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
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1
12月2日,针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一“跨世纪问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联合“一起教育科技”,依托线上调查平台,对小学六个年级的学生以及16830名小学生的父母展开学生学业负担的调查,共同发布了一份《20xx年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20xx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1.近三成学生睡眠不足8小时;2.仅有38%的学生没有报辅导班,六成以上的小学生均报名参加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各类辅导班;3.中小学生补习班年均费用1元,最高达30万。
所以,这是越减越累了吗?
1、老生常谈的减负
1955年7月,新中国发出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 1988年5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 1990年2月,国家教委相关负责人再次重申《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的相关内容;20xx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20xx年6月,教育部提出新形势下减负的“五坚持,五不准”;20xx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中,从国家层面提出将从制度设计上解决中小学生减负问题;20xx年8月,教育部发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严”是本次意见征求稿的突出特点,其内容包含很多“严格执行”“严禁”“必须”等字眼;20xx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
除了以上历年号称“最强减负力度”的政策,今年两会期间,“减负”又再次成为大家的关注焦点,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说到:“对于减轻学生负担,这些年,我们已经迈出了重大的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彻底解决”。
的确,这十几年基础教育改革的力度很大,成绩显著,中小学生的减负教育、快乐教育、素质教育、游戏教育等蔚然成风,书包减肥、释放天性等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不过,做爹妈的还是忧心忡忡……减负,会不会把更多负担转移到家长身上?减负,会不会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核心竞争力?减负,会不会让学生负担“越减越重”?
2、减负,减了谁的负?
按照以往的模式,普通家庭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都是被老师盯着从早上学习到深夜,大家拼的是智力和勤奋,金钱和权力的作用是有限的。
但减负改革后,孩子们不用在学校学习到深夜了,因为我们三点就让孩子放学了。
但家长们都心知肚明:将来跟自家娃竞争的那些孩子,没一个在减负;与自己竞争的那些家长,每一个都热情地在往教育中砸钱。
可是现实状况下,当一些家庭还根本没有砸钱的资本时,一些家庭早已跨越砸钱教育的阶段,实现了减负的真正目的:让孩子全面发展。
这里播播为大家分析三种不同阶层的家庭,面对减负政策时,各自做出的教育决策吧~
资源匮乏型家庭
定义:经济上已经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正向小康迈进,但是在完成基本的家庭再生产之后便没多余的活钱。在文化教育上,他们接受了中小学教育,但学习能力较弱。在社会资源上,他们占有的资源总量稀少。
教育子女的特点:
他们限于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无法为子女提供充分和较好的家庭教育;他们的经济能力有限,难以为子女在市场上购买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家庭的劳动力配置较为刚性,年轻夫妇必须工作,老年人也有自己的事情乃至还要赚钱,否则家庭就无法完成家庭再生产,那么他们劳动的时间、精力就无法腾出来放到子女教育上;他们不能通过家庭的社会关系、资源禀赋等实现自己和子女的向上流动,学校教育是他们推动子女向上流动的唯一渠道。
教育目标:这类家庭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也重视子女的教育,希望子女能够通过教育实现“鲤鱼跳龙门”,所以在学校减负政策下,他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经济能力为子女在市场上购买优质教育资源,亦没有文化水平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唯一可以寄托的是子女拥有在学校努力学习的机会,并且希望学校能够把他们的子女培养好。
中产家庭
定义:中产家庭较为广泛,包含受过中高等教育、经济收入较高且居住在城镇的.家庭。他们处于社会中层,但是他们相较于上层阶层,又有较大的差距,仍有上升的空间。所以他们认为,如果他们这一代人无法实现地位的再次跃升,那么也要让子女继续向上流动。
教育子女的特点:
中产家庭有能力将子女送入较好的学校就读,也有文化给予子女较好的家庭教育,亦有较强的经济能力给子女在市场上购买优质教育资源,但是作为双职工的他们缺少时间;
他们的社会关系、物质资源可以做到让子代不低于父代的社会地位,不向下流动,但是还难以推动子代向上流动;
教育目标:他们对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寄予厚望,希望在家庭既有资源与子代较高教育水平结合基础上推动子代向上流动。因而,中产家庭对子代教育很重视,他们将子女送入较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即使在学校减负政策影响下,他们也有一定的能力购买市场教育资源,再是辅以家庭教育。
资源丰富型家庭
定义:资源丰富家庭是指那些拥有较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家庭。
家庭规模较小,但其社会关系、资源、权力等密集,所以能够保障其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稳固地位,并实现社会精英的自我循环和自我复制。
这类家庭是典型的“有钱有闲”的家庭,在基础教育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他们希望学校为学生减负,包括减少学校作业和上课时间,以便他们的子女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应试以外的文化知识;基础教育不是资源丰富家庭流动的渠道,而是成长的过程和手段,因而反对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希望子女能够得到全方位发展。
教育目标:
他们一般对子女要求严格,除了应试的文化知识外,他们要求子女学习广泛的文化知识,他们以子女的“不知”为耻。即便当他们的子女没有考上好的学校,他们也有能力将子女送进好的学校,或者他们的子女根本就不用参加普通中学的应试,而是直接进入西方最好的学校就读。
他们对子女的期待不是考上好的学校、找到好的工作,而是子女的优质成长、综合素质的提高。
所以综合来看,资源丰富家庭才是减负改革下最大的受益者。
3、不能拼爹拼妈,努力还有用吗?
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家庭,这些减负措施实质上都是弱化了学校教育,强化了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责任。
对于资源丰富的家庭来说,它如愿以偿地在教育改革中获得了充足的自主支配的时间。他们的子女一方面没有升学的压力,另一方面他们有钱有闲,就可以在自主支配的时间内实现他们的教育目标。
但对于渴望实现阶层突破的中产家庭和寄予教育厚望的资源匮乏家庭来说,弱化学校教育之后出现的几个问题必须要面临:
大量的非在校时间,如何去填补?文化课的内容减少、难度降低,意味着在学校学到的文化知识减少,如何去弥补?学校的学习压力降低,学习的动力如何来?
中产家庭社会竞争压力最大
中产家庭既有子女升学的压力,又有向资源丰富家庭培养子女看齐的压力。前文已述,中产家庭在社会结构中并不稳固,他们没有能力为子女提供直接流动至上层的机会。
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子女的文化知识的培育,但是当基础教育改革弱化学校教育后,他们就得通过家庭教育和市场化教育进行弥补。
但是好在尽管压力大,中产家庭尚能够在竞争中实现突破,他们子女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多数能够考上较好的大学,并且一部分可以实现阶层跃升。
断送努力机会的资源匮乏家庭
资源匮乏家庭的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升学的压力。应试升学是资源匮乏家庭代际流动的唯一途径,他们寄希望于学校教育培养小孩。但是基础教育的减负改革对于他们来说是噩梦,直接断送了他们努力的机会。
所以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根本无法应对升学考试,但家庭又无法支付昂贵的市场化教育成本,他们在应试中就难以与中产和资源丰富家庭的子女竞争。
所以减负后,在基础教育主要是“拼爹拼妈”的情况下,资源匮乏家庭的子女也许会觉得其个体努力无济于事,干脆也就不努力了。这能否表明,基础教育改革让这类家庭子女失去了上进的机会?
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2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表现,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学习的负担重;二是校外学习的负担重;三是学生的心理负担重。目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阶层和地域分布,正在从大中城市、中小阶级、知识分子家庭向中小城市(县城)、工薪阶层蔓延。”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上,针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一“跨世纪问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发布《20xx年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
“判断学生学习负担是否过重有四个标准:一是价值判断,课业负担本身是不是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二是科学判断,课业负担是否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科学;三是制度判断,是否超出了国家课程标准、课程规定;四是法律判断,国家对孩子的作业、作息时间有法律规定,超出了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就是过重的课业负担。”发布会上,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张志勇表示,我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国家公共教育治理问题,也是一个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问题。
睡眠:孩子真正能够睡到自然醒的不到1/4
原因:升学压力、父母焦虑、学校课程设置、过高的期待此项调查涉及我国多个省市,对小学六个年级的学生以及16830名小学生的父母展开。调查显示,随着年级增长,反映负担重的学生比例也持续增加,尤其是,该比例在升入二年级后,直线跳升至40%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个年级普遍存在学业负担问题,而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减负问题就已十分严峻。
学习负担过重,小学生睡眠情况也不容乐观。调查中显示,仅有23.99%的学生可以睡到自然醒,而由闹钟或他人叫醒的学生比例高达76.01%,更严重的是,还有29.26%的学生睡眠不到8小时就被叫醒,到六年级这一比例已高达39.5%。意味着每10名十岁左右的小学生中就有3至4名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
对于造成孩子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分别有55.24%和23.21%的家长认为,是由于升学压力大引起家长焦虑或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32.58%的家长认为“学校教学效率不高、作业偏多”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报告显示,即便家长认为自己子女就读学校办学水平不错,也有30.85%的人认为“学校教学效率不高,作业偏多”,课内损失课外补,从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数据:不参加课外补习,并不影响学生的成绩提升
期待:增加选修课程、体育劳动艺术课程
囿于传统的教育理念,一些学校认为,增加学生学习时间,以校内教师补课或补习等方式,额外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可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发布会上显示山东省20xx年度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结果让人深思。数据表明,不参加课外补习,并不影响学生的成绩提升。
“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这两个指标:一是增加选修课程,鼓励培养兴趣爱好的比例占98.99%,二是增加体育劳动艺术课程的比例达到70.77%。”张志勇认为,家长已经走在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前面。一味地认为考什么就教什么对孩子最有用,这个是和家长的认知相背离的。
调查展示了不同家长对“减负”的看法,近七成的家长都支持减负,其中有46.06%的家长明确表示支持减负,并且认为学生的负担太重,29.4%的家长虽然支持减负,但是却为了升学考试可以接受现状;仅仅只有2.5%的家长认为不应该减负,学生的负担比较轻。根据调查推断,家长能否感知到减负政策的有效性与其了解减负政策息息相关。越关心孩子学业负担的家长,可能越愿意了解减负政策,从而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孩子减轻学业负担,进而对于减负政策有效性的感知也更加强烈。
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56.26%的家长建议以寓教于乐,提升孩子兴趣的方式达到目的`,且在高年级中这种需求比例呈正向增长。
共识:重大的国家公共教育治理问题
治理: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20xx年《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5%、65.3%。部分区域学生视力不良问题突出,视力不良检出率四年级超过60%,八年级超过80%。除考虑到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学习负担过重,户外运动时间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在一次演讲中提道:只要学生睡眠得不到满足、体质在下降、近视在增加,我们的教育改革就黯然失色!
然而种种无奈依旧在上演。晚间,已过10点。
“妈妈,给我3天黑暗吧,这样我就可以昏天黑地睡觉了。”
“妈妈,给我买罚抄笔吧,还有一遍才能抄完。当然不能不抄,不然就要罚抄16遍。”
每每听到这样的话语,父母总有不少心酸、无助。面对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有心改变,却无力撼动,为何?
“这个原因是复杂的、系统的、整体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片面的教育政绩观;阶层流动的压力;恶性的教育和升学竞争;中国人的攀比心理;扭曲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科学精神的缺失;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失效;课业负担说到底是一个教育质量问题;教育评价制度的不科学;政府教育治理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失灵的现象。”
调查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科学认识治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本质:一是要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看问题。必须从国家整体利益、从保护每个公民健康发展角度来看中国的公共教育政策。二是从促进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和人才培养的高度来看问题。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健康和更好培养人才。三是从国家公共教育治理的角度来看,减负是促进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政策取向。(本报记者靳晓燕)
给中小学生减负的问题讲了很多年了,就是减不下来,你这边减了,那边又在增,此起彼伏。很明显,谁要真的减负,谁就会在升学考试中吃亏。
不久之前读到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伯驹先生的一篇文章,题为《新课标让数学课失去了什么》。姜伯驹先生对“新课标”提出的批评我完全赞成,我说这些话不是打顺风旗,而是当“新课标”的教材一出来的时候我就大致看了一下,非常吃惊。正如姜伯驹说:“这跟减负没关系。我们要问:是现在的学生负担重,还是过去的学生负担重?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说,现在的学生负担重。从数学课来看,现在的学生所学的知识并不比过去多。而且,不是学得多负担就重。相反,老师讲得越少、考得越刁,学生的负担越重。现在学生们都陷在„题海战术‟里,考试不是考学生的能力,而是考学生的熟练程度。因为考试往往有选拔的意义,如果你就学一个„九九表‟,怎么考?只能千方百计出怪题、偏题,把考试搞成„脑筋急转弯‟。”今天推行了“新课标”,老师教学还要靠“教辅教材”,没有“教辅教材”整个应试教育无法应付,那么“新课标”又起什么作用?学生也就成了做习题的机器。
姜伯驹还说:“比如„三角形内角相加是180度‟,你真用尺子去量,可能会有误差,也许就得不到这个180度。现在这些概念都不讲了,只让学生认识一个具体的角,这还是数学吗?”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一个并不复杂的证明被取消了,似乎在减负,但是却违背规律,忽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一个经典的基本原理的证明不要了,但无用的习题让学生做个没完没了,一点用处都没有。而学生的沉重负担就从这里产生,心理压力由此产生。
据《扬子晚报》报道“五一”期间“去心理咨询室做心理调适的学生和家长越来越多,其中,仅厌学一项就高达八成。”5月5日的这篇报道说:“部分学生可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一是虽想学好,但太过焦虑紧张,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引发厌学情绪;二是学生自己感觉没信心,不想学,从而厌学。还有一种最常见的厌学原因是:长期学习带来的心理疲劳。另外,师生关系的生疏以及个人的情感变化都会引起学生不同程度的厌学。”报道还说:“另一方面,带着孩子前往就诊的家长绝大多数都陷入了一个误区。他们似乎并不了解孩子之所以厌学的根本原因,只是一味地给孩子请家教,想以此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对此,周医生建议,家长应多和学生沟通,明确孩子厌学原因后,再对症下药。否则,只能适得其反。”中科院社会心理研究所林春教授认为:“目前,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导致产生越来越多的学生暴力,并且,年龄普遍趋小。”
学生厌学,学校暴力频出,这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许多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学业负担,这种压力问题不都是能通过心理咨询和适当的心理沟通能够解决,因为源头是学业负担和压力。这种负担不仅反映在学生身上,也对教师产生影响。升学率的考核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教师的心理和身体也出现一系列问题,让人忧虑。因此减负的另一个意义也是给教师减负。
文章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阐述了“减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影响“减负”的思想观念、社会环境、教育体制、教师素质等因素;并从宣传舆论导向,制度建设,教学模式的改进及教师素质和提高等方面提出了落实“减负”的建议性对策。[关键词]学生
减负
必要性
对策
“减负”,即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课业负担,是关系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的一件大事。本文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淡一些看法,供同仁参考。
一、“减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一直是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中小学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但收效不大。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普遍存在,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已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障碍。因此,减低中小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学习负担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减负”就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里所指的负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素质教育方面来看,主要指用于单纯的知识记忆、书本知识的掌握、机
械重复的时间过长过多,占有了学生过多的自由活动、自由创造的时间。
第二,从生理方面来看,由于学习过长、作业量过多、考试频繁,造成学生生理负担过重。在过重的学习压力下,学生不得不牺牲大量的自由活动时间,缩短正常的睡眠和休息时间,减少娱乐、体育活动等来完成学习任务,导致学生睡眠不足,体质下降,引发不同程度的近视、失眠、神经衰弱等生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三,从心理方面来看,由于学习上的竟争、升学、择业、就业上的压力,特别是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学生对未来的前途担忧,心理上过度焦虑、忧郁,产生厌学情绪、逆反心理。严重的还会造成学习心理失衡,引发一些恶性事件,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减负”工作的必要性的紧迫性。
1、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中小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直接影响。这种忽视全体学生、全民族的、全社会长远利益的行为,如不根本改变,其危害是很大的,不仅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到亿万劳动者素质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
2‟, 减轻学生负担是提高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我国在21世纪竟争能力的需要。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
现代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减轻学生负担不仅关系到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3、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以提高民族素质、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学生负担过重已成为制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为此,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二、影响减负的主要因素
中小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一直减不下来,成为长期困扰我们基础教育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
1、观念上的因素。目前“减负”工作实效性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传统的人才观在人们心目中仍根深蒂固。现代人受传统教育“重教轻学,重师轻生,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情感”等影响较深。因而,在人才观上倾向于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知识型人才,而忽视学生的个性、情感、健康人格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只有按部就搬好好读书、好好学习,上大学、上名校才能成才,才能有所作为;加之传统的人才观形成的时间较长,在许多人的头脑中扎下了根,所以“减负”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收效甚微。
2、环境方面的因素。社会大环保的诱导,就业竟争压力的增大,也增加了“减负”工作的难度。“学而优则仕”,读了大学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也能找到好的工作或合适的工作,增加就业机会。而就业上的竟争必然引起升学上的竟争。于是,“优胜劣汰”的选拔教育,以升学为目的应试教育在现代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中占据了主导。不少教师为应付“选拔考试”,必然加大教学难度,增加教学时间和作业量,从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3、体制因素。造成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状况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教育状况而引发的一种链锁反应。我国人口基数大,落后的经济基础不可能为人人提供中、高等教育的机会。正是由于教育规模的限制,决定了在学生升学考试上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实。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影响了社会、学校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影响到了用人制度,助长了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所有这一切的不良导向,使学生背上了沉重的竟争、升学、就业包袱,造成学习负担过重。
4、教师素质因素。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也是影响学生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教师过分注重经济效益,缺乏事业心、责任感。有的教师把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给学生,加重学生的负担。有的教师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认为学生重复练习次数越多越好,布置大量的作业,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三、落实“减负”工作的基本对策
“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减量问题,更不意味低质量的标准。要使“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必须上下联动,多方配合,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方能达到预期目的。本人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1、抓宣传教育和舆论导向,树立科学的素质教育人才观。首先,要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素质教育的舆论氛围。逐步转变用教科书里的知识传播的学习来衡量教学质量的传统教学质量观;转变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传统学生观念。树立科学的素质教育的新型人才观。素质教育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要求培养的学生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水平的开拓型人才。为此,二十一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双基”,更重要的要学会怎样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和解决未来生活中的新问题打下基础。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进教材教法,既注重知识型、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健康与和谐发展,培养具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使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不仅要求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要转变观念。从整个社会来讲,也应建立一种多样性化的人才成就价值取向体系和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机制,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人才价值观,以促进和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要从根本上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需要在改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投入、分配机制等进行相应改革,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以规范管理,使“减负”落到实处。尤其要改革传统的以单一分数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学校标准的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建立起有利于调动学生、教师、家长三方面积极性的新型教育评价制度。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制度的导向激励功能。同时,学生在“减负”之后,课余活动时间增多,作为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应为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活动场所,开展丰富多采的课余文体活动,调动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3、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课业负担,做到“减负”不降质,必须从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打破课堂内容和形式的封闭,在开放中构建新的模式:一是可以采取学生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教师讲解、师生一问一答等多种教学形式,把学生从“笼”中放出来,激发其学习热情和兴趣;二是课堂教学不囿于教室、教材、实验室、图书室、运动场等都应成为课堂,并向社区、工厂、农村扩展,向图片、画报、影视等延伸,实行开放性教学,拓宽学生视野;三是积极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认识心理表明: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接受的信息约20%来自听觉。应用电化、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视觉和信息接受量,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理论修养和教学业务水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大计、教师为本。从教师素质的层面落实“减负”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教师的敬业意识、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此基础上,要鼓励教师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努力钻研教学业务,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方面的知识,指导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为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