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市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十年工作概况
XX市是典型的江淮分水岭地区,分水岭西起定远县界牌集镇,东至天长市谕兴镇,贯穿全境,东西绵延200多公里。涉及到全市7个县(市、区)原来的71个乡镇、150万人口和252万亩耕地,分别占全市总量的40%、35%和40%。目前,省级重点治理乡镇29个,乡镇合并后共有行政村524个、总人口116.5万人、耕地面积179.2万亩。
1997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开发的重大决策,并掀起了以“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结构调优,把路修通”四大工程为重点的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的热潮。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岭区广大干群不懈努力,我市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初见成效
1、水利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十年来,江淮分水岭地区始终坚持“把水留住”的建设方针,29个省级重点乡镇共开挖、整修塘坝8100面(其中省、市投资扶持的挖塘4500面,群众自筹资金挖塘3600面),除险加固大塘和小型水库120座,建拦河坝68座,改造中低产田25万亩,新增蓄水能力2.3亿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0多万亩。打井2800眼,新建供水设施300多处,挖建水池(窖)20个,解决和改善了30万人的饮水困难。
2、“把树种上”工程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十年来,我市分水岭地区29个省级重点乡镇共完成“绿色长廊”线路和林带建设2050公里、村庄集镇绿化3468亩,低产林改造3.5万亩,小流域和荒山荒坡治理28万亩,新造经果林8.5万亩,发展生态林5000多亩,退耕还林3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2.7﹪。
3、“把路修通”工程建设效果显著。实施该项工程以来,江淮分水岭地区29个省级重点乡镇共修建不同类别的乡村道路455条,共计1500多公里,其中水泥路面315公里、柏油路面250公里、砂石路面935公里。
4、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通过十年的实践,我市分水岭地区农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节水、避灾、增效的新路子。到XX年底,29个省级重点乡镇粮食种植面积达30万公顷,油料7.2万公顷,棉花1.5万公顷,蔬菜1.3万公顷;饲养生猪170万头,牛25万头,羊50万只,禽2700万只;农林牧渔总产值43.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6.9亿元,林业产值1.8亿元,牧业产值12.8亿元,渔业产值2.3亿元。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已由1996年的54.8︰29.4︰15.8调整到XX年的43.8︰28.2︰28。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机械总动力由180万千瓦增加到256万千瓦,旱涝保收总面积达到了54万亩。
5、农民就业结构有了新变化。积极鼓励分水岭地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外出务工,多方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全市江淮分水岭地区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占农村劳动力的三分之一以上,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0%左右。据初步统计,仅XX年,分水岭地区29个省级重点乡镇的农村劳务输出就有26万多人,累计劳务收入20.8亿元,人均8000多元。
6、农民收入增长超过了全市农民收入平均增长幅度。十年来,分水岭地区29个省级重点乡镇人均收入由1996年的1562元增至XX年的2802元,平均年增长6%,高于全市同期平均年增长5.2%的0.8个百分点,治理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7、基础产业快速发展。通讯迅速发展,村镇通话率由40%提高到90%以上,移动信号覆盖全境,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2%。农村电网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实现了同网同价。公路交通已形成网络,覆盖全部乡镇和95%的行政村。
8、促进了岭区社会政治和谐稳定。开展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以来,不少地方把治水治旱与村庄道路建设结合起来,把植树造林与美化集镇和村庄环境结合起来,促进了村容村貌的变化。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在治理开发中为群众办了许多实事,特别是挖塘、打井和修路,初步解决了该地区农民生产和生活用水困难,缓解了农民行路难的问题。通过十年的艰苦治理,岭区民生状况显著改善,岭区群众由衷感激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决策,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增进了岭区社会政治和谐稳定。
二、XX市江准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主要措施
1.领导重视,把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摆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江淮分水岭地区是全市自然条件最差、基础设施最落后、农民收入最低的地区。搞好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综合治理开发,对于解决缺水易旱地区贫困农户增收问题、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健全领导机构,制定开发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市财政每年还安排近百万元的配套资金支持综合治理开发。市委常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高规格的综合治理开发工作会议,并多次召开联络帮扶工作会议,先后下发了《关于坚持和完善江淮分岭综合治理开发联络帮扶助工作的通知》和《XX市江淮分水岭项目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市几个班子主要领导和分管理领导都亲自联系一个乡镇,把综合治理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各级帮扶单位和各县、市、区都十分重视综合治理开发工作,千方百计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向纵深发展。
2.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按照省里提出的“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路修通,把结构调优,促进农民增收”的总体思路,结合本地实际,各重点乡镇都制订了治理开发规划,并在规划中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统一布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年度实施,结合新农村建设,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生产发展和村庄整治统一规划。二是坚持以项目带动,并实行项目工程招标制、法人制、合同制和监理制,严格考评验收,实行奖惩制度。三是坚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兼顾,集约经营和规模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突出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步伐,不断改善区域内的生态环境。3.突出重点,全面开展综合治理开发。一是以“挖塘、筑坝、打井”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注重实效”的原则,大力开展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努力“把水留住”,增加蓄水量,改善水利条件。实践证明,水利工程建设在这几年的抗旱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不搞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那么这一地区的灾情将会更加严重。现在,不少地方出现了“大旱无大灾、灾年保收成”的喜人现象,部分地方往年的“绝收田”变成了丰收田、增产田和调整结构的示范田。在XX年夏季干旱期间,定远县郭集乡五杨村新挖三口塘,救活了四组人,保收千亩农田。同时,加大民生工程建设,解决了大量的农民饮水困难问题。凤阳县总铺镇马庙村前马组的农民祖祖辈辈都是到很远的地方挑土井水吃,XX年挖了一口深井,解决了200多人吃水困难,当地农民感动的在井边写了一幅对联“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全靠共产党”。二是结合退耕还林,以基地造林、绿色长廊建设、生态林建设等为重点,全面开展植树造林。各地普遍推行“林随田走,谁种谁有”的政策,按照“谁经营、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建立造林、护林责任制。明光市三界镇在羊尖山和炮台山开发了3000多亩经果林;凤阳县武店镇王平国开发荒山5000多亩,育苗1000多亩,创办私营林场和苗圃场,被国家林业总局授予“全国林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来安县舜山乡林桥村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并带动周边村组的农户发展苗木生产,规模达10000多亩。三是结合“村村通”工程建设,积极开展乡村、村组道路建设,努力改变分水岭地区交通状况差的局面,逐步解决农民的行路难问题。
4.优化农业结构,加快适应性农业的发展。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岭区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号召,针对江淮分水岭地区缺水易旱的实际情况,各地以市场为导向,以茬口调整和品种调优为重点,积极抓好农业结构优化工作。一是在种植业上仍然以“五早”生产为突破口,着力推广地膜覆盖、适期早播等技术,重点发展西瓜、冬瓜、地瓜、花生、山芋、玉米等优质高效农作物,大力发展节水农业。XX年江淮分水岭地区的“五早”种植面积已达120万亩,人均1亩多。来安县半塔镇一半以上耕地都种植了“五早”作物,特别是“大余郢”牌地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万亩以上。二是区域种植和特色农业逐渐凸显。按照省里的要求,除了对示范区内的项目认真组织实施外,同时,各地还选准优势品种,发展优势产业,以基地带农户,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滁菊、茶叶、油桃等一批特色农业生产规模正在逐年扩大。明光市管店和三界镇在甜叶菊协会的帮助指导下,现已发展甜叶菊2万多亩;凤阳县武店镇发展双孢菇生产150个大棚、67500平方米,年产菇135万斤,总收入达513万元。三是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扩大“订单”生产。凤阳县粉丝厂、麻油厂、恒裕酱品厂等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了农产品的产销合同,种植优质山芋、芝麻、蔬菜等经济作物12万亩;在XX滁菊研究所的帮助下,南谯区已发展滁菊5000多亩。四是在养殖业上以加快品种改良为主,重点推广定远县的瘦肉型猪、奶牛、波尔山羊、皖西大白鹅等优质高效畜禽品种。
5、创新机制,为综合治理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各地通过承包、租赁和拍卖使用经营权等方式,创新综合治理开发的机制。一是积极探索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全面放开搞活山场、水面等非耕地资源的经营权。十年以来,治理区内“四荒”地租赁、拍卖面积已达5万多亩。二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大力推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十年中共租、包、卖小型水利工程1000多处、小型林地6万多亩。同时,对新挖的塘坝也实行了招标制,把挖塘与发展塘口经济结合起来。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把引资与引智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分水岭地区的综合治理开发。
6.加大投入,增强综合治理开发的实力和后劲。一是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用足用活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等政策,通过“一事一议”积极引导农民兴办集体公益性事业。十年来,分水岭地区29个乡镇累计投劳1550多万个,各级财政、乡村集体和广大农民群众投资用于治理开发的资金总额已突破1亿元。二是积极争取上级的以奖代补资金。十年来,共争取到省里财政贴息贷款近3000多万元,财政无偿扶持资金8000多万元。同时,还争取中央和各级其他支农项目资金1亿多元。三是省、市两级共投入帮扶资金1000多万元,其中省直帮扶资金800多万元和大量的物资,市直帮扶资金200多万元。四是通过创新开发机制,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引进各类资金近2亿元,为加快分水岭治理开发奠定了基础。
2、突出“把水留住”,坚持不懈地继续抓好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江淮分水岭地区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缺水易旱,治水是个“纲”,纲举目张。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讲求实效,做到宜挖塘的地方挖当家塘,宜打井的地方打井,能拦河筑坝的地方筑坝,能拦山建库的地方建小水库,能引水的地方兴建引水工程,实行蓄、引、拦、提相结合。首先是人畜饮水工程,补缺补差,完善提高,彻底解决这一地区人民的饮水困难问题,重点是放在集中供水和安全饮水上,使广大的分水岭地区农民饮用上安全放心的水。其次是水利工程建设,重点是固堤、筑坝、清淤。同时,要从根本上改变江淮分水岭地区缺水易旱的面貌,必须在配合国家重点建设一批牵涉面广、工程效益较好的骨干水利工程的基础上,仍然要合理规划,分步实施,重点进行小Ⅱ型以下的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和修缮一些水利配套工程以及小型电灌站,清淤修渠,对有条件的地方新建拦河坝,新挖或修缮大、中塘等,尽量做到“把水留住”。
3、培育主导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分水岭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是基础,养殖业是出路,做强种植业,做大畜牧业,发展蔬菜、苗木花卉等新型产业,推动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畜牧业,重点发展生猪、家禽和波杂山羊,推广种草养殖,培育养殖大户,发展规模养殖。同时,抓好滁菊、茶叶等特色产品生产,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势突出,形成板块,龙头带动,产业化经营”的原则,按照“区域化、集约化、优质化和外向型”的发展思路,运用“一个产业一个发展思路,选择一批龙头企业,推广一套实用技术,制定一套扶持措施”的方式,突出区域特色,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抓好“五大”主导产业,即种植业、畜牧业、蔬菜业、林果业、饲料业。集中力量率先建设好“九大”基地:即在淮河流域建立优质麦和在长江流域建立优质油基地;在分水岭岭脊两侧建立优质花生、山芋和优质杂粮基地;以南谯和全椒等山区为重点建立滁菊生产基地;以来安、南谯、全椒山区为重点建立优质无公害茶叶基地;以交通便捷、立地条件较好的乡镇为重点建立无公害优质瓜果蔬菜基地;以定远和全椒等地养猪场为龙头建立三元杂交猪基地;以分水岭岭脊山区为重点建立用材林、经果林和苗木花卉基地;以来安县杨郢、明光市自来桥、石坝和全椒县西王等地为中心建立牛、羊养殖基地;以明光市三界、管店等地为中心建立甜叶菊基地。以发展主导产业为重点,带动基地建设,推动全市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并逐步形成优势区域经济板块。
4、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结合我市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特点,扎实推进岭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努力,使治理区内的农村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使广大农民生活有明显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
5、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一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展“订单农业”,走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按照“一个龙头、一个产业、一个协会、一片基地”的模式,抓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优势农产品的发展壮大。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促进优势农产品转化增值。同时,扶持养殖大户,带动畜牧业发展。二是积极培育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按照“政府支持、农民自愿、市场运作、多元发展、逐步推进”的要求,组建各主导产业、特色产品行业协会,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培育农民经纪人和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鼓励和引导农民经纪人和农村致富带头人领办、创办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走联合壮大之路。
6、坚持机制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活力在于机制,出路在于创新。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要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机制创新,通过承包经营权有偿转让,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彻底放开山场、水面的经营权,优化环境,千方百计开展招商引资,大力鼓励和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加大资金输入,盘活存量资源。对塘、坝、库、井、站等小型水利工程以招标拍卖使用权的方式,吸引个人、大户、联户以及企业的投资,以承包、联合承包、股份制经营等办法,把库塘的治理与水面养殖结合起来,延伸开发链条,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7、加大帮扶力度,继续抓好联络帮扶工作。联络帮扶工作是省委、省政府对加快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的又一个重大战略决策。自从实行联络帮扶以来,初步取得了农民得实惠、干部受锻炼的良好效果。但是,由于自然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相对滞后。为了使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尽快得到改善和农村经济的尽快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继续开展联络帮扶工作十分必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帮助分水岭地区社会经济建设,进一步加快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的步伐。
第二篇:市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十年概况
1997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开发的重大决策,并掀起了以“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结构调优,把路修通”四大工程为重点的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的热潮。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岭区广大干群不懈努力,我市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初见成效
2、“把树种上”工程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十年来,我市分水岭地区29个省级重点乡镇共完成“绿色长廊”线路和林带建设2050公里、村庄集镇绿化3468亩,低产林改造3.5万亩,小流域和荒山荒坡治理28万亩,新造经果林8.5万亩,发展生态林5000多亩,退耕还林3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2.7﹪。
7、基础产业快速发展。通讯迅速发展,村镇通话率由40%提高到90%以上,移动信号覆盖全境,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2%。农村电网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实现了同网同价。公路交通已形成网络,覆盖全部乡镇和95%的行政村。
8、促进了岭区社会政治和谐稳定。开展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以来,不少地方把治水治旱与村庄道路建设结合起来,把植树造林与美化集镇和村庄环境结合起来,促进了村容村貌的变化。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在治理开发中为群众办了许多实事,特别是挖塘、打井和修路,初步解决了该地区农民生产和生活用水困难,缓解了农民行路难的问题。通过十年的艰苦治理,岭区民生状况显著改善,岭区群众由衷感激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决策,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增进了岭区社会政治和谐稳定。
二、XX市江准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主要措施
1.领导重视,把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摆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江淮分水岭地区是全市自然条件最差、基础设施最落后、农民收入最低的地区。搞好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综合治理开发,对于解决缺水易旱地区贫困农户增收问题、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健全领导机构,制定开发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市财政每年还安排近百万元的配套资金支持综合治理开发。市委常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高规格的综合治理开发工作会议,并多次召开联络帮扶工作会议,先后下发了《关于坚持和完善江淮分岭综合治理开发联络帮扶助工作的通知》和《XX市江淮分水岭项目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市几个班子主要领导和分管理领导都亲自联系一个乡镇,把综合治理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各级帮扶单位和各县、市、区都十分重视综合治理开发工作,千方百计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向纵深发展。
2.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按照省里提出的“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路修通,把结构调优,促进农民增收”的总体思路,结合本地实际,各重点乡镇都制订了治理开发规划,并在规划中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统一布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实施,结合新农村建设,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生产发展和村庄整治统一规划。二是坚持以项目带动,并实行项目工程招标制、法人制、合同制和监理制,严格考评验收,实行奖惩制度。三是坚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兼顾,集约经营和规模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突出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步伐,不断改善区域内的生态环境。3.突出重点,全面开展综合治理开发。一是以“挖塘、筑坝、打井”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注重实效”的原则,大力开展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努力“把水留住”,增加蓄水量,改善水利条件。实践证明,水利工程建设在这几年的抗旱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不搞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那么这一地区的灾情将会更加严重。现在,不少地方出现了“大旱无大灾、灾年保收成”的喜人现象,部分地方往年的“绝收田”变成了丰收田、增产田和调整结构的示范田。在2000年夏季干旱期间,定远县郭集乡五杨村新挖三口塘,救活了四组人,保收千亩农田。同时,加大民生工程建设,解决了大量的农民饮水困难问题。凤阳县总铺镇马庙村前马组的农民祖祖辈辈都是到很远的地方挑土井水吃,2000年挖了一口深井,解决了200多人吃水困难,当地农民感动的在井边写了一幅对联“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全靠共产党”。二是结合退耕还林,以基地造林、绿色长廊建设、生态林建设等为重点,全面开展植树造林。各地普遍推行“林随田走,谁种谁有”的政策,按照“谁经营、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建立造林、护林责任制。明光市三界镇在羊尖山和炮台山开发了3000多亩经果林;凤阳县武店镇王平国开发荒山5000多亩,育苗1000多亩,创办私营林场和苗圃场,被国家林业总局授予“全国林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来安县舜山乡林桥村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并带动周边村组的农户发展苗木生产,规模达10000多亩。三是结合“村村通”工程建设,积极开展乡村、村组道路建设,努力改变分水岭地区交通状况差的局面,逐步解决农民的行路难问题。
5、创新机制,为综合治理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各地通过承包、租赁和拍卖使用经营权等方式,创新综合治理开发的机制。一是积极探索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全面放开搞活山场、水面等非耕地资源的经营权。十年以来,治理区内“四荒”地租赁、拍卖面积已达5万多亩。二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大力推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十年中共租、包、卖小型水利工程1000多处、小型林地6万多亩。同时,对新挖的塘坝也实行了招标制,把挖塘与发展塘口经济结合起来。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把引资与引智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分水岭地区的综合治理开发。
7、加强项目管理,不断提高综合治理开发的水平。十年来,始终以项目促发展。按照项目管理程序和有关规定,主要是对省里批复项目的立项、实施、反馈、检查、验收等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调控,并实行了项目法人制、招标制、合同制和监理制等,严把项目的立项关、设计关、施工关和验收关,逐步由过去的粗放管理、定性管理,向系统管理、定量管理转变。各地还按照年初的规划和省里的批复,认真组织好项目的实施,保质保量完成项目的建设任务。同时,对所有项目方面的材料都能做到分类归档,装订成册;对所有项目资金都实行了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基本做到了资金与项目、资金与工程进度、资金与工程质量挂钩,保证了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
8.坚持联络帮扶,带动综合治理开发的整体推进。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市委、市政府认真抓好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联络帮扶工作,先后四批从市直60多个单位中选派驻乡镇联络员,配合省直单位的驻乡镇联络员共同抓好联络帮扶工作,并出人、出钱、出力,为江淮分水岭地区办实事、办好事。几年里,仅市直帮扶人员和帮扶单位就拿出200多万元的帮扶资金,帮助乡镇挖塘200多口,新建小Ⅱ型水库1座,打井100多眼,修建电站6座,整修乡村道路100多公里,新开发经果林354公顷(5310亩),建立良种羊繁殖场1个,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称赞。市规划局派驻凤阳县原黄泥铺镇联络员谢立新,帮助该镇协调资金4万元,作为修路和挖塘的奖补资金。XX市政协原副主席杨守谟负责联系明光市原嘉山集乡,积极为该乡筹措40多万元的资金,帮助新建了一个金马沟小型水库,确保了下游三个村1000多亩农田的旱涝保收,解决了当地政府30多年来一直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江淮分水岭地区通过十年的治理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水利设施不配套,抗灾能力弱。现有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大部分是60-70年代兴建的,标准低、质量差,且年久失修,机械设备老化,带病运行,效益萎缩。塘坝工程规模较小,因地形地势等原因分布不均,蓄水、供水能力差,尤其是大灾之年,农业生产损失严重。同时,少数新建的水利工程因投入不足等问题标准质量不高,不能完全发挥效益。
2、交通条件较为落后。尽管近几年来国家开始“村村通”建设,但由于江淮分水岭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增加了修建乡村道路的难度,沙石路面使用寿命较低,尤其是村与村、村与组、组与组之间的道路缺乏维护,路损严重,严重影响通行。
3、农村产业层次低。我市江淮分水岭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一产比重偏大,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生产依然处于低层次发展水平,主导产品优势不强,科技含量不高,缺少市场竞争力。城镇化水平较低,在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构成中,农林牧渔业生产的收入占总收入的80%,农民增收缺少新的增长点。
4、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由于缺少上规模、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市场和龙头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农民生产风险大,难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5、投入不足。十年来,江淮分水岭地区六县市区,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较慢,地方无财力支持分水岭地区的经济建设。上级支持的项目资金总量不多,难以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有个别地方仍有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的现象,没有充分发挥项目效益。
6、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整个农村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处于瘫痪状态,原有的基层农技服务单位和技术人员的职能作用难于发挥,新的服务体系又未能及时建立,出现了断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亟待进一步提高。
四、下一步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意见
围绕上述目标,在下一步治理开发中,我们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是:坚持以“四大”工程为抓手,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分水岭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综合治理开发的决心和信心。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可以说,没有分水岭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没有分水岭地区的和谐农村就没有全市的和谐社会。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既要组织打好攻坚战,又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一任接着一任干,打好持久战。加强领导,加大投资,要把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摆上“十一五”和今后十年农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位置,克服消极畏难情绪,振奋精神,坚定信心,积极组织发动群众,充分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再苦干实干10到15年,基本实现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路修通,把结构调优,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新农村方面迈出重要步伐。同时,通过“一事一议”,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兴办集体公益性事业,依靠自身的力量和智慧,逐步改变分水岭地区的落后面貌。
2、突出“把水留住”,坚持不懈地继续抓好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江淮分水岭地区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缺水易旱,治水是个“纲”,纲举目张。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讲求实效,做到宜挖塘的地方挖当家塘,宜打井的地方打井,能拦河筑坝的地方筑坝,能拦山建库的地方建小水库,能引水的地方兴建引水工程,实行蓄、引、拦、提相结合。首先是人畜饮水工程,补缺补差,完善提高,彻底解决这一地区人民的饮水困难问题,重点是放在集中供水和安全饮水上,使广大的分水岭地区农民饮用上安全放心的水。其次是水利工程建设,重点是固堤、筑坝、清淤。同时,要从根本上改变江淮分水岭地区缺水易旱的面貌,必须在配合国家重点建设一批牵涉面广、工程效益较好的骨干水利工程的基础上,仍然要合理规划,分步实施,重点进行小Ⅱ型以下的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和修缮一些水利配套工程以及小型电灌站,清淤修渠,对有条件的地方新建拦河坝,新挖或修缮大、中塘等,尽量做到“把水留住”。
3、培育主导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分水岭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是基础,养殖业是出路,做强种植业,做大畜牧业,发展蔬菜、苗木花卉等新型产业,推动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畜牧业,重点发展生猪、家禽和波杂山羊,推广种草养殖,培育养殖大户,发展规模养殖。同时,抓好滁菊、茶叶等特色产品生产,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势突出,形成板块,龙头带动,产业化经营”的原则,按照“区域化、集约化、优质化和外向型”的发展思路,运用“一个产业一个发展思路,选择一批龙头企业,推广一套实用技术,制定一套扶持措施”的方式,突出区域特色,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抓好“五大”主导产业,即种植业、畜牧业、蔬菜业、林果业、饲料业。集中力量率先建设好“九大”基地:即在淮河流域建立优质麦和在长江流域建立优质油基地;在分水岭岭脊两侧建立优质花生、山芋和优质杂粮基地;以南谯和全椒等山区为重点建立滁菊生产基地;以来安、南谯、全椒山区为重点建立优质无公害茶叶基地;以交通便捷、立地条件较好的乡镇为重点建立无公害优质瓜果蔬菜基地;以定远和全椒等地养猪场为龙头建立三元杂交猪基地;以分水岭岭脊山区为重点建立用材林、经果林和苗木花卉基地;以来安县杨郢、明光市自来桥、石坝和全椒县西王等地为中心建立牛、羊养殖基地;以明光市三界、管店等地为中心建立甜叶菊基地。以发展主导产业为重点,带动基地建设,推动全市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并逐步形成优势区域经济板块。
4、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结合我市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特点,扎实推进岭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努力,使治理区内的农村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使广大农民生活有明显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
5、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一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展“订单农业”,走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按照“一个龙头、一个产业、一个协会、一片基地”的模式,抓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优势农产品的发展壮大。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促进优势农产品转化增值。同时,扶持养殖大户,带动畜牧业发展。二是积极培育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按照“政府支持、农民自愿、市场运作、多元发展、逐步推进”的要求,组建各主导产业、特色产品行业协会,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培育农民经纪人和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鼓励和引导农民经纪人和农村致富带头人领办、创办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走联合壮大之路。
6、坚持机制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活力在于机制,出路在于创新。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要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机制创新,通过承包经营权有偿转让,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彻底放开山场、水面的经营权,优化环境,千方百计开展招商引资,大力鼓励和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加大资金输入,盘活存量资源。对塘、坝、库、井、站等小型水利工程以招标拍卖使用权的方式,吸引个人、大户、联户以及企业的投资,以承包、联合承包、股份制经营等办法,把库塘的治理与水面养殖结合起来,延伸开发链条,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7、加大帮扶力度,继续抓好联络帮扶工作。联络帮扶工作是省委、省政府对加快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的又一个重大战略决策。自从实行联络帮扶以来,初步取得了农民得实惠、干部受锻炼的良好效果。但是,由于自然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相对滞后。为了使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尽快得到改善和农村经济的尽快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继续开展联络帮扶工作十分必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帮助分水岭地区社会经济建设,进一步加快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的步伐。>>>>市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十年概况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三篇:关于2011申报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项目报告
甸政(2011)36号
关于2011申报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项目
报 告
寿县江淮分水岭办公室:
小甸镇2011申报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项目是:
1、塘坝工程大塘2口,中塘4口,申报省级资金8万元;
2、饮水工程深井1眼,申报省级资金1.5万元;
3、重点示范项目,丰收大棚蔬菜种植,申报省级资金70万元;
4、寿县金田野综合养殖场,申报省级资金15万元;
5、杨湾皖西白鹅养殖基地,申报省级资金40万元;
6、林下草地放养地方鸡示范基地,申报省级资金15万元。今年,我镇申报项目6个,申报省级资金150万元。妥否,请县分水岭办公室核批。
特此报告!
寿县小甸镇人民政府
2011年5月18日
关于申报2011项目的公告
我镇2011江淮分水岭项目,经镇党委政府研究,拟报县江淮分水岭办公室公示如下:
1、小甸丰收蔬菜专业合作社,申报大棚蔬菜种植,地点是马集村。
2、寿县金田野养殖专业合作社,申报综合养殖业,地点邵店村。
3、寿县杨湾农民生态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申报皖西白鹅养殖示范基地,地点邵圩村。
4、安徽鑫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申报林下草地放养地方鸡示范基地,地点大井水库。
上述项目申报前,向全镇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的公告,公示期限为五月十二日至五月十八日。
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监督,监督电话:4770192
寿县小甸镇人民政府
2011年5月12日
第四篇:对我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的调研与思考
对我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的调研与思考
陈怀远
丁宏培
内容摘要: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都提出,要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省江淮分水岭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实施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本文通过对我省江淮分水岭地区近十年治理开发成就的总结及存在问题的认真分析,提出下一步治理开发思路和主要对策,为我省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生产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建设等提出自己浅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江淮分水岭
综合治理开发
调研与思考
江淮分水岭,又称江淮丘陵,为秦岭、大别山向东延伸部分,是长江与淮河的分界线。分水岭处于安徽省中部,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海拔在100--300米之间,包括霍邱、寿县、肥东、肥西、长丰、明光、定远、凤阳、天长、全椒、来安等县,是古代吴楚相连之地。该地区易旱、缺水且土壤贫瘠。所以,长期以来,该地区农业生产基础相对薄弱,又频繁遭受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普遍落后,成为我省较为贫穷的地区。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尤其是回顾并客观分析十多年来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综合治理开发状况,对我们进一步理顺治理开发思路,促进该地区乃至全省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江淮分水岭地区自然条件状况分析
江淮分水岭地区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年均降水量在900~1 000mm之间,雨量相对充沛;但受冷暖空气频繁交汇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年内与年际变化很大;地下水埋藏深,储量少,仅在部分地区作为人畜饮水之源。区内地形顺大别山东麓延伸,西高东低,地势起优,地形破碎,低山残丘连绵,沟壑纵横,很多地区岩石裸露。沿分水岭岭脊一线及两侧,尽管降水总量尚丰,却因地势高亢、耕层浅、土壤板结、森林植被率低等原因,难以大量蓄用,停滞难,流失多。据测算,降水约有24%自然流失,且年平均蒸发量为1400-1600mm。所以,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水资源成为该区域的稀缺资源。岭区很多乡镇的水利渠坝工程,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建国后早期兴建的,配套不完善,渠道跑水、漏水严重,加之设备陈旧老化,大多数工程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岭区土壤以水稻土、黄褐土、黄棕壤土为主,通气、透气性差,下渗难,易龟裂。特殊的气候、地形和土壤条件,造成该区农作物易旱易渍,旱灾影响尤为突出。所以,很多岭区有“三天无雨小旱、七天无雨中旱、十天无雨大旱”的说法。建国50多年来,干旱年份32年,约2年一遇,其中大旱年份9年,约5年一遇。一旦遇大旱,小水库、塘坝和水井干涸,不但农作物因灾减产,而且人畜饮用水也发生困难。
二、我省江淮分水岭地区治理开发成效及存在问题
(一)治理开发成效 1997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的意见》及《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规划纲要》两个纲领性文件,自上而下成立了专门组织管理机构,划拨了专项资金,建立了省直各单位与重点乡镇“一对一”的帮扶联络制度,颁发了一系列实施项目管理、工程验收、考核、核查的规范性文件。省里还专门成立了领导机构,由省委、省政府领导带队,多次进行专题调研,针对岭区易旱贫瘠、缺水少绿、农业种植单一等特点,十多年来,坚持“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路修通、把结构调优”的总体思路,突出“以人为本”,按照“民建、民管、民享”的原则,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最关键、群众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大力实施“四把工程”,着力改善区域水利、生态、交通等条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进程,综合治理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分水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
1.全力实施“把水留住”工程,区域水利条件明显改善。江淮分水岭地区地形复杂,水资源条件差、差异大,综合治理开发工作以治水为重点,库、塘、坝、井并举,坚持“留天水、拦雨水、抽井水、省用水”,努力实现“把水留住”,取得明显成果。截至2006年底,塘坝工程共新挖和修整库、塘11563口,新增蓄水能力3.9亿方,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76万亩。首批省级重点治理乡镇实现了“一村一口大塘,一组一口中塘”的目标;饮水工程共修建砖石井2132眼,建设小型集中供水工程132处,解决饮水困难人口30万。这些年来,治理区建设了淠史杭灌区和泗马山灌区续建配套、淮河上中流干流整治、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大房郢水库、提水泵站建设等一批重点水利设施项目,总投资达16.2亿元,明显改善了治理区农业生产条件。
2.大力开展“把树种上”工程,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施综合治理开发以来,分水岭地区积极拓展林业发展思路,不断加大林业投入,重点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政策机遇,基地造林、绿色长廊建设、村庄集镇绿化、农田林网建设全面推进,“把树种上”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06年,治理区森林面积达474万亩,新增森林面积29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6年的15.4%提高到2006年的20%。目前,分水岭地区以绿色长廊为骨架,以城镇村庄为实体的“点、线(带)、面”融为一体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已初步建成。
3.合力启动“把路修通”工程,区域交通设施落后状况明显改观。“行路难”一直是制约分水岭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分水岭地区抓住国家加大乡村公路建设投入力度的契机,结合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资金和国债资金等投入,精心组织,科学施工,集中力量实施“把路修通”工程。十多年来,新修改建县乡村公路2359公里,村村、村组砂石路10638公里。截止2006年底,省级重点治理乡镇行政村通车率达98.7%,比1997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4.强力推进“把结构调优”工程,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十多年来,分水岭地区因地制宜,努力变对抗性农业为适应性农业,种植业实行“四压四扩”(即压水扩旱、压低扩高、压劣扩优、压粮扩经),大力发展旱作农业、高效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积极调优、调特、调强农业结构。重点建设了棚室蔬菜、江淮草莓、畜禽生产、双低油菜、低油花生等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2006年,治理区棚室蔬菜生产面积达120万亩,实现产值60多亿元。长丰草莓生产面积达4.5万亩,实现产值3.4亿元,实现每农人均增收2500元。合肥龙虾、肥西苗木、滁州贡菊、皖西白鹅、六安瓜片等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6年,合肥龙虾养殖已发展到5万亩、生产龙虾2.4万吨,龙虾产业产值(含餐饮)达8.1亿元;肥西苗木已发展到15万亩,年产值达4.5亿元。治理区的粮经作物比由1996年的71.3:28.7调整到2006年的59.8:40.2;农林牧渔业产值比由1996年的62.6:3:25.4:9调整到2006年的52.9:4.8:30.4:11.9。2006年,治理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25元,比综合治理开发前增加了1197元,增速高于全省3.5个百分点。
(二)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存在的问题
十多年来岭区的治理开发成效十分显著,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抵御干旱能力仍很弱。分水岭地区受制于干旱的局面是长期性的。岭区现有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大部分兴建于20世纪60~70年代,标准低、质量差,年久失修,相关水利配套设施不完善,渠道跑水、漏水严重。岭区的塘坝工程规模较小,受特殊地势的影响,分布不均;受水土流失影响,容易形成碟子塘,蓄水、供水能力差,尤其是大灾之年,农业生产损失严重。
2、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江淮分水岭地区长期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处于较低层次,优质高效农业发展不足。结构调整多数局限于农业内部的小调整,规模、层次较低。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尚未形成链条较长的特色主导产业。
3、生态脆弱、环保意识差,农村环境问题比较突出。2006年江淮分水岭地区森林覆盖率比全省低6个百分点,岗地和山地多为荒山秃岭,平原地带无成片林,植被少,蓄水保水能力差。江淮分水岭地区农药、地膜、畜禽粪便的污染不断扩大,乡镇工业排污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4、知识型人才外流,一线劳动力素质不高。由于地理、历史原因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水岭地区大多数素质较高的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留守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能力差,严重制约了科学种田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5、财政资金投入偏少,治理开发力度不够。目前,省财政每年安排用于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的资金占财政支农资金不到1%。而治理面涉及区域内100多个乡镇,治理内容涉及水利、交通、生态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分摊到每个支持项目的资金十分有限,治理开发难以持续到位,严重影响项目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进一步加强岭区综合治理开发的主要对策
从以上分析看,进一步巩固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成果的任务仍很艰巨,如何解决好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是我们把岭区综合治理开发工作做好做实地关键。为此,必须围绕岭区生产发展、生活 改善、生态文明等方面,组织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的重大工程。必须依托这些年“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路修通、把结构调优”的成果,扎实抓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文明工程建设。“三生工程”是“四把工程”的自然继承和合理延伸,同时也是“四把工程”的内涵深化和科学发展,既是江淮分水岭地区发展的现实需要,也体现了综合治理开发工作的与时俱进。
(一)生产发展工程
1、农田基本建设。缺水易旱是制约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发展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的根本措施。江淮分水岭地区水利建设宜实行兴利与除害、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的办法,积极争取建设区域重大水利工程,继续加快淠史杭、驷马山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步伐,分期分批实施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稳定耕地面积,提高农田标准,是确保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根据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整治水林田路村,加快推进土地复垦,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农村宅基地整理。
(1)全面提高塘坝蓄水能力。坚持库、塘、坝、井并举,小塘扩大,浅塘加深,低塘改高,提高塘坝建设标准,建设一批高标准塘坝,巩固塘坝建设成果,保证塘坝使用效率。
(2)重点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电灌站、泵站、机房,改造一批年久失修小型水利设施。修建、硬化沟渠,健全农田渠系,提高灌溉利用率。
(3)注重推广节约用水技术。全面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积极实施节水改造工程,提倡沟灌、管灌、喷灌、滴灌相结合,发展暗管输水,继续推广地膜(秸秆)覆盖技术,应用按需用水技术。积极利用高科技缓解缺水矛盾,合理开展人工增雨作业,调节降雨时空分布,形成地面蓄水、地下掘水、空中增雨的立体利用水资源格局。
(4)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充分利用国家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分水岭治理开发等项目资金,集中开片地整理基本农田,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农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规划建设一批江淮分水岭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中低产田改造进程。
2、特色农业建设。转变农业种养模式和农业增长方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1)巩固优质粮油基地。结合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小麦高产攻关行动,建设一批区域优势粮油基地,切实抓好优质粮油生产,巩固粮油主产区地位,确保粮食安全。一是优质弱筋小麦基地。主要在寿县、舒城、裕安、长丰、来安、定远、凤阳、明光等县(市、区),大力推广优质弱筋小麦品种和保优节本栽培技术,提高专用小麦品质。二是优质水稻生产基地。肥西、肥东、长丰、舒城、金安、裕安、寿县、居巢、全椒、来安、明光等县(市、区),结合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稳定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优化品质,创立品牌,提高效益,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水稻产业。三是“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在裕安、寿县、舒城、肥东、肥西、来安、定远、南谯、来安、全椒等县(区),大力推广高含油“双低”油菜品种和适用栽培技术。四是低油花生生产基地。在定远、凤阳、明光、来安、全椒、肥东等县(市、区),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发展低油花生,增加出口创汇。
(2)建设特色农业基地。根据国家和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建设一批省级以上优势特色种植业基地。一是棚室蔬菜生产基地。重点是肥东、岳西、肥西、来安、居巢、凤阳、金安、裕安、寿县、长丰、南谯、舒城等省城及地市周边县(市、区)。二是苗木花卉生产基地。主要是肥西、来安、南谯、霍山、岳西、舒城、金安、裕安、潜山等县(市、区)。三是有机茶生产基地。主要是霍山、岳西、金安、裕安、潜山、舒城等县(区)。四是蚕桑生产基地。主要是霍山、岳西、金安、裕安、潜山、肥西等县(区)。五是果品生产基地。主要是长丰县和肥东、肥西、金安等县(区)发展草莓产业基地;金安、裕安、寿县、舒城、南谯、凤阳等县(区)发展桃、李、板栗、葡萄等果业基地;肥西、肥东、南谯、金安、裕安等县(区)发展西瓜种植;岳西县发展猕猴桃。六是其它特色种植业基地。南谯区和定远、全椒等县发展滁菊基地;明光发展甜叶菊基地;潜山、肥东等县发展瓜蒌籽生产基地;霍山县发展百合种植等。
(3)发展优势养殖基地。充分利用江淮分水岭地区发展养殖业的有利条件,重点建设优势养殖业主产区,继续发展当家塘综合养殖、林下综合养殖。一是奶牛优势养殖区。重点在金安、裕安、肥东、长丰、大通、全椒等县(区)。二是皖西白鹅优势养殖区。重点在已具养殖规模的金安、裕安、寿县、长丰 等县(区)。三是三元杂交猪优势养殖区。重点在定远、凤阳、肥东、寿县、长丰、肥西、全椒等县(区)。四是肉鸡优势养殖区。重点在肥西、寿县、长丰、田家庵、金安、裕安等县(区)。五是龙虾养殖区。在肥东、肥西、长丰、寿县等县发展龙虾养殖,建设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区域龙虾经济产业辐射圈”。
(4)积极建设一批观光农业园。精心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园、生态家园。坚持集农业展示、农作体验、旅游休闲于一体,促进农业生产与农业观光互动发展。一是结合城郊型农业、苗木花卉基地、新农村示范村镇建设、重要风景名胜区,长丰、肥东、肥西等县宜立足城市市民休闲需要,重点建设肥西三岗、肥东白马山、古城林场、紫蓬大道、陶楼新丰村等观光农园。二是结合红色旅游、山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大型水利设施观光,六安市江淮分水岭治理区重点建设毛坦厂观光农园、分路观光农园、汪家行农业生态园、苏埠华润观光农园。三是结合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滁州市江淮分水岭治理区宜以服务南京都市圈为目标,加快滁州观光农业发展步伐,重点建设小岗村观光农园、大柳羊场休闲农业园、凤阳生态循环园、施集观光农园。四是结合环巢湖旅游开发,居巢区发展特色景观滨湖长廊,建设四顶山农业观光园、黄麓观光农业园、中垾农家乐园、沿湖湿地公园等精品农园。五是岳西、潜山等县宜利用天柱山、司空山等旅游品牌,积极建设大别山植物园(潜山县彭河乡板仓村板仓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天柱山农业生态观光园、小徽州生态农业观光园、中药材示范园、“喜洋洋”生态农庄。
(二)生活改善工程
1、农村饮水工程。基本解决区域饮水困难,巩固饮水解困工程成果,确保江淮分水岭地区农村群众饮水安全。
(1)巩固饮水解困工程成果。岭脊丘岗地区继续通过修建饮水井、饮水专用塘解决饮水困难,确保一般干旱年份不发生人畜饮水困难。
(2)建设一批集中供水工程。科学设计、精心建设一批技术先进、形式多种的适用集中供水工程,提高地下水饮用比重和集中供水比重,加强饮水检测工作,解决江淮分水岭地区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3)加强农村饮水工程管理。建立权责明确的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实行市场化运作,确保农村饮水工程良性运行,持久发挥功用。有条件的地方,可组建用水协会,建全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
2、农村道路建设。统筹规划、积极推进江淮分水岭地区交通设施建设步伐。构建覆盖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快速公路网络,以全省高速公路网为骨干,区域内国、省道和重要县道达到二级或二级以上公路标准,乡道达到三级或三级以上公路标准,实现“乡镇一小时上高速”。提高农村道路等级,建立完善的农村道路网络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1)加快村村通公路建设步伐。抓住国家、省、市加大农村道路建设机遇,加快村村通道路建设,扩大农村公路网规模,实现区域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促进公交向乡村延伸。
(2)重点建设村组路和机耕路。结合新农村建设“村村通”工程,重点扶持岭区内村组道路和机耕路建设,改善农业生产运输条件。加快村庄内部道路整治,实施村庄道路“硬化工程”。
3、推广农村新能源。加快调整农村能源结构,着力提高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比重。
(1)推广沼气。加快农村户用沼气普及工程建设,积极改圈、改厕、改厨,变“农村三废”(秸秆、粪便、垃圾)为“农村三料”(燃料、饲料、肥料)。
(2)利用太阳能。积极推广玻璃、薄膜等材料,扶持建设钢架大棚和太阳能日光温室,发展反季节生产。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建设惠及岭区群众的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示范工程。积极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建设一批太阳能路灯、家庭照明灯、太阳能水泵、中小型太阳能电站等示范工程。
(3)发展生物质能和风能。积极推进秸秆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利用江淮分水岭适宜地形,建设一批风力发电示范工程。
(三)生态文明工程
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试点,加强乡镇和村庄规划,改善农村环境和村容村貌,努力使农村环境质量逐步提升。
1、控制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化肥、农药污染。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限制氮、磷严重超标地区的氮肥、磷肥施用,发展生态安全农业。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鼓励支持集约生态化的养殖模式,推广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处理粪便和垃圾,确保养殖废物达标排放。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利用 秸秆发展种养业,努力减少秸秆焚烧污染。
2、建设林业生态体系。结合安徽林业“百千万”增绿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江淮分水岭地区生态治理工程,切实做好“把树种上”,建设生态良好的绿色江淮分水岭。
(1)建设生态林体系。针对不同立地条件,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优化树种结构。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的山场以及河流源头和库塘周围,大力建设成片生态林,积极发展绿色长廊、农田林网和城镇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建立高效生态防护体系。
(2)积极发展林产业。建设用材林基地,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人造板制造加工业及松香等林产化工业;以板栗、茶桑、木本中药材等经济林和石榴、桃、杏、柿等特色水果为主,连片发展、集约经营经果林60万亩,推动相关加工业发展;做好村庄规划编制,优化农舍布局,推行畜禽养殖小区化,实行农村垃圾集中堆放、定时清运,完善村庄排水系统,做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建设一批江淮分水岭地区示范生态村。
四、继续做好治理开发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的投入机制,加大开发投入力度
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开发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多年来省领导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强力推进。为此,各参与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的支持力度,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的投入机制。结合江淮分水岭地区实际,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支持与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大省财政专项扶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力度和县、市级相应配套财政支持。同时,省直部门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应对江淮分水岭地区给予倾斜扶持,各级党委政府要广开筹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综合治理开发。
(二)坚持机制创新,加快综合治理开发步伐
推进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活力在于机制,出路在于创新。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遵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机制创新,通过农地承包经营权有偿转让,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放开山场、水面的经营权,优化环境,千方百计开展招商引资,大力鼓励和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加大资金输入,盘活存量资源。对塘、坝、库、井、站等小型水利工程以招标拍卖使用权的方式,吸引个人、大户、联户以及企业的投资,以承包、联合承包、股份制经营等办法,把库塘的治理与水面养殖结合起来,延伸开发链条,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督促检查,严把质量关,努力把综合治理开发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各级各部门要严格加强分水岭专项资金管理,规范项目运作方式,推行公示制、审计制、招投标制。在治理开发的工程建设中,要进一步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确保建一处成一处,发挥一处效益。要进一步加大检查督促力度,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切实把好工程质量关,坚持奖惩,优胜劣汰。千方百计把好事办好、办实,真正做到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
第五篇:市经贸委关于综合治理工作情况汇报
市经贸委综合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市综治委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几年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确关系,始终把维护企业和社会的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把综治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和大事来抓,坚持“属地管理”,坚持“群防群治”,坚持“以人为本”,并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强化了责任意识,形成了各单位综治工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了综治工作的各项防范措施落到实处,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健康、快速、稳步的发展。
一、组织网络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
经贸委是市政府管理国民经济宏观调控部门,全口现有主管局、协会17个,大中型企业8个共有职工5万人,为了做好全口的综合治理工作。
(一)成立了各项规章制度,组织网络健全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组长由主任、党组书记担任,副组长由两名副主任担任,成员由口属主管局及直属企事业单位一把手担任。办公室设在经贸委办公室,并确定办公室主任为联络员。口属各主管局及直属企事业单位也相应成立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明确一把手负责制,并向下属单位延伸,形成了经贸委口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网络。
(二)经贸委机关和口属各单位都详细全面地制定了一整套治安管理措施,如《内部治安管理责任书实施办法》、《门卫制度》、《值班制度》、《消防管理制度》、《物业小区管理制度》、《临时工管理制度》、《保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小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等等。在很多单位都将制定的规章制度张贴上墙。此外,我们与各个主管局和8个大中型企业签订了责任状。要求综治工作必须列入各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与本单位的重要业务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与责任人的责、权、利、誉挂钩;由于从组织机构设置、岗位责任、生活区的管理办法、值班方面都制定了方案,并认真落实,因而几年来,经贸委机关干部及家属没有发生一起治安管理案件或刑事案件。
二、广泛开展法制宣传,严格依法行政
学法、懂法是做好综治工作的前提,为此,我们成立了经贸委系统“四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全国经贸系统法制宣传
生活始终作为“坚持执政为民”这个本质要求的高度来认识,作为解决基层矛盾和抓好源头治理的着力点,时刻心系广大职工群众的冷暖,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脚踏实地的把温暖送到家,把思想工作做到人。一是各级领导经常走厂串户,与困难职工促膝谈心,和他们交朋友,为他们排忧解难,尤其是帮助他们解决“两个确保”不到位和“三条保障线”不衔接的实际问题。二是生活上关心他们。滁州市副市长经贸委主任王图强同志曾多次带领经贸委领导组成慰问小分队,在节日期间分头对二纺机厂、铜矿、电视机厂等单位困难家庭12户进行走访慰问,每户送救济金300元,合计3600元。三是对破产企业的职工、离退休职工和下岗职工的困难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分析,制定了167名离退休职工和54户特困户职工的慰问计划,去年给离退休人员每人100元慰问金和一袋食品小包装,特困户每户200元的慰问金、200斤大米和一箱色拉油。两年来,慰问费共支出人民币19万元。
由于帮困工作从关心入手,从源头抓起,稳定了职工情绪,增进了与职工的感情。节日期间,没有发生一起群访事件。很多群众曾感动地说,还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啊!
五、认真落实政策,起到化解矛盾,积极做好部分企业军转干部稳定工作
企业军转干部稳定工作是全省、全市维稳工作的重点、热点、难点,也是我委重中之重的工作。经贸委口在企业工作的军转干部有333人(占全市市直企业军转干部的79.3%),其中下岗的有24人,工资不能按时发放的有49人(拖欠工资总额45.87万元,拖欠医疗费3.16万元),未参加养老保险的7人,符合条件未进入低保的有10人,军转干部家属下岗的有62人、待业有22人。为了做好他们的工作,我们在认真落实人发[2002]59号、82号和滁发[2002]19号、滁办发[2002]12号文件以及市委、市政府召开多次有关会议精神的同时,根据当时的特点,积极有效地采取了以下对策:
一是全面落实包保责任制。做好企业军转干部工作是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大事、急事、要事。为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着重强化责任主体和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对委党组成员所涉及的企业全面实行了包保责任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王图强主任负责全面工作,并重点负责电扇厂的包保责任制工作,刘道斌、陈建生、王森林三同志协助王图强主任工作;蔡永辉副主任负责二纺机包保责任制工作;刘道斌副主任重点负责原电视机厂包保责任制工作;吴韦人副主任负责扬子、原工业局直属企业包保责任制工作;李玉成组长负责电厂、铜矿包保责任制工作;陈建生调研员负责原机电局奋飞公司包保责任制工作;曹家富助调负责汇龙包保责任制工作。口属各单位也实行了一把手负责制,采取的方法有“一对一”、“多对一”。包保人随时掌握其人的思想动态和行踪,遇有新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是关心、爱护。在排查、摸底,掌握第一手资料后,将企业军转干部的家庭成员、经济收入、生活状况、身体状况、思想状况、存在的实际困难等要素一一记入个人档案。然后针对性的、有重点的主动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落实政策规定,解决实际困难。截止2003年7月底,通过市财政划拨16.08万元帮扶解困资金和借支8.09万元,合计24.17万元,优先解决了经贸委直属企业军转干部生活费和医疗费,具体解决拖欠工资17.31万元、医疗费3.16万元、帮扶资金3.70万元;优先安排他们的配偶和子女上岗就业;对欠交养老保险的军转干部按照先上车后买票的办法,优先解决养老保险问题。对还未解决医疗保险的个别企业,正在协同有关部门,按政策积极想办法处理。另外我们还利用“元旦”、“春节”、“五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节日登门慰问委直属企业特困军转干部,慰问金达4.6万元。
三是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委机关及口属单位负责同志,每人都定有包保对象。对包保对象采取的态度不是应付,而是多次主动上门进行说服、疏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企业军转干部们知道,党和政府是关心他们的,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和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暂时的,但困难只有通过改革、发展和艰苦创业、奋发进取,才能真正得到解决。并要求他们树立主人翁意识,从搞活国有企业和维护改革发展的高度,正确对待利益关系的调整。
为了预先防范和防止出现进京上访的事件,也防止出现“小事变大、大事变炸”的现象,委负责同志和一些部门领导多次赴北京、南京、合肥及滁州火车站耐心劝阻。由于我们超前掌握了大量信息,采取的措施得力有效,包保责任制和对对帮扶制度落实到位,解决困难方法得当,思想政治工作过细,从而化解了矛盾,有力地遏制了赴省进京上访,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
六、积极开展扶贫工作,重视包点村镇建设
扶贫工作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首要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道道德,党中央和各级领导十分重视扶贫,我委领导也非常关心扶贫工作。今年我委包点村镇是定远县的九梓乡和炉桥镇的范湾村。为做好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我委领导多次深入该村镇实地察看,多方面了解情况,给他们讲明政策,讲发展规划,讲农村美好的未来,以增添他们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例如九梓乡急需修公路、挖池塘,搞绿化,缺乏资金,我们就自筹资金,为他们解决3万元经费;炉桥镇范湾村(计划生育联系点)设立一所计划生育辅导站,没有房子,我们就为他们建了三间平房。由于我们设身处地的关心他们,他们也深深地感到党的关怀,同时也增添了热爱家园、治理家园、建设家园的激情,今年不仅农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而且治安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无一件违法刑事案件发生。
在今年我市大面积水灾情况下,我们也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心系灾区、情系灾民,曾多次给灾区捐款、捐物。经贸委共捐款16.554万元,捐衣被9893件,送方便面300箱,矿泉水3000瓶。有力地缓解了灾区的困难,维护了灾区的稳定。
七、成立单位,齐心协力
经贸委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由于充分发挥了各单位的职能作用,百川争流,齐抓共管,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取得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双丰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各种犯罪的势头被遏制,内部治安秩序良好,各成员单位的各种事件和案件逐年下降,初步统计,各种事件低于全市平均数。二年中,成员单位无一人违法犯罪的单位有市电业局、烟厂、技术监督局、粮食局等;
2、社会公德意识深入人心,各成员单位生活区清洁卫生,室内外窗明几净,居民生活环境、卫生条件大大改善,极大多数生产场所无油污、无杂物、无烟蒂、无痰迹。机关办公规范化,日常工作制度化,各种文明卫生标语醒目,窗口服务文明优质。在此项工作中做得出色的有经贸委、市供电局、商业协会、粮食局、交通局、市汽运总公司等单位。
3、安全防范设施规范化,技防、人防措施到位。各成员单位均建立健全治安防范体统和治安防范机制,在加强治安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实行办公区、物业小区目标管理,加固防盗门窗、防护墙等设施诸方面舍得资金投入。在强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部位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社会效果。
4、职工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职工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热爱学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已经形成,和睦友爱、助人为乐的道德风尚深入人心,做文明职工,创文明家庭已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
5、加大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四五”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各项措施。通过“四五”普法宣传,增强了广大干部和职工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依法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推进了企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强化了企业管理的法制进程,取得了良好效果。
八、正视当前存在问题,努力做好今后工作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企业仍然存在着关闭、破产、兼并、重组这个不可逾越的现实,工人下岗、企业拖欠工资,“两个确保”不到位、“三条保障线”不衔接,再就业困难等现象仍然存在,企业军转干部的实际困难难以解决。
由此可见,综治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对此,我们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积极探索,恪尽职守,把握重点,努力做好以下六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