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于荣辱之分,弘扬社会正气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正是对人与社会道德缺失的关注与修复。“八荣八耻”,荣耻相对,不仅明确荣辱的时代内容,更重要的是肯定了耻辱感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条件下的道德价值,因而重建了民族与国家腾飞的道德基础。
连日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两会期间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在各地各界引起了热烈反响和强烈共鸣。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个为荣、八个为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社会是非善恶的道德标准,明确了什么行为是社会应该倡导的,什么行为是社会应当摒弃的。这对于涤清社会风气、重树社会纲纪、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极为重要的。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是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南。其内容不仅针对时弊,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而且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立场。近三十年来,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的巨大进步。社会进步不仅体现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体现在社会的开放度以及人的观念的更新。但是观念的开放与更新也带来了价值观的多元碰撞和价值评判的困难,以致出现了价值迷惘和寡廉鲜耻的现象。在现实社会中,道德相对主义在一定范围内的泛滥降本文来源于文秘知音网站低了社会道德的权威性,同时也降低了社会成员的道德感。其典型表现是,一些年轻人追崇各种“明星”却没有荣耀感,各种腐败(政治腐败、学术腐败、考场作弊等)的当事人常常只有后悔却没有羞耻感,而存在于社会中的“该耻不耻,不耻却耻”
使我们社会蒙上道德污垢。这就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一个日益开放、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应倡导什么样的道德风气,应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导向?过去理论界和学术界也曾提出过多种社会价值导向的设计方案,但有的价值导向过于单一,无法覆盖社会各个领域;有的道德标准偏重崇高德性,难以公共大众化。“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从个人或团体与国家的关系、从公职人员与民众的关系、从个人或团体对待科学的态度、从个人对待劳动的态度、从个人与他人或团体的利益关系、从个人的诚信义利观、从个人或团体与法纪的关系,以及个人的苦乐态度上全面提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其评价标准,这就克服了道德标准单
一、偏高的不足之处,但又吸纳了以往道德导向方案中的合理内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将扫涤道德相对主义的阴魅,在多元的价值观中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明确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各阶层人员在各种不同的道德关系中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以荣辱观来确定社会道德的界线充满了中华道德文化传统的智慧。中国古代最早提出荣辱概念的是孟子,“仁则荣,不仁则辱。”在这里,荣辱既是区分行为道德与否的社会标准,形成社会舆论力量,又是道德主体的心理感受,是良心的自我评价,因此具有强烈的冲击性。尤其是耻辱,与人本文来源于文秘知音网站的生命相连,故有“士可杀,不可辱”之说。耻辱不仅是来自外界他人的评价,古人还强调对自我过错要有羞耻心,提出“知耻”的要求。孔子首倡“行己有耻”,认为有耻的人才能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孟子不仅将羞耻作为良心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判断人与非人的道德标准,“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晚清时代的龚自珍更是把社会个人之耻与国之耻联系起来,指出,如果天下人无耻,“则何以国?”
古人之所以重视“耻辱”的道德意义,在于“有耻”是人内在的道德底线,是人之为人的标志。一个人也许可以缺乏智慧,也可能无大作为,但不能无耻,无耻就如同孟子所说是“非人也”。试想,一个人连人之为人的东西都不在乎了,那是十分危险的,就可能无所顾忌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同时“有耻”也是建立其他德性的良心基础,正如陆九渊所言:“耻存则心存,耻忘则心忘”。正因如此,古代的道德教育十分重视以羞耻心为基础进德修业,特别强调一个人“知耻”良心的培养。
不知从何时起,耻辱之心在有的人那里被渐渐淡忘。在开放与经济的名义下,在金钱和美色面前,他们追求所谓的“荣耀”而不屑言耻,荣辱分离,所谓“荣誉”之下实际是无耻。更为严重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时能看到对无耻的麻木,鲜见对无耻的鞭挞与痛斥。可以说,无耻不仅损害着人的尊严,而且殆害着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因此,重建耻辱感时不我待。“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正是对人与社会道德缺失的关注与修复。“八荣八耻”,荣耻相对,不仅明确了荣辱的时代内容,更重要的是肯定了耻辱感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条件下的道德价值,因而重建了民族与国家腾飞的道德基础。
要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明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广泛宣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次,要通过大众媒体的影响,使之成为现实道德生活中的舆论力量,使荣誉回归真实,使知耻蔚然成风,校正社会道德价值导向;再次,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途径,培育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誉感和道德羞耻心。只有社会民众在内心深处建立起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才能形成民族和社会的道德力量,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发挥出巨大的精神作用。
第二篇:在“明于荣辱之分,弘扬社会正气”演讲比赛上的致辞
在“明于荣辱之分,弘扬社会正气”演讲比赛上的致辞
(2006年8月17日)
同志们,青年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明于荣辱之分,弘扬社会正气”演讲比赛决赛,这是学习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载体和生动形式。
展”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先后组织了知识竞赛、书法比赛,以及今天的演讲比赛等活动,在全县上下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进一步掀起了学习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热潮。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全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培养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他们成为改革建设事业的栋梁。今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召唤着更为优秀的建设者;我们滨海“两个聚焦”的推进,依赖于奋发有为的年轻一代。我们应当肩负起历史的责任,通过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广大青年朋友们特别是中学生们,采撷到人生的启迪,萌发出理想的新芽,更加发奋学习,独立思考,拼搏进取,强健体魄,展示我们新世纪青年的英姿风采,努力成长为建设家乡、回报社会的合格人才。
第三篇:“八荣八耻”:荣辱之分在于“义”
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切中时弊,意义非凡。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经历了市场经济洗礼之后,在人们的思想中,个人正当的利益追求已经合法化,完全否定个人利益追求的“唯义无利”的观念,已经改变。“越穷越光荣”的社会心态也已经从根本上发生变化,“致富光荣”成为普遍的社会心态。这一观念的改变,大大激发了人们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唯利无义”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成为潮流。这种义利观上的失范,表现在荣辱观上,就是以财富的多寡、社会地位的高低,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这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一味地“以富为荣”,而不问这些财富是通过诚实劳动、技术创新、合法经营、诚信经商得来的,还是通过坑蒙拐骗、逃税行贿得来的;也不问富裕起来之后,是热心公益、回报社会,还是穷奢极侈、斗富比阔。二是一味地“以贵为荣”。一些人有了一点社会地位,就忘乎所以,摆架子,摆阔气,颐指气使,忘记了“社会地位”也好,权位也好,各种奖励和荣誉称号也好,实际上都是来自人民。而地位事实上意味着对社会更大的责任,意味着对人民对国家有更多的义务,意味着以自身行为为社会垂范的责任。
这种“唯利无义”的义利观,实质上是一种非道德主义或道德虚无主义在荣辱观上的突出表现,是把道德上的荣辱、廉耻、操守、名节等抛到了九霄云外。这是荣辱观的一种极大的扭曲。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荣辱观念的荀子,把“荣”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势荣”,具体来说,就是“爵列尊,贡禄厚,形势胜”;另一种是“义荣”,即“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前者是以功名利禄、门第势位等外在功利性的东西为标志;后者则是以德性和德行为根本标志,讲究的是要注重修养、操守,要有廉耻心。尽管“义荣”与“势荣”并非绝对不可相容,但是“荣辱之大分”在于“义”而不在于“利”或“势”。这就是说,真正的、根本的“荣”在于道德之上,是“义荣”。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使贫穷,即使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只要有道德,讲操守,就有自尊,就可以成为君子,可以“自以为荣”,理应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敬。反之,一个人,即使富甲天下,却“流淫污漫,犯分乱理,骄暴贪利”(即纵欲无度、恣意妄为,不择手段、违法乱纪,骄横暴虐、贪墨敛财)那就不仅没有“义荣”,只有“义辱”,不仅在道德上得不到赞誉,无所谓荣誉可言,相反会受到羞辱,被他人和社会所鄙视,也会使“势荣”变成“势辱”。所以,真正的荣辱、根本的荣辱必定是“义荣”和“义辱”,绝不能以“势荣”来取代“义荣”。这是古代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教训,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
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这一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扬。“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八项内容无一不是说的“义荣”和“义辱”。形成道德上的荣誉在于人的德性、操守;而形成道德上的羞辱,一方面在于个人内在的羞耻心,另一方面在于在社会上要形成是非分明的强大的社会舆论,让那些不道德的行为受到谴责,使行为者蒙受羞耻。
将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放到道德建设突出的地位,首先针砭的就是只讲“势荣”不讲“义荣”的“唯利无义”的观念。把作为“义荣”的荣辱观凸显出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匡正只讲“势荣”的时弊,十分必要、十分迫切。这是因为,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唯利无义”,不讲操守,不顾廉耻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还在滋生蔓延;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荣辱观的颠倒与混淆不清的情况,仍相当突出。例如,中华民族历来以辛勤劳动为荣,我们党也历来就崇尚尊重劳动和劳动者,但是,现在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已经是等而下之的事情;中华民族历来有勤俭节约的传统,我们党也历来身体力行地倡导艰苦奋斗,但是,现在在荧屏上以赞许视角展示骄奢淫逸的比比皆是,在一些地方比豪华讲排场更成为“官场”陋习,以及在一部分社会成员中形成了以奢侈为荣的心态。这些都严重地败坏着社会风气。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不良行径被揭发出来后,当事人只认自己倒霉,毫无自责之心,周围的人也往往不会投以鄙视的目光。当事人最多受到一些外在的“势辱”(如行政处分,取消资格等等),内心的“义辱”则相当鲜见。
社会风气的败坏容易造成社会心态的失衡。如果只讲“势荣”,不讲“义荣”,单纯以财富的多寡、地位的高低来论荣辱,那么,按此标准,社会上大多数既未富又无贵可言的平民百姓,尽管天天在辛勤劳作,却“无以为荣”。相反,在一些舆论面前,在一些人的眼里,还成为“势辱”的对象。这容易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形成浮躁不安的社会心态。如果任其蔓延,社会就难以和谐。在社会分层存在的条件下,我们的社会成员经济状况确实有贫富的差距,社会地位有高低的不同,但是,如果在全社会树立起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并使之落到实处,并蔚然成风,那么,所有“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公民,都能够自以为荣,自信自尊,并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敬;那些损人利己、见利忘义、好逸恶劳、骄奢淫逸的行为都会受到谴责和遏制。这样,良好的社会风气与和谐的氛围就容易形成。
第四篇:社会需要弘扬正气
社会需要弘扬正气
社会需要弘扬正气。
什么是正气?正气,就是正大光明之气,是激浊扬清之气,是战胜邪恶、保护弱者的法宝。社会正气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
大力弘扬正气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举措。弘扬社会正气,倡树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知荣弃耻,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才能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形成维系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
一身正气冲天地,两袖清风鉴古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国家、集体利益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和侵害的危急关头,大义凛然,挺身而出,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捍卫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法律尊严。曾统帅过千军万马的彭德怀元帅,一个以生命捍卫真理的人,在那个人妖颠倒万马齐喑的日子里,他不屈的抗争和勇敢的呐喊,不仅如同凤毛麟角般的珍贵,同时也为一个民族举起了一支不灭的火炬。他高举真理之旗,信念之旗,人民之旗,进行着英勇顽强的斗争。他敢怒敢骂,敢言敢争,一身正气,视死如归,以其鲜明的个性和人格的力量,在天地间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扶危济困是人间正气。“苦难有尽,善行无疆”。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代的美好呼唤。“勿以善小而不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真情实意地去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倾心倾力地去扶贫济弱、助残帮困、尊老爱幼、热心公益,用自己平凡的举动,帮助那些贫病幼弱者,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用包容世界的同情心,彰显人生价值;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见义勇为是人间正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句名言在中国流传千年,一直是中华民族英雄儿女的座右铭,造就了千千万万的具有正义感的英雄人物。中华民族是一个正直、勇敢的民族,扬善抑恶、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无数的义勇之士,谱写过许多可歌可泣、慷慨激昂的正气之歌,千载传诵,百世流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见义勇为是党和政府大力提倡的时代精神。胡锦涛同志说,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在全社会倡导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见义勇为、匡扶正义、惩恶扬善、救死扶伤的良好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的时代呼唤正气,我们的社会需要弘扬正气,我们的人民期盼社会正气。我们要用正义的力量荡涤假恶丑,用正气之歌激扬真善美,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构筑维护社会治安的正义长城,为我们的社会撑起了一片文明的天空,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和谐,更加繁荣!
第五篇:弘扬社会正气活动
**县司法局认真组织开展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共建良好社会风尚活动
为进一步弘扬社会正气,广泛宣传见义勇为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按照县政法委的工作要求,把宣传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作为综治维稳宣传活动的重要内容。
在营造见义勇为舆论氛围上出实招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弘扬见义勇为精神、推动见义勇为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始终把见义勇为工作纳入建设平安**,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规划,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及时发现和表彰见义勇为先进典型,褒扬和奖励见义勇为英雄事迹。一是坚持利用电视、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大力开展见义勇为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使对见义勇为人员的确认范围、评选条件、奖励办法和保护措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二是充分利用五五、六五普法及综治宣传月等活动,积极开展见义勇为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五进活动,采取印发宣传资料、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出动宣传车、设立宣传咨询点等形式,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对见义勇为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三是积极开展见义勇为英雄模范和先进分子表彰奖励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支持见义勇为的热情。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见义勇为,在全社会营造了一个人人崇尚见义勇为,人人支持见义勇为,人人敢于见义勇为的和谐氛围,使见义勇为、扶正祛邪、助人为乐的良好社会风尚在全县**然成风。见义勇为、匡扶正义,扶危济困、惩恶扬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进一步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着力树立崇尚正义、追求崇高的良好社会风尚。见义勇为是社会风气的晴雨表,是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如果危难关头人们视而不见、麻木不仁,社会风气必然是江河日下;相反,如果危难关头人人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社会风气必然是正气浩荡。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坚持把弘扬见义勇为精神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引导人们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高度的道德自觉,真正做到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见义勇为英雄模范和先进事迹,充分借助各种宣传媒介和传播手段,善于利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展示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热情讴歌时代楷模的高尚情操,努力用一流的表达讲好一流的故事,以英雄的事迹感染人、吸引人,以崇高的精神激励人、鼓舞人,让人们从中汲取精神养分、感悟道德力量,着力营造倡导崇尚正义、追求崇高的社会氛围,让见义勇为精神深入人心、**然成风,使更多的群众愿意见义勇为、敢于见义勇为。要旗帜鲜明地抵制社会不良现象和歪风邪气,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社会冷漠心态和遇难不帮、见危不救等社会不良现象,要加大舆论针砭和道德谴责力度,着力形成社会监督力和道德约束力。对侵害群众合法权益、包庇纵容违法犯罪等歪风邪气,要严肃查处、依法打击,切实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进一步关爱见义勇为人员,着力营造尊重英雄、学习英雄的浓厚社会氛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拥有自己的英雄而不知尊重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见义勇为英雄为了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有的负伤致残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不仅是全社会学习的典范,也是全社会应当关心爱护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