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组别:
使用日期:
语文学科八年级导学案
备课日期:
主备人:
审核人:
课题:《致大海》
课型:自学验收
【学习目标】
1.了解普希金及其创作情况。
2.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普希金: 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也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被后人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他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由于歌颂自由和解放,1820年,就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时年21岁。1826年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负伤身亡。他一生创作了800多首抒情诗和10多首叙事诗。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代表作品有诗歌《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2.写作背景:《致大海》是普希金1824年流放南俄时创作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自主学习】
反复朗读:首先,听录音朗读一遍课文。
其次,由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最后,让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扫除字词障碍,感知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合作探究】
1.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什么象征意义?
2.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3.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收获反思】
【推荐阅读】
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青年时代,拿破仑信奉卢梭的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于1792年来到巴黎,曾一度接近雅各宾派,1793年在攻克土伦的战役中战功卓著,被授予准将军衔。1795年10月5日临危受命,迅速果断地平定了王党分子的叛乱,授少将军衔,担任巴黎卫戌司令。次年,被督政府任命为意大利军团总司令。1799年11月9日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统治,就任第一执政。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上的胜利,拿破仑个人统治地位日益巩固,同时也日益背离大革命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原则。1804年放弃共和制度,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恢复等级制度和贵族称号,实行分封制。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频繁,多次打败数量上占优势的欧洲各国联军。1814年初反法同盟军队攻入法国境内,4月,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1815年3月从厄尔巴岛逃出,在法国人民和军队的拥戴下重返巴黎。驱逐了复辟的波旁王朝,6月,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同盟打败,再次被迫退位,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卒于该岛。
--节录于《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788年1月22日出生在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1805年入剑桥大学学习。1809年大学毕业后,拜伦在贵族院获取了世袭议员的席位,但却受到歧视。于是拜伦带着一种愤懑的心情离开了祖国,先后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马尔他等地。当时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发展,这大大开拓了诗人的社会政治视野,孕育了后来的《东方叙事诗》。1811年拜伦回到英国。这时英国中部北部爆发了路德派领导的纺织工人暴动,并遭到了残酷的镇压。拜伦怀着对工人群众的深切同情,为被迫害的工人辩护,严厉斥责政府的暴行。并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真实地反映英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方式惨无人道的杰作。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先后到瑞士、意大利,并参加意大利有名的烧炭党的秘密组织,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这一时期创作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唐璜》。1823年意大利烧炭党运动遭到了失败,拜伦离开意大利前往希腊去参加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1824年4月9日诗人在暴风雨中骑马外出巡视,感受风寒,4月19日不幸与世长辞。
--(摘自于《外国文学史》)
致恰达耶夫
普希金
爱情、希望和默默的荣誉--
哄骗给我们的喜悦短暂,少年时代的戏耍已经消失,如同晨雾,如同梦幻;
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我们的心焦灼不安,我们经受着宿命势力的重压,时刻听候着祖国的召唤。
我们忍受着期待的煎熬,切盼那神圣的自由时刻来到
正像风华正茂的恋人
等待忠实的幽会时分。
趁胸中燃烧着自由之火,趁心灵向往着荣誉之歌,我的朋友,让我们用满腔
壮丽的激情报效祖国!
同志啊,请相信:空中会升起
一颗迷人的幸福之星,俄罗斯会从睡梦中惊醒,将在专制制度的废墟上
铭刻下我们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