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遗愿清单》观后感
电影《遗愿清单》观后感
遗愿清单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玩转生前事,讲述两个将要死去的老人不愿意呆在医院等死,果断列出清单,把想要做的事情统统的完成一次,最后两人被葬在高山之巅,完成了最后一个遗愿,欣赏壮丽的风景。电影看完的时候,又是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说实话,两位男演员非常的出色,对于人物的把握很到位。
电影很普通,没有错综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投资庞大的特效。两位老人像是在娓娓和你对话一般,讲述着他们的故事。说实话,吸引我的是这个电影题材,同类型探讨死亡的影片确实不多,因为这种片子通常没有市场,而且死亡这个话题也很沉重,所以很多电影也都绕道而行。遗愿清单上映后,也确实经历了两边倒的评论,有说好的,也有摇头的。
通常人们都不想知道自己确切的死亡时间,人们总是愿意相信一切都会天长地久。可是这又是非常没有常识的一件事,人总要死的,而且有时候会很突然,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候离开你所熟悉的一切,这并不是电影,而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说不定有一天也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地震、海啸,也许是一场急病,甚至有时候无意中的摔倒都会要了我们的小命,谁知道呢,人生充满了未知和惊喜。
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的愿望都实现了吗?或者说,这一世活够了吗?还想做什么呢?电影最后的时候,卡特对着爱德华说,上天堂必须回答正确两个问题:1,你找到生命中的快乐了吗?2,你为他人带去快乐了吗?
经常听到很多人讨论生命的意义,也经常听到人们说诸如: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或者改变世界就是生命的意义,也有人会说信仰和爱。更有洒脱的人会说痛快喝酒痛快吃肉就是人生的意义。的确,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所以生命的意义对于每个人都会不同。唯一相同的就是,在我们得知就要死亡的时候,总有那么多未完成的事情来不及履行,甚至好多都是想了无数遍的事情了,带着遗憾死去谁都不愿意,可是为什么平时活着的时候总也想不起来做呢?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去,总以为我们时间很多。
遗愿清单这部电影其实是想告诉我们,把握现在。没错,不管明天会发生什么,我只在乎现在,也就是活在当下。心里的愿望在有机会的时候不要放弃,要勇于追求,因为每个人都不知道明天我们会在哪里。
与活在当下意思接近的一句话就是,每天都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曾经一段时间,我非常喜欢这句话,把它当成是自己的坐标来执行,那段时间,我发现自己的行动力变得非常的好,拖延的习惯也改善很多,可见,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总是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我们还有太多的时间可以挥霍,可是事实上呢,也许每天都是我们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了,所以,朋友,开始行动吧,不要让人生充满遗憾,至少,把我们想了很多遍的事情去做了吧,因为时间不等人,不是吗?
第二篇:电影《遗愿清单》观后感
The Bucket List《遗愿清单》 Thomas: What the hell are you doing here?
Carter Chambers: Fighting for my life.You?
两个老头儿。
一个是黑人机械工卡特,话不多,博学,一直梦想当历史教授。一个是亿万富翁爱德华,社会地位极高,话唠,暴脾气,幽默。因为癌症,住进了同一间病房。
第一次见面很不友好,爱德华问他的助手汤姆,那他妈是谁啊?卡特接着反问,你他妈是谁?
慢慢地,习惯了躺在旁边的那个老家伙。
目睹了彼此病痛难捱的时刻,半夜吗啡药效消退后被痛苦折磨得发抖的时刻,化疗后一次又一次呕吐的时刻。
期间,有一搭无一搭的聊天。聊聊彼此的家庭,想法,对化疗的看法,甚至对自杀的看法。
关于死亡,他们说,每个人听到自己要死的消息后,都会出现五个阶段:拒绝,愤怒,妥协,沮丧,接受。而他们目前,都处于第一阶段。他们还互相开玩笑,互相损对方,然后嘿嘿一笑。
比如,卡特总有亲人探望,妻子,儿子。相比之下,爱德华显得孤伶伶。爱德华在卡特妻子离开后闭着眼睛对他说,作为一个公众健康专家(他所在的医院,是他开的),我认为被探望者烦死的人远比病死的多。
比如,爱德华超爱美食,大吃大喝,他说,美食能振奋精
神。吃过后,却因为病情,不得不大吐特吐。卡特嘲笑他,美食灌进了马桶里。就这样,他们从开始的彼此排斥,到后来的惺惺相惜,友谊建立起来。
这种友谊跟和其他任何人的都不同。其他人,是一起面对生活,工作,各种各样的事务,但他们两个是一起面对死亡。
一天,医生过来对爱德华宣判,结果出来了,还有六个月,幸运的话,最多一年。随即,卡特的宣判书也到:最多还有一年,基本上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两个人都是面无表情,寂静,沉默,他们互相看着对方。我相信,那一刻,他们的内心,经历了很多。
最后,卡特打破沉默:想玩牌吗?
爱德华微微一笑:就怕你不问。
死亡,真是个宏大又神秘的话题,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都见过,每个人都熟悉,但每个人都不了解。能够真正去了解的机会只有一次,亲身体验的机会只有一次,但这样的体验过后,便永远无法折回。留给活着的人的,只有神秘和未知。
活着的人活着,像永远也不会死去一样;而死去的人死了,像永远没有活过一样。生和死,是永远无法沟通的两个世界,永远无法沟通。所以,由生到死的这个过程,才显得那么的意义重大。
有生,必有死。
王小波说,令人恐惧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带走的人的体验。
克里希那穆提说,死亡是一道鸿沟,一切哲学都无法逾越,只能止于此。影片中爱德华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在某一天死去。
人总是倔强的物种,在面对未知时,总会尽量去化解那些恐惧,取而代之的是试图了解、接受和不在乎,用的方法是打趣、自嘲、做好准备和唱反调。这也是人的高明和智慧之处。
于是,有了医学,哲学,文学,艺术。
也有了卡特和爱德华的遗愿清单。
清单是机械工卡特提出来的,这曾经是他大学的哲学老师布置的作业,在死去之前,把这一生的愿望列成清单。他的清单是:出于善意帮助陌生人;亲眼目睹奇迹;开一次野马跑车;大笑到流出眼泪„„
坚决拥护和实施的人是爱德华,由此也折射出了二者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一个平淡多思但有些怯懦,一个雷厉风行,他说服了犹豫的卡特——等死是多么悲惨;钱不是问题,我现在唯一有的东西就是钱——并且加进了自己的愿望:跳伞;刺一个纹身;亲吻最美丽的女孩„„
于是,一场隆重的旅行开始了。
跳伞,开跑车,纹身,看金字塔,泰姬陵,去中国,艳遇„„
在金字塔面前,卡特问爱德华两个问题:Have you found joy in your life?(在你的生命中有没有快乐?)Has your life brought joy to others?(你这一生,有没有给他人带去快乐?)
爱德华讲了他跟女儿的故事,他霸道的所作所为,让女儿至今都无法谅解他。他说:我做过的事,并不是每一件都让我问心无愧,但要是再来一次,我肯定还会那么做的。所以,如果因为女儿的恨让我没办法进天堂,那好吧,事情都这样了,我认了。
他们的清单里的愿望就这样一件一件地被完成了,完成一项,就划去一项。卡特病情恶化,他终于说服爱德华去跟自己的女儿和解,而爱德华见到了女儿,还意外地见到了外孙女,他亲吻了他的外孙女——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
爱德华主持卡特的葬礼,他哽咽地说,人生真的很奇妙,三个月前我们是陌生人,我们一起度过了卡特人生最后的时光,那是我最好的时光。说着划去了“出于
善意帮助陌生人”,眼中带着泪光。
不久,爱德华去世。他的助手汤姆
把他们的骨灰埋在里喜马拉雅山,并且
划去了“亲眼目睹奇迹”那一项。
影片的画外音中说,It'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sum of a person's life.I know that when he died,his eyes were closed,and his heart was open.(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到现在都无法下结论。但我至少能我知道,爱德华在离世时闭上了双眼,却敞开了心灵。)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谁都无法下结论,所以人生才丰富有趣而值得期待。死亡是什么?我们更无从知道。总会有一天,谜底会解开。
那么,不要拖到最后,就在生和死的这段路途上,尽早敞开心灵。或许,这也是我们唯一能做的。PS《遗愿清单》(The Bucket List)是由导演罗伯·雷恩拍摄的并于2007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电影讲述两个患了末期癌症的病人如何面对癌症为他们带来的“死刑”,及他们在余下的日子里如何度过丰盛和欢乐的人生的故事。
主要演员
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西恩·海耶斯 Sean Hayes
万象 光影交错王露2009级物流管理(2)班***
第三篇:电影《遗愿清单》观后感六篇
电影《遗愿清单》观后感
文:果然宅
遗愿清单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玩转生前事,讲述两个将要死去的老人不愿意呆在医院等死,果断列出清单,把想要做的事情统统的完成一次,最后两人被葬在高山之巅,完成了最后一个遗愿,欣赏壮丽的风景。电影看完的时候,又是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说实话,两位男演员非常的出色,对于人物的把握很到位。
电影很普通,没有错综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投资庞大的特效。两位老人像是在娓娓和你对话一般,讲述着他们的故事。说实话,吸引我的是这个电影题材,同类型探讨死亡的影片确实不多,因为这种片子通常没有市场,而且死亡这个话题也很沉重,所以很多电影也都绕道而行。遗愿清单上映后,也确实经历了两边倒的评论,有说好的,也有摇头的。
通常人们都不想知道自己确切的死亡时间,人们总是愿意相信一切都会天长地久。可是这又是非常没有常识的一件事,人总要死的,而且有时候会很突然,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候离开你所熟悉的一切,这并不是电影,而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说不定有一天也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地震、海啸,也许是一场急病,甚至有时候无意中的摔倒都会要了我们的小命,谁知道呢,人生充满了未知和惊喜。
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的愿望都实现了吗?或者说,这一世活够了吗?还想做什么呢?电影最后的时候,卡特对着爱德华说,上天堂必须回答正确两个问题:1,你找到生命中的快乐了吗?2,你为他人带去快乐了吗?
经常听到很多人讨论生命的意义,也经常听到人们说诸如: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或者改变世界就是生命的意义,也有人会说信仰和爱。更有洒脱的人会说痛快喝酒痛快吃肉就是人生的意义。的确,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所以生命的意义对于每个人都会不同。唯一相同的就是,在我们得知就要死亡的时候,总有那么多未完成的事情来不及履行,甚至好多都是想了无数遍的事情了,带着遗憾死去谁都不愿意,可是为什么平时活着的时候总也想不起来做呢?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去,总以为我们时间很多。
遗愿清单这部电影其实是想告诉我们,把握现在。没错,不管明天会发生什么,我只在乎现在,也就是活在当下。心里的愿望在有机会的时候不要放弃,要勇于追求,因为每个人都不知道明天我们会在哪里。
与活在当下意思接近的一句话就是,每天都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曾经一段时间,我非常喜欢这句话,把它当成是自己的坐标来执行,那段时间,我发现自己的行动力变得非常的好,拖延的习惯也改善很多,可见,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总是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我们还有太多的时间可以挥霍,可是事实上呢,也许每天都是我们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了,所以,朋友,开始行动吧,不要让人生充满遗憾,至少,把我们想了很多遍的事情去做了吧,因为时间不等人,不是吗?
《遗愿清单》观后感1000字
生死问题和生活的意义,做为人存在的终极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在《庄子》上有个故事,曾经坐怀不乱的鲁国大夫柳下惠(季)有个弟弟叫盗跖,他是我国盗贼行业的创始人。据说他有手下九千,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nb哄哄一脸正义的孔老二和柳下惠是好朋友,自己的好朋友有一个臭名昭著的弟弟让自己觉着很丢面子,于是就说要帮柳下惠教育弟弟清理门户。孔老二好不容易见到盗跖后,先给盗跖带了一大堆高帽然后自以为是的讲了一大堆道理,盗亦有道的盗跖不吃那一套,把孔老二好一顿反驳和埋汰。具体怎么埋汰的不说了,有兴趣的自己查,反正埋汰的孔子四肢麻木,双眼失神,面如死灰,垂头丧气,落荒而逃,埋怨自己是没病吃药,虎口拔须,闲的蛋疼。
其中在盗跖讲的大道理中,有一段说的很好。“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大体意思就是,活着快乐就好。在埃及,人们相信死后进入天堂,会被问到两个问题,然后会根据这个两个问题的答案,决定是进天堂还是下地狱。第一个问题是你是否找到了你人生中的乐趣;第二个问题是你的人生是否给别人带来了乐趣。问问自己,看看自己死后坐着电梯是上升到100层a座的天堂,还是该下降到-18层b座的地狱。
有这么两个美国老头,一个是辛苦了45年的技师,一个是亿万富翁,两人都患了不治之症,碰巧住进了同一个病房成了病友。共同经历了对绝症的“否认,愤怒,抵抗,消极,认同”心理五阶段后,仍被告知还剩半年时间。老技工也曾经有过理想,但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再做技工,过去的45年中他努力工作,放弃了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他觉着45年转瞬即逝,还剩下半年该做回
第四篇:《遗愿清单》观后感
《遗愿清单》观后感
民商法学院2012级7班 2012011348 余玮娜
《遗愿清单》其实已经不那么新鲜,毕竟像这种临死前把自己最想做的事写下来并一一完成,最终奇迹诞生的故事看了不少,但这部电影仍然很吸引我。不似其他哲理性的电影那般深沉,这部电影里还带了一些喜剧元素,杰克·尼科尔森演绎的爱德华桀骜不驯、雷厉风行,而摩根·弗里曼饰演的卡特学识渊博、个性内敛,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碰在一起难免会产生一些小摩擦,但相同的疾病却使他们渐渐消除隔阂,成为好友,最后一起完成“遗愿清单”上的内容。尽管“遗愿清单”是卡特提出来的,但最终实施起来的却是爱德华,由此可见,两位主角的性格互补是使得故事继续下去的主要原因。
个人认为,“信仰”不同是导致每个人性格不同的根本原因。在这部影片中,卡特和爱德华在飞机上的谈话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两个人性格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彼此的“信仰”不同。在飞机上,爱德华清楚地表达了他对上帝的不屑,并说他抵制一切信仰。由于没有信仰所以不受束缚,所以他才会在电影开始时的高层会议上旁若无人地跟助理讨论咖啡,会狂妄地斥责会议不过是“形式会议”,如此桀骜不驯的一个人必然受不了束缚,从而导致他多次离婚,导致癌症住院没有一个亲人探望,却仍然说:我认为被探望者烦死的远比病死的多。反观卡特,通过他对爱德华说的话可以看出,他相信上帝,他有自己的信念,他爱他的家、他的妻子,因此,尽管是自己得了癌症,却反过来是他在安慰家人。但也正是这份爱,使得他年轻时放弃了理想,并且即使写了“遗愿清单”也没有将它投入实践,若不是爱德华说服了他,估计在他人生最后的日子里,只能“烦死”在家人的探望中了。
看了他们俩个故事,我想到了自己高中的同桌。同桌是个男生,个性很强,老师说的话都是选听,一旦自己决定的事情,不论谁劝,他都岿然不动。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高三时,全班同学都来学校上课,只有他向老师提出回家复习。由于这个时候距离学校考前放假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老师说现在回家复习有利无害,她不批,除非他休学,以为他会退缩,但结果是他真的休学了。尽管最终高考他发挥得并不好,但我还是佩服他,佩服他的勇气。也许别人会觉得这样的结果不值得他当初那么做,而我认为,结果并不重要,重要是他具有做
出选择以及承担责任的勇气。这个选择是他自己主动出击,而不是客观事实下的“不得不”,我羡慕这种人,因此,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我立即就填写了自己的志愿。学法学是我高二确定的目标,相对于别的同学的迷茫,我很幸运,尽管同学知道我的选择之后都在劝我:读法将来出来不好找工作。而我认为,年轻就应该拼一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人支持固然值得高兴,没人支持正好可以显示自己的个性。就像爱德华说的“就我以往的经历来看,95%恰恰都是错的”,跟爱德华一样,我没有信仰,并抵制所有信仰,我相信的人是自己,不论最终结果如何,这都是我自己的选择,我会承担“苦果”。我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像卡特一样,因为种种束缚,放弃自己的理想,只在离世前三个月,才把自己最想做的事做完,虽然最后他仍走得很满足,但毕竟年纪大了,有些事还是没来得及做。我认为,最想做的事应该放在年轻的时候做,那个时候,我们还有大把的时间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弥补过错,而一旦年纪大了,就变得世故圆滑了,没有精力,没有激情,更没有勇气去闯了。也许我的观点尚显幼稚、偏激,但这就是我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第五篇:《遗愿清单》观后感
《遗愿清单》观后感
《遗愿清单》观后感1
遗愿清单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玩转生前事,讲述两个将要死去的老人不愿意呆在医院等死,果断列出清单,把想要做的事情统统的完成一次,最后两人被葬在高山之巅,完成了最后一个遗愿,欣赏壮丽的风景。电影看完的时候,又是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说实话,两位男演员十分的出色,对于人物的把握很到位。
电影很普通,没有错综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投资庞大的特效。两位老人像是在娓娓和你对话一般,讲述着他们的故事。说实话,吸引我的是这个电影题材,同类型探讨死亡的影片确实不多,因为这种片子通常没有市场,而且死亡这个话题也很沉重,所以很多电影也都绕道而行。遗愿清单上映后,也确实经历了两边倒的评论,有说好的,也有摇头的。
通常人们都不想明白自我确切的死亡时光,人们总是愿意相信一切都会天长地久。但是这又是十分没有常识的一件事,人总要死的,而且有时候会很突然,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候离开你所熟悉的一切,这并不是电影,而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说不定有一天也会发生在自我的身上。地震、海啸,也许是一场急病,甚至有时候无意中的摔倒都会要了我们的小命,谁明白呢,人生充满了未知和惊喜。
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的愿望都实现了吗?或者说,这一世活够了吗?还想做什么呢?电影最后的.时候,卡特对着爱德华说,上天堂务必回答正确两个问题:1,你找到生命中的快乐了吗?2,你为他人带去快乐了吗?
《遗愿清单》观后感2
前段时间去做了一次全身检查,去之前反复想打退堂鼓来的,可能是小时候体质太弱,吃药的时候比较多,以至我一直都有点讳疾忌医,很怕会检查出什么绝症,就算是真的有,在不知道的前提下,我心态好,可能都可以活得久点,过得开心很多,但是如果知道了,那剩下的日子就得被吓死了!
检查结果出来后,终于松了一口气,没什么大毛病,得的都是都市人的通病,医嘱都是:要注意休息,尽量不要熬夜,注意饮食以及营养搭配等。
昨晚看了《遗愿清单》,被剧中两位老年人的心态感染了。他们原本就是退休的年龄了,不过突然知道自己只剩下半年或者一年的日子,刚开始还是有点接受不了,但是慢慢地,他们就释然了,以及躺在医院里一边痛苦地化疗一边绝望地等待死神的到来,还不如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去做一些以前不敢做的尝试或者去实现一些之前一直没来得及实现的愿望,那么在那一天到来的时候,自己可以了无遗憾地笑着离开了。而且可能因为积极乐观的心态,原本被诊断最多只剩半年的爱德华还活到了81岁。虽然卡特并预计的一年还提前离开了,但是他最后是笑着走的。只要活着的时候是幸福的、有意义的,长短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我没有认真地去考虑过生死的问题,但我希望,如果未来有一天,噩耗突然传来,我希望自己最后的日子也是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安然结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