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自然资源局第三次土地调查宣传工作开展情况
**市自然资源局
第三次土地调查宣传工作开展情况
第三次土地调查是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根据国务院《通知》要求,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省土地利用基础数据,掌握翔实准确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自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开展以来,我局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省厅、市局指示精神,推动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的深入开展,组织各科室、事业单位、乡镇国土所积极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宣传发动工作,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现将我局宣传发动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为进一步增强土地资源国情认知和国策意识,进一步强化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粮食安全底线的广泛共识,为**市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我局在三调工作开始之初就制定了《**市第三次土地调查宣传工作实施方案》,方案要求坚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务院、自然资源部、吉林省人民政府及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严格土地管理、促进耕地保护、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等重大决策部署,围绕第三次国土调查总体部署,从服务调查工作的大局出发,大力宣传第三次国土调查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推动全社会不断提升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的意识。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注意把握方向、突出问题导向,侧重解疑释惑,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二、广泛宣传、调动群众
为切实形成第三次土地调查宣传效应,我市充分利用报刊、电视、互联网以及微信、微博等媒体渠道,采取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做好宣传。利用全国土地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等时机采取广场活动、专题宣传、送法下乡等形式全面开展第三次国土调查社会宣传。通过新闻报道、理论文章、公益广告、宣传画、宣传栏等方式对第三次国土调查进行全面、广泛的宣传报道。并要求重点宣传有关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政策及法律法规;解读《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通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总体方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等国家政策文件,宣传我国土地资源基本情况、国土调查历史、国土调查意义与作用、第三次国土调查的目的、任务、采用的技术手段等。迄今为止,共悬挂条幅2800个,制作宣传展板2个,LED屏一个、印发三调宣传册2000份、三调海报2000张,笔记本100个,会议手包230个,无纺布手提袋2500个。
三、整合力量、拓宽领域
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以“依法、统一、科学开展国土调查,摸清我国自然资源基础家底”为宣传主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对国土调查的重大意义、工作任务、调查内容、预期成果等深入开展宣传,引导全社会进一步增强自然资源国情认知和国策意识,强化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线的广泛共识。为配合即将到来的全国土地日做好宣传,我市集中力量,在全市各个领域进行广泛宣传。
一是宣传进乡镇。利用各乡镇(街道)大集人多、集中的特点,提前布局,组织人员走进集市中心,利用摆放宣传展板、悬挂横幅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来往群众宣传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部署和有关政策。
二是宣传进企业。组织宣传队伍走进企业,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第三次土地调查的有关政策、事项。
三是宣传进学校。积极联系有关学校,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知识带进课堂,让同学们更多的了解国土资源、了解国土政策,并积极地向家长宣传。
四是宣传进社区。在城区广场和社区广场,利用晚上群众纳凉锻炼的机会,通过悬挂宣传标语,播放第三次土地调查宣传片,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四、精心组织、注重实效
为保障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持土地调查工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协助此项工作,保证土地调查工作在**市顺利开展,**市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意义、目的、内容。
一是发布通告。以市政府的名义向全市发布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全市土地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的通告》,将《通告》在全市各个乡镇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和商业繁华街道张贴,并将《通告》内容和居民应配合的事项在**市电视台和**市广播电台全文播放。
二是媒体宣传。市政府领导为土地调查工作专门发表电视专题讲话,部署具体工作,争取市民的理解和配合。在电视台、广播电台进行广泛宣传,使城乡广大居民对第三次土地调查都能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充分利用网络宣传,澧县土地调查办将土地调查的意义、目的等内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技术要求挂在**市国土资源局网上,并及时在网上报道有关土地调查的最新内容。
三是标语宣传。在人员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和繁华街道张贴宣传标语、散发宣传单、设立咨询点,悬挂大型横幅标语,分别张贴和悬挂到村组及街坊,广泛宣传有关政策规定。
四是流动宣传。为了扩大宣传面,专门配备流动宣传车,走街穿巷,分别到各个乡镇和开发区进行宣传。
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形成声势浩大的宣传“阵容”,为土地调查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起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土地调查的重视,增强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使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市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五、突出重点、明确要求
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对第三次国土调查的意义、工作任务、调查内容、相关政策等进行宣传,引导全社会进一步增强国土调查国情和国策意识,进一步强化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粮食安全底线和用地安全线的广泛共识,加强各乡镇及有关部门对第三次国土调查的重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调查工作的理解认可,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国土调查,我市对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明确了具体要求: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做好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广泛交流国土调查信息、互通工作经验,大力宣传第三次土地调查中先进事迹和先进集体,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增强三调对队伍整体素质和履职能力、树立良好形象的迫切需要。为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二是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要加强对宣传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增强宣传意识,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做到宣传工作人员、职责、经费“三落实”,保障第三次土地调查宣传工作顺利进行。
三是积极策划,创新手段。要加强宣传工作的统筹和策划,提高宣传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围绕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推进情况,做到日常宣传与专题宣传相结合,宣传报道与政务信息报送相结合,传统手段与新媒体运用相结合,充分应用微信、微博和门户网站,努力提升宣传效果和传播力。
四是完善制度,严格考核。要健全考核激励制度,把通报制度与奖励制度相结合,将第三次土地调查宣传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年初有部署,日常有检查,年终有考评。
五是提高质量,加强报道。准确把握第三次土地调查新闻宣传和政务信息报送重点。围绕十九大精神,深入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第三次土地调查的大政方针,及时、准确、有力地宣传省厅、市局关于第三次土地调查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积极主动回应事关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六是正确引导,合理应对。要加强国土资源舆情动态监测,实时掌控社会广泛关注的第三次土地调查热点敏感问题,进一步加强网络通讯员队伍建设,加强与重要网站的沟通协作,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网络宣传,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第二篇: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总体方案
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为保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第三次土地调查”)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对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精准化水平,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动产统一登记、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这些都对土地基础数据提出了更高、更精、更准的需求。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各行各业用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利用状况,是实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是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时序,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精准发力的必要前提;是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推进实体经济振兴和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现实需要。
(二)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尽职尽责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支撑。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和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础的生活保障。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低产田约占72%,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不够稳定。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我国人均耕地还将下降,耕地资源紧约束态势仍将进一步加剧。这一基本国情决定我们要多措并举,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是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合理安排生态退耕和轮作休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根本前提;是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划足、划优、划实”,实现“落地块、明责任、建表册、入图库”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强耕地建设性保护、激励性保护和管控性保护,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效机制的根本保障。
(三)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存量土地再开发,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重要保障。
我国人多地少,当前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民经济也处于中高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城镇、工矿、农村及开发区等内部各类建设用地状况,是全面评价土地利用潜力,精准实施差别化用地政策,开展土地存量挖潜和综合整治,贯彻“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放活流量”建设用地管控方针的基本前提;也是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科学规划土地、合理利用土地、优化用地结构、提高用地效率,实现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的重要依据。
(四)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重要举措。
保护产权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土地和矿产是人民群众和企业的重要财产权益。国土资源领域重大改革、征地拆迁补偿、保障性住房用地保障、农村宅基地管理、土地整治、矿产勘查开发、地质灾害防治、执法督察等工作,均与人民群众和企业利益息息相关。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查清土地权属状况,巩固并完善现有各类不动产确权登记成果,是有效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企业利益,及时调处各类土地权属争议,积极显化农村集体和农民土地资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五)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前提。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正协同整体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已全面铺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掌握耕地、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各类自然资源范围内土地利用状况,是贯彻落实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战略,夯实自然资源调查基础和推进统一确权登记的重要措施。
二、第三次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
第三次土地调查主要任务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遥感、测绘、地理信息、互联网等技术,统筹利用现有资料,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全面掌握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工矿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交通运输、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地类分布及利用状况;细化耕地调查,全面掌握耕地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开展低效闲置土地调查,全面摸清城镇及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地类、范围、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完善各级互联共享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健全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和全天候、全覆盖遥感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相较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变更调查,第三次土地调查是对“已有内容的细化、变化内容的更新、新增内容的补充”,并对存在相关部门管理需求交叉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等地类进行利用现状、质量状况和管理属性的多重标注。具体任务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市、建制镇、村庄(以下简称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以国家统一提供的调查底图为基础,实地调查每块图斑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的数量、分布及质量状况,查清城市、建制镇、村庄、独立工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2.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充分利用地籍调查和不动产登记成果,对城市、建制镇、村庄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开展细化调查,查清城镇村庄内部商服、工业、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和特殊用地等地类的土地利用状况。
(二)土地权属调查。
结合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将城镇国有建设用地范围外已完成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成果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中,对发生变化的开展补充调查。
(三)专项用地调查与评价。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调查成果和国土资源管理形成的各类管理信息,结合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及相关专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系列专项用地调查评价。
1.耕地细化调查。重点对河道或湖区范围内耕地、林区范围内的耕地、牧区范围内耕地、沙荒耕地等开展细化调查,分类标注,摸清各类耕地资源家底状况,夯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基础。
2.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将新增建设用地审批界线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上,查清批准用地范围内未建设土地的实际利用状况,为持续开展批后监管,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基础。
3.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在耕地质量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将最新的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评价成果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对评价成果进行更新完善。
(四)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1.建立四级土地调查及专项数据库。国家编制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及建库规范,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开展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耕地细化调查专项数据库、建设用地专项数据库、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专项数据库建设,实现对城镇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权属调查成果和专项调查成果的综合管理。以县级各类数据库成果为基础,省、地级组织建设省、地级土地调查及专项调查数据库;国家组织建设国家级第三次土地调查及专项调查数据库,实现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和专项调查成果的集成管理、动态入库、综合查询、统计汇总、数据分析、快速服务等功能。
2.建立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及专项调查数据分析与共享服务平台。基于四级土地调查与专项调查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建设从县到国家的土地调查数据综合分析与服务平台,实现土地调查数据、专项调查数据与土地规划、基础测绘等各类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和综合分析应用,结合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需要,开发相关应用分析功能,提高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对管理决策的支撑服务能力。
(五)成果汇总。
1.数据汇总。在土地调查数据库和专项数据库基础上,逐级汇总各级行政区划内的城镇和农村各类土地利用数据及专题数据。
2.成果分析。根据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并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土地变更调查等相关数据,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完成以来耕地的数量、质量等级、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城市、建制镇、村庄等建设用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土地利用集约节约程度;汇总形成各类自然资源数据,并分别对其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础依据。根据土地调查及分析结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制第三次土地调查分析报告。
3.数据成果制作与图件编制。基于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制作系列数据成果,编制国家、省、地、县各级系列土地利用图件、图集和各种专题图、图集等,面向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不同层级的数据服务,满足各行各业对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的需求,最大程度的发挥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的综合效益。
三、第三次土地调查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一)技术路线。
采用高分辨率的航天航空遥感影像,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调查、地籍调查、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地理国情普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的基础资料及调查成果,采取国家整体控制和地方细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影像内业比对提取和3S一体化外业调查等技术,准确查清全国城乡每一块土地的利用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情况,采用“互联网+”技术核实调查数据真实性,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等新技术,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经县、地、省、国家四级逐级完成质量检查合格后,统一建立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及各类专项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开展调查成果汇总与分析、标准时点统一变更以及调查成果事后质量抽查、评估等工作。
(二)技术方法。
1.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制作遥感正射影像图。农村土地调查全面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航天遥感数据;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现有优于0.2米的航空遥感数据。采用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或数字地表模型和高精度纠正控制点,制作正射影像图。
2.基于内业对比分析制作土地调查底图。国家在最新数字正射影像图基础上套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逐图斑开展全地类内业人工判读,通过对比分析,提取数据库地类与遥感影像地物特征不一致的图斑,预判土地利用类型,制作调查底图。
3.基于3S一体化技术开展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外业调查。地方根据国家下发的调查底图,结合日常国土资源管理相关资料,制作外业调查数据,采用3S一体化技术,逐图斑开展实地调查,细化调查图斑的地类、范围、权属等信息。对地方实地调查地类与国家内业预判地类不一致的图斑,地方需实地拍摄带定位坐标的举证照片。
4.基于地籍调查成果开展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对已完成地籍调查的区域,利用现有地籍调查成果,获取城镇村庄内部每块土地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对未完成地籍调查的区域,利用现有的航空正射影像图,实地开展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5.基于内外业一体化数据采集技术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按照全国统一的数据库标准,以县(市、区)为单位,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数据采集建库机制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结合国家统一下发的调查底图,利用移动调查设备开展土地利用信息的调查和采集,实现各类专题信息与每个图斑的匹配连接,形成集图形、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
6.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展内外业核查。国家和省(区、市)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县级调查初步成果开展全面核查和抽样检查。采用计算机自动比对和人机交互检查方法,对地方报送成果进行逐图斑内业比对,检查调查地类与影像及地方举证照片的一致性,并采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在线举证及外业实地核查。
7.基于增量更新技术开展标准时点数据更新。按照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设计土地调查增量更新模型,结合2019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获取土地调查成果标准时点变化信息,开展实地调查,形成增量更新数据,将各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统一更新到2019年12月31日标准时点。
8.基于“独立、公正、客观”的原则,由国家统计局负责完成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事后质量抽查工作。国家统一制定抽查方案,结合统计调查的抽样理论和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利用空间信息与抽样调查等技术,统筹利用正射遥感影像图、土地调查成果图斑,开展抽查样本的抽选、任务包制作、实地调查、内业审核、结果测算等工作,抽查耕地等地物类型的图斑地类属性、边界及范围的正确性,客观评价调查数据质量。
9.基于大数据技术开展土地调查成果多元服务与专项分析。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面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农业部门、科研院所和社会公众等不同群体特点,优化海量数据处理效率,提供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快速共享服务;开展各类自然资源、重点城镇节约集约用地分析,形成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综合应用分析技术机制。
四、第三次土地调查的主要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和数据库成果等。
(一)数据成果。1.各级土地分类面积数据;
2.各级土地权属信息数据;
3.城镇村庄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
4.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数据;
5.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等专项调查数据。
(二)图件成果。
1.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2.土地权属界线图件;
3.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第三次土地调查图集;
5.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等专项调查的专题图、图集。
(三)文字成果。
1.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4.各市县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5.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等专项调查成果报告。
(四)数据库成果。
形成集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图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内容为一体的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主要包括:
1.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2.各级土地权属数据库;
3.各级多源、多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库;
4.各项专项数据库。
五、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组织实施
(一)进度安排。
按照《通知》要求,2017年10月9日全面启动第三次土地调查,至2020年,完成全国调查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2017年下半年,部署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完成总体方案编制、技术规范制定、经费预算编报、试点验收总结、全国工作部署、技术政策培训和动员宣传等工作,同步启动遥感数据采集。
2018年,全面启动第三次土地调查,完成遥感数据采集、处理和全地类内业初步预判工作,完成土地调查统一底图制作并陆续下发各地开展调查。
2019年,完成地方调查任务和国家级核查,各地对调查成果进行整理,并以2019年12月31日为调查标准时点,统一进行调查数据更新。2018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充分利用第三次土地调查采集的遥感数据和工作底图,做好两项工作的统筹和衔接。国家统计局组织实施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事后质量抽查工作。
2020年,完成统一时点数据汇总,形成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经国务院审查同意后发布。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分析、成果集成、工作总结以及地方调查成果验收等工作。2019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全面利用第三次土地调查统一试点更新采集的遥感数据和工作底图,做好工作统筹和数据对接。
自2020年起,逐年开展新一轮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土地变更调查,以上12月31日统一时点的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查清内重点区域和重点地类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维持好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现势性。
(二)实施计划。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形式组织实施,按照“国家整体控制、统一制作底图、内业判读地类,地方实地调查、地类在线举证,国家核查验收、统一分发成果”的流程推进。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国家负责第三次土地调查总体方案、技术规程、技术标准等的制定,负责全国的技术指导、省级调查技术培训和省级调查成果质量抽查,组织建设国家级土地基础数据库等。同时,国家统一负责遥感影像购置及正射影像图制作,为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提供基础图件,并对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全面内业检查和“互联网+”在线举证结果检查,对重点地区和重点地类开展外业实地核查,确保调查成果的统一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各省(区、市)负责本地区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各省(区、市)按照国家统一要求,根据本地区的土地利用特点,编制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报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后施行。各省(区、市)在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订土地调查的实施细则,利用国家统一下发的基础底图,负责组织各地实地开展土地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同时,各省(区、市)负责对各县(市)土地调查工作的质量检查和成果验收。此外,地方各县(市)收集并利用现有的航空摄影数据开展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可面向社会选择符合《土地调查条例》规定条件的专业调查队伍承担具体土地调查任务。各地要加强对承担调查任务的调查队伍的全程监管,以合同方式规范其调查行为;同时可积极发挥相关学会、协会等机构的智力支撑、中介服务和行业自律作用。
(三)宣传培训。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和自媒体等渠道,大力宣传本次调查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利用、耕地和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本次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做好舆情引导,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为本次调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各级应加强对调查人员的培训。其中:国家负责对省级土地调查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省级负责对地、县级土地调查人员以及专业队伍的业务培训。培训需制定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编制培训教材,统一培训调查技术、调查规程和调查政策等。经培训且考试合格取得全国统一土地调查员工作证的人员方可承担调查任务。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调查工作的具体业务和日常管理事务。同时,抽调部分地籍管理和土地调查领域的专家,组成技术专家组,对调查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另外,邀请部分土地管理领域的老专家、老领导,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巡查、咨询、考察及时掌握各地工作动态和调查进度,及时发现和研究重大政策问题。
各地成立相应的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对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组长由各级政府领导担任,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部门,办公室成员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并邀请相关职能部门派员实质参与进来,共同负责本地区土地调查工作。下设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联合工作组,由农业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
2.政策保障
(1)编制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系列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包括编制调查技术规程、完善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制定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等;针对调查中涉及到的部门统计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空间重叠、法院查扣地调查、军用土地调查以及权属界村组调查等具体政策性问题,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出台相应的调查政策,拟定解决方案或技术处理办法。
(2)土地调查数据是核定各地实际耕地保有量、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和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耕地质量提升、土地整治等各项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完成之后,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不动产登记、土地规划、土地整治、土地出让等土地管理工作,均应以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为依据。
(3)充实调查工作人员和技术队伍,保证调查经费,并加强经费监督审计。各地及时将调查数据报国家汇总,保证国家调查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现势。国家级土地基础数据库将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平台,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整治审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城镇低效用地开发等涉及的基础数据和图件均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准。
3.技术保障
国家制定调查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等,加强技术指导,明确各流程环节的技术要求以及操作程序和检查办法,分阶段分级进行调查质量检查。根据土地调查成果以数据为主、数据成果可多形式表达的特点,制定数据成果标准,明确调查成果的表达形式,提高调查成果信息共享程度。按照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结合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的管理需求,明确调查数据库建设的框架结构、内容、维护更新要求等,提高土地基础数据库的兼容性,拓展土地基础数据应用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在坚持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同时,第三次土地调查将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进一步充实、完善土地调查工作的软、硬件。充分应用成熟、实用的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全面提升土地调查的科技含量和成果精度。
4.机制保障
(1)引入竞争机制。依据《政府采购法》和政府购买服务的相关要求,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择优选择技术强、信誉好、质量高的调查单位和项目监理单位,以合同方式约定双方职责、项目任务、成果质量、以及项目进展要求、经费支付方式等。同时,推行项目监理管理,土地调查项目实施全流程监管,落实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明确当事人和责任人,在后期应用阶段或国土资源管理其他业务工作中发现问题,继续追究相关单位及当事人责任。
(2)建立检查验收制度。各地要采取切实的保证措施,严格检查验收制度,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采用分阶段成果检查制度,每一阶段成果需经检查合格后方转入下一阶段,避免将错误带入下阶段工作,保证成果质量;执行分级检查验收制度,调查结束后逐级汇总上报调查成果,国家、省、地级分级负责检查验收。县级土地调查成果由地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预检,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验收。国土资源部负责组织对省级汇总成果验收。同时,为加强成果质量检查力度,国家对省级成果进行全面的内业检查,并对重点地区、重点地类进行外业抽查核实,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5.经费保障
三次土地调查经费按照《土地调查条例》和《通知》的要求,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按分级保障原则,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根据土地调查任务和计划安排,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足额到位,保障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6.共享应用
第三次土地调查进程中形成的调查成果,可随时与各部门共享并用于宏观调控和各项管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数据,经国务院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土地调查相关成果由各部门共享,充分发挥土地调查成果在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支撑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中的基础作用。同时,通过成果集成,满足科学研究、社会公众等对土地调查成果资料的需求,实现调查成果广泛应用。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日前已经国务院批准发布。《总体方案》对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主要任务、技术路线与方法、主要成果、组织实施等作出明确规定。
《总体方案》明确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标,即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
根据《总体方案》,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遥感、测绘、地理信息、互联网等技术,统筹利用现有资料,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全面掌握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工矿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交通运输、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地类分布及利用状况;细化耕地调查,全面掌握耕地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开展低效闲置土地调查,全面摸清城镇及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地类、范围、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完善各级互联共享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健全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和全天候、全覆盖遥感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相较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变更调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对“已有内容的细化、变化内容的更新、新增内容的补充”,并对存在相关部门管理需求交叉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等地类进行利用现状、质量状况和管理属性的多重标注。
《总体方案》明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形式组织实施,按照“国家整体控制、统一制作底图、内业判读地类,地方实地调查、地类在线举证,国家核查验收、统一分发成果”的流程推进。
按照《总体方案》,2017年下半年,部署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2018年,全面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完成遥感数据采集、处理和全地类内业初步预判工作,完成土地调查统一底图制作并陆续下发各地开展调查;2019年,完成地方调查任务和国家级核查,各地对调查成果进行整理,并以2019年12月31日为调查标准时点,统一进行调查数据更新;2020年,完成统一时点数据汇总,形成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经国务院审查同意后发布。
《总体方案》明确,自2020年起,逐年开展新一轮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土地变更调查,以上12月31日统一时点的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查清内重点区域和重点地类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维持好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现势性。
第三篇:第三次土地调查项目招标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试点招标工作分析
国务院2008年发布的《土地调查条例》第6条,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每十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根据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每年进行土地变更调查。
当二调渐渐远去,十年一次的全国土地调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即将拉开大幕。国土资源部在全国选取了部分省份开展试点工作,各省份根据情况也开展了试点工作及整体工作安排。
目前已经完成招标的有4个地区,分别是宁波市鄞州区、长春市双阳区、西宁市大通县、武汉市江夏区(笔者能搜到的就这么多,欢迎大家提供其他信息)
现在我们看一下,已开展试点的招标工作。
一、标段划分
其中宁波市鄞州区和武汉市江夏区划分标段分内外业两个标段,长春市双阳区和西宁市大通县集中招标内外业一体。
二、投标人资格资质要求:
1、宁波市鄞州区
2、长春市双阳区
3、西宁市大通县
4、武汉市江夏区(控标不错)资格要求归纳如下:
★资质要求集中在乙级测绘资质以上,资质范围(不动产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工程测量),其中内业标宁波市鄞州区要求软件企业资质,武汉市江夏区要求导航电子地图制作专业。甲级单位和软件科技型企业优势明显。
★业绩部分,除宁波市鄞州区外其他标均要求类似业绩,拥有二调和土地调查业绩的单位优势明显。
三、控制价和中标信息
1、宁波市鄞州区 控制价
中标信息
2、长春市双阳区 控制价
预算内资金226.39万元; 中标信息
3、西宁市大通县
4、武汉市江夏区
总体来看试点工作中标价和控制价基本一致,价格下降幅度不大。三调即将开始,谨以此文献给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大佬们,愿大家梦想成真。哈哈哈!!
第四篇: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土地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土地调查 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先行开展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18〕7号)要求,确保按时保质完成,第三次土地调查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推进全区不动产权籍修补测工作,结合自治区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和原则
(一)工作目的
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要依据城镇地籍调查数据、结合最新的遥感影像数据,以及不动产登记发证成果和土地利用实际状况,对城市、建制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开展细化调查,对已有内容进行细化,对变化内容进行更新,对新增内容进行补充。全面查清自治区范围内城镇村内部商服、工业、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特殊用地等各类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城镇村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城镇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推进城镇村庄全覆盖的不动产权籍修补测工作,高质量完成第三次土地调查城镇村土地利用调查工作。
(二)基本原则
1.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充分利用已有的城镇地籍调查数据、不动产登记发证成果等资料,做好现有数据与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的有效衔接,保持调查工作的连续性,实现资料利用最大化。
2.边调查、边应用。采取“边调查、边应用”原则,及时将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过程中形成的调查成果,应用到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中,最大程度的发挥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的综合效益。
3.统筹部署、分步实施。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实施方案、相关技术标准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对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先行开展调查,分步实施,分阶段完成调查任务。
二、主要工作任务及要求
(一)工作任务
1.前期准备工作。以旗县(市、区)为单位,全面收集、整理调查范围内的地籍调查成果数据,以及城市规划、地形图、土地供应、土地审批、不动产登记等相关基础资料,客观评估资料完整性、现势性、有效性,同时自治区将下发部分最新遥感影像数据。参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变更调查确定的城市和建制镇的范围和边界,划定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范围界线。
2.开展权籍修补测。统筹利用现有资料,以城镇地籍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最新遥感影像数据,对城镇范围内发生变化的图斑进行权籍修补测,实地调查土地的宗地、地类、位置、面积和权属,全面摸清自治区城镇村范围内土地利用状况。城镇村内部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应不重不漏并覆盖全面调查范围。
3.建设、汇交权籍数据库。以旗县(市、区)为单位组织开展权籍修补测成果的整理、数据更新和成果汇交,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不 动产权籍调查数据库标准》形成不动产权籍调查数据库,通过自治区不动产权籍数据库质检软件质检合格后,向自治区不动产登记与国土资源储备交易中心汇交权籍调查数据库,其中的土地利用数据层要以国标分类为准。
4.建立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各地按照《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分类》归并地类,把不动产权籍调查数据库转成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跟第三次土地调查其他数据进行衔接。各地要健全完善权籍调查日常更新维护机制,做好数据库更新完善工作,维持好调查数据现势性。
(二)技术要求
1.数学基础。自治区城镇内村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斯-克吕格投影。权籍调查数据库汇交自治区后,按照第三次土地调查要求,自治区统一将坐标系统转换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并下发,作为第三次土地调查的基础数据。
2.土地分类系统。自治区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17),调查成果为不动产登记提供基础和依据。自治区将数据库转换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后,各地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17)与《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分类》对照表,对各地类进行对照检查,经调整、补充调查后转换成三调土地分类和编码,保证数据可比性和延续性。
三、主要技术路线和方法
(一)自治区地籍调查现状 通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自治区完成了盟市、旗县(市、区)所在地的城镇地籍调查,呼伦贝尔市同时完成了村庄范围内的地籍调查,调查成果数据采用统一坐标系统、统一宗地编码、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汇交、统一质检。2012年底,自治区开展农村牧区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全面查清了村庄内部的土地利用状况,完成了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等农村范围的建制镇、苏木、自然村庄的范围内的地籍调查。不动产统一登记以来,自治区在地籍调查基础上积极开展权籍修补测工作,对不动产界址、权属发生变化的或信息不全的进行实地补充调查、测量、入库。截至目前,自治区已完成权籍修补测调查面积约18万公顷,涉及调查宗地7万余宗。
(二)技术路线和方法
自治区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要以现有的地籍调查成果数据为基础,严格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调查规程和标准,充分利用地籍调查、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及不动产权籍修补测成果,套合自治区下发的最新遥感影像数据,逐图斑进行对比,提取数据库与遥感影像地物不一致的图斑。对有变化的图斑采用解析法进行权籍修补测,准确查清自治区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状况,建立不动产权籍调查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按照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将权籍调查数据库转换为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完成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
城镇村土地利用调查总体路线
村庄土地利用调查技术路线
(三)做好城乡土地利用数据衔接
以旗县(市、区)级行政区为单位,按照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工作标准,建立包含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在内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城镇村内部土地调查范围、界线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范围、界线,以及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均应无缝衔接。在衔接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图斑时,应遵循低精度图斑界线服从高精度图斑界线的原则,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还应综合考虑图斑衔接的圆滑性和协调性。城镇内部道路与农村道路相互连通时,应各自划定独立图斑,同时还应保持道路的完整性和顺滑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尽快开展工作。按照责任分工,建立工作协调机制,保障工作顺利推进。各地要多方筹措,统筹安排,结合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经费预算,及早落实经费。择优选择技术成熟、运行稳定、符合要求的作业队伍,确保调查工作能按时启动并按照部署有序推进。
二、制定方案、科学组织
各地要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文件规定,制定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实施方案,明确调查范围、任务、技术路线、保障措施和时间安排等。各地要根据当地地籍调查成果实际情况,科学组织调查和数据库建设。
(三)适时督导、确保质量
加强对调查工作的督促、指导,适时开展业务培训,及时掌握各地工作进展,及时解决调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调查成果质量。按时报送调查数据,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五、时间安排
各地要根据自治区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总体部署并结合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并尽快启动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各地于2018年5月底前将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方案报自治区土地调查办备案;2018年5月起,每月末报告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进展情况;2018年8月底前完成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汇交工作。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由系统内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同时要积极向自治区土地调查办汇报,做好与相关部门的统筹与协调,确保按时完成各项调查任务。
第五篇:关于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的几点思考
陈文强
《土地调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国家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近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 以下简称《通知》 },部署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明确自2017年起启动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确定2019年12月31日为调查的标准时点。如何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是当前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本文就第三次土地调查有关问题谈些看法和意见。
一、第三次土地调查应遵循的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第二次土地调查于2007年7月开展,调查数据更新至2009年10月31日标准时点,距今已经近8年了。第二次土地调查由于受当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等因素的影响,其部分成果真实性存在问题,图数与实地有许多不一致,加上8个土地变更调查存在的变更不到位和地方人为因素的干扰,现有的成果现势性不强,已经不能客观、准确反映各地实际的土地利用状况。第三次土地调查必须避免第二次土地调查出现的问题,要客观、准确调查各地土地利用真实情况,对出现耕地面积增减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减等情况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出来,不得隐瞒和擅自修改。
2、充分应用“3S”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原则。与第二次土地调查相比,第三次土地调查采用的遥感影像的分辨率更高、时效性更强,互联网技术更加成熟,因此大力推广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将大大提高第三次土地调查的效率和成果的准确率,也更有助于成果的运用和互联共享。
3、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重点的原则。第三次土地调查内容很多,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土地条件调查等。第三次土地调查要求于2019年6月底前完成实地调查和数据库建设,2019年12月31日为调查的标准时点,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突出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重点,才能确保调查工作按时保质顺利完成。
4、有利于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在土地类型调查中,对难以判定的地类要从有利于保护耕地出发确认相关地类,如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耕地已经改种果树、茶树、林木等,或已作设施农用地的,要看其耕作层是否破坏,耕作层未破坏的按耕地调查,耕作层已经破坏的按非耕地调查。
5、充分运用现有各级各部门调查成果和资料的原则。目前各级各部门的调查资料和成果不少,如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发证调查所用的1:2000的航空遥感影像图分辨率高、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成果新等,这些资料和成果可利用价值很高。国土部门已经基本完成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资料是法定的权属凭证,是认定村界的依据等,也必须充分予以运用。
二、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急待明确的有关问题
1、调查的组织领导。《条例》和《通知》明确地方各级政府要成立相应的调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本地区调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目前地方各级政府要按照《通知》的要求首先成立第三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研究调查经费、调查方案、协调部门间配合等重大问题,国土部门要着手编制土地调查工作经费预算,制定调查技术方案和招投标方式选聘专业调查队伍的方案。
2、调查的界线确定。土地调查界线涉及省界、地市界、县界、乡镇界、行政村界,以及国有农场权属界等。不同的界线应有不同的要求,并且要保证界线不重不漏,最主要的界线是县界和行政村界。在开展调查前最好能够把界线先确定下来,以免调查结束后出现重叠或遗漏。关于省界建议国土部委托专业队伍根据国家行政勘界成果数据化为1:10000数据成果后下发各省使用,确保各省土地调查界线不重不漏;关于县界建议各县(市、区)在2016土地变更调查基础上对有出入的界线提出修改意见并附图件提交省级确定,省级在汇总各地意见后统一确定县级土地调查界线;关于行政村界必须明确采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界线;地市界由县界形成,乡镇界由行政村界形成。
3、调查的土地分类。第三次土地调查必须明确采用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进行,并在该标准基础上根据当前土地管理需要,增加部分细化分类的内容,并通过调查的技术规程和实施方案加以明确。如湿地、批而未用土地等。
4、调查的方式方法。《条例》规定,土地调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综合运用实地调查统计、遥感监测等手段。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由国家或省级专业队伍以正射影像数据与上一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对耕地等重点地类进行地类一致性判定,区分提取影像与数据库地类一致部分和不一致部分。地方调查单位采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3S”一体化技术手段和移动互联技术,开展外业实地调查核实和数据建库工作。对与地类初判结果不一致的和重点地类变化图斑,市县级使用外业移动终端设备生成举证数据包,报送省级审核,省级采用互联网技术替代外业方法进行审核。
5、调查的经费安排。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是一次全国性的国情国力调查。按照中央、地方事权分离的原则,《通知》明确第三次土地调查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国家和地方承担的工作任务分担。《条例》规定,土地调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足额到位。工作任务分工为:国家统一购置航空、航天遥感资料,统一制作调查基础图件;地方政府负责组织专业队伍在国家提供的基础图件基础上,深入实地,细化调查。当前地方政府必须抓紧按照这个分工进行经费的测算,并列入2018财政预算,确保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6、耕地和建设用地等重要地类的认定。第三次土地调查最主要的是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的调查,包括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状况。对于已批准农转用而未使用的土地,虽然实地现状是农用地,但法律层面上已经是建设用地了,因此应按建设用地进行调查,并标注为批而未用土地类型;对于未批占用的土地,实地已经是建设用地了应按建设用地进行调查,并注明非法占用,待违法查处复耕后再按实际土地类型进行调查。
7、调查的成果衔接。第三次土地调查的成果涉及土地地类、位置、面积、分布、权属等状况,要以政府的名义做好土地调查成果与已有的林业调查、农业土地承包经营权、民政勘界等成果的衔接,特别是做好与林业部门林地成果的衔接,以利于成果的应用和共享。
三、几点建议
1、第三次土地调查要始终坚持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第三次土地调查涉及多个部门的业务和数据,将关系到相关部门已有成果和数据的衔接与调整,比如林业部门已有成果林地面积与第三次土地调查的林地面积不一致的,必须由政府牵头进行衔接和调整,确保一个县相关地类数据的一致性和唯一性,有利于社会和公众使用调查成果,发挥成果的最大社会效益。
2、充分利用各级各部门已有的相关调查成果和资料。一是充分运用农业部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所采用的1:2000航摄成果资料。二是充分借鉴省测绘管理部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资料。三是有效利用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和农村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成果资料。四是充分享用民政部门行政勘界成果资料。
3、尽早筹措第三次土地调查经费。《通知》已经明确自2017年10月起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目前各地应抓紧制定第三次土地调查经费预算并列入地方2018财政预算。鉴于国土资源部土地调查项目成本定额标准尚未下发,各地可以先按照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经费标准制定第三次土地调查经费预算,今后再进行经费追加调整,保证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4、先行开展省级第三次土地调查试点。为及时摸索第三次土地调查有关工作,研究确定全省土地调查技术方案,省厅应会同各设区市国土局选择有代表性、积极性高的一些县(市)先行开展土地调查工作试点。通过试点总结调查工作经验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在全省进行推广。试点县(市)应先行开展以下工作:调查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的建立、调查技术实施方案的制定、调查项目招投标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调查经费预算的制定与执行、调查内外业的程序与内容、调查成果的汇总、项目检查验收方法与成果上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