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决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学的关系是()
A.—般与个别的关系
B.互补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直接与间接的关系
【答案】A
【解析】决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学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前者取得的所有重要研究成果,如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型和决策过程理论,以及诺依曼(J.Von
Neumann)等提出的博弈论,都直接成了公共政策学的内容。
2.利用政策论证者自身的社会成就或特殊身份所产生的权威性影响,作为论证信息可信度的基础,这一政策论证模式是()
A.权威模式
B.统计模式
C.分析模式
D.解释模式
【答案】A
【解析】由政策论证者自身的社会成就或特殊身份所产生的权威性影响,而作为论证信息的可信度基础的政策论证模式是权威模式。
3.政策体系中具有统摄性的政策是()
A.基本政策
B.部门政策
C.元政策
D.科技政策
【答案】C
【解析】元政策又叫总政策(总路线、总方针),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
4.对特定的社会现实问题以公共政策的形式予以关注,这是公共政策的()
A.普遍性
B.稳定性
C.特殊性
D.回应性
【答案】D
【解析】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是公共权力机关对某一社会现实问题做出的回应。公共政策须对特定的社会现实问题具有回应性,同时它必须具有适用于同一类别的所有社会现实问题的普遍性。
5.政府最高首脑拥有对公共决策最终决定权的是()
A.首长制
B.委员会制
C.集权制
D.分权制
【答案】A
【解析】首长制的特点在于,政府最高首脑可以就政策问题向政府其他组成人员征求意见,但拥有最终决定权,并对这种决策负实际责任。
6.由于执行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是()
A.政策制定偏差
B.政策执行偏差
C.政策评估偏差
D.政策规划偏差
【答案】B
【解析】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7.在集团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政府作用并形成了“集团模型”的学者是()
A.莱瑟姆
B.杜鲁门
C.莫斯卡
D.戴伊
【答案】A
【解析】莱瑟姆从集团理论这一视角去分析政府在政策形成中的作用,形成了政策分析的集团模型。
8.政治系统模型认为,既是现政策过程的终点又是新政策过程的起点的是()
A.转换
B.输出
C.反馈
D.输入
【答案】C
【解析】政策系统模型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的系统运行过程。反馈是现政策过程的终点,又是新政策的起点。
9.对政策规划和政策实施计划进行的监控是()
A.引发性监控
B.预防性监控
C.过程性监控
D.结果监控
【答案】B
【解析】以实施的时间先后为标准,分为预防性监控、过程性监控和结果监控。预防性监控是对政策规划和政策实施计划进行的监控。
10.建立在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基础上的政策议程设定模型是()
A.外在创始模型
B.动员模型
C.内在创始模型
D.三源流模型
【答案】D
【解析】约翰·金登提出三源流模型。问题流主要关注问题的定义,包括预算约束,问题是如何被认知的,以及客观条件是如何被定义为问题的。政策流与解决问题的技术可行性、问题解决方案的公众接受度等有关;政治流涉及政治对于问题解决方案的影响。当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汇合到一起,“政策窗口”就打开了。
11.能够由一位或数位决策者在相对有限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的公共政策问题是()
A.结构适度问题
B.结构不良问题
C.结构混乱问题
D.结构残缺问题
【答案】A
【解析】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把政策问题划分为结构优良、结构适度和结构不良三种类型。结构适度问题是指一位或数位决策者在相对有限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
12.Z省出台《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改“暂住证”为“居住证”是()
A.政策的增删
B.政策的修正
C.政策的更新
D.政策的合并
【答案】C
【解析】政策的更新是指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在遵循政策目标的前提下突破原有的政策框架,或者撤旧换新,或者从无到有,对现行政策的局部内容进行调整。
13.决策者学习有关政策价值以及规范、目标、责任等其他深层次的特质是()
A.工具学习
B.概念学习
C.问题学习
D.社会学习
【答案】D
【解析】政策学习存在着不同的类型,从学习的内容及程度上,一般认为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政策学习,即工具学习、概念学习或者问题学习、社会学习。社会学习是决策者学习有关政策价值以及规范、目标、责任等其他深层次的特质。
14.实现政策目标和解决政策问题的直接途径是()
A.政策研究
B.政策调整
C.政策执行
D.政策学习
【答案】C
【解析】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和解决政策问题的直接途径。
15.既是构成政策执行人员的主要力量,又是影响政策执行效率的基础性因素的是()
A.下级行政人员
B.政策研究机构
C.公共政策执行力
D.政策执行机制
【答案】A
【解析】在政策领域,执行行为是执行者通过一系列行动把政策方案、决定等观念形态的东西变成现实形态的过程。而在政策执行者中,下级行政人员是构成政策执行人员的主要力量,也是影响政策执行效率的基础性因素。
16.对政策目标实现程度所进行的评估是()
A.政策需求评估
B.政策效益评估
C.政策议程评估
D.政策价值评估
【答案】B
【解析】政策效益评估就是评估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一项政策的实施效果离预期目标越近,效益越好;相反,离预期目标越远,其效益就越差。
17.由美国学者萨巴提尔等人提出的政策变动模式属于()
A.Z字型
B.周期型
C.学习型
D.突变型
【答案】C
【解析】“政策学习”模型是由萨巴提尔等人提出来的,其灵感一方面来自政治学研究中的集团理论,另一方面来自赫克罗在20世纪70年代对政策学习的研究。
18.根据政策环境变化的需求,主动改变现存政策要素组合形态或功能并创造新政策的行为和过程是()
A.政策稳定
B.政策维持
C.政策界定
D.政策创新
【答案】D
【解析】公共政策创新是公共政策主体根据政策环境变化的需求,主动改变现存政策要素的组合形态或功能,创造新政策的行为和过程。政策创新既可能发生在政策过程的所有环节,又可能仅发生在某一环节中。
19.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此行为是()
A.政策修正
B.政策更新
C.政策终结
D.政策调整
【答案】C
【解析】公共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政策功能、政策计划或政策组织的一种行为。
20.变化频率过高、幅度过大的政策建议属于()
A.墨守成规式政策建议
B.生搬硬套式政策建议
C.反复无常式政策建议
D.—知半解式政策建议
【答案】C
【解析】阿诺德·梅尔斯纳提炼出政策分析者常犯的七种致命过错及七种类型的政策建议:墨守成规式的政策建议、生搬硬套式的政策建议、姗姗来迟式的政策建议、一知半解式的政策建议、狗急跳墙式的政策建议、反复无常式的政策建议、脱离政治式的政策建议。反复无常式的政策建议的变化频率过高、幅度过大,而如果不让一项政策建议运行一段时间,是难以有效地评估这项政策的有效性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公共政策的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区分为()
A.核心概念
B.次级概念
C.哲学概念
D.交叉概念
E.边际概念
【答案】ABE
【解析】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区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
22.公共政策的产生需具备的核心要素包括()
A.公共问题的形成B.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
C.政策评估的标准
D.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E.政策调整的原因
【答案】ABD
【解析】公共政策的产生须有三个初始条件,或者说须具备三个核心要素: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23.关于公共利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谋求和增进公共利益是一切政策的出发点
B.公共利益首先是利益获得者的群体范围
C.公共利益首先是利益实现的程度
D.公共利益是最大多数公民的利益
E.公共利益是最大多数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答案】BCD
【解析】公共利益有两个层次:首先是利益获得者的群体范围,其次才是利益实现的程度,故B、D正确。公共利益是最大多数公民的利益,而非最大多数公民利益的最大化,故C正确。
24.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
A.结果
B.目标人群
C.执行机构
D.法规
E.方案系统
【答案】ABCD
【解析】从结构上看,政策设计包括通过一定的内在机制联系起来的各种要素及其结构逻辑。它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一是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二是这些基本要素间的联系机制。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结果、目标人群、执行机构、法规。
25.提出政策执行“系统模型”的学者是()
A.霍恩
B.梅兹曼尼安
C.戴伊
D.米特尔
E.拉斯维尔
【答案】AD
【解析】系统模型又称霍恩—米特尔模型,是美国学者霍恩和米特尔提出的一个政策执行模型。他们认为在政策决定与政策效果这一转变过程之间存在许多影响二者的变量——既有系统本身,也有系统环境的因素。一个合理有效的政策执行模型必须重视五个重要变量:政策目标与标准、政策资源、执行者属性、执行方式、系统环境。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6.简述公共政策基本功能中的管制功能。
【答案】
公共政策的管制功能是通过政策的条文规定表现出来的。通常采取两种办法来设定政策的管制功能;(1)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不能、不愿、不敢超出规范擅自行为,这是政策的积极性管制功能;(2)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发生违反规范的行为时,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政策的消极性管制功能。
27.简述政策链的基本含义。
【答案】
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见010102。
28.简述政策制定系统的基本功能。
【答案】
政策制定系统的基本功能:(1)确认政策问题;(2)确认政策目标;(3)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4)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最终进行政策抉择;(5)完成政策合法化程序并正式发布政策。
29.简述政策审议的基本方法。
【答案】
政策审议的基本方法是评估和择优。评估是对各政策方案效果的预测性分析和比较;择优则是在评估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决策意见。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0.试论政策调整的原因。
【答案】
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益刚性的限制。重大的政策变动和作出引起极大损益的政策决定,往往容易导致严重的社会紧张状态,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分裂乃至造成冲突。而那些只是部分增减政策资源,或修正现行政策部分条款的项目,则容易在决策层达成协议。
(2)现行政策的制约。现行政策本身是公共决策的环境条件,是未来政策必须适应的重要环境或背景,政策决策很难不受到它的限制和约束。
(3)公共意志的趋中。民意也是一种正态分布,总是中间大、两头小。中间的主体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公共利益,它的变化通常不会太大。
(4)变革成本的约束。现行政策可能已投入巨额的资源,重大政策变动所引起的资源重新配置,往往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
(5)人类理性的局限。全面的政策变革是对决策的理性能力的严峻挑战,决策者并没有时间、资金和智慧,用以调整所有的政策方案。
(6)社会稳定的需要。政府为维护社会稳定,获取社会支持,通常希望保持现行的计划,而不愿意从事全面性的政策变革。而不断的渐进调整式的政策变动,应是人类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寻求社会合作和社会完善的更加成熟的理性表现。
31.试论大众传播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答案】
大众传播是指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成员传送信息、知识的过程。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定。①监测环境变化,及时发现和提出公共问题;②促进信息交流,释放社会多元诉求:③制造“焦点效应”,催生热点公共问题。
(2)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①推动公众议程尽快转化为政策议程:②价值取向和利益向导的引领者;③构建“第二现实”。“第二现实”指大众传播利用自己“敏锐的嗅觉”,通过频频报道和讨论某个问题,影响受众对该问题的内容及其性质的认知和态度,进而影响政策议程的建立。
(3)影响公共政策的抉择。大众传播作为公民参与的重要平台,具有贴近普通民众、非集权化的优势,能够在政府与民众之间架设一道有效沟通的桥梁,帮助政府及时了解公众的支持或反对情况,进而影响政府政策抉择。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2.如何应对儿科医生荒
在某著名的儿科医疗机构,儿童外科的大夜班要上36小时,儿童内科的一次连班则达到48小时。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儿科医生的1.68倍,而收入只占成人科医生的46%。更有甚者,科室里有三分之一的医护人员被推过、打过。
医生待遇低、工作强度大,医患矛盾尖锐。某著名医院儿科仅在2015年就有3位医生辞职,但招聘儿科医生却一直是该医院的难题。2016年,来参加该院儿科招聘面试的只有1位。主持面试的一位医生形容说,“现在不是抢人才,而是抢人。”截至2016年1月,儿科医生的招聘需求较去年同比上涨18%。统计显示,中国儿科医生的缺口已达到20万人。“累”、“穷”、“险”,被认为是儿科医生荒的主因。这样的恶性循环也让医科学生对从事儿科医生职业望而却步。
针对“儿科医生荒”有关部门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包括:儿科医务人员不足时,可以对高年资内科医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充实儿科医疗力量;在医师资格考试中,儿科和急诊医生可以获得加分录取的照顾;协调恢复儿科学专业本科招生等。
这些措施公布后引来不少质疑。有人认为,“降低门槛只能让人以为儿科医生是成绩最差,在医生里是劣等的。”还有人直言,“这个职业不受待见,不受尊重谁会来做呢?”
(1)什么是公共政策问题认定?
【答案】
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就是对需要由公共政策来解决的公共问题进行性质、范围、涉及领域及相关利益关系的界定过程。问题认定不仅需要充分了解问题情境,而且还必须运用创造性的判断力和洞察力,精心构建政策问题。一个构建良好的政策问题,便基本上揭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对问题的认定是政策制定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第一步。
(2)根据公共政策问题认定的原理,分析有关部门的应对措施为什么引来质疑。
【答案】
根据上述案例,相应的政策措施包括:儿科医务人员不足时,可以对高年资内科医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充实儿科医疗力量;在医师资格考试中,儿科和急诊医生可以获得加分录取的照顾;协调恢复儿科学专业本科招生等。这些措施一方面降低了儿科医生的从业门槛,使得外界对儿科医生本身的从业资质进行怀疑;另一方面也使社会对于儿科医生的成见加深。尤其是“加分录取”的规定更会产生社会对于儿科医生整体素质的怀疑,并不利于儿科医生的发展。这些措施没有清楚地认识到问题的实质,而且解决方案过于泛化,缺少针对性。
33.业主卖房现场为提价而离婚
近日,住在某小区的H女士准备卖掉现住的一居室,换购大一些的房子。可供挑选的房源并不多,新房几乎没有合适的,只有在二手房市场辗转寻找。
在小区附近,H女士看中了一套报价410万元的房子。因该房不是业主名下的唯一用房,按照政策规定,需要缴纳高额税费。这笔高额税费目前在实践中一般由买房方来承担,因此该房的报价较低,H女士决定买下这套房。
交易当天,双方开始坐下来谈定金与签约问题。但在洽谈现场,业主夫妇突然变卦,要求商量一下再做决定。
H女士等来的是涨价60万元的“商量结果”。
原来,业主夫妇头天一夜没睡好,一直在商量是否要离婚涨价卖房的事。到了签约现场,突然决定马上离婚,这样双方可以一人分得一套房。这套正在洽谈交易的房子就变成了符合“拿到房产证满五年,名下唯一用房”的政策规定,这样就可以免于缴纳相关税费。于是,总房价立刻上涨至470万元。
无奈之下,H女士放弃了这套房。
(1)简述政策对象的受动性。
【答案】
一般说来,政策对象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策方案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政策对象具有一定的主动性。然而,就总体情况而言,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对象是客体,是受动者,总体上处于受动境地。另外,公共政策带有强制性。为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国家总会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对拒不接受政策的政策对象给予一定的惩罚,这也是政策对象受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2)利用政策对象的受动性原理分析业主在卖房现场为提价而离婚的行为,并提出规范此类行为的政策建议。
【答案】
业主在在卖房现场为提价而离婚的行为是受了“拿到房产证满五年,名下唯一用房”的政策规定,这种规定一方面将保护了“名下唯一用房”者的利益,可以使此类卖房者利用该项政策获得较高房价回报,另一方面也使如案例中的夫妇卖房者可以钻政策的“空子”。这是由于政策对象总体上处于受动境地,只能被动的改变自身以适应政策。面对这种现象,政策制定可以更为细化,将“拿到房产证满五年,名下唯一用房”进一步细化,如增添“离婚须至少一月”等规定以规避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以上答案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