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政协关于全区都市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区政协2011年度常委会工作计划安排,区政协专门成立了由一名政协副主席任组长,区政协相关委室和区农业局的有关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就全区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张店区现有农业人口14.04万人,耕地面积8.1万亩,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286万元。2011年,为加快提升全区农业发展整体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确定了“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村环境,富裕农民生活,服务城市需要”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着力推进都市农业发展。成立了由政府牵头、部门组成的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股份合作制的指导意见》,对加快发展中心城区都市农业做出了全面部署。目前,我区都市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显现。
1、科学规划,合理定位
全区都市农业发展遵循“点线面相衔接,大中小相配套”的原则,因地制宜,着重建设“四个片区”:一是建设优质粮食生产片区。主要是依托马尚镇、房镇镇、中埠镇等区域内的农田,发展精准农业生产,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二是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以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唐家山等区域为主,深入挖掘山区特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三是建设生态经济林果带。在傅家镇、马尚镇、房镇镇重点实施滨博高速公路沿线经济林产业。四是进一步打造城市绿地生态体系。主要沿主干公路、主河道建设绿色通道、防护林带以及环村、环镇生态林,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经济林果带。
2、突出特色,全面推进
我区都市农业园区发展特色鲜明,农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生态绿化修复初见成效,都市型现代农业框架初步形成。目前,沣水镇、中埠镇、傅家镇、杏园街道累计种植核桃8000余亩;初步完成大规模沿路、沿河绿化,种植园林绿化苗木9000余亩;黑铁山区域生态修复规划面积2230亩,已完成苗木种植1200亩;实现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96万亩,发展种植专业合作社8家。以建设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园区15个,总规划面积8000余亩,计划投资近9亿元,已完成投资2.8亿元,同时,注重引导园区积极与科研院所联系,引入先进的科技项目,种植适合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带动都市农业向名、特、优方向发展。
3、政策引导,全力扶持
区政府从财政上不断增加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的都市农业补助、奖励政策。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的单位,区财政按照当年实际投资额的5-10%予以补助;对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按照其调整面积,区财政按每年300元/亩的标准连续补助三年,当年提供300-500元/亩的苗木补助;对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镇,区财政按照每调整1000亩奖励2万元标准予以奖励。对都市农业园区建设配套设施所需的用地指标,优先予以安排。目前,全区已兑现各类苗木补助款490.31万元;对5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发放奖励资金45万元。同时,积极协助解决都市农业园区用地问题,已落实新增指标和挂钩指标1654.2亩。
3、科学实施土地流转,充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一是主动争取国土资源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以镇、街道为单位,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平台,将土地流转纳入基层政府管理,以镇、街道为主导,统一调配使用,在尝试联租、联包方式的同时,促进土地流转有序进行。二是要结合城市规划、土地规划,预防因短期性用地给园区建设带来的投资浪费。三是在实施土地流转中,要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切实保护好群众利益。
4、进一步细化产业规划,规范都市农业园区健康有序发展。逐步完善园区建设机制,制定出台都市农业园区发展标准,明确用地使用性质,实行园区准入制度,从建设面积、资金投入、种植标准、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规范,严把审批关口,建立农业、规划、土地、财政等部门联合审批制度,防止一窝蜂式发展,预防因盲目发展造成的投资浪费,杜绝变相圈地行为。同时,对园区发展情况定期进行检查、验收、考核,达到规范化发展。
5、强化服务意识,加强政策引导。一是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效率,重点对有发展潜力,并能实现长期发展的都市农业项目加大扶持力度。二是落实都市型农业领导小组联系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好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及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三是积极借鉴外地发展都市农业的成熟经验,引导和鼓励采用新技术生产手段和精细化管理方式。通过股份制等形式,建立健全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元化投资机制,提升都市农业发展后劲。四是加快西五路南延工程等一系列都市农业园区周边配套设施建设,不断优化都市农业园区发展环境。
附:
1、本文有关名词解释;
2、都市农业15个重点建设园区。
第二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要求,近期专题对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路和工作重点等问题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在合肥4个城区中,包河区农村区域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区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区域和近10万农民,是全市城区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第一大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为统揽,加快推进农村经济融入城市经济,农村形态转化为城市形态,广大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区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快速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基础格局。二是生态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春色滨湖旅游节、大圩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在全省创响旅游农业品牌。全面开展绿化大会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日趋良好。大圩镇先后荣获“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安徽省首批农家乐示范点”、“安徽省生态建设示范点”、“安徽省环境优美乡”等称号。三是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徽派风格、现代水乡、生态果园、都市农庄”的新农村建设彰显特色,沈福、磨滩、董城等10个村被评为省、市示范点,大圩镇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称号。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专项行动,实施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四是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加快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龙虾等六大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全区主要农产品均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坚持以项目开发推动结构调整,大圩土地整理、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但对照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我区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正处于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农业与精致农业共存的现状,区域上存在着点线基地现代农业与区域传统农业反差的矛盾;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组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民市民化转型进程相对缓慢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矛盾日显突出。
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与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相适应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城乡关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下一步重点实施6大工程:
一是实施生态建设工程。适应滨湖大城市建设对环境容量的高标准要求,把都市农业作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生态板块,加快建设以湖区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服务高地,努力把包河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的湖区。继续深入开展“绿化大会战”,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彰显包河区“滨水生态、绿色氧吧、城市花园”的特色与亮点。加强区域内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入巢湖河流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加大治污力度,强化重点污染企业治理,做到达标排放;推进十五里河、塘西河、巢湖沿岸的人工湿地和生物净化设施建设,逐步在集中居住点推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狠抓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品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引导城乡广大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育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二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南部农村区域延伸,加快农村电网、供水管网、信息网络、商业网点建设,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加强农村公路与城市道路对接,加快推进村庄内部主次干道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形成结构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以大圩土地整理项目、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万亩大圩防洪达标工程、大小张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抓手,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涝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继续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加快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彻底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三是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全面启动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深入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六清理三绿化”活动,切实改变中远郊腹地农村、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脏乱差”面貌,力争通过2年时间的努力,全区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乡村,实现“沟渠净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墙面美化、卫生洁化”的目标,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村居新面貌。
四是实施农业园区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园区化,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群化、特色化、生态化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在产业发展上,加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推进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比较效益。在发展方式上,以引导农民流转土地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发展重点上,重点抓好东大圩、牛角大圩、马圩以及大张圩等4个圩区功能开发,根据各个圩区的产业特色,东大圩着力打造“滨湖后花园”和“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牛角大圩结合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设施园艺种植业和高端服务业;马圩以绿色港湾公园建设为龙头,建设集人居、度假、游憩于一体的生态水岸公园。义城镇大张圩以万亩速生林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林种林养经济,着力建设市民休闲度假的天然氧吧。
第三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要求,近期专题对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路和工作重点等问题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在XX4个城区中,包XX农村区域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区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区域和近10万农民,是全市城区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第一大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XX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为统揽,加快推进农村经济融入城市经济,农村形态转化为城市形态,广大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区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快速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基础格局。二是生态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XXXX旅游节、XXXX节和XX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在全省创响旅游农业品牌。全面开展绿化大会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日趋良好。大圩镇先后荣获“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XX省首批农家乐示范点”、“XX省生态建设示范点”、“XX省环境优美乡”等称号。三是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X派风格、现代水乡、生态果园、都市农庄”的新农村建设彰显特色,XX、XX、XX等10个村被评为省、市示范点,大圩镇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称号。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专项行动,实施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四是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加快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龙虾等六大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全区主要农产品均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坚持以项目开发推动结构调整,XX土地整理、XX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但对照现代化XX大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我区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正处于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农业与精致农业共存的现状,区域上存在着点线基地现代农业与区域传统农业反差的矛盾;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组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民市民化转型进程相对缓慢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矛盾日显突出。
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与XX现代化XX大城市相适应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城乡关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下一步重点实施6大工程:
一是实施生态建设工程。适应XX大城市建设对环境容量的高标准要求,把都市农业作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生态板块,加快建设以湖区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服务高地,努力把包河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的湖区。继续深入开展“绿化大会战”,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彰显包河区“滨水生态、绿色氧吧、城市花园”的特色与亮点。加强区域内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入巢湖河流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加大治污力度,强化重点污染企业治理,做到达标排放;推进XX河、XX河、XX湖沿岸的人工湿地和生物净化设施建设,逐步在集中居住点推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狠抓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品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引导城乡广大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育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二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南部农村区域延伸,加快农村电网、供水管网、信息网络、商业网点建设,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加强农村公路与城市道路对接,加快推进村庄内部主次干道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形成结构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以XX土地整理项目、XX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万亩大圩防洪达标工程、XX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抓手,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涝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继续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加快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彻底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三是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全面启动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深入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六清理三绿化”活动,切实改变中远郊腹地农村、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脏乱差”面貌,力争通过2年时间的努力,全区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乡村,实现“沟渠净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墙面美化、卫生洁化”的目标,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村居新面貌。
四是实施农业园区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园区化,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群化、特色化、生态化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在产业发展上,加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推进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比较效益。在发展方式上,以引导农民流转土地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发展重点上,重点抓好XX、XX、XX以及XX等4个区功能开发,根据各个区的产业特色,XX着力打造“XX后花园”和“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XX结合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设施园艺种植业和高端服务业;XX以绿色港湾公园建设为龙头,建设集人居、度假、游憩于一体的生态水岸公园。义城镇XX以万亩速生林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林种林养经济,着力建设市民休闲度假的天然氧吧。
五是实施旅游营销工程。从营销包河的战略高度,深度挖掘区域农业旅游文化资源,打响“XXXX旅游节、XXXX和XX美食文化节”三大节庆旅游品牌。突出城市居民需求,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进一步完善旅游景点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注重开发农业休闲娱乐、观光垂钓、采摘体验等旅游产品,延伸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礼品,丰富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品位。突出宣传滨湖、营销包河,通过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游客走进滨湖,感受包河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强势崛起的发展潜力。
六是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加快农民素质提升,加强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建筑业、商贸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让失地农民接受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洗礼,把农民逐步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的联系互动,直接为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技术、营销等服务,提高农业生产和营销水平;通过宣传引导、教育培训和培育典型,切实提升农家乐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旅游接待的层次和水平;培育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协会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服务,延长农业产业的链条,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
第四篇:都市农业发展探讨
远景设计研究院
都市农业发展探讨
都市农业是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与间隙地带区域范围内,随着都市经济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农村和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等进一步融合,为适应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形成的具有紧密依托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并服务于都市居民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经营形态高级化、多样化的农业,具有多功能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发展都市农业,对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夯实城乡一体化经济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1、都市农业定义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远景设计研究院多年都市农业规划经验,对都市农业定义如下: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
2、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市政建设、工业建设用地剧增,耕地日益减少,基本农田保护压力骤增,制约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由于投入不足,农田排灌、路渠等基础设施老化、地力退化,综合生产能力下降,抵抗自然灾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害能力差。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的紧缺、农业用地的困难,畜牧养殖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受到较大限制。
农业投入机制和扶农政策亟待完善
在农业信贷上,除农村合作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融资环境较差,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不够,相应的担保体系也不健全,农业风险保险保障机制并不健全,妨碍了农业产业发展。并且在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后,扶农政策尤其是财政支农资金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吸引社会资金、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政策优惠度不高,吸引力不强。
农业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动植物疫病仍呈多样化、常年化态势,疫情日趋复杂,防控难度大;工业“三废”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仍然严重,农业投入品监管、科学使用仍有差距,管理、生产、消费环节的质量安全意识还需进一步引导强化,尤其是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低等,对于发展生态农业,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是巨大挑战。
3、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
培育各类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设都市农业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标志,要大力培育各类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科技进步、培育品牌、发展深加工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健全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和监督,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培育一批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安全化、社员技能化的规范化专业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致富。完善农民专
业合作社数据库建设。
突出产业功能拓展,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创新农业经营理念,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观光旅游相结合,实现农业产业功能拓展,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功能区块的特色为基础,精心包装组合休闲观光农业产品。开展生态景观、果园风光观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休闲度假游。培育一批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区。
加强农业生态保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维护,是提高农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营造良好人居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大力保护土地资源。通过实施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地改、土地增减挂钩等,集约、节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4、都市农业发展措施保障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工作新发展
加快建设都市农业,首要的是加强领导,更新观念。树立统筹城乡发展观念,克服传统农业观念束缚,将“三农”工作纳入现代城市建设和管理范畴,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与城市生态建设、市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农村工作新发展。科学制定全区都市农业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作好规划目标的细化分解,建立目标责任制。大力推进“三分三改”工作,促进资源要素流动。
建立完善多渠道多元化
都市农业是技术、资金密集的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多渠道增
加投入十分关键。由于农业的弱质性,难以在短期内形成“聚积效应”。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以增加国家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广泛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为补充,金融信贷投入为驱动,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健全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农技推广是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突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逐步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转化机制。突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示范推广,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
提高农业应急能力,保护农业生产安全
加强农业“三防两安全”建设,有效应对农业突发事件,保证农业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针对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自然灾害,组织专家进行灾害防御研究,建立农业应急技术标准和应用规程,制定完善抗台防洪、森林火灾、重大动物疫病、植物有害生物入侵、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预警预报机制和应急反应机制,强化体系预防能力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第五篇:惠济区都市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惠济区都市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尊敬的梁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政协委员长期以来对农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代表区农经委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一下我区都市农业发展情况,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近年来,在惠济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郑州都市区和惠济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区农委积极协调各镇办、村调整农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以蔬菜、花卉、休闲观光农业,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地努力,实现了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多元化、多功能化转变。目前,我区蔬菜播种面积达6.7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4.2万亩,蔬菜复播面积12.5万亩,蔬菜年总产25万吨;花卉(含绿化苗木)种植面积17618亩,其中绿化苗木生产面积16318亩,中、高档盆花、鲜切花面积1300亩,年产值4300万元;食用菌栽培面积2.1万平方米,年产575吨;水果种植面积3574亩,年产2057吨,11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40家农(渔)家乐。
一、都市农业发展成效
按照都市农业“服务城市、繁荣农村、提升农业、富裕农民”的发展目标,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深入调整农业 1
结构,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惠济区都市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蔬菜生产稳步发展。目前,我区蔬菜播种面积达到
6.7万亩,蔬菜总产量25万吨,比2005年增长8.59%。蔬菜种植品种也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十余种,增加到目前的20余种。初步形成了以大河、新城为主时令绿叶菜、古荥早春菜豆和黄河农牧场反季节设施蔬菜等规模化的特色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已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组织6个,其中,市级规范性蔬菜合作社1个;省级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建成设施蔬菜标准园2个。全区通过认定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8个,认证面积达7万亩;省级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2个;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24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4个,全区共注册蔬菜品牌3个,分别为“毛庄绿园”、“绿色中原”、“蔬情苑”,惠济区蔬菜产品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
2、花卉产业区域特色日趋明显。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惠济区花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以蝴蝶兰、凤梨、红掌为主的中高档盆栽花卉生产。我区已拥有花卉生产企业10余家,从业人员近1000人。全区花卉种植面积1300亩,年销售收入达4300万元。以蝴蝶兰为主的花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目前,惠济区已拥有红龙、巨宝、V31、04系列等名贵蝴蝶兰16个品种,年生产蝴蝶兰100余万枝,占郑州市蝴蝶兰生产市场的三分之二份额,年销售产值达520万元。产品销往国内20余个省市并打入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随着陈砦(双桥)花卉市场的入住,惠济区将成为已成为郑州市“南花北运、东花西调”重要的中转、集散、驯养基地和中部重要的中高档盆栽花卉生产基地。
3、观光休闲农业蓬勃兴起。近年来,我区按照都市农业的发展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全区各类观光休闲农业景点30多个,农(渔)家乐140家,年接待游客约514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约1.8亿元,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1.5万余人。2011年获得“全国休闲农业暨乡村旅游示范县”荣誉称号,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4、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产品效益。近年来,在全面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和生产标准化的同时,我区设施蔬菜、花卉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先后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371栋,智能温室10000平方米,有效带动农民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花卉生产,随着设施栽培面积的扩大,蔬菜、花卉生产能力逐步增强,农民经济收入也有很大提高。
二、主要做法
1、围绕发展都市农业,实施农业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发挥惠济区生态、区位、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强一产,大力发展生态种养业(蔬菜种植业、花卉种植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水产养殖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做大二产,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做活三产,扶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增收功能。实施农业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开发农业生态生活功能,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增强科技含量,提升经济效益。农产品竞争的核心是科技的竞争,近年来,惠济区加速蔬菜、花卉产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更新步伐,不断提高蔬菜、花卉的科技含量。通过政府部门积极引导,与蔬菜、花卉科研单位有效结合,通过聘请高级专家,与大专院校以及省内外科研院所进行联合攻关,反复试验,掌握蔬菜、花卉生产过程中实用技术和管理技术,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和蔬菜、花卉新品种逐渐在生产中得到推广。截止目前,先后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蔬菜、花卉新技术40多项,新品种120多种。
3、推行标准化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实施标准化生产是市场竞争的需要,是产业化经营体系运作的需要,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逐步建立健全蔬菜、花卉标准化生产体系,以“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
民积极实施”为原则,以蔬菜、花卉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为支撑,以蔬菜、花卉特色基地和主导企业为载体,着力提高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产业竞争力。
4、加大扶持力度,增强发展后劲。积极争取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认真落实上级扶持政策,同时引导企业、合作组织积极筹措社会资金、农民的闲散资金,努力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实施规模开发。
三、存在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技术设备科技含量低。设施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自动控制设备不配套。技术推广服务方面资金投入不足,蔬菜、花卉的发展与技术、资金脱节,制约了我区蔬菜、花卉产业的发展。
2、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生产标准化。生产企业规模小,生产方式较传统,生产技术,技术落后,迫切需要标准化生产模式。
3、专业技术人员较缺乏。蔬菜、花卉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蔬菜、花卉生产过程中技术创新和科技推广难。
4、休闲观光农业与现代农业结合不紧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而目前我区大部分休闲观光农业企业没有将高效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融合为一体。
四、下步工作打算
紧紧围绕惠济区农业今后的发展定位,突出蔬菜、花卉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高效益。
蔬菜:2015年菜田面积达到7万亩,年产量30万吨;以黄河滩区为中心发展高端蔬菜。建设蔬菜标准园4个,集约化育苗点2个,蔬菜产品认证达到40个,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种植企业5家;改造和建设产地批发市场2个。
花卉:以陈砦(双桥)花卉博览园为依托,打造花卉产业“一带、一中心、三大产业区、五大特色产业园”的发展格局。到2015年,全区花卉及绿化苗木的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以上,用于花卉生产的设施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以上,花卉产业年生产总值达到20亿以上。
休闲观光农业:要把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与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整合资源综合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
以上汇报如有不当之处,敬请领导及各位委员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