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近年来,基层人民法院积极履行民事审判职能,努力化解民事矛盾和纠纷,为维护稳定大局、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大量工作。
一是依法开展民事审判活动,及时审结、执行了一大批民事案件,较好地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效地化解了很多社会矛盾和纠纷。
二是切实加强民事审判管理和司法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审判运行机制,提高了民事审判质量和效率。
三是通过加大诉讼调解力度、加强基层司法服务、开展司法救助等工作,提升了民事审判工作水平,较好地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四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稳妥地审理城市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领域发生的矛盾纠纷,为“大建设”向纵深推进但是民事审判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审判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上,案件的审判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民事审判工作原则有待进一步落实,调解的空间仍需扩大,调解的手段仍需强化。
二是在队伍建设和业务能力上,法官的政治素质和办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案多人少的矛盾需要解决,法官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民陪审员陪而不审、审而不议、议而不判、空挂等现象亟待解决。
三是在新形势下的工作环境上,司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基层法庭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取证难、送达难、执行难等特殊疑难问题需要解决。
四是在工作细节和服务质量上,工作态度、方式、方法需要改进,便民、利民服务措施需要完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等。
因此建议:一要进一步提升民事审判工作质效。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民事审判工作的新思路,健全和完善审判质量保障机制,遵循民事审判工作规律,完善“繁简分流”机制。要充分发挥审委会、合议庭等审判组织在解决重大、疑难、复杂的法律问题的作用。要落实依法公开审判原则,进一步提高当庭认证水平和宣判率。强化裁判文书的说理性,提高法律文书质量,严把案件质量关。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既要加大调解力度,又要对不能调解和调解不成的案件及时依法判决,确保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法庭民事审判工作的分类指导,统一裁判尺度,延伸审判职能,服务基层司法。
二要进一步加强法官队伍建设。要加强对民事审判工作队伍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法治教育以及思想道德建设、廉政建设,引导法官讲政治、讲大局、讲服务,强化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努力提高法官运用法律、驾驭庭审、司法调解、判决说理等方面的能力。大力培养和充实民事审判队伍,充分挖掘内部潜能,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确保一线审判力量。要不断改进人民陪审员工作办法,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在案件审理中的作用。要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爱护法官,帮助法官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基层法官的工作积极性。
三要进一步加强审判工作监督。要加强民事审判权的内部监督制约,建立健全对法官自由裁量权行使的监督机制,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和主动纠错的意识。要重视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积极推行审务公开,有计划地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参加旁听庭审,提高公信度,接受社会监督。
四要进一步优化民事审判工作环境。要切实增强能动司法理念,主动争取乡镇党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加强与村(居)等基层组织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借助社会各方力量化解案多人少矛盾,同时做好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化解工作。要加强巡回审判与基层调解组织的工作联系,尽可能使大量的矛盾纠纷通过非诉手段妥善化解。要结合“六五”普法规划与民事审判实践,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为民事审判工作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法庭基层基础工作,优化执法环境。
五要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对民事审判工作的研究。要认真研究新时期、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取证难、送达难、执行难等问题,对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立案难等热点、难点问题,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完善方式方法,积极妥善处理,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和谐。
六要进一步强化司法为民理念,提高为民服务质量。要切实加强诉讼中心、信访接待室、人民调解室等窗口服务能力建设;强化便民利民服务措施,畅通便民利民渠道,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要改进工作态度,规范收费行为,树立法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