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郎溪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郎溪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2011年5月)
近年来,郎溪县把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服务承接产业转移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始终不渝的下大力气抓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投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有效改善了城乡面貌;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切实增强,民众生活便利度不断提高。
一、郎溪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努力构建内通外达的便捷交通网。2009年以来,先后建设完成了中港东路、独山路、凤居路等多条市政道路,城市道路体系趋于完善;大力实施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实现了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构建起了“三纵三横”的县内路网,有效的串联起县城和各个乡镇,目前正在通过新建和改建的手段建设更为便捷通畅的“五纵四横一环八联”的县内路网。着眼于加快融入长三角,该县同时致力于连通长三角地区快速通道的打造:芜申运河定埠段改造完成工程初步设计,溧广高速郎溪段建设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商合杭铁路在该县设站已经安徽省政府与铁道部以《会议纪要》的形式予以确定。
(二)以防洪减灾为重点,积极兴修水利。郎溪县内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的同时也容易受水灾威胁。“十一五”
1期间,该县将“两治兴县(水灾害治理、环境治理)”作为治县基本方略,积极兴修水利,治理水灾。建设完成了郎川河流域上游凌笪乡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县城防洪二期工程、7个万亩圩堤达标工程、2座中型、39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一批水利工程,建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保安体系,防洪抗洪能力显著增强。该县还同时加强了沟渠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加快电网建设步伐,强化能源保障。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该县近年来逐年加大电力建设的投入,电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20KV昌民变、110KV新发变、35千伏下吴变先后建成投运;110千伏十字变正在抓紧建设,投资4500万元的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项目正在实施。2010年完成电网新建改造投资达1.05亿元,创历史新高。“十二五”期间,该县计划再开工建设2座220kV变电站、7个110kV变电站、4个35kV变电站,进一步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形成以110kV输电线路为主干网架,35 kV配电线路为支撑的安全可靠输配电网络,满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
(四)大力推进配套工程建设,不断优化人居环境。近年来先后建成了东升花园、清和苑等多个安置区项目,正在如期建设北港绿园、庙门等安置区项目,初步形成了以房待人的新局面。加快推进房地产业发展,鲲鹏房产、平港首府、碧水豪庭、东城国际等项目加快推进,房源缺乏的问题得到解决。总投资5587万元、日设计处理量4万吨的县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城区水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投资3000多万元,日处理污水1万吨的十字污水处理厂正在全面建设。伍员中路南侧、中港东路南侧、郎川大道西段这三个景观带项目以及建材市场、小商品市场、物流中心、汽贸城等专业市场项目如期动建,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城市的休闲宜居功能和服务配套功能。
二、郎溪县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
(一)强化融资和财政支持。该县注重创新投融资管理体制,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多元化。充分发挥国投公司的平台作用,大力争取政策性贷款、银团贷款和经营性项目贷款;完善BT、BOT工程建设模式,并在多个项目中成功运用;大力争取上级基础设施项目和专项资金、转移支付资金。随着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该县还相应加大了财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支出。这些做法基本保障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二)借力园区合作共建。郎溪县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借鉴一些地区的先进做法,积极推动园区合作共建,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借力而为。在与常州武进地方政府合作的东华科技园项目中,双方即约定:郎溪方提供土地等生产要素,武进方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并按产业要求招商引资。
在多方合作的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项目中,与各方协议:郎溪县负责行政管理及审批,海宁经编产业园负责产业转移、服务平台支撑以及产业链拓展,浙江鸿翔控股集团成立经都产业园投资开发公司,负责园区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通过借力园区合作共建,有效的突破了资金等瓶颈制约,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三)认真做好项目管理和调度。将2009年确定为“项目建设推进年”,将2010年定为“园区建设推进年”,今年又开展了“项目推进攻坚年”活动;排定包括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在内的100个左右重点项目,狠抓管理和调度,保证项目按质按时完工。坚持“一个重点项目、一位县级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实行“单月点评、双月调度、季度小结、半年观摩、年度考核”等制度;利用每年8月以后的晴好天气,开展“项目建设百日攻坚”活动,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三、几点思考和建议
1、要更加强调民众主体作用的发挥。基础设施建设是为民众服务的,只有民众充分参与、民众的意见被充分吸纳,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得民心、顺民意,才能发挥更高的社会效益。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民众参与、表达的机制,在项目的立项、论证、实施、管理各个环节充分吸纳民意,接受民众监督。
2、积极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基础设施项目、资金向农村倾斜。结合土地整治,加快建设一批农村交通、水利、燃料、居住区等项目,加速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3、进一步整顿规范建筑市场。落实《招标投标法》、《合同法》、《建筑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招投标等环节中的不法行为。
4、探索项目管理的新形式。可借鉴发达地区的一些先进做法,成立专门的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公司,或是委托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为代业主,进行专业化的从设计、技术到施工质量、进度、安全、投资控制等全过程的管理,不断提高项目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第二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水月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长期以来,水月产业园区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动园区建设发展,由于客观因素制约,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园区发展。
一、现状
(一)规划情况
水月产业园区前身为**年成立的**区水月循环经济实验区,**年9月经省经信委、市编办批复成立园区管委会,**年**月23日正式挂牌成立。园区原定位为循环经济实验区,《产业发展规划》于**年9月经省经信委批复实施,主要围绕水钢冶金主导产业发展装备制造、金属加工、化工、建材、矿产开发等循环配套产业,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发展商贸、物流、市场、食品加工等服务产业。为优化产业结构,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园区根据市委市政府意见,经充分调查研究,依托交通、区位、市场潜力等优势,将园区功能重新定位为产城一体化的城市拓展区,规划范围为东至瑞安路,南邻贵昆铁路,西至汪水路,北抵月照机场,辖钟山区红岩街道办事处、荷城街道办事处的部分社区和杨柳街道办事处大部分区域和月照乡全部,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15平方公里,核心区域面积5.1平方公里,着力打造物流商贸、空港经济及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轻型工业、休闲旅游度假四个组团。目前,规划工作已进入细节论证阶段,拟于今年11月上旬报批。
(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设计标准为城市主干道Ⅱ级的金水路一期**公里已建成通行,近期完成细沥层铺设。全长1.547公里、宽20米的民族风情小镇东明路于今年4月中旬动工,全长2.26公里、宽20米的南北路于今年**月动工,两条路路现正进行基础填挖工程。全长2.3公里的金水路二期在首批建设BT投资方因资金链断裂无法续建停工后,今年10月重新动工建设,(三)排污排洪方面
排洪排污沟渠修建3千米,但仍不能满足当前园区排洪排污需要。
(四)水电气配套方面
共完成供水管道安装13千米,铺设排水管道沟渠1.2千米。计划今年年底前,完成新安装饮水管道3000米,新铺设排水管道**米,新建220千伏安变电站一座。现有水、电基本能满足现入驻企业、在建项目及居民用水用电需求,二期管道尚未进入实施阶段。
二、存在问题
(一)规划未定
已完成5.1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与现发展思路不一致,在**年**月12日召开的市长办公会议上未获通过。现市规划局将水月纳入新一轮城市规划范围,市规划、发改部门正委托相关单位对建安组团、空港经济两片区进行控制性规划,与园区的控制性规划重叠。
(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大道作为市政府规划建设的横穿园区核心区的主干道,已由水城县完成初步设计,但迟迟未动工建设,严重阻碍园区项目建设。园区内民族风情小镇东明路、南北路和金水路二期虽在轰轰烈烈建设中,但建成投入使用需要一定工期,近期难以通行。原有道路为实现细沥层铺设,且内环快线、机场快线及园区内项目工程运输车辆碾压造成破坏,运输条件差。
(三)排污排洪设施亟待改善
园区内地形地貌复杂,项目建设用地需大量挖填方后方能使土地平整,导致排污排洪压力增大,园区内原有排污排洪设施已不能满足需要。
(四)配套设施不健全
现有水电只能基本满足企业、项目建设和居民生产、建设和生活需要,后续生产、建设和生活用水用电量大,且供气、通讯等设施不健全。
(五)小散乱污染企业清理难
园区起步标准低,开发程序不科学,导致企业分布混乱,尤其是园区内存在多个洗煤厂,呈现小、散、乱的状态,导致脏乱差根源难以消除,大大影响了园区形象和建设发展。虽园区已调查摸底,但清理工作已超出园区管理权限。
(六)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
园区内基础设施全部由管委会自筹经费建设,但园区起步晚、后劲弱,无固定资产,加之建设用地少等现实问题,导致园区没有融资抵押物,融资难度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
三、建议
(一)强化规划衔接
为统筹园区同步、协调发展,市发改委、规划局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涉及园区规划的建安片区、月照机场周边一带范围,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后,由园区负责实施,其余范围由园区规划并实施。同时,尽快确定园区法定界线。
(二)完善路网规划和建设
将园区已规划并动工建设的民族风情小镇东明路、南北路和拟规划的其他道路统筹纳入先期城市道路规划,由园区先行建设。把**社区二三组道路、内环快线三块田互通至双坝社区小西湖道路纳入城市道路网络规划,提高周边土地使用价值。另外,乌蒙大道园区段从月照乡政府前至水钢由园区自行规
第三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中央在一号文件中指出:“要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上述要求可以看出,今年中央把着力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我们基层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投入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作为乡镇政府,贯彻落实上述要求,必须广泛凝聚各方力量,不断加大农业项目的争取力度,以项目建设的大突破,带动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大改善,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不仅是履行政府执政为民基本职责的需要,也是解决当前农村“三最”问题的现实途径。
一、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镇以改造增效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向上争取,全力组织实施,在项目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工作氛围基本形成。镇村两级组织抓项目的机遇意识、主动意识明显增强;积极申报争取项目的热情普遍高涨;广大群众参与、支持、服务项目建设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全镇上下抓项目建设的工作合力基本形成。二是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落户我镇并得到实施建设的项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投资额度越来越高。仅年,全镇用于镇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投资就达到1753.5万元。全年硬化乡村公路40公里,新建末级渠系9公里,改造土地5300亩,完成安全饮水工程2处,解决3000余名群众吃水问题。卫生院综合楼、司法所、福利院、村委会改扩建和村级无线广播网络等一系列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年,我们围绕年初八届二次人代会确定的2000万元农村项目建设目标任务,目前已落实到位了覆盖8个村的6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达2100万元以上,大部分项目已正式启动或正在施工。三是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建立健全了项目建设的运行机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全过程监管,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得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四是项目效益发挥较好。通过村级道路硬化、末级渠系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安全饮水、土地整理和次生林改造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建设,镇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大大提高,为实现农民增收目标,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做法
针对镇级财力捉襟见肘,村级组织集体经济实力不强,农民群众尚不富裕的实际,我们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紧盯目标,抢抓机遇,凝聚力量,完善机制,科学实施,力求以富有成效的项目建设改善农村面貌,造福一方群众。
(一)统一思想认识,建立工作机制。一是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每年召开两次关于项目建设的固定专题会议,引导班子成员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践行执政为民宗旨的高度,增强抓好项目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准确把握项目建设的方向、目标和工作重点,在全镇干部中形成了“抓发展必须抓项目,不抓项目就是不作为”的发展共识;同时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入户宣讲等方式,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抓项目建设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和为镇委中心工作服务的大局意识。二是夯实工作基础。在全镇范围内广泛调查摸底,认真疏理汇总,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项目建设的重点,分村设立与完善项目储备库,并按照“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实行动态管理,确定主攻方向,突出建设重点,分步推进实施。三是建立工作机制。镇委成立了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六大工作专班,落实责任,明确任务,严格实行“领导牵头,目标管理,专班运作,经费包干,考核奖惩”,在项目工作推进过程中形成了“每周碰情况,每月报进度,季度结硬帐,全年严奖惩”的工作运行机制。
(二)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建设质量。坚持把提高工程质量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强化全过程监控,确保把每一个实施项目建设成为群众满意工程。一是坚持科学规划。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经济适用”的原则,聘请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在深入实地认真勘察的基础上,科学制订规划和施工方案,并层层征求项目区干部群众意见,反复进行论证,认真修改完善,力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的蓝本。二是精选施工队伍。在工程的发包与施工单位的选择上,坚持看资质、看绩效、比价格,严格按要求公开对外发包,力求用最好的施工队伍、最低的建设费用,建设质量最过硬的基础设施。三是严格工程监理。在聘请中介监理机构进行监理的基础上,组织经验丰富的本地人,组成项目建设督查专班,与监理机构一道,严格按照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方案,督促施工单位按时按质按量施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到位。积极配合上级职能部门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工程,一律先整改后签字。四是优化施工环境。由班子成员牵头,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项目所在区驻村干部、村组干部组成专班,专事项目区矛盾纠纷及遗留问题的摸排处理工作,做到项目未动,纠纷先调,积极争取项目区群众的支持与理解。
(三)强化后期管护,发挥项目效益。坚持把基础设施后期管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办法,确保基础设施效益的充分发挥。一是推行水利设施协会管护机制。通过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等组织,充分发挥协会作用,使各项工程后期管理及运行维护趋于规范有序。二是推行农村公路发包管护机制。结合实际,采取专业队伍,镇级统筹,分段划责等多种灵活方式,充分发挥项目区企业、退职干部和无职党员作用,镇级发包乡道,村级负责村道。三是推行公共设施专人管护机制。对村级广播、办公场所等,由村组干部负责管护。
三、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虽然我镇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仍然赶不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增加收入的迫切需要。结合近年项目建设的实际,主要有以下四个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
(一)解放思想不够,视野不开阔。在项目争取上,受经济条件和地域环境的影响,部分干部群众视野不够开阔,争抢意识不强,走出去的力度还不够大;对项目建设发展形势了解把握不够,依赖性强;期望值高,缺乏锲而不舍的精神,心理承压能力弱。我们必须要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上下功夫,着力转变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努力增强干部群众的开放、创新意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充分发挥村级主体作用,不断提高项目规划和实施的操作性,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二)镇村财力较弱,配套不充分。从目前情况看,我镇产业结构单
一、规模偏小,支撑作用较弱,实力不强,有限的地方可用财力维护基本运转已实属不易,配套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更显力不从心。加之受国家政策因素的影响,国家投入有限,地方配套不足,形成了项目争取越多,投入越大,债务越重的格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我必须要在进一步加快发展,增强镇域经济实力上下功夫,努力拓宽新的筹资渠道,建立新的投入机制,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三)群众尚不富裕,自筹能力弱。截止年年底,我镇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4089元,总量虽然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受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对比,仍显不足;特别是外出务工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人才和劳力大量外流,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筹资筹劳能力不强,效果不够明显。我们必须要在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逐步增加农民收入,集聚农村人才。
(四)体制机制不顺,管护不到位。近几年,我们结合实际,探索建立了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就基础设施管护而言,体制尚不健全,特别是管护资金来源有限,投入不足,村级管护方式也就能简则简,投入能少则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效益的充分发挥。我们必须要在进一步加大管护机制的探索实践上下功夫,健全管护机制,明确管护责任,加大经费投入,尽快探索推行切合实际的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实施办法。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研究项目争取和建设的新形势和新特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方式,加大投入,配套完善,健全机制,特别是在健全管护机制上积极探索,为发挥项目作用,造福群众不懈努力。
第四篇:城乡同治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
杨嘉桥镇201*年城乡同治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
为迅速改善城乡环境,加快小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发展,巩固整脏治乱绿化行动成果,改善人居环境,建设休闲、秀美、和谐、宜居杨嘉桥,根据县委、县政府召开的城乡同治工作会议的精神和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镇党委、政府决定在全镇开展同建同治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城乡同治,环境卫生整治为主题,落实“七个看不见”,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提升全镇的镇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消灭可视范围内的垃圾和隐藏起来的垃圾,争取创造环境整洁、健康文明的人居环境。
二、组织机构
为保证城乡同治工作的有序开展,镇党委、政府成立杨嘉桥镇城乡同治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如下:
顾 问: 陈 赞 王冬高
组 长: 王建华
副 组 长:张 曦
成 员:周岳山 郭宝莲 张凯瑶
三、基本原则
1、“七个看不见”:可视范围内看不见白色垃圾、看不见主干道旁边有露天粪池、看不见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看不见塘渠内有漂浮物、看不见玻璃农药瓶医用瓶乱丢乱扔、看不见大面积家禽家畜散养、看不见公共区域内乱涂、乱画、乱悬挂条幅广告。
2、“三清”: 清洁家园。乡村杂物乱放、垃圾乱丢、污水乱泼、墙面乱画现象得以根治,庭院干净整洁。农村建房规范有序,农村“五改”(改危房、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工程有序推进。清洁田园。田间垃圾清除到位,杂物消除到位,沟渠清管到位。清洁水源。清理水源环境卫生,饮用水源达到III类标准,水体水质达到标准要求,水体环境明显改善。
四、区域划分和工作目标
杨嘉桥镇城乡同治工作区域划分为镇区和农村两部分。镇区主要整治城镇环境卫生,整顿乱堆、乱搭、乱贴、乱挂等现象,整顿交通秩序,确保交通安全有序,确保驻镇各单位干净整洁。农村主要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消除房前屋后,沟渠河道,路旁水塘等处垃圾实行集中填埋及焚烧,真正做到垃圾不出户、不出组、不出村。
五、重点工程建设
1、镇区道路的提质改造工作。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将镇区老街提质改造成沥青路面,道路长度1000米,宽6米,沥青路面厚度为8厘米。
2、镇区新街的排水建设。排水建设采用暗渠的建设形式,计划铺设管道长度1850米,涵洞管径为0.7米,修建留泥进50个。
3、完成镇区康头山的绿化工程,绿化面积为500平方米。
六、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城乡同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加强对全镇城乡同治工作的统一领导。各管区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城乡同治工作,把该项工作纳入各管区考核,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机制,逐级分解任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加强宣传发动:充分利用杨嘉桥镇有线电视台、镇人民政府网路及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方式方法,广泛深入宣传报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意义,提高广大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和自觉性,营造良好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氛围,让综合整治的理念深入人心。
3、突出工作重点:以政府所在地、公路沿线等区域为重点,集中力量,狠抓环境卫生、市场秩序、交通秩序整治,全面推进城乡同建同治工作。积极开展“文明卫生户”、“环境卫生整治优秀村”等评比活动,在全镇形成“比、学、赶、超”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良好的局面。
4、切实建立长效机制: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不断巩固、深化城乡同治的成果,研究制定城乡同治长效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与实施细则,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农村卫生管理相关制度,促使城乡同治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县杨嘉桥镇人民政府
201*年 月 日
第五篇:山东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协调推动城乡现代化进程
(一)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结合现代城镇体系构建,实行城乡能源、交通、通信、水利、流通、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统一布局和建设。各级政府特别是市、县(市、区)政府投资建设的交通、能源、水利、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布局,要统筹考虑城市和农村的需要。城市间基础设施的衔接,要尽可能把农村包括进来,积极推进城市供水、燃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向周边村镇延伸,努力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四通”工程。继续搞好农村路网建设,提高通达深度和建设质量,加强养护管理,确保路况完好。支持发展农村客运服务,本着路运一体、同步规划建设的原则,优化客运线路和站点布局,努力实现农村客运公交化和城乡客运一体化。继续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优先解决高氟、苦咸、污染严重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条件的地方要实现城乡一体化集中供水。继续完善村村通电工程,重点搞好配套设施建设,减少损耗,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用电的保障率和安全性,加速推进城乡同网同电同价。系统推进农村信息化,逐步实行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
网融合”,加强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全面提高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按照基础设施城镇化、服务设施社区化的要求,着手实施以中心村(农村社区)和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进程。到2020 年,中心村之间及中心村与中心镇之间,要全面实现等级公路连接,以路网建设带动农村客运、商贸物流、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中心镇和大部分中心村(农村社区)都要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质量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镇村街道要按功能要求全面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有条件的中心镇和中心村(农村社区)要争取实现集中供暖和供气,电力、电信、给排水、防灾减灾、环保设施和其它生产生活设施要全面改善。
六、统筹城乡环境管理,建设城乡一体的生态文明。
(四)建立城乡统筹的环境保护机制。对城乡生态环境实行统一规划和建设,着力构建城乡衔接的绿化和环保基础设施体系。按照谁受益谁付费、谁污染谁治理和赔偿的原则,统筹划分城乡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责任,建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补偿机制,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五)实行城乡污染一体化防治。把城市污染防治和农村污染防治结合起来,实行统一规划和系统整治。统筹布局
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环境设施。到2020 年,所有中心镇都要建设污水处理厂或连接县(市)驻地污水处理厂的污水输送设施,有条件的应建设适度规模的垃圾处理厂。对农村污水,主要实行村收集、镇处理;对农村垃圾,除建有垃圾处理厂的中心镇外,主要实行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所有中心村(农村社区)都要建设垃圾临时存储设施和连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水输送设施。
(六)统一城乡环境管理。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农村工业向小城镇和工业小区集中,解决农村工业分散布局、无序排污的问题。统一城乡环境保护政策,禁止高污染、高能耗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项目到农村建设,特别要杜绝城市重污染企业、项目、废水和垃圾向农村转移。畜禽养殖企业要远离城市、村镇驻地和饮用水源地进行布局,所产生粪便等污染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七、统筹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七)统筹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逐步打破城乡分离的公共服务体制,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把由政府提供或主导的公共服务尽可能地覆盖到所有城乡居民,逐步使城乡居民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
(八)统筹配置城乡社会发展资源。推动基础教育资源在县域范围内均衡配置,在校舍建设、师资配备、设备装备、经费保障等方面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把进城务工农民适龄子女纳入城市义务教育范围。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要充分考虑农村的需要,把对农民的职业培训纳入政府职能范围。合理调整政府主导的科技资源配置,各级政府都要加大对涉农科技的投入,确保用于“三农”的科技应用研发资金占全部应用研发资金的比重逐年上升。加大对涉农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步解决城乡科技发展不同步的问题。改革公益性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模式和管理体制,加强县以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县乡村三级都要合理布局公益性医疗卫生机构和设施。大力实施“卫生强基工程”,鼓励采用托管、设立分支机构和医生轮值等形式,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提高贫困乡村和农村低收入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九)统筹推进城乡文化建设。调整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格局,加强县以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解决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培育农村文化队伍,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活跃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民增收。
(十)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以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为目标,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法规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营造保障城乡劳动者公平竞争、平等就业的制度环境。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十一)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在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互相衔接和转移机制,逐步实现保障随人口迁移自动衔接,最终实现不同区域、不同职业的人群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推动城乡社保资源配置的均等化。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覆盖全省适龄农村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