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县江淮分水岭地区林业发展情况汇报

时间:2019-05-13 21:1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肥西县江淮分水岭地区林业发展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肥西县江淮分水岭地区林业发展情况汇报》。

第一篇:肥西县江淮分水岭地区林业发展情况汇报

肥西县江淮分水岭地区林业发展情况汇报

一、江淮分水岭地区林业发展现状。

肥西县地处江淮分水岭区域共9个乡镇,该区域丘陵起伏,岗冲交错,且荒山荒地较多,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县前列,平均森林覆盖率10.2%。截止2011年底,江淮分水岭地区有林地面积约23.3万多亩,占全县林地面积的89.5%,其中退耕还林约12.8万亩,占全县退耕还林86.85%,公益林和商品林3.8万亩,占全县的91.5%,新造林约

3.2万亩,占新造林84.2%,蚕桑及其他造林也有3.5万亩,占全县的93.3%,苗木花卉约14.6万亩,占全县苗卉71.6%。主要树种为杉类、松类、硬阔、软阔、外松、杨类等,林业发展主要以现有公益林和商品林为基础,逐步实施荒山荒地绿化、退耕还林工程、苗木花卉、蚕桑种植、经果林等造林工程。自2011年开始,我县采取多项措施,把造林绿化、苗木花卉、林木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有效结合一起,在官亭、小庙、高刘、山南、花岗等江淮分水岭乡镇实施造林绿化大会战,重点培育发展林苗两用林和道路、渠道、村庄等“五小”绿化工程,同时被合肥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列入市重点造林工程。两年来,江淮分水岭地区共完成新造林70459亩(含“五小”绿化折算),占全县新造林面积的77.3%,其中片造林55800万亩,占全县78.8%,库塘绿化495个,占全县81.5%,道路绿化255公里,占全县69.2%,渠道绿化172公里,占全县68.8%,村庄绿化197个,占全县72.2%,农田林网10000亩,占全县50%,为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2.3个百分点。江淮分水岭乡镇大规模造林绿化,走林业生态产业化、产业发展 1

生态化之路,带动了农村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优化农村居住环境,有效地推动了肥西林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同时为做好我县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江淮分水岭地区林业发展对策。

一是领导重视,始终将开拓创新贯穿于江淮分水岭地区林业发展的全过程。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对林业工作高度重视,把林业产业放在地方经济支柱产业中去培育。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强调要实现森林覆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使合肥成为森林城市,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发展林业。肥西县结合林权制度改革,认真反思肥西林业发展机制创新问题,结合“十二五”规划制定,自下而上地进行林业发展机制创新,由过去政府包办造林转变成由企业和大户造林模式,营造了投融资机制活、林地流转机制活、工作推行机制活的投资环境。把植树造林与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和规模林业。实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是突出特色,始终注重提高江淮分水岭区域林业建设的规模和品位。根据不同的资源、区位优势,肥西县对江淮分水岭乡镇林业进行科学规划,整体布局。紫蓬、花岗、小庙、官亭、高刘等乡镇以苗木花卉和生态林结合建立林苗两用林基地;山南镇、铭传、管委会等乡镇以蚕桑、荒山绿化为主导产业建立生态观光基地;其他乡镇以速丰产用材林、经济林等为主导产业建立木材加工和森林食品基地;同时又在紫蓬、铭传利用现有资源综合发展森林旅游休闲产业,充分挖掘森林旅游的文化内涵。这些基地各定其位,各展其长,各显神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速轨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竞争优势和产业链

条,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点。

三是市场运作,始终发挥龙头企业和大户的带动作用。按照培育大龙头、建设大基地、实施大品牌、发展大产业、服务广大群众的思路,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推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按照 “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等原则,以市场化的思路、产业化的办法,狠抓招商兴林,激发各类主体投身植树造林的热情,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大户和农户共同参与的投资格局,提高了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水平。浙江滕头公司、艺林公司、枫彩集团等100多家企业和大户投资数亿元,在官亭、高刘、花岗、山南、铭传等乡镇造林5万多亩,有效地促进了江淮分水岭地区林业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潜移默化的带动了当地群众发展林业产业的热情和增加了群众的用工等方面的收入,获得了多方共赢。

三是继续挖掘潜力发展林业产业。

一是按照合肥市的总体规划继续做好江淮分水岭地区造林工作,为创建全国森林城市添砖加瓦。

二是在新桥机场周边营造生态林,逐步使传统农业退出机场周边,为秸杆禁烧减轻压力。

三是结合生态抓产业,利用招商引资吸收社会资本投入,在生态建设的同时提高群众收入,步入良性循环发展。

第二篇:关于2011申报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项目报告

甸政(2011)36号

关于2011申报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项目

报 告

寿县江淮分水岭办公室:

小甸镇2011申报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项目是:

1、塘坝工程大塘2口,中塘4口,申报省级资金8万元;

2、饮水工程深井1眼,申报省级资金1.5万元;

3、重点示范项目,丰收大棚蔬菜种植,申报省级资金70万元;

4、寿县金田野综合养殖场,申报省级资金15万元;

5、杨湾皖西白鹅养殖基地,申报省级资金40万元;

6、林下草地放养地方鸡示范基地,申报省级资金15万元。今年,我镇申报项目6个,申报省级资金150万元。妥否,请县分水岭办公室核批。

特此报告!

寿县小甸镇人民政府

2011年5月18日

关于申报2011项目的公告

我镇2011江淮分水岭项目,经镇党委政府研究,拟报县江淮分水岭办公室公示如下:

1、小甸丰收蔬菜专业合作社,申报大棚蔬菜种植,地点是马集村。

2、寿县金田野养殖专业合作社,申报综合养殖业,地点邵店村。

3、寿县杨湾农民生态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申报皖西白鹅养殖示范基地,地点邵圩村。

4、安徽鑫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申报林下草地放养地方鸡示范基地,地点大井水库。

上述项目申报前,向全镇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的公告,公示期限为五月十二日至五月十八日。

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监督,监督电话:4770192

寿县小甸镇人民政府

2011年5月12日

第三篇:市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十年概况

1997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开发的重大决策,并掀起了以“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结构调优,把路修通”四大工程为重点的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的热潮。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岭区广大干群不懈努力,我市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初见成效

2、“把树种上”工程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十年来,我市分水岭地区29个省级重点乡镇共完成“绿色长廊”线路和林带建设2050公里、村庄集镇绿化3468亩,低产林改造3.5万亩,小流域和荒山荒坡治理28万亩,新造经果林8.5万亩,发展生态林5000多亩,退耕还林3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2.7﹪。

7、基础产业快速发展。通讯迅速发展,村镇通话率由40%提高到90%以上,移动信号覆盖全境,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2%。农村电网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实现了同网同价。公路交通已形成网络,覆盖全部乡镇和95%的行政村。

8、促进了岭区社会政治和谐稳定。开展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以来,不少地方把治水治旱与村庄道路建设结合起来,把植树造林与美化集镇和村庄环境结合起来,促进了村容村貌的变化。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在治理开发中为群众办了许多实事,特别是挖塘、打井和修路,初步解决了该地区农民生产和生活用水困难,缓解了农民行路难的问题。通过十年的艰苦治理,岭区民生状况显著改善,岭区群众由衷感激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决策,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增进了岭区社会政治和谐稳定。

二、XX市江准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主要措施

1.领导重视,把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摆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江淮分水岭地区是全市自然条件最差、基础设施最落后、农民收入最低的地区。搞好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综合治理开发,对于解决缺水易旱地区贫困农户增收问题、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健全领导机构,制定开发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市财政每年还安排近百万元的配套资金支持综合治理开发。市委常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高规格的综合治理开发工作会议,并多次召开联络帮扶工作会议,先后下发了《关于坚持和完善江淮分岭综合治理开发联络帮扶助工作的通知》和《XX市江淮分水岭项目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市几个班子主要领导和分管理领导都亲自联系一个乡镇,把综合治理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各级帮扶单位和各县、市、区都十分重视综合治理开发工作,千方百计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向纵深发展。

2.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按照省里提出的“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路修通,把结构调优,促进农民增收”的总体思路,结合本地实际,各重点乡镇都制订了治理开发规划,并在规划中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统一布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实施,结合新农村建设,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生产发展和村庄整治统一规划。二是坚持以项目带动,并实行项目工程招标制、法人制、合同制和监理制,严格考评验收,实行奖惩制度。三是坚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兼顾,集约经营和规模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突出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步伐,不断改善区域内的生态环境。

3.突出重点,全面开展综合治理开发。一是以“挖塘、筑坝、打井”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注重实效”的原则,大力开展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努力“把水留住”,增加蓄水量,改善水利条件。实践证明,水利工程建设在这几年的抗旱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不搞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那么这一地区的灾情将会更加严重。现在,不少地方出现了“大旱无大灾、灾年保收成”的喜人现象,部分地方往年的“绝收田”变成了丰收田、增产田和调整结构的示范田。在2000年夏季干旱期间,定远县郭集乡五杨村新挖三口塘,救活了四组人,保收千亩农田。同时,加大民生工程建设,解决了大量的农民饮水困难问题。凤阳县总铺镇马庙村前马组的农民祖祖辈辈都是到很远的地方挑土井水吃,2000年挖了一口深井,解决了200多人吃水困难,当地农民感动的在井边写了一幅对联“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全靠共产党”。二是结合退耕还林,以基地造林、绿色长廊建设、生态林建设等为重点,全面开展植树造林。各地普遍推行“林随田走,谁种谁有”的政策,按照“谁经营、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建立造林、护林责任制。明光市三界镇在羊尖山和炮台山开发了3000多亩经果林;凤阳县武店镇王平国开发荒山5000多亩,育苗1000多亩,创办私营林场和苗圃场,被国家林业总局授予“全国林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来安县舜山乡林桥村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并带动周边村组的农户发展苗木生产,规模达10000多亩。三是结合“村村通”工程建设,积极开展乡村、村组道路建设,努力改变分水岭地区交通状况差的局面,逐步解决农民的行路难问题。

5、创新机制,为综合治理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各地通过承包、租赁和拍卖使用经营权等方式,创新综合治理开发的机制。一是积极探索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全面放开搞活山场、水面等非耕地资源的经营权。十年以来,治理区内“四荒”地租赁、拍卖面积已达5万多亩。二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大力推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十年中共租、包、卖小型水利工程1000多处、小型林地6万多亩。同时,对新挖的塘坝也实行了招标制,把挖塘与发展塘口经济结合起来。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把引资与引智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分水岭地区的综合治理开发。

7、加强项目管理,不断提高综合治理开发的水平。十年来,始终以项目促发展。按照项目管理程序和有关规定,主要是对省里批复项目的立项、实施、反馈、检查、验收等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调控,并实行了项目法人制、招标制、合同制和监理制等,严把项目的立项关、设计关、施工关和验收关,逐步由过去的粗放管理、定性管理,向系统管理、定量管理转变。各地还按照年初的规划和省里的批复,认真组织好项目的实施,保质保量完成项目的建设任务。同时,对所有项目方面的材料都能做到分类归档,装订成册;对所有项目资金都实行了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基本做到了资金与项目、资金与工程进度、资金与工程质量挂钩,保证了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

8.坚持联络帮扶,带动综合治理开发的整体推进。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市委、市政府认真抓好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联络帮扶工作,先后四批从市直60多个单位中选派驻乡镇联络员,配合省直单位的驻乡镇联络员共同抓好联络帮扶工作,并出人、出钱、出力,为江淮分水岭地区办实事、办好事。几年里,仅市直帮扶人员和帮扶单位就拿出200多万元的帮扶资金,帮助乡镇挖塘200多口,新建小Ⅱ型水库1座,打井100多眼,修建电站6座,整修乡村道路100多公里,新开发经果林354公顷(5310亩),建立良种羊繁殖场1个,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称赞。市规划局派驻凤阳县原黄泥铺镇联络员谢立新,帮助该镇协调资金4万元,作为修路和挖塘的奖补资金。XX市政协原副主席杨守谟负责联系明光市原嘉山集乡,积极为该乡筹措40多万元的资金,帮助新建了一个金马沟小型水库,确保了下游三个村1000多亩农田的旱涝保收,解决了当地政府30多年来一直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江淮分水岭地区通过十年的治理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水利设施不配套,抗灾能力弱。现有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大部分是60-70年代兴建的,标准低、质量差,且年久失修,机械设备老化,带病运行,效益萎缩。塘坝工程规模较小,因地形地势等原因分布不均,蓄水、供水能力差,尤其是大灾之年,农业生产损失严重。同时,少数新建的水利工程因投入不足等问题标准质量不高,不能完全发挥效益。

2、交通条件较为落后。尽管近几年来国家开始“村村通”建设,但由于江淮分水岭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增加了修建乡村道路的难度,沙石路面使用寿命较低,尤其是村与村、村与组、组与组之间的道路缺乏维护,路损严重,严重影响通行。

3、农村产业层次低。我市江淮分水岭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一产比重偏大,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生产依然处于低层次发展水平,主导产品优势不强,科技含量不高,缺少市场竞争力。城镇化水平较低,在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构成中,农林牧渔业生产的收入占总收入的80%,农民增收缺少新的增长点。

4、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由于缺少上规模、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市场和龙头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农民生产风险大,难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5、投入不足。十年来,江淮分水岭地区六县市区,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较慢,地方无财力支持分水岭地区的经济建设。上级支持的项目资金总量不多,难以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有个别地方仍有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的现象,没有充分发挥项目效益。

6、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整个农村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处于瘫痪状态,原有的基层农技服务单位和技术人员的职能作用难于发挥,新的服务体系又未能及时建立,出现了断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亟待进一步提高。

四、下一步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意见

围绕上述目标,在下一步治理开发中,我们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是:坚持以“四大”工程为抓手,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分水岭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综合治理开发的决心和信心。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可以说,没有分水岭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没有分水岭地区的和谐农村就没有全市的和谐社会。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既要组织打好攻坚战,又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一任接着一任干,打好持久战。加强领导,加大投资,要把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摆上“十一五”和今后十年农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位置,克服消极畏难情绪,振奋精神,坚定信心,积极组织发动群众,充分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再苦干实干10到15年,基本实现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路修通,把结构调优,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新农村方面迈出重要步伐。同时,通过“一事一议”,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兴办集体公益性事业,依靠自身的力量和智慧,逐步改变分水岭地区的落后面貌。

2、突出“把水留住”,坚持不懈地继续抓好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江淮分水岭地区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缺水易旱,治水是个“纲”,纲举目张。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讲求实效,做到宜挖塘的地方挖当家塘,宜打井的地方打井,能拦河筑坝的地方筑坝,能拦山建库的地方建小水库,能引水的地方兴建引水工程,实行蓄、引、拦、提相结合。首先是人畜饮水工程,补缺补差,完善提高,彻底解决这一地区人民的饮水困难问题,重点是放在集中供水和安全饮水上,使广大的分水岭地区农民饮用上安全放心的水。其次是水利工程建设,重点是固堤、筑坝、清淤。同时,要从根本上改变江淮分水岭地区缺水易旱的面貌,必须在配合国家重点建设一批牵涉面广、工程效益较好的骨干水利工程的基础上,仍然要合理规划,分步实施,重点进行小Ⅱ型以下的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和修缮一些水利配套工程以及小型电灌站,清淤修渠,对有条件的地方新建拦河坝,新挖或修缮大、中塘等,尽量做到“把水留住”。

3、培育主导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分水岭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是基础,养殖业是出路,做强种植业,做大畜牧业,发展蔬菜、苗木花卉等新型产业,推动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畜牧业,重点发展生猪、家禽和波杂山羊,推广种草养殖,培育养殖大户,发展规模养殖。同时,抓好滁菊、茶叶等特色产品生产,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势突出,形成板块,龙头带动,产业化经营”的原则,按照“区域化、集约化、优质化和外向型”的发展思路,运用“一个产业一个发展思路,选择一批龙头企业,推广一套实用技术,制定一套扶持措施”的方式,突出区域特色,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抓好“五大”主导产业,即种植业、畜牧业、蔬菜业、林果业、饲料业。集中力量率先建设好“九大”基地:即在淮河流域建立优质麦和在长江流域建立优质油基地;在分水岭岭脊两侧建立优质花生、山芋和优质杂粮基地;以南谯和全椒等山区为重点建立滁菊生产基地;以来安、南谯、全椒山区为重点建立优质无公害茶叶基地;以交通便捷、立地条件较好的乡镇为重点建立无公害优质瓜果蔬菜基地;以定远和全椒等地养猪场为龙头建立三元杂交猪基地;以分水岭岭脊山区为重点建立用材林、经果林和苗木花卉基地;以来安县杨郢、明光市自来桥、石坝和全椒县西王等地为中心建立牛、羊养殖基地;以明光市三界、管店等地为中心建立甜叶菊基地。以发展主导产业为重点,带动基地建设,推动全市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并逐步形成优势区域经济板块。

4、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结合我市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特点,扎实推进岭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努力,使治理区内的农村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使广大农民生活有明显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

5、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一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展“订单农业”,走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按照“一个龙头、一个产业、一个协会、一片基地”的模式,抓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优势农产品的发展壮大。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促进优势农产品转化增值。同时,扶持养殖大户,带动畜牧业发展。二是积极培育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按照“政府支持、农民自愿、市场运作、多元发展、逐步推进”的要求,组建各主导产业、特色产品行业协会,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培育农民经纪人和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鼓励和引导农民经纪人和农村致富带头人领办、创办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走联合壮大之路。

6、坚持机制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活力在于机制,出路在于创新。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要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机制创新,通过承包经营权有偿转让,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彻底放开山场、水面的经营权,优化环境,千方百计开展招商引资,大力鼓励和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加大资金输入,盘活存量资源。对塘、坝、库、井、站等小型水利工程以招标拍卖使用权的方式,吸引个人、大户、联户以及企业的投资,以承包、联合承包、股份制经营等办法,把库塘的治理与水面养殖结合起来,延伸开发链条,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7、加大帮扶力度,继续抓好联络帮扶工作。联络帮扶工作是省委、省政府对加快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的又一个重大战略决策。自从实行联络帮扶以来,初步取得了农民得实惠、干部受锻炼的良好效果。但是,由于自然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相对滞后。为了使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尽快得到改善和农村经济的尽快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继续开展联络帮扶工作十分必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帮助分水岭地区社会经济建设,进一步加快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的步伐。>>>>市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十年概况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四篇:江淮地区土壤调查实习报告

姓名:**学号:*** 班级:13土管学院:经管院

总述:本次土壤学调查实习着重强调对合肥市及其周边地区土壤类型的分布、剖面结构、理化性质、适宜性等要素进行综合考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安徽农业大学校内、大蜀山、南淝河三个地区进行抽样探究。调查区域内的土壤以黄棕壤和黄褐土为主,二者都属于较为典型的淋溶性质的土类,具有明显的淋溶层和淀积层。黄棕壤多呈红棕色,为弱酸性或中性(pH值5.5—7.5),有透水性较差的粘化层(约分布在地下剖面30—60cm),黄棕壤的天然覆盖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土壤养分含量中等,土质疏松,A层多为质地优良的团粒结构。黄褐土是江淮地带重要的耕作土壤,因土质粘重、结构紧实,耕作性差,特别是粘盘层较高的土壤,作物产量总体不高。

土壤剖面描述:

1(安徽农业大学校内)采样点○:A层位于地下0—14cm,棕色,潮湿粘土,疏松团粒结构,多孔隙、根系,无新生体和侵入体,有微量石灰反应,pH值6.7;B层位于14—31cm,黄褐色,潮湿粘土,紧实核状结构,孔隙较小,根系较少,有侵入体和铁锰结核,pH值7.5,无石灰反应;C层位于31—75cm,黄褐色,疏松核状结构,孔隙小,无植物根系,有侵入体,pH值7.7,无石灰反应。

2(大蜀山)采样点○:A层为0—43cm,红棕色,潮湿粘土,疏松团粒结构,多孔隙、根系,无新生体、侵入体,无石灰反应,pH值6.0;B层为43—87cm,深棕色,潮湿粘土,紧密棱柱状,孔隙较少,根系较少,无石灰反应,pH值6.3;掩埋A层87—103cm,深棕色,潮湿粘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少植物根系,有侵入石砾,pH值6.8,无石灰反应;C层106—130cm,深棕色,潮湿粘土,紧密层状结构,孔隙、根系较少,有侵入石砾,pH值7.0,有石灰反应。

3(南淝河)采样点○:A层0—27cm,暗褐色,潮湿,疏松团粒结构,孔隙较大,有植物根系,无石灰反应,pH值6.4;

B层27—38cm,褐色,土质干燥坚硬,紧实层状结构,孔隙、根系少,有铁锰结核,无石灰反应,pH值6.8;

C层38—48cm,黄棕色,土质干燥坚硬,紧实层状结构,无孔隙、根系,有铁锰结核,无石灰反应,pH值7.3;

D层48—85cm,棕色,土质干燥坚硬,紧实层状结构,无孔隙、根系,有铁锰结核,无石灰反应,pH值7.5;

一、江淮地区的土壤构成。

《周礼》中对“土”的自身定义为“万物自生焉则曰土”,言简意赅说明了土壤形成和整个自然地理系统的联系,即各类自然因素,如岩石、水文、生物、气候、植被等共同作用形成土壤。土壤形成的基本特征是土壤肥力,土壤发育过程是建立在地表风化壳之上的物质分异,先形成了疏松多孔的肥力表层和表下层,允许各种物质自由迁移转换,为地表上的植物生长提供了条件,植物根系活动及自身聚聚的有机质有源源不断的为土壤发育带来养分和空隙。因此,土壤是地理环境中各圈层物质互相作用的产物。

土壤的形成要素主要有气候、母质、时间、地形、生物,除此之外典型的耕作土壤受人类影响明显(如水稻土)。土壤和大气之间不断进行水分和热量交换,而局部区域气候直接决定水热状况,气温昼夜变化会加速岩石矿物的分化崩解,对土壤水分的蒸发扩散、矿物的淋溶和淀积、腐殖质的分解都起到重要作用,水分更是土壤存在、发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地形和生物也不同程度影响成土过程,地势高且陡峭的区域往往土层较薄、有机质含量不高,低洼处沉积作用明显,生物过程所产生的有机酸、碳水化合物、木质素以及其他含氮化合物是土壤养分的来源。

江淮地区黄棕壤和黄褐土形成过程明显不同。黄棕壤的母质大多来自本区域,是在湿润温和的气候条件下母质岩风化分解并与当地植被进行能量物质不断交换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强烈的淋溶作用下,母质中的碳酸钙淋失殆尽,土壤中的硅酸盐矿物较快的分化成粘粒,表现出显著的淋溶粘化过程。而一般认为黄褐土的成土母岩形成与第四纪风力堆积的黄土层,是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搬运而来,并逐步受当地植被、气候、生物共同作用形成半淋溶性的带粘盘层的黄褐土结构,颜色偏黄褐色,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

二、土壤的组成结构。

以黄棕壤和黄褐土为代表的淋溶土纲在安徽分布广泛,因其所处位置水热条件优越、土层深厚、酸碱性适中,开发潜力巨大,农业增产潜力广阔。江淮地区约南北跨度在北纬30—35之间,年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10摄氏度积温达4000—5000摄氏度。

合肥市周边土壤剖面多层次分明,A层颜色较深,有机质含量最高,B层为紧实的粘盘层,具有不易透水、透肥的特性,上壤下粘的结构保水、保肥性能良好。A层中根系繁茂,因安徽省处于湿润季风区,雨热资源丰富,表层土含水量约在15%--25%之间,结构疏松,耕作性较佳。土壤中有机质积累和分解都较为强烈,因此土壤中有机质留存量不大,显著低于黄棕壤。此外,在自然植被下,土壤腐殖质组成以富里酸为主。

三、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的产生。

安徽全省约有6986万人,耕地总面积为8860.6万亩,人均耕地只有1.27亩,低于全国的平均耕地占有水平1.5亩/人。且省内多山地丘陵,耕地主要分布在处于半湿润区的黄淮平原,水量、热量资源均不如南方,水土分布不均大致与全国南北分异状况吻合。可以说,当前安徽地区的农事生产仍然是高强度、掠夺式的,后备可用耕地不足,过度利用对土壤质量造成巨大伤害。江淮地区耕作制多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土地效益相对较高,农业从业人口众多,土地投入方式属于高劳动密集型,但也因此产生了许多不可持续的问题。

问题1:后备土地资源不足,耕地开发强度大,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壤总体质量不断下降。我省一直被定位成农业大省,无论从农业人口,还是农业产值占比上。长期以来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数目巨大,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农地产出提出更高的要求。伴随着粮食产量年年增长的是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严重破坏了历经百年才艰难形成的优质耕作层,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土壤污染等。加之陈旧的施肥理念,有机肥使用减少,热衷于使用氮肥,使得江淮土壤中原本含量富裕的钾元素逐渐呈现不饱和状态。如此种种,都是本区域土地质量下降的具体表现。

问题2: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层厚度不断被侵蚀削低。江淮之间多山川、丘陵,特别是在皖南和皖西,沟谷相嵌,山体坡度大,又处于季风区,降水量多且集中,夏季常有暴雨。一些县市水土保持不到位,毁林开荒、非法盗木现象屡禁不止,大量裸露山地被雨水冲刷,部分地区土层 厚度甚至不足半米,土壤质地不断下降。

问题3:土壤污染加剧以及pH值有偏酸的变动趋势。土壤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的食品安全,土壤污染源有来自农业生产活动自身的不当行为,也有外部工业生产废水、废渣的任意丢弃、排放的因素。如靠近重工业中心徐州的灵璧县耕地重金属含量超标三倍多,生产的稻谷、果蔬已无法为人类食用。pH值的变动主要使受工业区带来的含酸性离子气流的影响,使得土壤中游离的氢离子数量增加。在许多工业城市的上空弥漫着大量硫化物气体,气流流动时遇冷则会产生大量酸性溶液和其他有害物质。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土壤呈酸性趋势便是受了长三角和珠三角重工业区的影响,南方土壤的平均pH值约上升了0.5个百分点。水体污染则是通过地表水或地下水施加给沿岸土壤,破坏土壤耕作层,对农作物产生危害。酸化表现归根结底也是土壤污染的结果。

四、土壤改良的若干建议。

1、依靠生物改良措施,合理轮作、间套做、种植绿肥。土壤质地提升是一个漫长、循序渐进的过程,生物改良的原则为生产过程中有效提高土地质量。土壤形成与生物植被密不可分,土壤可以生长出植物,反之,植物亦能给土壤带来必要的元素和养料,不同作物对土壤中各类元素的吸收程度不同,这也为以合理间作为手段调节土壤成分提供可能。豆科作物具有良好的固氮特性,可以作为天然氮肥一定程度上替代氮肥(尿素)的使用。有机肥料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如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保水保肥、缓冲酸碱变化等。

2、兴修水利设施,修筑堤坝,缓解水土流失。在黄褐土分布的丘陵岗地上常受雨水侵蚀严重,土层薄、肥效差,粘盘层以上的表土不断减少,作物根系很难深入粘盘层以下,易造成植株不稳、有效肥力不足等问题。防范水土流失是丘陵山地地区土壤改良的重要一课。此外,还需要因地制宜用地,坡降大于25度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在光、热、水条件优越的江淮地区应稳定夏粮面积,扩大灌排利用有效面积,减少甘薯、土豆等根系作物的栽培面积,确保土层的完整。

3、因土配方施肥,保护湿地面积。酸性土用石灰、草木灰来中和酸性,碱土用硫磺、明矾等改良剂,最终做到酸碱适宜以及沙土、粘土改造成壤土。湿地系统内生物多样,生长植物多具有良好的固氮和分解污染物的作用。一般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很难修复(除非是将污染土壤全部剥离),并且耗时久、成本高,此时通常采用植物吸附来降低重金属含量。植物对金属元素的吸收主要取决于从土壤中吸取金属以及向地上部运输的能力,细胞内的金属硫蛋白。金属离子在液泡中的区域化分布是植物耐重金属的重要原因,氨基酸等在金属储藏和解毒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紫苑属、含烟草、鸡冠花一类植物可以吸收许多放射性重金属;月季、蔷薇、芦荟等可以吸收各种硫化物。湿地中生长的蓝藻、芦苇等也是良好的重金属吸收净化品种。

第五篇:肥西老母鸡之乡汇报材料

倾 力 打 造 世 界 老 母 鸡 之 乡 全力以赴创中国老母鸡第一品牌 ——肥西老母鸡集团汇报材料

在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全国创百强、中部争第一的战略框架下,创全县大第一,也要有很多子第一,作为企业责无旁贷。围绕该战略目标,打造世界老母鸡之乡——肥西,具体措施:

(一)快速发展快餐店、专卖店,并以此为龙头推动养殖、加工的发展。2011年计划各发展60家,新增加工车间两幢。

(二)新增两个合作社,新增养殖户800户。

(三)精心呵护培育肥西老母鸡原产地。肥西老母鸡地理标志(原产地)已于2010年11月21日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批准,这是肥西旅游业、农业上的一件大事。全国老母鸡获准原产地标识的不过三家。对于做大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肥西农业的形象意义重大。D

(四)争创安徽省十大旅游集团。我们将以农业养殖观光游、旅游食品加工、老母鸡家园、连锁店组合打包,跻身于十大旅游集团。

(五)申报承办首届国际老母鸡美食文化节,促进“世界老母鸡之乡——肥西”,被广大消费者、业内人士逐步认知、认同。塑造肥西“世界老母鸡之乡”的形象。节庆作为促进肥西旅游业和地方发展的动力,强化农业、农产品旅游。通过节庆,提升肥西旅游形象和地方形象,提升肥西声誉;节庆作为旅游吸引物,构成旅游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节庆作为旅游吸引物和旅游目的地地位的催化剂,拉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

具体方案见附页。

中国国际老母鸡旅游美食文化节方案

会议时间:2011年10月 会议地点:肥西老母鸡家园公司 会议口号:赶超洋快餐,实现中国梦!

坐奔驰,喝茅台,吃肥西老母鸡!

游黄山,喝毛峰,听黄梅戏,吃肥西老母鸡!

主办单位:中国旅游协会、中国烹饪协会、中国畜牧协会禽业分会 承办单位:安徽省旅游局、安徽省畜牧局、肥西县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肥西老母鸡集团 会议内容: 1.开幕式

2.冠军鸡大比拼、经典好鸡抢鲜吃 3.斗鸡比赛 4.老母鸡皇后选拔赛

5.鸡show活动(秀品质、秀养生、秀包装、秀吃法)6.老母鸡包装选拔赛 7.鸡味飘香音乐晚会

8.鸡乡天使大赛(高空王子阿迪力高空特技表演)9.营养鸡论坛 10.展销会 11.经贸洽谈会 12.大鸡王拍卖 13.肥西老母鸡新品推荐会

14.养生宴(第一天晚餐)、鸡王宴(第二天中餐)、百鸡宴(第二天晚上)

15.守护中国好鸡、寻找中国好鸡一日游

邀请对象:全国各地旅行社负责人、旅游界的领导、地方相关领导、全国各省前20名餐饮采购负责人、全国大型超市卖场采购负责人、鸡营养方面的专家、全国鸡迷。

媒体合作:中央电视台二套财经栏目、三套生活栏目、七套农业科技类栏目、十套营养栏目,旅游主流媒体,安徽、上海、南京、江西、湖南生活频道,营养、孕妇、财经的主流网站。

下载肥西县江淮分水岭地区林业发展情况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肥西县江淮分水岭地区林业发展情况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我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的调研与思考

    对我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的调研与思考 陈怀远丁宏培 内容摘要: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都提出,要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省江淮分水岭地......

    XX市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十年工作概况五篇

    XX市是典型的江淮分水岭地区,分水岭西起定远县界牌集镇,东至天长市谕兴镇,贯穿全境,东西绵延200多公里。涉及到全市7个县(市、区)原来的71个乡镇、150万人口和252万亩耕地,分别占全......

    三台乡林业产业发展汇报材料

    突出特色 增强产业 大力促进林业发展 -----XX乡林业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XX乡地处XX县境西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72公里,国土面积455平方公里,辖8个村委会92个村民小组,海拔1600......

    2005年地区义务工作发展中心工作汇报

    2005年地区义务工作发展中心工作汇报 地区义务工作发展中心成立二周年以来,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社区服务中心的领导下,本着“服务社会传播文明”为宗旨,围绕帮老、助......

    地区调研汇报材料(大全)

    地区调研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欢迎你们来到我校指导工作,现将我校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老沙湾镇中心学校,始建于1930年,坐落在老沙湾镇文才路16号,是一所由汉、维二种......

    林业公安汇报材料

    某派出所位于某,设置在某,始建于某年,现有民警某人,其中党员某人。民警平均年龄某岁,全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派出所现辖五个乡镇,一个国有林业单位。辖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白天......

    林业生态建设汇报材料

    林业生态建设情况汇报近年来,在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把造林绿化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造福......

    林业现状汇报材料

    发展现代林业 建设森林北仑 ——北仑区农林局林业工作汇报材料近年来,在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业工作全局,坚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