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mpire PPT对应讲稿

时间:2019-05-13 21:2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Vampire PPT对应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Vampire PPT对应讲稿》。

第一篇:Vampire PPT对应讲稿

Today,I want to talk something about the vampire.Many people still believe in vampires in a lot ofplaces all over the world to this day.What is vampire?Young, beautiful, living forever?

Vampires are mythological or folkloric beings who subsist by feeding on the life essence(generally in the form of blood)of living creatures,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y are undead or a living person/being.They call themselves as “booldline”.The history of vampire Vampire is an ancient and mysterious race.Vampire myths can go back thousands of years.They occur in almost every culture in Europe.In the beginning of the history,thousands of people believe this story and are afraid ofthem.I will say a story from Bible.Cain Killed His Brother

The man lay with his wife Eve, and she conceived and gave birth to Cain.She said, „With the help of the Lord I have brought a man into being.‟Afterwards she had another child, his brother Abel.Abel was a shepherd and Cain a tiller of the soil.the day came when Cain brought some of the produce of the soil as a gift to the Lord;and Abel brought some of the first-born of his flock, the fat portions of them.The Lord

received Abel and his gift with favour;but Cain and his gift he did not receive.Cain was very angry and his face fell.Then the Lord said to Cain, „Why are you so angry and cast down?If you do well, you are accepted;if not, sin is a demon crouching at the door.It shall be eager for you, and you will be mastered by it.‟

Cain said to his brother Abel, „Let us go into the open country.‟While they were there, Cain attacked his brother Abel and murdered him.Then the Lord said to Cain, „Where is your brother Abel‟Cain answered, „I do not know.Am I my brothers keeper?‟The Lord said, „What have you done?Hark!your brothers blood that has been shed is crying out to me from the ground.Now you are accursed, and banished from the ground.Now you are accursed, and banished from the ground which has opened its mouth wide to receive your brothers blood, which you have shed.When you till the ground, it will no longer yield you its wealth.You shall be a vagrant and a wanderer on earth.‟Cain said to the Lord, „My punishment is heavier than I can bear;thou hast driven me today from the ground, and I must hide myself from thy presence.I shall be a vagrant and a wanderer on earth, and any one who meets me can kill me.‟The Lord answered him, „N if anyone kills Cain,Cainshall be avenged sevenfold.‟Sothe Lord put a mark on Cain, in order that anyone meeting him should not kill him.Then Cain went out from the Lords presence and settled in the land of Nod to the east of Eden.Booldlines‟ caste(种族)

1.Antediluvian(They are the most ancient booldline in the world,and they maybe the most powerful creatures.The third generation of booldline.)

2.3.Methuselah(The forth or fifth generation of booldline)Elder(The elders often has lived two hundred to one thousand years, they have a strong ability, mostly has set up a file in the bloodline society occupies a place, master a power.)

4.Ancilla(The young booldline, also after 100 years later, if they keep the commandments in traditional law, the elder will attention them.)

5.6.7.Anarch(the traitor)Child(the most yongest booldline.)Neonate(baby)

Booldline Six Traditions(戒律)

1.The Masquerade(避世)

Thou(你)reveal thy(你shall not的)nature to those not of the Blood.Doing so shall renounce thy claims of Blood.2.The Domain(领权)

Thy domain is thine(你的)own concern.All others owe thee(你)respect while in it.None may challenge thy word while in thy domain。

3.The Progeny(后裔)

Thou shall sire(长者)another only with the permission of thine elder.If thou createst another without thine elder‘s leave, both thee and thy progeny shall be slain.4.The Accounting(责任)

Those thou create are thine own childer.Until thy progeny shall be released, thou shall command them in all things.Their sins are thine to endure.5.Hospitality(客遵)

Honor one another„s domain.When thou comest to a foreign city, thou shall present thyself(自己)to the one who ruleth there.Without the word of acceptance, thou art nothing.6.Destruction(杀亲)

Thou art forbidden to destroy another of thy kind.The right of destruction belongeth only to thine elder.Only the eldest among thee shall call the blood hunt.Nowdays, many TV series and movies discripte the vimpires.So I just recommend some of vampire‟s theme TV and movies.Such as : The vampire diaries, Twlight, Dracula, Vanhelsing, Interview of the vampire, Underworld.

第二篇:PPT对应讲稿

PPT第1页

·开题:诉权概述的背景

诉权问题涉及法理学、法哲学、社会学及宪政学的有关层面。民事诉权理论的复杂性使其被视为民事诉讼理论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现代诉权理论是近代西欧国家法典化运动和司法权不断扩大和强化的产物。最初,以人们“为何可以提起诉讼”为命题展开讨论的。诉权概念旨在回答实体法和诉讼法的关系,诉讼法是否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等问题。

PPT第2页

诉权学说以“人们为何可以诉讼”为命题,引导学者探讨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的关系。不同的诉权理论反映着不同的诉权观。即是说,不同的诉权理论对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的关系有不同理解。诉权学说被称为民事诉讼理论的“哥德巴赫猜想”。诉权学称是民事诉讼法学的基石,因为,正是诉权学说的发展说明了民事诉讼法学是不依附于实体法学而独立存在的法学部门。私法诉权说

产生于19世纪前半叶的德国普通法时期,开始于1856年乌印特侠伊道关于《罗

1马私法诉讼》的研究。当时公权理论并不发达,从而决定了此说在诉权理论上的重要地位。代表人物是萨维尼(Savigny)和温德雪德(Windscheid)。

私法诉权说认为,诉权是实体权利受到侵害以后产生的权利,是私法上的权利在审判上的行使或方法。诉权是民事权利的附属品,本质上是种私权。

私法诉权说的产生意味着实体法与诉讼法的分离。私法诉权说是诉讼法与实体法在形式上第一次分离后对诉讼构造进行的探索,不可否认,当今的民事诉讼法学在根本上是按照这种体系发展与构造的。

私法诉权说的缺陷在于忽视了诉讼法的独立价值,没有正确反映实体法与诉讼的关系。

PPT第3页公法诉权说

最先产生于19世纪中叶以后的德国。公法诉权说的产生与发展与“法治国家”的思想、以及人们在批判私法诉权说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实体法与诉讼法的关系有关。公法诉权说从公法的立场来阐述诉权的内涵和性质,正是公法诉权说使得构建独立的民事诉讼法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公法诉权说经历了从“抽象诉权说”向“具体的诉权说”的发展。

1.抽象诉权说(又称为形式诉权说,抽象的公法诉权说)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德根科宝(Degenkolb)、伯洛兹(Plosy)、标罗(Bűlow)等。

抽象诉权说认为诉权是个人对国家的一种自由权,和诉讼中争议的实体权利没有任何关系。诉权是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合法审理和判决的权利,仅限于发动诉讼程序。可以说,此说赋予诉权纯粹程序上的内容,没有实体上的内涵。其实质是,把诉权看成请求司法保护的一种抽象权利,任何具有民事权利的人,不论他的实体权利是否受到侵害,都能由法院进行审判。

弊端:由于抽象诉权说建立在维护法律秩序的诉讼目的之上的。2因此它过1参见江伟、邵明、陈刚:《民事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6~7页。参见沈达明编著:《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上册),中信出版社,1991年版,第214页。

份强调诉讼法的独立性,而忽略了诉讼法与实体法之间的合理关系。它回答了“为何可以提起诉讼”这个问题,却无法解答“为何可以接受诉讼”。

总之,抽象诉权说所谓的诉权是抽象的、空洞的、无任何意义的。

2.具体诉权说(实质诉权说、具体的公法诉权说、权利保护请求权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宪法学者拉邦德(Laband)、瓦希(Wach)、斯坦因(Stein)、赫尔维格(Hellwig)、朗格海勒姆(Langhelnehen)等。

具体诉权说是在对抽象诉权说的修正基础上建立起来,其主张的诉权是原告要求法院作利已判的权利。因为这种主张,无法解释被告是否也拥有诉权,所以,后来这种具体诉权说被权利保护请求权说所吸收合成一种学说。这种学说认为诉权虽然是公法性质的权利,但是原告基于具体的纠纷请求法院予以解决的权利。

PPT第4页 此外,可归属于公法诉权说范畴的,还有本案判决请求权说和司法行为请求权说等。

1、司法行为请求权说(诉讼内诉权说)

代表人物是罗森贝克。此说,在现在的德国是通说。

此说主张,诉权为诉讼开始后实施诉讼的权能,由于诉讼中诉权的行使,民事实体法律关系才赖以形成。也即是说诉权是配合诉讼的进行,由抽象的观念演变成为具体的。

此说的缺陷是诉权应该是诉讼机制机能发挥的原动力,不论在任何构造的诉讼程序中,诉权应为在诉讼程序外部进行运用,与现实的诉讼构造或诉讼阶段无关。而且,此种学说所构造的诉权仅具有形式意义,因而也和抽象诉权说一样空洞。

2、本案判决请求权说(纠纷解决请求权说)

代表人物是日本的兼子一教授。

本案判决请求权说是建立在对抽象诉权说与具体诉权说的批判基础上的。认为,诉权即是当事人要求法院做本案判决的权利,也即是说,要求法院裁判自己的请求是否正当的权利。

纠纷解决权说实质上认为诉权是在弄清当事人的主张是正确与否的基础上,要求法院解决纠纷。这种诉权论学说将诉讼目的论联系起来,强调了诉讼的独立价值,而且注意到诉权论与诉讼目的论所包含的公益性价值。但是,这种诉权论过于重视诉讼的独立价值以及请求法院解决纠纷的实体目的,而忽视了诉权实现实体法的目的和当事人请求法院保护其实体法权利的目的。而且,也无法说明即使原告败诉了其诉权也视为实现了,这与原告的初衷不符。

PPT第5页

二元诉权说

二元诉权说在中国为通说。此说认为,诉权可以分为二元,即程序意义上的诉权与实体意义上的诉权。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在原告方面表现为起诉的权利,在被告方面表现为应诉的权利和程序上进行答辩的权利。实体意义上的诉权主要是指可以通过法院要求义务主体履行相应义务的权利或向相对方主张民事权利。

一般认为这种诉权说来源于具体诉权说。这种诉权说的缺陷来源于起诉的目的即是胜诉,而且程序上的诉权与实体意义上的诉权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对二

元诉权论的批判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一元诉权论。一元诉权说认为诉权是程序性权利,但是又都承认诉权与民事纠纷和民事权益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

PPT第6页

1、宪法诉权说

代表人物,日本斋藤秀夫教授。

此说赋予诉权以宪法规定的公法意义上的人民享有的接受审判的权利。但是,这种学说脱离实体法与诉讼法仅从宪法层面上讨论诉权,使诉权论的本身具有空洞的内容,使得诉权及其理论是否有实现的价值受到了质疑。

2、诉权否认说

代表人物,日本三月章教授。

此说主张,诉权不过是对诉讼制度的目的的主观上的投影,将这种权利作为一种制度上的权利来看是不正当的。有学者试图以“法律上的地位”来代替诉权论。但是,普遍认为此说过于偏激。干涉了当事人诉的自由,并且与宪法的规定不相符合。

PPT第7页

在前面我们知道“诉权”一词源于罗马法中的请求权,此种请求权既包含程序意义上的请求权还包含实体意义上的请求权。

PPT第9页

·对诉权内涵的理解还需从诉权的重要性出发,因此不得不提及一下诉权的保护:

诉权是民事诉讼的基石,是民事诉讼程序发动的基础。

只有当事人行使诉权,社会纠纷才会进入诉讼程序,人民法院才能行使审判权,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因此,没有当事人行使诉权的行为就没有诉讼程序,也就没有法院的审理和裁判行为。民事诉讼法的核心在于保障诉权的行使。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干是当事人与法官因诉讼活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民事诉讼活动的中心是诉权和审判权之间的互动。

PPT第10页

区别:(1)法律依据和内容不同。诉权是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以及依据宪法制定的民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赋予的。我国《宪法》第11条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人民法院组织法》第3条规定,审判民事案件,解决民事纠纷,是人民法院的任务。我国《婚姻法》第25条规定:“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而诉讼权利是由我国《民事诉讼法》斌予当事人的。主要有,委托代理人,提出回避申请,收集、提供证据,进行辩论,请求调解,提起上诉,申诉,申请执行,查阅有关材料;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者反驳诉讼请求,有权提起反诉。

(2)存续时间不同。诉权自民事权益受到浸犯或发生争议之时产生,贯穿于诉讼的全过程,诉讼权利产生于诉讼程序开始之后,只有行使诉权才能使当事人享有诉讼权利。

(3)主体范围不同。诉权的主体是民事主体,诉讼权利的主体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享有诉权的民事主体.参加诉讼,成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当然也就享有诉讼权利。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合格的当事人、既享有诉讼权利,也享有诉权,其享有诉权并非由其当事人地位产生的。但是,只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而不是诉讼上体的诉讼参与人,如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和作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一方的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也享有诉讼权利,但不享有诉权〕因此,诉权和诉讼权利二者的主体尽管在一定条件下交叉。

(4)在法院应当受理而不受理的情况下,诉权和诉讼权利的区别更明显地表现出来。在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而不受理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所侵犯、所剥夺的正是民事主体的诉权而非诉讼权利。

第三篇:超疏水ppt对应讲稿

第二页:视频中展现的即罗斯纳米科技发明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超疏水材料喷雾。

第三页:浸润性是固体表面的基本性质。根据水滴在固体表面静态接触角的大小可以将固体浸润性分成三类:静态接触角小于9O。的亲水表面,静态接触角大于9O。小于150。的疏水表面以及静态接触角大于150。的超疏水表面。通常以荷叶为代表静态接触角大于150。并且接触角小于lO。超疏水表面称之为荷叶效应。荷叶效应是超疏水机制理论与制备工艺研究的核心。水滴在荷叶上形成一个球形,而不是铺展开来,像这样的表面,就是“超疏水表面” 超疏水表面有:

(一)防水性如果固体表面是稳定超疏水表面,则水滴在该表面上的静态接触角大于150。同时滚动角小于10。较大的静态接触角意味着水滴在固体表面上的接触面积相对缩小,较小的滚动角意味着只要表面稍微倾斜水滴便会从固体表面上滑落,因此可以有效防冰

(二)自清洁类似荷叶的超疏水表面具有自清洁的特殊性质,水滴在超疏水表面较小的滚动角使得雨水极易发生滚动并且带走污染物。机翼上使用超疏水材料,可以防止如动物尸体的残留,保持机翼表面的光滑

(三)减小流体阻力表面微结构中驻留大量空气是超疏水表面形成的原因。即水与超疏水表面的实际接触面是由液一固界面与液一气界面两种界面组成的。超疏水表面在流体中发生相对运动时。液一气界面的摩擦系数远远小于液一固界面的摩擦系数,因此超疏水表面在流体中运动的摩擦阻力会减小实现减小流体阻力的目的。

第四页:尤其是在超疏水材料在破冰上的运用

现有的飞机防冰/除冰方法主要包括主动与被动防护的方法。主动防护方法包括物理法(机械除冰、电热防/除冰系统)、化学法(喷洒盐水、除冰剂及防冰液),被动防护方法即疏冰涂料。第二张图是飞机发动机扇叶上的结冰图,第三张图喷的是聚氨酯涂料,含氟材料的表面能最低,使氟材料具有很好的憎水憎冰性。第五页:结冰的前提是区域内的水收集系数大于零或者该区域位于结冰的溢流区。在结冰问题中,表面分为撞击区和遮蔽区。蓝色区域为遮蔽区,遮蔽区指的是水滴无法撞击到表面的区域。图是模拟的某三维翼型表面的水滴容积分数云图,可以看到,撞击区基本位于迎风表面;在背风区是不存在水滴撞击的,因而也难以发生结冰。

右图是水滴收集系数的分布曲线,可以看到在迎风区存在水滴收集现象,在驻点为极大值 总结来说,由于水滴收集的问题,在存在水滴撞击的迎风表面易于出现结冰。

第六页:飞机表面结冰,可能会降低飞机的操纵性、稳定性等安全性能,威胁飞行安全。寒冷地区或冬季,当飞机以小于某临界马赫数飞行时,机翼、风挡、螺旋桨、发动机进气前缘等部件的迎风面因与大气中的水滴撞击、积聚结冰。关键部位如机翼前缘结冰,会增大飞行阻力,减少升力,即使是少量的,也会对机身的气动力性能产生影响;风挡机结冰会影响驾驶员的视野;测温、测压传感器结冰会导致相应的仪表指示失真;发动机进气前缘结冰,可能导致发动机熄火等。

飞机表面结冰与其和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冰的黏附强度就越高。通过改变涂层表面的化学组成成分,降低涂层的表面能,使其成为超疏水表面(即接触角>150°),可以降低冰或水(结冰前)与表面的黏附力,从而达到防冰或延迟结冰的效果。涂层表面的粗糙程度也是决定冰黏附强度的因素之一,表面具有合适的微/纳米结构和一定的粗糙程度(或表面纹理),不仅可以提高表面的疏水性能,延迟结冰时间,而且可以截留停留在涂层表面水分子下的部分空气,造成冰体与基体界面的应力集中,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如震动、倾斜、剪切力等),使冰更易从涂层表面脱落。

第七页: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研究的超疏水表面材料在电热防/除冰系统的试验中,采用两维NACA 0012翼型进行了风洞试验测试。风洞试验风速为90m/s;试验温度分别为-15℃、-10℃、-7℃、-6℃、-5℃;水滴含量分别为0.32、0.42、0.47、0.49和0.50;水滴平均直径为30× 10-6m,电热防除冰系统的加热功率分别为0W、84W和126W。由实验可知,超疏水涂层表面与冰层之间的单位粘性力为聚亚胺酯漆表面与冰层之间单位粘性力的十分之一。无加热情况下,超疏水涂层表面与聚亚胺酯漆表面的防/除冰效果无差别;加热情况下,由于涂层表面的超疏水特性,超疏水涂层表面可以有效抑制溢流冰层的形成,减少结冰面积率,可以节省的电能高达34%。

第八页:采用超疏水表层和常规表层在零下40度结冰试验的表现,显然超疏水表层具有很高的抗冰除冰性能。

第九页:在超疏水领域里,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强度问题。由于超疏水表面依托于微米/纳米量级的微观结构,这种结构极易磨损。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化学系博士生陆遥尝试了用双面胶涂在玻璃表面,然后加入疏水涂料,形成类似三明治的结构——玻璃和疏水涂料分别粘结在双面胶两侧。这样一来,表面就变得非常坚固,甚至用砂纸交叉摩擦几十个来回,仍然可以保持表面超疏水性。这个研究的精髓并不在于把超疏水表面做到多强多耐磨,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路——将超疏水领域的“脆弱”的弱点交给更加成熟的黏胶技术去克服。

第四篇:关于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课件的对应讲稿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的说明

一、关于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的基本考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重点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并作出决定,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党的十七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战略部署,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全党全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开创了文化建设新局面。中央政治局认为,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及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召开一次全会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确定的重大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更加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度提出未来5年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强调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我们要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第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第四,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形势很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总体上讲,我国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动力在深化改革,出路在加快发展。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办法和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总之,中央政治局认为,深入研究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关于《决定》起草过程

《决定》起草工作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的。4月下旬,经中央政治局批准,文件起草组正式成立。胡锦涛总书记在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对起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指明了努力方向。中央要求,《决定》起草要充分发扬民主,注意吸收各方面意见,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为集中全党智慧起草好文件,4月下旬,中央就全会议题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认真组织学习讨论,共反馈意见121份。5月上旬,文件起草组组成8个调研组,分赴12个省市和部队开展调研。文件起草组还委托中央和国家机关29个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形成48个专题调研报告。

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普遍赞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主题。文件起草组在充分吸收和采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文件框架提纲和《决定》初稿。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多次审议,提出重要修改意见。经反复修改,形成《决定》征求意见稿。8月初,中央政治局决定将《决定》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这期间,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文件起草组召开座谈会,听取了文化界部分专家学者意见。

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决定》征求意见稿给予高度评价,同时提出2112条意见,扣除重复性意见后为1498条。中央责成文件起草组对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意见予以认真研究。文件起草组对每一份报告都仔细研究,对每一条意见都认真讨论,对《决定》作出修改325处,并尽量压缩《决定》篇幅。

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先后再次审议《决定》。文件起草组根据这两次会议精神,对《决定》进行修改,形成了报送全会审议的稿子。

三、关于《决定》总体框架和布局

《决定》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9个部分,分为3个板块。第一、第二部分构成第一板块,主要阐述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要方针。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6个部分构成第二板块,主要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第九部分是第三板块,阐述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在确定总体框架和布局时,我们注意把握以下3个方面。

第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宽泛,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把握文化范畴,重点研究部署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相对应的文化建设。对教育、科技、体育等领域,在与文化建设直接相关的问题上也有所涉及。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包括很多方面,每个方面也涉及很多任务,《决定》对这些任务作出全面部署,同时注重突出重点。

第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抓紧推进当前紧迫的工作,又要对长期战略目标作出谋划。为此,《决定》既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着力点放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重点任务上,努力做到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

第三,文化改革发展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既要注重从理论上阐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又要注重从实践上提出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综合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意见,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文化改革发展需要着力研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进一步深化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全党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三是繁荣文化创作生产,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四是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我国文化总体实力。五是完善文化体制机制,增强文化发展动力和活力。六是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壮大文化人才队伍。七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决定》重点围绕上述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部署。

四、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决定》第一部分重点讲这个问题,从我们党重视和开展文化工作的实践和取得的成就、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文化改革发展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等方面阐述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要作了3个层次的论述。一是从5个方面回顾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推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其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贡献。强调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二是用“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三个关系”集中阐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强调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着眼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深入分析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决定》从8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包括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强调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要求全党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五、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要方针

《决定》第二部分重点讲这些内容,突出阐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丰富和深化,鲜明回答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决定》提出的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要方针都是围绕这个重大问题展开的。

《决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段话,是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

《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这就是: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考虑到,我国是文明古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还算不上文化强国,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前,已有20多个省区市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从国家层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征求意见的情况看,大家一致赞同这个目标。考虑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要与国家现代化战略部署相联系,《决定》没有提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而是强调全党全国要共同努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决定》在总结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就是“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质。三是坚持以人为本,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四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五是坚持改革开放,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

六、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

《决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围绕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从6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提出重大举措。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基于这样的认识,《决定》首先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阐述和部署,并将这方面的总体要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全篇。《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围绕这项任务,《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决定》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决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三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决定》提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四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决定》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要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在征求意见和起草调研过程中,一些同志建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概括,提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件起草组进行深入调研,多方听取意见,委托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专题研究,梳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表述。从调研情况看,概括出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第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不论是发展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基础工作是要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这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方向总体上是正确的,文化创作生产呈现积极向上、繁荣发展的景象。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相比,文化创作生产仍然存在不小差距,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高质量文化产品还不多,特别是人民群众对文化创作生产中存在低俗、一切向钱看等问题反映强烈。因此,必须加强对文化创作生产的引导,特别是要牢牢坚持正确创作方向。《决定》提出,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最主要的领域是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文艺作品、网络文化。《决定》分别对这些领域作出工作部署。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决定》强调,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要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关于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决定》强调,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关于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决定》强调,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要实施精品战略,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抵制低俗之风。针对互联网等媒体快速发展的新情况新挑战,《决定》重点就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作出工作部署。互联网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形成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成为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交汇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平台。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在网络建设和管理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初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体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互联网突出的特点是技术更新快、发展普及快、信息扩散快,新型网络传播手段不断涌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十分重要。《决定》抓住“建设和管理”这两个关键环节作出工作部署,强调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引导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决定》提出,要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精简评奖种类,改进评奖办法,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提供条件。

第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决定》提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从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状况和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4个方面取得突破,《决定》就此作出工作部署。关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决定》提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关于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决定》提出,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要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整合有线电视网络,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决定》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关于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决定》提出,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

第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对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较快,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5%。《决定》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围绕这项任务,《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决定》提出,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决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三是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决定》提出,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四是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决定》提出,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第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围绕这项任务,《决定》从6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决定》提出,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要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拓展出版、发行、影视企业改革成果,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要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要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代表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二是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决定》提出,要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加快培育要素市场,办好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三是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决定》提出,要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加快文化立法,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要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坚决扫除毒害人们心灵的腐朽文化垃圾。四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决定》提出,要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五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决定》提出,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支持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六是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决定》提出,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要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

第六,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决定》提出,要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围绕这项任务,《决定》从3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决定》提出,要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二是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决定》提出,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三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决定》提出,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名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追求德艺双馨。要鼓励文化工作者特别是文化名家、中青年骨干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增强国情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

七、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决定》提出,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

《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决定》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二是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决定》提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把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水平高、熟悉文化工作、善于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把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要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确保文化阵地导向正确。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文化工作,加强文化理论学习和文化问题研究,提高文化素养,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三是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决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四是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决定》提出,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新的行动纲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亮点解读

《决定》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指出,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决定》指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永进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为中国文化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继续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的宣言。

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目前,已有二十多个省区市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在国家层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决定》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决定》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决定》指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江蓝生说,《决定》在道德建设方面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对自私冷漠、一切向钱看的不健康观念和行为进行了批判,从战略高度阐述了加强文化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全国政协委员、人文学者李汉秋说,弘扬主流道德观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华民族的新道德必须与中国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传统美德相承接,才能生根成活,才能持续发展。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是中华文化能发挥凝聚力作用的重要因素。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决定》指出,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决定》指出,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

互联网在我国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4.85亿,2011年底将超过5亿。互联网正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巨大影响,网络文化也已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互联网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为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网上的虚假信息和恶意炒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网络诈骗和赌博、非法网络公关等问题,影响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损害人民利益,社会各界反映强烈。加强和完善互联网信息管理,是互联网继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发展与管理相辅相成,发展需要管理,管理是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决定》指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决定》指出,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民盟中央副主席,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欧阳明高说,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存在着先进文化真空现象。因此《决定》提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非常必要而及时。

“十二五”开局,各地各部门都在制定措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中宣部、广电总局从今年4月起开始推动利用直播卫星在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广大农村地区开展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工作,并先选择了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表示,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是一项涉及农村基层千家万户的惠民工程,意义重大,能够尽快构建结构合理、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转变。特别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缩小城乡间的“数字鸿沟”。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决定》指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这是继去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今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之后,又一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09年7月22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首次将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政策的利好带来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机。十七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和实力不断提升,进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性轨道。

文化部部长蔡武说,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高。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了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一些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按照平均增速估算,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

保证公共财政文化投入增幅高于经常性收入增幅

《决定》指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决定》指出,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投入方式,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

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对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统一思想是前提,增加投入是保证。要把《决定》中“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这两句话变为政策和机制,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这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有财力的保障。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江蓝生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财税体制改革,以及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福利体制改革为配套。此外,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还应该注意加快文化立法进程、加大文化市场开放程度以及加大公民文化权利保障力度。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决定》指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

《决定》同时指出,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

目前,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几乎涵盖所有的艺术门类,交流的领域和渠道已大为扩展。有数字显示,“十一五”期间国际文化贸易逆差局面明显改观。2010年整个核心文化产业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出口电影票房收入35亿元人民币。图书版权输出引进比从2005年1:7.2缩小至2010年的1:3,出现明显改善。2010年的深圳文博会交易额突破千亿元人民币,是5年前第一届的3倍。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教授指出,在文化软实力问题上要注意是“走出去”,而不仅仅是“送出去”。所谓“送出去”就是以“送”为目的,而不大顾及别人的接受方式和文化习惯。“走出去”就要在国外主流社会产生影响。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说,中国电影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亟待破解的难题是,要克服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增强中国文化的穿透力。“中国不乏好故事,但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讲好。”他同时建议,完善文化走出去工程的政策设计,如确定工程总指挥、提出时间表等。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大意义

1六中全会为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武器和实践指南

全会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总书记在“七一”讲话里指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要求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精神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来进行文化建设,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央指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着眼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从实际工作中感受到,只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够坚持正确的文化建设方向。

所谓的文化自觉,一是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当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并且遵从这个规律,自觉地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这是学习全会《公报》后留下的深刻印象。

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文化是流淌在一个民族肌体里无处不在的软实力。文化建设的规律在常态,是长期积累、水到渠成的,万勿操之过急、违背规律。一定要尊崇规律,而不能搞冒进,也不能够为了政绩搞突击,要循序渐进,这样的文化才是夯实了基础的,才是能够真正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的。

所谓的文化自信,是要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自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要充分自信,包括从我们现在倡导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直到我们建国以后的红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革命文化,要充满自信。同时,要对我们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对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一元化指导作用要充满自信。

现在尤其要注意的是,经过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大厦的重要基础的那些经典作品,优秀的作家、艺术家,要怀有敬畏的心态,不能够搬用一些西方人性深度的观念,随意地进行解构、颠覆,否则,很容易把作为文化大厦的支柱精品,一根根支柱都给拆卸掉了,整个文化大厦就会坍塌掉,中华民族就会失去致力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文化之根,那是有完全违背中央指示精神的。

全会强调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强调传统文化要在继承基础上进行创新,强调文化也要与时俱进,这主要是在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体现的符合中华民族历来倡导和我们今天要弘扬的价值取向这个顺势去丰富、深化和发展它。要防止那种逆向地去解构、颠覆、拆卸它。否则,就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不自信。同时,包括我们很多优秀作品,满腔热忱地为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历史和建设历史唱颂歌、写赞歌,这就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因为这些作品能够给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大的精神能源。同时,现在要倡导一些真善美情感的传扬,尤其要防止那些某些作品,以迎合低级趣味,宣传一些不那么真、不那么善、不那么美,甚至于恶劣的个性化、变态自私的心理。

“六中全会给我们提供了理论武器和实践指南,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鼓舞了广大文化工作者,我们应在党的领导下,努力推动文化建设健康持续地大发展、大繁荣”。

2六中全会凸显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新视角

凸显文化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意义

这次全会凸显了文化发展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显示了中国社会面对未来长远发展的新视角和新战略。全会将文化问题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上。

从今天看来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国崛起的历史进程都需要更加有力的文化支持,也需要更多的文化的指引和激励。三十年来,中国有了巨大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有了坚实的基础。在奥运会和世博会之后,我们已经在一个新的平台上,面临着新的机会和挑战,在这里,文化已经成为迎接未来机遇和挑战的关键。民族的复兴也需要中国文化复兴的引领和提升。

六中全会《决定》正是在文化问题上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也为今后十年的文化发展明确了目标和方向。鲁迅先生1908年曾经认为中国文化的未来理想是“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一目标实现的现实性。

基于文化认识基础上的发展战略

发展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就不可能持续,经济和社会发展如果没有文化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完整的。这也需要深刻地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在对于文化的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总体的战略。这里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值得关注:

第一,提升民众的幸福感,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从而提高人民对于社会的认同是一项重要的使命,它会为社会的各种心理焦虑和转型期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这就要求文化被普通人所分享,能够让民众更加充分地获得文化服务也是社会所关切的。让文化的力量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让我们的文化有深厚的根基的同时,也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第二,中国的经济还热社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转型,如何突破瓶颈,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也面临文化方面的新的突破的要求。同时互联网时代也出现了诸多新的产业和社会变化的趋势,出现了文化和科技整合的走向。这就要求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新的进展。

第三,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价值高度,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意义,也需要文化方面的新的发展。通过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和而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对话,通过经典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持续的传播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让中国发展和崛起的过程能够得到更有力的文化支撑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这些问题,全会的的《决定》意涵丰富,具有战略眼光的解析并指明了未来发展的路径。这些都为未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前提和条件。我们需要文化的自信、自觉和自强。全会所提出的中国成为”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正是在这一方面

理顺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两个方面

文化体制的改革就是要让我们的整个社会的体制机制更好地适应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文化的发展的需要。理顺体制机制,既要对于文化发展的路径有全方位的认识,也要对于当下的出现的一些不适应今天中国的状况的问题有深刻认识和具体的解决办法。

其一,文化发展需要人才的保证,没有在艺术创造、管理经营、创意策划和跨学科的人才的涌现,文化发展就难以持续。因此,改革体制,就是人才的涌现创造条件。

其二,文化发展的标志就是文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充分的展现,这需要有优秀的作品的出现。无论是为人们做好文化服务,还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或是文化“走出去”都需要有好作品,有好项目才可能实现。体制改革也是为了这个目标而做出的努力。今天看文化体制改革还在探索之中。决定在这一方面也有深刻的论述。

3六中全会彰显良好政治生态和中国形象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顺利闭幕。此次全会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北京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孙津教授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十七届六中全会聚焦文化体制改革意义重大,非常及时,彰显了党的优良政治生态和中国形象。

六中全会彰显党的优良政治生态

十七届六中全会到十八大之前还有一个换届的时期,围绕换届之前有若干的主题,孙津认为,六中全会把文化作为主题是应该且十分必要的。为什么这样讲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要建设得好,才能走得下去,才能为人们所接受。换言之,人们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在于这个名字,而在于它是否做得好。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不能关起门来,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干什么。一定要是没有窗,没有门,大家一起看,一起参与。

孙津指出,只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事业建设好,党的事业才会被人们所认同、接受。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标准趋同,你增高,我也增高。在这种状况下,文化问题就非常突出地成为我们彰显中国特色的形象。如何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体现中国特色和形象的就是文化。换句话讲,共产党的形象体现在哪里?其实体现在文化领域。这里讲的是整体政治生态的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六中全会召开非常及时 意义极其重大

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文化体制改革为主题非常必要。必要在哪里呢?孙津指出,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要求。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市场经营性,而且还应该有导向性。既要有市场,还要有导向,于是必须有体制改革。全会《公报》中称“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就说明以前已经在推进了,现在要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

从根本上讲,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规制问题,一个底线问题。我们说党要管党,要反腐败,不反腐败,就会亡党亡国;但是不讲文化会亡种,因为文化是人的习惯,习惯没有了,人就随意了,这个种存在不存在也就无所谓了。

因此,无论从党自身的政治形象,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角度,还是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文化问题必须天天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十七届六中六中全会的召开意义极其重大,非常及时。

4六中全会吹响中华文化复兴的号角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8日闭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网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杨金海。他认为,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公报》对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的阐释,这不仅鼓舞人心,也体现了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文化复兴是整个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后标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次会议不仅吹响了文化复兴的号角,同时也吹响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号角。

杨金海提出,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的文化自觉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标志党对文化战略制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首先标志着文化自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近代以来,由于受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我们的文化一直处于弱势状态。怎么样振兴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新路何在,一直是有识之士在探寻的问题。这种探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太平天国寻求基督教文化到改良派的改良主义文化,直至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都是不成功的。辛亥革命失败之后,许多有识之士进一步从思想文化上反省,认为中华民族不仅应该学习西方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更多的是应该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特别是十月革命之后,中国有识之士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此中国的文化建设才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们党成立后,十分注重先进文化建设。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全面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本质和内涵,那就是要建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推进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要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四有新人”等;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先进文化建设;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次会议进一步全面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并把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使得文化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点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当前形势下,党提出文化自信非常重要。文化自信问题是针对我们的文化不自信而提出来的,即针对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文化防御心理等等提出的。文化不自信是有历史原因的,客观上是“三座大山”长期压迫的产物,主观上是我们的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由于落后而形成了弱势文化心理。从清朝末年到现在一直在争论“中体西用”,后来又争论“西体中用”等等,争论的背后都有这样一个心理问题。文化自卑心理、弱势心理、防御心理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建设,也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外交,影响了我们的文化“走出去”。怎样才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如何激发我们的文化自信心理?一百多年来,有识之士一直在努力。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创造我们的新文化,改革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近30多年来,我们在创造巨大的经济、政治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文化的成果,大大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随着我们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的思想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达到空前的程度。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们的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这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现代文化战略的制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要发展,必须有一套自己的战略和策略。六中全会比较完整地对此进行了论述,这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方向,而不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方向,更不是要回到封建主义的文化。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推进科学发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的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我们的人民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六中全会对整个文化建设战略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如何实现这个战略?对此会议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措施,要求脚踏实地的推进我们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维护我们的文化安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等等。其中,“文化走出去”不仅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包括中国现代文化,要给世界人民展现一个现代的、光明的、美好的中国形象。总之,通过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让文化不仅能造福中国人民,而且能引领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为和谐世界建设作出中华民族的新贡献。

第五篇:表现手法对应举例

表现手法对应举例

一、修辞类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歌巧妙地以“沉舟”“病树”作比,将自己多年的遭遇寄寓其中。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比喻的分类

§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楚辞·九歌·国殇》)

——旌旗漫卷,遮蔽了太阳,敌军就像天上的乌云,人数众多;勇猛的战士呵,争先冲杀,流矢在阵地上,纷纷坠落。

按:把敌人比做天上的乌云,既写出敌人人数众多,又表明形势危急。

§暗喻所谓暗喻,将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语气更肯定,感情更强烈。

①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你应当做高山磐石,我应当做河边蒲苇。

按:刘兰芝把焦仲卿和自己分别比做厚重不易转移的磐石和坚韧的蒲苇,表示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②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我的心像一根磁石做的针,不指向南方永远也不肯罢休。

按:这两句抒情,以“磁针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表明自己一定要战胜重重困难,回到南方,再兴义师,重整山河的决心。

③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白云飘浮如同你漫游的思绪,太阳缓缓而落像我依依不舍的感情。

按:这里的比喻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诗人用飞飘无定的“浮云”喻游子之心,用缓缓西下、依依不舍的“落日”喻故人之情;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借喻所谓借喻,即诗中借喻体代指本体。

①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从这里分别后,你将独自踏上万里征程。

按:[孤蓬]蓬草,又叫飞蓬,枯后断根,遇风飞旋。古诗多以之喻指孤身远行的旅人。

②愿闻锋镝铸,莫使栋梁摧。(杜甫《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

——希望能销毁兵器,但切莫摧残栋梁之材。

按:[栋梁]房屋正中的大梁。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③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李朴《中秋》)

——一片清光满空,皎洁的月亮腾起,云中的仙风寂寥无声息。

按:[宝镜]喻指月亮,因中秋月圆似镜,故言。[仙籁]仙境的声音。籁,天空中的声音。

④赵魏胡尘千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陆游《题海首座侠客像》)

——中原大地黄尘滚滚胡人气焰嚣张,沦陷区人民血肉模糊喂饱了豺狼。

按:[豺狼]喻指金朝治统治者。

§博喻

所谓博喻,即连续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本体。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要问我的伤心多深多长,就像这烟雨笼罩的一川青草,就像这满城随风飘转的柳絮沸沸扬扬,就像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迷迷茫茫。

按:这里以江南景色(“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比喻忧愁的深广,兴中有比,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贺铸也因此而有“贺梅子”的雅号。

2.比拟

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物当作人来写,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例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上阕)将菊、兰、明月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事物,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离愁。

①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

——我替你向斜阳敬酒,希望它把夕照的余晖在花间长留。

按:“斜阳”本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但人却直接同它们进行对话,这就赋予它们以生命,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活了。这是拟人手法的一种类型。

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自从金兵南侵以后,连荒废的池沼和古老的树木,也对战争表示厌恶。

按: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④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杜甫《发潭州》)

——岸上飞扬的落花在送别旅客,樯畔呢喃的燕语在挽留行人。

按:诗人离潭州赴衡州送行者只有“岸花”和“樯燕”。诗人说花知“送客”,燕解“留人”,这就把“花”和“燕”人格化了。以“送客”“留人”分别写花、燕之殷勤,反衬世情之淡漠,从而渲染了悲凉凄寂之气氛,蕴涵了诗人孤独寂寥之情思及对流徙飘荡生涯之感喟。3.夸张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夸张是古诗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突出的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①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

——谁说河面宽广,竞容不下一只小船。

按:这里运用夸张,极言河之小,连刀(小舟)都容不下。

②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杜甫《潼关吏》)

——备战用的栅子高耸入云,连飞鸟也难飞越过去。

按:这两句诗用了夸张的方法。“连云„‘飞鸟不能逾”极言“战格”(备战用的栅子)的防卫能力,连飞鸟都不能飞越,更不用说敌人了。

③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燕山的雪花像席子一样大,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按:“燕山雪花大如席”表示夸张。这个句子承接上句“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借想象飞腾、超越常情的比喻,渲染了严冬的淫威。

④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在书房里吟诗作赋,即使写下了万言诗文,也抵不上一杯水的价值。

按:“万言”,为数多,“一杯水”,为数少。两相对比,而前者不及后者,这样也就形象地表明了文章的价值之低。

4.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古诗文中“借代”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古诗借代的类型繁多。

①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陈陶《陇西行》)

——誓死扫荡匈奴奋不顾身,边境上五千壮士英勇牺牲。

按:[貂锦]汉代的羽林军穿貂裘锦衣,故以“貂锦”代战士。这是用衣着代人。

②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白居易《夜闻歌者》)

——十七八岁的美女,独自靠着桅杆站着。

按:[娉婷]姿态美好的样子。后因以表示美女。古诗中还以“婵娟„‘佳丽”等代美女。

③此外有甘脆,可以奉亲慈。(梅尧臣《寄滁州欧阳永叔》)

——当地还有美味的食物,可以奉养老母和亲戚。

按:[甘脆]味美松脆的食物。古诗中还以“肥甘„甘旨„‘珍鲜„‘珍旨„‘甘洁„‘膏腴”(食物肥美)代食物。

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千里江山莺儿啼唱,绿荫丛中万紫千红,水乡山城处处酒旗飘动。

按:[红]代指“花”。[绿]代“叶”。颜色是事物的性状之一,古诗中常用颜色代事物。

⑤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可怜无定河边牺牲的将士,仍然是少妇春闺梦里想着的亲人。

按:[骨]‘‘骨”是人体的一部分,故以“骨”代牺牲的将士,这是用部分代整体。古诗中还以“齿„‘手”“足„‘口”代人,以“须眉”(胡须和眉毛)代男子。

⑥桂棹轻鸥,宝勒倚残云。(吴文英《渡江云‘西湖清明》)

——桂舟宛若鸥鸟轻行翩翩,我骑着宝马如倚在云端。

按:[桂棹]桂木船桨,指精美之船。这是用部分代整体。古诗中还以“舳舻”(船头和船尾)“桡”(船桨)“帆„‘柁”(同“舵”)“篷„‘鹚首”(船头;古时在船头绘鹚鸟之首来镇水神)等代船。[宝勒]精美嵌有珠宝的马勒。代指良马。也是用部分代整体。

⑦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王粲《七哀》)

——琴音撩动人的愁绪,为我弹奏出悲伤的乐音。

按:[丝桐]据说古琴多以梧桐木(木质轻而韧,可制乐器)为体,以练丝为弦,故这里以“丝桐”代“琴”。这是用材料代成品。

⑧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我发愤读书,得以步人仕途,报效国家;四年来,孤军作战,转战天涯。

按:[干戈]‘‘干”,盾牌。“戈”,一种兵器。“干戈”,泛指兵器。这里代指战争。古诗中还以“烽火”(古时边境在高台上烧柴以报警的火)“鼓鼙(pi)”(军队中用以激励士气的乐器——大鼓、小鼓)“矢石”(箭和垒石)“弓刀”等代指战争,属具体代抽象。

⑨闲理阮咸寻旧谱,细倾白堕赋新诗。(陆游《初夏游凌氏小园》)

——没事就翻开乐谱,弹弹月琴,品品美酒,写写诗篇。

按:[阮咸]拨弦乐器。类似今之月琴,长头,十三柱。相传为西晋阮威(竹林七贤之一)所造,因以阮咸名之。这是用人代其所造之物。[白堕]刘白堕,北朝人,善酿酒。故以“白堕”来指代“酒”。古诗中还以“杜康”代酒(传说杜康是周代人,善于造酒)。

⑩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李颀《古意》)

——在战马奔驰的疆场较量胜负,我从不把生死放在心里。

按:[七尺]指身躯。人之身躯,一般高为七尺(古尺),因以“七尺”表示身躯。这是用人体高度代人体。] 5.设问

设问就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一种“无疑而问”,或者说“明知故问”的语言运用形式。其本质不在质疑,而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

比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前一句设问,紧接着后一句回答。这种自问自答,明显地说明不是“有疑而问”,只不过是运用“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注意,以此强调自己的思想情感如同河水一样深长,自己的愁绪如同河水一样绵延不绝。

又如阿鲁威所作元曲小令中有“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诗句,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双调】蟾宫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①,横槊曹公②。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③。更惊起南阳卧龙④,便成名八阵图中⑤。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6.反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肯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反问在诗歌中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诗文的其实和说服力。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唐,李峤《中秋月》)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赠董大》)在诗歌中,含有“肯”“堪”等词语的问句往往是反问。7.反复

诗歌中重复某些句子,以加强语势,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反复。反复可以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渲染某种情景与气氛,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

①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戴叔伦《转应曲》)——边塞的草呀边塞的草,初生青青转眼尽枯凋,有如兵士年轻戍边此时老。雪后天晴,山南山北披银装,万里夜空呀明月皎皎。明月呀明月,月下那凄切的胡笳声声,更激起兵士 4 思乡的愁情难消。

按:“边草”的反复,就造成了一种茫茫无边的荒凉草原的意境,从而为那老兵提供了一片迷离的活动背景,以烘托其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明月”的反复,既造成一种月光满地,使戍卒辗转难寐的意境,又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致,强烈地烘托了那老兵的辗转反侧的思乡情绪。

②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从秦汉宫殿遗址经过,令人伤心,万间宫殿都化成了泥土。王朝兴起,百姓受苦!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句间隔反复,是曲中之眼。作者一语道破,无论是帝王霸业的成与败,还是万间宫阙的兴和废,给百姓带来的只能是无穷无尽的痛苦。这表现了作者透过表象看到实质的大智慧,使作品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8.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抱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渺无边际的落叶随着秋风萧萧而下,无穷无尽的长江水奔涌着滚滚而来。离家万里的我呀满怀悲秋之情屡屡作客异乡,值此暮年又拖着百病之躯独登高台。

按:这四句是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对偶很是工整。“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回想当年离家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归来路途中,寒风雨雪满天飞。

按: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相对。这首诗创造了“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诗歌美学境界。即以“杨柳依依”之乐景,写“昔我往矣”——征人离家踏上征途,生离死别之哀愁;以哀景“雨雪霏霏”写“今我来思”——征人踏上 归乡途之乐。9.排比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句话也是排比句)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①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江南》)

——明丽的江南正好采莲,莲叶是多么劲秀饱满!鱼儿嬉逐在莲叶之间:鱼儿嬉逐在莲叶东边,鱼儿嬉逐在莲叶西边,鱼儿嬉逐在莲叶南边,鱼儿嬉逐在莲叶北边。

按:最后四句以排比的句式,铺排渲染,描绘出鱼儿们倏忽往来、活泼嬉戏的动态,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愉快心情。

②时穷节乃见,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文天祥《正气歌》)

——时世艰危节士便出现,光辉形象永垂于史册。在齐国体现于太史之简,在晋国体现于董狐之笔,在秦朝体现于张良之椎,在汉朝体现于苏武之节。

按:文天祥用排比句列举了这些在危急关头见节操的著名历史人物,一者颂扬,二者作为对自己的鼓励。这组句子一气而下,慷慨激昂,刚劲有方。10.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①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嫩绿的杨柳如烟雾笼罩,清晨的轻寒很快被阳光赶跑。杏花红艳艳开满了枝头,春意呵多么浓郁多么热闹。

按:“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人间词话》)这一句的妙处,在于用听觉感受“闹”表现视觉感受,呈现出一幅杏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

②穗英斗火欺朱槿,栖鹤惊飞翅忧烬。(王毂《刺桐花》)

——浓艳的刺桐花为了与火相斗红,花比槿花更红艳;栖息在树上的白鹤,见了这红艳的花朵,误以为是烈火,担心把自己的翅膀烧成灰烬,赶快飞走。

按:既用了夸张、拟人,还用了“通感”。因为花红似火本是视觉上的现象,因此而联想到燃烧,具有触觉感,让视觉与触觉相互沟通起来,这就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

③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炊烟袅袅,似给橘树、柚树带上了寒意;深色一片,使梧桐落叶纷纷,更显苍老。

按:这两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寒„‘老”二字,把炊烟袅袅、梧桐萎黄叶落的视觉形象向使人感到寒凉凄清、衰老迟暮的感觉形象转移,带上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④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天刚拂晓,是谁把霜林染红了?准是离人的眼泪把它灌醉了吧!

按:秋叶经霜便红,人醉亦红。作者描写霜林时,巧妙地把视觉的“秋叶红”与人的感觉“醉”沟通起来,情趣隽永,耐人寻味。11.用典

用典,是指在诗中援引古语、古事,借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作用是委婉表意、充实内容、语言精练、使立论有据。

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文天祥《酹江月·和》)

——曹孟德横槊题诗,王仲宣登楼作赋,古来万事皆如空中飘雪,一去不复。

按:[横槊赋诗]苏轼《前赤壁赋》中说曹操破荆州、下江陵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登楼]指王粲(字仲宣),滞留荆州时作《登楼赋》,寄托乡关之思和离乱之感。文天祥以这两个典故自况,颇有寓意。前一典是壮辞,表现了曹操英勇豪迈的气概;后一典是悲语,吐露了王粲雄图难展的苦闷。作者联而用之,加以“万事空中雪”一句,表示事业、壮心都已归失败,充分抒发了自己为挽救国家屡起屡踣历尽艰辛的无限感慨。

§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 6 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再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折腰:《宋书 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鸿雁:《汉书 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说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青鸾(青鸟):《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劳歌:本指在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南浦:屈原《楚辞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如,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雕虫:语出汉代杨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状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如,李贺《南园十三首》: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当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鸿鹄:《史记

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如,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辛弃疾《定**》:“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黍离:《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梅花落——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在诗中,诗人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他当时的心境相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12.双关

所谓双关,就是指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借助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①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其七)

——回想当初与郎相识时,情投意合两心如一。理好蚕丝放入残破的织布机,谁曾料到竞织不成匹。

按:[丝]蚕丝。谐“情思”的“思”。[匹]布匹,谐匹配的“匹”。表面讲织丝不成匹段,实际是讲两人不能成配偶。

②石阀生口中,衔碑不得语。(《读曲歌》)

——一块石碑嘴里长,衔着碑儿话也不能讲。

按:[碑]双关语。表面上讲的是“碑”,实际上是“悲”,意思是衔悲讲不出话来。

③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区区),双灯俱时尽,奈何两无油!(《读曲歌》)

——不仅我爱人惦记着我,我的心也总是惦记着他。两盏灯同时熄灭,没有油又有什么办法!

按:[无油]双关语。表面上讲的是没有灯油,实际上是指“无由”(没有机会与爱人相亲相爱)。

④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

——在家里点着灯深情地嘱咐你,这次相别你可不要违了期。

按:[井底]犹“家里”。井,古制八家为一井,引申为家宅。[深烛]与“深嘱”谐音,深情地嘱咐。[长行]犹“长别”。[围棋]与“违期”谐音,过了约定的日期。

⑤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宋朝歌谣)

——惩处童贯,撤了蔡京的官职,天下便成了人间好世界。

按:[筒谐音“童”,指宋朝的奸臣童贯。[菜]与谐音“蔡”,指宋朝的奸臣蔡京。

二、表现手法类

1.象征(在诗歌鉴赏中,我们经常从托物言志或比喻的角度解读这种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象征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例如《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而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则是用春蚕之丝、蜡炬之泪象征自己执着的追求。

2.联想和想象(很多时候,我们用虚实结合解读这一手法)

联想是由此人、此事、此概念引发而想到相关的彼人、彼事、彼概念。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的思维活动,是思维活动中架设在此一事物与彼一事物之间的桥梁。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和想象使文章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更加鲜明、深刻。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藉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又如李贺的《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在诗人的眼中茫茫中国大地上的九州岛成了微不足道的尘烟九点,浩淼无边的东海成了杯中之物,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抒写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

3.衬托(此手法是重点,尤其是反衬)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宾)配衬乙事物(主),就是衬托。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与烘托重合)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如陈与义的《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分外明”,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以明衬暗)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以声衬静),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4.对比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对比一般有横向比、纵向比和自身比三种。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贵族与平民百姓之间生活状况的差异,表现出杜甫对人民的同情和对贵族骄奢生活方式的抨击。

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过去——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现在——春风不染白髭 10 须,换得东家种树书突出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的感慨。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则是用卖炭翁的衣衫单薄与愿天寒的心理来突出卖炭翁的处境困窘,从而更突出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一般来说,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更加鲜明突出。反衬就不一样,甲乙两个事物之间,“并不是一半对一半”,而是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使被陪衬事物更加鲜明、突出。这是对比与反衬的主要区别。

其次对比的事物必须是同一性质、同一范围、同一角度的不同侧面。而反衬既可是不同性质事物也可是同一性质的事物。

对比与反衬,又有一定的联系,甲乙对比,同时又互相衬托,甲衬乙,乙也衬甲,甲乙陪衬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对比。5.比兴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如《诗经.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第三章首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也有“兴”的作用。(这里往往和触景生情类似)如苏轼的《东坡》一诗: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第一句“雨洗东坡月色清”描写了一幅清净、幽寂的雨后月下东坡图,正是这样的美景让自称“野人”的诗人在“市人行尽”之后出了门。也就说,描写“雨洗东坡月色清”的景色引出了“市人行尽野人行”一句对诗人行为的叙述,这样,第一句的写景就有了起兴的作用。

再如柳永的《减字木兰花》:

花心柳眼。郎似游丝常惹绊。慵困谁怜。绣线金针不喜穿。深房密宴。争向好天多聚散。绿锁窗前。几日春愁废管弦。

第一句“花心柳眼”是写景:“花心”是说花开放了,花蕊露出来了;“柳眼”是说柳枝刚刚吐芽,像睁开睡眼一样。作者描写这样一幅初春美景有何用意?我们看第二句“郎似游丝常惹绊”,这是抒情主人公发出的感慨,她为何突然会发出如此的感慨?因为第一句所写之景。看到眼前的“柳”,不仅让抒情主人公产生了对“郎”的思念,尤其是如丝的柳枝更让其联想到在外游荡的“郎”就像“游丝”常常被其他人事羁绊而不能与自己团聚,于是她不由得发出“郎似游丝常惹绊”的感慨。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词的上片是抒情主人公触景生情,其“情”是由眼前之景引发的,于是这个景就有了“兴”的作用。

其实,不只是这首诗,在触景生情的诗中,景的描写往往会有起兴的作用。因为既然是触景生情,那么景就是情生发的由头,也就是说是眼前之景引出了作者(或抒情主人公)之情,这样,景就有了起兴的作用。晏几道《思远人》一词也是触景生情。词中的第一句“红叶黄花秋意晚”也有起兴的作用,为什么?因为正是看到“红叶黄花”让抒情主人公意识到时已深秋,她才自然产生了对千里之外的“行客”冷暖的担心与挂念,所谓“千里念行客” 11 是也。6.渲染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例如,白乐天《琵琶行》(第二节)极尽笔墨之能事,通过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音乐的高妙;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对春江月夜景色的渲染,流露出离愁,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一言以蔽之,,渲染即对事物进行正面描写铺叙,追求笔墨酣畅,痛快淋漓。

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南北。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又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了夜的深和夜的静。

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这首诗用“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极力渲染离别时的伤感的气氛。

7.烘托(此手法与正衬不必区分)

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清人刘熙载《艺概》 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齐已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

烘托在古诗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又如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 12 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

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实际上,在古诗中,渲染、烘托两种手法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特别是在借景抒情类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选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下载Vampire PPT对应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Vampire PPT对应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协议对应端口

    协议号和端口号的区别 网络层-数据包的包格式里面有个很重要的字段叫做协议号。比如在传输层如果是tcp连接,那么在网络层ip包里面的协议号就将会有个值是6,如果是udp的话那个......

    房地产业对应英文

    女洗手间:FEMALE WASHROOM 男洗手间:MALE WASHROOM 洗手间:WASHROOM 销售经理:SALES MANAGER 销售主管:MARKETINGDIRECTOR 贵宾室:VIP LOUNGE 项目部:PROJECT DEPARTMENT 经理室:MAN......

    对应的同义词

    对应意思是一个系统中某一项在性质、作用、位置或数量上跟另一系统中某一项相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对应的同义词,欢迎阅读参考!对应同义词:相应,对照对应这个词语的造句:1、 对......

    各专业对应英文名称

    各专业对应英文名称 我再也不要"I don't know how to translate my major"了! 旅游系tourist department或tourism department 哲学 Philosophy 马克思主义哲学 Philosophy o......

    广告法对应禁用关键词

    1 禁用与“最”有关的词汇 最佳、最具、最爱、最赚、最优、最优秀、最好、最大、最高、最低、最底、最便宜、最流行、最受、最时尚、最聚拢、最符合、最舒适、最先、最后、......

    专业对应的职业

    【汇编】专业对应的职业经济学类专业、管理学类专业;法学中的法学、社会学;理学之中的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这几类专业毕业生的岗位有一定的交叉。这些毕业生的主要去向......

    哈工程学院对应系号

    1系 船舶工程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 2系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给水排水工程 工程力学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飞行器动力工......

    小满对应的诗句(精选合集)

    小满对应的诗句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诗句都很熟悉吧,诗句是组成诗词的句子。那什么样的.诗句才算得上是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满对应的诗句,希望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