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屈原》有感优秀(14篇)
读《屈原》有感 篇1
《屈原投江》这本书我看完以后印象深刻,我差点哭了。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为屈原感到悲伤。这是在楚国灭亡的那天,有人告诉他这个事情,屈原非常伤心,他满腔抱负无处投靠,想一死了之,于是他就到汨罗江抱着一块儿石头跳进了汨罗江。楚国百姓们深爱这位爱国大夫,就在汨罗江打捞屈原的尸体,人们为了让屈原的尸体不被鱼吃掉,就在汨罗江撒粽子。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就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去投江自杀。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读了这段之后,我为屈原打抱不平。为什么出王的儿子就不喜欢这个忠臣。而且听信了他人之言,把屈原还赶出了楚国。国家缺少了屈原这个大臣,让最终让自己的国家走向灭亡。让屈原这么伤心,我真该批评这个糊涂的国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善于分别好人坏人,要有主见。对于意见向左的人或事,应该一分为二的去看待,虚心向他人请教。
读《屈原》有感 篇2
空气凝固,风欲起而未能。屈原,你最终还是来到了边。你脸色憔悴,形容枯槁。面对不公的流放、坎坷的人生,你最终选择了纵身投进的这条大江。 用尽了力气,拂不去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的左徒,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相当年,你是多么的精明能干,你是多么的擅长言辞,又是多么的明于治乱。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你主张抗秦,却遭受到楚国佞臣们的迫害。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谤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技蔽君子之才。
于是,你渐渐被君王疏远了,被流放了,直至看到你心爱的祖国灭亡了!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精灵,你赋《离骚》。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遭到受尽的后果! 你竭忠尽智,但终日被谤,你的心里又怎能无怨无恨呢?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终选择了汨罗江为长眠之地。这一天,你出现在汨罗江边。憔悴枯槁的身心,就连渔夫都能看得出你那沉重的心。 你宁愿赴江流而葬身鱼腹,也不愿蒙受尘世之污浊。 这就是你,华夏大地上坚挺而自豪的脊梁。你,就在这一年的这一天,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了对楚王的憎;以高尚的情操,表达了对楚国的爱。即使成为鱼腹中的佳肴,你也要与楚国永在一起,永不分离! 这时,在那一段沉沦历史的长夜中,熠熠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的一颗不屈的心! 啊,屈原!
读《屈原》有感 篇3
空气开始凝固,风欲呼不能。
你最终还是来到了汨罗江岸,颜色憔悴,面容枯槁。
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遭遇,不公平的议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你最终选择了与日月争辉,和天地共存。
用尽力气,抹不去你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的左膀,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想当年,你是多么的精明强干。你是多么的能言善辩,你又是多么的明子制乱。现在你却安静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旁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语妒君子之才,于是你,被疏远了。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精魂。你赋《离骚》,写下了内心的困苦和悲愤;亦余心之所善兮,谣琢谓余以善淫。是的,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一败涂地。
风,还是很寂寞,在云中翻过的是月的清波。
你正直前行,你竭尽忠智!但你终日被诽,你心里怎能无怨无悔呢?
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终选择了与汨罗江为伴。这一天你站在汨罗江口,颜色憔悴,面容枯槁。就连渔夫也能看出你心中的那股不平之气。当他问你为何出现在此时,你终于道出了心中的不快: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你宁愿“赴长流而莽于江鱼腹中”,也不愿以皓皓白云,而蒙世之温。
这就是你,今大地为之自豪的脊梁。
你,就在这一年,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你对朝廷的怨恨,既然匆匆地来,为何不匆匆地去?
沉沦的光明中烁烁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一颗不屈的心,一首不朽的诗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精魂。你赋《离骚》,写下了内心的困苦和悲愤;亦余心之所善兮,谣琢谓余以善淫。是的,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一败涂地。
风,还是很寂寞,在云中翻过的是月的清波。
你正直前行,你竭尽忠智!但你终日被诽,你心里怎能无怨无悔呢?
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终选择了与汨罗江为伴。这一天你站在汨罗江口,颜色憔悴,面容枯槁。就连渔夫也能看出你心中的那股不平之气。当他问你为何出现在此时,你终于道出了心中的不快: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你宁愿“赴长流而莽于江鱼腹中”,也不愿以皓皓白云,而蒙世之温。
这就是你,今大地为之自豪的脊梁。
你,就在这一年,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你对朝廷的怨恨,既然匆匆地来,为何不匆匆地去?
沉沦的光明中烁烁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一颗不屈的心,一首不朽的诗。
读《屈原》有感 篇4
放假以来,一直在读《史记》。近日,读到了《屈原贾生列传》,记载的是我国古代两位国家重臣、名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中央级别的高官,同时都是文学史上的名家,一个是战国时代楚国的左徒、三闾大夫,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另一个就是东汉文帝朝的博士太中大夫长沙王太傅太子太傅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也有表述为散文学家)贾谊。
关于这两个人,很多年前就接触过他们的一些作品,如屈原的《国殇》《离骚》,贾谊的《过秦论》等,但从来没把这两个人往一起联系过。因为前一个生活在战国末期,后一个生活在汉文帝时代,两人相差一百三四十岁,而且一个是浪漫主义诗人,另一个是散文家,所以感觉很难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这几天读到《史记》中的这一部分,发现司马迁居然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列传,颇感费解怎么会把他们俩放到一起呢?于是查一查是否有人对此有过论述,可惜没有找到,便凭着个人认识进行一些浅薄的论证,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
一、两个人都是大知识分子,都做过太傅,都曾经位高权重。
屈原被司马迁描述成 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是楚国的`大夫,我理解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同时左徒还是太傅,就是太子的老师。从这段描写看,屈原博闻,而且善于治乱辞令,还负责图议国事号令应对诸侯。可以看出屈原负责国家公安司法外交商议国事发布命令等,在楚国怀王时期他真是学识最渊博的知识分子,而且是位置最高、权力最大的一位重臣。
贾谊被司马迁描述成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博士就是在朝中侍候在皇帝身边、随时准备接受帝王咨询问题的官员。还有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太傅就是太子的老师。梁怀王虽然没有立为太子,但从班固在《汉书》记载梁怀王揖,文帝少子也。好《诗》《书》,帝爱之,异于他子。可见,汉文帝对这个小儿子是很偏爱的,如不是梁王坠马早亡,历史会怎样书写还真就难说了。贾谊能先做皇帝博士,后入选太傅,可见贾谊不仅是通晓诸子百家的少年才俊,而且也曾经是很受汉文帝的信任和重用的,是皇帝的智囊团中的重量级人物。
二、这两个人有着相同的政治理想。
屈原为楚国能在七国中称雄争霸,不被强秦所灭,治国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保障民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致力于改革和法制建设。
贾谊在汉文帝朝中央政府工作期间,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其实也是致力于变法,改良治国制度。
三、两个人有着相同的人生遭遇。
两人都由被重用到受到排挤、没有同志知音,最终被弄臣陷害失宠而流放,而且都流放到了长沙。屈原流放了十多年后听到颖都被秦军攻破的消息,写下了有名的《怀沙赋》,然后怀石投江而死,这成了他生命的绝笔。贾谊流放到长沙后,路过屈原投江的地方,触景生情,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三年后被召回国都,不久因梁怀王坠马而亡,便郁郁而终,这也成为生命的绝唱。
司马迁正是读到了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才对屈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联想到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自己因言获罪、惨遭宫刑生不如死的人生遭遇,感觉和他们二人非常相似,便对他们有了更深刻的同情,尤其在屈原的描写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应该是司马迁自己的影子。
这就是读《屈原贾生列传》后,在司马迁把屈原与贾谊放一起列传这个问题上我个人的一点思考,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读《屈原》有感 篇5
我读了一篇关于屈原爱国事迹的文章——《屈原不离楚国》。屈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热爱故乡、热爱楚国。有人不理解屈原为何如此爱国,屈原回答道:“我爱楚国,为它的命运担忧,为百姓的痛苦伤心。”
战乱中他与仆人本已离开了故乡,可他却又调转马头回到了楚国,并下定决心:“如果不能实现愿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国!”最终,屈原怀着对楚国深深的眷恋,投入了汩罗江。端午节人们之所以纪念屈原,就是为他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屈原的.爱国精神确实令人钦佩,如果每人都像屈原这样,那么何愁祖国不强大呢?所以,我也要做一个爱国者。像屈原这样的爱国人士比比皆是。
譬如少年英雄王二小,他把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死换得了他人的安全——把日本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里,可他,却光荣牺牲了。
自古至今,屈原、王二小等无数英雄人物,堪称我们民族的骄傲,历史不会忘记,人民永远缅怀!他们的精神将激励一代代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国也将因此而腾飞!
读《屈原》有感 篇6
行吟泽畔兰泣露——《离骚》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离骚》作为《楚辞》的源头,读来总有一种震人心魄的力量。穿过千年历史的帷帐,去触摸那汨罗江畔带露的文字,任蒹葭苍苍结成溯流的兰舟,踏向那久违的圣地。
岁月太长,时光空隔,《楚辞》在流光溢彩的今天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样的解读太艰辛,它不是都市丽人们手中的玩物,也不如《孙子兵法》一般可以成为商战的法宝,它是一个孤独而干净的灵魂,期待着那些沐浴而歌的心灵,去完成穿越时空的对话。
太史公在《史记》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志洁高雅,萋萋芳华,屈原低吟浅唱,走在楚国的衰亡之路上。
满腹才气,一身抱负,屈原自信地笑了。那喜悦的场景在江边重沓,意气风发的少年才俊们踏上了不归的仕途。当才华遭遇潜存的规则,当傲骨碾成了尘埃与粉末,当真情换就了生存的筹码,还有谁能把憔悴的枯颜赌向那不可挽回的时代。借用了林妹妹的话:“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他走得那样决绝,不给自己任何余地。 日记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是他冥冥中的谶语——执著的信念永不改变——即使是死亡。
屈原溺水,生一世,竟是为了这一瞬。千年的流水载着愁思,江南的湖塘中映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他,生于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处,以惊世之才破空而出;他,誓为国学的守望者,开拓着新文化的方向。一部《人间词话》撼天动地。王国维,静安,或者是先生,也是在这样的季节里卧水而眠——不是与一切告别,是灵魂对空明境界的奔赴。
历史反复回旋,汨罗江的诀别,一袭白衣,两身倒影,铸成《离骚》风华绝代。
读《屈原》有感 篇7
空气凝固,风欲起而未能。屈原,你最终还是来到了边。你脸色憔悴,形容枯槁。面对无理的诽谤、不公的流放、坎坷的人生,你最终选择了纵身投进的这条大江。
用尽了力气,拂不去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的左徒,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相当年,你是多么的精明能干,你是多么的擅长言辞,又是多么的明于治乱。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你主张抗秦,却遭受到楚国佞臣们的迫害。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谤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技蔽君子之才。于是,你渐渐被君王疏远了,被流放了,直至看到你心爱的.祖国灭亡了!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精灵,你赋《离骚》。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遭到受尽诽谤的后果!
你竭忠尽智,但终日被谤,你的心里又怎能无怨无恨呢?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终选择了汨罗江为长眠之地。这一天,你出现在汨罗江边。憔悴枯槁的身心,就连渔夫都能看得出你那沉重的心。
你宁愿赴江流而葬身鱼腹,也不愿蒙受尘世之污浊。
这就是你,华夏大地上坚挺而自豪的脊梁。
你,就在这一年的这一天,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了对楚王的憎;以高尚的情操,表达了对楚国的爱。即使成为鱼腹中的佳肴,你也要与楚国永在一起,永不分离!
这时,在那一段沉沦历史的长夜中,熠熠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的一颗不屈的心!
啊,屈原!
读《屈原》有感 篇8
很久很久以前,听说他很著名。没有相片,但却名扬四海。有一天,他到了一条江边,过了一会儿,就永远消失在江中。后来,就有了端午。一切顺其而至。历史长河中太多的人,他真的算是不精明了。
自古昏君无数,可臣子因为昏君而自尽的,屈指可数。除了屈原,掰着指头也可以数出来。我想屈指可数并不是为他造的,但也不乏有联系。
他永远是那么浪漫,死也死得欲仙,引起了巨大反响。人们说他是忠臣,然仅靠听说,哪怕记载也并不一定真实。但他却不可小看。屈原会永远在人们心中,只要还有端午,大人们总会讲屈原的`故事,代代相传,他的地位甚至如一个天神。
他的离开也许是对的,自己解脱了,留下美名传万世,其实很值得。若他不跳江,就没有了端午,没有了粽子,没有了赛龙舟,人们生活会更无聊。现在的人过端午,大都不再想起屈原,只是习惯而已,但这个人的魅力永存。
屈原的作品我只看过《离骚》,也只是课本上的,我并不深知屈原究竟怎样一个人。但我能确定的是他的离开留下的是美丽。美丽的神话,美丽的诗,无论何时提起,也不会有伤感。
两千多年前,他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两千多年后,他依旧不认识我,可我却认识了他。虽然他已不在,虽然历史有假,但我仍愿相信他是个忠臣,才貌双全。死了的人也许无悔,活着的人更不能后悔。读《离骚》已没有当年的豪气,但却能读一个人的心。
如果上N辈子我认识你,我也会赞同你的离去,不过一死而已,总好过昏迷不醒。我会送你离开,先生遇昏君,不可预料,不佐此人也罢,留得清白在人间!
屈原,请你在天堂一定要幸福,才不枉费你一世辛苦,再冤也不叫苦,错不用抱歉来弥补,至少能成全你的追逐。才值得你对自己残酷,看你好模糊,若有来生,愿你遇明主,走好人生路!
读《屈原》有感 篇9
今天,我花了一天的时间看《世界古代史》,看完之后深有感触。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这段历史让我知道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
看了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在我所知道的知识基础上增强了新的`知识。
看了这本书,我看到了战争的灾难,我真渴望和平。但是,再仔细想一想,没有战争,没有统一,哪来的和平?
这些历史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故事,使我目不暇接,这本书实在深奥,不但增进了知识,又能让人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真喜欢这本书。
读《屈原》有感 篇10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当我看了《上下五千年》之“屈原投江”后,我才真正的认识了屈原,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大约生于公元前343年,我还知道了屈原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作品。
屈原是楚国贵族中的杰出人才。他精通历史、文学与神话,洞悉各国形势和治世之道;人聪明,口才好。司马迁《史记》说他是 “ 博闻强志 ” , “ 娴于辞令 ” 。20多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国的'令尹只低一级,他对内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楚王很信任他,还让他草拟法令,又让他出使齐国,联合齐国反抗秦国。足见屈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却招来了楚国贵族大臣们的反对和嫉妒。这批人目光短浅,妒贤害能,只想维护自己的贵族特权,却把国家的长远利益置之脑后。可是他们的权势很大,整天围在楚怀王身边,左右怀王的言行。昏愦的楚怀王,听信了谗言,渐渐疏远了屈原。随后,屈原又被放逐离开楚国的都城郢都,到了汉北。公元前289年,再次被楚顷襄王流放汉江以南。屈原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难以抑制心中的悲伤,在农历五月初五的早晨,自沉于汨罗江。
屈原坎坷的一生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关键是面对挫折时,应当拿出勇气和毅力迎接挑战,直面挫折,战胜自我,把每次挫折当作前进的动力,最终走向成功。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应该从小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远大理想,拥护世界和平,强烈反对破坏、分裂祖国的行为。我们要在祖国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为祖国做出更大的奉献。
读《屈原》有感 篇11
读了林汉达写的《屈原投江》,我深有感想。楚怀王听内奸的话,把自己的命都丢了,楚顷襄王做了王之后,不但把屈原的官职抹掉,还重用了内奸,公元前278年,秦国把楚国的国都打下,屈原知道楚国没救了,就投江了。
我觉得屈原这样做是错的,他犯了两个错误,第一,直接指出楚王的错误,楚王听了肯定不高兴,也不会听取他的意见,相比《不受蒙蔽》中的琴师,跟屈原表达方式完全不同,他用弹琴的道理指出了齐王不管国事的问题,劝服了齐王,把国事治理得井井有条。换一种表达的方法,有时会更有用的。第二,他跳江是错误的选择,这时候,他应该到列国去,请求列国的国王重用他,侧面救国,而不在那儿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说楚王,因为这时候楚王什么都听不进去,到时什么都晚了。
我认为楚王也不对,他跟齐桓公一样,齐桓公固执已见,讳疾忌医,楚王也一样,不听取忠臣的劝告,只听内奸的话,从这故事中,我明白一个道理: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要防微杜渐。
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就是为什么这时候,楚国没有其他的.忠臣帮助屈原,难道当时就只有屈原最爱国吗?在我反复阅读这后,才发现大臣们都变成内奸小人了,楚国的民心也变了,特别是在楚国被秦国打败了以后,逃的逃,躲的躲,这时的楚国已经是个废国,屈原知道楚国没有救了,就投江自杀了。
林汉达爷爷的故事就是那么生动有趣,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历史,还让我们学到了怎么组织语言。
读《屈原》有感 篇12
有日神助“我”,风神帮“我”,雷神保护“我”,各方神圣都成了“我”的左右手,那么再加上“我”执着的追求,有什么理想不能实现?什么目标无法到达呢?
屈原,就是用这样幻想境界,表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他对理想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然的钟情,对美人的思慕……都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但却显得太过虚拟化,一切都不似是真的,完全的幻想世界。
这幻想,让我质疑。这位伟大诗人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他那浪漫的笔触之下诠释的真的仅是他那浪漫情怀?
如果他真的是如此执着,如此坦荡,那为什么又有“投河自尽”的结束篇?他,绝望了吧——想必,除了在这虚拟的幻想世界中徜徉,沐浴在他自建的浪漫世界中自我陶醉,他再无地方释放他自己了。
可怜的人儿啊——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无人理解,无人分享自己对生活的希望,更是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就这样憋着了,沉默着。沉默是金?在屈原身上,我看到了否认,他呐喊过的,只是被压抑了;他呐喊过的,不过被淹没了!最终,他彷徨,他郁闷,就这样,他带着绝望离开人世。
可怜的人儿,我是多么的同情这位伟大的诗人。他诗中的“美人”,我读懂了,似乎就是那君主,那破灭了他的梦的伟大的君主!他多么想得到想要的.,多么想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可一切的希望都破灭了。他在心中指责,指责君主的无
礼,指责他的庸碌。
可这些都有什么用呢?可怜的人儿最终选择了沉睡,与河共眠,在那静静思考的河中继续自己的梦境……
读《屈原》有感 篇13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指的就是《史记》,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史记中《屈原的故事》吧!
当时楚怀王十分信任屈原,但上官大夫十分嫉妒屈原的才华,想挣取楚怀王的宠信。楚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才刚刚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便想夺取这份草稿,屈原不给,他便在楚怀王面前毁谤屈原,楚怀王听了以后大怒,因此疏远屈原。楚怀王被蒙在鼓里,不知实情,盲目的把屈原放逐了。
屈原被放逐后,来到了江边,遇到一个渔夫,渔夫问:“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此地方来呢?”屈原说:“全天下的人都是污浊的,只有我保持干净,众人都昏醉了,只有我依然清醒。我不愿让我的高洁的品格受到世俗的污染!”
人也一样,要做纯洁高尚的'人,不要做一个不知道这个事情里发生了什么,就盲目的跟随别人的人!
读《屈原》有感 篇14
楚国大夫屈原被楚王给革职了,并被逐到湘南。屈原要气疯了,他不吃不喝人也瘦了很多。他姐姐劝他不要那么伤心,还说他脾气太耿直了。
屈原在这期间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发现他们有付出却得不到收获。面对这种悲惨的景象他就做了一首长诗叫《离骚》。每天晚上他都睡不着。十几年过去了,楚王还是没用召他回去。有一天屈原的一个朋友来看他,并让他到别的国家去,不要浪费了他的.才华。可是他一定要留在楚国。公元二百七十八年,秦国派大将去打楚国,并攻下了楚国的首都。屈原知道后伤心的大哭,当时他已经是一个62岁的老人了。最后他就在五月初五抱着石头跳下了汨罗江。附近的人去找他,结果没找到,就把饭撒到水里,年年都这样。以后,人们把盛着米饭的竹筒改成粽子,划小船改成赛龙舟,把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最后变成全中国的一种风俗了。
读着读着,我感受到了伟大的爱过大诗人的作为,屈原的爱国精神感动了我,而楚王把忠臣革了职却重用小人,楚国灭亡也是早晚的事了。
读《屈原》有感
端午节汨罗江边的诗--读《屈原》有感
空气开始凝固,风欲呼不能。
你最终还是来到了汨罗江岸,颜色憔悴,面容枯槁。
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遭遇,不公平的议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你最终选择了与日月争辉,和天地共存。
用尽力气,抹不去你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的左膀,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想当年,你是多么的精明强干。你是多么的能言善辩,你又是多么的明子制乱。现在你却安静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旁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语妒君子之才,于是你,被疏远了。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精魂。你赋《离骚》,写下了内心的困苦和悲愤;亦余心之所善兮,谣琢谓余以善淫。是的,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一败涂地。
风,还是很寂寞,在云中翻过的是月的清波。
你正直前行,你竭尽忠智!但你终日被诽,你心里怎能无怨无悔呢?
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终选择了与汨罗江为伴。这一天你站在汨罗江口,颜色憔悴,面容枯槁。就连渔夫也能看出你心中的那股不平之气。当他问你为何出现在此时,你终于道出了心中的不快: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你宁愿“赴长流而莽于江鱼腹中”,也不愿以皓皓白云,而蒙世之温。这就是你,今大地为之自豪的脊梁。
你,就在这一年,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你对朝廷的怨恨,既然匆匆地来,为何不匆匆地去?
沉沦的光明中烁烁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一颗不屈的心,一首不朽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