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威海第三次国土调查监理项目采购需求
威海市第三次国土调查监理项目采购需求
一、采购项目概况及预算安排情况:
(一)项目概况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山东省第三次土地调查的通知》(鲁政发„2018‟1号)、《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威海市第三次土地调查的通知》(威政发„2018‟3号)以及《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山东省第三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市级应确定技术力量强、信誉好、质量把关严的单位为项目监理单位,推行项目监理制度。我市应于2018年至2020年10月开展全市第三次国土调查监理工作。
本次采购项目名称为《威海市第三次国土调查监理项目》。拟确定1家具有甲级测绘资质(范围必须含不动产测绘和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合作单位,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全市国土调查监理、全市国土调查市级核查两大项工作,具体包括辖区内县级第三次国土调查工程监理、辖区内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市级核查及质量检查、市级信息化建设工程监理、全市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进度控制、合同管理等14项工作内容(详见采购标的需实现的目标和任务)。
(二)项目预算安排
项目经费预算执行全市调查监理费率上限控制,具体:全市调查监理费率按照威海市及环翠区、文登区、荣成市、乳山市和3个国家级开发区第三次国土调查相关项目中标合同总金额的4%进行上限控制;全市国土调查市级核查资金为40万元。
二、采购标的需实现的目标和任务: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具有“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等特点。为保证全市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能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市级监理的目标是:通过市级监理加强对各区(市)第三次国土调查作业单位、对调查成果的核查与质检、对信息化建设的监督,确保作业单位的作业方法符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规范要求;加强对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进度控制,确保威海市第三次国土调查整体工作能够按时、顺利完成;加大对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检查力度,确保本次调查的相关成果质量满足国家和的相关标准要求。
主要任务内容如下:
(一)辖区内县级第三次国土调查工程监理
1.协助招标人审查被监理单位的国土调查项目技术设计书、项目合同内容等;
2.审查调查项目的组织设计、仪器装备投入和使用、作业人员的资格;
3.督促被监理单位按项目合同约定的时间、进度组织施工,及时调整不合理工期安排;
4.依据技术规程、规范、技术标准、项目设计书和项目合同检查被监理单位项目实施的工序、质量等;
5.协调调查项目合同、技术设计书等的变更;
6.受委托方、项目需求方委托,检查、督促被监理单位项目工程款的使用情况,并及时向委托方、项目需求方反馈检查情况;
7.督促被监理单位整理、编制、提供调查项目的中间资料和成果资料;
8.定期向委托方、项目需求方报告监理工作情况,负责向委托方、项目需求方提交完整的监理资料;
9.其他的项目监理事项。
(二)辖区内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市级核查及质量检查 1.开展威海市市级核查
对威海市各县市区成形的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进行内外业核查(其中:内业核查100%,外业核查不少于30%);衔接山东省级、国家级核查工作要求,强化做好市级把关核查工作,确保成果满足山东省、国家级核查标准。
2.开展数据库核查
对威海市辖区内各区市形成的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以及威海市级数据库进行检查工作,确保各区县级数据库和市级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成果符合三调数据库建设标准,满足省级和国家级要求。
3.最终成果质量控制
确保威海市第三次国土调查最终成果质量满足国家、山东省第三次国土调查相关技术标准、规范要求,通过省级检查、国家级核查验收。另外,在监理工作中,要求每项检查必须有完整的记录,包括质量问题、问题处理以及质量评价等的记录。
4.农房一体化补充调查成果监理
按照农房一体化补充调查技术方案的要求,对调查成果进行质量监理。
(三)市级信息化建设工程监理 1.软件系统实施的质量控制
(1)对软件设计和实施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确保交付的软件达到系统设计要求。采用组织和技术措施,对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实施项目管理,从而实现对交付物可靠性的有效监控,包括对设计方提供的各设计成果、系统软件、测试和验收规范等进行监理。
采取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纠正的方式,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以及项目合同、实施方案、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等文件控制项目设计质量;
(2)协助业主单位进行用户需求的审核和确认;(3)对采购的软件的质量进行检验、测试和验收审核; 2.系统集成的质量控制
(1)依据合同要求和有关技术标准,审查、监督、控制本工程设备采购及设备安装的质量;
(2)采取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纠正的方式,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以及项目合同、设计方案、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等文件控制工程质量;每月对项目文档进行查阅审核,提供监理简报,提出项目工作的改进意见;
(3)协助业主单位进行实施方案的审核和确认;(4)对采购的系统软件的质量进行检验、测试和验收审核;
3.技术培训质量的控制
(1)审核确认承建(服务)单位的培训计划;(2)监督承建(服务)单位实施培训计划,并征求业主的反馈意见。
(四)威海市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进度控制
1.审核承建(服务)单位的进度分解计划,确认分解计划可以保证总体计划目标,监督检查项目进度执行情况;
2.对项目实施进度进行实时跟踪,并要求承建(服务)单位对进度计划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项目的阶段和总体进度目标的实施;
3.当工期偏离计划时,应及时指出,并提出对策建议,同时督促承建(服务)单位尽快采取措施;
4.每月定期对系统总承建项目工作组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或建议
5.采用先进的项目管理工具,控制项目施工进度。
(五)合同管理 1.协助业主签订合同;
2.跟踪检查合同的执行情况,确保承建(服务)单位按时履约;
3.对合同工期的延误和延期进行解释,协助业主处理项目实施的每个过程出现的合同变更、违约、索赔、延期、分包、纠纷调解及仲裁等问题。
4.根据合同约定,对承建(服务)单位提交的付款申请,提出付款建议;
(六)项目信息管理
1.及时向业主提交反映项目动态和监理工作情况的项目文档; 2.建立全面、准确反映项目各阶段工程状况的图表、文档,收集、管理项目各类文档和资料;
3.督促、检查集成商及时完成各阶段设备资料、工程技术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
4.转发业主发出的一切指示、通知和业务联系单。
(七)项目文件的管理
1.监理方应负责以下文档的编写:
(1)项目建设监理日记、周报、月报(包括反映业务需求的处理情况)及项目大事记;
(2)项目协调会、技术研讨会等各类会议的纪要;(3)阶段性项目总结、阶段性项目监理总结、各类监理通知。
2.监理方应参与以下文档的管理:(1)项目实施期间各类技术文件;
(2)合同执行过程中的各类往来文件及存档。
(八)项目安全的管理
1.负责监督项目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政府数据和资料的安全保护,保证不被非授权使用;
2.负责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安全控制,确保不出现安全事故。
(九)知识产权的管理
1.确保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所产生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保证不被非授权使用;
2.确保采购的软件产品和数据服务产品的合法使用授权。
(十)项目会议制度
1.为保证监理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协调,监理方可组织必要的会议来保证:
(1)项目协调会;(2)项目周例会;(3)项目专题研讨会;(4)项目问题通报会;(5)项目阶段及最终验收会。2.监理方还应积极参加以下会议:(1)项目阶段工作总结会;
(2)要求监理方必须在会议中做好记录,并于会议结束前整理出会议纪要,给各方当场签证确认。
(十一)组织协调
1.监督各方履行职责,协调各方的工作关系;
2.建立畅通的沟通平台和沟通渠道,采取有效措施使项目信息在有关各方之间保持顺畅流通,积极协调项目各方之间的关系,推动项目实施过程中问题的解决;
3.确立项目安全监督的工作目标。
(十二)指导试点及调查标准规范
根据《威海市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要求,选择部分区域指导试点地区进行试点并进行调查标准规范工作。在试点工作实施过程中,规范全市调查技术标准,总结技术经验和发现技术问题,并对各类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为威海市全区域工作开展提供经验借鉴。
(十三)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及研究 应有具体运用无人机等新技术、新方法辅助开展第三次国土调查监理工作的内容,选择性探索研究新形势下的三维国土空间基础上的自然资源管理各要素图层间的关系。
(十四)制订监理规划和项目监理实施细则
项目监理实施前须制订规范的监理规划和项目监理实施细则,明确项目委托方、监理机构和项目承担方的权利和职责。项目监理实施须满足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求。
三、采购标的需执行的标准
(一)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土地调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18号);
4.《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5号);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 6.《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
7.《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国土[籍]字第26号)8.《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办法》(国土资源部17号令)9.《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山东省第三次土地调查的通知》(鲁政发„2018‟1号);
10.《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威海市第三次土地调查的通知》(威政发„2018‟3号)。
(二)行业标准规范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17); 2.《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规程》(TD/T 1010-2015); 3.《土地基本术语》(GB/T 19231-2003); 4.《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17); 5.《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6.《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TD/T 1019-2009)7.《典型核查样本图册》(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2015年)8.《中国土地利用地类影像和实地照片样本图集》(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2011年);
9.《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6); 10.《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式 第2部分:1:5000 1:10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2-2017);
11.《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 1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与编号》(GB/T 13989-2012);
13.《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 14.《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18316-2008); 15.《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GB/T 14950-2009); 16.《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 17.《县级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定额》(报批稿)(国土资源部,2018年)。
(三)项目技术规范
1.《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国土调查办发„2018‟1号); 2.《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实施方案》(国土调查办发„2018‟18号);
3.《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国土调查办,试行); 4.《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国土调查办发,试行);
5.《山东省第三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鲁国土调查办发„2018‟6号);
6.《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威海市第三次土地调查的通知》(威政发„2018‟3号);
7.自然资源部、山东省、威海市有关第三次国土调查有关文件。
四、标的要求
(一)质量要求
以预防为主,坚持质量标准以及公正、科学、合理监理为准则,充分履行监理质量控制职责,通过建立监理控制细则、过程质量监督检查制度、项目质量检查验收制度等方式全方位、全过程、全流程提高全市调查成果质量,各阶段均应进行严格的质量和进度控制,提交规范文档。
(二)安全要求
做到调查人员和调查安全生产保障监督,做好数据安全保密防护监督。
(三)技术规格 1.数学基础 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长度单位采用米(m),面积单位采用平方米(m),面积统计汇总单位采用公顷(hm)和亩。
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采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分类》。3.调查比例尺
为保证土地调查成果的延续性和实用性,全市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1:5000比例尺为主,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1:2000比例尺。
4.分幅、编号及投影方式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各比例尺标准分幅及编号应执行GB/T 13989-2012标准,分幅采用国际1∶1 000 000地图分幅标准,各比例尺标准分幅图均按规定的经差和纬差划分,采用经、纬度分幅。图幅编号均以1∶1 000 000地形图编号为基础采用行列编号方法。1∶2000、1∶5000比例尺标准分幅图或数据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分带。
5.调查精度
1∶5000比例尺实地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1∶2000比例尺实地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1∶5000实地面积超过400平方米的农用地(不含设施农用地);1∶2000实地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农用地(不含设施农用地)。1∶5000实地面积超过600平方米的其他地类;1∶2000实地面积超过300平方米的其他地类。
6.基本单位
22县级行政单位(含国家级开发区)。
五、交付要求
(一)标的数量:本招标需求的1套纸质版和电子版成果。
(二)交付或实施时间:
2020年10月底前,同时满足自然资源部、山东省等上级部门相关要求。
(三)交付或实施地点: 威海市文化中路99号。
(四)交付内容 1.监理月报; 2.监理小结; 3.会议纪要;
4.调查成果质量检查报告; 5.调查成果评估报告; 6.监理工作总结; 7.其他监理资料。
以上纸质成果要求相关责任单位加盖公章、相关责任人员签字。
(五)交付方式
1.提供电子格式和纸介质两种方式。
六、服务要求
(一)服务标准: 严格执行行业规范、省级技术规定和实施方案。
(二)后续服务期限:12个月。
(三)服务效率: 投标方应对本标书规定的内容和服务提供全面支持服务。支持服务的后续服务期为1年。
系统保证期内,投标方应承诺提供以下形式的支持服务: 1.重大问题处理
因全市第三次国土调查出现重大技术问题,投标方应在24小时内指派有关人员赶赴现场,及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会诊,并在48小时内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调查工作顺利开展。如果投标方在接到通知后的两个工作日内未作出响应,投标方必须对由于问题所造成的损失后果负责。
2.投标方必须对本标书规定的内容和技术规定进行培训,并提供完备的培训教材。培训方式采用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根据购买服务方需要安排培训时间。
七、验收标准:
符合国家、山东省相关技术要求及行业标准
八、其他技术及服务要求:
满足2020年10月底前国家、山东省、威海市第三次国土调查下发的有关文件要求和技术标准。
九、采购人拟采用的采购方式:公开招标
十、采购人拟采用采购方式的理由(非公开招标方式需要填写):
十一、非强制要求项目需求内容是否在指定媒体公开:是。
十二、是否收取履约保证金:否。
采购人:威海市国土资源局
2018年11月21日
第二篇:致第三次国土调查一线弟兄们
致第三次国土调查内外业弟兄们
各标段内外业人员:
由于各级三调办对三调成果质量越来越重视,核查要求越来越严格,是否通过核查成为了沉重的包袱,考虑到大家由于担心而可能产生的一些不利因素,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交流一下个人想法,以利于大家正确对待核查,做出最科学合理的三调成果。
国土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之一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省核查组领导也曾表态,“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利的,只要不违背原则,我们都可以认”。因此,我们判读地类时,应该以影像为参考,以实地为依据,严格按照地类定义和各级问题解答归并地类。不能仅仅为了减少差错率,生搬硬套或是曲意迎合核查组意见和市监理意见。什么什么样的情况就一定要判成什么样的地类,这不是调查的原则,在土地调查中,可以“一刀切”的情况几乎没有。张所长来**城调研时也表示:“每一块地都要看具体情况,不看影像,不看实地,仅凭口头描述没法判断地类”。因此我们在调查过程中,特别是判读地类时,应在符合规程和各级解答的基础上,依据影像和实地情况,结合我区长远经济发展需要,做出更科学合理的判断。各级核查组都会认可科学合理的成果。
总之,不要因“包袱”而影响了我们正确的判断,错的我们要改正,对的我们要坚持,只要合理,哪级核查也不用怕。
第三篇:第三次土地调查项目招标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试点招标工作分析
国务院2008年发布的《土地调查条例》第6条,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每十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根据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每年进行土地变更调查。
当二调渐渐远去,十年一次的全国土地调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即将拉开大幕。国土资源部在全国选取了部分省份开展试点工作,各省份根据情况也开展了试点工作及整体工作安排。
目前已经完成招标的有4个地区,分别是宁波市鄞州区、长春市双阳区、西宁市大通县、武汉市江夏区(笔者能搜到的就这么多,欢迎大家提供其他信息)
现在我们看一下,已开展试点的招标工作。
一、标段划分
其中宁波市鄞州区和武汉市江夏区划分标段分内外业两个标段,长春市双阳区和西宁市大通县集中招标内外业一体。
二、投标人资格资质要求:
1、宁波市鄞州区
2、长春市双阳区
3、西宁市大通县
4、武汉市江夏区(控标不错)资格要求归纳如下:
★资质要求集中在乙级测绘资质以上,资质范围(不动产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工程测量),其中内业标宁波市鄞州区要求软件企业资质,武汉市江夏区要求导航电子地图制作专业。甲级单位和软件科技型企业优势明显。
★业绩部分,除宁波市鄞州区外其他标均要求类似业绩,拥有二调和土地调查业绩的单位优势明显。
三、控制价和中标信息
1、宁波市鄞州区 控制价
中标信息
2、长春市双阳区 控制价
预算内资金226.39万元; 中标信息
3、西宁市大通县
4、武汉市江夏区
总体来看试点工作中标价和控制价基本一致,价格下降幅度不大。三调即将开始,谨以此文献给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大佬们,愿大家梦想成真。哈哈哈!!
第四篇:四川省政府采购项目需求论证
四川省政府采购项目需求论证
和履约验收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政府采购项目需求论证和履约验收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658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政府采购机制 加强政府采购监管工作的意见》(川府发[2014]63号)及其他有关规定,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四川省行政区域内的政府采购项目需求论证和履约验收行为,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需求论证,是指政府采购预算批复后,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前,为实现采购目标,对采购项目的采购需求进行论证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履约验收,是指中标、成交供应商履行政府采购合同约定义务后,为保证采购质量,对中标、成交供应商的履约情况进行验收的行为。
第三条 政府采购项目需求论证和履约验收实行采购人负责、引入第三方、法定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模式。
第二章 政府采购需求论证
第四条 采购需求论证由采购人负责,可以委托采购代理机构组织实施。但委托不免除采购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五条 采购人应当通过采购需求论证,保证采购需求科学合理、符合实际,严禁豪华、重复、无用采购发生。
第六条 除下列政府采购项目以外,其他政府采购项目应当按照本办法进行采购需求论证:
(一)国家、行业有强制标准的采购项目;
(二)不能详细列明采购标的的技术、服务要求,需由供应商提供最终设计方案或解决方案的采购项目;
(三)按照规定进行商城(场)直购、网上竞价、批量集中采购、定点采购的采购项目;
(四)同一内,已经论证过的相同采购项目;
(五)政府采购进口产品。
其他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对本条前款所列采购项目采购需求确定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第七条 政府采购项目采购需求论证包括下列内容:
(一)是否属于政府采购政策扶持范围;
(二)采购数量、采购标的的功能标准、性能标准、材质标准、安全标准、服务标准以及是否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强制性标准;
(三)拟采用的采购方式、评审方法和评审标准;
(四)拟确定的供应商参加采购活动的资格条件;
(五)政府采购项目的实质性要求,政府采购项目履约时间和方式、验收方法和标准及其他合同实质性条款;
(六)其他需要论证的事项。
第八条 政府采购项目预算金额省级小于300万元、市级小于100万元、县级小于50万元的采购项目,应当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需求论证。
第九条 政府采购项目预算金额省级300万元以上、小于1000万元,市级100万元以上、小于500万元,县级50万元以上、小于300万元的采购项目,应当组织3人以上单数组成的专家组进行采购需求论证。
第十条 政府采购项目预算金额省级1000万元以上、市级500万元以上、县级300万元以上的采购项目,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采购人和实际使用人或者受益者分离的采购项目,应当在开展相关调研的基础上,组织5人以上单数组成的专家组进行采购需求论证,并在四川政府采购网向社会公示3个工作日以上,征求潜在供应商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公示内容主要包括采购项目名称、预算金额、采购需求论证事项、专家组论证意见、采购人或者其委托的采购代理机构名称及联系人等。第十一条 采购需求论证过程中,拟邀请论证的专家或者专业人员,可以在四川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中选择,也可以在库外选择,但应当具备与评审专家相当的专业水平。
第十二条 采购需求论证过程中,不得邀请一个供应商或者邀请不具有实质竞争性的供应商进行协商,严禁采购需求倾向特定的供应商。
第十三条 采购人自主决定是否采纳采购需求论证意见,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十四条 采购人或者其委托的采购代理机构应当将采购需求论证资料留存归档。
第三章 政府采购履约验收
第一节 验收主体
第十五条 政府采购项目无论金额大小,都要进行履约验收。
第十六条 政府采购项目履约验收工作由采购人负责。采购人可以根据采购项目具体情况自行组织验收,或者委托采购代理机构组织验收,但委托验收不能免除采购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采购人委托政府采购社会代理机构组织验收的,验收服务费及验收过程中发生的有关费用不得由供应商支付。
第十七条 中标、成交金额1000万元以上的或者复杂的政府采购项目,应当邀请国家认可的质量、技术检测机构参加验收工作,但不属于质量、技术检测机构检测范围的除外。
第十八条 中标、成交金额大(省级1000万元以上,市县级金额标准由同级财政部门制定)的采购项目,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采购人和实际使用人或者受益者分离、有质疑投诉举报的采购项目,应当邀请采购代理机构参加验收工作。
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验收时还应当邀请服务对象参与并出具意见。
第十九条 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应当建立政府采购项目履约验收工作机制,制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遵循验收工作程序和要求。
第二节 验收程序
第二十条 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询价、单一来源采购方式采购的政府采购项目,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验收:
(一)成立验收小组。采购人及其委托的采购代理机构(下称验收方)开展政府采购履约验收应当成立验收小组,指定负责验收小组工作的直接负责人。验收方可以根据政府采购项目的需要临时组建验收小组,也可以成立日常的验收小组。验收小组应当由熟悉掌握政府采购项目采购需求、技术需要的人员单数组成。验收小组代表验收方履行验收工作职责。
(二)制定验收方案。验收小组应当根据政府采购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详细的采购项目验收工作方案。验收小组成员应当在实施验收前掌握采购项目采购需求、验收清单和标准、政府采购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并完成其他准备工作。
(三)验收。验收小组应当在供应商履约完成后及时实施验收。每个验收小组成员必须作好验收记录。验收记录要准确、详细记载采购项目重要事项的履约情况。
(四)出具验收报告。验收小组完成验收后,应当出具验收报告。验收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实施验收过程基本情况陈述,供应商每一项技术、服务、安全标准等履约情况,与政府采购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比较情况,验收结论性意见。验收小组成员的个人验收记录和个人验收意见应作为验收报告附件。
验收小组成员应在验收报告上签字确认,对验收报告内容负责。有不同意见的,应当写明并说明理由。签字但不写明不同意见或者不说明理由的,视同无意见。拒不签字又不另行书面说明其不同意见和理由的,视同同意验收结果。
按照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一款参加验收工作的采购代理机构委派的工作人员未作为验收小组成员的,应当比照验收小组成员在验收报告上签字确认。按照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二款参与验收的服务对象未作为验收小组成员的,应当比照验收小组成员在验收报告上签字确认。第二十一条 采购人与使用人分离的采购项目,采购人可以在政府采购合同签订后,将合同副本和与验收工作有关的资料送交使用人,并委托其按照本办法规定的验收工作程序和要求对政府采购项目进行验收。使用人无力按照本办法规定的验收工作程序和要求对政府采购项目进行验收的,由采购人进行验收。
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应当将验收结果于验收结束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告。第二十二条 质量、技术检测机构按照本办法规定参加验收工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三节 验收监督
第二十三条 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政府采购项目履约验收工作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验收方是否制定政府采购项目履约验收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验收方是否开展了采购项目履约验收工作;验收方验收工作是否符合规定程序和要求;验收方对于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是否进行了报告和处理等。
第二十四条 对于供应商就采购结果提出质疑投诉举报的采购项目,验收方应当在验收前告知该供应商可以对履约验收情况进行社会监督。对于采购人和实际使用人或者受益者分离的采购项目,验收方应当通知3人以上实际使用人或者受益者对履约验收情况进行社会监督。
第二十五条 未中标(成交)供应商、实际使用人或受益者、社会媒体(下称社会监督主体)可以对政府采购项目履约验收情况主动进行社会监督。主动进行社会监督的,应当以社会监督人的身份在采购项目履约验收前,向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提出申请(格式见附件),申请的内容应当包括申请监督的采购项目名称、编号和具体到场监督的人员姓名、联系人、联系方式等。
单一来源采购的,其他潜在供应商可以比照前款对政府采购项目履约验收情况主动进行社会监督。第二十六条 验收方应当接受和支持社会监督主体主动进行社会监督,不得拒绝社会监督申请,且应当积极做好履约验收准备工作,并将验收时间、地点、验收小组成员等信息在合理的时间内预先告知社会监督申请人。
第二十七条 社会监督主体在监督验收过程中,到场社会监督人员可以记录相关数据信息,对违法、违规、违约等行为向采购人、财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进行举报,但不得干扰、阻扰验收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二十八条 验收方拒绝社会监督申请,或者不按照规定的要求及时告知社会监督申请人,导致社会监督申请人无法有效对采购项目履约验收情况进行社会监督的,社会监督申请人可以向采购项目同级财政部门反映。
第四章 违规情形处理
第二十九条 采购人有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章有规定处罚的,按照有关规定依法进行行政处罚,没有规定的,由采购项目同级财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批评,向同级政府报告、监察部门通报,根据情况在政府采购信息公告发布媒体上公告。
第三十条 采购代理机构、供应商、验收小组成员有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章有规定处罚的,按照有关规定依法进行行政处罚,没有规定的,由采购项目同级财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批评,根据情况在政府采购信息公告发布媒体上公告。
第三十一条 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供应商、验收小组成员有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采购人按照本办法开展政府采购项目需求论证和履约验收工作所需费用,通过申报专项工作经费列支。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四川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从2016年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附件:《政府采购项目履约验收社会监督申请书》(格式)。
附件:
政府采购项目履约验收社会监督申请书
(格式)
××××(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 本人××××(名称),系××××政府采购项目(未中标成交供应商/实际使用人或受益者/潜在供应商)/社会媒体。根据《四川省政府采购项目需求论证和履约验收管理办法》(川财采[××] ××号)的规定,我们拟对××××政府采购项目(采购编号:××××,第××包)履约验收情况进行社会监督,特向你单位提出申请。具体到场监督的人员为:×××、×××、×××等(×)人。
联系人:×××。
联系方式(邮编、地址和电话):×××。
申请人:(自然人签字,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盖单位公章)××××年××月××日
四川省财政厅办公室
2015年11月2日印发
第五篇:国土调查办发〔2018〕1号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为保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第三次土地调查”)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对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精准化水平,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动产统一登记、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这些都对土地基础数据提出了更高、更精、更准的需求。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各行各业用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利用状况,是实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是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时序,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精准发力的必要前提;是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推进实体经济振兴和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现实需要。
(二)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尽职尽责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支撑。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和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础的生活保障。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低产田约占72%,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不够稳定。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我国人均耕地还将下降,耕地资源紧约束态势仍将进一步加剧。这一基本国情决定我们要多措并举,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是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合理安排生态退耕和轮作休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根本前提;是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划足、划优、划实”,实现“落地块、明责任、建表册、入图库”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强耕地建设性保护、激励性保护和管控性保护,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效机制的根本保障。
(三)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存量土地再开发,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重要保障。
我国人多地少,当前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民经济也处于中高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城镇、工矿、农村及开发区等内部各类建设用地状况,是全面评价土地利用潜力,精准实施差别化用地政策,开展土地存量挖潜和综合整治,贯彻“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放活流量”建设用地管控方针的基本前提;也是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科学规划土地、合理利用土地、优化用地结构、提高用地效率,实现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的重要依据。
(四)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重要举措。
保护产权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土地和矿产是人民群众和企业的重要财产权益。国土资源领域重大改革、征地拆迁补偿、保障性住房用地保障、农村宅基地管理、土地整治、矿产勘查开发、地质灾害防治、执法督察等工作,均与人民群众和企业利益息息相关。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查清土地
权属状况,巩固并完善现有各类不动产确权登记成果,是有效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企业利益,及时调处各类土地权属争议,积极显化农村集体和农民土地资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五)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前提。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正协同整体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已全面铺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掌握耕地、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各类自然资源范围内土地利用状况,是贯彻落实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战略,夯实自然资源调查基础和推进统一确权登记的重要措施。
二、第三次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
第三次土地调查主要任务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遥感、测绘、地理信息、互联网等技术,统筹利用现有资料,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全面掌握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工矿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交通运输、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地类分布及利用状况;细化耕地调查,全面掌握耕地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开展低效闲臵土
地调查,全面摸清城镇及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地类、范围、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完善各级互联共享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健全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和全天候、全覆盖遥感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相较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变更调查,第三次土地调查是对“已有内容的细化、变化内容的更新、新增内容的补充”,并对存在相关部门管理需求交叉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等地类进行利用现状、质量状况和管理属性的多重标注。具体任务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市、建制镇、村庄(以下简称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以国家统一提供的调查底图为基础,实地调查每块图斑的地类、位臵、范围、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的数量、分布及质量状况,查清城市、建制镇、村庄、独立工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2.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充分利用地籍调查和不动产登记成果,对城市、建制镇、村庄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开展细化调查,查清城镇村庄内部商服、工业、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和特殊用地等地类的土地利用状况。
(二)土地权属调查。
结合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将城镇国有建设用地范围外已完成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成果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中,对发生变化的开展补充调查。
(三)专项用地调查与评价。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调查成果和国土资源管理形成的各类管理信息,结合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及相关专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系列专项用地调查评价。
1.耕地细化调查。重点对河道或湖区范围内耕地、林区范围内的耕地、牧区范围内耕地、沙荒耕地等开展细化调查,分类标注,摸清各类耕地资源家底状况,夯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基础。
2.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将新增建设用地审批界线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上,查清批准用地范围内未建设土地的实际利用状况,为持续开展批后监管,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基础。
3.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在耕地质量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将最新的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评价成果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对评价成果进行更新完善。
(四)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1.建立四级土地调查及专项数据库。国家编制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及建库规范,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开展县级土地调
查数据库、耕地细化调查专项数据库、建设用地专项数据库、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专项数据库建设,实现对城镇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权属调查成果和专项调查成果的综合管理。以县级各类数据库成果为基础,省、地级组织建设省、地级土地调查及专项调查数据库;国家组织建设国家级第三次土地调查及专项调查数据库,实现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和专项调查成果的集成管理、动态入库、综合查询、统计汇总、数据分析、快速服务等功能。
2.建立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及专项调查数据分析与共享服务平台。基于四级土地调查与专项调查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建设从县到国家的土地调查数据综合分析与服务平台,实现土地调查数据、专项调查数据与土地规划、基础测绘等各类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和综合分析应用,结合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需要,开发相关应用分析功能,提高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对管理决策的支撑服务能力。
(五)成果汇总。
1.数据汇总。在土地调查数据库和专项数据库基础上,逐级汇总各级行政区划内的城镇和农村各类土地利用数据及专题数据。
2.成果分析。根据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并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土地变更调查等相关数据,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完成以来耕地的数量、质量等级、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城市、建制镇、村庄等建设用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土地利用集约节约程度;汇总形成各类自然资源数据,并分别对其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础依据。根据土地调查及分析结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制第三次土地调查分析报告。
3.数据成果制作与图件编制。基于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制作系列数据成果,编制国家、省、地、县各级系列土地利用图件、图集和各种专题图、图集等,面向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不同层级的数据服务,满足各行各业对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的需求,最大程度的发挥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的综合效益。
三、第三次土地调查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一)技术路线。
采用高分辨率的航天航空遥感影像,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调查、地籍调查、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地理国情普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的基础资料及调查成果,采取国家整体控制和地方细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影像内业比对提取和3S一体化外业调查等技术,准确查清全国城乡每一块土地的利用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情况,采用“互联网+”技术核实调查数据真实性,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等新技术,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经县、地、省、国家四级逐级完成质量检查合格后,统一建立国
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及各类专项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开展调查成果汇总与分析、标准时点统一变更以及调查成果事后质量抽查、评估等工作。
(二)技术方法。
1.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制作遥感正射影像图。农村土地调查全面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航天遥感数据;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现有优于0.2米的航空遥感数据。采用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或数字地表模型和高精度纠正控制点,制作正射影像图。
2.基于内业对比分析制作土地调查底图。国家在最新数字正射影像图基础上套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逐图斑开展全地类内业人工判读,通过对比分析,提取数据库地类与遥感影像地物特征不一致的图斑,预判土地利用类型,制作调查底图。
3.基于3S一体化技术开展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外业调查。地方根据国家下发的调查底图,结合日常国土资源管理相关资料,制作外业调查数据,采用3S一体化技术,逐图斑开展实地调查,细化调查图斑的地类、范围、权属等信息。对地方实地调查地类与国家内业预判地类不一致的图斑,地方需实地拍摄带定位坐标的举证照片。
4.基于地籍调查成果开展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对已完成地籍调查的区域,利用现有地籍调查成果,获取城镇村庄内部每块土地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对未完成地籍调查的区域,利用现有的航空正射影像图,实地开展城镇村庄内部土地
利用现状调查。
5.基于内外业一体化数据采集技术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按照全国统一的数据库标准,以县(市、区)为单位,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数据采集建库机制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结合国家统一下发的调查底图,利用移动调查设备开展土地利用信息的调查和采集,实现各类专题信息与每个图斑的匹配连接,形成集图形、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
6.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展内外业核查。国家和省(区、市)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县级调查初步成果开展全面核查和抽样检查。采用计算机自动比对和人机交互检查方法,对地方报送成果进行逐图斑内业比对,检查调查地类与影像及地方举证照片的一致性,并采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在线举证及外业实地核查。
7.基于增量更新技术开展标准时点数据更新。按照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设计土地调查增量更新模型,结合2019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获取土地调查成果标准时点变化信息,开展实地调查,形成增量更新数据,将各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统一更新到2019年12月31日标准时点。
8.基于“独立、公正、客观”的原则,由国家统计局负责完成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事后质量抽查工作。国家统一制定抽查方案,结合统计调查的抽样理论和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利用空间信息与抽样调查等技术,统筹利用正射遥感影像图、土地调查成果图斑,开展抽查样本的抽选、任务包制作、实地调查、内业审核、结果测算等工作,抽查耕地等地物类型的图斑地类属性、边界及范围的正确性,客观评价调查数据质量。
9.基于大数据技术开展土地调查成果多元服务与专项分析。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面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农业部门、科研院所和社会公众等不同群体特点,优化海量数据处理效率,提供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快速共享服务;开展各类自然资源、重点城镇节约集约用地分析,形成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综合应用分析技术机制。
四、第三次土地调查的主要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和数据库成果等。
(一)数据成果。
1.各级土地分类面积数据; 2.各级土地权属信息数据;
3.城镇村庄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 4.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数据;
5.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等专项调查数据。
(二)图件成果。1.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2.土地权属界线图件;
3.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第三次土地调查图集;
5.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等专项调查的专题图、图集。
(三)文字成果。
1.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4.各市县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5.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等专项调查成果报告。
(四)数据库成果。
形成集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图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内容为一体的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主要包括:
1.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2.各级土地权属数据库;
3.各级多源、多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库; 4.各项专项数据库。
五、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组织实施
(一)进度安排。
按照《通知》要求,2017年10月9日全面启动第三次土地调查,至2020年,完成全国调查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2017年下半年,部署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完成总体方案编制、技术规范制定、经费预算编报、试点验收总结、全国工作部署、技术政策培训和动员宣传等工作,同步启动遥感数据采集。
2018年,全面启动第三次土地调查,完成遥感数据采集、处理和全地类内业初步预判工作,完成土地调查统一底图制作并陆续下发各地开展调查。
2019年,完成地方调查任务和国家级核查,各地对调查成果进行整理,并以2019年12月31日为调查标准时点,统一进行调查数据更新。2018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充分利用第三次土地调查采集的遥感数据和工作底图,做好两项工作的统筹和衔接。国家统计局组织实施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事后质量抽查工作。
2020年,完成统一时点数据汇总,形成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经国务院审查同意后发布。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分析、成果集成、工作总结以及地方调查成果验收等工作。2019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全面利用第三次土地调查统一试点更新采集的遥感数据和工作底图,做好工作统筹和数据对接。
自2020年起,逐年开展新一轮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土地变更调查,以上12月31日统一时点的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查清内重点区域和重点地类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维持好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现势性。
(二)实施计划。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形式组织实施,按照“国家整体控制、统一制作底图、内业判读地类,地方实地调查、地类在线举证,国家核查验收、统一分发成果”的流程推进。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国家负责第三次土地调查总体方案、技术规程、技术标准等的制定,负责全国的技术指导、省级调查技术培训和省级调查成果质量抽查,组织建设国家级土地基础数据库等。同时,国家统一负责遥感影像购臵及正射影像图制作,为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提供基础图件,并对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全面内业检查和“互联网+”在线举证结果检查,对重点地区和重点地类开展外业实地核查,确保调查成果的统一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各省(区、市)负责本地区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各省(区、市)按照国家统一要求,根据本地区的土地利用特点,编制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报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后施行。各省(区、市)在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订土地调查的实施细则,利用国家统一下发的基础底图,负责组织各地实地开展土地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同时,各省(区、市)负责对各县(市)土地调查工作的质量检查和成果验收。此外,地方各县(市)收集并利用现有的航空摄影数据开展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可面向社会选择符合《土地调查条例》规定条件的专业调查队伍承担具体土地调查任务。各地要加强对承担调查任务的调查队伍的全程监管,以合同方式规范其调查行为;同时可积极发挥相关学会、协会等机构的智力支撑、中介服务和行业自律作用。
(三)宣传培训。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和自媒体等渠道,大力宣传本次调查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利用、耕地和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本次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做好舆情引导,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为本次调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各级应加强对调查人员的培训。其中:国家负责对省级土地调查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省级负责对地、县级土地调查人员以及专业队伍的业务培训。培训需制定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编制培训教材,统一培训调查技术、调查规程和调查政策等。经培训且考试合格取得全国统一土地调查员工作证的人员方可承担调查任务。
(四)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调查工作的具体业务和日常管理事务。同时,抽调部分地籍管理和土地调查
领域的专家,组成技术专家组,对调查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另外,邀请部分土地管理领域的老专家、老领导,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巡查、咨询、考察及时掌握各地工作动态和调查进度,及时发现和研究重大政策问题。
各地成立相应的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对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组长由各级政府领导担任,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部门,办公室成员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并邀请相关职能部门派员实质参与进来,共同负责本地区土地调查工作。下设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联合工作组,由农业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
2.政策保障
(1)编制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系列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包括编制调查技术规程、完善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制定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等;针对调查中涉及到的部门统计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空间重叠、法院查扣地调查、军用土地调查以及权属界村组调查等具体政策性问题,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出台相应的调查政策,拟定解决方案或技术处理办法。
(2)土地调查数据是核定各地实际耕地保有量、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和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耕地质量提升、土地整治等各项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完成之后,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不动产登记、土地规划、土地整治、土地出让等土地管理工作,均应以第三次土地调查成
果为依据。
(3)充实调查工作人员和技术队伍,保证调查经费,并加强经费监督审计。各地及时将调查数据报国家汇总,保证国家调查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现势。国家级土地基础数据库将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平台,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整治审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城镇低效用地开发等涉及的基础数据和图件均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准。
3.技术保障
国家制定调查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等,加强技术指导,明确各流程环节的技术要求以及操作程序和检查办法,分阶段分级进行调查质量检查。根据土地调查成果以数据为主、数据成果可多形式表达的特点,制定数据成果标准,明确调查成果的表达形式,提高调查成果信息共享程度。按照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结合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的管理需求,明确调查数据库建设的框架结构、内容、维护更新要求等,提高土地基础数据库的兼容性,拓展土地基础数据应用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在坚持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同时,第三次土地调查将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进一步充实、完善土地调查工作的软、硬件。充分应用成熟、实用的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全面提升土地调查的科技含量和成果精度。
4.机制保障
(1)引入竞争机制。依据《政府采购法》和政府购买服务的相关要求,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择优选择技术强、信誉好、质量高的调查单位和项目监理单位,以合同方式约定双方职责、项目任务、成果质量、以及项目进展要求、经费支付方式等。同时,推行项目监理管理,土地调查项目实施全流程监管,落实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明确当事人和责任人,在后期应用阶段或国土资源管理其他业务工作中发现问题,继续追究相关单位及当事人责任。
(2)建立检查验收制度。各地要采取切实的保证措施,严格检查验收制度,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采用分阶段成果检查制度,每一阶段成果需经检查合格后方转入下一阶段,避免将错误带入下阶段工作,保证成果质量;执行分级检查验收制度,调查结束后逐级汇总上报调查成果,国家、省、地级分级负责检查验收。县级土地调查成果由地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预检,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验收。国土资源部负责组织对省级汇总成果验收。同时,为加强成果质量检查力度,国家对省级成果进行全面的内业检查,并对重点地区、重点地类进行外业抽查核实,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
5.经费保障
三次土地调查经费按照《土地调查条例》和《通知》的要求,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按分级保障原则,由同级
财政予以保障。根据土地调查任务和计划安排,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足额到位,保障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6.共享应用
第三次土地调查进程中形成的调查成果,可随时与各部门共享并用于宏观调控和各项管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数据,经国务院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土地调查相关成果由各部门共享,充分发挥土地调查成果在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支撑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中的基础作用。同时,通过成果集成,满足科学研究、社会公众等对土地调查成果资料的需求,实现调查成果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