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哈工程学院对应系号
1系 船舶工程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
2系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给水排水工程
工程力学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飞行器动力工程
质量与可靠性工程
3系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轮机工程专业
4系 自动化学院
自动化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5系 水声工程学院
水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6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信息安全
7系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工业设计专业
工业设计(艺术类)专业
8系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通信工程专业
信息对抗技术专业
微电子学专业
9系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学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金融学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
电子商务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10系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环境工程专业
材料化学专业
材料物理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应用化学
11系 理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12系 外语系
13系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法学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社会学
14系 国际合作教育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
金融学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15系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核工程与核技术
核反应堆工程
核技术
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16系 国防教育学院
17系软件学院
国家保密学院
第二篇:市委发 社区建设管理办法(哈发〔2010〕13 号)
中共哈尔滨市委文件 哈发〔2010〕13 号
中共哈尔滨市委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哈尔滨市社区建设管理
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办委,市直各党组、党委(工委):
现将《哈尔滨市社区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
— 1 — 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哈尔滨市委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2010年9月7日
哈尔滨市社区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现代大都市发展需要,巩固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和谐,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区是指由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社会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是群众自我教育、管理、活动的平台,是党和政府联系社区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社会管理、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第三条 要紧紧围绕现代大都市发展目标,坚持政府主 — — 2 导、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以强化管理、改善民生为重心,加强基层组织,创新体制机制,把社区建设成为设施功能完善、管理服务规范、环境舒适优美、治安秩序良好、文化生活丰富、公众参与广泛、居民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第二章
组织体系
第四条
区、县(市)是社区建设管理的主体,主要领导对区域内社区建设工作负全责。应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和要求,在上级有关部门指导下,制定实施本地区社区建设规划和计划,健全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证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着力解决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统筹抓好本辖区社区工作。
第五条
街道(乡镇)是社区建设的具体组织者,对社区工作负直接责任。应加强能力建设,认真履行职责,通过党政联席会议等形式,建立完善街区组织协调机制,全力解决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组织指导社区发展基层民
— 3 — 主,强化社区管理,搞好社区服务。
第六条
社区党组织是党在社区的基层组织,在社区事务中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社区党建工作要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紧密结合,推广党组织建在社区,支部建在楼宇、庭院,党小组建在楼道的组建模式;提倡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通过民主选举一人兼任;社区党组织配备一名专职党务工作者,重点负责社区党务和勤政廉政建设工作。
第七条
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本社区居民依法选举产生,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和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履行职责。社区居委会的设立、撤销、调整,由区、县(市)政府决定,报市民政部门备案。
社区居委会下设若干居民小组,在社区居委会领导下,做好相关工作。居民小组的设立、撤销和调整由社区居委会提出方案,经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批准,报区、县(市)民政部门备案。
第八条
街道(乡镇)综合(公共)事务服务中心和社 — — 4 区服务工作站是非营利性公共服务机构,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的领导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社区服务工作站同时接受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的领导和监督。
街道(乡镇)综合(公共)事务服务中心主要承办政府职能部门移交到街道(乡镇)管理的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服务中心主任由一名街道(乡镇)副职兼任。原由街道(乡镇)承担的公共事项,连同相关人、财、物,整合到服务中心管理。
社区实行“一居(居委会)一站”的管理体制。各部门在社区设立的协管员统一整合到社区服务工作站,站长由社区居委会主任兼任。工作人员原则上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面向社会招聘,实行劳动合同管理;工作经费渠道不变,由主管部门核拨监管,街道(乡镇)协助落实。社区服务工作站内一般设办事大厅、警务室、物业站、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医务室、老年人日间照料室、小学生看护室等设施。
第九条
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代表业主与业主大会选聘的物业服务企业签订物业服务合同,对房屋
— 5 — 及配套设施和相关场所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相关秩序。社区居委会要加强对业主委员会的工作指导,业主委员会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时,由社区居委会暂时代行业主委员会职责。
物业主管部门要与街道、社区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对物业企业的管理和监督,促进和帮助其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三章
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条
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及控详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采取新建、翻修、扩建、置换、划转和租赁等多种方式,加大建设力度,基本建起以街道(乡镇)综合(公共)事务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社区服务工作站为基础的社区服务网络。
第十一条
街道(乡镇)综合(公共)事务服务中心建设,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原有公用设施资源,力争实现办公和 — — 6 服务用房使用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有条件的街道(乡镇),文化中心和体育活动场所可以分设。街道(乡镇)卫生服务中心按有关规定建设和投入运转。
社区公益用房(社区办公用房和社区居民活动用房),按照城区(不含呼兰区、阿城区)使用面积300平方米,县(市)和呼兰区、阿城区使用面积200平方米的标准进行建设。
第十二条
新建居住区或新建住宅的开发建设单位,要按照《哈尔滨市居住区公益性服务设施管理暂行办法》和《哈尔滨市居住区公益性服务设施配建标准》的规定,以每百户不少于使用面积2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社区公益用房,竣工后移交所在区、县(市)政府,产权归区、县(市)政府所有,区、县(市)政府凭移交手续到相关部门办理权属登记。
城乡规划部门负责确定社区公益用房的建设位置和面积,建设管理部门负责社区公益用房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部门负责建成后的管理监督。社区公益用房建设项目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及社区代表参与社会评审和验收。
— 7 — 未按照规划和设计文件配建社区公益用房的住宅建设项目,不得组织竣工验收。未办理社区公益用房移交手续的,不得受理评审申请和组织社会评审。未经社会评审或评审不合格的新建住宅交付使用的,由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部门依据《哈尔滨市新建住宅交付使用管理试行办法》给予处罚。
对擅自将社区公益用房出租、出卖或挪作他用的,由区、县(市)政府予以纠正,情节严重的由纪检监察机关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
老旧住宅区社区公益用房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主城区以区政府投入为主,市财政按一定比例给予资金支持;县(市)和呼兰区、阿城区依托自身财力解决。
政府所属部门、企事业单位现有闲置的锅炉房,在产权不变的前提下,无偿提供给社区作为公益用房;由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部门及产权单位主管部门协助区政府认定并落实移交工作。鼓励社会各界将自有房产和内部文化、体育设施无偿、低偿提供给社区使用,产生的费用由区、县(市)财政承担。
对老旧住宅区改建、扩建社区公益用房实行特事特办。— — 8 经市民政部门确认并经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城乡建设等主管部门联合审定,房屋验收合格的,可以批准为永久性建筑,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权属登记,减免相关费用。
老城区现有社区公益用房无法集中设置的,在保证标准前提下,可灵活设置公益用房,由街道组织设立社区中心服务站和相应活动场所,辐射周边社区居民。
第十四条
社区公益用房的日常管理由社区居委会负责。其权属和数量、面积、用途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登记造册,报区、县(市)民政部门和国资管理部门备案,其维修、管护经费由区、县(市)财政承担。
第四章
社区管理
第十五条
建立健全十项社区基本工作制度:社区成员走访制度;社区党务和居务公开制度;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社区议事协商制度;民主监督评议制度;“无假日、全天候”服务制度;民意测评制度;社区工作考核制度;民情
— 9 — 日记制度;居民自治制度。
第十六条
街道、社区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实行属地管理。涉及执法、执罚的事项,通过授权、派驻、联合等方式,推进执法权向街道、社区延伸。未经批准,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行政命令方式向社区居委会直接分派任务和下达指标。确需依托其办理的事项,业务主管部门要提供经费及政策指导,并经同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同意后安排落实。凡要求社区居委会出具证明等事项,须有相关法律、政策依据。驻社区单位应配合、支持所在社区的工作,教育引导本单位职工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第十七条
物业管理由区、县(市)政府负总责,日常管理由街道(乡镇)负责。科学划分物业管理事权;规范物业费标准,散住居民区垃圾收费并入物业费管理,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八条
新建居民小区和有条件的老城区住宅区实施规范化物业管理。由街道(乡镇)、社区指导成立业主大会并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选聘物业企业进行管理服务,实行服务内容、标准、收费、使用“四公开”。同时建立物业信 — — 10 用保证金制度,由区物业主管部门统一监管,由街道、社区指导业主委员会纳入专户管理。物业主管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管,对不履行合同、降低服务标准,业主投诉率较高、评议考核不达标的物业企业,依法予以处罚。
暂不具备规范物业管理的住宅区实行基本物业管理。由区物业主管部门牵头,街道办事处负责落实,成立社区物业服务站,负责卫生保洁、安全防范、公用设施维修等管理服务,管理人员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其他服务人员通过市场化选聘的方式解决。基本物业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对涉及入户服务的事项,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由物业服务站与居民协商,按成本收取服务费用。物业服务站日常管理纳入社区服务工作站。基本物业开展后,资金确有不足的,市、区两级政府按相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助。
第十九条
整治和美化社区环境。由区、县(市)政府负责组织实施,街道(乡镇)具体落实。拆除社区内违章建筑,清除垃圾死角,硬化绿化庭院空地,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加强污染综合治理,保持小区环境整洁。日常环卫保洁和绿化养护维修由物业企业、社区物业服务站及驻社区单位负
— 11 — 责,实行定人、定岗、定责,与收入挂钩。城管部门和街道、社区负责督促检查,市和区、县(市)建立巡查、通报制度,与年终评比考核工作挂钩。
第二十条
强化社区治安防范。创安工作实行条块结合、双重管理,纳入街道、社区职责范围。健全完善社区警务室,试行社区民警通过参与选举兼任或挂职担任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组织协调社区各类安保人员,分片负责,做好巡查、防范工作。组建出租房管理站,与警务室合署办公,加强对流动人口及出租房的管理和服务。加大物防、技防设施投入力度,有条件的居民区推行封闭式管理;散住居民区安装监控设备,覆盖到全部公共部位。及时维修破损的居民楼防盗门、声控灯、监控设备、健身器材等设施,保持设备完好运行。围绕法律进社区,开展帮教转化和隐患排查,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搞好综治维稳工作,促进社区平安和谐。
第五章
社区服务
第二十一条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在街道(乡镇)综合 — — 12(公共)事务服务中心设立标准化服务大厅,按照“廉洁、高效、公开”原则,面向街道(乡镇)居民,办理全方位公共服务事项。在社区服务工作站开办“一站式”服务窗口,将政府部门的延伸职能统一纳入其中,按照“一窗多能、简便快捷”的要求,健全完善办事制度,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就业保障、救助援助、卫生计生、文教科普、警务安保、物业环卫和流动人口管理等服务。
第二十二条
提升社区便民服务。深入实施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双进工程”。规范发展便民网点和商业服务设施,鼓励企业以连锁经营、品牌加盟等服务业态进社区;重点发展面向低收入人群、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下岗失业人员的专项服务;鼓励发展社区托老所、日间照料站、残障人员矫正所等特色服务;普遍发展社区家政、商品配送、委托代理等现代服务;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第二十三条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按照定标、低价、显效、可控的原则,对专项服务实行项目化管理;将不适宜直接组织的服务项目,通过购买服务、委托外包、公开招标
— 13 — 等形式,转给专业化社会组织承担;从服务工作实际出发,培育和打造特色社区品牌。
第二十四条
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社区办公自动化,构建连通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网络服务平台;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化运作”方式,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服务资源,建立以社区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智能呼叫中心,为社区群众提供快速救援和多元化社会服务;切实做好社区基本情况信息采集工作,逐步建立完善社区信息数据库。
第六章
队伍建设
第二十五条
推进社区工作人员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除特殊规定外,尽可能从大专以上毕业生中公开选聘社区服务工作站人员。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时,优先录用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证书的人员,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研究建立从优秀社区工作人员中考录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的机制。
第二十六条
加强社区工作人员培训。以能力建设为重 — — 14 点,着眼于管理社会事务、协调社区关系、开展群众工作、处理矛盾纠纷、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定期分类组织培训工作。组织部门负责培训社区党务工作者,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培训社区居委会成员,有关业务指导部门负责培训公益岗位工作人员。每人每年参加培训时间不少于20小时。
第二十七条
规范社区工作人员收入。逐步提高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专职成员和社区聘用人员的生活补贴标准;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完善其他社会保险。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形成社区工作人员收入正常增长机制。
第二十八条
建立社区工作考核评议制度。街道(乡镇)指导社区成员代表会议,每年年终对社区工作及人员进行考核、评议。对工作不到位、群众满意率低于60%的人员,及时调整或依法罢免。
第二十九条 发展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和社区社会组织。鼓励专业人员投身社区专项服务工作,提倡公职人员参加社区义务服务;健全社区志愿者登记制度,提高社区社会服务工作组织化程度。放宽社区社会组织登记条件,降低准
— 15 — 入门槛,鼓励其发挥优势、加快发展。
第七章
运行保障
第三十条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将社区建设纳入党委、政府重要工作议程。各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实行例会制,重点研究社区建设发展规划,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工作检查指导。
第三十一条
社区建设实行专项目标管理。社区组织建设由组织、民政部门负责;社区勤政廉政建设由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由城乡规划、发展改革、财政、民政、城乡建设、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国土资源、水务部门负责;社区环境卫生由城管、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卫生、环保部门负责;社区治安由公安、维稳、综治、司法部门负责;社区服务由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商务、工商部门负责指导协调;社区卫生和计生服务由卫生、人口计生部门负责;社区文化由文化、教育、体育部门负责;社区共建由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乡镇党委、政府)负责。各相关单位、人民 — — 16 团体、社会组织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第三十二条
将社区建设和管理资金纳入公共财政体制,凡属政府事权范围内的事项,原则上由政府投入,列入财政预算。
区、县(市)政府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市级专项资金适当增加对财力相对薄弱区、县(市)的专项补助和转移支付。有关部门和单位委托社区承办的事项,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向社区支付工作经费。
街道、社区代办、协收个人房屋租赁税所发生的费用,区、县(市)政府按从高、从优的原则给予补贴。
社区公益用房供热费、供排水费、煤气费按照民用标准收取;供热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城区(暂不含阿城区)由市、区政府各承担50%,县(市)及阿城区由本级政府承担。
第三十三条
开展“星级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全市每两年命名一批“星级和谐社区”。被评为四星、五星级和谐社区的,由市分别给予15000元、20000元奖励;被评为一星、二星、三星级和谐社区的,由区、县(市)分别给予5000元、8000元、10000元奖励。对辖区内创建“星级和谐社区”
— 17 — 低于60%的街道(乡镇)党政负责人,由区、县(市)委进行诫勉谈话,限期整改;对连续两届达不到“星级和谐社区”标准的社区,对其党组织书记进行调整,对其居委会主任依法罢免。区、县(市)延伸组织“星级楼院”创建活动。
第三十四条
健全经费管理审计制度。社区建设管理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社区工作经费、社区干部生活补贴由区、县(市)民政部门统筹拨付到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不得截留挤占挪用。社区实行财务公开,接受居民监督。对政府投入经费及接受无偿捐赠所形成的国有资产,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由各级政府进行监督管理,实行专项审计,防止资产流失。
第八章
农村社区建设
第三十五条
按照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村民社区化的发展方向和逐步推开的要求,制定落实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纲要。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努力形成以农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依托,乡(镇)公共服务中心、— — 18 卫生服务中心、农业(畜牧)技术推广中心、供销服务中心为骨干,农村社区(村)服务站和专业(供销)合作社为基础,政府职能部门及延伸机构协同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到2010年底,全市50%的村启动农村社区建设,在“十二五”规划期内全面开展。
第三十六条
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组建公共服务中心,开展“一站式”服务。乡(镇)卫生服务中心、农业(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供销服务中心,按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管理。启动社区建设的村要以推进“两站”(便民服务站、卫生服务站)、“两室”(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一广场”(室外活动广场)为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建成使用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村级社区综合服务站和使用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室外活动广场,具备办公、管理、服务、活动等多种功能。
第三十七条
推进就业社保、社会救助、科技普及推广、文化教育、卫生保健和人口计生、公安司法等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推行政务代理服务,由农村社区服务站及代办员为村民代办有关公共服务事项。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功
— 19 — 能,开展农村志愿服务和农民互助活动,扶持发展农村社区商业服务,构筑起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志愿服务、农民互助服务、市场化经营服务相衔接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第三十八条
开展“清洁、治理、绿化家园”行动,整治农村社区环境。各乡(镇)设置垃圾箱,农村社区设置垃圾点,推行“两清、两建、一送”(清垃圾粪便、清街道庭院,整建院墙栅栏、整建厕所圈舍,送农肥下乡)制度。教育引导村民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美化环境,推广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村屯、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各相关部门应根据本办法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各区、县(市)应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其他事宜按原有规定执行。
— — 20
主题词:社区建设 管理办法 通知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秘书一处
2010年9月8日印发
共印400份。
第三篇:表现手法对应举例
表现手法对应举例
一、修辞类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歌巧妙地以“沉舟”“病树”作比,将自己多年的遭遇寄寓其中。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比喻的分类
§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楚辞·九歌·国殇》)
——旌旗漫卷,遮蔽了太阳,敌军就像天上的乌云,人数众多;勇猛的战士呵,争先冲杀,流矢在阵地上,纷纷坠落。
按:把敌人比做天上的乌云,既写出敌人人数众多,又表明形势危急。
§暗喻所谓暗喻,将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语气更肯定,感情更强烈。
①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你应当做高山磐石,我应当做河边蒲苇。
按:刘兰芝把焦仲卿和自己分别比做厚重不易转移的磐石和坚韧的蒲苇,表示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②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我的心像一根磁石做的针,不指向南方永远也不肯罢休。
按:这两句抒情,以“磁针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表明自己一定要战胜重重困难,回到南方,再兴义师,重整山河的决心。
③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白云飘浮如同你漫游的思绪,太阳缓缓而落像我依依不舍的感情。
按:这里的比喻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诗人用飞飘无定的“浮云”喻游子之心,用缓缓西下、依依不舍的“落日”喻故人之情;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借喻所谓借喻,即诗中借喻体代指本体。
①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从这里分别后,你将独自踏上万里征程。
按:[孤蓬]蓬草,又叫飞蓬,枯后断根,遇风飞旋。古诗多以之喻指孤身远行的旅人。
②愿闻锋镝铸,莫使栋梁摧。(杜甫《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
——希望能销毁兵器,但切莫摧残栋梁之材。
按:[栋梁]房屋正中的大梁。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③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李朴《中秋》)
——一片清光满空,皎洁的月亮腾起,云中的仙风寂寥无声息。
按:[宝镜]喻指月亮,因中秋月圆似镜,故言。[仙籁]仙境的声音。籁,天空中的声音。
④赵魏胡尘千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陆游《题海首座侠客像》)
——中原大地黄尘滚滚胡人气焰嚣张,沦陷区人民血肉模糊喂饱了豺狼。
按:[豺狼]喻指金朝治统治者。
§博喻
所谓博喻,即连续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本体。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要问我的伤心多深多长,就像这烟雨笼罩的一川青草,就像这满城随风飘转的柳絮沸沸扬扬,就像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迷迷茫茫。
按:这里以江南景色(“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比喻忧愁的深广,兴中有比,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贺铸也因此而有“贺梅子”的雅号。
2.比拟
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物当作人来写,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例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上阕)将菊、兰、明月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事物,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离愁。
①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
——我替你向斜阳敬酒,希望它把夕照的余晖在花间长留。
按:“斜阳”本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但人却直接同它们进行对话,这就赋予它们以生命,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活了。这是拟人手法的一种类型。
②
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自从金兵南侵以后,连荒废的池沼和古老的树木,也对战争表示厌恶。
按: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④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杜甫《发潭州》)
——岸上飞扬的落花在送别旅客,樯畔呢喃的燕语在挽留行人。
按:诗人离潭州赴衡州送行者只有“岸花”和“樯燕”。诗人说花知“送客”,燕解“留人”,这就把“花”和“燕”人格化了。以“送客”“留人”分别写花、燕之殷勤,反衬世情之淡漠,从而渲染了悲凉凄寂之气氛,蕴涵了诗人孤独寂寥之情思及对流徙飘荡生涯之感喟。3.夸张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夸张是古诗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突出的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①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
——谁说河面宽广,竞容不下一只小船。
按:这里运用夸张,极言河之小,连刀(小舟)都容不下。
②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杜甫《潼关吏》)
——备战用的栅子高耸入云,连飞鸟也难飞越过去。
按:这两句诗用了夸张的方法。“连云„‘飞鸟不能逾”极言“战格”(备战用的栅子)的防卫能力,连飞鸟都不能飞越,更不用说敌人了。
③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燕山的雪花像席子一样大,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按:“燕山雪花大如席”表示夸张。这个句子承接上句“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借想象飞腾、超越常情的比喻,渲染了严冬的淫威。
④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在书房里吟诗作赋,即使写下了万言诗文,也抵不上一杯水的价值。
按:“万言”,为数多,“一杯水”,为数少。两相对比,而前者不及后者,这样也就形象地表明了文章的价值之低。
4.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古诗文中“借代”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古诗借代的类型繁多。
①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陈陶《陇西行》)
——誓死扫荡匈奴奋不顾身,边境上五千壮士英勇牺牲。
按:[貂锦]汉代的羽林军穿貂裘锦衣,故以“貂锦”代战士。这是用衣着代人。
②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白居易《夜闻歌者》)
——十七八岁的美女,独自靠着桅杆站着。
按:[娉婷]姿态美好的样子。后因以表示美女。古诗中还以“婵娟„‘佳丽”等代美女。
③此外有甘脆,可以奉亲慈。(梅尧臣《寄滁州欧阳永叔》)
——当地还有美味的食物,可以奉养老母和亲戚。
按:[甘脆]味美松脆的食物。古诗中还以“肥甘„甘旨„‘珍鲜„‘珍旨„‘甘洁„‘膏腴”(食物肥美)代食物。
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千里江山莺儿啼唱,绿荫丛中万紫千红,水乡山城处处酒旗飘动。
按:[红]代指“花”。[绿]代“叶”。颜色是事物的性状之一,古诗中常用颜色代事物。
⑤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可怜无定河边牺牲的将士,仍然是少妇春闺梦里想着的亲人。
按:[骨]‘‘骨”是人体的一部分,故以“骨”代牺牲的将士,这是用部分代整体。古诗中还以“齿„‘手”“足„‘口”代人,以“须眉”(胡须和眉毛)代男子。
⑥桂棹轻鸥,宝勒倚残云。(吴文英《渡江云‘西湖清明》)
——桂舟宛若鸥鸟轻行翩翩,我骑着宝马如倚在云端。
按:[桂棹]桂木船桨,指精美之船。这是用部分代整体。古诗中还以“舳舻”(船头和船尾)“桡”(船桨)“帆„‘柁”(同“舵”)“篷„‘鹚首”(船头;古时在船头绘鹚鸟之首来镇水神)等代船。[宝勒]精美嵌有珠宝的马勒。代指良马。也是用部分代整体。
⑦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王粲《七哀》)
——琴音撩动人的愁绪,为我弹奏出悲伤的乐音。
按:[丝桐]据说古琴多以梧桐木(木质轻而韧,可制乐器)为体,以练丝为弦,故这里以“丝桐”代“琴”。这是用材料代成品。
⑧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我发愤读书,得以步人仕途,报效国家;四年来,孤军作战,转战天涯。
按:[干戈]‘‘干”,盾牌。“戈”,一种兵器。“干戈”,泛指兵器。这里代指战争。古诗中还以“烽火”(古时边境在高台上烧柴以报警的火)“鼓鼙(pi)”(军队中用以激励士气的乐器——大鼓、小鼓)“矢石”(箭和垒石)“弓刀”等代指战争,属具体代抽象。
⑨闲理阮咸寻旧谱,细倾白堕赋新诗。(陆游《初夏游凌氏小园》)
——没事就翻开乐谱,弹弹月琴,品品美酒,写写诗篇。
按:[阮咸]拨弦乐器。类似今之月琴,长头,十三柱。相传为西晋阮威(竹林七贤之一)所造,因以阮咸名之。这是用人代其所造之物。[白堕]刘白堕,北朝人,善酿酒。故以“白堕”来指代“酒”。古诗中还以“杜康”代酒(传说杜康是周代人,善于造酒)。
⑩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李颀《古意》)
——在战马奔驰的疆场较量胜负,我从不把生死放在心里。
按:[七尺]指身躯。人之身躯,一般高为七尺(古尺),因以“七尺”表示身躯。这是用人体高度代人体。] 5.设问
设问就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一种“无疑而问”,或者说“明知故问”的语言运用形式。其本质不在质疑,而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
比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前一句设问,紧接着后一句回答。这种自问自答,明显地说明不是“有疑而问”,只不过是运用“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注意,以此强调自己的思想情感如同河水一样深长,自己的愁绪如同河水一样绵延不绝。
又如阿鲁威所作元曲小令中有“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诗句,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双调】蟾宫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①,横槊曹公②。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③。更惊起南阳卧龙④,便成名八阵图中⑤。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6.反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肯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反问在诗歌中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诗文的其实和说服力。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唐,李峤《中秋月》)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赠董大》)在诗歌中,含有“肯”“堪”等词语的问句往往是反问。7.反复
诗歌中重复某些句子,以加强语势,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反复。反复可以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渲染某种情景与气氛,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
①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戴叔伦《转应曲》)——边塞的草呀边塞的草,初生青青转眼尽枯凋,有如兵士年轻戍边此时老。雪后天晴,山南山北披银装,万里夜空呀明月皎皎。明月呀明月,月下那凄切的胡笳声声,更激起兵士 4 思乡的愁情难消。
按:“边草”的反复,就造成了一种茫茫无边的荒凉草原的意境,从而为那老兵提供了一片迷离的活动背景,以烘托其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明月”的反复,既造成一种月光满地,使戍卒辗转难寐的意境,又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致,强烈地烘托了那老兵的辗转反侧的思乡情绪。
②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从秦汉宫殿遗址经过,令人伤心,万间宫殿都化成了泥土。王朝兴起,百姓受苦!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句间隔反复,是曲中之眼。作者一语道破,无论是帝王霸业的成与败,还是万间宫阙的兴和废,给百姓带来的只能是无穷无尽的痛苦。这表现了作者透过表象看到实质的大智慧,使作品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8.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抱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渺无边际的落叶随着秋风萧萧而下,无穷无尽的长江水奔涌着滚滚而来。离家万里的我呀满怀悲秋之情屡屡作客异乡,值此暮年又拖着百病之躯独登高台。
按:这四句是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对偶很是工整。“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回想当年离家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归来路途中,寒风雨雪满天飞。
按: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相对。这首诗创造了“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诗歌美学境界。即以“杨柳依依”之乐景,写“昔我往矣”——征人离家踏上征途,生离死别之哀愁;以哀景“雨雪霏霏”写“今我来思”——征人踏上 归乡途之乐。9.排比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句话也是排比句)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①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江南》)
——明丽的江南正好采莲,莲叶是多么劲秀饱满!鱼儿嬉逐在莲叶之间:鱼儿嬉逐在莲叶东边,鱼儿嬉逐在莲叶西边,鱼儿嬉逐在莲叶南边,鱼儿嬉逐在莲叶北边。
按:最后四句以排比的句式,铺排渲染,描绘出鱼儿们倏忽往来、活泼嬉戏的动态,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愉快心情。
②时穷节乃见,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文天祥《正气歌》)
——时世艰危节士便出现,光辉形象永垂于史册。在齐国体现于太史之简,在晋国体现于董狐之笔,在秦朝体现于张良之椎,在汉朝体现于苏武之节。
按:文天祥用排比句列举了这些在危急关头见节操的著名历史人物,一者颂扬,二者作为对自己的鼓励。这组句子一气而下,慷慨激昂,刚劲有方。10.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①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嫩绿的杨柳如烟雾笼罩,清晨的轻寒很快被阳光赶跑。杏花红艳艳开满了枝头,春意呵多么浓郁多么热闹。
按:“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人间词话》)这一句的妙处,在于用听觉感受“闹”表现视觉感受,呈现出一幅杏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
②穗英斗火欺朱槿,栖鹤惊飞翅忧烬。(王毂《刺桐花》)
——浓艳的刺桐花为了与火相斗红,花比槿花更红艳;栖息在树上的白鹤,见了这红艳的花朵,误以为是烈火,担心把自己的翅膀烧成灰烬,赶快飞走。
按:既用了夸张、拟人,还用了“通感”。因为花红似火本是视觉上的现象,因此而联想到燃烧,具有触觉感,让视觉与触觉相互沟通起来,这就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
③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炊烟袅袅,似给橘树、柚树带上了寒意;深色一片,使梧桐落叶纷纷,更显苍老。
按:这两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寒„‘老”二字,把炊烟袅袅、梧桐萎黄叶落的视觉形象向使人感到寒凉凄清、衰老迟暮的感觉形象转移,带上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④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天刚拂晓,是谁把霜林染红了?准是离人的眼泪把它灌醉了吧!
按:秋叶经霜便红,人醉亦红。作者描写霜林时,巧妙地把视觉的“秋叶红”与人的感觉“醉”沟通起来,情趣隽永,耐人寻味。11.用典
用典,是指在诗中援引古语、古事,借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作用是委婉表意、充实内容、语言精练、使立论有据。
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文天祥《酹江月·和》)
——曹孟德横槊题诗,王仲宣登楼作赋,古来万事皆如空中飘雪,一去不复。
按:[横槊赋诗]苏轼《前赤壁赋》中说曹操破荆州、下江陵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登楼]指王粲(字仲宣),滞留荆州时作《登楼赋》,寄托乡关之思和离乱之感。文天祥以这两个典故自况,颇有寓意。前一典是壮辞,表现了曹操英勇豪迈的气概;后一典是悲语,吐露了王粲雄图难展的苦闷。作者联而用之,加以“万事空中雪”一句,表示事业、壮心都已归失败,充分抒发了自己为挽救国家屡起屡踣历尽艰辛的无限感慨。
§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 6 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再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折腰:《宋书 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鸿雁:《汉书 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说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青鸾(青鸟):《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劳歌:本指在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南浦:屈原《楚辞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如,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雕虫:语出汉代杨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状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如,李贺《南园十三首》: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当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鸿鹄:《史记
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如,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辛弃疾《定**》:“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黍离:《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梅花落——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在诗中,诗人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他当时的心境相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12.双关
所谓双关,就是指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借助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①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其七)
——回想当初与郎相识时,情投意合两心如一。理好蚕丝放入残破的织布机,谁曾料到竞织不成匹。
按:[丝]蚕丝。谐“情思”的“思”。[匹]布匹,谐匹配的“匹”。表面讲织丝不成匹段,实际是讲两人不能成配偶。
②石阀生口中,衔碑不得语。(《读曲歌》)
——一块石碑嘴里长,衔着碑儿话也不能讲。
按:[碑]双关语。表面上讲的是“碑”,实际上是“悲”,意思是衔悲讲不出话来。
③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区区),双灯俱时尽,奈何两无油!(《读曲歌》)
——不仅我爱人惦记着我,我的心也总是惦记着他。两盏灯同时熄灭,没有油又有什么办法!
按:[无油]双关语。表面上讲的是没有灯油,实际上是指“无由”(没有机会与爱人相亲相爱)。
④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
——在家里点着灯深情地嘱咐你,这次相别你可不要违了期。
按:[井底]犹“家里”。井,古制八家为一井,引申为家宅。[深烛]与“深嘱”谐音,深情地嘱咐。[长行]犹“长别”。[围棋]与“违期”谐音,过了约定的日期。
⑤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宋朝歌谣)
——惩处童贯,撤了蔡京的官职,天下便成了人间好世界。
按:[筒谐音“童”,指宋朝的奸臣童贯。[菜]与谐音“蔡”,指宋朝的奸臣蔡京。
二、表现手法类
1.象征(在诗歌鉴赏中,我们经常从托物言志或比喻的角度解读这种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象征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例如《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而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则是用春蚕之丝、蜡炬之泪象征自己执着的追求。
2.联想和想象(很多时候,我们用虚实结合解读这一手法)
联想是由此人、此事、此概念引发而想到相关的彼人、彼事、彼概念。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的思维活动,是思维活动中架设在此一事物与彼一事物之间的桥梁。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和想象使文章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更加鲜明、深刻。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藉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又如李贺的《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在诗人的眼中茫茫中国大地上的九州岛成了微不足道的尘烟九点,浩淼无边的东海成了杯中之物,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抒写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
3.衬托(此手法是重点,尤其是反衬)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宾)配衬乙事物(主),就是衬托。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与烘托重合)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如陈与义的《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分外明”,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以明衬暗)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以声衬静),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4.对比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对比一般有横向比、纵向比和自身比三种。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贵族与平民百姓之间生活状况的差异,表现出杜甫对人民的同情和对贵族骄奢生活方式的抨击。
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过去——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现在——春风不染白髭 10 须,换得东家种树书突出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的感慨。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则是用卖炭翁的衣衫单薄与愿天寒的心理来突出卖炭翁的处境困窘,从而更突出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一般来说,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更加鲜明突出。反衬就不一样,甲乙两个事物之间,“并不是一半对一半”,而是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使被陪衬事物更加鲜明、突出。这是对比与反衬的主要区别。
其次对比的事物必须是同一性质、同一范围、同一角度的不同侧面。而反衬既可是不同性质事物也可是同一性质的事物。
对比与反衬,又有一定的联系,甲乙对比,同时又互相衬托,甲衬乙,乙也衬甲,甲乙陪衬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对比。5.比兴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如《诗经.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第三章首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也有“兴”的作用。(这里往往和触景生情类似)如苏轼的《东坡》一诗: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第一句“雨洗东坡月色清”描写了一幅清净、幽寂的雨后月下东坡图,正是这样的美景让自称“野人”的诗人在“市人行尽”之后出了门。也就说,描写“雨洗东坡月色清”的景色引出了“市人行尽野人行”一句对诗人行为的叙述,这样,第一句的写景就有了起兴的作用。
再如柳永的《减字木兰花》:
花心柳眼。郎似游丝常惹绊。慵困谁怜。绣线金针不喜穿。深房密宴。争向好天多聚散。绿锁窗前。几日春愁废管弦。
第一句“花心柳眼”是写景:“花心”是说花开放了,花蕊露出来了;“柳眼”是说柳枝刚刚吐芽,像睁开睡眼一样。作者描写这样一幅初春美景有何用意?我们看第二句“郎似游丝常惹绊”,这是抒情主人公发出的感慨,她为何突然会发出如此的感慨?因为第一句所写之景。看到眼前的“柳”,不仅让抒情主人公产生了对“郎”的思念,尤其是如丝的柳枝更让其联想到在外游荡的“郎”就像“游丝”常常被其他人事羁绊而不能与自己团聚,于是她不由得发出“郎似游丝常惹绊”的感慨。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词的上片是抒情主人公触景生情,其“情”是由眼前之景引发的,于是这个景就有了“兴”的作用。
其实,不只是这首诗,在触景生情的诗中,景的描写往往会有起兴的作用。因为既然是触景生情,那么景就是情生发的由头,也就是说是眼前之景引出了作者(或抒情主人公)之情,这样,景就有了起兴的作用。晏几道《思远人》一词也是触景生情。词中的第一句“红叶黄花秋意晚”也有起兴的作用,为什么?因为正是看到“红叶黄花”让抒情主人公意识到时已深秋,她才自然产生了对千里之外的“行客”冷暖的担心与挂念,所谓“千里念行客” 11 是也。6.渲染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例如,白乐天《琵琶行》(第二节)极尽笔墨之能事,通过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音乐的高妙;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对春江月夜景色的渲染,流露出离愁,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一言以蔽之,,渲染即对事物进行正面描写铺叙,追求笔墨酣畅,痛快淋漓。
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南北。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又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了夜的深和夜的静。
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这首诗用“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极力渲染离别时的伤感的气氛。
7.烘托(此手法与正衬不必区分)
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清人刘熙载《艺概》 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齐已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
烘托在古诗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又如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 12 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
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实际上,在古诗中,渲染、烘托两种手法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特别是在借景抒情类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选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第四篇:协议对应端口
协议号和端口号的区别
网络层-数据包的包格式里面有个很重要的字段叫做协议号。比如在传输层如果是tcp连接,那么在网络层ip包里面的协议号就将会有个值是6,如果是udp的话那个值就是17-----传输层
传输层--通过接口关联(端口的字段叫做端口)---应用层,详见RFC 1700 协议号是存在于IP数据报的首部的20字节的固定部分,占有8bit.该字段是指出此数据报所携带的是数据是使用何种协议,以便目的主机的IP层知道将数据部分上交给哪个处理过程。也就是协议字段告诉IP层应当如何交付数据。
而端口,则是运输层服务访问点TSAP,端口的作用是让应用层的各种应用进程都能将其数据通过端口向下交付给运输层,以及让运输层知道应当将其报文段中的数据向上通过端口交付给应用层的进程。
端口号存在于UDP和TCP报文的首部,而IP数据报则是将UDP或者TCP报文做为其数据部分,再加上IP数据报首部,封装成IP数据报。而协议号则是存在这个IP数据报的首部.比方来说:
端口你在网络上冲浪,别人和你聊天,你发电子邮件,必须要有共同的协议,这个协议就是TCP/IP协议,任何网络软件的通讯都基于TCP/IP协议。如果把互联网比作公路网,电脑就是路边的房屋,房屋要有门你才可以进出,TCP/IP协议规定,电脑可以有256乘以256扇门,即从0到65535号“门”,TCP/IP协议把它叫作“端口”。当你发电子邮件的时候,E-mail软件把信件送到了邮件服务器的25号端口,当你收信的时候,E-mail软件是从邮件服务器的110号端口这扇门进去取信的,你现在看到的我写的东西,是进入服务器的80端口。新安装好的个人电脑打开的端口号是139端口,你上网的时候,就是通过这个端口与外界联系的。
关于端口,再做一些补充
现在假设我们有一台服务器,别人可以用一种tcp/ip协议的一种如ftp登录上我们的机器上进行文件的上传下载,但是同时我们又希望别人能够浏览我们的web服务器,如果要是没有端口,那末很显然,我们无法区分这两种不同的服
务,同时客户端也无法区分我们给他提供了那种服务。我们现在采用端口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使用tcp/ip协议在主机上建立服务之前,我们必须制定端口,指定端口号将表示运行的是那种服务。
比如,客户端发送一个数据包给ip,然后ip将进来的数据发送给传输协议(tcp或者udp),然后传输协议再根据数据包的第一个报头中的协议号和端口号来决定将此数据包给哪个应用程序(也叫网络服务)。也就是说,协议号+端口号唯一的确定了接收数据包的网络进程。由于标志数据发送进程的'源端口号'和标志数据接受进程的'目的端口号'都包含在每个tcp段和udp段的第一个分组中,系统可以知道到底是哪个客户应用程序同哪个服务器应用程序在通讯,而不会将数据发送到别的进程中。
但是要注意的一点是同样的一个端口在不同的协议中的意义是不同的,比如tcp和udp中的端口31指的并不是同一个端口。但是对于同一个协议,端口号确实唯一的。
在端口中分为两种,一是'知名端口',也即小于256的端口号。另一种是'动态分配的端口',也就是在需要时再将其赋给特定的进程。这类似于nt服务器或者163拨号上网,也就是动态的分配给用户一个目前没有用到的标志。动态分配的端口号都是高于标准端口号范围的。网络服务常用的应用协议和对应的标准端口号
《网络服务通用的应用协议和对应的标准(默认)端口号:》 应用协议 端口号/协议 说明
ftp-data 20/tcp FTP, data ftp 21/tcp FTP.control telnet 23/tcp smtp 25/tcp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time 37/tcp timserver time 37/udp timserver domain 53/tcp Domain Name Server domain 53/udp Domain Name Server tftp 69/udp Trivial File Transfer gopher 70/tcp http 80/tcp www.xiexiebang.comp IP 负载压缩协议 109 SNP Sitara 网络协议
Compaq-Peer Compaq 对等协议 111 IPX-in-IP IP 中的 IPX 112 VRRP 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 113 PGM PGM 可靠传输协议 114 任意 0 跳协议
L2TP 第二层隧道协议 116 DDX D-II 数据交换(DDX)117 IATP 交互式代理传输协议 118 STP 计划传输协议
SRP SpectraLink 无线协议 120 UTI UTI 121 SMP 简单邮件协议 122 SM SM 123 PTP 性能透明协议 124 ISIS over IPv4 125 FIRE 126 CRTP Combat 无线传输协议 127 CRUDP Combat 无线用户数据报 128 SSCOPMCE 129 IPLT 130 SPS 安全数据包防护
PIPE IP 中的专用 IP 封装 132 SCTP 流控制传输协议 133 FC 光纤通道 134-254 未分配 255 保留
一、《关于端口映射》
1、端口----需要进行网络通讯的每一个程序,操作系统都要为它使用一个或若干个端口,以免发生冲突。例如,HTTP程序默认使用80端口。系统默认的端口叫标准端口,程序也可以设置使用别的端口,叫非标准端口。
2、按照TCP/IP协议的通讯规则,在网络中,是以IP地址识别连网的每一台计算机(称为主机)的。局域网内的通讯,以局域网的内网IP来识别;互联网的通讯,是以公网IP来通讯。即外网机,只能访问局域网的代理服务器或路由器,不能直接访问内网机。
3、端口映射----就是把某部机的某个通讯端口,利用程序逻辑映射到另一部机上,则访问某部机 的某端口,就变成访问另一部机。
例如,内网的代理服务器(或路由器),拨号上网,得到一个61.*.*.*的公网IP。打算在内网
机架设网站,内网机IP是192.168.0.10。那就要通过映射软件,将代理服务器(或路由器)的某
端口(叫输入端口)映射到IP是192.168.0.10的内网机的某端口(叫输出端口)。
第五篇:PPT对应讲稿
PPT第1页
·开题:诉权概述的背景
诉权问题涉及法理学、法哲学、社会学及宪政学的有关层面。民事诉权理论的复杂性使其被视为民事诉讼理论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现代诉权理论是近代西欧国家法典化运动和司法权不断扩大和强化的产物。最初,以人们“为何可以提起诉讼”为命题展开讨论的。诉权概念旨在回答实体法和诉讼法的关系,诉讼法是否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等问题。
PPT第2页
诉权学说以“人们为何可以诉讼”为命题,引导学者探讨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的关系。不同的诉权理论反映着不同的诉权观。即是说,不同的诉权理论对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的关系有不同理解。诉权学说被称为民事诉讼理论的“哥德巴赫猜想”。诉权学称是民事诉讼法学的基石,因为,正是诉权学说的发展说明了民事诉讼法学是不依附于实体法学而独立存在的法学部门。私法诉权说
产生于19世纪前半叶的德国普通法时期,开始于1856年乌印特侠伊道关于《罗
1马私法诉讼》的研究。当时公权理论并不发达,从而决定了此说在诉权理论上的重要地位。代表人物是萨维尼(Savigny)和温德雪德(Windscheid)。
私法诉权说认为,诉权是实体权利受到侵害以后产生的权利,是私法上的权利在审判上的行使或方法。诉权是民事权利的附属品,本质上是种私权。
私法诉权说的产生意味着实体法与诉讼法的分离。私法诉权说是诉讼法与实体法在形式上第一次分离后对诉讼构造进行的探索,不可否认,当今的民事诉讼法学在根本上是按照这种体系发展与构造的。
私法诉权说的缺陷在于忽视了诉讼法的独立价值,没有正确反映实体法与诉讼的关系。
PPT第3页公法诉权说
最先产生于19世纪中叶以后的德国。公法诉权说的产生与发展与“法治国家”的思想、以及人们在批判私法诉权说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实体法与诉讼法的关系有关。公法诉权说从公法的立场来阐述诉权的内涵和性质,正是公法诉权说使得构建独立的民事诉讼法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公法诉权说经历了从“抽象诉权说”向“具体的诉权说”的发展。
1.抽象诉权说(又称为形式诉权说,抽象的公法诉权说)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德根科宝(Degenkolb)、伯洛兹(Plosy)、标罗(Bűlow)等。
抽象诉权说认为诉权是个人对国家的一种自由权,和诉讼中争议的实体权利没有任何关系。诉权是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合法审理和判决的权利,仅限于发动诉讼程序。可以说,此说赋予诉权纯粹程序上的内容,没有实体上的内涵。其实质是,把诉权看成请求司法保护的一种抽象权利,任何具有民事权利的人,不论他的实体权利是否受到侵害,都能由法院进行审判。
弊端:由于抽象诉权说建立在维护法律秩序的诉讼目的之上的。2因此它过1参见江伟、邵明、陈刚:《民事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6~7页。参见沈达明编著:《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上册),中信出版社,1991年版,第214页。
份强调诉讼法的独立性,而忽略了诉讼法与实体法之间的合理关系。它回答了“为何可以提起诉讼”这个问题,却无法解答“为何可以接受诉讼”。
总之,抽象诉权说所谓的诉权是抽象的、空洞的、无任何意义的。
2.具体诉权说(实质诉权说、具体的公法诉权说、权利保护请求权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宪法学者拉邦德(Laband)、瓦希(Wach)、斯坦因(Stein)、赫尔维格(Hellwig)、朗格海勒姆(Langhelnehen)等。
具体诉权说是在对抽象诉权说的修正基础上建立起来,其主张的诉权是原告要求法院作利已判的权利。因为这种主张,无法解释被告是否也拥有诉权,所以,后来这种具体诉权说被权利保护请求权说所吸收合成一种学说。这种学说认为诉权虽然是公法性质的权利,但是原告基于具体的纠纷请求法院予以解决的权利。
PPT第4页 此外,可归属于公法诉权说范畴的,还有本案判决请求权说和司法行为请求权说等。
1、司法行为请求权说(诉讼内诉权说)
代表人物是罗森贝克。此说,在现在的德国是通说。
此说主张,诉权为诉讼开始后实施诉讼的权能,由于诉讼中诉权的行使,民事实体法律关系才赖以形成。也即是说诉权是配合诉讼的进行,由抽象的观念演变成为具体的。
此说的缺陷是诉权应该是诉讼机制机能发挥的原动力,不论在任何构造的诉讼程序中,诉权应为在诉讼程序外部进行运用,与现实的诉讼构造或诉讼阶段无关。而且,此种学说所构造的诉权仅具有形式意义,因而也和抽象诉权说一样空洞。
2、本案判决请求权说(纠纷解决请求权说)
代表人物是日本的兼子一教授。
本案判决请求权说是建立在对抽象诉权说与具体诉权说的批判基础上的。认为,诉权即是当事人要求法院做本案判决的权利,也即是说,要求法院裁判自己的请求是否正当的权利。
纠纷解决权说实质上认为诉权是在弄清当事人的主张是正确与否的基础上,要求法院解决纠纷。这种诉权论学说将诉讼目的论联系起来,强调了诉讼的独立价值,而且注意到诉权论与诉讼目的论所包含的公益性价值。但是,这种诉权论过于重视诉讼的独立价值以及请求法院解决纠纷的实体目的,而忽视了诉权实现实体法的目的和当事人请求法院保护其实体法权利的目的。而且,也无法说明即使原告败诉了其诉权也视为实现了,这与原告的初衷不符。
PPT第5页
二元诉权说
二元诉权说在中国为通说。此说认为,诉权可以分为二元,即程序意义上的诉权与实体意义上的诉权。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在原告方面表现为起诉的权利,在被告方面表现为应诉的权利和程序上进行答辩的权利。实体意义上的诉权主要是指可以通过法院要求义务主体履行相应义务的权利或向相对方主张民事权利。
一般认为这种诉权说来源于具体诉权说。这种诉权说的缺陷来源于起诉的目的即是胜诉,而且程序上的诉权与实体意义上的诉权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对二
元诉权论的批判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一元诉权论。一元诉权说认为诉权是程序性权利,但是又都承认诉权与民事纠纷和民事权益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
PPT第6页
1、宪法诉权说
代表人物,日本斋藤秀夫教授。
此说赋予诉权以宪法规定的公法意义上的人民享有的接受审判的权利。但是,这种学说脱离实体法与诉讼法仅从宪法层面上讨论诉权,使诉权论的本身具有空洞的内容,使得诉权及其理论是否有实现的价值受到了质疑。
2、诉权否认说
代表人物,日本三月章教授。
此说主张,诉权不过是对诉讼制度的目的的主观上的投影,将这种权利作为一种制度上的权利来看是不正当的。有学者试图以“法律上的地位”来代替诉权论。但是,普遍认为此说过于偏激。干涉了当事人诉的自由,并且与宪法的规定不相符合。
PPT第7页
在前面我们知道“诉权”一词源于罗马法中的请求权,此种请求权既包含程序意义上的请求权还包含实体意义上的请求权。
PPT第9页
·对诉权内涵的理解还需从诉权的重要性出发,因此不得不提及一下诉权的保护:
诉权是民事诉讼的基石,是民事诉讼程序发动的基础。
只有当事人行使诉权,社会纠纷才会进入诉讼程序,人民法院才能行使审判权,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因此,没有当事人行使诉权的行为就没有诉讼程序,也就没有法院的审理和裁判行为。民事诉讼法的核心在于保障诉权的行使。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干是当事人与法官因诉讼活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民事诉讼活动的中心是诉权和审判权之间的互动。
PPT第10页
区别:(1)法律依据和内容不同。诉权是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以及依据宪法制定的民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赋予的。我国《宪法》第11条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人民法院组织法》第3条规定,审判民事案件,解决民事纠纷,是人民法院的任务。我国《婚姻法》第25条规定:“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而诉讼权利是由我国《民事诉讼法》斌予当事人的。主要有,委托代理人,提出回避申请,收集、提供证据,进行辩论,请求调解,提起上诉,申诉,申请执行,查阅有关材料;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者反驳诉讼请求,有权提起反诉。
(2)存续时间不同。诉权自民事权益受到浸犯或发生争议之时产生,贯穿于诉讼的全过程,诉讼权利产生于诉讼程序开始之后,只有行使诉权才能使当事人享有诉讼权利。
(3)主体范围不同。诉权的主体是民事主体,诉讼权利的主体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享有诉权的民事主体.参加诉讼,成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当然也就享有诉讼权利。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合格的当事人、既享有诉讼权利,也享有诉权,其享有诉权并非由其当事人地位产生的。但是,只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而不是诉讼上体的诉讼参与人,如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和作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一方的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也享有诉讼权利,但不享有诉权〕因此,诉权和诉讼权利二者的主体尽管在一定条件下交叉。
(4)在法院应当受理而不受理的情况下,诉权和诉讼权利的区别更明显地表现出来。在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而不受理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所侵犯、所剥夺的正是民事主体的诉权而非诉讼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