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快递业调查报告
中国快递业的发展状况
一、前言:
做此项调查的目的:对中国的快递业有更多的了解
调查方法:网络搜索
调查时间:2011-5-7
调查小组成员:
二、报告正文
(一)、中国快递业总体发展趋势
1、以中国邮政为例探讨中国快递的发展趋势
随着邮政专营在中国速递领域被打破,国内相关部门也开始参与这一领域的竞争。大通、中铁外服等一批国内专业运输公司开始涉足国际快递,有些私人企业也开展国际速递业务。中国的国际速递市场正在形成一种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实际上,这中多元化竞争局面的出现,也反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的趋势,要求在各个领域打破垄断,引进竞争。可以看到世界邮政的发展愈来愈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一方面,国家邮政的垄断地位逐步削弱,邮政正在由“一个国家一个邮政”的传统局面向国家邮政与私营跨国公司相互渗透、相互竞争的多元化局面转变;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跨国经营已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发达国家,在本国市场基本饱和之后,纷纷把目光转向海外,中国当然是其必然要争夺的市场之一。跨国公司在中国速递市场的竞争战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网络建设、价格战略和服务质量竞争。
(1)、网络建设
国际速递公司跻身中国市场,其优势首先在于有自己控制的全球网络、先进的全球通讯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中国国内的网络是他们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因此,从进入中国市场到今天,国际速递公司一直致力于在中国的网络建设。在中国速递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他们首先选择与中外运集团合资的形式,利用中外运的国内网络,加上自身的优势资源与中国 EMS展开竞争。其次,作为国际速递业务,他们把市场定位在业务量最为密集的地区,即外商集中的沿海和中心城市,从而提高了业务收益率,避免了不必要的损耗和成本。此外,利用其在全球范围树起来的良好品牌形象,网络全球客户,也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取胜的重要战略之一。像惠普、通用电气等全球知名的大公司,在多年与国际速递公司的合作中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联系,一旦国际速递公司进入的国家有网络签署的全球客户,网络就会帮助其新的分公司与全球客户建立起联系。尽管国际速递公司在中国的网络发展仍受到来自地方的抵制和有关部门的限制,但近年来,DHL、TNT、UPS、FedEx的分公司和代理点已开始从沿海深向内地,从一级城市向二级城市扩展,他们与中外运和大田公司合资合作建立起来的网络已经可以到达全国100多个城市。2.价格战略
跨国公司为了与中国 EMS争夺客户,在市场上采取了低价竞争的战略。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在中国市场,外资公司的国际速递价格普遍低于EMS价格的10%-15%左右。外资公司以较低的价格争取到更多的客户,扩大了他们的业务量和市场占有率,这是其价格战略的成功表现。而他们能够长时期维持这种低价水平,则在于有着雄厚的竞争实力和正确的市场发展战略。首先,外资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精干的机构和素质较高的员工,使他们赢得了该行业最低的成本,为降低价格提供了相应空间。其次,国际速递公司在中国开设的网点大多位于业务量较大的地区,都是能够盈利的市场。而且,跨国公司在进入
新市场时,经常用其它地区的利润来补贴开辟新市场的损失。
而中国 EMS在这场价格竞争中则处于被动地位。一方面,由于体制的原因,缺乏价格调整的自主性。中国 EMS的价格是与万国邮联成员国协调而成的,任何价格的调整都要与成员国协商而定,程序相当复杂;另一方面,长期以来 EMS一直背负着整个邮政亏损的包袱,缺少降价的空间和实力。
(2)、服务质量的竞争
与EMS相比,外资公司的第三个优势是它的服务观念、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跨国公司在其多年的经营战略中,历来把服务作为速递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是它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核心。九十年代初,当中国邮政还沉睡在官商的宝座之中时,外资公司已经把服务观念带到了中国,并通过各种服务方式与中国 EMS展开竞争。如:提供门到门服务,精确运送时间表,多种付费方式(预付、到付、第三方付款)等。有些公司为了稳定客户群,还向大客户免费提供电脑设备和统一开发的网络查询软件,使客户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查询所发快件的运送情况。此外,利用其先进的服务设施,向客户提供一流的跟踪查询服务,也是跨国公司取胜中国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速递服务的使用者主要是银行、贸易公司和制造商,他们不仅要求速度快,更希望知道已寄出的文件或包裹的时间和目的地进行调整。为了适应这种市场需求,跨国公司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研制了一整套全球跟踪查询系统,从接收到投递全部实现信息上网。特别是由 FEDEX首创的无线监控网络,使在运送途中的文件和包裹也纳入了全球监控范围,从而大大提高了邮件的安全性、准确性和灵活性。而 EMS目前尚不能对在途包裹进行跟踪。
2、中国EMS存在的主要问题
很多人把中国 EMS在九十年代市场份额逐步缩小、业务增长速度放慢的原因归结于外资的进入,但实际上,多年来垄断经营造成的体制上的弊端以及由于体制所导致的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的落后,才是使其竞争力衰弱的根本原因。
(1).政企不分、责权利失衡、体制不顺
长期以来,邮政一直是国家垄断的行业,邮电分营后,国家也明确了邮政要政企分开,实行企业化运作的原则。但目前已经注册为企业的中国速递服务公司(EMS),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它只对全国速递企业的业务进行宏观指导,在经济利益和人事财务管理方面与地方速递公司没有任何关系,自己也没有独立的财务和人事管理权,实质上,它仍然是国家邮政局的一个业务管理机构。而真正能够行使权力、负有责任、享受利益的地方邮政局与当地速递公司在责权利方面的关系目前也还没有理顺。地方速递公司在业务上虽然有部分自主经营权,但其创造的利润却要上交当地邮政局,地方速递公司的人事、财务管理权也都控制在当地邮政局手中。这种在政企没有分开、体制没有理顺的状况下建立起来的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机制仍有很大差距,所以当它面临真正的市场竞争时,必然会出现反应慢、适应能力差、缺乏竞争力的现象。
(2).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落后
由于体制没有完全理顺,至今在其管理中仍留有许多计划经济的影子。如价格由国家统一制定,缺乏灵活的价格机制,不能根据市场进行调整;在管理上基本还是使用行政手段,指令性计划;用人制度比较僵化,论资排辈,用工制度极不灵活;企业内部没有一套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无法真正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等。在对速递各环节的管理方面,也缺乏精心的组织安排和周密的衔接,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的阶段,致使一些环节和部门之间相互脱节,影响了快件传递的速度。
此外,EMS对快件的技术管理手段也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近年已开始建立网络查询系统,但对邮件的监控程度仍比较差。在一些不发达国家仍有邮件丢失现象,有些地方还
出现投递延误、查询答复不及时等问题,引起客户不满,严重影响了它的服务质量。
(3).缺少市场观念,服务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邮政行业的干部职工受计划经济影响最深,铁饭碗观念根深蒂固。许多地方已经演变成官商意识,在决策时很少考虑市场需求和用户消费心理的变化,制定价格时也只考虑自己,不考虑竞争对手,缺少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以至于决策失误,让外资企业夺走我许多客户。一些邮政老职工包括部分领导干部,至今仍把速递工作当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来完成,没有为用户服务的意识,更没有把服务作为工作的中心来考虑。虽然政府部门也不断倡导服务观念的重要必性,由于体制没有彻底改革,曾经采取过的一些服务措施和服务方式大多侧重于外表,缺乏根本性的转变。
(4).企业负担沉重
从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中国速递企业和所有国营企业一样,背负着沉重的离退休职工养老和医疗负担。由于过去邮政职工属于国家公务员,工资待遇高,离退休比例大,再加上长期以来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使得如今企业在这方面的费用特别高。
同时,多年来普通邮政亏损的包袱也背在速递企业身上。近六七年,我国邮政连年亏损,1998年全国邮政亏损额相当于当年业务收入的50%。因速递企业在财务上与地方邮局捆在一起,速递企业创造的利润,大多用于补贴普通邮政的亏损。总之,中国 EMS从上到下在整体上缺乏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有竞争机制的运行体制。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看好未来中国的速递市场。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邮政正在从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和垄断式经营向企业化,商业化经营转变。特别是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它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机制的转轨,加快市场经济过渡的步伐,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和外商投资的增加,这都会带动中国速递业的发展,促进速递业务量的增加。据业内人士估计,未来 5年我国航空快递市场的业务量将会扩大一倍。但是,在未来的速递发展中,中国邮政也面临着两大严峻的挑战:
(4.1).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中国加入WTO 以后,随着我国对外资限制的放宽和市场准入的扩大,外国公司在中国速递领域的经营将更趋于规模化、合法化。这些国际速递公司肯定会加大对华投资,扩展在中国的网络建设,扩大业务范围,进一步争夺中国市场。目前,TNT已经承诺将加快其在中国的发展步伐。未来10年内有望增加愈亿美元的投资,以促进中国快递市场成熟,它们将增加新公司建设,并把分公司的位置从沿海扩展到内地。DHL地打算再寻10家分公司。UPS在与中外运在21个城市实行代理制合作的同时,也正在为自己建立新的公司铺垫基础,如帮助它们培训人才、装备设备、提供 UPS专用的派送车等,一旦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些代理点立刻会变成它们的分公司。FedEx也在190个城市设立了自己的网点,并计划在5年内在中国的另外100个城市建立自己的分支机构。此外,还有一些新的外国公司也在对我国速递市场进行调查,准备像DHL、UPS、TNT、FedEx一样参与我国速递业务的竞争。这些都将会给中国邮政造成很大威胁。
(4.2).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速递业务带来冲击
过去文件是速递业务的主要内容,至今 EMS中文件的业务比例仍占到70%(国际速递公司文件与包裹的比例基本上各占一半)。随着因特网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类的传递已部分被数据通信和电子邮件所取代,今后文件的业务量将会呈现继续下降的趋势。目前,DHL、UPS等大的速递公司已经把今后战略的重点转向包裹的运输,并积极发展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物流配送。如 DHL已经开始为戴尔公司网上销售的电脑派送商品。如果中国邮政不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将会被置于非常被动和困难的境地。总之,未来中国速递业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无论怎样,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邮政依靠政府保护、规范市场的行为将不复存在,它必须和其他企业一样都要在 WTO的框架下进行公平竞争。
因此,中国邮政必须加快自身改革,尽快理顺各种关系,在入世前和入世后的过渡期内,使速递从邮政的地方管理中迅速剥离出来,实行专业化经营,并要给予速递公司对地方人、财、物方面的管理权力,在企业内部推进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自上而下的完全的企业化管理。只有这样,邮政速递才能焕发出自身的活力,真正地面向市场,进行自主经营。其次,要彻底转变经营观念,打破传统的“坐商”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实行真正的商业化运作。邮政速递要有自己的经内容摘要 因此,中国邮政必须加快自身改革,尽快理顺各种关系,在入世前和入世后的过渡期内,使速递从邮政的地方管理中迅速剥离出来,实行专业化经营,并要给予速递公司对地方人、财、物方面的管理权力,在企业内部推进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自上而下的完全的企业化管理。只有这样,邮政速递才能焕发出自身的活力,真正地面向市场,进行自主经营。
营战略,要重点发展大城市和业务密集地区的速递业务;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策略;提高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手段;逐步调整业务结构,开发新的电子邮政业务,发展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物流配送。
同时,要加大投资,提高速递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优化网络、加快传递速度,依靠技术进步,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对快件监控管理和查询的能力。
最后,还要加强对外合作,联合一切力量开拓我们的发展空间。实际上,这种做法也是整个世界邮政的一种发展趋势。1999年,美国邮政管理局就与 DHL联合开办了一项为欧洲国家提供服务的新业务。我们也应当走出国门,敢于与大的跨国公司合作,建立广泛的战略伙伴关系。
(二)相关方面
1、中国快递业与电子商务的关系、同属服务业的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两者之间又是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关系说紧一点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但是,快递物流业想通过跨界做电子商务,与阿里巴巴分庭抗礼,至少目前没有任何优势与可能。掌握了把货物送到客户手中的车钥匙,不一定就能够赢得客户的心。服务业最重要的是什么?服务的品质。电子商务领域目前服务最的大问题之一,便是饱受诟病的快递服务业。毛主席说,先打扫好屋子再请客人。快递物流业目前当务之急不是“跨界”搞电子商务,而是完善自己的服务品质。否则,唯一支撑企业跨界试水电子商务的所谓优势,将变成羁绊自我的绳索,既撂倒主业物流快递,也扼杀新业务电子商务。相反,我倒觉得,一个有庞大交易需求与往来基础的电子商务品牌,去做物流的成功性绝对要比目前中国快递业去做电子商务更靠谱。阿里巴巴构建的电子商务帝国,给快递业创造的机会与规模同样是块诱人的大蛋糕。不论是从其自身发展,还是对快递业发展的前瞻角度来看,做物流快递都是势在必行。自己有马有车,虽然偶尔也会赌,但不至于完全受掣肘于人。所以,当物流业嚷嚷着成本上涨,利润微薄,而急欲转向最靠近自己主业的新业务时,往往需要一个比较冠冕的“形势逼人”的说法。与其说是马云的阿里巴巴染指物流快递业,不得不反,不如说是利益所驱,再加上快递业目前自身处境也不容乐观,dhl等外资品牌凶猛,无法抗衡,只能避其锋芒。依照目前情况来看,试图通过建立电子商务从而反哺物流快递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未来雾蒙蒙。物流快递业上溯自建电子商务看起来是水到成的事情,实际上是极大的冒险。抛开目前中国物流业在服务品质等基本问题上的顽症不说,单就电子商务行业本身,环境已经不是几年前可同日而语。除了阿里巴巴及淘宝网这样的超级霸主,一批细分出来的b2c
也陆续风生水起,如果说电子商务企业做物流仓储中心是为了完善整个电子商务服务链条,最大化减少物流成本的话,那么原本做物流快递业的企业染指电子商务则需要防范新业务发展不顺继而使得原快递业务进一步被收窄甚至一起陷入绝境。我不认为物流快递业已经日薄西山,成为一个微利润的行业。尽管面临内部寡头与外资巨头的夹击压力,看起来既不得势又不具备彪悍资本实力的民营快递企业无法走得更远的原因在于自身缺乏对市场有足够的检讨与认识,自身体系亦存在颇多的诟病之处。当然,跨界去做电子商务不是不行。但是如果自己所仰赖的优势尚且没有得到夯实,缺乏对自己主业及新业务战略性的前瞻与战术的细化,到头来别说反击谁,恐怕生存都是问题。尝试通过变革改变目前的处境,不一定需要多元化发展,当你的车轮子都不能按时到达时,你的产品能够做到及时生产吗?及时能,轮子还是慢了。
三、结束语
快运快递行业目前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WTO之后中国经济发展势头更为良好,投资和国际贸易继续快速增长,中国经济规模总量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是快运快递市场获得快速增长的基础。
随着近年我国快运快递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在我国东部地区形成了以沿海
大城市群为中心的4大区域性快运速递圈。同时这4大快运速递圈又以滚动式、递进式的扇面辐射,带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部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已经成为区域性快运速递产业发展中心,而且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基本交通运输干线为基础的若干快运速递通道,使我国快运快递业的点--轴--面系统初呈雏形。
快递行业的利润前景广阔。目前国际上50家最大零售商业跨国采购集团当中,有三分之二已进入我国,在我国的采购金额已达到200多亿美元;到2010年,中国物流市场将达到11972亿元,每年保持20%的增长速度;速递市场目前的规模是200亿元,每年的增长在30%以上;而且中国的物流业也在2005年底向外资全面开放。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诱人的宏观政策,为中国物流快递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由此,中国快运快递市场以丰厚的利润回报率、迅猛的增长势头、庞大的市场潜
力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企业和创业者的目光。跨国公司无不将中国作为战略目标之重点,快运快递企业别无选择地将加入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中。如何发展、乃至如何生存,是我国快运快递企业关注的焦点。从今年开始未来三年中国速递业市场将以至少33%的速度持续增长。未来10-20年,全球航空货运将增长6%,但速递业的增长是航空货运业的2倍,即12%,而中国则会在此基础上再翻一番,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
第二篇:中国快递业的发展之路
中国民营快递业的发展之路
1.如何理解《快递规划》的重要意义、核心实质;
2.如何实现做大行业、做强企业、做优品牌的发展目标; 3.如何实现快递产业转型升级;
4.如何解决快递服务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5.如何缩短快递服务全程时限;
6.如何提高快递服务公众满意度水平;
7.如何推动快递和电子商务、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8.如何改善旺季服务;
9.如何围绕本部门、本单位和本职工作,提出规划贯彻实施主要思路、具体做法、取得的成效、今后的设想等。
回顾我国快递业发展的33年,国内快递市场逐步呈现三大主体:国有快递企业、民营快递企业和外资快递企业。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和国内快递业的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我国民营快递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纵观我国快递业的发展史,中国民营快递业的发展之路可以区分为七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1980年~1992年,基础期。
1980年世界邮政联合创办的EMS,即Express Mail Service,邮政特快专递服务,由于受到各国法律的保护,因此在各国均享有航空和进出关的优先权。1984年我国邮政又开创了中国国内快递的先河,自此迈出了中国国内快递业的第一步,这标志着中国国内快递业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起航了。这在中国快递业的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为中国快递业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还为中国快递业的发展积累了无可估量的宝贵经验。
第二阶段:1993年~2003年,发展期。
1993年随着民营快递公司顺丰快递、申通快递(原创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的崛起,从此中国快递业打破国有制的传统,也因此拉开了中国民营快递业的发展浪潮。1994年宅急送快递成立,1999年韵达快递成立,2000年圆通快递成立,2002年中通快递成立,2003年汇通快递成立。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的相继成立,推动了我国快递业空前绝后的蓬勃发展,也因此带动了数目众多的快递公司蜂拥而起,牵引了中国快递业发展的第三阶段迅速到来。
第三阶段:2004年~2010年,扩张期。
快递业是依托于网络的发展,换句话说,网络是快递业发展的生命线,没有网络就无法开展快递服务。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网络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这些市场需求的加剧,给快递业带来了时代机遇。2010年我国登记备案的注册快递公司5000余家,未登记注册的为数不少,在数目众多的快递公司火拼的同时,市场压力巨增,一些规模相对较小,实力较差的中小企业,为了维持和发展,形成恶性循环的竞争趋势,从而引发了新一轮的市场覆盖率的迅速竞争。网络覆盖率的提升和网络规模的爆炸式扩张,导致了竞争更加激烈,此种情况之下,中低端服务产品市场的一些中小企业为了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占有率,不惜一切代价大打价格战,从而导致国内快递价格偏低的尴尬局面。
第四阶段:2011年~2012年,整合期。
随着我国《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邮政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快递服务标准》、《快递业务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国快递协会企业自律公约》等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进一步缓和了国内快递市场的运营秩序,促进我国快递业渐渐走向稳定、健康的发展道路,为我国快递业的良性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快递业迅速做出反应,进行了合理的资源整合之战略调整,也因此形成了突破重点城市,大面积覆盖乡、镇、县,此举有效保证了我国快递业在国际大环境严重缩水的环境下,能够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趋势。同时乡、镇、县、市的一体化网络为网络优化保驾护航,并且为快递企业自身的市场覆盖率的提升、管理能力的提高、制度的完善、体制的改革积累了很多经验。
第五阶段:2013年~2015年,标准化建设期。
什么是标准化?标准化就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意义是,改进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协作。标准化建设具体如下:
1、服务标准化:
① 门到门标准、多次派送服务标准、自取服务标准; ② 服务时间标准:收件服务时间标准和派件服务时间标准,节假日收派服务标准;
③ 理赔标准:遗失件理赔标准、损坏件的理赔标准。
统一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向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是快递业的必由之路。
2、收费标准化:
① 同城件、当天件(含同城当天件、跨省当天件、航空当天件)、跨省件和航空件(次晨达、次日达、隔日达)的收费标准的统一; ② 代收货款、到付、第三方付款、保价快件、入仓件(保税仓库入仓需要收取入仓费)、报关件(含国际件)等快件的基础价格收费标准的统一,③ 快件产品的续重价格收费标准的统一、体积重量计算标准的统一。收费标准必须形成行业标准,这样更加有利于市场竞争和维持合法竞争的秩序,为我国快递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3、服务时效标准化:
① 收件时效:从获取客户发件信息到收取完成快件花费的时间必须实现标准化的区间值;
② 派件时效:从派件员接收到需要派送的快件到派送完成所花费的时间; ③ 快件时效:从收取快件到客户接到快件所花费的时间总和,即是快件时效。为了规范行业时效服务标准,给客户创造一个公平、健康的快递服务环境,因此根据快递类型,必须形成行业统一时效标准,这也快递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4、规模标准化:
① 网络规模:网络覆盖率、市场占有率; ② 设备规模:网络车辆、生产工具; ③ 用工规模:投入劳动力的多少。
根据企业现有规模,严格区分企业类型,以便于更好的实施相关管理和为企业升级处理做好充分准备和依据。
5、管理标准化:管理是决策、计划、组织、执行、控制的过程,管理的目的是效率和效益,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实质是聚合企业的各类资源,充分运用管理的功能,以最优的投入获得最佳的回报,以实现企业既定目标。具体管理标准化的内容有:
① 计划管理:通过预测、规划、预算、决策等手段,把企业的经济活动有效地围绕总目标的要求组织起来。计划管理体现了目标管理; ② 组织管理: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以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劳动,有效实现组织目标; ③ 物资管理:对企业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进行有计划的组织采购、供应、保管、节约使用和综合利用等;
④ 质量管理:对企业的生产成果进行监督、考查和检验;
⑤ 成本管理:围绕企业所有费用的发生和产品成本的形成进行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 ⑥ 财务管理: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包括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用基金、盈利等的形成、分配和使用进行管理;
⑦ 劳动人事管理: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劳动和人事进行全面计划、统一组织、系统控制、灵活调节; ⑧ 营销管理:是企业对产品的定价、促销和分销的管理;
⑨ 团队管理:指在一个组织中,依成员工作性质、能力组成各种部门,参与组织各项决定和解决问题等事务,以提高组织生产力和达成组织目标;
⑩ 企业文化管理:是指企业文化的梳理、凝练、深植、提升,是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匹配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生产、经营、营销等等管理条线、管理模块。
尽管我国快递业的发展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但在根本上还没有达到国际快递行业标准化的要求,因此行业标准化建设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并且标准化建设将会为我国快递业的突破性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第六阶段:2016年~2020年,规范化建设期。
规范化的定义: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规范、规程、制度等)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规范化的要求:系统化、常态化、流程化、标准化、专业化、数据化、表单化、信息化。规范化的关键点:效率、效益。
第七阶段:2021年~2025年,制度化建设期。
什么是制度化?制度化是指群体和组织的作业规律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制度化是群体与组织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是整个作业规律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我国快递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面对世界经济大环境乍暖还寒的气候,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网络时代,在“十二·五规划”的正确指引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全面竞争的时代已经到来,虽然我们的信心十分坚定,方向更加清晰,然而未来的发展之路依然会存在诸多风险和隐患,而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积极主动地吸收外界优秀的技术、经验,来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管理能力和对内对外的竞争能力,才是我们做大做强的根本保障
第三篇:中国停车业调查报告
中国停车业调查报告
随着轿车逐步进入家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感受到了私家车带给他们的便捷与快乐,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不便,其中每月在停车方面的大笔花销就让不少人为之“心疼”。本文主要就北京、广州两市停车业的调查情况作以介绍。停车费用知多少
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和广州两个鼓励私家车发展的城市中,北京开车者每月用于停车的费用为179.2元,而广州高达841.3元。当然,广州的停车费用高与广州在停车方面整体价格水平较高有关,但不论是北京还是广州,现有的停车费用水平都超过了开车者认为合理的费用水平:北京开车者认为合理的每月停车费用是111.1元,广州是465.8元,分别比实际费用低38.0%和44.6%。看来停车费用过高已经成为开车者抱怨的普遍问题。
在北京停车费用已经占到养车总费用的19%,而在广州更是达到35%。那么如此之多的停车费用到底是怎么花出去的呢?调查结果显示,停车费用主要用于在三类地点停车:居住地点、工作地点和购物娱乐等公共场所。
居住地点:大部分开车者每天都会把车停在自己住的地方,所以用于居住地点的停车费用是最多的,占到停车总费用的50%左右。广州的居住地点停车设施以地下停车库为主,露天停车场为辅;而北京以露天停车场为主,拥有地下停车库的极少。居住地点的停车设施基本上是按月收费,北京平均每月100元左右,广州400元左右。对于居住地点的停车花销被访者接受度还比较高,单纯抱怨收费高的并不多,但有24名被访者都表示:“停车地点的设施、管理都与收费水平不成正比,停车服务性价比不高”。
工作地点:相对于居住地点的停车费用来说,工作地点的停车收费水平往往是要高出很多的。以北京为例,一般正规写字楼的地下停车库每月要500-800元,露天停车场每月要200-300元。如果每天都开车上下班,这笔停车花销就比较大了,所以很多的开车者都选择乘公车或打车上下班,这样就可以节约下一大笔停车费用。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正是由于很多被访者都采用这样的策略,用于工作地点的停车费用反而比居住地点少很多,平均只占到停车总费用的25%左右。但开车者对于工作地点的停车费用意见依然较大,北京和广州各有46.2%和42.9%的被访者明确表示:“工作地点的停车费用过高”。
购物娱乐等公共场所: 大部分购物娱乐等公共场所同时设有地下停车库和露天停车场,至少也设有其中一种,所以有正规的地方停车问题不大,但收费水平却成为了众矢之的:本次调查结果中,北京和广州各有51.8%和52.9%的被访者表示:“购物娱乐等公共场所的停车费用过高”。购物娱乐等公共场所并不是每天都会开车去,但去一次停车花销就不会太少,在购物娱乐等公共场所的停车花销也占到停车总花销的25%左右。以北京为例,一般公共场所的地下停车库每小时收费5元,最贵的可达10元;露天停车场每小时收费1-2元。假如开车去逛商场4个小时,停在露天停车场还好说,花上4-8元就可以解决停车费问题,但要是停在地下停车库,至少也要花上20元,甚至40元,能不让人心疼
吗?
停车费用分配比例及主要意见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开车者在上述各类地点违章停车的比例并不算高,平均每月有3-4次,但是违章停车的目的往往是为了逃避高额的停车费用。有一名北京的被访者表示:尽管每月只有几次违章停车的情况,但却可以省下百元以上的停车费用。其他的一些被访者也表示每月可以通过违章停车节约几十块钱,如果转化为正规停车的话,开车者每月的停车总费用又要多几十块钱了。停车费用高,引发问题多
如此高额的停车费用,对于大部分开车者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既然是负担,就会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为逃避高额停车花销而违章停车。违章停车的人可以说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如果没有被抓到算是侥幸,如果被抓到就要被罚款、扣分,扣分累积到一定程度还要去接受“再教育”,浪费了时间、牵扯了精力,可谓得不偿失。更为重要的是,大部分的违章停车都是占用了道路面积,这种不合理的占路停车对于动态交通的影响很大。目前各大城市的道路面积普遍不足,正常的交通行驶负担已经很重,再受到占路停车的影响,道路交通能力进一步下降,同时还产生了很多交通隐患。以停车费用之高可以和广州相“媲美”的上海来说,黄浦区八条街道路边停车占用道路交通能力达到33.5%,也就是说有1/3的道路交通能力都被违章停车所占用了,从这个数字中,违章停车对于道路交通的影响“可见一斑”。
第二,停车费用高影响了一部分人的购车积极性。众所周知,去年我国汽车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井喷现象,很多的消费者都圆了自己的轿车梦。但已经拥有私家车的人毕竟还是少数,还用更多的消费者处于持币代购的状态,这些人在决定购买私车之前必然要考虑到养车的各种费用,如果认为停车这一块费用过高而不能接受的话,购买私车的打算自然就要“搁浅”了。不要说还没买车的人,就连已经买了车的都逃不掉这种烦恼,曾经听一位朋友讲过:他现在每个月单是停车就要花上三、四百块,早知这样就不买车了,还不如打车呢,不用发愁停车的事儿。在北京这种现象还不及上海和广州明显,上海和广州的停车费用可以达到北京的2-3倍,那里的很多人往往是“买得起车,养不起车”,手里有足够的买车的钱却不敢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汽车消费。
第三,购物娱乐等公共场所的停车费用会影响到那里的生意。如上文所述,在停车的三类地点中,对于购物娱乐等公共场所的停车费用过高意见最大:北京和广州各有51.8%和52.9%的被访者明确表示此意见。北京的一名被访者提到:“我开车去逛商场的时候都禁不住要快走几步,不敢到处闲逛,要不然又要多花上十块、八块的停车费。”如此匆匆忙忙地购物自然会有些喜欢的东西没有看到,商场也损失了一部分生意。如果很多开车去那里购物的人都有这样的心态的话,商场的损失可就不是小数目了。本次调查表明,70%以上的被访者选择大型购物场所时都会考虑到那里的停车情况,如果开车者认为某地的停车费用过高而不选择那里进行购物的话,商家的损失会更大。所以停车费用高低也是各大商场竞争力
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以上海为例,上海的停车费用一般要每小时10元左右,所以当南京西路的中信泰富、梅龙镇广场、恒隆广场三家高档商场的地下停车库对外亮出每小时5元的停车价格时,购物的人流顿时大增,效果十分明显。提高停车服务性价比,合理化停车费用
停车费用过高已经是开车者的普遍意见,但是单纯的要求降低停车费用也是不现实的。目前的停车费用主要由资源占用费、管理费和交通调节费等组成,主要是依据供需关系来确定资费标准,单纯下调停车收费标准的可能性不大。
从北京目前的停车设施来看,以地下停车库、露天停车场/露天划定停车区域为主,有一小部分立体停车库出现。几种停车设施的价格水平不一:
露天停车场/露天划定停车区域:购物娱乐等公共场所、写字楼和小区中会有,价格每小时1-2元。露天停车场成本较低,主要是划定区域并配备相应管理人员,因此价格较为低廉。
地下停车库:多设在购物娱乐等公共场所、写字楼和高档小区中,价格每小时5-10元。地下停车库之所以收费高,是因为建设地下停车库的成本高。地下停车库是建筑物的一部分,开发商建设时需要投入土地使用费、建筑材料费、设计费、施工费等。收费标准自然要高于露天停车场。立体停车库:一种比较新生的停车方式。北京第一家立体停车库出现在工体南路,1999年3月投入使用。目前北京经营立体停车库的地方也不过五、六家,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立体停车库的收费标准与地下停车库类似。
开车者对于停车收费高的意见可以解释为两种情况:
一、具体到某个地点的停车设施选择不多。比如开车去某商场购物,那里只有地下停车库,虽然很贵也只能停在那里,没有其他选择。
二、很多停车设施的服务性价比不高。也就是说收费水平不低,但硬件设施跟不上或者管理不到位,让人觉得钱花的比较冤。总体来看,停车业是一个利润率不算太高但回报率稳定的行业。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就在于促进停车业的良性竞争,提高停车服务的性价比水平。加强停车业竞争、促进停车业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停车场的经营往往是商业经营中的一部分:如居住地点的停车场属于房地产商物业中的一部分,写字楼的停车场属于开发商物业中的一部分,购物娱乐场所的停车场属于商家服务设施的一部分。消费者在买房子的时候肯定会考查停车设施的状况,选择购物娱乐场所更会考虑那里的停车情况,所以停车服务对于提高商业竞争力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作为房地产开放商和大型购物娱乐场所的经营者应当把对停车场的经营管理作为整体经营的一部分,虽然单纯的停车服务利润率不高,但却可以增加整体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选择那里,以对停车场的投资换取更大的收益,何乐而不为呢?第二,同类的停车设施之间也要加强竞争,分出档次。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北京的开车者可以接受的月总停车费用平均为111.1元,但是不同的开车者对于停车费用的接受程度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有30.0%的被访者可以接受的每月停车总费用在50元之内,也有17.0%的被访者可以接受的停车费用在150元以上。也就是说有的人愿意在停
车方面多花些钱,有的人希望少花些钱。既然如此,不仅是不同类的停车设施可以拉开档次,同类的停车设施之间也需要加强竞争,拉开档次。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是露天停车场,路南收费每小时1元,路北每小时2元,但路北的管理比较正规,而且单位车位面积也大一些。这样,追求价格便宜的选择路南停车,追求服务质量、不介意多花些钱的选择路北停车,各取所需,谁也不会觉得钱花的冤枉。
第三,大力发展立体停车业。立体停车的优势很多:
一、立体停车主要向垂直空间发展,虽然工程费用较高,但却可以省去大量的土地使用费,所以总体成本是少于同等规模地下停车库的。
二、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中显得尤为宝贵。
三、采用自动化智能控制,存取车方便快捷,对车辆的防盗性和防护性都很好。综合它的成本和功能,立体停车是一种性价比水平很高的停车方式,是各大城市发展停车业的很好的方向。
第四,具体到每个停车地点,都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停车服务性价比。停车服务主要包括硬件设施的水平和管理服务的水平,硬件设施水平可能在建立停车场时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定位,但管理服务水平是需要后天不断加强的。尤其是同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拼服务可能算是赢得客户的最佳办法了。开车者把钱花出去,不仅仅是找到个地方停车,还得到了应有的服务,自然就会对那里有一个好的评价了。当然,停车业本身的利润率并不高,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又会增加一些相应的成本。停车场可以考虑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增加洗车、零部件销售等业务,增加停车场的收益。然后再把收益投入到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中,形成良性循环,生意越做越活,也就越做越火。
总而言之,要想解决开车者对于停车费用高的抱怨并非一日之功,但也不是无路可走。以上提到的“增加停车业的良性竞争,提高停车服务的性价比水平”可以说是一个可行性较强的思路,希望通过这些途径可以真正有效地提高停车服务的性价比,让开车者的停车费花的值得
第四篇:中国公关业1998调查报告
中国公关业1998调查报告
作者:CIPRA 时间:2004-7-22 10:33:32
1998年底,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对在华境内的主要公关咨询机构(包括外资和中资专业机构)和部分驻京外国企业(主要欧美公司)进行了一次公共关系摸底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专业公司或外企公关部的基本情况(中英文机构名称、设立时间、联系方式)、机构设置、人员情况、主要业务、主要客户、主要业绩以及经营情况等,共向专业公司发放调查表30份,外企公司50份。调查结果如下:
1、专业公司回收情况良好,共回收调查表21份;外企反馈不好,仅回收10份。
2、外资专业公司对调查较熟悉、与协会关系较密切,反应较积极,填写也较规范。
3、外企公司将公关作为一种职能工作仅为一些主要欧美公司,设立独立部门的更为少数,大多数是设专人来处理公关事务;独立公关部门的名称也不统一,如公共关系部、公共事务部、企业传播部、对外事务部等。
4、专业公司仍是外资占主导地位,回收的21份调查表其中8家是外资公关公司;无论营业额、客户、员工人数,还是专业程度,它们都占据了绝对优势。目前这些公司的业务已从原来的媒介关系、政府关系及公共事务、营销公关、大型活动发展到公关战略、财经传播、危机管理、IT等,大多数在北京、上海、广州以及香港建立了网络机构。
5、中资公司仍是以中国环球公关公司为龙头,北京、上海、杭州、广东等地区的公关业务开展较好。
6、几家专门从事IT传播顾问的中资公关公司以一种异军突起之势展露头角,无论其客户数量、员工人数,还是服务质量都让人对中国公关市场的发展充满信心。
北京主要公关公司调查情况
·从设立时间来看,博能顾问成立于1992年、西岸咨询成立1994年,而海天网联、蓝色光标都成立于1996。应该说这正是中国信息产业突飞猛进发展的时期,一大批世界著名IT厂商(如IBM、Compaq、HP、AST、Microsoft、Motorola、Nokia等)随其产品纷纷拥涌进中国市场,而国内一些象联想、长城、北大方正等高科技企业与其展开合作和竞争;
·为争夺中国这一广阔的市场,各种市场手段包括公关手段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给中国IT传播顾问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舞台;
·从公司体制来看,这些公司大多是有几名大股东完全控股的股份公司,其中公司的主要高级人员既掌握控股权又掌握主要客户,而其它高级职员也可能持有一些股份,这种合伙制使大家有很强的凝聚力和业务进取心;
·从机构设置来看,大多设立了完备的运作部门,如客户服务部、媒介关系部、市场推广部、大型活动部、设计制作部以及行政管理部等,各部门通力协作,确保客户服务质量;
·从业务发展来看,这些公司的客户已含盖进入中国市场的所有电脑、通讯、电子等IT产业中的绝大多数著名厂商(如IBM、Compaq、HP、AST、Microsoft、Motorola、Nokia,AT&T,DEC、Lotus等)以及国内主要厂商(如联想、长城、北大方正、东大阿派、实达等);
·从服务区域来看,它们均在上海、广州、重庆或成都设立了分支机构,其服务范围涉及了全国的省会城市和其它中等以上城市;而具体操作,主要由地方合作伙伴实施,公司派人监控;
·从具体业务来看,主要承揽客户的媒介关系、展示说明、客户会议,材料制作以及翻译等工作; ·从人员规模来看,这些公司的员工人数均在30人以上,个别公司人数已近50人,年营业额近1000万人民币;
·从对外合作来看,这些公司大多与著名的国际公关公司有较密切的合作,经常共同为客户提供公关服务,而更多的是后援支持服务;
·从发展速度来看,这些公司均以超过30%的速度发展,这一发展势头超过了其它公关业务,甚至著名的国际公关公司;
·从服务质量来看,尽管它们的对外报价常常低于国际报价的一半,但服务质量丝毫不次与国际性公关公司,这完全是由它们来自国际性公关公司的高级人员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IT方面的专业人员占据了一定数量)以及尽业精神来保证的。这些中资的IT公关专业公司这么短的时间内有这么大的发展,除了中国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外,更主要的是本地公司更容易与中国政府、行业部门以及专业媒介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络关系,更多地发挥中国人在IT产业上的聪明才智,以及公司机制所调动的员工积极性和凝聚力。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国际性公司提供的高薪也对其员工有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再加上一些国际性公司或猎头公司恶意挖人对这些公司的稳定发展是一种潜在的危险。·从公司的规模来看,外资公司中的爱德曼国际、伟达顾问、博雅公关、奥美公关、福莱灵克员工人数均超过20人,中资公司中的中国环球公关、杭州国际公关、国际公关集团、创意公关、博能顾问、海天网联、蓝色光标、西岸咨询员工人数均超过30人,人数最多的仍是中国环球公关为100人。·从经营范围来看,业务较全面的公司为外资的爱德曼国际、伟达顾问、博雅公关、奥美公关、福莱灵克,中资的中国环球公关、杭州国际公关、国际公关集团、创意公关、广州方园;而博能顾问、海天网联、蓝色光标、西岸咨询主要侧重于IT公关和设计制作。
·从业务区域来看,主要以北京为中心,辐射上海、广东和香港;同时也有业务向内地扩展,通过与当地的公关机构、广告公司、以及媒介的合作来实施项目。
·从各公司设立时间来看,自80年代中期第一批专业公关公司成立以来,90年代中期国内涌现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公司,有迹象表明最近又有一批外资公关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其中包括安可顾问、卓玑亚洲等,另外世界传播集团Worldcom Group 也积极窥探中国市场。
·从本地化发展来看,自伟达公关公司第一个在京设立办事处,公司的雇员主要以外籍人员为主,现在已形成本地人员为绝对多数(占90%以上),并且相当多的资深本地从业人员进入了公司的高级管理层,承担公司的主要业务责任。
调查结论
据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最新调查显示,98年国内公关市场总体发展平稳,北京、广州、上海等地一些中资公关公司成长较快,年增长率超过在华外资公关公司。北京几家专门从事信息行业传播咨询服务的中资公关公司更有上乘表现,在业内呈异军突起之势。
调查显示,在华的近十家外资公关公司,不少随着高级管理层人员的更替和市场的变化,近两年来开始进入管理和业务结构的调整期。主要表现为:本土化倾向加强,本地员工占公司雇员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一些资深的本地公关人员开始进入公司高级管理层;专业服务趋向细分,管理咨询业务比例加大,战略咨询、危机管理、高科技传播、医疗保健公关的业务量开始超过传统的媒介关系、大型活动的业务量,公共事务、营销传播仍居各类业务量之榜首。调查还显示,在华外资公关公司的经营已从前些年的高增长期进入相对平稳的增长期,近一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基本为20%左右。调查还显示,近年来北京、广州、上海等地一些中资公关公司成长较快,有的已形成一定规模,本次调查中有9家中资公关公司的员工人数已超过30人,多家公司的年营业额逼近或超过2000万人民币,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0%,有的甚至高达60%之多。令人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的一些专营信息行业传播咨询服务的中资公关公司成立时间不长,但发展势头迅猛,它们的客户基本已涵盖绝大部分进入中国市场的电子、通讯行业的国际厂商,如:微软、康柏、惠普、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承揽的业务包括媒介关系、展示说明、会议组织、宣传材料的制作和翻译等。调查还显示,国内中资公关公司的业务强项主要为地方政府关系的协调、媒介宣传和地方市场的营销传播。
公共关系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在大多数外资企业里均受到公司高级管理层的重视,公关部门在外企中占据有较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职能为:树立维护企业形象,促进企业与外部公众的沟通与联系,加强员工交流以提高企业凝聚力。外企公关部门的主要工作有:政府关系协调、媒介关系处理、企业内部交流、大型活动组织、宣传材料制作等。
调查也显示,国内公关市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公关人才匮乏、流动过于频繁;市场规则不健全,一些公关公司服务质量不够稳定;国内企业公关意识薄弱,缺乏对公共关系作用的正确理解。
来源: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
第五篇:中国公关业2000调查报告
中国公关业2000调查报告
作者:CIPRA 时间:2004-7-22 14:52:00
2000年12月底,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公关市场进行了行业调查。本次调查对象涉及北京、上海、广州三地30家专业公关公司,其中国际公关公司12家、本地公关公司18家;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结合的形式;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和业务情况两部分。本次调查发出问卷30份,其中北京26份、上海2份、广州2份,共收回有效问卷28份;伟达中联、奥美、博雅、爱德曼、宣伟、福莱灵克、罗德、凯旋先驱、安可、普乐普、霍夫曼、奥波达、中国环球、蓝色光标、迪斯、海天网联、宣亚智杰、博能、时空视点、未来视点、智扬唯实、凌科思、衍臻、深蓝、立鼎、上海视点、上海正隆、广州方园等公司参加了本次调查。
在大量抽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我们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对有关数据和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撰写此份调查报告,我们认为,本报告能比较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2000中国公关业的状况。现将调查结果公布如下:
基本数据
·2000中国公关市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整个行业年营业额估计接近15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50%;
·国际公关公司继续进入中国市场,一大批本地公司纷纷成立,全行业具有三个以上长期客户、员工人数超过20人的专业公关公司数目估计达到100家左右,专业公司从业人数超过5000人;
·国际公关公司无论是年营业额还是员工人数均保持稳定发展,平均年增长率估计达到15%;奥美、凯旋先驱、宣伟、安可等公司发展速度较快;
·本地公关公司继续高速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超过30%;蓝色光标、迪思、海天网联等公司经营业绩突出,年营业额超过或达到4000万元人民币,员工人数达到80人左右; ·全国80%以上的专业公关公司仍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其市场份额估计占全国的70%以上;北京市场仍占主导地位,上海市场较去年活跃。
·国际公关公司继续巩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三地办事机构并加快业务开发;本地公关公司也加强了全国网络建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西安等地均有公司设立办事机构;
·服务形式前三位:整合营销传播、一般媒体宣传、大型活动管理;国际公关公司仍以品牌管理见长,而本地公司更推崇整合营销传播,为客户提供包括广告、会议、培训、宣传品制作等在内的综合服务;
·客户对象前三位:IT、一般消费品、医疗保健;90%以上的公司涉及IT客户服务并成为主要服务领域;主要客户仍以外国客户为主,外国客户继续保持90%以上的比例;但中资IT客户、医保客户、金融客户服务需求开始增加;计算机软硬件、通讯产品、网
站成为IT客户的三大服务领域,网站类市场宣传服务是2000的一个亮点;
·本地公关公司在服务质量、服务技术、整体素质以及服务收费等方面缩短了与国际公关公司的差距;国际公关公司仍以企业声誉、技术力量和整体素质争取客户,而本地公司以执行力量、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作为竞争武器;国际公关公司长期客户月代理费均超过8000美元,而本地公关公司基本上不超过6000美元,当然也有个别本地公司月代理费达到8000美元,个别国际公司向竞争客户收取5000美元月代理费。
·国际公关公司紧缺人才的前三位:高级咨询顾问、高级管理人员、客户经理,而高级文案、客户经理、高级管理人员则列本地公关公司紧缺人才的前三位;国际公关公司人才选拔标准强调为客户沟通能力、外语水平、文案写作能力,而本地公关公司人才选拔标准强调为客户沟通能力、公关工作经验、外语水平,并且非常强调能适应高强度、具挑战性的工作。
基本看法
·2000年受中国宏观经济转好以及全球新经济发展和对中国即将加入WTO预期的影响,公关业务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大家一致看好2001年中国公关市场,原因有四:中国加入WTO将推动中国公关业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将进入中国市场并需要公关服务;中国企业已认识到公关的重要作用;中国公关业服务加强,市场趋于规范。
·整个公关市场仍处于无序状态,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收费办法,市场竞争混乱,直接影响了客户对专业公关服务的选择。
·缺乏高素质公关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公关职业道德亟待加强。
·全国公关员持证上岗考核鉴定工作将对中国公关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多数公司希望能针对专业公关公司特点制定相关的公关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办法。
·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应继续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在市场规范、行业管理、人才培养以及提高行业地位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帮助整个行业制定发展规划、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调查结论
·在宏观经济转好、国企改革取得决定性胜利、市场机制逐步完善、政务公开、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加快的背景下,2000年中国公关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进入了其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快速增长阶段。
·中国加入WTO步伐加快,互联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引发全球经济革命,中国这一最具潜力、全球最大的市场更是吸引了全球投资商的注意,越来越多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企业也逐步意识到专业公关服务的重要性,所有这些都导致了公关咨询业务量的急剧上升。
·新经济发展为传统公关服务注入新的内容,信息技术、传播技术突飞猛进,媒体多元化、媒体互动化、信息个性化为公关业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一大批有识之士已认识到,作为传播顾问的公共关系将在这场经济革命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部分本地公关公司走向成熟,在业务规模、服务品质上开始挑战国际公关公司,取得良好业绩。他们的成功经验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一高智力、富有挑战性和创造力的新兴行业。大批新公司和新人的加盟为中国公关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靠基础。·本地公关公司继续学习国际公关公司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开始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市场战略和公关服务手段,他们已意识到市场规范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呼吁提高公关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呼吁加强行业指导和管理。
·2000年中国公关业的职业化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公关职业正式得到政府认可并举行了首次全国公关员职业资格考试。从业人员准入制以及职业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将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该项工作得到业内绝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
·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在促进业内交流、行业服务、行业指导、行业协调的作用得到各专业公司的普遍认同。
当然,中国公关业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
·社会公众对公共关系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例如,认为,公共关系只是一种知识而不是技能,或者认为公共关系可以“包治百病”,无所不能,而相当多的人仍将“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混为一谈。这是当前开展公关业务最大的障碍。
·本地公关公司的专业化水平、服务品质与国际公关公司仍存在较大差距,还没有完整的服务体系,缺乏职业道德的约束,整个公关市场仍处于无序状态,导致客户和社会公众对公关业服务认识不足,长此以往将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高素质公关人才的严重缺乏制约了中国公关业的迅速发展,必须培养一支训练有素、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公关从业人员队伍和管理队伍。
·当前公关教育仍以知识教育为主,培养的学生还不能满足专业公关公司在公关技能方面的要求。理论研究方面还停留在纯理论研究方面,还缺乏对公关技术的研究。急需建立一套完整的专业公关业务培训机制和培训课程以弥补当前公关教育和研究的不足。行业发展对策
我们认为,中国公关业必须扎根于行业,其发展有赖于广大本地公关公司的茁壮成长,有赖于公关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广大从业人员素质的广泛提高,当然也有赖于公关业市场的规范和行业管理的健全。为此,广大公关界同仁、中外资公关公司、公关从业人员应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公关业发展道路。应该在以下方面作进一步努力:
1. 加大向国内企业、政府及其他机构的宣传力度,以争取社会公众对公关业的广泛认同。
2. 扶植本地公关公司发展,走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之路;
3. 加强公关技术研究,不断提高中国公关技术水平和服务品质;
4. 培训一大批掌握公关技能、高素质、敬业的高级公关从业人员;
5. 规范公关市场行为,建立并完善公关业的服务标准,形成本行业的职业规范;
6. 加强行业服务、行业指导,最终建立中国公关行业管理组织;
7. 加快引进国际先进的公关技术和最新理论,最终促使整个行业与国际接轨;
8. 建立完善的公关职业培训体系和理论研究体系,为全球公关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结束语
我们认为,中国公关业经过20年的曲折发展和积累,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酝酿期(即导入期);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是知识传播期(即普及期);
90年代专业发展期(即实践期)。2000年,公关职业得到政府认可,专业水准得到提高,市场服务继续细分以及行业规模基本形成,中国公关业正式进入了其发展的第四阶段-快速增长期。一个充满希望和光明前景的新兴产业在中国终于诞生,它的诞生必将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化乃至社会的进步带来深刻的影响。
报告撰稿:陈向阳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秘书长
兼研究发展部主任
副研究员
2001年2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