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公民道德建设有效性的途径
提高公民道德建设有效性的路径
发表时间:2011-10-11来源:新华网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编者按:近段时间以来,关于“道德建设”的话题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文明社会普遍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公民的社会操守和职业规范。一方面,道德模范层出不穷,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另一方面,“老人倒了无人扶”、“带着摄像头才敢做好事”等冰冷的现实问题也让人们对如何行善心存疑虑。如何才能克服现实中的种种困境,向道德模范学习,做一个维护社会公德、坚守私德底线的人?新华网评论频道“新华网评”栏目刊发系列评论,予以分析解读。
公民的道德水平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与快速发展的物质生活相比,我国公民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相对滞后,而道德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更成为人民群众最为不满的主要社会现象之一。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公民道德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直接影响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为此,必须紧密联系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从多方面入手,不断创新公民道德建设的实现方式,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性。要切实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努力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支持条件。“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化,体现在维护公民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的细微之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才能形成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和谐社会氛围,从而增强全体公民履行道德义务、培育个人道德品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引导功能,创新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制度设计。各类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刊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及时掌社情民意,分析各种社会思潮,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群众参与
公民道德建设。创新制度设计,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感、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验和尝试,并将成功的经验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持久地开展下去,形成以制度促建设的长效机制。
着力培养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表率作用,抓好重点人群的道德建设工作。在公民道德建设中,不能仅向公民提出道德要求,而应从公民的内在道德需求入手,从公民的日常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培养公民的道德素质这一中心环节,将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人的内在自律要求。尤其是领导干部和公众人物等重点人群的道德建设,更加不能放松,他们因其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强大的示范效应,一言一行有着特殊的影响力。
积极开展群众性道德评议活动。道德评议会是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的创造,是公民道德建设收到实效的实现形式,具有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进行自我道德评议、强化道德教育、促进道德水平提高和社会风气好转的作用,是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可以通过道德评议会将公民道德建设与公民道德生活民主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抓住那些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采取耐心疏导、民主讨论、平等交流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解决邻里纠纷、化解家庭矛盾、缓和人际紧张关系,让人们在参与道德评议中实现道德素质的共同提高。(孙春晨 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作者简介: 孙春晨 江苏省扬中市人,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伦理学理论与道德实践问题,出版《市场经济伦理研究》、《生死论》、《伦理新视点》等学术专著。
第二篇:提高公民道德建设有效性的路径
编者按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道德建设”的话题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文明社会普遍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公民的社会操守和职业规范。一方面,道德模范层出不穷,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另一方面,“老人倒了无人扶”、“带着摄像头才敢做好事”等冰冷的现实问题也让人们对如何行善心存疑虑。如何才能克服现实中的种种困境,向道德模范学习,做一个维护社会公德、坚守私德底线的人?新华网评论频道“新华网评”栏目刊发系列评论,予以分析解读。
“道德建设”系列评论之六
孙春晨 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公民的道德水平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与快速发展的物质生活相比,我国公民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相对滞后,而道德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更成为人民群众最为不满的主要社会现象之一。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公民道德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直接影响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为此,必须紧密联系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从多方面入手,不断创新公民道德建设的实现方式,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性。
要切实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努力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支持条件。“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化,体现在维护公民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的细微之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才能形成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和谐社会氛围,从而增强全体公民履行道德义务、培育个人道德品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引导功能,创新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制度设计。各类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刊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及时掌社情民意,分析各种社会思潮,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公民道德建设。创新制度设计,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感、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验和尝试,并将成功的经验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持久地开展下去,形成以制度促建设的长效机制。
转自:育路公务员考试网着力培养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表率作用,抓好重点人群的道德建设工作。在公民道德建设中,不能仅向公民提出道德要求,而应从公民的内在道德需求入手,从公民的日常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培养公民的道德素质这一中心环节,将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人的内在自律要求。尤其是领导干部和公众人物等重点人群的道德建设,更加不能放松,他们因其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强大的示范效应,一言一行有着特殊的影响力。
积极开展群众性道德评议活动。道德评议会是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的创造,是公民道德建设收到实效的实现形式,具有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进行自我道德评议、强化道德教育、促进道德水平提高和社会风气好转的作用,是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可以通过道德评议会将公民道德建设与公民道德生活民主自治有机结
合起来,抓住那些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采取耐心疏导、民主讨论、平等交流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解决邻里纠纷、化解家庭矛盾、缓和人际紧张关系,让人们在参与道德评议中实现道德素质的共同提高。
转自:育路公务员考试网
第三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
班级姓名
2011年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 月1
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历史条件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心声。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注重道德教育,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气氛。
关键词:公民道德道德失范对策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持,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应。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基础。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出道德的变化。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光有政府部门建立的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体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国的公民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公民的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基础之一,没有共同的理想和良好的公民道德行为规范,构建和谐社会便是寸步难行。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公民思想道德的建设,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的措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道德支撑。
道德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功能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对社会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它主要关注的是人“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是一系列内化于人们心中的非强制性的集合。它不靠外来的强制力起作用,而以美和丑、善和恶、诚实和虚伪等作为道德判断,靠来自社会的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人类自身的信念来发挥作用。道德作为一种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调节、教育和认识等职能。
公民道德建设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公民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对社会发挥作用,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去建立和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建立、巩固和改变。
一、公民道德失范问题的成因
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着很多的道德失范的现象。所谓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失去或弱化,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具有道德责任能力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不遵守本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丢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良心的行为现象。做人要讲道德,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一个做人的根本信念。但如今,道德的失范、精神的贫困、灵魂的迷失逐年严重,甚至做人要讲道德,这一根本信念在一些公民心里产生动摇,成了一种疑惑,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代公民道德的失范呢?
第一,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使道德失范成为可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即道德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经济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经济领域的转轨、改革和急剧变化,使一部分社会成员在不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丧失传统美德,践踏道德准则,做出一些丧失道德良心的行为。但也不是市场经济就会造成道德行为的失范,相反完善的市场经济还有利于道德的进一步提升。第二,法制不健全、法治水平低、政治文明程度不高,是促使道德失范的重要因素。一个社会的基本道德秩序和道德格局或多或少、或者直接或间接是由社会的法制秩序和法治水平决定的。法制健全,必然会促成社会风气的好转与民众道德水平的提高,反之亦然。我国目前存在着极为严重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野蛮执法的情况。这不仅损毁了法制的权威,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而且对社会道德秩序的确立和巩固都极为有害。
第三,道德教育和道德灌输的空泛化,特别是一些道德教育的主体“言行不一”,是道德失范的社会原因。社会道德教育的初衷是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习惯、确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塑造高尚的道德心灵和道德情操的有效途径。但在现实的形势下,道德教育在内容上有些宽泛空洞,只强调抽象道德原则,而不强调人格问题;在形式上,除了填鸭式的灌输,没有新的办法。学校教育的是一套,社会上流行的是另一套。尤其是一些道德教育的主体,道貌岸然,台上一套,台下另一套,言行不一,造成了道德教育的失范,毒化了道德风气,导致道德的失范。
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按照我国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系统工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必要性。第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
经基本建立起来。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仅靠法制与政府的监控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规范公民的市场经济行为来实现。市场经济秩序既包括市场的法律秩序,也包括市场的道德秩序。市场的道德秩序是必须主要通过道德建设来实现。公民道德是支撑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石。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建立良好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第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高度的政治民主,意味着全体公民以良好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履行其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而高度的政治文明则显然又是以全体公民正确履行民主权利,积极而卓越地履行政治义务为支撑的。没有全体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政治文明的建立就缺乏必有的道德基础。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第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建立公民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确立,必然促进现代公民社会的形成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的全面进步则又意味着社会的全面和谐。全面和谐的社会关系的建立离不开道德的有效调节或调控,而道德对社会的有效调控又是以全体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无论是建设秩序良好的公民社会还是和谐社会的构建,都要求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对策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础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既然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呢?第一,要以公民的公共道德建设为重心,切实提高全体公民的公共道德素质。公共道德是公民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公民道德的基础性内容。我们要推进现代公民社会在我国发育成熟,就必须把公共道德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心,切实抓紧建设,提升公民的公共道德素质。
第二,制定体现公民“底线道德”要求的行为准则,加强公民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道德训练。公民道德建设就如建房屋一样,必须从基脚和底层启动建设工程。公民道德的底层就是底线层面的公民道德要求。这种底线层面的公民道德可以归纳提炼为若干具体的行为准则。因此,各个地方(包括农村与城市)有必要制定颁布具体的公民道德行为准则,并对公民进行遵守行为准则的道德训练,以培养公民应有的基本美德。
第三,要切实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努力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支持条
件。“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化,体现在维护公民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的细微之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才能形成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和谐社会氛围,从而增强全体公民履行道德义务、培育个人道德品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四,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引导功能,创新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制度设计。各类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刊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及时掌社情民意,分析各种社会思潮,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公民道德建设。创新制度设计,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感、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验和尝试,并将成功的经验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持久地开展下去,形成以制度促建设的长效机制。
第五,着力培养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表率作用,抓好重点人群的道德建设工作。在公民道德建设中,不能仅向公民提出道德要求,而应从公民的内在道德需求入手,从公民的日常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培养公民的道德素质这一中心环节,将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人的内在自律要求。尤其是领导干部和公众人物等重点人群的道德建设,更加不能放松,他们因其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强大的示范效应,一言一行有着特殊的影响力。
第六,积极开展群众性道德评议活动。道德评议会是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的创造,是公民道德建设收到实效的实现形式,具有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进行自我道德评议、强化道德教育、促进道德水平提高和社会风气好转的作用,是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可以通过道德评议会将公民道德建设与公民道德生活民主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抓住那些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采取耐心疏导、民主讨论、平等交流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解决邻里纠纷、化解家庭矛盾、缓和人际紧张关系,让人们在参与道德评议中实现道德素质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春莲.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的公民道德教育。
[2] 杨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势在必行。
[3] 曹辉.新中国60年公民道德教育研究与反思。
第四篇: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途径浅议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途径浅议
黄婉秀,刘
艳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株洲,412004)
摘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的具体途径,一是将热情讴歌和大力弘扬“全国道德模范”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主旋律,二是将舆论抨击与道德鞭笞“假、丑、恶”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前进动力,三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四是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作为公民道德建设成长的沃土。
关键词:公民道德建设;全国道德模范;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实施途径
中华民族历来都是一个英雄辈出和崇拜英雄的民族,每个时代都涌现出很多时代风云人物,每个英雄人物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在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文花枝、杨怀保等全国道德模范成为时代的英雄,引领着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前进的方向。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价值观念不断涌现,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活动异常活跃,道德观念呈现出了复杂多变的发展特征。在不少人的心里,拜金主义取代了雷锋精神,明秩序让位于“潜规则”,极端个人主义被标榜为敢说真话,奢侈浪费被歌颂为拉动内需。人民群众呼唤良好的道德风尚,时代期待着“人心再古”,公民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该文件宏观上为“公民道德建设”发挥了高屋建瓴、统揽全局的纲领性作用。本文从微观角度具体探讨了促进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途径。
一、热情讴歌和大力弘扬“全国道德模范”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旋律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通常依赖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道德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依靠道德榜样、道德典型的示范作用,把一定的道德内化为人们的信念、行为和习惯,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也是道德教育的一条必由之路。要让道德模范更好地去凝聚人、引导人,关键之一是让其崇高的理想信念、人生境界和道德追求能够项目来源: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课题名称:全国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研究,编号:09YBB133)1 在人们的心中形成共振、产生共鸣。关键之二是要让其道德模范“亮”起来,让他们的事迹广为人知、深入人心。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主要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同时运用报告会、图片展等形式,立体化、高密度地宣传模范人物及其感人事迹,通过反复宣传,不断挖掘其精神内涵,使之“定格”在人们心中。全国道德模范文花枝的宣传推广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文花枝作为一名年轻导游员,在“8.28洛川事故”中,在全身17处以上骨折、数度昏迷、命悬一线之际,发出了“我是导游,后面都是我的游客,请你们先救游客”的时代强音,不惜以生命的代价履行一名导游员的职责;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舍身忘我的牺牲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操守、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舍已救人的传统美德,集中展示了80后青年勇于拼搏、敢于担当的时代特征。
“80后英雄”文花枝的感人事迹经新闻媒体“狂轰烂炸”之后,吴仪副总理和陈至立国务委员亲自批示文花枝免试就读湘潭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文花枝先后获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模范导游员、全国五一巾帼奖、全国人大代表、奥运火炬手、“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等殊荣,新闻媒体的热情讴歌和大力弘扬使文花枝成为了一颗中华大地璀璨夺目的“明星”。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花枝精神”使全国数十万导游员乃至中国旅游业的形象为之改观,为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发挥了支撑点的作用。
二、舆论抨击与道德鞭笞“假、丑、恶”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前进动力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全国人民中大力弘扬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道德风尚,倡导爱国、敬业、诚实、友善的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培养文明道德风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但公民道德建设也是在不断与各种形式的“假、丑、恶”的斗争中成长与完善的。典型案例之一就是“5.12汶川大地震”中的“范跑跑”。
“5.12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了谭千秋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但也出现了临“震”脱逃、藐视舆论、师德渺小的“范跑跑”等不和谐的“杂音”。其实“范跑跑”的无耻,不仅在于置数十学生的生死于不顾,拔腿先溜,更无耻的是还敢冒天项目来源: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课题名称:全国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研究,编号:09YBB133)2 下之大不韪公开发表博文——《那一刻地动山摇》,他在博文中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除了女儿,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我也不会管。”“范跑跑”这种公然挑战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底线的行为,不仅给广大教师抹黑、给其母校北大丢脸,而且在各种媒体上引发了一场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大讨论。在舆论抨击和道德鞭笞“范跑跑”的滚滚浪潮中,让许许多多人民大众明辨了是非、提高了认识,客观上促进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舆论抨击与道德鞭笞各种形式“假、丑、恶”的社会氛围,这无疑以一种反面典型来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前进动力。
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制定的重要治国方略,只有弄清和把握其辩证关系,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伟大战略。“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二者之间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方面,“依法治国”需要“以德治国”为基础。法律的制定以及整个法律制度的建设,都必须以一定的道德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以德治国”需要以“依法治国”为制度保障。由于道德现象本身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就使得社会道德总是处在相互冲突和相互矛盾之中,这要求必须将全国道德模范置于一个社会风向标的高度,才能起到引领公民道德建设前进方向的作用。因为全国道德模范是代表了当前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代表社会发展方向及反映人民共同利益要求的道德。但如果没有一种强制性的力量参与评判道德高尚与否的手段,公民道德建设依然缺乏前行的制度保障。
党中央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长期努力的目标,但如果没有基于道德对法律规范的遵奉,法律的实施将面临巨大的成本代价。有些人擅长钻法律的空子、打法律的“擦边球”,虽然没有触及法律的红线,却已经可能严重伤害了人们的道德底线。如“范跑跑”等虽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唾弃,却不能被法律所制裁,甚至于有少数人还为他敢于说“真话”而鼓掌,从而使公民道德建设遭遇“合法不合理”的尴尬,使公民道德建设难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现在,我国的法制在不断完善之中,法治化进程正处于快车道,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一定的底线道德水平。项目来源: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课题名称:全国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研究,编号:09YBB133)3 与此同时,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必须相应提高,一方面保障法律的实施,另一方面需要把公民道德水平提高到一个比遵守法律更高的层次,才能使整个社会更趋和谐。
四、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是公民道德建设成长的沃土
道德模范是为社会提供信仰和价值规范并使社会群体信从、遵循的人物。如何发挥道德模范对社会引领示范作用,首先要建立起科学有效、公平合理的评选机制,评选机制要体现出时代性、民族性、群众性,让有感召力、影响力的道德人物从社会群体中脱颖而出。为了让更多的道德模范“站”出来,就要夯实评选的群众基础,公民道德建设更需要一个公平正义、奖罚分明的大环境,使“真、善、美”得到大力弘扬与热情褒奖,“假、丑、恶”得到社会抨击与相应惩罚。毋庸置疑,在以唯利是图为本性、以揭黑抹黑、颠倒黑白和睁着眼睛说瞎话为主要新闻卖点的资本主义社会,其公民道德建设注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西方新闻媒体在报道西藏“3.14拉萨事件”和新疆“7.5乌鲁木齐事件”时,对新闻元素进行了恣意剪裁、甚至歪曲、颠倒黑白、误导受众。可见,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才是公民道德建设成长的沃土。
全国道德模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脸上”的“瑕疵”,对症下药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全国道德模范是一把尺子,丈量出自己思想和工作上的差距,正确审视自己、取长补短、填平补齐,从而迎头赶上;全国道德模范是一面旗帜,其思想境界、道德水平、时代精神和高尚行为是人民群众的楷模,激励更多的人追求、崇尚和效法,促进社会文明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全国道德模范是一把梯子,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带动、感召、影响着一大批人,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氛围,其示范作用必将引领公民道德建设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黄婉秀(1968——),女,汉族,大学本科,经济师,在大型国企工作15年,现主要从事思政课教学与高职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公开发表专业研究论文8篇。
刘 艳(1972-)女,湖南浏阳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社会伦理学、应用伦理学研究。联系方式:Tel:***,0731-22537617;E-mail: hwx01@sina.com.通讯地址:412004 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清石路2号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
项目来源: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课题名称:全国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研究,编号:09YBB133)4
第五篇: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性途径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永嘉县乌牛镇仁浦小学柯向阳
[摘要]在积极推进新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学校切实加强开放性,调整沟通策略,吸取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让更多的家长融入教育进程。在我校 “家校联营社团” 的创建和实践过程中,我们尝试着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携手,共同去认识孩子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组建家校联营社团,让家长的家教理念渗透到学校中来,直接参与班级管理,甚至学校管理中来,开辟出了德育教育的另一条路径,摸索出了我们学校特有的德育工作之路。
[关键词]家校联营;组织管理;课程设置;德育
一、背 景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整个大教育体系中的两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在教育者、教育场所、教育手段以及内容等诸多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二者在教育工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合作的好,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因此,作为实施教育的机构,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应该首先认真审视自己。囿于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整体偏低,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在育人方向上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颇的。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方面,学校教育试图囊括一切教育功能,以期学生走出校门时,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其实还有社会教育)被在相当程度上矮化了———与其说是学校单方面漠视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能量,不如说是家庭和社会赋予了学校教育过多的责任。而这直接带来的是:学校教育职能被无限的放大,达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地步,家庭教育被极为不该的沦为学校教育的补充。
鉴于此,我们尝试着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携手,共同去认识孩子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组建家校联营社团,让家长的家教理念渗透到学校中来,直接参与班级管理,甚至学校管理中来。下面就以我校开展的环保特色教育为抓手,阐述如何进行家校携手,创建家校联营社团,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
二、概念的界定
(一)家校合作
本课题中的“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有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二)家校联营社团
我以学校的环保特色教育为例,指的是以家长为引领者,按照学校设置的环保课程,家长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主题定时进校授课,以及进行环保社会实践的组织。突现家长的示范、引领、辐射的作用。
三、“家校联营社团”创建实践过程
(一)社团组织的管理
为了使家校联营社团有序、有质的进行,我们在创建时,分成了三个阶段进行布署:初级阶段,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家校联营社团管理部,直接隶属于班级家委会。委任主要负责人、班子和主要任教家长名单。班主任和社团成员共同参与讨论和设定课程的长远安排规划,及近期的授课内容,并在每期授课前小组讨论授课内容。
中级阶段,成立年级段和班级两级家长授课社团,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开展活动。每个班级选派2名社团团员代表参与年级段社团的家长授课教研交流活动,共同探讨课题方向授课方式及深浅安排,以及在相同阶段可以选派代表统一备课,让不同班级执行授课,这样可以弥补一个班级家长某些版块知识不全的缺陷。
高级阶段,学校成立家长课堂社团研究组,具体负责家长社团的活动组织,并成立学校和班级两级社团模式。每班级选派一人参与学校社团,并设立学校社团的负责人。由学校和学校家长课堂社团共同参与授课大计方针的制定,授课方向、课程内容规划的讨论、交流和制定,进行家长授课常态化管理和执行。在这种模式下学校成立的研究组需深入参与进去,并起到把握方向的作用。
(二)社团组织的课程设置
家校联营社团的课程应常态化规划。首先从课程设置框架入手。我们了设置四大授课课题方向:其一,环保知识,包括环保小知识、环保医疗、航天环保等科技知识;其二,环保社会生活知识,包括衣、食、住、行、裁、缝、编、织等环保社会生活技能和知识;其三,环保实验科学知识,包括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等。其四,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等。这就解决了家长授课时“接下去该从哪里入手、讲什么”的疑惑。
其次,做好环保教育授课进程的长期规划。以目前家长授课每月2次为例,学生每年在校8个月计,每年共授课16次,那么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共6年合计授课96次。如果按上述四大课题计算,每个课题在6年中平均可获得24课次,上述任何课题都拥有极广的知识量,分6年24课(每年4课次)进行教授并不多,家长有足够的内容进行
授课,将这24课次平均分成三个阶段,每2年一个阶段共8课次,每个课题在第一阶段选择最简单易懂的话题和知识便于学生接受,并逐步提升难度,提高学生知识深度,难度控制可由老师和家长课堂社团共同决定。这样的长远规划就解决了家长可能遇到的“深浅怎么把握、该怎么讲”的疑惑。
最后,可进行授课的阶段性效果检验。在每个学期结束时,由班主任主持举行知识竞答活动,对家长授过课的知识进行一次选择性的趣味竞答,以考核学生的课外知识掌握情况;也可以在每一个单元的测试卷上安排一至二道题目,针对家长教过的课外知识进行考核;这样也更能体现和落实素质教育。
(三)社团组织的开展情况
家长联营社团活动,已进行将近一个学期了。每月二次,家长定时定主题来校进行授课。授课主题由家长自身的特长进行确定,本学期分别给孩子带来了系列的课程,如:《汽车的尾气》、《环境保护小知识》、《臭氧层被破坏了》、《环保安全》、《我们生存的环境》、《环保漫画》、《环卫工作生活》等,有课堂上的游戏、实验生活;有现实生活的实践、参观;有现代技术的操作学习等,孩子们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是课程设置所不能包括的,再加上每位家长上课的风格各不一样,有些家长幽默恢谐,有些家长娓娓道来,有些家长激情风趣,有些家长严肃可爱等,使孩子们爱学、乐学,盼望着每周家长环保课的到来。真有“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四、基于“家校联营社团”创建的启示
(一)各方面的反响
1、家长——积极响应、踊跃参与
“留驻绿色”家长联营社团活动自开展以来,家长反应热烈,积极参与,并给予极大的支持和关心,从以下几点看出家长对活动的反应态度:
A、对活动倡议的积极响应和关心;本活动于开学初在全校家长会上提出,获得全体通过,并积极报名参加家长环保社团。
B、后续跟进的家长众多,个个欲试。
C、通过活动,环保教育的理念从校内一直延续在校外,形成了比较强的合力,不仅提高了师生、家长的环保意识;与此同时,外在对学校评价更加积极,提高学校的品牌度和认可度。
D、家长以参与家长环保社团为契机,充分参与到学校管理,有利于学校的管理。
2、学生——兴趣盎然、知识扩展
A、学生每到家长社团开始前,就已经非常期待,这不仅为他们带来乐趣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总会在下课后围着上课的家长积极据探讨的场面。
B、学到了更多环境保护的知识,成为他们课间讨论的话题,扩张了知识面。
3、其他学校——学习借鉴、跃跃欲试
其他学校老师对我们学校这种活动的开展,持支持意见,觉得很值得借鉴:不仅更加丰富了孩子的环保教育生活,而且让家长参与到课堂中来,直面接触孩子,为以后学校的管理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启示
在积极推进新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学校切实加强开放性,调整沟通策略,吸取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让更多的家长融入教育进程。通过我校 “家校联营社团” 的实践,不难发现家校联营的张力和活动,更主要的是让我们更好的开辟了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另一条路径,摸索出了我们学校特有的德育工作之路。
1、通过家校联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校和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当学生感到老师和家长在为发展而协同努力时,他们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鼓舞,产生向上的动力,激发成就感,并最终转化为进取的实际行动,很大程度上满足孩子们心理上受关注的需要。
2、通过家校联营可以优化教育环境,因为家长的职业、兴趣、知识、阅历、技能和方法都各不相同,可以有效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
3、通过家校联营有利于强化社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使学生受到来自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形成多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更好地实现社会化。
4、通过家校联营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学习,使学生在学校内外获得更大的成功。学校作为学生德育的主阵地,必须与家庭教育的正确结合,才能给学生更全面的教育影响。家庭、社会有着取之不尽的德育资源,学校结合当地社会现实,因势利导,这会比简单地逃避社会现实更行之有效。特别是当地一些历史文化资源可观可感,其与学校德育的有效衔接,也有益于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对于一切受教育者,我们不怕其先天的缺陷,不怕后天的不足,最可怕的是道德流失、心灵沙化和精神污染。选择家校联营的德育方式,遵循德育规律,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一切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 ]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 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 ] 徐明峡,吴建成.影响现代家校合作制度建构的环境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3): 7.[4] 周乾坤.基础教育新理念.[ EB/ OL ].http : pep.com.cnP200406Pca492307.htm,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