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方城县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廊道建设情况汇报
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廊道
建设情况的报告
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方城段全长60.794公里,占南阳市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长度的三分之一,涉及8个乡镇,55个行政村,238个村民组,廊道规划面积20606亩,除临时占地未移交不能绿化外,今春造林任务1.4万亩。去年9月份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南水北调生态廊道建设,迅速成立机构,制定扶持政策,推进土地流转,落实大户承包,组织整地造林,落实管护措施,廊道绿化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至3月底,全部完成廊道可造林建设任务,落实42个造林承包大户,栽植冬青、桂花、石楠、栾树、银杏、核桃、梨等30余种,120万余株。在全市生态廊道观摩评比中名列前茅,被市委、市政府通报表彰。目前,经验收,生态廊道绿化工程造林成活率均在95%以上。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上下联动。县委、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县“四大家”有关领导任副组长,县绿化委员会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技术指导组、督促检查组。沿线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机构。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研究部署推进廊道绿化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还适时召开沿线乡镇办党委书记、乡镇长、主管副职及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廊道建设动员会、座谈会、督查会、推进会共9次。县“四大家”领导分包乡镇,乡镇党政主要领导都能亲自挂帅,包建示范段,林业部门副科级以上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分包乡镇重点渠段和造林承包大户,全程跟踪服务。
二、创新机制,激发活力。首先是县财政加大投入。为了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绿化任务,县财政把廊道绿化和白河防护林带的土地流转、造林苗木费纳入预算。对中线干渠两侧流转的土地,生态林长期补助,经济林补助前五年,造林苗木按规划实行定补。目前,2014年度土地流转资金已全部发放到位。其次是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对绿化规划区内流转出的土地,公开招商引资,吸引有能力的龙头企业和个人承包造林,形成多元投入机制,一年来,累计投入造林资金
1.8亿元,有效推动了廊道绿化工程造林进程。
三、科学规划,严格标准。一是抓规划。在全市廊道绿化的初级阶段,及时与市林业局对接,把方城特色融入全市大规划中,在此基础上,组织工程技术人员逐渠段、逐地块、逐小班进行规划,因地制宜选择树种、确定造林密度,编制《方城县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廊道造林绿化总体设计》,并报市林业局评审。按照市政府要求,哑口段按生态游园标准建设,重点打造,我们聘请有资质的河南省林业规划院进行规划设计,吸纳垭口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承等多种元素,并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二是抓苗木。按照市总体规划要求,生态林苗木米径不低于4公分,重点部位6公分以上;经济林苗木要求2年生,高度1米以上良种壮苗。外调苗木要有原产地检疫合格证,杜绝携带有病虫苗木入侵。三是抓栽植。按规划密度点穴放线、挖穴植树、浇水封土、涂白抹红、固定支架,做到横竖成行,整齐划一。四
是抓验收。县乡工程技术人员每天现场巡查,严格检查验收,对苗木不达标、栽植标准低的造林承包大户,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
四、部门联动,搞好服务。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乡镇主要领导、农业中心主任和造林承包大户参加的观摩会、推进会等专题会议,以会代训,明晰造林主体,落实造林合同,要求乡镇为造林承包大户提供优质服务,并督促造林大户迅速组织机械、人力等整地挖穴,备足苗木,打井配套,植树造林等。整合南水北调中线灌溉影响恢复工程、交通影响工程、和农业、水利、农综、电力等项目资金,解决干渠绿化的水、电、路、机械等配套设施。同时,县委、县政府出台廊道绿化工程检查验收和抚育管护的一系列规定办法,成立管护组织,配合造林承包大户加强巡护,严防进入林带放牧和毁林烧树等现象发生,对于毁林的由森林公安机关从重从快予以查处,确保廊道绿化栽一棵成一棵,造一片成一片。
五、高效督查,整体推进。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县纪委效能室,县绿委成员单位组成督查组巡回对乡镇行动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实行一天一督查一排序一通报,督查结果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发送给县“四大家”领导和沿线乡镇党政主要领导。连续两次排名落后的乡镇办,对分管副职电视问政;连续三次落后的乡镇办,对分管副职由县纪委跟踪问责,其乡镇主要领导向县委、县政府说明情况。在廊道绿化的关键节点,县委、县政府组织观摩督查3次,对植树进度快,栽植标准高的造林大户和有功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从而有效地激励了沿线
乡镇和各承包大户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我县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廊道工程建设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造林投入较多,资金缺口较大。二是少数乡镇一些渠段土地尚未流转彻底,加之临时占地尚未完全移交,造林遗留任务较重。三是规划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下一步我们将乘这次市政协视察的东风,认真听取各位委员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创新方法,狠抓落实,确保把南水北调干渠建成生命之渠、生态之渠、景观之渠,确保把保护“母亲河”行动落到实处。一是强化服务,围绕提高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搞好政策、技术和资金各方面的服务工作,为造林营造良好环境。二是强化责任,齐抓共管,建立和落实廊道造林、管护的长效机制,共同做好林木管护工作。三是强化攻坚,及早谋划,善始善终高质量完成廊道造林遗留任务。
2014年7月日
第二篇: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保护区建设要求
广州·台山
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
1、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办公楼、厂房等建筑物以及其他与水务工程和水源保护工程无关的项目、设施;
2、禁止从事网箱养鱼和其他污染饮用水源的养殖活动;
在二级水源保护区内:
禁止设置固体废物填埋场,禁止填埋固体废物;
在水源准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内:
1、除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配套的项目须按规定报批外,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印染、造纸、制革、电镀、化工、冶炼、炼油、酿造、肥料、农药、水泥、玻璃、陶瓷、采石场、砖厂、矿物纤维生产等生产项目或者排放含国家规定的一类污染物的项目和设施;
2、禁止设立剧毒物品的仓库或堆栈;禁止存放、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设立工业废物和其他废物回收、加工场,禁止倾倒、堆放、填埋危险废物。
3、禁止饲养猪、牛、羊等家畜;禁止设立污染饮用水源的养殖场、屠宰场等;
4、禁止向饮用水源水体新设污水排放口;
5、未按规定建成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或者处理设施达不到饮用水源保护要求的地区,不予审批新的建设项目。
6、不予审批可能对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或者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有关项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获悉: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和国土资源部日前联合下发通知,要求2007年9月30日前,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人民政府,在总干渠两侧划定出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区。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由明渠段和非明渠段组成。通知规定,对于明渠段,工程管理范围边线两侧外50米为一级水源保护区,该区边线两侧外1000米为二级水源保护区;对于非明渠段,工程外边线两侧外50米为一级水源保护区,该区边线两侧外150米为二级水源保护区。
在一级水源保护区内,不得建设任何与总干渠水工程无关的项目,农业种植不得使用不符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和环保有关规定、标准的高毒和高残留农药。在二级水源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扩建污染较重的废水排污口、化工项目及其他开发活动。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由明渠段和非明渠段组成。通知规定,对于明渠段,工程管理范围边线两侧外50米为一级水源保护区,该区边线两侧外1000米为二级水源保护区;对于非明渠段,工程外边线两侧外50米为一级水源保护区,该区边线两侧外150米为二级水源保护区。
在一级水源保护区内,不得建设任何与总干渠水工程无关的项目,农业种植不得使用不符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和环保有关规定、标准的高毒和高残留农药。在二级水源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扩建污染较重的废水排污口、化工项目及其他开发活动。
第三篇:关于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议
关于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议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匮乏与水质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我国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特点所带来的北方缺水态势,造成每年上千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是优化我国水资源空间配置、缓解北方缺水的重大举措,工程建设给核心水源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当地经济发展、生态平衡、水质监测、水量保证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产生的主要问题
1.核心水源区经济保持稳步增长的困难骤增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给核心水源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为了保证“一库清水向北流”,地处核心水源区的十堰市,否决了一批拟建的黄姜加工项目,关停了一些造纸企业和黄姜加工企业,企业的“关停并转”直接造成财政收入每年减少约3648万元;规划迁建企业121家,迁建期内年减少市、县财政收入2.9亿元;与此同时,大力发展低碳、低污染的新兴产业,每年需增加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约4.89亿元。另外,生态移民投资2003年—2010年为7.89亿元,2011年—2020年为9.85亿元。资金缺口剧增,短期内可能造成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稳定。
2.核心水源区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尚未到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使北方受水区受益的同时,对水源区和汉江中下游地区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约束。无论是从社会公平还是生态公平的角度,受水区都应该对水源区进行补偿。然而,根据各地土地淹没面积大小对水源区进行补偿的现行办法,使得十堰市得到的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最小,生态贡献多、生态保护责任大与生态补偿力度小的矛盾日益突出,矛盾的突显将会进一步影响到南水北调工程的运转,因此,需要重新构建起更合理的核心水源区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使生态补偿切实到位。
3.核心水源区水质水量的监测能力明显不足
对核心水源区水质、水量的监测是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前提,构建科学、优化的核心水源区水质、水量空间立体监测网络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基础。目前,核心水源区水质、水量的监测能力明显不足,特别是大范围内农业和蔬菜业引起的面源污染难以有效控制和管理,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管理缺乏基础支撑,无法确保调水决策的科学性。因此,需要建立长期的流域水质水量空间立体监测网络,并基于监测结果对现有影响水质的产业进行调整,对现有水环境污染进行治理。这些工作的落实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仅仅依靠当地政府难以解决,需要国家层面从流域综合管理的角度进行协调处理和投入。
4.中线工程对调水不确定性的重视程度不够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对可调水量的分析与规划中,主要依据的是1956年—1998年天然入库水量的历史水文记录资料、按预计的人口及产业增长率和固定额定需水量情况下计算的上游需水量。近年来气候变化的趋势日益明显,1999年出现了1956年以来的最小年入库水量。因汉江上游来水严重偏少,2006年丹江口水库水位两度降至死水位以下运行。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完成后,陕西、湖北两省在汉江上游规划的梯级开发及调水工程涉及的水量就达数十亿立方米。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气候变化及上游用水量方面的因素考虑和重视程度不够,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到中线工程调水目标的完成,甚至出现枯水期无水可调的局面。
二、建议
1.建立“国家级生态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十堰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大坝加高工程所在地,肩负着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及保障库区水质的重大责任。目前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矛盾。因此,在强调核心水源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同时,如何保持其社会经济稳步发展是南水北调工程稳定运行的前提与保障。在现行经济模式与管理体制下,核心水源区实现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发展有较大难度,存在着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建议国家以核心水源区为地域范围成立“国家级生态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下面简称“试验区”),给予试验区特殊的优惠政策,支持试验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兼顾供水目标与发展目标的新型发展模式。①探索构建兼顾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地方政府、管理人员政绩的新的评价体系,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②加大中央对试验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支持力度,在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补偿、长治工程项目、土地开发整理、农村能源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加大中央投资比例,逐步取消地方配套资金,建立中央财政支持的试验区水源保护专项资金、产业发展资金和生态保护资金;③按“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南北双赢”的原则,探索建立受水区域城市对口支援试验区县市的机制。围绕试验区特色优势产业,受水区通过项目投资、资金注入、技术支持、人才派遣、市场共建等多种途径,帮助试验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试验区可持续发展,在互惠互利中达到南北双赢的目标。
2.建立支撑南水北调运行的生态补偿机制。十堰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为保证丹江口水库水质水量,在失去相关产业发展机会的同时,还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为实现南水北调中线全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对核心水源区的生态建设者和保护者进行合理生态补偿。①优化生态补偿额度的估算方法。在估算生态补偿额度时,建议兼顾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直接成本包括水污染防治投入、水土保持投入、生态移民搬迁费用及其他损失费用等;机会成本指十堰市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所放弃的经济发展收益。按新的生态补偿计算方法,十堰市水源区生态补偿的总额在2003年—2010年约为66.8亿元、2011年—2020年约为79亿元。②生态补偿资金的筹集建议采取以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为主、市场交易为辅的方式进行,建立“以水补水”的良性循环机制。适当提高资源水价和环境水价,明确开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使用费,用于库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生态补偿资金的分配建议以核心水源区范围内的区县为单元,根据“谁贡献大,谁多得益”的原则进行分配。③进一步丰富补偿的内涵,除了资金补偿以外,建议将技术、智力支持作为补偿项目,构建“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建设机制。建议在对核心水源区进行资金支付的同时,进一步重视增强核心水源区自身的造血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核心水源区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的力度,帮助核心水源区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支持核心水源区发展对环境友好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强核心水源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建立保障南水北调安全的水质监控系统。在丹江口库区上游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控制断面增设水质监测站点,使水质监测站点覆盖全流域所有重要支流。在具体站点位置规划中应兼顾行政区划,使监测结果能够反映主要污染区域,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翔实数据。①在现有水环境监测网的基础上,针对重点工业、生活排污口和农业生产区,通过优化监测网点布局,进一步增强对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监测的能力;②引入高新技术手段,充分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实时监测能力和遥感技术的空间大面积同步监测能力,增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的时空监测能力;③在现有水质监测机构和站网的基础上,组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环境监测中心,协调流域内现有各单位水质监测站点,实现水质监测数据的共享,规范水质监测流程,实现流域水质一体化监测,从而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与可比性;④合理规划污染控制分区,构建污染防治分区责任制,增强水环境管理能力。
4.建立降低南水北调水量风险的保障机制。应高度重视库区上游水利工程的水量截留及气候变化对调水水量保证的不确定性影响。通过建立水量保障与预警机制,积极防范影响核心水源区稳定供水的风险,保证中线工程“有水可调,安全调水”。①气候变化使得流域内降水的变幅增大,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入库流量的稳定性降低,中线工程可调水量的不确定性逐年升高。建立成立相关机构,构建与气象部门有效沟通的平台。在确定年调水量调度方案前,动态分析近年来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建立可调水量的气候评估机制,降低调水中的气候变化风险,构建调水运行中的气象风险预警机制。②联合丹江口库区上游水利部门,建立水资源规划协调机制,合理规划不同区域的水库截留与调度水量,避免水资源开发的无序性。在可调水量难以长期保证的情况下,考虑从区外调水,保证调水工程的长期稳定性。通过对库区上游各水利部门的统一调度,以保证调水的安全性。另外,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由于水库调蓄库容的变化,消落带的位置和范围都会随之发生改变,新的消落带问题需要加强监测,以减少水量变化的生态环境风险。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我国优化水资源空间配置的一项创世之举,更是新世纪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次重要实践。“一江清水入库”、“一库清水北送”是南水北调工程成功的前提条件,要做到这一点仅仅靠库区污染治理显然难以持续,关键是要通过政策倾斜,增加投入促进核心水源区体制创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管理模式优化,使受水区与供水区实现双赢,促进共同发展,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世纪丰碑。
第四篇:河南省南水北调生态廊道及白河绿化工程建设进展情 况 汇 报
方城县南水北调生态廊道及白河绿化工程建设进展
情 况 汇 报
方城县南水北调生态廊道及白河绿化工程自开工建设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强力推进,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止10月24日,沿线乡镇定边化线,开挖边沟,土地流转,造林规划等已全部完成,共签订流转协议亩,占任务的%,其中大户承包亩,发放补助资金万元。主要做法是:
一、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成立以县长为指挥长,主管副书记、副县长为副指挥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高规格的南水北调生态廊道及白河绿化工程领导小组。沿线乡镇均成立相应机构。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五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出台相应政策、文件。县委书记秦书君,副书记何明海,副县长刘杰多次深入乡镇调研土地流转、造林机制、造林模式等,解决问题,指导推进工程建设。县长褚清黎在学习期间利用星期天到施工一线调研,检查指导工作。
二、强力推进。县委、县政府把南水北调生态廊道及白河绿化工程
作为当前和今后农村工作的重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把好时间接点,做好土地流转工作。二是创新造林机制,科学安排造林模式,激发造林积极性。三是提供技术保障。县林业局领导班子和工程技术人员分包乡镇,具体指导工程建设。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对中线干渠两侧各一百米和白河绿化工程流转出的造林地,每年每亩县政府补助八百元,其
中生态林补15年,经济林补5年;对边沟每开挖一公里补一万元。
三、强化责任。县绿化委员会成员单位分包乡镇和行政村,县纪委
监察局、县委县政府两办督查室和县林业局等组成督导组,对乡镇巡回督促检查,督查结果电视曝光。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乡镇有畏难情绪,边沟开挖标准低。下步将按照南阳市南水北调生态廊道建设整体工作部署全力抓好落实,按时间节点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方城县林业局
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四日
第五篇:在高速公路生态廊道建设表态发言范文
在高速公路生态廊道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表态
发言
***县人民政府
各位领导:
**县地处全市中心腹地,“生态廊道”工程所涉及的*条公路,均从我县过境。按照市政府通知精神,我县迅速落实相关要求,认真做好组织筹备工作,工程建设前期各项准备已全面就绪。
一是超前行动,全面摸排。坚持深入一线,实地勘测,现场摸排,切实掌握工作底数。经勘测,七条公路在我县境内全长*公里,共涉及***等*个乡镇。其中,**等高速已完成全线绿化;**高速完成绿化*公里,未绿化*公里;****高速和快速路需完成绿化*公里。全县共计需加宽加密绿化带*公里、*亩;需进行完全绿化*公里、*亩。道路绿化总里程、总面积均居全市前列。
二是加强领导,强势推进。为确保工程高质量推进,我县成立了“生态廊道”工程指挥部,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四套班子混合编组,并抽调财政、林业、交通等部门和相关乡镇精干力量,组成工程办公室,全面负责工程各项工作。同时,坚持“点面统筹、条块结合”原则,按照地形界线划定作业区域,明确乡镇、部门施工范围,并由县领
导分包负责,层层签定责任状,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三是强化举措,破解难题。牢固树立“完成任务、拒绝理由”工作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全力破解工程建设难题。经初步测算,我县境内道路绿化共需苗木*万余株,仅购置苗木就需资金*亿元。我们将采取“财政投一点、部门出一点、社会筹一点、项目争一点”的“四个一”方法,全力破解资金难题。同时,加强统筹调度,强化部门配合,做到树种到哪里,电就通到哪里,水就送到哪里,作业机械就跟到哪里,确保绿化苗木栽一棵活一棵、种一片绿一片,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高规格、高水平、高档次。
四是创新机制,强化管护。为巩固工程建设成果,绿化工作完成后,我们将采取“超常规、精细化、保姆式”的管护方法,实行“谁种植、谁管理、谁负责、谁保活”,把树木管护责任明确到具体人、细化到每棵树,一包到底,全程跟踪。同时,加强林政监察,强化工程保护,大力巩固绿化成果。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生态廊道”工程建设,不仅是落实我市**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改变和提升我县对外形象的重大机遇。**县将勇挑重担,不辱使命,强力攻坚,确保圆满完成建设任务,向市委、市政府交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