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德的力量
道德的力量
李泉林
前不久,中央一套热播了一阵《大秦帝国》的电视剧,我昏天黑地地跟着看,看得慷慨激昂。作为大秦初期,制定和坚决贯彻一系列定国安邦的法律法规无疑是绝对正确的。可今天,我们各种法规齐备,社会秩序仍然颇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群访事件时有发生。可见,依法治国并不是万能的。我倒是觉得,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似乎更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
以德治国,依靠的是道德的力量。道德是什么?道德是社会活动中每一个人在自己的社会位置上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并通过社会舆论的形式进行约束。我记得汶川地震之后,有人送给温家宝总理一幅油画。画面上一个灾区的孩子,满脸污垢地投进总理的怀里。而一个大国的总理,则是那样慈祥地抱着这个可能已然沦落成孤儿的生命。这幅油画的名字叫《依靠》。相信任何一个看过这幅油画的人,不管身处何地,那一刻都会被画面所渲染的广袤的爱心,深深打动。这是一个自然人,对落难者的同情;这是一位爷爷对孙子的怜惜;这是一个大国总理面对子民的苦难,油然喷薄出的心痛。我想,这也许就是温家宝在大国宰辅这个高位上道德品质光焰炫目地一次展露。
我也看过两次为地震灾区赈灾义演的晚会,一次是为汶川,1一次为玉树,心里都会滋生万般感慨。人生于世,谁不爱钱,谁又不知道钱是好东西。而小品王赵本山,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不需要什么慷慨陈词,硬铮铮100万就这么撇给了灾区。这不是一场赈灾晚会,这是一次良知和爱心的测试和晾晒。你在舞台上无论打扮得多么光彩照人,表演得多么经典到位,你的内在本质到底如何?则只有在这样的硬指标面前才能测量得出。在国殇的日子,在这个赈灾义演的舞台,赵本山只有一两分钟的台词,却比他表演的任何小品都更出彩。因为这次,他演的是他自己,他演的是他生命里最本质的精华部分。我们被深深感动了,感动我们的不是金钱本身,是一个大艺术家的良知和境界,是道德的力量!
一个平凡的人,当他看到街头行乞的老妪,俯下身子,向她的碗里施舍几枚硬币。这就是爱心。这一天,你会觉得特别开心。因为毕竟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不平凡的人,当自己身居茅屋,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或者当自己受冻挨冷,迸出了“安得万里裘„天下无寒人”的祝愿。这就是大爱。两个古代并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却毫不费劲地把自己宽广的胸襟连同带着温热的博爱高高挂在了历史的天空。“子美千间厦,香山万里裘”,像两枚温润如玉的化石,永远镶嵌在了历朝历代老百姓的心里。这就是古代两位知识分子特有的做人的良知,这就是他们在自己位置上以非常特色的方式展演的道德风范。
显而易见,一个人在自己位置上做出不适合自己身份的事情就是无道。而违背了准则和规范,就是违背了昭昭天道,必然遭到群起而攻之。殷纣王荒淫暴虐,为所欲为,被称为无道的昏君。武王伐纣,代表了民心,手里掌握的就是道德的力量。一个官吏,在自己的位置上,干自己不该干的事情,做天理国法所不容许的事情,也算作一种无道,当然也可以叫作无德,或者缺德。权为民所用,这是为官者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然而从目前情况看,权并非为民所用的官员比比皆是。他们把人民赋予自己的公权力,变成自己敛财、猎色的工具。他们严重的失道了,失道的结果,不仅仅要遭到道德力量的惩处,等待他们的必然还有法律的制裁。
一种良好的道德环境是我们应该用心栽培,精心呵护的,否则就会长出荒草。陈良宇、文强这些贪官的标本,他们在丧失了道德的同时,也迷失了人生的坐标。然而想起他们当初曾经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曾经有过的抱负,我们在痛恨叹息的同时,其实更应该好好地,好好地反思一下我们今天的道德环境。这些贪官墨吏,他们毁坏的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形象,他们污染和搅乱的是整个社会道德的环境和市场。这些东西,比经济滑坡,比贫穷更为可怕。因为它不只可以摧枯拉朽,也可以污染和毒害一个民族的精魂,动摇一个国家的根本。
圣人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莫不强调的是道德的力量。因为道德的力量,决定着民心的向背。孔老夫子的“仁者爱人”,儒家思想里边的伦理纲常、仁义礼智信,几千年来一直作为维系社会稳定的软实力。爱人之心,包括同情之心、怜悯之心、恻隐之心、公道之心等等,这些构成道德品质中最起码的因素,不仅可以修身、齐家,当然也可以治国、平天下。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所以能在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爱心运动,得到全国各地空前响应,是因为我们对于普通百姓生命的尊重,得到了民众最为热烈的拥护和赞许。以人为本,就能获得民心。民心就是道德的力量!
第二篇:道德的力量
道 德 的 力 量
魏岗学校七﹙1﹚班胡海燕
敬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道德的力量》。
阳春三月,春风浩荡,也有一个人名字,恰似春风一般吹开人们的心扉,温暖人们的心房。他,就是人民的好战士——雷锋。
51年前,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让雷锋这个平凡的名字家喻户晓、熠熠生辉。使3月5日这个平凡的日子,变的不再平凡;使雷锋精神在中华大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雷锋精神,它代表着先进的人生观:“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它代表着正确的价值观:“在平凡细小的工作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它代表着高尚的道德观:“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的更美好”。它成为源远流长的精神力量,成为高尚的道德楷模,雷锋的名字早已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不同国度的人们用不同语言传颂雷锋的故事,在不同的岗位上学着雷锋的精神。日本人说:“要像雷锋那样生活。”巴西人说:“雷锋应是精神领袖。”泰国政府专门翻印《雷锋》图书发给国民学习,美国西点军校的大厅里悬挂着五位“英雄像”,首位就是雷锋。由此观之,雷锋精神影响了全世界,这就是雷锋精神的力量,更是道德的力量。
在我国,像雷锋这样的人不计其数。焦裕禄、孔繁森、丛飞、郭明义„„一个个名字响彻神州大地,激励着人们学雷锋,做好事。仅2012年就涌现了许多雷锋式的人物,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当危险来临的一瞬间,她毅然用自己身体挽救了学生的生命,虽然失去了一双腿,但她无怨无悔。吴菊萍,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当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下,她挺身而出,伸出双臂,接住生命。孟佩杰,遵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历尽艰辛十二年,背着养母上大学,孝心感动日月。一位位新时代的雷锋,他们向社会散发着道德的芬芳。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雷锋”。徐老师是一位爱岗敬业的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他认真备课,钻研教法,把枯燥的数学讲的生动有趣。他工作勤勉,早晨伴着朝阳迎接我们到校,晚上送走最后一批学生还在灯下备课,批改作业。他爱生如子,多次拿钱资助贫困的学生,节假日还给我们补课,进行家访„„他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最伟大,最无私,最纯洁的人。在我们班上,学雷锋,做好事已蔚然成风,拾金不昧,帮助老人,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好人好事数不胜数。他们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是高尚道德的践行者。有雷锋在,社会将更加和谐;有道德在,生活将更加美好。这就是道德的力量。我们要弘扬雷锋精神,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指导教师王泽维
第三篇:道德的力量
《道德的力量》心得体会
8月24日周四下午,公司为我们开展了《道德大讲堂》的报告会,由传统文化协会的宋老师风趣幽默的给我们讲了三个小时的《道德的力量》,宋老师深入浅出,引经据典,我感触颇多。
首先,宋老师从“什么是道德?道德有什么作用?”这个方面出发,给我们 举了很多事例,讲了关于八德、五常、道德的至高境界以及道德核心等,笼统的说,一提起道德,人们毫无疑问的会将它与善良,美丽,正义,光荣等联系起来,和法律一样,也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通过社会风俗,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实行。而道德也取决于你的眼光,如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看待道德的想法不同,道德的衡量标准也会有很多,你觉得对的他不一定赞同,你觉得错的他或许觉得正确,因此,道德也是主观意识里的,宋老师表示,对待人,应在道德的层面上假定善意;对待事,应在制度的层面上假定恶意。对于人际关系方面,用道德来衡量,对于事情,则不能站在道德角度,而应该在制度方面来衡量,比如说死刑,为何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支持者觉得如果没有死刑,这个社会会变得混乱很多,这是站在制度方面的,而反对者认为,死刑是个很残忍的刑法,应该取缔,这则是站在道德方面来说的。
其次,宋老师又讲了“什么是传统美德?传统美德的时代意义在哪?”从《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老师引经据典,案例剖析,给我们讲述了传统美德的意义。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就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人定胜天、锐意进取、浩然正气、居安思危、爱国爱民等等,始终是我们民族脊梁们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政治实践中面对各种矛盾和危机,逐步积累起来的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自觉意识。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所以,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我们做一个讲道德的小公民,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我做起,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我们身上继续发扬光大。
接着,宋老师讲了“什么是信仰?信仰有何力量?”人类生活有三种状态:从物质到精神再到灵魂。物质基础满足之后人们往往会转而更高的精神追求,精神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对于灵魂的追求又会有所求。信仰往小了说,有个人信仰,往大了说,更是有国家信仰。国家信仰关乎国家未来发展道路,政治理论以及法律制度;个人信仰更是有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内无愧于心,外无愧于人。信仰,是一种类似三观大礼包的东西,对世界、对自身、对幸福及对金钱等等的一套综合认知模式。信仰是绝对的,它不以任何物质条件的变化而转移,它能托起沉沦的人生,点亮心灵的灯盏,给人一种精神的仰望和生命的活水。而对于我,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共产党便是我的信仰,共产党所追求的崇高理想,便是我的理想。
最后,宋老师总结上述观点,反思“在多元中应该坚守和放弃什么?”的确,在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中,整个社会变得多元化,各种层次类型的文化差异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不免会有人们在成长中迷失自我,我们应该坚守的和应该放弃的到底是什么?而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在一个辩证的角度去思考,去打量,理性分析,作为新入职的我们,更是应该学会独立思考,思想独立了,精神才能自由。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无论是对待生活还是对待工作,都应该思而后行,行而后定,这样我们才能成长得更快。
通过《道德的力量》讲座,我获益匪浅。所有关于哲学,信仰和道德的话题,无外乎是想让人们精神觉醒,精神觉醒意味着灵魂独立,我们在匆匆忙忙的生活工作中,应该空出一点时间给自己的内心,去冥想,去问问内心,如今的自己是否是内心所想要的自己。生活在继续,我们不应苟且。
第四篇:诚信及其道德力量
诚信及其道德力量
——观《信义兄弟》有感
诚信是立人之本,是做人亘古不变的准则。所谓诚信,墨子这样说“言不信者,行不果”,话如其人,墨子终生坚守“信’这个字。“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先生将诚信推至最高的道德标准。如今,社会上一对兄弟,用生命在诠释诚信。
2010年2月9日,腊月廿六,冬日严寒但是有一对兄弟用诚信温暖了家乡农民工的心,也感动我们。哥哥孙水林携全家冒着大雪赶回家乡为的是在过年之前将工资亲手发放到工人的手中,但是由于天气原因其全家不幸遇难。为替哥哥完成遗愿,弟弟孙东林来不及处理后事,在大年三十前一天,按照60多名民工自报的账目,将33.6万元工钱发到他们手上。“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这是孙水林、孙东林兄弟20年坚守承诺。感动中国组委会是这样形容这对“信义兄弟”: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这是诚信的力量,也是因为孙氏兄弟的诚信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工人死心塌地跟随。这是道德准则,20年来这对兄弟用诚信来鞭策自己。诚信道德的力量影响着整个社会,在社会上形成了学习诚信,以诚为美的良好风尚。
诚信是做人行事的一项基本要求,诚信使社会更加和谐,诚信是做人的良知,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而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成。这便是诚信道德的力量,诚信也是一个社会维持正常秩序和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学会诚信是自我人格的完善,是对他人对社会的负责任的表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诚信。作为当代四有青年,大学生要树立诚信意识,用诚信鞭策自己不断完善不断进步,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发挥诚信道德的力量。
第五篇:道德的力量
道德的力量
丛飞,男,中共党员,生前为深圳市义工联艺术团团长。
丛飞是我国著名歌唱家郭颂先生的关门弟子,一直刻苦钻研小品、哑剧、口技、魔术、模仿等方面的技艺。刚到深圳的时候,他做过搬运工、洗碗工。曾经因为累得浑身发抖,晕倒在草地上,那时候就给自己改名叫“丛飞”,意思就是从草丛中起飞。难忘的经历,使丛飞特别同情弱者,对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他总想尽力去帮助。1994年,丛飞到四川成都参加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慈善义演,他毫不犹豫地掏出身上全部现金2400元放进了捐款箱。这件事使他体会到,自己也有能力改变那些穷孩子的命运。从此他立下誓言:要尽自己所能扶危济困,向社会奉献爱心!
丛飞回到深圳就加入了深圳义工联成为一名义工,经常进行公益演出活动,先后20多次到贵州、湖南、四川、山东等地贫困山区举行慈善义演,为失学儿童筹集学费。每到一地,丛飞都要认领资助当地几个贫困学生,从1995年到身患癌症住院的前一年,丛飞资助的孩子已经有178名。丛飞本可以过上富裕的日子,但丛飞的家只有58平方米,非常俭朴。有时为了及时给山区的孩子们交学费,丛飞还向一些朋友借钱,前后共欠下了17万元的债务。2005年5月,丛飞被诊断为胃癌晚期,就在这生死攸关的半年里,丛飞坚持参加各类慈善义演65场,捐款数万元。累计下来,丛飞的义工服务时间3600多个小时,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超过150人,捐款金额超过300万元。受丛飞资助的贵州省织金县中学生王维珊在写给丛飞的信中说:“我从来不知道伟大可以这样具体,感动可以这样彻底,人生可以活得这样博大无私。”
丛飞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很好地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普通市民应该如何发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一个当代青年应该如何弘扬时代精神,一个文艺工作者应该如何做到德艺双馨、为人师表,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如何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等重大课题。丛飞精神是时代的强音,丛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文明的实践者、传播者,他用火红的青春和诚挚的爱心,谱写了一曲扶困助残、无私奉献的动人乐章,折射出对人生、对理想、对事业的忘我追求。
丛飞荣获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深圳市五星级义工、深圳市优秀外地来深建设者、首届深圳百名优秀义工、深圳市最具爱心人物等荣誉称号。
李明素,女,55岁,中共党员,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2007年7月17日清晨,回龙坝镇梁滩河洪峰汹涌,一幢幢民房成片垮塌,情况万分危急。站在自家楼顶的李明素发现50米开外的一个屋顶站满了群众,正在大声呼救。由于地处洪流中心,房屋受到强大冲击,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而一旦坍塌,群众生还的可能十分渺茫。李明素毅然决定带领一家三口,立即展开营救。李老师用手势引导受困群众利用两楼之间的四幢房屋屋顶,逐步爬向相对安全的自家屋顶。当30多名群众爬到隔壁王孝伦家楼顶时,由于两家间隔太大,群众被困在了王家楼顶上。李明素来不及多想,割掉家中所有绳索拼接在一起,将楼梯搭在两屋之间,她和丈夫牢牢地扶住梯子,人们顺着梯子一个个向李明素家转移。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李明素的指挥下,老人、小孩、妇女、男人,依次爬了过来。上至65岁的老人,下至2岁小孩,一共32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到李明素家屋顶
一中高二(23)班
道德的力量
。就在最后一个人离开不到10分钟,王孝伦家的房子轰然倒塌,顷刻消失在滚滚洪水之中。由于长时间受惊吓,群众情绪很不稳定。李明素又安抚大家说,要相信党,相信政府,一定会来救我们的。不久,救援队来了,用绳索搭起一条滑道,惊慌失措的群众都想抢先通过。李明素再一次挺身而出,安排妇女儿童先走,然后老人,最后是年轻小伙子。群众一个一个脱险,李明素却把自己的儿子留在了最后。
李明素说,“在这次洪灾中,虽然我的损失很大,但受灾的群众还很多,需要党和政府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决心和信心与党和政府一起共渡难关,困难只是暂时的。”朴素的话语,表达出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2007年,李明素先后被重庆市妇联、全国妇联评为重庆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
林秀贞,女,61岁,中共党员,河北省枣强县南臣赞村农民。
30多年来,林秀贞义务赡养孤寡老人,救危济困,被人们称为“好人林秀贞”。她义务赡养本村和邻村的6位散居孤寡老人,使他们过上了幸福生活,其中一位已在林秀贞家生活了26年。老人常说,自己生活得比有儿有女的还要幸福。
1998年1月,林秀贞到合肥洽谈业务,在火车站候车时遇到一名弃婴。婴儿由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小儿痴呆症而被遗弃。林秀贞把婴儿抱回了家,花了8000余元给他治病。她把孩子看得跟亲生儿子一样亲,正式办理了领养手续,给了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1992年以来,林秀贞先后出资4万余元,资助本村和邻村的14名贫困学生考取大中专院校,圆了他们的求学梦。1992年她一次就为邻村一名考上大学的学生捐资5500元。2007年她又为一位父亲刚刚去世、母亲身患癌症的辍学女生捐助了6000元,帮她完成了学业。
这些年来,林秀贞办起了玻璃钢厂、橡胶加工厂,又创立了河北省枣强县宏达防腐工程公司,生意做大了,日子过好了。富起来的林秀贞不忘乡亲,她无偿为残疾人提供玻璃钢、橡胶技术培训。
自1998年起,林秀贞在自家小厂里安排了8名残疾农民就业,使他们不靠天、不靠地,用双手支撑起自己的生活。为方便这些残疾职工生活,林秀贞还专门请了一名炊事员,免费为他们提供一日三餐,送开水、搞服务。这些残疾职工在林秀贞的小厂里工作得舒心,生活也有了劲头。有位残疾职工的父母都已过世,林秀贞自己掏了4000多元,为他张罗成亲办喜事,解决了他的终身大事。林秀贞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自1987年以来,先后为乡、村各项公益事业累计捐资3.91万元。
2005年以来,林秀贞先后被授予2005感动河北十大人物、第五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06年全国30多家新闻媒体采访报道了她的感人事迹。2007年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
籍雅琴,女,54岁,中共党员,吉林省四平市残联副理事长。
籍雅琴先天性双目残疾,但她身残志坚,几十年如一日为残疾人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每逢过年过节,她都放弃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机会,自备年货到残疾人困难户家中走访看望,和他们一起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搞联欢。
一中高二(23)班
道德的力量
至今,籍雅琴已有33个除夕之夜没和家人一起度过。她把儿子送到母亲、哥哥、妹妹家寄养,自己一心一意为残疾人服务。她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抚养着多病多残的弃婴,资助着多名特困学生上学,照顾着60多位重残人。2004年8月13日,正当她为盲人区围墙倒塌摔伤盲人的事件紧张忙碌的时候,她的母亲遭遇严重车祸,她含泪协调有关部门及时修复围墙,避免盲人再次在此处发生伤亡事故。当她赶到医院时,却发现母亲因无人护理,从床上掉下,再度摔伤。
后天失明的王丽琴因生活所迫,深夜自杀未遂,从高处坠下摔伤头部。籍雅琴闻讯立即赶到她家,帮她包扎伤口,耐心开导,并利用休息时间教王丽琴学会了盲文,掌握了按摩技术,帮她创办了康复按摩中心。60多岁一直未婚的盲人陈庆新、李长海住在一间小屋里相依为命,靠低保生活。2007年4月,籍雅琴与吉林省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沟通,让两人参加了四平盲校按摩培训班。通过学习,他们的按摩技术得到了明显提高,终于名正言顺地挂牌营业。安克敏是既聋又盲的重残人,老伴王艳英是既盲又弱智的多残人,无儿无女,籍雅琴三十年如一日照顾他们,32个除夕之夜,籍雅琴都陪伴在他们身边。
在四平市盲人心中,籍雅琴救助过的人数也数不清,仅扶助的下岗失业、待业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属就有数百名。她多次不顾个人安危,在路上勇斗歹徒,在列车上智抓盗贼;深夜送危重病人,家中抚养弃婴,五次献血给老工人、孤儿、中心血站;抓过调戏妇女的流氓;解救过被传销组织囚禁的人员;帮教过监狱中的杀人犯;制服过无理打闹的精神病人,做好事成千上万。在残疾人中流传这样一句话:“社会发案打110,我们有难找籍雅琴”。多年来,组织上发给她的奖金、奖品,她都转送给了困难群众,为困难群体和公益事业累计捐款5万余元。
籍雅琴先后被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殷雪梅,女,中共党员,生前系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城南小学二(1)班班主任。
面对飞驰而来的汽车,她奋不顾身,将生的希望留给孩子们,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撼人心魄、感天动地的一瞬间,用生命铸就了崇高的师魂。
2005年3月31日中午,城南小学组织一、二年级数百名学生从影剧院返校。途中,一辆轿车突然飞驰而来,万分危急中,殷雪梅挺身而出,张开双臂,奋力将6个学生从马路中央推到路旁,自己却被撞出20多米。殷雪梅去世的消息传开后,自发到灵堂吊唁的各界人士达5万之多。4月7日,金坛全市举行追悼大会,灵车所到之处,沿途10万多名群众含泪相送。
殷雪梅常说,“对学生没有真诚的爱,就不是好老师。”她在教师岗位上辛勤耕耘了30年,不仅将教师当作职业,更当作崇高的事业。与她共事多年的老师说:“殷老师爱学生是出了名的。”1999年秋
开学第一天,一名智障学生看到殷雪梅走来,捡起砖头就朝她砸去。就是对这样的孩子,殷雪梅也没有放弃。学习跟不上,帮他补课;家境贫寒,就把为儿子买的新衣服送给他,还常带他回家,一住就是几个月。
对同事,殷雪梅也满腔热忱,毫不保留地向年轻教师传授备课、上课、批作业以及班级管理等经验。新课改开始,大家感到有些不适应,殷雪梅自费订阅多种杂志,将好文章一一摘录下来和大家交流分享。
殷雪梅在教书育人中取得的成绩是全校公认的,每次民意测评,她的得票都很高,学校多次想把她推荐为市里的优秀教师,可她总是一再谦让。2001年6
一中高二(23)班
道德的力量
月,校长根据大家的意见,把申报市先进工作者的表格发给了殷雪梅。三天后,她却把一字未填的表格悄悄退还给了校长,希望学校把这一荣誉给那些有培养前途的年轻老师。殷雪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满腔心血和无私的爱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殷雪梅的英雄壮举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她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她为革命烈士,并授予见义勇为英雄称号,省教育厅表彰她为英雄教师。人事部、教育部、江苏省委号召向殷雪梅学习。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美国华人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法国欧洲时报等4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设立“殷雪梅事迹专题”,100多万网民发帖悼念。
刘玉莲,女,58岁,中共党员,现为新疆哈密市二堡镇二堡村乡村医生。
1971年,刘玉莲在驻地空军航校医院参加培训,掌握了针灸技术。回村后,刘玉莲很快用这门新技术治好了一名疑难病患者。村民玉素甫·买买提患支气管哮喘多年,脖子上还有一个很大的甲状腺瘤,多年求医问药无果,刘玉莲用针灸疗法结合药物给他治疗。两个月后,玉素甫·买买提的病好了。老人逢人便伸出大拇指说:“丫头,神医啊!”从此,“丫头”这个名字就叫开了。
1986年4月的一天深夜,刘玉莲听到村民毛沙·尼牙孜上气不接下气地敲门:“丫头,我老婆快生了。”刘玉莲赶紧收拾好接生用具,往3公里外的孕妇家跑去。赶到孕妇家,刘玉莲检测发现孕妇严重贫血,血压很低,脉搏微弱。经过刘玉莲精心护理操作,一名男婴降生了,产妇也从昏迷中苏醒了过来。这时天已经亮了,刘玉莲要走时,产妇拉着她的手哽咽着说:“丫头,我的命是你给的,你是我的‘夏帕艾且’(维吾尔语:救命女神)。”
刘玉莲在41年的艰辛工作中,医治患者30余万人次,累计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3.5万多元,为村里贫困学生捐助学习用品价值6000多元。这个数字放在40年漫长的时间里也许不算太多,但是从刘玉莲微薄的收入来看,却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几十年来,刘玉莲一直是一个没有正式编制的“临时工”医生,工资去年才涨到每月350元。而从护校刚毕业给她打下手的护士,每月工资比她高不少。同许多乡村医生一样,至今她也没有社保、养老、医疗保险等“三金”。对于这些,刘玉莲想法很单纯,“每天看到那么多病人信赖的目光,听到村里无论大人小孩见到自己都会尊敬地问一声丫头好,就满足了”。
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乡村医生,挑起二堡村1000多口人41年横跨两三代人健康的重担,使“小病不出村”的基本医疗目标在这个全镇最穷的村子成为现实。
刘玉莲多次被评为地、县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2年,被哈密市评为十佳卫生工作者;2005年,荣获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
李学生,男,已故,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人,生前系浙江温州金有利鞋厂工人。
2005年2月20日下午5时,当在温州务工的河南籍青年李学生路过金(华)温(州)铁路温州市黄龙段马坑隧道口时,猛然看见迎面一列火车呼啸而来,而在铁路上玩耍的两个孩子却浑然不知。“快躲开!”李学生边喊边飞身穿越铁路,先把一名小男孩救出。当他再次奋不顾身地去抢救小女孩时,风驰电掣的列车驶过,李学生被撞倒在地,献出了年仅37岁的生命。这位千千万万个外出务工人员中的普通一员,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把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爱推到了极致。
一中高二(23)班
道德的力量
李学生从小家境贫寒,但他乐于助人的好名声在故里人人皆知,家乡人无论谁找到他,他都会热情帮助,不辞劳苦、跑前跑后。经李学生介绍,全乡有40多个农民工在温州找到了工作。70多岁的张恰秀和李学生是邻居,老人逢人就讲:“这孩子以前在家时,经常帮俺卖西瓜、收麦种麦,连一口开水也不肯喝,他真是个好人!”噩耗传来,老人一时无法相信。
李学生走到哪里,都恪守着这样的人生准则: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干事。他走到哪里都会把温暖带给身边的人。在老家时,他曾奋不顾身抢救大火中的村民和落水儿童。1998年10月29日,李学生工作的温州金有利休闲鞋厂一车间突然起火,李学生和几名工人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抢出易燃的橡胶原料。他还不顾危险,从火海中抢出几个煤气罐,排除了险情。1999年刮台风时,洪水淹没了厂房,又是李学生最先冲进仓库和车间抢救原料和机器。2003年6月,工友梁海军不慎从二楼摔下来,跌断了一条腿,大家商量给他捐款时,李学生第一个响应捐了100元。2004年,工友洪仙卫的儿子住院急需用钱,李学生二话不说,拿出准备给女儿交学费的500元钱给了洪仙卫。实际上,李学生生活并不宽裕,他一个人打工挣钱,要供养女儿在温州上学,还要每月寄钱给老父亲。
2005年,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认李学生为革命烈士,全国总工会追授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团中央追授其全国杰出务工青年称号。
武秀君,女,46岁,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镇滴塔村村民。
武秀君夫妇从事建筑施工生意多年,凭借诚信经营,树立了良好的商业信誉。5年前,武秀君的丈夫赵勇因车祸去世,留下个人名义的外债270多万元、债权300多万元。武秀君在承受巨大的家庭痛苦的同时,仍然没有忘记诚信,顶着家庭和债务双重压力,走上了代夫还债之路。
武秀君一一打电话告诉债权人自己的电话号码,并将丈夫的欠款签字改成她自己的名字。账目不清,她打电话重新核对;没有找她要账的人,她主动打电话承诺一定要把欠款还上。她领着工程队继续承揽工程,用挣来的钱、要来的欠款还债„„就这样,5年里,她还清了数百笔欠款。别人欠她的钱,有的是折价偿还,有的始终拖欠,但都没有影响她主动还债。
武秀君第一个想到还钱的是一家银行的贷款。当武秀君克服困难把50万元全部还给银行的时候,这家银行的领导眼圈红了。为了帮助母亲还债,武秀君的家庭也行动起来,她大儿子出门尽量不坐车,节省下车票钱还债;上中学的小儿子一天只花1.5元,省下伙食费替母亲还债。当小儿子把自己省吃俭用省下来的380元钱存折递给妈妈时,母子二人抱头痛哭。
在武秀君还债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双方热泪盈眶的场面。有些债权人不好意思收,对她说人心都是肉长的,这样的处境就不要还了,但她仍然坚持还给人家。在武秀君看来,大家是因为对丈夫信任才赊账,这份诚信的建立不容易,做人要讲诚信!2005年,丈夫去世3周年祭日那天,众多曾经和武秀君有过经济往来的合作伙伴、个体老板、银行领导等近千人自发赶去看望。在大家眼里,武秀君的行为正是对诚信最好的诠释。
武秀君的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以及辽宁电视台的多个频道报道。2006年,本溪市将武秀君评为文明市民,颁奖典礼的颁奖词这样写道:“她诚重如山,一诺千金,诠释着这个流金溢彩的时代最赞赏的诚信。人世沧桑,含泪坚强,最真最诚武秀君!”
马福元,男,20岁,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学生。
一中高二(23)班
道德的力量
家在重庆南川的马福元,出生仅3天母亲就离家出走,12岁时父亲病逝,一贫如洗的家里只剩下他和78岁的爷爷相依为命。
17岁的马福元好不容易考上了学杂费、食宿费全免的“宏志班”,80多岁的爷爷却意外摔伤,从此卧病在床。马福元背起爷爷去上学,用微薄的生活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木棚房,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爷爷。由于房间很潮湿,爷爷风湿病一受寒就会发作,几乎每天晚上,马福元都要为爷爷暖被窝。“这娃儿真懂事,学习再忙,他都要把爷爷服侍得妥妥帖帖的。”邻居们对这个懂事的孩子赞美有加。一次,邻居阿姨给他几个鸡蛋,他担心爷爷不吃,就把鸡蛋蒸成鸡蛋羹悄悄地埋在爷爷饭里给爷爷吃,自己却一棵白菜吃上两三天。读书期间,为给爷爷治病,他一直坚持在学校伙食团打工。
许多报刊和网络报道了马福元的事迹,其中也有海外媒体。一位美国的华裔人士了解到他的事迹后,对他进行了资助,称赞他“不是可怜人,而是男子汉”。也有网友这样评价马福元:“孝心很多人都有,但不是很多人都有孝行,佩服他在困难中的坚毅和对爷爷的不离不弃。”
马福元没有因为照顾爷爷耽误学习,他成绩优异,表现突出。2006年3月,还在读高三的马福元,获得了由团中央、全国学联评选的中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特别奖,在200多名候选人中得票最高。其实马福元对这些都不那么在意,他甚至很少看报纸和网络对他的报道。他说:“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在校大学生。作为学生,我希望自己在一个平静的学习环境中,扎扎实实搞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过硬的本领,回报社会特别是无数给予我太多关爱的人。这既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爷爷对我的期盼。” 刘霆,男,21岁,浙江林学院艺术设计052班学生。
刘霆13岁那年,母亲不幸患上尿毒症。昂贵的治疗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父亲不得已离家另谋生路。面对艰难境遇,刘霆自强自立,在照顾母亲的同时勤奋学习,取得优异成绩。2005年,刘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林学院。
缺钱治病的无望和拖累儿子的内疚,一度使刘霆母亲失去活下去的信心。为防不测,刘霆考虑再三,经得浙江林学院同意后,毅然带着母亲来上大学,一边求学深造,一边悉心照顾母亲。
每天课一上完,刘霆就赶紧回到在校外租的房子,整理家务,清洗衣服。食堂吃饭时,刘霆吃一半,给妈妈留一半。为了节省费用,刘霆在医生的帮助下,学会了测量血压和使用电疗设备、打针等,自己在家给母亲治疗。
刘霆的事迹经媒体披露后,在学校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大家被他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和知恩感报的爱心、孝心所感动,纷纷给予援助。在全社会的关爱下,刘霆母亲接受了换肾手术,身体逐渐康复。
为感恩、回报社会,刘霆将母亲治病剩下的5万元钱重新捐献出来,在浙江林学院设立了首个全国高校大学生“爱心奖励基金”,用于奖励资助那些家境贫困并同样富有爱心、孝心和感恩之心的大学生。
刘霆“背母上学”的故事不胫而走,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杭州话剧团以刘霆事迹为原型,创作了青春励志话剧《永远和你在一起》,分别到部队、大学等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广州大东街孝道文化广场,刘霆“背母求学”的故事还被塑成了雕像。
刘霆被评为2005浙江教育十大新闻人物。他还被评为2006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2006年浙江十大农村新闻人物,2006浙江十大孝心好儿
一中高二(23)班
道德的力量
女。
张晓,男,17岁,共青团员,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宝塔社区人,平凉二中高三(10)班应届毕业生。
张晓4岁丧父,母亲曹雪红重病卧床。他自小挑起家庭重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精心侍奉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用自己14年的行动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从4岁起,张晓开始学习煮饭、侍候母亲。锅台高,够不着,他就踩着小凳,趴在锅台上做饭,时常被沸出的米汤烫伤胳膊。上小学时,张晓每天要帮母亲穿衣、洗脸、刷牙、梳头,还要捡柴、生火、做饭,洗衣服。读初一时,长年卧床的母亲病情不断加重,一度大小便失禁,张晓每天要给母亲接屎接尿,擦洗身体。他最惦念的是母亲,邻居送他一个馒头,他要留给母亲,别人给的好吃的,他总能找出自己不喜欢吃的理由,留给母亲吃。张晓的邻居何彩兰老奶奶说:“这娃娃太孝顺了,我活了这么大没有见过这么懂事的娃娃!”
毫无生活来源的张晓家生活一直十分艰难,在政府、武警官兵、邻居、老师、同学和好心人的帮助下,母子俩渡过一个个难关。家里再困难,日子再苦,张晓也不愿给好心人增添负担。有的人留下电话,让他有困难时联系,但他从来没有主动打电话提要求。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张晓把每位好心人的帮助记入自己的《恩人簿》。一到周末,张晓忙着洗衣服、做家务、照顾母亲,还要抽时间给洗车行打工、捡垃圾贴补家用。
虽然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张晓却很阳光乐观。在学习上,他和同学互帮互助;在生活中,他乐于助人,关爱他人。“贫困中坚守的阳光男孩”,是同学们和老师对张晓的评价。苦难没有压倒张晓。小学阶段的张晓,年年是学校的三好学生。进入初中、高中,学习也不曾落下。上高中的张晓学习更加用功,每天起早贪黑,忙于学习和照顾母亲;他每天都是早早起床,把母亲从床上抱到凳子上洗脸、梳头,打扫完家里的卫生就赶忙去上学。中午又急急忙忙赶回家先侍候母亲方便,再做饭,一口一口喂给母亲吃,然后又骑着破自行车赶到学校。张晓靠着自己的努力,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
中国青年报6月14日以《张晓:含泪奔跑的阳光少年》为题刊登张晓事迹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随后作了报道。
张晓先后获得平凉市优秀共青团员、第十一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
罗映珍,女,27岁,中共党员,从1998年9月起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计生服务所工作。
罗映珍的丈夫罗金勇是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民警。作为一名警察的妻子,罗映珍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弘扬家庭美德,不但热心本职工作,而且热爱公安事业、关心支持缉毒工作。多年来,她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当代女性的奉献之歌、正气之歌、爱心之歌。
2005年10月1日,罗金勇与妻子罗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罗金勇临危不惧与3名毒贩进行了殊死搏斗,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从那以后,罗映珍肩负起了照顾丈夫的责任,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罗金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罗映珍在医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俭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用日记呼唤着丈夫意识深处的觉醒。
一中高二(23)班
道德的力量
每天早上5点,罗映珍便准时起床,以打果汁、煮粥作为一天的开始,在晨曦中带着做好的果汁和粥赶到医院,为丈夫洗脸、刷牙、按摩、擦拭身体、喂食„„每天晚上罗映珍回到住处,都已经是深夜一点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已有3个年头,罗映珍依然在默默地坚守,默默地付出,用饱含着真情和热泪的日记呼唤着丈夫的苏醒。她写道:“我相信只要你有坚强的信念,你就能挺过来,意念可以创造奇迹,我们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坚持,要么放弃,我选择继续坚持。”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使罗映珍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心中的悲伤,点燃了内心的希望。现在,罗金勇已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能眨眼,能开口讲“你好”、“是”、“累了”等几个简单的字,并在特殊的体位下能喝水。见证了这个奇迹的人们都说,是罗映珍的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
2005年,罗映珍被推荐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被中共临沧市委、永德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永德县委、县人民政府表彰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2006年,她被评选为感动云南十大人物。2007年,全国妇联、云南省妇联分别授予罗映珍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临沧市公安局还授予罗映珍二级警司警衔。罗金勇及其妻子罗映珍的先进事迹经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伸出关爱和援助之手,积极支持好警嫂罗映珍。
洪战辉,男,中共党员,25岁,原湖南怀化学院学生,现中南大学学生。
2005年底,一个年轻人的名字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他,从13岁起就支撑着一个父亲患病、母亲出走、弟弟读书、妹妹待哺的困苦家庭;他,面对不幸、贫穷与孤苦,顽强坚持12年,终于使父亲病情好转,妹妹健康成长,自己考上大学,全家人重新团聚。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男孩”的洪战辉。
1994年,洪战辉的父亲突发间歇性精神病,造成妻子受伤骨折,女儿意外死亡,家里欠下巨债。随后,父亲又捡来了一个和女儿年龄相仿的女婴。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母亲离家出走了。年仅13岁的洪战辉,默默地挑起了伺候患病父亲、照顾年幼弟弟、抚养捡来妹妹的家庭重担。这副重担,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不易,何况一个10多岁的孩子!但洪战辉没有退缩,一挑就是12年。为了挣钱养家,他像大人一样,做小生意,打零工,拾荒,种地。他利用课余时间卖笔、书、磁带、鞋袜,在学校附近的餐馆做杂工,周末赶回家浇灌8亩麦地。在兼顾学业和谋生之时,他牺牲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为了带好捡来的妹妹,洪战辉费尽心血。每天晚上,他都让妹妹睡在内侧,以防父亲突然发病伤及妹妹。妹妹经常尿湿床单、被子,他就睡在尿湿的地方,用体温把湿处暖干。从高中到大学,他将妹妹一直带在身边,每天都保证妹妹有一瓶牛奶和一个鸡蛋,自己却常常啃方便面。在怀化念大学的日子里,他安排妹妹上了小学,每天不管学习多忙,都坚持接送妹妹,辅导妹妹功课。为了治好父亲的病,洪战辉吃尽苦头。
2002年10月,父亲突然发病,因为没有钱,他不得不在一家精神病医院门前跪求治疗„„在他孝心的感染下,2005年底,河南第二荣康医院主动将他父亲接去诊治。现在,父亲的病情已明显好转,出走的母亲、打工的弟弟也相继回家,一家人终于重新团聚。
2006年以来,已成为公众人物的洪战辉,又将爱洒向了社会。为资助贫困学生,他在学校和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了教育助学责任基金。为推动青少年思想教育,他应邀在全国各地作了150多场励志报告,并欣然出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生命教育爱心大使”。他还多次到湖南、河南等地贫困山区与困难学生交
一中高二(23)班
道德的力量
流,捐赠学习用品。他说:“我要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关于他的书籍出版了6本,其中《中国男孩洪战辉》发行250多万册。
洪战辉先后获得感动中国2005人物、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谢延信,男,55岁,河南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科工人。
1973年,滑县小伙刘延信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婚后幸福美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7月,产下女儿仅40天的谢兰娥因病撒手人寰,临终前她一遍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望着痛不欲生的两位老人,想着爱妻临终时的嘱托,善良的延信“扑通”一声跪在两位老人面前:“爹、娘,兰娥不在了,俺就是你们的亲儿子,你们有病俺伺候,百年以后俺送终!”
这一跪,跪出了33年的真情与责任,跪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跪出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刘延信后改姓为谢)。
1979年岳父患重度脑中风,再也没有站起来。一老,一瘫,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延信的肩上。岳父大便干结,他用手往外抠;岳父喜欢听豫剧,他省吃俭用买了一部收音机;岳父喜欢听武侠小说,他借书读给老人听。他帮老人按摩、翻身、擦洗、活动,老人心情不好骂他,他一笑了之,从不计较。岳母体弱多病,谢延信想方设法为老人买补品补养身体。老人头疼脑热的,他就守在病床前喂水喂饭、端屎端尿。内弟先天呆傻,经常外出后不知道回家,谢延信总是满大街找。有时内弟解大便弄得满身屎,谢延信就哄着他换洗衣服,从不厌烦。
为了省下钱给老人治病、补充营养,谢延信直到患脑出血住院前,没有为自己花过一分钱看病。4元钱一双的塑料凉鞋,他补了又补,一穿就是6年。一件衬衣白天穿脏了晚上洗洗,第二天再穿,整整穿了10年。妻子去世后,为了照顾这个家,谢延信一直没有续娶。通情达理的岳母既欣慰又愧疚,一次次劝他走,劝不动就骂,边骂边往外赶。上天不负有情人。谢延信的善良和真情最终打动了一位善良的农家女--谢粉香,心甘情愿走到了他的身边,并与他一同擎起这个艰难的家。
谢延信不是钢,不是铁,他老了,他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没有垮、孝心没有变、责任没有失、良心没有丢。他隐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担负起让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
2007年,谢延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当选感动中国的矿工十大杰出人物。
一中高二(23)班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