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州第三次土地调查项目说明
青州市第三次土地调查项目说明
一、项目背景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的要求,为了全面查清当前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健全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强化土地资源信息社会化服务,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
二、项目目标
(一)工作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查清全省土地利用现状,细化和完善土地利用基础数据。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支撑创新驱动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等各项工作需要,同步完成多个专项调查任务和成果分析,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和数据共享应用平台,实现土地调查成果的共享与应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需要。
(二)主要任务
第三次土地调查主要任务包括: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和省级调查要求,采用最新土地利用分类,利用遥感、测绘、地理信息、互联网等技术,统筹利用现有资料,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查清我市各类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状况,全面掌握全省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工矿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交通运输、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地类分布及利用状况;开展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等专项调查;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全市的集影像、地类、范围、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完善各级互联共享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健全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依托国家全天候、全覆盖遥感监测,创新土地调查快速更新机制。具体任务如下: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市、建制镇、村庄(以下简称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以国家提供的调查底图为基础,实地调查每块图斑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全省耕地、园地、草地、林地等农用地的数量、分布及质量状况,查清城市、建制镇、独立工矿、村庄、水域及水利设施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现状。
(2)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充分利用城镇地籍调查和不动产登记成果,结合城市规划与基础测绘正射影像资料,参考地理省情监测数据,对城市、建制镇、村庄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开展细化调查,查清城镇村内部商服、工业、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和特殊用地等地类的土地利用状况。
2.土地权属调查 结合国家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将城镇国有建设用地范围外已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成果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中,对发生变化的开展补充调查。摸清土地权属(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状况,一时难以解决的土地权属争议,划定争议界,建立专门的权属争议管理图层。
3.专项用地调查
(1)耕地细化调查与标注
对永久基本农田外耕地进行细化调查,重点对河道或湖区内耕地、林区范围内耕地、沙荒耕地等开展细化调查,分类标注,摸清各类耕地资源家底状况,夯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基础。调查为耕地的图斑,根据耕地图斑的实际利用情况,标注种植属性。标注属性主要包括:耕种、休耕、园木、林木、牧草、绿化草地、坑塘和其他非耕种。
(2)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
依据国家统一制作的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图层,组织查缺补漏予以完善,完善建设用地审批信息,将最终形成的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界线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上。查清批准用地范围内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为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持续开展批后监管,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基础。
(3)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由国土与农业部门联合开展,健全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开展耕地质量调查、样品采集与监测,建立耕地质量评价数据库,汇总分析全市耕地质量等级成果。
(4)城市开发边界调查
在第三次土地调查基础上,依据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批准界线等资料,将城市开发边界范围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掌握城市开发边界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
(5)自然保护区调查
以环境保护部门资料为基础,开展45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7个)范围调查;对全省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116个国家重要湿地开展范围调查。查清全省范围内自然保护区、湿地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提升国土资源管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支撑作用。
(6)耕地后备资源调查
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为基础,结合土地开发整治、各类保护区划定、生态保护及建设等占用情况,更新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层;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中第二次土地调查不稳定耕地上图为基础,按照只减不增的原则,结合土地利用变化,形成最新成果。
(7)基本农田更新
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落实到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中,同时增加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范围。开展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可调整地类代码转换,分类标注基本农田范围内耕地利用状况,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土地利用情况汇总。(8)开发区内土地利用调查
在第三次土地调查基础上,依据我省开发区调查评价成果,查清我市开发区审批范围及实际占用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
5.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1)建立县级土地调查及专项数据库
依据国家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开展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耕地细化调查、建设用地、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等专项数据库建设,实现对城镇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权属调查成果和专项调查成果的综合管理,实现土地调查成果和专项调查成果的集成管理、动态入库、综合查询、统计汇总、数据分析、快速服务等功能。
(2)建设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
开发土地调查管理系统,为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备份、更新、维护、应用和上报等日常工作提供系统支持,全方位支撑“批、供、用、补、查、登”国土资源管理。对于已经建成或者在建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单位,本着节约成本的原则,可对现有管理系统升级改造,以满足工作需求。
(3)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及专项调查数据分析与共享服务平台 基于三级土地调查与专项调查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开展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实现土地调查数据、专项调查数据与土地规划、基础测绘等各类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和综合分析应用,结合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需要,开发相关应用分析功能,提高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对管理决策的支撑服务能力。6.成果汇总(1)数据汇总
在土地调查数据库和专项数据库基础上,逐级汇总各级行政区划内的城镇和农村各类土地利用数据及专题数据。
(2)成果分析
根据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等相关成果,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对第二次土地调查完成以来的耕地、永久基本农田等各类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城市、建制镇、村庄等建设用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程度;汇总形成各类自然资源数据,并分别对其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变化趋势,为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础依据。依据土地调查及分析结果,编制各级第三次土地调查系列报告。
(3)数据成果制作与图件编制
基于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制作系列数据成果,编制县级土地利用图件、图集和各种专题图件(集)等,并在服务平台上发布,面向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不同层级的数据服务,满足各行各业对第三次调查数据的需求,最大程度的发挥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的综合效益。
7、建设移动办公平台
移动办公平台提供以下功能应用:
(1)业务审批:包含公文审批、建设用地业务审批。(2)专题指标展示:包含建设用地相关信息展示,如项目名称、批复文号、面积等基本属性信息和范围信息。同时,将项目范围数据经过脱密处理后,以公开的天地图为底图,将项目大概的范围进行叠加展示,以便更好的认识到项目的大概位置。
(3)消息推送:通过系统消息的方式推送公文、通知、提醒、待办、状态变更等,且进行分类展示,并提供各类应用的入口和主要办理界面。
(4)日常管理:为便于在外出的同时,便于办公和最大化的获取使用内部资源,设计了日志、考勤、日程、会议、法律法规、行业动态等功能模块,解决日常应用过程中的需求,同时便于后期的功能扩展。
(5)建设以满足上述业务场景的基础平台,满足各应用的安全性、稳定性、即时性、易用性等方面的诉求。
8、建设不动产权籍调查外业采编系统APP 为实现让百姓最多跑一次的目标,在即将开展的农房调查和日常不动产登记工作中,借助平板,采用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模式,建设不动产权籍调查外业采编系统。系统需提供以下功能:
(1)工程管理平台功能:实现测绘任务的流程化系统化管理,一站式跟踪项目执行进度和项目成果质量。
(2)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外业采集功能:支持空间信息和权属信息的采集录入,也支持空间信息和权属信息的批量导入。结合GPS、RTK、全站仪、打印机等设备,实现在调查现场快速绘制、快速录入属性信息、现场实时出具相关调查成果表。
(3)智能化成图、出表功能:能通过系统中的空间数据和权属信息实现相关图、表一键生成。
(4)基于云技术的成果数据管理功能:在测绘数据提交后实现测绘成果数据云端管理,能够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备份,同时各工作电脑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调用云端数据进行作业。
(5)支持数据实时更新入库:可以实时与不动产权籍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外业采编形成的成果可以直接提交进入不动产权籍数据库的作业层,在作业层通过质量检查后的数据可以进入正式库。
(6)数据加密传输:在数据上传时能对数据进行打包和加密,数据传输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加密,确保数据传输安全。
(7)自动识别与语言输入:支持对身份证的自动识别和关键数据提取,支持语音输入,支持面积自动量算与回填。
9、坐标转换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快使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通知》要求,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将存量数据全面转换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收集青州市国土资源局相关科室空间数据。按照“应转尽转”的原则,全面梳理、合理评估青州市国土资源局各项规划、调查、勘界、评价、资源管理等空间数据。数据转换完成后,根据《山东省国土资源数据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质量检查分工要求,并对转换质量负责,及时查改检查问题。
二、作业依据
1、主要技术依据
(1)《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2)《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3)《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修订)(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5)《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工作分类》(6)《地籍调查规程》(TD/T1001-2012)
(7)《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规程》(TD/T1010-2015)(8)《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9)《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09-2010)
(10)《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
(11)《不动产权籍调查技术方案》(试行)
(12)《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GB/T7027-2002)(13)《青州市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方案》
2、调查方法
中标单位要结合当地情况,采用内外业核实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调查工作。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采用综合调绘法。综合调绘法是内业判读、外业调查补测和内业建库相结合的调绘方法。在开展外业实地调查核实的同时一并开展图斑举证工作,对影像未能反映的地物进行补测,最后依据外业调查结果,进行内业矢量化和建库工作。
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市建制镇内部调查应充分利用地籍调查和不动产统一登记成果,村庄内部应参考农村建设用地调查成果进行归并综合,全面获取城镇村庄内部每块土地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并按照《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分类》进行汇总。对于原202范围内地籍调查未更新的区域,以数字正射影像图(DOM)为基础,结合地籍调查、地名地址、规划图及地形图等资料,制作城镇内部地形图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底图,在此基础上,采用内业调绘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城镇内部每块土地利用现状。
专项用地调查。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等调查成果和国土资源管理形成的各类管理信息,结合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及相关专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系列专项用地调查评价。
统一时点更新。釆用综合调绘或实地补测的方法。利用2019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正射影像图和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提取结果,与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对比,通过实地补充调查,完成第三次土地调查完成时点与2019年12月31日期间的行政界线、图斑界线、地类信息和权属界线的更新调查,通过增量的形式上报。
三、主要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档成果和数据库成果等。
(一)数据成果
1.各级土地分类面积数据; 2.各级土地权属信息数据; 3.城镇村庄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 4.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数据; 5.田坎系数测算成果;
6.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等专项调查数据。
(二)图件成果 1.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2.土地权属界线图件; 3.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第三次土地调查图集;
5.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等专项调查的专题图、图集。
(三)文档成果
1.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报告; 4.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5.各市县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6.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等专项调查成果报告。
(四)数据库成果
形成集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图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内容为一体的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主要包括:
1.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2.各级土地权属数据库;
3.各级多源、多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库; 4.各项专项数据库。
四、计划安排 1、2018年6月底前,完成外业调查举证和各类数据库建库工作。2、2018年7月底前,完成县级三调成果的省级核查和整改。3、2018年12月底前,完成移动办公平台和不动产权籍调查外业采编系统建设工作。
4、标准时点更新:以2019年12月31日为调查标准时点,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更新。5、2020年底,完成项目成果整理、报告编制、图件编制、数据分析、工作总结及项目验收等,并根据上级统一安排,公布调查成果。
第二篇:第三次土地调查项目招标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试点招标工作分析
国务院2008年发布的《土地调查条例》第6条,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每十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根据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每年进行土地变更调查。
当二调渐渐远去,十年一次的全国土地调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即将拉开大幕。国土资源部在全国选取了部分省份开展试点工作,各省份根据情况也开展了试点工作及整体工作安排。
目前已经完成招标的有4个地区,分别是宁波市鄞州区、长春市双阳区、西宁市大通县、武汉市江夏区(笔者能搜到的就这么多,欢迎大家提供其他信息)
现在我们看一下,已开展试点的招标工作。
一、标段划分
其中宁波市鄞州区和武汉市江夏区划分标段分内外业两个标段,长春市双阳区和西宁市大通县集中招标内外业一体。
二、投标人资格资质要求:
1、宁波市鄞州区
2、长春市双阳区
3、西宁市大通县
4、武汉市江夏区(控标不错)资格要求归纳如下:
★资质要求集中在乙级测绘资质以上,资质范围(不动产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工程测量),其中内业标宁波市鄞州区要求软件企业资质,武汉市江夏区要求导航电子地图制作专业。甲级单位和软件科技型企业优势明显。
★业绩部分,除宁波市鄞州区外其他标均要求类似业绩,拥有二调和土地调查业绩的单位优势明显。
三、控制价和中标信息
1、宁波市鄞州区 控制价
中标信息
2、长春市双阳区 控制价
预算内资金226.39万元; 中标信息
3、西宁市大通县
4、武汉市江夏区
总体来看试点工作中标价和控制价基本一致,价格下降幅度不大。三调即将开始,谨以此文献给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大佬们,愿大家梦想成真。哈哈哈!!
第三篇: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可行性报告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可行性报告
2015年10月
目录
1.基本情况.................................................................................................................1 2.工作内容.................................................................................................................1
2.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1 2.2 不动产权籍调查.............................................................................................1 2.3 基本农田调查.................................................................................................2 2.4 专项调查与专题分析.....................................................................................2 2.5 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2 3.成果目标.................................................................................................................3
3.1 县级调查成果...............................................................................................3 3.2 市、省级汇总成果.......................................................................................4 3.3 国家成果.......................................................................................................5 4.项目投入................................................................................................................6 5.项目绩效目标.........................................................................................................7
5.1 2016绩效目标......................................................................................8 5.2 2017绩效目标......................................................................................8 5.3 2018绩效目标....................................................................................9 5.4 2019绩效目标..................................................................................10 5.5 2020绩效目标..................................................................................10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可行性报告
1.基本情况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合作单位的基本情况。
(二)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
(三)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项目类别:跨支出项目 项目属性:新增项目 2.工作内容
主要工作内容:2016年至2020年,计划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全国城乡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开展不动产权籍调查,查清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开展土地、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动产权籍调查;开展基本农田调查、专项调查与专题分析,查清基本农田、批而未用土地、城市开发边界、开发区范围内土地利用状况,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别及耕地后备资源状况,对耕地、建设用地、自然生态状况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题分析;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三次调查数据应用服务体系。2.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采用优于1米和2米的卫星影像,以不小于1:5000比例尺为主(林区或牧区采用1:10000比例尺、沙漠无人区采用1:50000比例尺),以县区为基本单位,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标准、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类型、范围、面积、分布等状况,查清全国耕地、园地、草地、林地等各类土地的利用和分布状况以及土地的闲置状况;同时,开展耕地细化调查,查清蓄滞洪区内耕地、内陆滩涂上耕地、林区内开垦耕地的位置、范围、面积和分布等状况。
采用优于0.2米的航空影像,以1:2000比例尺为主,结合城镇地籍调查成果,调查城镇内部的土地利用状况,查清全国城镇内部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空闲地等各类土地的利用和分布等状况。2.2 不动产权籍调查
利用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土地征收等成果资料,查清村民小组等集体 土地所有权的权利人、界线、面积等信息,建立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数据库;以不动产权籍调查相关技术规范为依据,充分利用已有不动产权籍成果,以宗地、宗海为基础,组织开展土地、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动产权籍调查,为不动产登记提供基础和依据。2.3 基本农田调查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资料,将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范围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基本农田专题数据。2.4 专项调查与专题分析
(1)批而未用土地调查。依据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备案的建设用地审批数据及往年批准的建设用地文件,对照高分辨率正射影像数据,将批而未用土地的范围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批而未用土地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调查数据。
(2)城市开发边界调查。依据城市开发边界有关资料,将城市开发边界范围界线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城市开发边界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城市开发边界专项调查数据。
(3)开发区边界调查。依据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批准界线等资料,将开发区范围界线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开发区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开发区专项调查数据。
(4)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基础,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相关技术标准,开展耕地后备资源开展调查评价工作,评价宜耕土地的自然地力、开发投入成本、生态环境影响等级,确定地后备资源开发时序,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
(5)专题分析。依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不动产权籍调查以及专项调查的数据成果,结合有关历史数据和有关政策文件,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开展耕地、建设用地、基本农田、自然生态状况等重点领域的专题分析,形成专题分析报告。2.5 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依据土地调查成果,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设县、市、省、国家四 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统一数据标准,确保数据一致。在此基础上,建设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应用服务体系。3.成果目标
项目成果目标:通过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全面获取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信息以及专项调查土地利用信息,形成一系列不同尺度的土地调查成果。具体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相关文字成果和土地数据库成果等。3.1 县级调查成果
(1)外业调查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有关成果。
土地权属调查有关成果。
实地举证综合信息数据成果。
(2)图件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图件。基本农田调查图件。
批而未用土地等专题调查图件。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3)数据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数据。
不同权属性质数据。耕地坡度分级数据。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成果数据。基本农田调查数据。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调查数据。
城市开发边界专项调查数据。开发区专项调查数据。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数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4)数据库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5)文字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与应用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专题分析报告。3.2 市、省级汇总成果(1)数据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汇总数据。
不同权属性质汇总数据。
耕地坡度分级汇总数据。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成果汇总数据。
基本农田调查汇总数据。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调查汇总数据。
城市开发边界专项调查汇总数据。开发区专项调查汇总数据。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汇总数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汇总数据。(2)图件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基本农田调查图件。
批而未用土地等专题调查图件。
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3)数据库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省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4)文字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与应用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专题分析报告。省级内外业全面审查报告。3.3 国家成果
(1)重要法规与标准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底图生产技术规定。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技术规范。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专项调查技术规定。统一时点更新调查技术要求。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汇交办法。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技术规定、数据库标准、规范等。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和数据库标准等技术规范。(2)数据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汇总数据。不同权属性质汇总数据。耕地坡度分级汇总数据。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成果汇总数据。
基本农田调查汇总数据。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调查汇总数据。城市开发边界专项调查汇总数据。开发区专项调查汇总数据。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汇总数据。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汇总数据。(3)图件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图。
土地利用挂图。
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结合图表。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图(1:450万)。
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图。土地利用图集等专题图。(4)文字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与应用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专题报告。生态环境状况分析报告。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报告。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
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质量分析报告。(5)数据库成果
集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及遥感影像为一体的国家土地调查数据库。
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国家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4.项目投入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是按照《土地调查条例》依法开展的一次全国性的国情国力调查。按照中央、地方事权分离的原则,以国家调查工作任务和地方调查工 作任务分工,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责。国家层面,参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组织模式。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还计划由国务院成立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发改、财政、农业、林业、国土、建设、统计等多个部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部,负责日常调查组织工作。同时,国土资源内部还将由办公厅、财务、规划、耕保、利用、地籍、执法相关司局和事业单位组成办公室成员单位。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作为部为国土资源部直属事业单位,在第二全国土地开展中,举全部力量投入调查工作,不仅抽调近40名人员专门在全国土地调查办参与日常工作,分别开展综合、调查、遥感数据购置和底图生产处理、成果核查、权属调查等工作。而且还承担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地籍调查、成果核查等工作任务,累计投入人员力量达150人。
国家经费投入按照国家承担任务基础影像资料购置、基础资料处理、成果核查质量检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国家级数据库建设、西藏调查、国家级成果汇总以及国家组织实施等工作内容,计划由中央财政投入预算32.097亿元。
地方层面,全国31个省份,将分别成立省、市、县三级领导小组,小组成员也包括发改、财政、农业、林业、国土、建设、统计等多个部门,组织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省、市、县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以及相关事业单位将承担具体调查组织工作。累计投入人员将达到近20万人,计划由地方各级财政投入预算近120亿元。5.项目绩效目标
本项目将依法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切实落实党中央对新形势下土地调查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更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更好支持土地管理精细化管理,将利用更高精度影像数据,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全面调查,特别是对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类型、耕地质量、基本农田情况等,根据当前各行各业对土地基础数据和资料的需求开展专项调查,更好地满足国土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动产统一登记、生态文明建设、耕地质量、粮食安全、城乡一体化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整治工程、“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土地宏观调控、土地信息社会化服务等对土地基础数据的需要。
本项目计划从2016年开始,至2020年完成,项目实施时间为五年。按照中央和地方事权分离的原则,地方工作涉及调查经费由地方财政进行安排。2016 年至2020年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财政)总预算为32.097亿元。其中:2016年经费预算833.49万元,占总预算的0.26%;2017年经费预算96211.70万元,占总预算的29.97%;2018年经费预算136953.10万元,占总预算的42.67%;2019年经费预算75106.10万元,占总预算的23.4%;2020年经费预算11863.60万元,占总预算的3.7%。本项目计划于2020年12月31日完成,考虑不确定因素,届时,预算执行率应达到90%。
本项目将产出较多的项目成果和较高的社会效益。将全面查清全国城乡范围内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获取国土资源管理专题数据,专题分析自然生态状况、建设用地等,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别和耕地后备资源状况,并建立覆盖全国、城乡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将按照“变调查,变应用”的要求,真实、准确的土地调查成果将为国家和地方科学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有力地基础和依据,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各个行业部门以及国土资源管理对精准土地基础数据的需要。
5.1 2016绩效目标
通过提前开展相关遥感数据和基础资料调研、系统开发和专题研究工作,为全面启动三次调查数据采集及底图制作工作制定科学、高效的技术路线和方法,打好坚实的技术支撑基础,提高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效率和成果准确性,减少和降低全面调查工作中的工作失误和返工,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同时,为调查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及全社会的充分应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开展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控制规范研究、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前期研究以及试点研究等工作,为制定切实可行的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控制规范提供参考依据,为三次调查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核查监管系统开发提供技术保障。形成变更调查数据建库技术总结研究报告、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更新制度建设研究报告、三次调查成果应用共享机制研究报告、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修订),为数据库建设夯实技术储备。5.2 2017绩效目标
全面开展全国高分影像数据采集及底图制作,完成全国50%以上地区的遥感数据采集及底图生产,为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开展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支持。同时,完成“地类一致性”初判工作、城乡内部闲置地提取,随底图下发地方辅助 开展重点图斑的调查工作,提高调查工作效率,通过降低成本,为分析评价及进一步制定措施提高各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提供基础数据,为土地充分利用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核查监管系统开发、国家级核查监理管理系统开发、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检查规范编制、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控制体系应用示范研究等工作,为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检查工作提供技术依据和技术手段,提高成果质量检查管理工作效率,保证质量控制体系切实可行。
编制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土地调查数据库质量要求、土地调查成果数据缩编技术规范等4个标准规范,并实际验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各单位开发的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测评,形成测评报告,保证全国数据库建设统一规范。为数据库及相关软件建设奠定技术基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前期研究。通过开展对耕地后备资源自然地力、开发成本投入以及开发后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因子的研究,提出自然等级、经济等级、生态等级评定方法,设定评价因子权重,确定等级分级方法等具体评定方法及标准,为三次调查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提供等级评定标准设定依据。5.3 2018绩效目标
完成全国其余地区的遥感数据采集及底图生产,为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开展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支持。同时,完成全国50%地区的“地类不一致”图斑提取,随底图下发地方辅助开展重点图斑的调查工作,提供调查工作效率,通过降低成本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完成全国50万平方公里地区的“城镇闲置用地图斑”提取任务,掌握全国城镇内部闲置用地分布和数量,将为分析评价及进一步制定措施提高各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提供基础数据,为土地充分利用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对东、中部地区和西部重点城市约2100个县开展省级审查和对东部地区完成省级审查省份约300个县开展国家级审核确认工作,及时纠正地方调查错误,确保三次调查成果真实、准确;通过开展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核查监管系统、国家级核查监理管理系统等管理系统升级维护工作,保证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检查工作顺利开展。开发土地调查数据库相关检查软件并进行全国技术支持,大幅提升全国数据检查效率,开展国家级数据质量国家级检查,确保全国数据正确、规范;开发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管理系统,根据核查情况,初步形成覆盖全国部分区县的高精度、高现势性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满足国土资源管理、科学研究、其他行业乃至社会公众对土地数据的需求。通过分析有关土地资源调查评价研究和工作成果,研究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法、作业流程、分区域限制性评价指标体系等标准,制定三次调查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技术规定、数据库标准、检查验收办法等相关技术规定和标准。为三次调查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标准。全国选取不同区域特点的12个试点县(市)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试点工作,研究不同区域、土地类型条件下调查评价工作的流程和方法,验证评价指标选取的合理性、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以及作业流程的可行性。为三次调查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实践经验。
5.4 2019绩效目标
完成全国统一时点更新遥感数据采集及底图生产任务,为统一时点更新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对西部其他地区约800个县开展省级审查和对中、西部地区约600个县开展国家级审核确认工作,及时纠正地方调查错误,确保三次调查成果真实、准确;通过开展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核查监管系统、国家级核查监理管理系统等管理系统升级维护工作,保障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检查工作顺利开展;通过开展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成果质量检查前期研究工作,为三次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成果质量检查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开展土地调查数据库相关检查软件全国技术支持,进一步完善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和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为编制国家小比例尺土地利用图需要,对数据成果进行缩编;制作专题数据成果,丰富和完善土地调查数据库内容,进一步拓宽、延伸数据应用链条。制作耕地后备资源国家级评价底图。收集相关资料,全面开展全国31个省(区、市)约2800个县级单位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5.5 2020绩效目标
完成统一时点更新遥感数据采集及底图生产收尾工作,完成相关技术总结、系统开发和研究工作。
通过组织开展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成果省级审查和国家级审核确认工作,及时纠正地方调查错误,确保三次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成果质量;通过开展内外业 一体化综合核查监管系统、国家级核查监理管理系统等管理系统升级维护工作,保障三次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成果质量检查工作顺利开展。
进一步研究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在各相关部门应用的范围、方法、机制,探索社会化应用模式,最大限度发挥数据作用。
组织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内、外业核查工作,开展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建设,对各类耕地后备资源面积进行统计汇总。
第四篇: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可行性报告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合作单位的基本情况。
(二)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
(三)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项目类别:跨支出项目 项目属性:新增项目
主要工作内容:2016年至2020年,计划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全国城乡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开展不动产权籍调查,查清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开展土地、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动产权籍调查;开展基本农田调查、专项调查与专题分析,查清基本农田、批而未用土地、城市开发边界、开发区范围内土地利用状况,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别及耕地后备资源状况,对耕地、建设用地、自然生态状况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题分析;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三次调查数据应用服务体系。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采用优于1米和2米的卫星影像,以不小于1:5000比例尺为主(林区或牧区采用1:10000比例尺、沙漠无人区采用1:50000比例尺),以县区为基本单位,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标准、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类型、范围、面积、分布等状况,查清全国耕地、园地、草地、林地等各类土地的利用和分布状况以及土地的闲置状况;同时,开展耕地细化调查,查清蓄滞洪区内耕地、内陆滩涂上耕地、林区内开垦耕地的位置、范围、面积和分布等状况。
采用优于0.2米的航空影像,以1:2000比例尺为主,结合城镇地籍调查成果,调查城镇内部的土地利用状况,查清全国城镇内部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空闲地等各类土地的利用和分布等状况。
2.不动产权籍调查
利用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土地征收等成果资料,查清村民小组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利人、界线、面积等信息,建立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数据库;以不动产权籍调查相关技术规范为依据,充分利用已有不动产权籍成果,以宗地、宗海为基础,组织开展土地、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动产权籍调查,为不动产登记提供基础和依据。
3.基本农田调查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资料,将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范围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基本农田专题数据。
4.专项调查与专题分析(1)批而未用土地调查。
依据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备案的建设用地审批数据及往年批准的建设用地文件,对照高分辨率正射影像数据,将批而未用土地的范围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批而未用土地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调查数据。
(2)城市开发边界调查。依据城市开发边界有关资料,将城市开发边界范围界线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城市开发边界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城市开发边界专项调查数据。
(3)开发区边界调查。
依据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批准界线等资料,将开发区范围界线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开发区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开发区专项调查数据。
(4)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基础,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相关技术标准,开展耕地后备资源开展调查评价工作,评价宜耕土地的自然地力、开发投入成本、生态环境影响等级,确定地后备资源开发时序,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
(5)专题分析。
依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不动产权籍调查以及专项调查的数据成果,结合有关历史数据和有关政策文件,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开展耕地、建设用地、基本农田、自然生态状况等重点领域的专题分析,形成专题分析报告。
5.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依据土地调查成果,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设县、市、省、国家四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统一数据标准,确保数据一致。在此基础上,建设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应用服务体系。项目成果目标:
通过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全面获取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信息以及专项调查土地利用信息,形成一系列不同尺度的土地调查成果。具体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相关文字成果和土地数据库成果等。
1.县级调查成果(1)外业调查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有关成果。土地权属调查有关成果。实地举证综合信息数据成果。
(2)图件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图件。基本农田调查图件。
批而未用土地等专题调查图件。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3)数据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数据。不同权属性质数据。耕地坡度分级数据。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成果数据。基本农田调查数据。
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调查数据。城市开发边界专项调查数据。开发区专项调查数据。
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数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
(4)数据库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
(5)文字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与应用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专题分析报告。
2.市、省级汇总成果(1)数据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汇总数据。不同权属性质汇总数据。耕地坡度分级汇总数据。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成果汇总数据。基本农田调查汇总数据。
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调查汇总数据。城市开发边界专项调查汇总数据。开发区专项调查汇总数据。
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汇总数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汇总数据。
(2)图件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图件。基本农田调查图件。
批而未用土地等专题调查图件。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3)数据库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省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
(4)文字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与应用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专题分析报告。省级内外业全面审查报告。
3.国家成果
(1)重要法规与标准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底图生产技术规定。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技术规范。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专项调查技术规定。
统一时点更新调查技术要求。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汇交办法。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技术规定、数据库标准、规范等。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和数据库标准等技术规范。(2)数据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汇总数据。不同权属性质汇总数据。耕地坡度分级汇总数据。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成果汇总数据。基本农田调查汇总数据。
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调查汇总数据。城市开发边界专项调查汇总数据。开发区专项调查汇总数据。
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汇总数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汇总数据。(3)图件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挂图。
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结合图表。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图(1:450万)。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图。土地利用图集等专题图。(4)文字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与应用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专题报告。生态环境状况分析报告。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报告。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质量分析报告。(5)数据库成果
集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及遥感影像为一体的国家土地调查数据库。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
三、技术路线和方法(新特点)
1、地类一致性初判
第三次土地调查要充分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及变更调查成果开展。国家组织专业队伍,以正射影像数据与上一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对耕地等重点地类进行地类一致性判定,区分提取影像与数据库地类一致部分和不一致部分。在此基础上开展实地调查和举证工作。
2、城镇内部空闲地提取
以高分辨率正射影像数据(航片)与上一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照影像提取城市和建制镇范围内无建设痕迹或未使用的部分。对提取的城镇内部空闲地须地方进行核查确认、调查与举证。
3、采用新技术开展调查工作 采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3S一体化技术手段和移动互联技术,开展外业实地调查核实和数据建库工作。
对与国家地类一致性初判结果不一致的和重点地类变化图斑,地方应使用外业移动终端设备生成包括图斑实地GPS坐标、实地照片、视频、拍摄方位角及拍摄时间等综合信息的加密举证数据包,报送省级审核,省级采用互联网技术替代外业审核。调查成果质量检查:
充分利用3S一体化和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技术,采用省级审查和国家确认相结合的方法,以地方利用外业移动终端设备现场采集的包括图斑实地GPS坐标、实地照片、视频、拍摄方位角及拍摄时间等综合信息的加密举证数据包为基础,结合最新遥感影像,对地方报送的调查成果质量进行审核,以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核查周期。对内业综合确认有疑问的和重点地类图斑,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利用外业移动终端设备开展外业实地核查,国家利用无线VPDN加密专网对外业核查全过程进行实时在线动态监管,确保核查结果的真实、可靠。根据国家审核确认结果与省级开展对接整改工作,形成最终调查成果。
四、专题分析 ①土地利用分析
根据土地调查结果,结合其他有关资料,对土地的利用状况、权属状况进行分析。重点对耕地、基本农田、各类建设用地等土地的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历年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辖区内不同区域类型的土地利用状况、城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进行分析;评价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程度,预测变化趋势,对土地利用挖潜、节约集约利用提出建议等。②生态状况分析
利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和数字高程模型等资料进行综合处理,调查国家重大生态建设区范围内的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状况,国家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的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状况,统计汇总出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坡度等数据。在此基础上,收集整理自然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保护相关的其他资料成果,结合有关政策文件,对本地区自然生态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建议和对策
第五篇: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总体方案
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为保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第三次土地调查”)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对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精准化水平,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动产统一登记、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这些都对土地基础数据提出了更高、更精、更准的需求。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各行各业用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利用状况,是实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是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时序,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精准发力的必要前提;是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推进实体经济振兴和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现实需要。
(二)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尽职尽责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支撑。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和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础的生活保障。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低产田约占72%,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不够稳定。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我国人均耕地还将下降,耕地资源紧约束态势仍将进一步加剧。这一基本国情决定我们要多措并举,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是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合理安排生态退耕和轮作休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根本前提;是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划足、划优、划实”,实现“落地块、明责任、建表册、入图库”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强耕地建设性保护、激励性保护和管控性保护,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效机制的根本保障。
(三)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存量土地再开发,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重要保障。
我国人多地少,当前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民经济也处于中高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城镇、工矿、农村及开发区等内部各类建设用地状况,是全面评价土地利用潜力,精准实施差别化用地政策,开展土地存量挖潜和综合整治,贯彻“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放活流量”建设用地管控方针的基本前提;也是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科学规划土地、合理利用土地、优化用地结构、提高用地效率,实现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的重要依据。
(四)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重要举措。
保护产权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土地和矿产是人民群众和企业的重要财产权益。国土资源领域重大改革、征地拆迁补偿、保障性住房用地保障、农村宅基地管理、土地整治、矿产勘查开发、地质灾害防治、执法督察等工作,均与人民群众和企业利益息息相关。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查清土地权属状况,巩固并完善现有各类不动产确权登记成果,是有效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企业利益,及时调处各类土地权属争议,积极显化农村集体和农民土地资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五)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前提。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正协同整体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已全面铺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掌握耕地、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各类自然资源范围内土地利用状况,是贯彻落实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战略,夯实自然资源调查基础和推进统一确权登记的重要措施。
二、第三次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
第三次土地调查主要任务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遥感、测绘、地理信息、互联网等技术,统筹利用现有资料,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全面掌握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工矿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交通运输、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地类分布及利用状况;细化耕地调查,全面掌握耕地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开展低效闲置土地调查,全面摸清城镇及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地类、范围、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完善各级互联共享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健全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和全天候、全覆盖遥感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相较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变更调查,第三次土地调查是对“已有内容的细化、变化内容的更新、新增内容的补充”,并对存在相关部门管理需求交叉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等地类进行利用现状、质量状况和管理属性的多重标注。具体任务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市、建制镇、村庄(以下简称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以国家统一提供的调查底图为基础,实地调查每块图斑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的数量、分布及质量状况,查清城市、建制镇、村庄、独立工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2.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充分利用地籍调查和不动产登记成果,对城市、建制镇、村庄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开展细化调查,查清城镇村庄内部商服、工业、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和特殊用地等地类的土地利用状况。
(二)土地权属调查。
结合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将城镇国有建设用地范围外已完成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成果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中,对发生变化的开展补充调查。
(三)专项用地调查与评价。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调查成果和国土资源管理形成的各类管理信息,结合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及相关专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系列专项用地调查评价。
1.耕地细化调查。重点对河道或湖区范围内耕地、林区范围内的耕地、牧区范围内耕地、沙荒耕地等开展细化调查,分类标注,摸清各类耕地资源家底状况,夯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基础。
2.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将新增建设用地审批界线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上,查清批准用地范围内未建设土地的实际利用状况,为持续开展批后监管,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基础。
3.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在耕地质量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将最新的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评价成果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对评价成果进行更新完善。
(四)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1.建立四级土地调查及专项数据库。国家编制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及建库规范,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开展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耕地细化调查专项数据库、建设用地专项数据库、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专项数据库建设,实现对城镇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权属调查成果和专项调查成果的综合管理。以县级各类数据库成果为基础,省、地级组织建设省、地级土地调查及专项调查数据库;国家组织建设国家级第三次土地调查及专项调查数据库,实现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和专项调查成果的集成管理、动态入库、综合查询、统计汇总、数据分析、快速服务等功能。
2.建立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及专项调查数据分析与共享服务平台。基于四级土地调查与专项调查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建设从县到国家的土地调查数据综合分析与服务平台,实现土地调查数据、专项调查数据与土地规划、基础测绘等各类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和综合分析应用,结合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需要,开发相关应用分析功能,提高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对管理决策的支撑服务能力。
(五)成果汇总。
1.数据汇总。在土地调查数据库和专项数据库基础上,逐级汇总各级行政区划内的城镇和农村各类土地利用数据及专题数据。
2.成果分析。根据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并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土地变更调查等相关数据,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完成以来耕地的数量、质量等级、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城市、建制镇、村庄等建设用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土地利用集约节约程度;汇总形成各类自然资源数据,并分别对其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础依据。根据土地调查及分析结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制第三次土地调查分析报告。
3.数据成果制作与图件编制。基于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制作系列数据成果,编制国家、省、地、县各级系列土地利用图件、图集和各种专题图、图集等,面向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不同层级的数据服务,满足各行各业对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的需求,最大程度的发挥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的综合效益。
三、第三次土地调查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一)技术路线。
采用高分辨率的航天航空遥感影像,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调查、地籍调查、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地理国情普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的基础资料及调查成果,采取国家整体控制和地方细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影像内业比对提取和3S一体化外业调查等技术,准确查清全国城乡每一块土地的利用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情况,采用“互联网+”技术核实调查数据真实性,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等新技术,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经县、地、省、国家四级逐级完成质量检查合格后,统一建立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及各类专项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开展调查成果汇总与分析、标准时点统一变更以及调查成果事后质量抽查、评估等工作。
(二)技术方法。
1.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制作遥感正射影像图。农村土地调查全面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航天遥感数据;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现有优于0.2米的航空遥感数据。采用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或数字地表模型和高精度纠正控制点,制作正射影像图。
2.基于内业对比分析制作土地调查底图。国家在最新数字正射影像图基础上套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逐图斑开展全地类内业人工判读,通过对比分析,提取数据库地类与遥感影像地物特征不一致的图斑,预判土地利用类型,制作调查底图。
3.基于3S一体化技术开展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外业调查。地方根据国家下发的调查底图,结合日常国土资源管理相关资料,制作外业调查数据,采用3S一体化技术,逐图斑开展实地调查,细化调查图斑的地类、范围、权属等信息。对地方实地调查地类与国家内业预判地类不一致的图斑,地方需实地拍摄带定位坐标的举证照片。
4.基于地籍调查成果开展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对已完成地籍调查的区域,利用现有地籍调查成果,获取城镇村庄内部每块土地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对未完成地籍调查的区域,利用现有的航空正射影像图,实地开展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5.基于内外业一体化数据采集技术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按照全国统一的数据库标准,以县(市、区)为单位,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数据采集建库机制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结合国家统一下发的调查底图,利用移动调查设备开展土地利用信息的调查和采集,实现各类专题信息与每个图斑的匹配连接,形成集图形、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
6.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展内外业核查。国家和省(区、市)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县级调查初步成果开展全面核查和抽样检查。采用计算机自动比对和人机交互检查方法,对地方报送成果进行逐图斑内业比对,检查调查地类与影像及地方举证照片的一致性,并采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在线举证及外业实地核查。
7.基于增量更新技术开展标准时点数据更新。按照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设计土地调查增量更新模型,结合2019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获取土地调查成果标准时点变化信息,开展实地调查,形成增量更新数据,将各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统一更新到2019年12月31日标准时点。
8.基于“独立、公正、客观”的原则,由国家统计局负责完成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事后质量抽查工作。国家统一制定抽查方案,结合统计调查的抽样理论和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利用空间信息与抽样调查等技术,统筹利用正射遥感影像图、土地调查成果图斑,开展抽查样本的抽选、任务包制作、实地调查、内业审核、结果测算等工作,抽查耕地等地物类型的图斑地类属性、边界及范围的正确性,客观评价调查数据质量。
9.基于大数据技术开展土地调查成果多元服务与专项分析。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面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农业部门、科研院所和社会公众等不同群体特点,优化海量数据处理效率,提供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快速共享服务;开展各类自然资源、重点城镇节约集约用地分析,形成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综合应用分析技术机制。
四、第三次土地调查的主要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和数据库成果等。
(一)数据成果。1.各级土地分类面积数据;
2.各级土地权属信息数据;
3.城镇村庄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
4.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数据;
5.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等专项调查数据。
(二)图件成果。
1.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2.土地权属界线图件;
3.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第三次土地调查图集;
5.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等专项调查的专题图、图集。
(三)文字成果。
1.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4.各市县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5.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等专项调查成果报告。
(四)数据库成果。
形成集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图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内容为一体的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主要包括:
1.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2.各级土地权属数据库;
3.各级多源、多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库;
4.各项专项数据库。
五、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组织实施
(一)进度安排。
按照《通知》要求,2017年10月9日全面启动第三次土地调查,至2020年,完成全国调查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2017年下半年,部署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完成总体方案编制、技术规范制定、经费预算编报、试点验收总结、全国工作部署、技术政策培训和动员宣传等工作,同步启动遥感数据采集。
2018年,全面启动第三次土地调查,完成遥感数据采集、处理和全地类内业初步预判工作,完成土地调查统一底图制作并陆续下发各地开展调查。
2019年,完成地方调查任务和国家级核查,各地对调查成果进行整理,并以2019年12月31日为调查标准时点,统一进行调查数据更新。2018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充分利用第三次土地调查采集的遥感数据和工作底图,做好两项工作的统筹和衔接。国家统计局组织实施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事后质量抽查工作。
2020年,完成统一时点数据汇总,形成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经国务院审查同意后发布。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分析、成果集成、工作总结以及地方调查成果验收等工作。2019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全面利用第三次土地调查统一试点更新采集的遥感数据和工作底图,做好工作统筹和数据对接。
自2020年起,逐年开展新一轮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土地变更调查,以上12月31日统一时点的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查清内重点区域和重点地类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维持好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现势性。
(二)实施计划。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形式组织实施,按照“国家整体控制、统一制作底图、内业判读地类,地方实地调查、地类在线举证,国家核查验收、统一分发成果”的流程推进。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国家负责第三次土地调查总体方案、技术规程、技术标准等的制定,负责全国的技术指导、省级调查技术培训和省级调查成果质量抽查,组织建设国家级土地基础数据库等。同时,国家统一负责遥感影像购置及正射影像图制作,为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提供基础图件,并对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全面内业检查和“互联网+”在线举证结果检查,对重点地区和重点地类开展外业实地核查,确保调查成果的统一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各省(区、市)负责本地区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各省(区、市)按照国家统一要求,根据本地区的土地利用特点,编制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报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后施行。各省(区、市)在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订土地调查的实施细则,利用国家统一下发的基础底图,负责组织各地实地开展土地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同时,各省(区、市)负责对各县(市)土地调查工作的质量检查和成果验收。此外,地方各县(市)收集并利用现有的航空摄影数据开展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可面向社会选择符合《土地调查条例》规定条件的专业调查队伍承担具体土地调查任务。各地要加强对承担调查任务的调查队伍的全程监管,以合同方式规范其调查行为;同时可积极发挥相关学会、协会等机构的智力支撑、中介服务和行业自律作用。
(三)宣传培训。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和自媒体等渠道,大力宣传本次调查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利用、耕地和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本次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做好舆情引导,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为本次调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各级应加强对调查人员的培训。其中:国家负责对省级土地调查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省级负责对地、县级土地调查人员以及专业队伍的业务培训。培训需制定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编制培训教材,统一培训调查技术、调查规程和调查政策等。经培训且考试合格取得全国统一土地调查员工作证的人员方可承担调查任务。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调查工作的具体业务和日常管理事务。同时,抽调部分地籍管理和土地调查领域的专家,组成技术专家组,对调查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另外,邀请部分土地管理领域的老专家、老领导,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巡查、咨询、考察及时掌握各地工作动态和调查进度,及时发现和研究重大政策问题。
各地成立相应的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对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组长由各级政府领导担任,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部门,办公室成员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并邀请相关职能部门派员实质参与进来,共同负责本地区土地调查工作。下设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联合工作组,由农业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
2.政策保障
(1)编制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系列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包括编制调查技术规程、完善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制定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等;针对调查中涉及到的部门统计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空间重叠、法院查扣地调查、军用土地调查以及权属界村组调查等具体政策性问题,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出台相应的调查政策,拟定解决方案或技术处理办法。
(2)土地调查数据是核定各地实际耕地保有量、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和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耕地质量提升、土地整治等各项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完成之后,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不动产登记、土地规划、土地整治、土地出让等土地管理工作,均应以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为依据。
(3)充实调查工作人员和技术队伍,保证调查经费,并加强经费监督审计。各地及时将调查数据报国家汇总,保证国家调查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现势。国家级土地基础数据库将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平台,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整治审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城镇低效用地开发等涉及的基础数据和图件均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准。
3.技术保障
国家制定调查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等,加强技术指导,明确各流程环节的技术要求以及操作程序和检查办法,分阶段分级进行调查质量检查。根据土地调查成果以数据为主、数据成果可多形式表达的特点,制定数据成果标准,明确调查成果的表达形式,提高调查成果信息共享程度。按照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结合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的管理需求,明确调查数据库建设的框架结构、内容、维护更新要求等,提高土地基础数据库的兼容性,拓展土地基础数据应用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在坚持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同时,第三次土地调查将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进一步充实、完善土地调查工作的软、硬件。充分应用成熟、实用的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全面提升土地调查的科技含量和成果精度。
4.机制保障
(1)引入竞争机制。依据《政府采购法》和政府购买服务的相关要求,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择优选择技术强、信誉好、质量高的调查单位和项目监理单位,以合同方式约定双方职责、项目任务、成果质量、以及项目进展要求、经费支付方式等。同时,推行项目监理管理,土地调查项目实施全流程监管,落实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明确当事人和责任人,在后期应用阶段或国土资源管理其他业务工作中发现问题,继续追究相关单位及当事人责任。
(2)建立检查验收制度。各地要采取切实的保证措施,严格检查验收制度,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采用分阶段成果检查制度,每一阶段成果需经检查合格后方转入下一阶段,避免将错误带入下阶段工作,保证成果质量;执行分级检查验收制度,调查结束后逐级汇总上报调查成果,国家、省、地级分级负责检查验收。县级土地调查成果由地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预检,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验收。国土资源部负责组织对省级汇总成果验收。同时,为加强成果质量检查力度,国家对省级成果进行全面的内业检查,并对重点地区、重点地类进行外业抽查核实,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5.经费保障
三次土地调查经费按照《土地调查条例》和《通知》的要求,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按分级保障原则,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根据土地调查任务和计划安排,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足额到位,保障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6.共享应用
第三次土地调查进程中形成的调查成果,可随时与各部门共享并用于宏观调控和各项管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数据,经国务院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土地调查相关成果由各部门共享,充分发挥土地调查成果在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支撑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中的基础作用。同时,通过成果集成,满足科学研究、社会公众等对土地调查成果资料的需求,实现调查成果广泛应用。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日前已经国务院批准发布。《总体方案》对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主要任务、技术路线与方法、主要成果、组织实施等作出明确规定。
《总体方案》明确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标,即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
根据《总体方案》,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遥感、测绘、地理信息、互联网等技术,统筹利用现有资料,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全面掌握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工矿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交通运输、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地类分布及利用状况;细化耕地调查,全面掌握耕地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开展低效闲置土地调查,全面摸清城镇及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地类、范围、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完善各级互联共享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健全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和全天候、全覆盖遥感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相较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变更调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对“已有内容的细化、变化内容的更新、新增内容的补充”,并对存在相关部门管理需求交叉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等地类进行利用现状、质量状况和管理属性的多重标注。
《总体方案》明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形式组织实施,按照“国家整体控制、统一制作底图、内业判读地类,地方实地调查、地类在线举证,国家核查验收、统一分发成果”的流程推进。
按照《总体方案》,2017年下半年,部署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2018年,全面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完成遥感数据采集、处理和全地类内业初步预判工作,完成土地调查统一底图制作并陆续下发各地开展调查;2019年,完成地方调查任务和国家级核查,各地对调查成果进行整理,并以2019年12月31日为调查标准时点,统一进行调查数据更新;2020年,完成统一时点数据汇总,形成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经国务院审查同意后发布。
《总体方案》明确,自2020年起,逐年开展新一轮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土地变更调查,以上12月31日统一时点的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查清内重点区域和重点地类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维持好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现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