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夸父山和桃林塞的历史典故
夸父山和桃林塞的历史典故
从前的灵宝县不是今天的这个名子,叫做桃林,又叫桃林县。桃林县西有座夸父山。这里一直流传着“夸父追日”的故事。
上古时候,我国北方高高的成都载天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族叫夸父族。这个部族的头人夸父,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有不平凡的的意志。
那时候,世界上很荒凉,毒蛇猛兽横行。夸父为丁本部族的人们能活下去,每天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率领本族的男女,在斗争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夸父把捉到的凶恶的黄蛇绑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抓在手里,高兴得哈哈大笑。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样的太阳晒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使人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夸父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赶上太阳,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使唤。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去追赶它。夸父身高力大,一迈步,震得大地直摇晃。他一脚踏下去,就在浙江临海县的复釜山上,留下一个长长的'巨人脚印。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中午,夸父追赶太阳来到湖南沅陵县一带,他跑得又饿又累,就停下来用三块石头支起锅来做饭。他吃完饭,见太阳已经偏西了,就赶紧迈开大步又追了上去。后来,这三块支锅石就成了辰州东面的三座大山。
太阳快落山了,夸父离太阳越来越近。到了甘肃东部的泾川县,他停下来歇一会儿,把鞋里的土块、石子往外一倒,就成了一座小山。现在人们叫它“振履堆”。夸父跨过一座座高山,穿过一条条大河,在禺谷眼看快要追上太阳了,这时,别提他心里多高兴了。当他伸手就要捉住太阳的功夫,突然,感到头昏眼花,竟渴得晕过去了。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他站起来走到东南方的黄河边,伏下身子,猛喝黄河里的水,黄河水被他喝干了,又喝渭河里的水。谁知道,渭河里的水也被他喝干了,还是不解渴。这时,他又打算去山西雁门山一带,去喝大泽里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累太渴了,当他走到华山以东、灵宝以西不远的地方,身体再也支持不住,就倒下去死了。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现在灵宝县西三十五里灵湖峪和池峪中问的夸父山。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桃林的地势险要,以后人们就把这里叫做“桃林塞”。
夸父死了,他的后代子孙就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儿育女,传业后世。夸父的子孙居住的村子,就是今天夸父山下的“夸父营”。
第二篇:相关历史成语和典故
纸上谈兵:即在纸面上谈论打仗,现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典出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名将照奢之子赵括,年轻时期学习兵法,谈起兵事连他父亲也自愧不如。后来秦赵大战,他接替了廉颇的职位,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将白起率兵打败,致使40余万赵军被坑杀。
洛阳纸贵:现比喻作品为世人所重视,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在西晋时期,出现了一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左思,他曾经作了一部《三都赋》在京城广为流传,人们连连称赞,竞相传抄,使洛阳的纸昂贵起来。
毛遂自荐:毛遂自己推荐自己,现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典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生而出,陈述厉害,楚王才出兵救赵。
退避三舍:退后就九十里,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晋公子重耳(晋文公)在楚国逃亡时,楚王问他将来准备怎么报答自己。重耳说,将来晋楚交兵,定当退避三舍。后来晋楚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撤军九十里。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口水,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典出自《世说新语 假谲》,曹操率领部队讨伐张秀,天气酷热,骄阳似火,为激励士气,曹操谎称前面有大梅林,梅子甘酸可以解渴,于是大军加快了行军速度。
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安全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的归还主人。典出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受命带宝物去秦国交换15座城池,见秦王没有诚意,便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和氏璧完整的回归赵国。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典出自《史记 秦始皇本纪》,赵高为了检验朝中大臣对他的忠心程度,特地献上一只鹿给秦二世,说这是马,并且讯问群臣。结果,说是鹿的人都被赵高给害死了。
三顾茅庐:原指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现比喻真心实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典出自《出师表》,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辅助自己完成国家的统一。第一次、第二次拜访,诸葛亮都不在。当刘备第三次来到茅屋时,诸葛亮正在睡觉,为了不打扰他,刘备在台阶下恭敬的等候。诸葛亮见刘备诚心诚意,便答应与他共谋大业。
投笔从戎: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放弃文职或官职,投身军队。典出自《后汉书 班超传》,班超年少时随父母迁至洛阳,受雇于官府,抄书取酬。有一次,班超投笔叹道:“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为国立功,怎能一辈子和笔砚打交道呢?”身边的人笑他不自量力,班超感慨的说:“小子安知壮士志哉!”不久,班超弃文从武,跟随窦固建立了功勋。鸡鸣狗盗:学雄鸡啼叫,装狗进行盗窃。比喻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本领低下的人。也指微不足道的本领或偷偷摸摸的行为。典出自《史记 孟尝君列传》,齐国孟尝君出使秦国的时候被秦昭襄王留下来,并准备将他杀掉。孟尝君门下的一位食客将秦王的狐白裘盗出来送给秦王最宠爱的妃子,使秦王放掉孟尝君。在半夜出关的时候,另一位食客学鸡叫,骗开了函谷关的城门,孟尝君安全地返回齐国。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典出自《庄子 秋水》,河伯是黄河的一位河神,他自以为黄河是世界上最大的河,但有人告诉他黄河东面的北海比黄河大多了。河伯不信,亲自来到北海,一眼望去,只见汪洋一片,无边无际,深有感触。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典出自《左传 僖公五年》,春秋时期,晋献公将美玉和宝马送给虞国国君,想借道消灭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劝阻道,虞国和虢国就像嘴唇和牙齿的关系,没了嘴唇,牙齿会感到寒冷。虢国被消灭,虞国也难保了,不能借道。虞国国君不听,最后也被晋国消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典出自《列子 汤问》,春秋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人,善于弹琴,钟子期则善于听琴。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会说:“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钟子期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钟子期死后,伯牙失去知音,再也不弹琴了。
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典出自《史记 项羽本纪》,项羽在和刘邦争霸的过程中,被围困于垓下。刘邦用计,让包围的汉军唱楚歌,项羽以为楚地被占领,导致军心涣散,在绝望中自刎而亡。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典出自《列子 天瑞》,春秋时期,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突然塌下来,地突然陷下去。为此,他整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后来有人告诉他,天是不会掉下来的。
奇货可居: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典出自《史记 吕不韦列传》,吕不韦到赵国经商,看到秦国公子异人留在赵国做人质,便认为机会来了,在这个特殊的商品身上投资。后来异人继承了王位,吕不韦也因此拜侯封官。
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典出自《韩非子 喻老》,齐威王继位三年,一直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大臣淳于髡用隐语劝诫齐威王:“臣听说有一支大鸟,三年来不飞也不叫,这是怎么回事?”齐威王知道是在说自己,便答道:“此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以后,齐国在他的治理下,迅速强盛起来。
一衣带水: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典出自《南史 陈纪下》,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志在统一全国。经过几年的准备后,隋文帝下令伐陈。在出发前,他对大臣说:“我是天下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样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
围魏救赵:现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典出自《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围困赵国都城,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名田忌为主帅,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在救赵途中,孙膑出主意,让齐军直接袭击魏国的都城,既能解赵国之围,又能重创魏军。结果,庞中计,在回国途中遭到埋伏,损失惨重。
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典出自《战国策 燕策三》,战国时,秦国要攻打燕国。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去刺杀秦王。荆轲带着燕国的一份地图归降秦国。当秦王打开地图展到尽头时,藏在里面的匕首露了出来,荆轲拿着匕首刺向秦王,结果反被秦王杀死。
半途而废:路走到一半停了下来。比喻事情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典出自《礼记 中庸》,战国时期,乐羊子外出求学。有一天,他因为想家就回来了。其妻子知道后,拿起剪刀将织好的布剪成两段,并说:“这布是我辛辛苦苦织出来的,现在我把它剪断了,就等于以前的辛苦白费了,你拜师求学也一样。”于是乐羊子离开家继续求学去了。
房谋杜断: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典出自《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一次唐太宗与文昭商量事
情,房玄龄感慨地说:“非如晦莫能筹之。”等到杜如晦来到时,杜如晦立即分析房玄龄的计谋做出决断。他们两人合作得十分融洽,人称房谋杜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身经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典出自《后汉书·班超传》,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与鄯善王互通友好。鄯善王当即表示愿意与汉朝建立友好关系。但不久,匈奴使者来了,鄯善王对班超的态度冷淡了下来。班超对随从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们趁着天黑一句消灭了匈奴使团,鄯善王与超重归于好了。
第三篇:围棋的历史典故和发展历史
围棋的历史典故和发展历史
(七)2007-09-25 09:41
濑越宪作、吴清源访问中国
1942年10月,日本濑越宪作(当时八段)、吴清源(当时八段)、桥本字太郎(当时七段)、井上一郎(当时四段)等一行六人访问上海、南京。10月11日,濑越等日本棋手连同当时已在上海的上田一郎四段、仲田见三段,与中国
棋手顾水如、陈藻藩、王幼宸、董文渊、朱郇膏、吴浣(吴清源之兄)等6人分别对局,双方鏖战近六个小时,仅有2局结束,可见双方棋手对这场比赛都极为重视,全力以赴。其中有一些趣闻,后来被棋界传为佳话。如濑越让陈藻藩二子局中,陈利用先占两个空角的优势,一连走了近30步模仿棋。陈藻藩这盘棋也就成为让子棋中的「奇局」。再如吴清源让王幼宸二子局中,双方弈了6小时仅下了70手,这倒不是双方都比较谨慎,实际上吴清源思路敏捷,下子较快,而王幼宸则苦思焦虑,踌躇再三,故耗时较长。他的善于长考,也因此大大出名。
16日,日本棋手到达南京。此时在南京的北京棋手金亚贤、邵继廉、王德深与当地棋手联合应战。在两场11局比赛中,除金亚贤受二子战和濑越以外,其余十局均告失利(打挂二局)。其中年方17岁的青年棋手邵继濂以出色的棋艺而引人注意。邵乃北京求实中学学生,与吴清源、桥本宇太郎对弈均受二子。日本棋界评论他的棋有天赋,也有俗着,倘能精心磨砺,将来可成大器,因此建议他赴日留学深造。但邵继濂最终还是放弃了围棋,而选择专攻学业的道路。
10月下旬,日本棋手返回上海。29日,中日12名棋手欢聚上海魏家花园,举行联棋友谊比赛,盛况空前。
11月4日,吴清源与桥本宇太郎在上海青年会作公开快棋表演,入场券立刻被抢购一空。比赛时,会场气氛异常热烈,两位围棋艺术家的高超技能,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直到10年以后,濑越先生回忆当时的情景,仍感叹不已;「听讲者来临,拥挤一堂,几无插足之余地。」这次濑越宪作、吴清源等人来访意义不比寻常。吴清源巳成长为日本举世瞩目的第一高手,以他是中国人和他所得的成就,在日本侵占的沦陷地区,激起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因此所到之处,倍受热烈欢迎。此外,凡在这次访问中正式上场的我国棋手,都被日本棋院授予段位证书。1916年本因坊秀哉访华时,曾授予顾水如、段骏良等人段位。1926年日本棋院也曾授予张澹如、王子晏、陶审安三段证书。但这次访问被授予的人数最多。统计如下:
四段:顾水如、刘棣怀、张澹如、魏海鸿、王子晏、雷溥华。
三段:王幼宸、金亚贤、陈藻藩、吴浣、邵继濂。
初段:董文渊、朱郇膏、范德民、王德深、陆曙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四段6人,是在日本棋手来中国之 前已被内定要授予四段。其它棋手则根据这次访向时的战绩分别授予段位的。
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后,长城内外战火连天,各地的围棋组织纷纷瓦解,棋手们各散东西。后来在沦陷区上海、汉口、青岛、开封等地又相继建立了一些零星的围棋组织。此外还有两个以汉奸政权名义建立的棋院:
1941年,东北满洲国推出「满洲棋院」,又称「日本棋院满洲别院」,棋院的理事长等均由日人出任,曾举办过「全满围棋选手权战」。1943年,伪华北临时政府又搞了个「华北棋道院」,由王克敏挂名总裁。
大致可以说,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时,我国一流棋手尚无一人达到日本专业五段的水平。这次日本棋院对我国棋手授予段位,潜在的影响是深远的,直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国内仍以这次段位获得者的棋力水准,作为比较棋力的,「尺度」,用以衡量其它棋手所达到的棋艺等级。濑越、吴清源这次访问以后,由于抗日战争接近最后的关头,日本棋手不再访问中国。据记载,11943年间魏海鸿、王幼宸曾战胜居住上海的日本上田一郎四段。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两国在经济、文化方面都遭受严重破坏:日本面临着重建国家的向题,而在中国,又开始新的内战。由于这种种因素,中日两国的围棋交流暂告中断,从1945年至1949年间,中日围棋界基本没有什么交往。
第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人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围棋这门古老的思维竞技艺术再度备受重视。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特别围棋予以高度的评价,并积极倡导。
50年代初,各级围棋比赛开始列入各级体委的工作议事日程,1957年开始定期举行比赛。
早在1950年,陈毅就说过:「围棋是中国创始的。现在日本的水平比我们高,我们一定要赶上和超过日本。」可以说,自1949以来的二十多年,中国围棋事业的每一个发展,都和陈毅的推动分不开。
1957年底,中国举行了一次全国围棋比赛,前三名为:刘棣怀(上海)、王幼宸(上海)、过惕生(北京)。
1960年《体育报》发表了《提倡下棋》、《积极组织棋类活动》等社论;第一个专门的围棋刊物《围棋》在上海问世;多次举行中日围棋比赛;老一辈围棋运动员(如刘棣怀、过惕生等)又重出江湖了。各主要大城市相继成立了棋社。
1961年成立了国家围棋集训队。1962年,成立了全国围棋协会,国家体委副主任李梦华担任主席,陈毅担任名誉主席。围棋事业走上了正轨。
在新中国成立的最初几年,我国的围棋水平仍以「南刘北过」为最高代表。1960年,中国和日本举行了第一次围棋比赛,日本的阵容是:
名誉九段濑越宪作
九段 田荣男
九段桥本宇太郎
七段濑川良雄
六段铃木五良
在日本棋手对中国棋手让先的三十局中,中国棋手二胜一和二十七负。1961年,日本女棋手伊藤友惠五段在分先对局中,对王幼宸、崔云趾、魏海鸿、过惕生、刘棣怀五名老棋手,八战八胜。可见双方水平仍有很大距离。
「长江后浪推前浪」,60年代开始,以青年选手陈祖德为代表的一批新生力量迅猛崛起,成为中坚和主流,取代了「南刘北过」的时代。陈祖德的棋风刚烈中有绵柔,宏博中寓精微,着棋大刀阔斧而又严谨慎密。
1963年9月,陈祖德与日本围棋代表团团长杉内雅南九段在北海公园悦心殿下了一局很有名的棋。这一局棋下了足足十小时,局势极其细微。当走到最后几手单官时,陈祖德发觉自己左上角黑棋还未活净,但补一手就要损二目,怎么办?幸好陈祖德以点目快著称,他能在一分钟的读秒时间内用十多秒点算双方地盘,再用余时考虑着法。他很快地就算出黑盘面多三目,于是在角上补了一手,结果当真是一目胜。
1964年全国比赛中,首六名是陈祖德、吴淞笙、沉果荪、黄永吉、王汝南、罗建文,其中五人都是在新中国成长的青年。
与陈祖德同时成长起来的还有思维清晰、算路精深的吴淞笙,风格简洁明快、善用逻辑推理的罗建文及着法周到的沉果荪等人。这批优秀青年选手继往开来,取代了「南刘(棣怀)、北过(惕生)」数十年分掌天下的局面,开一代清新慎密的现代棋风,为中国围棋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这批青年选手大都在二十左右,精力充沛,勤奋好学,前途无可限量。
1964年,陈祖德终于在分先贴目比赛条件下第一次战胜了日本九段棋手岩田达明,破了纪录。
日本的 原武雄八段(当时)也是陈祖德的老对手。1965年,原率团来访,与陈祖德比赛了5局,2胜2负1和平手,第6局,也是最后一局,在杭州比赛。本来二人在棋盘上是针锋相对的,此局 原却一改常态,下得迂回曲折,有时还送吃两三子。等到中盘时,陈祖德才恍然大悟,中计了。对方的阵地己深沟高垒,牢不可破了,终于败了给 原。事后陈祖德才知道,在日本有两个最高纪录:吃子最多的是伊藤友惠,而弃子最多的,恰恰就是 原武雄。
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966年4至5月,举行了全国棋艺锦标赛的围棋赛,结果前六名为陈祖德(上海)、吴淞笙(上海)、罗建文(福建)、王汝南(安徽)、黄良玉(福建)、张福田(北京);少年组前六名为:马宗存(四川)、张成华(四川)、杨晋华(山西)、侯世明(四川)、张少明(河南)、雷贞倜(四川)。
正当我国棋坛欣欣向荣,大有起色之际,十年**开始了,茫茫浩劫,围棋自然劫数难逃。项目被取消,比赛被停止,专业队伍被解散,棋手下放到农村工厂。除少数人在业余坚持孤军奋战、独立研究之外,大多数人忍痛改行,棋艺荒废,棋坛一片荒芜。
粉碎「四人帮」之后,百废俱兴。1972年陈毅逝世,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继陈毅之后担任了围棋协会名誉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的第三十四章中,明确提出围棋要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把围棋列入国家发展计划之内,历史上可算是第一次。
1973年,中国和日本恢复了中断了六、七年的围棋交往,并将每年一来一往的访问比赛改为每两年一来一往,虽然竞赛的气氛浓烈了,但日本方面似乎没有将中国放在眼内。这一年,日本派来的棋手中只有两个九段,但结果却取得了40胜2和14负的成绩!无形中加强了日本棋手的傲气。不过,无论如何,自此年起,中国的黄德勋、沉果荪、吴淞笙、聂卫平、华以刚、曹志林、王汝南、陈嘉锐、孔祥明、江鸣久、马晓春、曹大元、程晓流、王群等一批青年棋手陆续都有战胜日本九段棋手的纪录了。
一面倒的情况持续到1982年。当年中国棋手访日比赛,突然间爆发出43胜13败的「反常」纪录,令日本人不得不对中国围棋界的进步刮目相看。1983年,日本罕见地组成强大的访华围棋代表团,以「人肉计算机」石田芳夫为首、超一流九段小林光一为副,声言要在五十六盘比赛中拿下四十盘。结果是日方以三十一胜二十五败的成绩小胜。
1985年,中日围棋擂台赛(China-Japan Super
Match)终于诞生了。该赛由日本棋院、中国围棋协会、《新体育》、《朝日新闻》、NEC等协办。
聂卫平以其沉雄、博大的棋风,炉火纯青的棋艺,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多次夺魁。就在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力挽狂澜,一举击败了日本三位高水平的棋手,为中国队取得最后胜利,鼓舞了围棋界人士及广大爱好者们。
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8:7中方胜(84.10.16-85.11.20)
场次中方日方场次中方日方
1汪见虹依田纪基9钱宇平小林光一
2江铸久依田纪基10曹大元小林光一
3江铸久小林觉11刘小光小林光一
4江铸久淡路修三12马晓春小林光一
5江铸久片冈聪13聂卫平小林光一
6江铸久石田章14聂卫平加藤正夫
7江铸久小林光一15聂卫平藤泽秀行
8邵震中小林光一
第二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9:8中方胜(86.3.21-87.4.30)
场次中方日方场次中方日方
1芮乃伟楠光子10刘小光小林觉
2芮乃伟森田道博11马晓春小林觉
3芮乃伟今村俊也12马晓春片冈聪
4张璇今村俊也13聂卫平片冈聪
5钱宇平今村俊也14聂卫平山城宏
6钱宇平小林觉15聂卫平酒井猛
7卲震中小林觉16聂卫平武宫正树
8曹大元小林觉17聂卫平大竹英雄
9江铸久小林觉
第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9:8中方胜(87.5.2-88.3.14)
场次中方日方场次中方日方
1杨晖小川诚子10钱宇平山城宏
2杨晖宫泽吾朗11芮乃伟山城宏
3刘小光宫泽吾朗12江铸久山城宏
4刘小光石井邦生13曹大元山城宏
5刘小光小林觉14马晓春山城宏
6刘小光工藤纪夫15马晓春武宫正树
7刘小光大平修三16马晓春加藤正夫
8王群大平修三17聂卫平加藤正夫
9王群山城宏
第四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7:2日方胜(88.3.17-88.12.18)
场次中方日方场次中方日方
1俞斌依田纪基6马晓春依田纪基
2陈临新依田纪基7聂卫平依田纪基
3王群依田纪基8聂卫平淡路修三
4刘小光依田纪基9聂卫平羽根泰正
5江铸久依田纪基
第五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8:3中方胜(89.5.16-90.7.1)
场次中方日方场次中方日方
1杨士海依田纪基7俞斌山城宏
2杨士海苑田勇一8俞斌石田芳夫
3张文东苑田勇一9俞斌 田荣男
4张文东羽根泰正10钱宇平田荣男
5张文东大平修三11钱宇平武宫正树
6张文东山城宏
第六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8:7日方胜(90)
场次中方日方场次中方日方
1郑弘小松英树9陈临新淡路修三
2郑弘小县真树10俞斌淡路修三
3郑弘依田纪基11俞斌小林觉
4郑弘片冈聪12刘小光小林觉
5廖桂永片冈聪13聂卫平小林觉
6梁伟棠片冈聪14聂卫平羽根泰正
7张文东片冈聪15聂卫平加藤正夫
8张文东淡路修三
第七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7:5日方胜(92.4.1-93.6.10)
场次中方日方场次中方日方
1刘菁小松英树7俞斌小林觉
2吴肇毅小松英树8马晓春小林觉
3郑弘小松英树9马晓春山城宏
4郑弘依田纪基10马晓春片冈聪
5张文东依田纪基11马晓春淡路修三
6俞斌依田纪基12聂卫平淡路修三
第八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7:3日方胜(93.5.31-93.12.6)
场次中方日方场次中方日方
1周鹤洋加藤充志6陈临新结城聪
2邵炜刚加藤充志7陈临新小松英树
3汪见虹加藤充志8马晓春小松英树
4张文东加藤充志9聂卫平小松英树
5陈临新加藤充志10聂卫平依田纪基
第九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6:3中方胜(94)
场次中方日方场次中方日方
1常昊山田规三生6陈临新山城宏
2刘小光山田规三生7曹大元山城宏
3刘小光小松英树8曹大元片冈聪
4刘小光依田纪基9曹大元加藤正夫
5刘小光山城宏
第十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7:3中方胜(95.4.17-96.3.30)
场次中方日方场次中方日方
1华学明加藤朋子6常昊小林觉
2华学明三村智保7常昊林海峰
3常昊三村智保8常昊大竹英雄
4常昊森田道博9俞斌大竹英雄
5常昊柳时熏10马晓春大竹英雄
第十一届(最后,第十二届开始改名)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7:2中方胜(96)
场次中方日方场次中方日方
1丰云西田荣美6常昊柳时熏
2丰云羽根直树7常昊依田纪基
3王磊羽根直树8常昊小林觉
4常昊羽根直树9常昊大竹英雄
5常昊王立诚
十一场总成绩是中国七胜四败(中中中日中日日日中中中)。
1978年,中国第一次举行女子个人赛,四川姑娘孔祥明以全胜的成绩取得冠军。同年,孔访问日本,和日本女子围棋冠军小林千寿五段对垒,三局全胜,成为轰动日本的新闻。孔被誉为「实际上的世界女子第一」。
八十年代后期,「天元战」、「名人战」等新闻棋赛先后诞生,后来都发展成为中、日头衔获得者之间的比赛。
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5月在日本举行的第七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陈嘉锐代表香港取得了亚军(冠军是中国汪见虹)。
1992年北京成立了中国棋院,设施一流,成为中国棋手活动的中心。
目前,除国家举为专业性的比赛外,还由地方和社会各界举办如「新体育杯赛」、「国手赛」、「陈毅杯赛」等各种形式的比赛。大学生围棋赛、少年儿童围棋赛也相继举办。不少高等院校还开设了围棋选修课。中小学生课外活动不少以围棋为主要项目。青年不仅把围棋当作一种业余爱好,更把它当作一种训练思维,提高智力的运动。近年来举办的青少年围棋赛,像罗洗河、常昊等年轻棋手表现出令人赞叹的棋艺,成为我国围棋事业后继之人。
第四篇:成语和历史典故中的中国文化意蕴
中国文化专题
课 程 论 文
题目成语和历史典故中的中国文化意蕴序号
学院与专业外国语学院日语1301 成绩 姓名许志武学号 1311030129
成语与历史典故中的中国文化意蕴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构成了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中国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内容庞杂而又包容的中国连绵不断的历史和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和灵魂。在庞杂而又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成语和历史典故无疑是其中的璀璨的明珠。中国社会长达五千年,连续不断的纷繁多彩的历史故事或奇人异事或历史经验教训多以成语典故的形式在民间流传至今。譬如,韩愈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沉鱼落雁”、“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引狼入室”。
中国文化繁杂,包容性极强。关于中国人的一些根深蒂固的一些文化遗风势必要在中国文化中找到答案。关于中国的成语与历史典故必然离不开中国古代经典的“信、忠、孝、志、德、谋、义”。“一诺千金”的季布、“千里走单骑”的关羽、“破釜沉舟”的项羽,“兔死狗烹”的韩信、“闻鸡起舞、凿壁借光、甚至是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七擒孟获“的诸葛亮。还有“孟母三迁”、“相濡以沫”、“同室操戈”、“黄粱一梦”、“鲤跃龙门”、“点石成金”、“舍生取义”、“士为知己者死”、“知耻而后勇”、“刎颈之交”、“自强不息”等等成语典故及其代表中国的文化意蕴。聂政、豫让、专诸、孟子、季布、关羽、苏秦、吕蒙、张良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人物。
对于中国的文化典故本文探讨中国的“义”、“忠”、“信”、“志”。“义”是中国古代文人、哲人机器追求并且实践的一个及其志高的人生目标。“义”在古代是一个哲人喜欢讨论的范畴。在对待生于死、利与义的问题上,两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孟子曾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从此,舍生取义成为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作为一种进步的人生观被一代代仁人志士当作评估人生价值的标准。这种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一直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侠胆的荆轲,高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终于血洒秦宫,慷慨就义,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留于后世的状元郎文天祥,用自己的生命为舍生取义作了最好的注解;直至近代,“一腔碧血勤珍重”的秋瑾女侠、“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先生,无不是舍生取义的楷模。人的生命是非常宝贵的,但是有比人的生命还宝贵的东西,就是“舍生取义”。
“忠”是中国封建王朝及其推崇的一种品质。忠诚和信义为中心的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朝历代关于被供奉由人成为“神”就是一个列子。忠诚和信义为中心的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代王朝把关羽当做“忠义”的化身,关羽的地位被抬得越来越高,“由侯而王”,“旋而进帝”,最后被尊为“武圣人”。陈隋间,佛都徒假托关羽显灵,在当阳首建关庙。唐建中三年(782年),关羽被列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放进武庙,配享姜太公。宋代以后,关羽便被带上“武圣”的桂冠。默默无闻了800年的关羽,被宋徽宗连升三级: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宁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元文宗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明神宗封之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又把关羽庙长格为“武庙”,与文庙—孔庙并列。在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三国戏”热,许多著名的剧种都有相当数量的“三国戏”和“关公戏”。“忠”与“义”在先秦之前,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在儒家的经典思想里,“忠”指的是尽心竭力为人办事,当时并不分对上与对下。正如孔子所说,“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而“义”则是指“事之宜”,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标准。《礼记?中庸》指出:“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也说得很明确:“行而宜之之谓义”。先秦以后,随着封建君主制意识形态的确立,“忠”的概念逐步转化为下对上、特别是臣对君的道德观念;而“义”的概念,则逐步转化为同类人之间互相对待的道德观念。汉代以后,随着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忠义”开始连缀出现。人们用“忠义”来称赞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说明他既能对上讲忠,也能对同类人讲义。后来随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巩固与发展,“忠”的含义越来越固定,直至被完全局限于君臣之间的个人单向度关系中。而“义”的含义却在表现同类人的关系这个大范围内越来内涵越丰富,甚至成为地方武装联合,民间组织结盟的一种精神纽带。这种臣民之间结义行为,显然对巩固封建皇权统治地位不利。于是,为了防止这种“义”的观念越出“普天之下莫非王臣”之“轨”,朝廷的谋臣策士们便有意在“忠义”二字连缀上下功夫,努力把臣民之间的结义,控制在为朝廷尽忠的政治框架内,努力用“忠”来诱导“义”效力朝廷。这也是中国统治者推崇“忠”的真正动机所在。忠君报国,受到历代褒扬;忠君招安,则遭到无情鞭笞。远的且不说,同样发生在大宋王朝的几桩与“忠义”有关的传奇故事,就显得泾渭分明:“满门忠烈”的杨家将,保的是大宋江山;铁面执法的包拯,为的是宋王爷的社稷;“精忠报国”的岳飞,也是为的南宋朝廷。他们都被历代推崇备至、褒扬有加。提到“忠心报答赵官家”替天行道的宋江,人们就谈《浒》色变了,这无疑反映了统治者的真实想法。
“信”是中国文化里面独特的,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古代有“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子杀猪在中国可谓脍炙人口,曾子与其妻将要去市场,年幼的的孩子想要跟随父母一同前去,一边走,一边哭,曾妻不愿让其跟随,于是就哄骗孩子说:“你回去,等我们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就同意了。不久,曾子与其妻归来,曾子提刀捉猪便杀,其妻连忙阻拦,说:“哄孩子的不可当真,”然曾子却反驳妻子的的观点,说:“千万不能骗孩子,孩子小,不懂事,作为父母如果今日失信于孩子,如果孩子将来跟我们学骗人,我们将来还如何教孩子为人立身。”最后,曾子不顾妻子的反对毅然杀猪,不肯失信。商鞅立木为信民无信不立、季布一诺诚信能赢得人心赢得帮助、杨震“不受四知金”不自欺才是真正的诚信。
“志”可谓是中国的历史一大亮点。不论是陈胜的鸿鹄之志,还是项羽的破釜沉舟,或者战国“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都是后世推崇的楷模。西汉有投笔从戎的班固,近代又弃医从文的鲁迅,弃医从文的孙中三。东汉末年,有一个人名叫董遇,他从小喜欢学习。不管走到哪里,他身上总是带着书,一有时间就坐下来学习。后来,董遇成了大学者。有人问董遇:“你是怎么读书的?”董遇回答:“我遇到读不懂的书,就反复地看,反复地读。”这个人反问:“反复读一本书,哪有那么多时间呢?”董遇说:“那就利用‘三余’的时间。”这个人好奇地问:“什么是‘三余’的时间?”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剩余,夜晚是白天的剩余,下雨天是晴天的剩余。只要用好了这‘三余’时间,就有时间读书了。”,孔子“三十而立”,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父亲死得早,家里很穷困。孔子的母亲带着他,靠给人洗衣服、做针线维持生活。而孔子从小就勤奋好学,他一边干活,一边学习,读了很多诗书,并学会了各个国家的礼仪。随着孔子的学问越来越深,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慢慢地有许多人来向他求教学习。在孔子30岁那年,他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塾。只要是诚心来学习的人,不分贵贱,孔子都用心教导。由于孔子知识渊博,而且课也讲得好,所以他的弟子越来越多,他的私塾最终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支持。战国苏秦也是古代学人之楷模,苏秦从鬼谷子学成之后,出游数载,一无所成,搞得“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感叹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苏秦苦读太公《阴符》之时,每逢困乏欲睡,便用锥自刺其股。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光辉的一笔,中国文化中,“志”更多的和自己的出路仕途联系在一起,无论是班超、还是苏秦奋发图强的直接目的就是实现自己的价值。“忠”、“信”、“志”、“义”为核心的中国成语或者历史典故,构成了中华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也正是由于有了“忠义文化”和“诚信、义理文化”中国的优秀文化才得以发扬光大。拾取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并加以吸收创新,这或许就是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的任务。
第五篇: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历史典故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历史典故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倾项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已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过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前边讲的儿个神话,说明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