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地方史习题
2013——2014年《承德地方史》复习题
一、填空:
1、邯郸市永年县号称全国独一无二的水城、古城、城中有号称赵州桥姊妹桥之称的。永年又称。
2、雄关三镇指的是河北的和北京。
3、承德市围场县是河北省面积最大的县,旅游资源有、中以最著名。
4、围场原称、场县的错季节蔬菜种植主要以、和为主打品种。
5、距离我校最近的承德十大名山之一的因热播的电视剧《》而声名鹊起。
6、兴隆,初名“,今县城的北山,后这里成为商业集散地,去生意兴隆之意而定名为“兴隆”。
7、兴隆的主要风景区有,这里的最高峰为是承德市最高山峰。
8、兴隆境内的以生产
9、以“温泉之乡”著称的七家位于过高速公路即可到达。以此向北约20多公里,即可到达另一风景区景区。
10、宽城是的简称,宽城境内有石灰石,经济发达,是承德市经济强县。宽城的镇因
盛产黄金而被誉为“”。
11、隆化蒙古语称之为博罗河屯,又叫。是皇
帝的姑母的嫁妆地。
12、须弥福寿之庙为迎接到来而建,仿西藏日
喀则。
13、双滦区是和
14、化中心。
15、冯营子村位于承德市南部,康熙年间建村,因冯氏首居
而得名。该村位于与是承德市所在地。
16、隆化县的特色产业是生产,主要集中于地
带,并注册了 “”的商标。
17、平泉古称“”,因位于县城中心的喧哗街上有
18、“丰宁”一名源自境内的两个行宫,一是宫,汉语为“水泉甘美,庶草丰芜”之意;另一是行
宫,为“康宁”之意,于是便取“水泉甘美,庶草丰芜”之
“丰”,“康宁”之“宁”,合称为“丰宁”。
19、“滦平”是取在此平缓流过之意。
20、承德古称“,雍正元年(1723年)设立厅,这是承德市有史以来设置的第一个行政中心。
21、承德市有和大凌河四大水系,其中河是河北省第二大河,承德市最大河流。
22、河北省面积最大、人均占有土地最多的地级市是。
23、承德是重要的经济林区,林果资源丰富,板栗的主要产区是量最多的县。
24、兴隆县的“”牌罐头,是河北省名优产品。
25、承德国家级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有和两县。
26、避暑山庄共有既是避暑山庄的门,也是正宫的门,为帝御题避暑山庄36景之第景。
27、宫殿区的主殿是”,其功能与北京的太和殿相同。
28、烟波致爽殿是正宫区后半部分的是清帝之所,为御题36景之第景。
29、云山胜地楼北面是正宫区的北门门,出此门便进入湖光山色的区了。
30、是皇太后用房。
31、是康熙帝读书、接见大臣的便殿。
33、山庄湖区有个分散的湖,分别是中心部分的、、、,东面的、,西面的、34、避暑山庄中的买卖街是
35、山庄内由内湖北行,在西岸的山坡上有座椭圆形建筑,这就是“”,是为有效控制山庄湖水而为修的庙。
36、宁波范氏而建。
37、芝径云堤是统揽中部湖区的重要景观,它西连洲,北通洲,东接岛,使山庄主体湖区形成一湖三岛的景观。
38、在如意洲宫殿区东侧有一组建筑,这是清帝看戏的场所。戏台名“”,清帝看戏的楼房名“”。
39、澄湖四亭由西向东依次为和
40、隔湖与水心榭相对的是是避暑山庄内最具江南风格的园林。
41、平原区位于山庄的部,景区包括寺,该寺现保存有
42、避暑山庄山区面积占整个山庄的四分之三,主要有三条大峡谷,最南边(也即出博物馆后门进入到的第一道山谷)的是
;第二条峡谷是,这条山谷中的景观有、、以及涌翠岩等等;三条峡谷中以最北边的最为壮观,夏季这里凉风习习,人们俗称这里为“”。
43、在避暑山庄外围有外 住有的皇家寺庙。
44、康熙帝在承修建的寺庙有和。
45是外八庙中级别最高的寺庙,仿西藏寺而建。
46、在普宁寺的大乘之阁殿供奉的是22.2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木雕佛,这座寺庙因此也被称作“”。
47、须弥福寿之庙是在承德居住、讲经的场所,所以又俗称“”,是仿**在西藏日喀则的而建。
48、承德是河北白酒主要产区,其中著名的品牌有平泉的系列、丰宁县的滦平县的酒。
49、“皮都”辛集位于河北省
50、保定的县市全国最大的草莓产地。
51、石家庄正定县古称,清雍正时为避皇帝讳而改名。52、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省会由迁至
二、名词解释
外八庙文津阁水心榭金山亭木兰秋狝
雾灵山烟雨楼围场县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西所金山岭长城
三、大答题
1、论述木兰围场的建立及木兰秋狝的功用。
2、分析避暑山庄的造园艺术。
3、分析避暑山庄衰落的原因。
4、试述外八庙修建的原因、主要庙宇及其特点。
5、承德“外八庙”名称的由来?
6、山庄正宫区的主要景点及建筑特色。
7、避暑山庄修建的原因。
第二篇:中国美术史习题.doc
第一编 中国古代美术史 第一章 原始时期美术
1.原始社会的美术有哪些特征?新石器时代美术已出现了哪些门类?试述其成就。2.试列出原始社会彩陶各种类型,并分别叙述其时代年限、造型及装饰的特色。3.名词解释:彩陶 黑陶 岩画
4.作品分析:人面鱼纹彩陶盆 鹳鱼石斧纹彩陶缸 舞蹈纹彩陶盆
第二章 先秦时期美术
1.试述青铜器的特征、分期及代表作品。
2.论述《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的时代、主题和艺术特色。3.举例说明雕塑的特征及代表作品。4.名词解释:青铜器 帛画
5.作品分析:司母戊鼎 立鹤方壶 人物龙凤帛画 人物御龙帛画
第三章 秦汉时期美术
1.简要说明秦兵马俑出土地点、规模、创作主题思想、艺术成就及历史价值。2.说明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创作年代、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及历史意义。
3.何谓画像石、画像砖?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举例分析其内容和艺术成就。5.简介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的内容和艺术表现。6.秦汉时代有哪些重要的陶塑和铜雕作品? 7.名词解释:画像石 画像砖
8.作品分析:马踏匈奴 长信宫灯 说唱俑 马踏飞燕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1.魏晋南北朝的美术较之汉代有哪些重大发展?其历史原因何在? 2.魏晋南北朝有哪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分别对其进行简要介绍。3.试述顾恺之的时代,生平,重要的传世绘画作品以及在理论方面的贡献。
4.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兴起的原因?宗炳《画山水序》对山水画提出了哪些重要见解。5.谢赫《画品》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六法”的内容是什么?在美术评论上有何意义? 6.简要介绍十六国至北朝中国三大石窟艺术的题材、内容和艺术成就。7.简述陵墓雕塑的演变、发展、特征及代表作品。
8.名词解释:顾恺之 六朝三大家 秀骨清象 六法论 卧游 畅神说 曹衣出水 本生故事 9.作品分析: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七贤图砖画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美术 1.唐代有哪些具有影响的人物画家和作品,按照不同历史阶段试作简要论述。2.吴道子的艺术成就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3.举例说明张萱与周昉仕女画的艺术风貌。
4.隋唐时期有哪些重要山水画家?分别叙述其风格特点。5.试举唐代陵墓雕刻的重要作品并分析其艺术成就。6.唐代石窟壁画较之北朝有哪些发展和变化?试举例说明。
7.试结合作品分析荆浩、关同、董源、巨然在山水画发展上的地位及其艺术成就。8.五代时期的人物画有哪些重要画家和作品,较之唐代有什么新发展和变化?
9.名词解释:绮罗人物 青绿山水 吴带当风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经变画 供养人 昭陵六骏
笔法记
10.作品分析:步辇图 历代帝王图 捣练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 簪花仕女图 游春图 送子天王图
五牛图 牧马图 韩熙载夜宴图 匡庐图 潇湘图
第六章 宋辽金元美术
1.试比较黄筌、徐熙花鸟画风格的不同,他们的创作及对后世花鸟画发展的意义如何? 2.北宋前期有哪些卓有影响的山水画家?结合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3.试述郭熙的山水画创作和理论对于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贡献。4.结合画家和作品,简要叙述北宋中后期山水画创作的新发展。5.宋代院体画家有哪些著名画家?他们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6.叙述李公麟的绘画艺术成就及其在宋代绘画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白描 7.两宋时期出现了哪些具有影响的文人士大夫画家?他们提出了什么艺术主张? 8.如何评价宋徽宗的艺术成就?
9.结合南宋四家的作品叙述南宋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发展和演变。
10.试结合南宋时期一些重要人物画家及作品分析这一时期创作的基本面貌。11.辽代有哪些擅长画蕃马题材的画家?流传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12.金代绘画发展概貌及对元代绘画发展的影响如何?
13.元代初年有哪些遗民画家?试结合作品论述他们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14.赵孟頫在书画上提出了哪些见解?其艺术成就和影响如何?
15.元代有哪些著名的擅长画墨竹、墨梅的画家?试结合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16.简要论述“元四家”的生平,创作和艺术成就。
17.元代有哪些重要的寺观壁画流传下来?试结合时代背景论述其艺术成就。
18.名词解释:徐黄异体 院画 米点山水 南宋四大家 《林泉高致》 白描 减笔人物 文人画 元四家
19.作品分析:溪山行旅图 读碑窠石图 早春图 清明上河图 采薇图 万壑松风图 踏歌图 寒江独调图 卓歇图 文姬归汉图 墨兰图 鹊华秋色图 二马图 富春山居图 渔庄秋霁图 青卞隐居图 墨梅图 杨竹西像 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壁画
第七章 明清时期美术
1.何谓浙派?有哪些代表性画家?试结合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成就。2.简述“吴门画派”的形成、发展及艺术特色。
3.分析陈淳、徐渭写意花卉风格的异同和他们的创新与贡献。
4.董其昌在绘画艺术上提出了哪些见解?在绘画发展中产生了什么影响? 5.简要介绍陈洪绶的生平、作品及艺术成就。6.简述曾鲸肖像画的特点及艺术成就。
7.清初四僧是哪些人?分别论述其艺术风格和成就。
8.简述四王的师承和艺术追求,分析其艺术风格的异同及其在绘画艺术发展上的影响。9.“扬州画派”包括哪些画家?他们的绘画在什么历史环境下产生?其艺术倾向如何? 10.明清园艺术在南北地域上有何特点?请列举主要的帝王园囿和私家园林遗迹。
11.名词解释:浙派 吴派 吴门四家 南北宗论 南陈北崔 波臣派 四王画派 四僧画派 苦瓜和尚话语录 四王吴恽 金陵画派 扬州八怪
12.作品分析:庐山高图 墨葡萄图 秋风纨扇图 孟蜀宫伎图 淮阳洁秋图
第二编 中国近现代美术
1.“海上画派”有哪些具有代表意义的画家,他们的艺术特色如何? 2.岭南画派有哪些具有代表意义的画家,他们的艺术特色如何? 3.试述留学画家对中国近代美术的影响。4.试述近现代美术教育的概况及对后世的影响。5.解放区木刻艺术的特征及代表作品。
6.新中国有哪些重要美术家,他们的艺术创作有哪些成就? 7.名词解释:海上画派 海上三任 岭南画派
8.作品分析:《麻姑献寿图》 《酸寒尉像》 古元《减租会》 李桦《怒吼吧中国》 徐悲鸿 《奔马图》、《愚公移山》 蒋兆和《流民图》 傅抱石《丽人行》 罗工柳《地道战》 董希文《开国大典》 方增先《粒粒皆辛苦》 钟涵《延河边上》
第三篇:广州地方史复习资料
广州地方史复习资料
一、广州的历史
广州的别名:广州有“五羊城”、“羊城”、“穗城”、“仙城”等别名。
来源:五羊仙人的传说传说周朝时,有一年广州出现大旱灾荒,五谷歉收。一天,忽然仙乐悠扬,天空出现五朵彩色祥云,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分别骑着不同毛色的仙羊,羊口衔稻穗,降临楚庭。仙人把稻穗赠给了广州人,并祝愿这一地区永无饥荒,然后腾空而去。五只仙羊化为石羊留在广州山坡。从此,广州便成了岭南最富庶的地方。为了纪念五位仙人,广州人修建了五仙观,大殿内还有五仙和五羊的塑像。广州的历史来源:
秦朝时:秦统一岭南后,推行郡县制,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广州所在地区,当时属于属南海郡的番禺县。
南越国:公元前203年,已接任南海郡尉职务的赵佗,趁中原楚汉相争之机,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这是第一个在广州地区建都的封建割据的小王朝。南越国留下的遗址:南越王墓和南越国宫苑
南越国是兴于秦皇、终于汉武的岭南地方政权。南越国宫苑是南越国的“生地”,南越王墓是南越国的“死地”。这两个地方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广州地区文明发展的光辉。西汉南越王墓在广州越秀公园西侧。该墓出土了许多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是目前广州地区出土规模最大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古墓。
我国文物管理部门规定,在目前出土的有60多件顶级文物是不允许出国展出的。南越王墓出土的“角形玉杯”和“衔蛇越人”就是其中的两件。南越国宫苑在中山四路,南越国宫苑是保存较完好的年代最早的王家宫苑。遗址人工水景贯通全苑,别具一格的石木建筑结构的工艺,精巧的控制渠水流速、波浪、水声的设计,反映了当时先进的造园技术。由于内涵十分丰富,南越王宫苑被称为岭南文化艺术的奇迹。南越国时期这两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全面而立体地向我们展示了两千多年前岭南地区的社会风貌,同时也是岭南地区归入秦汉帝国的历史见证。
二、广州的对外贸易
广州——广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是中国最早开展对外贸易的港口城市。我国古代有一条著名的连接西亚、欧洲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其实我国还有一条从古代延续到今天的“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就是这条海上世界贸易通道的贸易大港。广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大港,是中国最早开展对外贸易的港口城市。早在汉代,广州(番禺)因其海内外贸易相当活跃,被称为一大都会。唐政府在广州首设“市舶使”,北宋时政府设立“市舶司”,市舶司后来成为海关的雏形。明清时期,中国闭关锁国,在这一时期的很长时间里,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史称“一口通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广州得以更多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广州与其他城市相比,更具有商业性、开放性、海洋性、兼容性等多元特征。典型练习:
1、星换斗移,荏苒千年,我国古代许多曾闻名于世的大港,如泉州、明州(宁波)等古港一度风光不再,而广州港却长盛不衰?试从港口的地理条件分析原因。①珠江水系河网密集,便于物流;
②广州港是近海港,航道水位深,流量大,不淤浅,2、在广州,哪些建筑物能作为古代广州通商贸易的历史见证?请举出三例 南海神庙、广州十三行、广州海关旧址、琶洲塔、赤岗塔、沙面西式建筑群、骑楼 ※※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海外交通贸易史上的一个重要遗址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时,船队从番禺(今广州)出发,沿着北部湾海岸航行,经东南亚,横越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抵斯里兰卡后返航。东汉时,航程更远达波斯湾。这条航线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南海神庙位于黄埔区庙头村。创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年多年历史了。南海神庙前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船出发的码头。古庙地处珠江出海口,中外船舶出入广州,船员按例要到神庙内拜祭南海神祝融,祈求保佑出入平安,一帆风顺。中小客商还可在庙旁的扶胥镇内进行商品交易。进入南海神庙,就会看到东部有一座穿着中国人衣装的外国人泥塑像,他左手举在额头上遮眉,眺望远方。他就是来自西域的朝贡使者达奚司空。当年,他随商船沿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回程时经过南海神庙。他们把船停靠在神庙码头,祭祀完南海神后,达奚司空又种下了两颗波罗树种子。但是当他走回码头的时候,商船已经开走了,原来船上的人把他忘记了。他长久地站立在大海边,远望来时路,后来就立化在海边。人们为了感谢达奚司空带来的波罗树,就在南海神庙立起了他的塑像以纪念。因为他站立着好像在望着他手植的波罗树,所以民间又有“番鬼望波罗”之说。从此以后,神庙被称为是波罗庙,南海神诞也被称为波罗诞,甚至连庙附近的扶胥江也被称为波罗江。
※※广州十三行:广州十三行:清代设立于广州的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又称洋货行、洋行、外洋行、洋货十三行、广东十三行等。
※※广州海关旧址:广州海关旧址:广州海关的旧称,粤海关旧址,俗称大钟楼,位于中国广州市荔湾区沿江西路,建成于1916年,是中国首批海关口岸之一。
※※琶洲塔、赤岗塔:两座塔都建于明代,风格基本一致,而且两座塔的塔基入分别有8个托塔力士,这些托塔力士都是大眼高鼻的外国人模样。
※※沙面西式建筑群:沙面西式建筑群: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体。
※※骑楼:近代骑楼是岭南传统民居与西方建筑艺术相结合演变而成的一种商住建筑形式。岭南最早的舶来物
南越王墓中出土有原支的非洲象牙5根,还有产自西亚的乳香,其中一个银盒的造型、纹饰与中国传统风格迥异,与伊朗古苏撤城出土的刻有波斯王名字的银器类同。这批海外舶来品,是两千多年前广州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大港的重要物证。
三、广州的历史名人
屈大均:清初“岭南三大家”之首,成就斐然的文化大家
伦文叙:是一位才思敏捷被称为具有“鬼才”的传奇人物,不仅自己高中状元而且因为教子有方,三个儿子先后也考取了功名。孙中山:
孙中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代表人物,建立了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黄花岗起义: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中国同盟会于1911年在广东省广州市发起的一场起义。黄埔军校,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军校原址设于广州市黄埔长洲岛,故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开展太平天国运动,反抗清朝统治。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曾经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培养维新变法人才。梁启超: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 邓世昌:中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爱国名将 何香凝:资产阶级革命家 朱执信:资产阶级革命家
陈澧:晚清多才多艺的经学大师
詹天佑:近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设计出了“人”字形路轨 邹伯奇:物理学家
张竹君:中国第一位女西医师
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著名岭南画派大师
第四篇:上海地方史论文
浅析上海的海派文化
“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近代上海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迅速崛起,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可谓是一奇迹。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
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一种体验着各国建筑风情的与上海独特的气息油然而生。上海因多元文化而充满生机与活力,世人喜欢将上海的诸多方面冠以“海派”二字。所谓海派,我认为是吸纳和融合各种建筑风格的一种有上海特点的风格。
海派建筑是海派文化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形式,当我们要探究海派建筑形成与发展时,不得不先对海派文化做一番探源。
1海派文化的探源
“海派”一词,是20世纪20茸代北京一些作家的创造,用于批判上海某些文人和某种文风,海派的对立面是京派,海派和京派象征着申国两种风格迎异的文化。京派是传统的正宗,海派则是叛逆的标新立异、中西结合的产物,充满浓郁的商业色彩和民间色彩。上海的曹聚仁先生对之有一个生动点评:“京派如大家闺秀,海派则如摩登女郎。”
上海文化在外来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之间,在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呈现出开放的姿态,敢于打破成规,锐意革新,广采博纳,“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成为 “海派”文化的精髓,并体现于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关于海派文化的形成,普遍认为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回顾海派文化演进的过程,可以看到,在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了吴越文化的和其它地域文化,受到了世界文化主要西方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海派文化。处于苏浙边缘地带的上海,主要受到近邻吴越文化的熏陶,但是在近代上海社会的中下层社会,普遍由来自于苏北、广东及安徽等地移民构成,这也为多元的中式文化构成注入了一定的元素。
19世纪中叶,当八方的海风跨海越洋而来之时,西方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此交流、碰撞、演变和发展。海派文化,正是在此基础上成型并发展起来的,最终在上海近代史的发展轨迹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它是中外交流、内地与沿海交流、农村与都市交流综合形成的产物。
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我以为可以说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
一是开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二是创造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的海派京剧开创了连台本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三是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动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形势之下,有些饥不择食,来者不拒,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及时地提出这时特别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四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复杂的共同体,不应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以致先进与落后,甚至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也有可能混杂其间,特别需要清醒地区别对待。
兼收并畜,敢于创新,追求时尚,成为海派文化的基本内涵,海派文化的包容性是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上海作为中国的第一个商业都市,其艺术文化各领域的形成就这样被打上了舶来的烙印。历史上所谓海派文化的形成,显然有其被强制注入的动因,但其成型还是在中华及江南本土文化的土壤中经过长期的筛选、认同、异化和提升而确立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上海城市的风貌也变得迥异起来,迷离的风情及丰富的建筑风景线便是海派文化最为精湛的存在形式。海派建筑文化
海派建筑文化是海派文化的衍生物,海派建筑植根于海派文化的根基中。建筑历来是人类文化中最具有表现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表现了不同文化在不同时代的价值趋向。海派建筑文化主要是上海近现代的建筑文化,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和发展的过程。建筑的风格是建筑文化的主要体现,不同建筑文化拥有自己独特的造型风格。海派建筑的形成和发展,是西方文化大举东渐,西方资本家和建筑师带来西方先进的建筑思想和技术,这些思想和技术反映在建筑上,其特点是多方面的,有住宅方面的,也有商业建筑方面的,以及其他建筑形态方面的等等。正是海派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得我们能在一个城市中看到各种各样建筑风格并存的原因。海派建筑的特点
建筑文化突出表现在建筑的风格特征上,所谓海派建筑,应当是中华民族文化融合地域性文化并有选择性吸收外来先进建筑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体现。海派建筑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多样性:说起海派建筑,人们最容易想起上海的石库门,但不仅局限于此,因为除石库门住宅外,还有公寓、花园洋房、别墅等等。在这些住宅建筑中,有的反映纯民族的建筑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化有机结合,有的是较多的反映西方文化,这些都涂抹上城市历史演变的印记,而上海住宅的多样性,正是海派建筑所具有的最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既讲建筑质量,又注入了多种文化。除住宅外,上海外滩50多幢风格迥异的高层建筑群,就被人们称之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在这里,可以看到新古典主义的原汇丰银行大楼,折衷主义的沿江海关大楼,文艺复兴形式的和平饭店南楼,注重装饰艺术的和平饭店北楼和带有中国传统符号的现代建筑——中国银行大楼等等。正是上述这些上海住宅和其他建筑的多样性,形成了上海海派建筑的特色。
包容性:海派建筑特色的魅力,就在于其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大家风范。尤其在上海的石库门建筑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中西文化共存这一特点:石库门住宅的结构布局源自中国传统住宅院落的模式,但总体布局却采用了西方联排式的方式,这是出于对土地利用率的考虑,以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有些石库门入口的门套上做有巴洛克装饰的山花,但黑漆大门上的门环又露出中式的痕迹,建筑很多地方都采用了西方建筑的装饰形式和图案,但住宅内部的空间却是一派典型的中国民居室内场景。可见,海派建筑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创新性:上海的近代建筑史可以看作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缩影,因为它始终站在近现代建筑演变浪潮的前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思潮的引入,新材料的发展,上海的建筑师们已很好地将西方住宅文化与本地居住理念融合在建筑设计中。又如,石库门的房型迎合上海人居住的习惯,使用适宜,注重生活空间的营造;在后期新式里弄的造型风格设计上,并不一味沿用传统和西方的风格,而是结合现代建筑的理念,创造出新的样式。继承和发展海派建筑特色
在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的今天,上海这座城市仍然很好地保持了“海派”特点。上海的近代文化充满活性,欣欣向上,乐于创新,敢于冒险,易于吸纳新事物,因此近代上海在经济、科技和文教诸方面都走在全国城市的前列。上海的近代建筑正是这种精神的集中表述。
因此,我们应当继承和发展海派建筑的特色,延续城市的文脉,保持城市的个性,挖掘和保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及城市街道区域。因为历史是无法再生的,再精致的复制品也都是赝品。上海有许多诸如豫园、文庙、石库门、朱家角、名人故居等建筑形式,在城市大发展的今天,已经有太多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从城市中消失了,毁灭性的拆迁,磨灭了城市原本的肌理。所以,海派建筑要保持、维护、局部发展这些建筑文化的特殊内涵和外延。
其次是要发扬光大,这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而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发扬海派文化的精神,坚持海派建筑的特点,注重建筑的人性化与适用性相结合。在城市改造和新区建设过程中,延续上海建筑的风格,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吸收当今世界新的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
海派建筑风格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支撑其实际的理念是凸现地方建筑文化,有选择地汲取外来建筑文化。建筑师应寻找到两者文化最佳结合点,以世博为契机,设计出富有创意、符合新时代建筑潮流的“新海派建筑”,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第五篇:新疆地方史总结
新疆地方史工作总结
1、古代西域界说。
标准答案:西域地名自汉代出现后,又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包括新疆及中亚、西亚、北非、地中海北岸及印度北部等地。狭义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葱岭以东,以我国中央及地方政权所管辖的地方。今天新疆境界,是近代资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大片疆土之后形成的。
2、新古器时代遗址分布状况。
标准答案:新疆已发现的新石器遗址有:哈密地区的三道岭、七角井;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雅尔湖、辛格尔;乌鲁木齐县的柴窝堡;天山北麓的木垒、奇台、吉木萨尔、伊吾、巴里坤及伊犁河谷;天山南麓的库车、巴楚、柯坪;;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博斯腾湖沿岸;昆仑山、喀喇昆仑山下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且末、民丰、于阗、皮山等地。从这些石器的型制、打制技术、品类、用途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纹的考察,与内蒙、宁夏、青海甘肃细石器文化相一致。当时人们由于居住的自然环境不同,有的以狩猎、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有的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相对定居。逐渐出现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分工,发生产品交换,与内地联系密切。社会形态由氏族制的母系社会,随着生产的发展,新石器晚期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
3、原始居民种系族属及大体分布情况。
标准答案:新疆地处亚洲腹部,是古代中西交通孔道,也是历史上各种族、民族迁徙角逐和交汇融合的地方。由于自然、社会或战争的原因,一些种族民族迁来了;又因同样的原因,他们或者迁往它处,或者被征服,或者部分留下来与后来的种族、民族融合同化,成为新的种族、民族。就这样,东来西往,南迁北移,形成了新疆古代史上复杂的居民关系。
根据出土的古代人的骨骼研究,孔雀河古墓沟地为原始欧洲人类型,昭苏县土木墩墓为高加索人种的支系,洛浦县山普拉墓地具有地中海东支类型特点,楼兰遗址东郊墓地绝大多数呈欧洲人种特征,天山阿拉沟墓地西方人种形态约占85%,但有明显的变异趋势,呈现俩种欧洲人种支系类型混杂现象,并有少量蒙古人种支系或两大人种混杂现象,哈密柳树泉焉不拉克墓地多为东方蒙古人种特征,兼有少量欧洲人种,二者的比例约为7:3。远古的羌人的居住区,自塔里木盆地南缘、昆仑山下直达葱岭,小月氏、羌氏、苏毗与羌族共处或相邻。塞人、大月氏人、乌孙人自公元前6世纪后,先后活动在伊犁河流域。同时在天山南北还有匈奴人、丁零人、乌揭人、汉人等活动。
4、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原因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标准答案:原因:公元前141年,刘彻即位皇帝,史称汉武帝。这时,汉朝内部稳定,社会经济不仅得到了恢复,而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军事力量也得到了加强,汉武帝组织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因此,对汉朝来讲,制止匈奴的侵扰,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总的历史原因。其次是为了消除匈奴对中原北部边境的威胁,汉武帝除派军队正面进攻外,又决定联络大月氏断匈奴右臂,以彻底战胜匈奴。于是,招募自愿出使西域的人,张骞“以郎应慕,使月氏”。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直接原因。
意义:张骞以高尚的献身精神和顽强的毅力,两次出使西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①由于张骞的出使,汉朝对西域诸国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交通路线有了叫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从而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②张骞通使西域后,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丰富了两地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同时随着西域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往的增多,尤其是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的屯田,是内地比较先进的农耕技术,逐渐在西域推广。③继张骞之后,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相望于道”,西域各国的使节和商人接踵东来,丝绸之路由此而繁荣。所以,史称张骞是丝绸之路的拓荒者,是“凿空”
5、汉朝中央政府是怎样对西域进行管辖的?
标准答案:
①派遣官吏。西域都护是汉朝委派管理西域事务的最高官吏,都护的级别相当于郡太守,由中央政府任免。西汉先后派往西域的都护有郑吉等18人。都护任期一般为三年。随着屯田事业的发展,汉朝从公元前48年复置戊己校尉,级别同于都护,也有中央直接任免,其副职称为史。
②册封地方首领,颁发印绶。西域各地行政组织,仍然保留了“国”的称谓。其首领由中央任命原有的国王担任。西域都护代表中央直接行使对西域诸国国王和官吏的任命、册封、升迁、降罢、奖励、处罚等权利。汉朝颁发给西域各地方政权的首领和官吏的印绶为两种:一是金印紫绶高级官员佩带;二是铜印墨绶,级别较低的官员佩带。
③实行屯田。西域都护的主要职责是总领 天山南北两道,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因此,屯田成为最主要的军事建设和生产建设措施。各地屯田士卒平时屯垦耕种,战时出征打仗。通过屯田,基本上解决了汉朝驻军和往来使者商旅的安全和食宿问题,密切了汉和西域各族的关系,加强了边防
④修筑烽燧列亭。为了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汉朝政府在西域各商道修筑了许多城堡和连绵不断的烽燧列亭,驻扎军队,执行军事任务和兼管交通。
⑤派遣侍子制度。西域都护府建立之后,西域诸国国王遣子入侍者纷纷而至,以表示对中央汉朝政府的信赖。
⑥纳贡制度及宽抚政策。西域都护府建立后,纳贡被确定为一种经常的制度汉朝中央政府对西域各族实行宽抚政策,基本上不向西域诸国征收赋税
6、汉代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原因是什么?
标准答案:原因:首先,自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西域与内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如铁制工具和先进农耕技术如代田法等传入西域,有力地推动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其次,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汉朝正式统一了西域,它使天山南北与内地联为一体。西域都护府在稳定社会秩序,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组织西域社会经济建设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为西域 各族人民发展社会经济提供了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
第三是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共同开发。各族人民共同奋斗,不仅使西域社会经济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而且增进了西域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状况:
首先是屯田的发展。屯田是汉朝政府加强在西域统治的重要措施。汉朝政府在西域的屯田经历了一个逐渐扩大的过程。早在公元前105年,为了解决细君公主数百随行人员的口粮问题,汉朝就派军队在乌垒屯田。公元前101年,汉朝在西域设立使者校尉,率领士卒在轮台、渠犁一带屯田。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成立后,屯田地区不断扩大,屯田人员不断增加。屯田的发展,扩大了耕地面积,解决了军队和来往使者商旅的粮食问题。在物质上保证了西域都护府的正常运转,没有加重当地人民的负担,从而赢得民心。随着屯田的发展,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传到西域,推动西域生产的发展。
其次是农作物种类增多。汉代,西域的农作物主要有粟、稷、小麦、大麦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有葱、蒜、黄瓜、胡萝卜、菠菜等蔬菜;有葡萄、核桃、梨、桃、石榴、杏等水果,还有苜蓿等饲料作物。
第三,水利工程的兴修。汉朝在西域大兴屯田的同时,也兴建了大量的水利灌溉渠道。考古工作者在不少地方发现了汉代渠道遗址。如沙雅、米兰等地的古渠道遗址等。
第四,畜牧业经济发达。畜牧业是汉代西域的主要经济部门。乌孙、大宛都有大批良马,号称“天马”。除马以外,还有骆驼、驴、骡、牛、羊等。
第五,手工业状况。手工业也是西域重要的生产部门,有金属冶炼业,其中冶炼业相当发展。考古工作者在库车、民丰、洛浦等地发现了汉代的矿业遗址。此外,还有陶器制造、毛纺织、皮革加工业等。
第六,商业的繁荣。商业贸易分为官商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各国商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形成了丝路的兴盛。
7、为什么说自汉代起,新疆就成了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异步组成部分?
标准答案:国家是历史的产物。中国是在秦汉时期成为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中国版图的基础是在汉代奠定的,现在我国的绝大部分,除西藏和台湾外,基本上都是汉代的版图。新疆归并中国版图的时间与国内大多数地区基本上是同步的。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西域都护府,对西域进行管辖。新疆正式归并中国版图,距今两千多年。我们说,:“自西汉起,新疆就成了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完全符合历史实际的。
8、简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的政治形势。标准答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在匈奴和中原王朝政治势力此消彼长的背景下,出现了如同春秋战国时代那诸国纷争兼并的局面,并最终形成七国对山寺的形势。这一时期,我国北方的鲜卑、柔然、高车、口厌哒等几个游牧民族在西域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争霸斗争。促成民族大交会大融合。
9、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民族大融合的特点及其意义。
标准答案;特点;①鲜卑、柔然、高车、口厌哒等政权在西域进行的一个多世纪的争战,引起了这一地区政局的大动荡,给当地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但是,应该看到,国内各民族间的战争,促成了各民族间特殊环境和形式下的交往与交流。致市使这些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语言与风俗习惯诸多方面互相影响、相互吸收,甚至血统的相互混杂。这一切,导致了天山南北居民间一次自然的大融合与某种程度上的同化。②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同化,明显的表现出铁了化的趋势。这个趋势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方面,原与铁勒民族血缘亲近,或语言与风俗习惯基本相同的民族相互融合,如柔然、悦般、口厌哒基本上融合于铁勒族中,另一方面,非高车族人,如康居人、乌孙人、月氏人和部分汉人中的一部分,被逐渐融合于铁勒人中。
意义;①为9世纪40年代漠北回纥转移时主力西迁方向的选定奠定了历史性的基础。②为塔里木盆地的维吾尔化奠定了 民族性的基础。
10、用充分的事实论证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辖。这种管理意味着什么?
标准答案:①中原王朝向西域派出了行使了主权的官吏。如曹魏政权向西域派驻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西晋向西域派驻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前凉派西域长史。前秦派驻高昌太守,后凉派驻西域大都护。西凉派驻敦煌太守,兼管西域事务,北凉派驻高昌太守。北魏派驻西域校尉。②推行了中原的政令③册封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④西域地方政权向中央王朝派出质子“入侍”,这是中央对中央政府信赖的一种表示。⑤中央政府在西域直接实行中原的行政制度。如327年前凉在高昌设置郡县乡里。此外西凉和北凉也延续推行了这一套行政体制。
这种管理说明了什么?
a)中原王朝更迭频繁,但在360多年中,中原王朝对西域的联系从未中断,没有放松或放弃对西域的管理权。
b)西域地方政权从总的趋势来看都不自外于中原,始终保持着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这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