使命,使我市的农业农村工作继续成为新时期发展的重要特色和亮丽名片!(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