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公德状况和公民道德建设(共五篇)

时间:2019-05-13 21:2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社会公德状况和公民道德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社会公德状况和公民道德建设》。

第一篇:当前社会公德状况和公民道德建设

当前社会道德状况和公民道德建设

【作 者】焦国成/王易

【作者简介】焦国成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王易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随着物质文明的迅速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公民道德水平相对低下,就是重要的问题之一。我们应该本着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的精神,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地审视我国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寻找出推进公民道德的切实有力的措施。一

道德总是同时代的演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要正确认识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建立新时代的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首先必须弄清我们国家目前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发展阶段的性质。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和发展时期,这主要表现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和发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发展,从封闭、落后向开放、振兴的转型和发展。无疑,这些重大的基础性变化必将引起三大相互关联的社会深层次的转化,即深刻的普遍的社会重组;社会规范、社会评判标准的重新确认;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活动方式的重大变化。这三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世界到精神领域的变化又必然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在人们的道德精神面貌上表现出来。应当说,我们国家的伦理道德状况也相应地正处于一个转型发展的阶段上。

要转型、要发展,就必然先要有一个痛苦的长时间的蜕变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国家现在正处在伦理精神的蜕变过程中。这个过程,是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重大变革的过程,是新旧两种道德价值观念相互交替、冲突的过程,同时也是我国的道德文化及道德现象出现结构性失调、社会道德秩序发生较大混乱的过程:原先一些被人们所接受并一直公认的道德观念渐渐远离现实生活,显得陈旧、不合时宜;另一些原来看上去是难以接受的新观念却逐渐被人们所承认并成为道德评价的标准。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便面临着两种价值观和价值评价体系,其中任何一种价值观和价值评价体系都没有达到对全社会进行整合,为全社会所共同接受的程度,但同时又都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这种情况表现在人们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在一些领域中,传统道德起着主导的支配作用,而在另一些领域,现代道德则起着主导作用;在一部分社会成员中还保留着传统的价值观念,而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却已经接受了现代的价值观念,即使是同一个人,他(她)也是传统与现代组合的矛盾体,存在着脑子里的现代意识与骨子里的传统观念的冲突,并常常陷入自我矛盾的激烈斗争之中。可以说,当前我们在道德上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双重价值标准的冲突和双重评价标准的冲突。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活动、现象常常会因为价值标准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评价,许许多多的道德行为也往往因为面临着不同的价值选择和评价而获得不同的价值意义。面对这样一种道德上的两难境地,人们常常会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从而陷入道德观念与道德价值的尖锐冲突之中。

人们在道德价值观上的混乱以及由此造成的道德评价上的失范,在很大程度上使我们的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非道德现象:一些领域中的道德准则松弛失效,社会越轨和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这突出表现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正当竞争,产品的假冒伪劣等严重问题上;社会正义感和羞耻感、责任感和义务感淡化,荣辱感、是非观、善恶观混乱,社会道德心态近乎麻木与失调,一人受害众人围观而无一人上前相助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救人者反成为众人嘲笑、打击的对象,以至我们不得不用“见义勇为基金”来唤起人们似乎已趋泯灭的良知;藐 1

视社会集体利益和社会生活准则的极端个人主义泛滥,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盗卖国家资财,泄露国家机密、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等丑恶现象的存在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并日益激起民愤;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和道德教育迟滞低效并发生萎缩和扭曲,道德评价与舆论监督的功能作用发挥无力,人们普遍感到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并对当前的一切发生怀疑,造成自信心与理想信念的失落以及道德观念上的错位。

上述一系列不道德现象,的确是一种社会现实,而且相当严重,对于某些行业、某些单位来讲,对于某些地区、某些个人来讲,不能不承认其道德水平是下降了,我们的执政党和政府的某些高级干部严重腐败,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给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说明问题是十分严重的。显然,我们不能说局部的道德水平下降是不存在的,更不能说这些不良现象是一种可以不必挂怀和忧虑的“表面现象”。勇于承认现实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良现象,才是实是求是的态度。粉饰现实、否认不良道德现象泛滥对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腐蚀,就会使人们变得麻木不仁,最终酿成大祸。

但是,我们反对不顾社会实际状况而把现实道德说得一团糟的观点。道德观点陈旧,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所带来的新的道德的萌芽,就必然会觉得自己与现实格格不入,从而得出否定性的结论。纵观中国历史,各个时代的道德家们无一不是把夏、商、周三代乃至尧舜、神农的原始时代看作是道德的最理想的时代,几乎是在每一个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一些道德家们都会发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哀叹。但是,人类的道德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天不如一天了吗?显然不是,历史上的道德家们在认识上有一个共同的误区,就是要么拿历史上某一阶段所达到的最好的道德状况与现实社会最不如人意的道德状况相比,要么拿自己幻想中的古代道德状况与现实道德状况相比,这样比来比去,“今不如昔”的结论也就再所难免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时代必然要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既然要推进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肯定和认同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包括:企业自主自立观念、带动致富观念、守法经营观念、公平竞争观念、诚实守信观念、经济效益观念、时间效率观念,以及在不损害集体与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正当利益的观念等等。现在,中国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谈正当的个人利益、个人发展,不再像过去那样压抑自己的个性和合理欲望,在一定意义上讲,这并非道德的退步,而是道德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结果。

审视和认识现实,是为了更好地规划和安排未来;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提出:“要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逐步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这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提出的重大任务,也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根据上述对我国当前现实道德状况的分析与认识,我们认为,就公民道德建设来说,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研究和制定出一整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时代精神的、有中国特色的公民道德规范。

上面提到,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的转型发展时期,各种新旧道德观念纷至沓来、相互激荡,造成了人们在道德上的普遍困惑。其实归根结底,这种困惑是由于善恶界限与道德标准不明确所致。不知则不能行,这是一个基本常识。这在道德领域也是一样,当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正义时,自然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去为善、去实践正义。多年以来,我们批判和抛弃了数千年形成的传统道德规范,而建国后所建立起来的新的道德规范又不健全,难以适应丰富多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现实,从而造成了人们在道德上无所适从的局面。因此,构建当代完整严格的道德规范体系,是推进道德文明建设的第一步。

我们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因而适应这个社会的道德也必须是社会主义道德。本着这一基本思路,首先要确立并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基本道德原则。这个基本原则是一个大纲,纲举而目张;如果抛弃了它,整个道德规范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也必将在根本上改变。当然,对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这原则,仍需在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研究总结,以更好地适应人们的道德心理。

既然要构建道德规范体系,只有一个道德原则当然是不够的,社会有多个领域,存在着多方面的伦理关系和道德关系。要调整和理顺多方面的伦理关系和道德关系,就要建构严整周密的适应社会生活各领域需要的伦理规范。我们知道,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中国传统道德对于调整人们的道德关系,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国家的长治久安,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有“纲”、有“常”、有“目”的完整的规范体系。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目前的社会主义道德在规范体系上是相当贫乏和不完善的,需要认真吸取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积极成果,使之不仅完整严密,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个道德规范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具有理想性,要给人们指出什么是至善和理想意义上的高尚,道德更需具有现实性,即要有较低层次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以适应公民日常的生活和道德要求。也就是说,要提出适合民众人伦日用的道德标准,告诉每一个公民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事实已无数次地证明,道德愈是贴近大众生活,就愈能为人们所接受,也就愈能发挥其作用;相反,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只能为少数人所实行的道德,则因缺乏现实的群众基础而变为无用的说教。

第二,建立健全保证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实施的社会机制。

一套好的道德规范,如果没有健全的实施与保障机制,只能说是一种美妙而空洞的设想。道德要从设想变为现实,从规范化为实践,至少要有以下三方面的配套措施:

其一,法律的认可和支持。道德与法律的最大不同点在于道德的非强制性,即从根本上说,它是依靠人们内在的自觉性与意志的力量发挥作用的。正因为道德偏重于自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法律的支持,否则,它就是软弱无力的。因此,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政治家们无一不是把德与法相结合,发挥软硬两手的作用。道德与法律的结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法律要认可和肯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二是法律条文的制定要体现道德规范的内在精神。只有这样,法律与道德相互配合,道德“禁于未然之前”,法律“禁于已然之后”,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其二,形成强大而健康的社会舆论。道德发生社会作用的外在机制,是社会舆论和风俗习惯。没有这种客观的“势”或风气,道德就不仅得不到重视,反而会受到嘲笑与贬低。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舆论传媒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宣扬“痞子”意识和个人主义思想,严重败坏了人们的道德水平,混乱了人们的道德认识。其实,思想的解放,不应该更不必然以摧毁高尚的道德为前提,分辨是非、扬善抑恶、移风易俗,把社会引向真善美和光明,才是大众传媒与社会舆论的基本使命。在这一方面,我们尚须进一步端正观念,做出持久的努力。其三,各级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带头提倡。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如何,该社会的领导阶层的实际作风及提倡是极其重要的方面。上面往哪个方面“领”,下面就会往哪个方向走;上面往哪里“导”,下面就会往哪里趋。孔子曾讲,“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国自古便有“以吏为师”的传统,领导阶层的正与邪、善与恶,对民众的影响是巨大的,上好德而下好善、上浮夸而下做假,已成为一条不可更易的规律。因此,各级领导干部的道德思想行为如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如果说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因需要各方面的能人而较重“才”的话,那么现在的社会形势更需要我们“德才”并重、以德为本了。如果我们国家在选拔和任用干部时加强对其道德品质的考核,使其能够 3

成为公民的表率,那必将有益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方向,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在未来的持续发展,它应当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更需要社会各个领域的协同合作、共同努力。

第二篇:社会公德状况

武汉科技大学201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社会调查

题目 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

姓名 徐慧(201119181030)胡斯汉(201119181009)

颜梦琦(201119181024)陈奥乐(201119181021)

郑瓅炜(201119181008)刘智琦(201119181016)孙思颖(201119183018)田露(201119181010)

专业 艺 术 设 计

班级 环艺1101

武汉科技大学政治经济学教研室

年 月 日

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

调查目标:在公民尚未将社会公德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格、养成道德习惯时,提高公民的社会公德,主要是通过一种外在的强有力的约束!亦即他律",才能规范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行为。并且,长期坚持,形成一种习惯,直到最终内化为公民自身的道德品格。道德“他律”有多种方式,社会舆论和制度规范是其中的重要形式,这两种方式,对公民的行为都具有约束力。但是,在外在强制性的约束方面,社会舆论远远不如制度规范。一些缺乏自觉性的公民,经常对社会舆论可以充耳不闻。例如,当一些人“见义”,“不为”时:当一些人公然践踏社会公德,其他人予以制止时。对这些,失德者反而撅撅有词,表现出一副毫无顾忌、奈我如何的情形。这表明,社会舆论对这些现象的惩戒作用极其有限,社会没有强有力的制度规范,对公民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提供支持。

社会公德现状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迫使我们不得不要采取有力的措施,防止公德走下坡路,让公德建设步入正轨。

课题:社会公德状况。程序方法:问卷调查。

时间:2013-4-20——2013-5-10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公民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方面,已有了很人的进步。主要表现为:一是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二是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三是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四是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这些,已成为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主流。但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教育上的失误,一些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趋势背道而驰的不良现象也大量存在。

在广州市一条不足400米长的步行街上,清洁工人清理出人们遗弃的约15公斤的口香糖;在哈尔滨漂亮的中央大街,随处可见斑斑痰迹;在郑州,庆祝节日时摆放的鲜花被哄抢、折毁;北京的一次游泳馆水质抽检结果显示,水中尿素含量全部超标,而街头的自动售货机屡屡被毁„„类似不文明、缺乏公德的现象,在全国各地并不罕见,有些甚至让众人见怪不惊。

对于发生在白己身边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你有何反应?在对广州市民社会公德万户调查中显示:只有15.7%的人表示会“多数会出言制止”,选择站出来“偶尔会出言制止”的比例为50.3%,而选择“只限于心里反感”的有33%,选择“会视若不见、听若不闻”的占到1%。

北京某公司业务部经理宁健乘坐公共汽车时,因制止歹徒行窃,被扎成重伤,住院治疗费共1.7万元。他所在单位以公司不是慈善机构为由,不给报销医药费,他治病期间的工资、奖金也被扣除。而四川成都青年黄健见义勇为英勇牺牲后的遭遇也使他“死不暝目”。面对手持匕首挟持两名柔弱女青年的歹徒,不满18岁的黄健英勇而上与歹徒博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令人遗憾的是,他用生命救下的两名女青年及其父母对此却表现出惊人的漠然,声称:“我们又没有叫他救人,他自己要逞能,死了活该。”

在对北京公民公德素质的一项凋查显示:处于低层次公德素质的(亦即能够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维护社会公德)是多数,大约占50%;处于中层次公德素质的(亦即能够为了维护社会公德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大约占25%:处于高层次公德素质的(亦即敢于同破坏社会公德的言论和行为作斗争)大约占10%。

由于地域的限制,我们对武汉市民进行了关于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研究。

二、基本经验

我们主要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了部分武汉市民对社会公德状况的相关信息,并且通过查阅相关图书,对社会公德的现状进行了思考与分析,总结经验并向一些调查对象给以可行性建议反馈。

本次调查我们尽量全面了解现今武汉的社会公德的情况,社会公德对于市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他们的精神文明的重要思想,也是将来城市建设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通过对武汉市民对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研究,让调查对象明白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帮助和引导调查对象提高自己的精神文明和素养,促进武汉市城市建设的顺利发展。

三、社会公德调查问卷

第1题,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第2题,您脑中的社会公德是什么概念 A.文明礼貌,乐于助人

B.心理上对社会的热爱,继而用行动支持 C.遵纪守法,不违法 D.没有明确概念

第3题,您觉得当前的社会公德状况如何 A.很满意 B.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E.很不满意

第4题,您觉得下列哪些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最常见(多选)A. 乱丢垃圾,B. 随地吐痰

C. 破坏公物,在公物上乱涂乱画 D. 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E. 在公共场所吸烟 F. 随意横过马路 G. 其他 第5题,单项选择题,必答: 在一些建筑上涂鸦你认为好吗?(单选)A.好,它展现个人风采,并且可以自由宣泄感情 B.不好,它破坏了公物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C.随便,管住自己久别行了

D.杜绝,它会给一些部门带来损失危害

第6题,当你早公共场所看到别人吸烟,你的想法?(单选)A.指责 B.上前劝说 C.捂鼻子避开 D.无所谓

第7题,你在公共场所排队,此时有人插队,你该怎么做? A. 马上制止 B. 心里抱怨 C. 口中谩骂 D. 视而不见

第8题,当人行道上出现红灯,可一直没有车辆通过的时候,你会怎样? A.直接穿过去 B.直到绿灯再走 C.别人走我就走

第9题,.公交车上,您是否会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

A.总是 B.经常 C.偶尔

D.几乎没有

第10题,假如您身边有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发生,您会? A.总是出言制止 B.偶尔出言制止 C.只是心里反感

D.试若不见听若不闻

第11题,你打着伞在马路上走,看见有人冒雨前进,你会怎么做? A主动共伞

B若是熟人就和他共伞 C看对方是否要求 D视而不见

第12题,在车棚看到有一辆车倒了,你会怎么样? A.扶起来 B.置之不理 C.旁边有人就扶起来,没人就不管

第13题,您如何看待公益活动? A.非常有意义,会经常参加 B.无所谓,随大流 C.没有兴趣,不想参加

第14题,您觉得应该怎样对待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A.罚款 B.教育 C.拘留 D.其他

第15题,您觉得周围的人能做到见义勇为,与不良现象作斗争么? A.几乎都能做到 B.大部分能做到 C.只有个别人能做到

D.没听说过看到过有人做过

第16题,你觉得该用什么方式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A.从小灌输

B.加大社会公德宣传,实行公德考核 C.严查严惩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 D.其它

第17题,你认为要改善社会公德现象,您自己应该怎么做?

第18题,对于改善当今社会公德的现象,您有什么建议?

四.存在的基本问题

社会公德匮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社会公德未成为现代社会多数成员真正认同的道德规范,制约了社会公德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在传统社会,以狭隘的血缘、亲缘、地缘观念为基础的传统道德,缺乏体现“博爱”精神的人道主义精神。“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本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并不缺少的内容,但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传统的“仁爱”,主要是围绕着“亲亲”、“尊尊”原则,并以家族关系扩展而建立起来的人伦之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推己及人,讲求次序和“爱有等差”,以报恩、孝道为前提,并不具有“博爱”的内涵。在这种传统道德观的影响下,大众对他人的爱是狭隘的、分等级的。在对他人提供帮助时,首先关注的多半是“亲缘”、“地缘”、“关系”;在对他人施以救难的行为时,首先要看是否为亲人、朋友、同乡、邻里等。我们经常看到济困解危的行为,被一些人视为虚伪,反而追问施助者与遇难者是否有“亲属关系”,“学雷锋”在这部分人的眼里成为可笑的代名词;经常看到当有人见义勇为时,旁观者竟无人响应,反而还怀疑施助者的善良本意。

文化中所存在的消极社会心态制约着人们的公德行为。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一些人被动“等待”公正,祟信“善恶相报”的因果循环,以安分守己、少管闲事、避祸自保为处世原则。我们经常看到,在公共场所,经常可以遇到一些“加塞”不守公德的人。对于这些人,大部分人采取的是“忍”的办法,认为一点小事,何必大动肝火,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明哲保身的学。勇于站出来为维护社会公德的人不多,甚至在他站出来维护社会公德时,很少有人出来声援。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也存在着随大流的心态。本来在公共场所想遵守社会公德、也很注意遵守社会公德,但看见他人不守公德时,自己也就往往同大家一样。在内心里或许也知道这样做并不对,但没有勇气坚持选择正确的公德行为。因为自己如果一旦做出这样的选择,就表明自己和他人不一样,有可能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受到孤立,这种“孤立感”并不一定是外显的,多数的时候是一种无形的存在。这种现象更多的在一个群体中的某个人的个体行为中体现出来。实际上,随人流的心态来自于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中庸思想强调“过犹不及”,主张整体的一致性,要求做什么事最好不要太过,追求一种和谐。但是,一些人对中庸思想的理解存在偏差,把中庸思想中的“和谐”扩展至绝对的和谐,而不管这种和谐是否符合原则。

其次,社会公德教育不够得力。社会公德是调节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的最基本、最一般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的内容具有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等特点,看起来只涉及到人们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往往容易被人疏忽。正由于社会公德的这一特点,造成一些人将社会公德看作是可有可无的细枝末节,导致了对补会公德教育的不重视、不得力。这突出表现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轻视学生的道德包括公德的培养。即使进行道德教育也是注重一些所谓的人的伦理原则的灌输,而忽视学生日常养成中的公德教育。这样的教育导致了学生知识技能和伦理素养的严重失调。这种倾向在大学生身上显得尤为突出,高知识技能和低公德水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社会公德教育不得力,还表现在一些人试图用一些人的道德原则的教育来代替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只乐意讲大道理,不屑于讲“小道理”,将公德教育形式化和简单化。造成了一些人只知道道大的道德原则,不知小的公德规范,将公德和我们自己的交往、生活隔离开来,不知在自已的公共生活中处处需要遵守社会公德。

搞好社会公德建设,需要“两于抓”,即一手抓扬善,一手抓惩恶。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注重宣扬先进,用以鼓励鞭策全体公民,这是必要的。然而,我们对于社会中损害公德的不良现象的监督、批判、惩罚却缺乏力度。我们重视了扬善的功能,但忽视了法纪等制度建设中惩恶的功能。当前,社会公德缺失与社会公德制度建设过于软弱有很大的关系。

违背社会公德现象时有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管理

1、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规则不合理。对于违法行为来讲,我们有明确的制度来管理、制裁违法分子,但对于违反公德行为,仅仅局限于舆论谴责,对于部分不文明行为并无规定认定那些行为不文明;还有一些有规定的行为,诸如禁止随地吐痰,但处罚力度远远不够,遂使这些不文明行为得不到根治;相反对于乱搭乱建这样的处罚措施过于严厉,使得这些不文明行为变得更加隐蔽,不利于有关部门地查处,问题仍得不到解决。

2、管理措施执行不力。对于有处罚措施的,一些职能部门并不积极履行职责,对于罚款低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行政不作为,使管理措施成为空中楼阁。

3、公共生活设施不完备或设计时为使用者考虑的不周全。

(二)个人修养

1、公德意识不够。有的违背社会公德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文明的,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膀爷在大街上随意走动,许多膀爷本来觉得光不光膀子是自己的事,与别人不相干,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是不文明的。

2、对公对私标准不一样。“室内天堂室外垃圾场”就是这一点的典型写照。许多人将自己的家布置得富丽堂皇,犹如天堂;楼道里却被他们堆满杂物,犹如垃圾场。

3、公德行为不能自觉化。有人监管时能遵守公德,无人看守时就劣根暴露,缺乏自觉的、习惯性的公德行为。

(三)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偏斜。社会的道德观不正确,金钱观过于严重,人们优点自私自利,使得社会公德淡化。

(四)舆论导向不正确、舆论压力不够。

(五)教育的失败。现在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只限于书面口头教育,缺乏道德实践教育,所以现在在学校那样的场所,公德执行情况也不好,校园里也充满了不文明行为。甚至有些教师、家长本身就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自身就有许多不道德行为。还有些家长把违反社会公德、占小便宜的错误思想当作人生哲理教给下一代。

五、存在的社会公德问题

1、环境与卫生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卫生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任凭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在汽车站牌、广告招贴画、建筑物上乱涂乱画、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将咀嚼过的口香糖随处粘附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垃圾分类投放、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和不环保的一次性餐具、不乱扔废旧电池、善待花草树木等每个市民都力所能及的环保行为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普及。由此可知,武汉市民本身是非常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卫生问题的(否则也不会反映这些问题),但从这里我发现了一种矛盾:武汉市民有很强的环境卫生意识,武汉市的环境卫生现状却值得我们忧虑。这是不是反应出了这一现实:大家都认识到了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都在痛恨和指责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和行为,但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却可能自己也有违背环境卫生公德的行为?

2、文明交通问题

文明交通问题也是武汉市民认为比较严重的社会公德问题,其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或行人闯红灯、行人斜穿马路或翻越交通护栏等是反应犹为严重的问题。

3、文明礼貌问题

调查数据表明,武汉市民在文明礼貌方面仍需继续努力,以减少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文明礼貌问题主要表现为:遇事围观、起哄,夏天在公共场所光膀子、脱鞋、抽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争吵、说脏话,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等。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武汉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排序:从总体上看,武汉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占第一位的仍然是随地吐痰。市民最讨厌的不良行为排在前二至五位的依次是: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后,主人不予清理;乱扔杂物;乘坐公共交通时争抢、拥挤;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

在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许多群众自发地、积极地向我们反映他们所遇到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但是当被问及“看到有人正在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您会怎样?”时,回答结果并不不尽如人意。有25.4%的市民表示会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出面制止,若要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则仅有5%的市民会出面制止;另外,26.6%的人表示会随大流,有人出面时也出面,没人出面就不出头;33%的人因为怕打击报复所以敢怒不敢言;10%的人认为制止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是有关部门的事,与自己不相干。

由此可知,大多数武汉人还是属于“理论上的长子,行动上的矮子”,光说不做。按照调查项目,可以把武汉市民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在保证自身利益情况下会出面制止;第二类是能够为了维护社会公德,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第三类是不顾个人利益,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做斗争。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多数人属于第一类,因此,武汉市的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六、今后的建设方向或应该采取的措施

对市民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教育市民尊重人、关心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只有相互

尊重、关心和照顾,才能避免造成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建立一种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关系,使社会生活正常进行。尤其要教育青年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保护儿童,尊重妇女,尊敬老人、军烈属和荣誉军人,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

(二)在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上,要教育市民遵守公共秩序,保护环境。社会公共秩序的好坏,对整个社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社会的公共秩序良好,人们就能解除后顾之忧,整个社会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就会呈现出井然有序的局面。反之,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就不能正常进行。因此,不仅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对于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要敢于制止,敢于斗争。

(三)在个人修养上,要教育市民讲究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既是尊重他人的良好表现,又是维护人们社会交往中友好和睦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就是要求市民讲究文明礼貌,遵守社会公德的基本准则。

(四)在家庭关系上,要教育青年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的基本单位,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家庭道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对市民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时,必须教育市民正确对待家庭关系。

综上所述,提高社会公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制度和规则,使公德建设逐步走向法制化。当出现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时,轻则有规则可循,重则有法可依。

(二)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导向作用。毫无疑问,媒体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监督和导向作用。同时,每个个体也是公众舆论的构成者,是舆论方向的形成者。

(三)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只是空洞的口号,要掌握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的规律规则,遵循这些规则,采用复杂多样、灵活多变、易于为老百姓所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社会公德的教育。

(四)提高个人修养。只有在微观上提高每个社会成员的社会公德素质水平,才可能在宏观上改善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面貌。

七、参考文献

社会公德,是为社会的全体公民所公认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共同形成的,用以维持公共生活、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准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社会公德作为全社会统一的道德规范,其意义更为重要,作用更加广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尊重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义务。

研究表明:道德观念的形成遵循以下的阶段性原则,第一阶段是道德的他律阶段。以完善的制度和规则,甚至是法律法规的形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置或惩罚,是公民社会公德观念形成的基础环节和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道德的自律阶段。这个时期,人们逐步形成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正确的评价能力,道德行为不再像第一阶段那样是外在约束的结果,而是自觉自愿的行为。促使人们从道德的他律阶段向道德的自律阶段转化的主要方法是道德教育,在社会公德教育中,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很重要。

第三篇: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

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太行路学校 范富伟

***

摘要

社会公德与私德相对应,是我国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弘扬社会公德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社会公德的建设更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本文通过研究当前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环境。

关键字:社会公德,现状,原因,对策

一、绪论

社会公德是我国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对培养公民的高尚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实践证明,抓好社会公德建设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净化不良的社会风气,提高全民族的凝聚力。弘扬社会公德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然而,附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公德建设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促进公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公德的基本内涵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这是关于社会公德基本内涵的准确概括。

文明礼貌。行为文明是社会公德的基础性内容,它集中反映了公民的文明教养程度,礼貌则是行为文明在人际交往中的外在表现形式。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在人际交往中,衣着整洁,举止文雅,说话和气,用语得当,守时守约;尊重他人、宽以待人、相互礼让;遵守公共场所的各种规定,不影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等等。

助人为乐。助人为乐指公民在关心、爱护人的方面所应当表现出的文明水平,集中体现为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通俗地说,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为他人着想。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格,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维护。第二,公民之间要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第三,对那些遭到不幸和困难的人,要在道义上和物质上给予同情、支持和帮助;对一切病人都要一视同仁,实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对遭受灾难的别国、别地区的人民,给予道义支持与可能的物质支援等等。

爱护公物。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公共财产不可侵犯”,“公民必须爱护和保卫公共财产”。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爱护公物还要求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教育每个公民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直接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遵纪守法。公民自觉遵守法规纪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在社会主义中国,法律与道德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必然促进遵守社会公德。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道德氛围,使“守法”成为实践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

三、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取得的成果,存在问题,及问题成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公民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方面,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一些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也频频出现,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质量,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影响了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乃至直接影响到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社会公德领域取得的成果表现

第一 环保意识的觉醒。

2010年,有专家对试点小区的1200户居民家庭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价调查,有98.3%的市民认同垃圾问题与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一样,是目前城市环境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有98.4%的市民认同为了给下一代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解决垃圾问题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有86.1%的市民表示为了垃圾分类,耗费一定的时间精力与家庭空间是非常值得的。有市民说“垃圾是错放的资源,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是城市垃圾的最优处理方式,也是实现垃圾资源化的最佳选择。若不实行垃圾分类,日后解决垃圾围城难题的时间将远多于现在为了垃圾分类花费的时间”。垃圾分类试点调查还显示,有95.1%的市民会将报纸、杂志、可乐罐、塑料瓶等单独收集,卖掉或扔到可回收物桶内;86.0%的市民会将电池、灯管等物品单独收集,扔到有害垃圾桶内;77.5%的市民会将食品包装盒、塑料袋等与剩饭剩菜分开,单独收集扔到其他垃圾桶内,77.3%的市民会将废弃的玻璃制品单独收集,扔到可回收物桶内。此外,有61.4%的市民愿意参加或带家庭成员参加以垃圾分类知识为主题的科普游戏活动;有54.0%的市民愿意参加小区内组织的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引导小区内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从垃圾分类试点调查数据看,我国公民的公共道德价值观和公德行为习惯已经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景象,一些市民对保护环境的价值认同度非常高,市民良好的生活习惯正在慢慢养成,市民自愿参与公德宣传活动的人数比例在一半以上。

第二 诚信意识的觉醒。

在网上,大家都在关注一件事,阿里巴巴针对淘宝部分卖家人为“刷钻”,虚假信用炒作的现象,调整搜索规则,封杀虚假信用炒作,遭到了部分卖家的抵制,阿里巴巴集团以“我们宁可关掉自己的公司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原则!”集体向不诚信卖家公开宣战。

从阿里巴巴集团调整搜索规则,封杀虚假信用炒作,勇敢地向不“诚信”现象说“不”来看,“独行侠”方舟子的十年打假路不再孤独,一些IT行业精英也已经自觉地加入到“诚信卫士”行列,从技术和运行机制上正在努力实践,推动社会诚信建设。

第三 文明礼仪意识的觉醒。

上海世博会既是世界携手展示人类文明最新成果的盛大聚会,也是中国人向世界展示文明素质的窗口。对于许多国人在上海世博会上的不文明表现呈现出的“一片狼狈”现象,不仅各大媒体聚集痛批,众多网民更是口诛笔伐。有人总结了上海世博会上国人不文明观展的“七宗错”:第一宗,不排队,爱插队;第二宗,随手扔垃圾、随地小便;第三宗,进入展馆后大声喧哗;第四宗,假冒残疾人,走绿色通道;第五宗,找到任意空间,就能躺下睡觉;第六宗:为求留影,见缝插针;第七宗,踩踏草坪。同时指出,上海世博会的这“七宗错”,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十分普遍,很容易看到,有的人在公共场合毫无忌惮地吞云吐雾;有的人乱扔果皮纸屑成为习惯;公共汽车上年轻力壮的抢占老幼病残孕专座,这些现象多到让人见怪不怪的地步,通过世博会这个“窗户”,一切不文明现象以“密集型”的姿态呈现出来。更有人通过世博会的个人修养缺失,延伸提出了国人在公德上还存在社会公德观念比较淡薄;对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规章、制度、公约等不能得到普遍遵守;对陌生人警惕,冷漠有余,关心、帮助不足;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缺乏基本的诚信;在人与人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受到明显的忽视等五大问题。

从网民高度统一地对国人在上海世博会上所表现的不文明陋习的痛揭看,许多人已经对公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有的已经将遵守文明礼仪规范与爱祖国联系在了一起,已经意识到中国人已经能够漂亮地组织一次盛会,但还须学习如何以不同的个体优雅地参与一次盛会。当前社会公德领域存在的问题

第一 社会正义感的缺失

在现代化的转型时期,价值取向不断趋向多元化,新旧道德体系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和摩擦,个人主义倾向逐渐抬头,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日益突出,而传统的公共价值取向却受到抵制和歧视,人们社会交往中最珍贵的情感、友谊等因素被贴上了商业标识。

第二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抛弃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也是新时期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但令人不安的是,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正越来越多地被遗弃。

第三 社会成员漠视“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人们对规则或规范的知悉以及对规则或规范的内在精神支持,是人们对规则价值合法性的内在认可。我国社会公德问题的频频出现,主要原因就是公众对“规则意识”的漠视。目前,最明显的是职业道德的丧失。有些人受世俗化和商业化的侵蚀,内在道德防线经受不住现实利益的诱惑而产生的不可自控行为,而究其深层次原因,则是社会环境和社会监督防范机制的缺失。

第四 网络对社会公德体系的冲击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便捷,也给不法分子危害社会秩序提供了便利。在网络普及化的今天,网络道德问题已日渐突出。首先,公共道德规范作用被削弱。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和虚幻性,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利益表达的途径,但同时,网络也逐渐成为少数人发泄对社会不满情绪的平台,这就为少数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其次,传统道德规范受到强有力冲击。网络为个人利益主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环境,有不少人在网络上随心所欲,忽视社会公德甚至走向犯罪。当前社会中公德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成因

第一 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在传统文化中,社会公德未成为现代社会多数成员真正认同的道德规范,制约了社会公德机制的形成和发展。在传统社会,以狭隘的血缘、亲缘、地缘观念为基础的传统道德,缺乏体现“博爱”精神的人道主义精神。“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本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并不缺少的内容,但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传统的“仁爱”,主要是围绕着“亲亲”、“尊尊”原则,并以家族关系扩展而建立起来的人伦之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推己及人,讲求次序和“爱有等差”,以报恩、孝道为前提,并不具有“博爱”的内涵。在这种传统道德观的影响下,大众对他人的爱是狭隘的、分等级的。在对他人提供帮助时,首先关注的多半是“亲缘”、“地缘”、“关系”;在对他人施以救难的行为时,首先要看是否为亲人、朋友、同乡、邻里等。

在传统社会,文化中所存在的消极社会心态制约着人们的公德行为。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一些人被动“等待”公正,祟信“善恶相报”的因果循环,以安分守己、少管闲事、避祸自保为处世原则。我们经常看到,在公共场所,经常可以遇到一些“加塞”不守公德的人。对于这些人,大部分人采取的是“忍”的办 法,认为一点小事,何必大动肝火,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明哲保身的学。勇于站出来为维护社会公德的人不多,甚至在他站出来维护社会公德时,很少有人出来声援。一旦做出这样的选择,有可能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受到孤立,这种“孤立感”并不一定是外显的,多数的时候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实际上,从众的心态来自于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中庸思想强调“过犹不及”,主张整体的一致性,要求做什么事最好不要太过,追求一种和谐。但是,一些人对中庸思想的理解存在偏差,把中庸思想中的“和谐”扩展至绝对的和谐,而不管这种和谐是否符合原则。

第二 社会公德教育弱化

社会公德是调节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的最基本、最一般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的内容具有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等特点,看起来只涉及到人们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往往容易被人疏忽。正由于社会公德的这一特点,造成一些人将社会公德看作是可有可无的细枝末节,导致了对补会公德教育的不重视、不得力。这突出表现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轻视学生的道德包括公德的培养。即使进行道德教育也是注重一些所谓的人的伦理原则的灌输,而忽视学生日常养成中的公德教育。这样的教育导致了学生知识技能和伦理素养的严重失调。这种倾向在大学生身上显得尤为突出,高知识技能和低公德水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社会公德教育不得力,还表现在一些人试图用一些人的道德原则的教育来代替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只乐意讲大道理,不屑于讲“小道理”,将公德教育形式化和简单化。造成了一些人只知道道大的道德原则,不知小的公德规范,将公德和我们自己的交往、生活隔离开来,不知在自已的公共生活中处处需要遵守社会公德。

第三 社会公德制度建设薄弱

搞好社会公德建设,需要“两于抓”,即一手抓扬善,一手抓惩恶。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注重宣扬先进,用以鼓励鞭策全体公民,这是必要的。然而,我们对于社会中损害公德的不良现象的监督、批判、惩罚却缺乏力度。我们重视了扬善的功能,但忽视了法纪等制度建设中惩恶的功能。当前,社会公德缺失与社会公德制度建设过于软弱有很大的关系。

在公民尚未将社会公德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格、养成道德习惯时,提高公民的社会公德,主要是通过一种外在的强有力的约束,亦即他律,才能规范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行为。并且,长期坚持,形成一种习惯,直到最终内化为公民自身的道德品格。道德“他律”有多种方式,社会舆论和制度规范是其中的重要形式,这两种方式,对公民的行为都具有约束力。

四、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公德建设还面临着很多问题。而社会公德建设又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要通过社会的全面发展来提升人们的公德意识和规整人们的公德践履;另一方面,又要通过以下一些具体的措施推进社会公德的现代建设。制订和完善法律法规

道德约束不是万能的,它毕竟只是一种行为调节准则,更多的是依赖人们的内心反省和舆论进行约束。它的实施和任何制度一样,都需要法律、法规等强制力手段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维护道德的威信和尊严。

要使公德建设制度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订立各种规章和公约。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的规范体系。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人在不同的场合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如在街上是行人,在公园是游客,在家里是居民,在学校是学生等等,这就要求制定各种文明公约,让每个人无论走到哪里,成为何种社会角,都可以做到行动有规则所遵循,社会可以监督。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和赏罚制度。在建立完整、科学的规章公约的基础上要建立组织监督和社会监督机构。监督、检查制度是保证这些规章、公约实施有效性的关键所在。而搞好监督、检查的有效途径是加强责任制,层层抓落实。通过各地区、各级组织、各个部门的监督,随时发现好人好事和先进典型,随时揭露各种违背公德的行为。还要建立赏罚制度。对于那些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直接维护社会公德的人和事,要给以相应的荣誉和奖励;对于破坏公共设施、公共卫生、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公共秩序、生态环境等行为,要坚决给予处罚;对于见死不救,要运用法律的手段给予制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良好的社会公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社区作为公民生活的基本单位,加强其公德建设,对于优化社区环境,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促进社区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全民社会公德教育,进行典范引导和舆论扬抑是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基本方法。社会公德教育贵在坚持,同时也要重点分明。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关系着未来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只有广大青少年的公德素养提高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才能提高。促进法律和道德功能的有机结合

道德和法律在规范人们行为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它们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法律有道德的支持才有实施的良好社会环境,而道德一旦有了法律作为其后盾,才能进一步促进良好道德氛围的形成,更好地发挥道德的教育和警 示功能。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与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有密切关系。在立法工作中,我们要把一些社会公德缺失的问题纳入法律轨道的调整范围,利用国家的强制力量树立道德典型,制定道德规范。加强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

首先,重视学校教育,从小培养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学校德育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公德意识和行为塑造的主阵地,通过一定的教育可以促使人们形成理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其次,提倡自我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水平。个体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加强自我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通过自我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个体自觉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抵制不良诱惑的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廖加林.我国社会公德的现代建构[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5)[2]李小宁.论社会公德[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4)[3]郭学贤.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J].道德与文明,2002(5)[4]任福全,王富强.以德治国必须深入开展社会公德教育[J].道德与文明,2003(3)[5]王怡.传统美德与当代社会公德建设[J].东岳论丛,2000(4)[6]王伟.社会公德建设三题[J].求是杂志,2006(5)[7]杨光飞.社会转型与公德缺失[J].社会主义研究,2004(1)[8]肖志玲.简论转型时期社会公德建设[J].理论月刊,2004(11)[9]张震.论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江淮论坛,2004(1)[10]刘继勇.我国社会公德建设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7)[11]马关泉,杨永燕.社会公德研究综述[J].宁夏党校学报,2008(10)[12]晁乐红.论提高国人的社会公德水准[J].前沿,2004(2)[13]张国臣.社会公德与构建和谐社会[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4]孟蕴华.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缺失与对策[J].中州学刊,2006(3)[15]尹冬华.转型期我国的道德形势与社会公德教育[J].兰州学刊,2002(1)[16]刘丽娜.社区是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载体[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17]王玉华.社会公德及其实践中的悖论现象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8]杨曦.我国社会公的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州学刊,2010(4)[19]吴坚.新时期社会公德建设探析[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6 [20]齐亚红.优化社会公德环境:社会公德建设的出路[J].天府新论,2008,2 [21]李晓辉.论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J].理论月刊,2010。9

第四篇:当前警风状况及警风建设探讨

当前警风状况及警风建设探讨

江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这一论断,阐述了一个极其深刻的道理:党的作风关系党 的形象和生命。对我们公安队伍而言,民警的作风则关系民警的形象和生命。何谓警风?警风是指人民警察在勤务警务、执法执勤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 风貌,它体现在民警的政治、思想、学习、纪律、工作、生活作风当中。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警察正逐步走上世界舞台,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事关国家的对外交往、合作、管理与形象。当前,警风建设怎么开展,是理论 和实践上都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常说警风建设出形象、出战斗力,那么,怎样实行科学的警风建设呢?对此,我结合基层警风建设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求教于大家。

1、警风档案:当前警风状况及其表现形式

据笔者调查掌握,当前警风状况应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方面,警风总的来说是好的和比较好的,看不到主流,就会悲观失望,就会无所作为;另一方面,警风不纯、警纪不正,与现实公安工作的要求相距甚远特别是以权力商品化、人情化、关系化为主要特征的腐败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和转变,仍在腐蚀部分民警的心灵,损害民警的形象,危及党的事业。

(一)当前警风状况良好的表现形式

其最主要表现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指针,特别是自“三项教育”等活动开展以来,广大民警在工作任务繁重、执法环境恶劣、社会支持力减弱、经费保障乏力、侦破打击难度加大、群众期望值超高的情况下,仍然以积极的态度和高昂的斗志迎难而上,坚决贯彻党领导下的公安工作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发扬了敢打敢拼、不怕艰险、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工作作风,积极投身于以“扫黑除恶”为龙头的专项工作当中,破获了一批批有影响的大要疑难案件,查处了一起起有份量的事件事故,确保了治安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康;与此同时,广大民警不断加强政治、思想、纪律、道德、文化、作风等方面的学习与修养,确保了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而使民警执法形象大为提升,社会威信大为增强。

(二)当前警风状况亟待改变的表现形式

1.特权思想作祟。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之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个别民警从警宗旨和意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把提高政治水

平、提高服务为民意识、学习新旧法律法规当作耳边风,工作上喜欢走过场,以人民的“警官”老爷自居,耍特权,抖威风。如下班后遛公园、逛商场,乘公共车都着装,为的是“有点事儿方便”;非公务开警车进大街、闯小巷,乱拉警笛,如入无人境地,为的是“行人与车靠边让我行”;看表演,泡舞池,进桑拿,入包厢,潇洒玩**找老板打招呼,为的是“消费可以免单”。侦查办案不动脑筋,不下力气,搞刑讯逼供,甚至草菅人命。更有甚者,个别混入民警队伍里面的败类,披着正义的外衣,却干尽丧尽天良的勾当。前不久,重庆市某派出所所长竟驾警车强奸杀害!“岁的少女,令人义愤填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2.纪律作风松驰。受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与多种利益分配不公的刺激,个别民警置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和群众纪律于不顾,学习文件走过场,政治敏锐性不强,政令警令不畅通,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组织决定实施的事项,总是阳奉违,甚至泄漏秘密;有职有权有岗有位,但总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溜岗脱岗积习难改,“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面对群众的困难和求助,总是以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麻木不仁,不主动打招呼,不热情解困纾难,搞鄙视群众,脱离群众。凡此种种行为,都破坏了警察队伍纪律的严明和严肃性。

3.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走了样。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权位主义思想诱导下,在“前怕虎后怕狼”的本位主义思想支配下,个别领导表率作用差,负面效应大,指导办案的少,干预执法的多;个别民警自身素质低、敬业精神不强,法律意识差、执法水平不高,致使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走了样,循法枉法等歪风邪气潮起潮落。比如在办理各类涉黑涉恶涉毒、侵财侵权等刑事、治安案件中,办案民警有的碍于保护伞和后台的压力而不敢办案;有的怕触动各方“关系网”而不去办案;有的讲求“哥们义气”、“亲友情面”对违法犯罪行为网开一面;有的追求急功近利、破案心切而刑讯速供;有的谋求单位利益、个人好处而贪赃枉法。这种办案作风困扰着公安工作,使办案工作,特别是使复杂、重大、疑难的专案工作摸底不够透彻,调查不够深入,取证不够全面,证据不够牢固,终结侦查不够干净。换句话说,使执法变得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凡此种种执法作风,都是敷衍塞责、失职渎职的表现。

二、与时俱进:正风强警的根本途径

从总体上说,努力打造、培养出一流的警风,创建一支一流的公安队伍,一是要把改进作风的着力点放在群众得实惠、改善警民关系上,注重从体制、制度上解决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二是

领导机关及个人要抓住问题不放手,以务实的作风,促进制度的落实和作风的改善。也就是要建立起警风建设的科学化长效机制。

(一)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个体素质

1.不断学习钻研,提高理论素质。江总书记强调,“学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这一论断为我们加强民警的学风建设指明了方向。要树文明之师的形象,一是刻苦自学。刻苦自学是从警者树立良好形象的根本保证在“入世”的当今,新知识、新问题层出不穷,新民警老民警不懂的东西太多。任何一个民警如果驻足不前,其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将难以胜任现有的工作而要解决这一难题,主要是靠自我加压,自学成才没有一流的学风就不会有一流的警风。二是对“症下药,采取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充电”式研读法,集理论精髓于一身,以便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融科技侦破预审技能技巧于一炉,以便拥有娴熟的业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2.加强道德建设,提升自身修养。加强自身修养是培养从警者良好形象的基础。自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从警者作风的优劣。自身修养主要包括两大块:一是科学文化素质的修养。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每一个民警履行职责的最基本条件,它可以帮助从警者提高对客观环境的认识感受能力和对违法犯罪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同时,它本身可以间接转化或直接表现为侦审能力、处置能力。二是思想道德素质的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是培养从警者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作风的根本条件,也是为警清廉、保民平安的内在动力,它可以帮助从警者为实现自身价值而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

3.注重日常工作,加强自身涵养。在日常工作中,广大公安民警要真诚相待,和睦共处,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亲密合作的同志间关系,以维护人民警察内部的团结协作和步调一致。要珍惜时间,今日不唱明日歌;珍爱自己,有错不搞下不为例;规范着装,执勤不搞警便混穿;“阳光”作业,办事不搞暗箱操作;严肃法纪,执法执勤不循私情。

(二)强化组织领导,务必一抓到底

1.强警风、树形象决非朝夕之功,而是要有一种“韧战”的精神。具体来说,要注意两点:一要领导带头。贾春旺部长指出,加强作风建设,领导是关键。“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各有关部门要制定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部的作风建设方案,凡是要求民警做到了,领导事先做到;凡是要求民警不做的,领导带头不做。只有充分发挥领导作风的良好示范和正确导向作用,才能使作风好的人有所作为,使作风差的人受到鞭策。

二要真抓实干转变作风。决不允许组织上的松松垮垮,动上的迟迟缓缓;也不允许停留在层层开会、层层表态、层层汇报的表面功夫上,而只能体现在层层见行动、层层抓落实、层层出成果的工作中。同时,有关部门要对办事当中表现出来的“冷、硬、横、推”作风问题,发挥政工、纪检、督察部门及民警之间的监督作用,结合群众来信来访投诉一起抓,结合利益分配、位调整、分离培训一起抓,并做到处理到位;对办案当中表现出来的“索、拿、卡、要”作风,要视其危害影响及过错程度,确定专案专人负责制,做到一抓到底,理到位;对触犯法律法规的,要实行暗访倒查,个案督办,依靠党纪、政纪、法纪,发挥宣传、检察职能作用限期审结办理,既使一时不能结案的,也要果断调整!”

2.密切联系群众,誓做忠诚卫士。贾春旺部长强调,加强作风建设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否做到这一点,对我们党来说,事关党的命运和生死存亡,对公安机关来说,则决定着能否履行职责,能否让党和人民放心的重大问题。因此,各级公安机关要严肃纪律、跟踪管理、建档立卡,确保作风建设的效果。要组织公安民警紧紧围绕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来开展

各项公安工作。当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拍案而起,操正义之戈斩百魔之爪;当群众需要帮助时,我们要挺身而出,降智慧之神解百家之难;当群众不理解不支持时,我们要扪心自问,用火热之情暖百姓之心。总之,我们要沉到基层去,回到群众中,把自己当“学生”,把群众当老师,恭听他们的教诲,改进自己的形象。

3.改正作风,根治“冷、硬、横、推”。作风建设是警风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冷、硬、横、推”又是工作作风建设的拦路猛虎。要根治这一顽症,有关部门非下苦功夫不可:一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条例》为准绳。按《人民警察内务条令》规定,我们要以民警的着装、言行、工作、学习制度为内容,制定《民警违反纪律处理办法》,并编印成册,下发到人。二要以服务为根本。凡属于省、市取消的办证收费项目坚决不收;凡属于省、市要求简化办事程序的,一律以“一条龙”式的窗口式服务到位。三要以典型为榜样。在根治作风建设中,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计分办法,做到操作简便,实用有效,使民警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四要以改好为目标。我们要通过民意测评、信息反馈、舆论监督等多种措施,拓广反映民警作风问题的渠道,适时调整整改方案,真正实现作风根本好转。

(1)刘炳瑜:《人民警察道德科学》,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4年10月版。

(2)黄德炎:《人民警察道德》,**市公安干部学院出版1991年版。

(3)公安部政治部主编:《警察伦理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4)公安部人事局主编:《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

(5)李云飞:《警钟长鸣》,中国**市纪委1999年4月刊。

(6)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新探索》,学习出版社2000年1月版。

第五篇:社会公德状况调查报告

一、吉林市民存在的社会公德问题

1、环境与卫生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卫生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任凭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在汽车站牌、广告招贴画、建筑物上乱涂乱画、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将咀嚼过的口香糖随处粘附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垃圾分类投放、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和不环保的一次性餐具、不乱扔废旧电池、善待花草树木等每个市民都力所能及的环保行为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普及。由此可知,吉林市民本身是非常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卫生问题的(否则也不会反映这些问题),但从这里我发现了一种矛盾:吉林市民有很强的环境卫生意识,吉林市的环境卫生现状却值得我们忧虑。这是不是反应出了这一现实:大家都认识到了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都在痛恨和指责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和行为,但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却可能自己也有违背环境卫生公德的行为?

2、文明交通问题

文明交通问题也是吉林市民认为比较严重的社会公德问题,其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或行人闯红灯、行人斜穿马路或翻越交通护栏等是反应犹为严重的问题。

3、文明礼貌问题

调查数据表明,吉林市民在文明礼貌方面仍需继续努力,以减少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文明礼貌问题主要表现为:遇事围观、起哄,夏天在公共场所光膀子、脱鞋、抽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争吵、说脏话,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等。

二、吉林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排序

从总体上看,吉林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占第一位的仍然是随地吐痰。市民最讨厌的不良行为排在前二至五位的依次是: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后,主人不予清理;乱扔杂物;乘坐公共交通时争抢、拥挤;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

三、公德实践与公德认识的比较

在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许多群众自发地、积极地向我们反映他们所遇到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但是当被问及“看到有人正在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您会怎样?”时,回答结果并不不尽如人意。有25.4%的市民表示会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出面制止,若要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则仅有5%的市民会出面制止;另外,26.6%的人表示会随大流,有人出面时也出面,没人出面就不出头;33%的人因为怕打击报复所以敢怒不敢言;10%的人认为制止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是有关部门的事,与自己不相干。

由此可知,大多数吉林人还是属于“理论上的长子,行动上的矮子”,光说不做。按照调查项目,可以把吉林市民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在保证自身利益情况下会出面制止;第二类是能够为了维护社会公德,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第三类是不顾个人利益,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做斗争。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多数人属于第一类,因此,吉林市的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四、违背社会公德现象产生的原因

违背社会公德现象时有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管理

1、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规则不合理。对于违法行为来讲,我们有明确的制度来管理、制裁违法分子,但对于违反公德行为,仅仅局限于舆论谴责,对于部分不文明行为并无规定认定那些行为不文明;还有一些有规定的行为,诸如禁止随地吐痰,但处罚力度远远不够,遂使这些不文明行为得不到根治;相反对于乱搭乱建这样的处罚措施过于严厉,使得这些不文明行为变得更加隐蔽,不利于有关部门地查处,问题仍得不到解决。

2、管理措施执行不力。对于有处罚措施的,一些职能部门并不积极履行职责,对于罚款低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行政不作为,使管理措施成为空中楼阁。

3、公共生活设施不完备或设计时为使用者考虑的不周全。

(二)个人修养

1、公德意识不够。有的违背社会公德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文明的,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膀爷在大街上随意走动,许多膀爷本来觉得光不光膀子是自己的事,与别人不相干,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是不文明的。

2、对公对私标准不一样。“室内天堂室外垃圾场”就是这一点的典型写照。许多人将自己的家布置得富丽堂皇,犹如天堂;楼道里却被他们堆满杂物,犹如垃圾场。

3、公德行为不能自觉化。有人监管时能遵守公德,无人看守时就劣根暴露,缺乏自觉的、习惯性的公德行为。

(三)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偏斜。社会的道德观不正确,金钱观过于严重,人们优点自私自利,使得社会公德淡化。

(四)舆论导向不正确、舆论压力不够。

(五)教育的失败。现在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只限于书面口头教育,缺乏道德实践教育,所以现在在学校那样的场所,公德执行情况也不好,校园里也充满了不文明行为。甚至有些教师、家长本身就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自身就有许多不道德行为。还有些家长把违反社会公德、占小便宜的错误思想当作人生哲理教给下一代。

五、提高公德水平的对策

社会公德,是为社会的全体公民所公认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共同形成的,用以维持公共生活、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准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社会公德作为全社会统一的道德规范,其意义更为重要,作用更加广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尊重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义务。

研究表明:道德观念的形成遵循以下的阶段性原则,第一阶段是道德的他律阶段。以完善的制度和规则,甚至是法律法规的形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置或惩罚,是公民社会公德观念形成的基础环节和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道德的自律阶段。这个时期,人们逐步形成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正确的评价能力,道德行为不再像第一阶段那样是外在约束的结果,而是自觉自愿的行为。促使人们从道德的他律阶段向道德的自律阶段转化的主要方法是道德教育,在社会公德教育中,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很重要。

对青年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教育青年尊重人、关心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只有相互

尊重、关心和照顾,才能避免造成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建立一种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关系,使社会生活正常进行。尤其要教育青年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保护儿童,尊重妇女,尊敬老人、军烈属和荣誉军人,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

(二)在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上,要教育青年遵守公共秩序,保护环境。社会公共秩序的好坏,对整个社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社会的公共秩序良好,人们就能解除后顾之忧,整个社会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就会呈现出井然有序的局面。反之,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就不能正常进行。因此,青年人不仅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对于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要敢于制止,敢于斗争。

(三)在个人修养上,要教育青年讲究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既是尊重他人的良好表现,又是维护人们社会交往中友好和睦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就是要求青年讲究文明礼貌,遵守社会公德的基本准则。

(四)在家庭关系上,要教育青年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的基本单位,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家庭道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对青年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时,必须教育青年正确对待家庭关系。

综上所述,提高社会公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制度和规则,使公德建设逐步走向法制化。当出现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时,轻则有规则可循,重则有法可依。

(二)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导向作用。毫无疑问,媒体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监督和导向作用。同时,每个个体也是公众舆论的构成者,是舆论方向的形成者。

(三)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只是空洞的口号,要掌握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的规律规则,遵循这些规则,采用复杂多样、灵活多变、易于为老百姓所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社会公德的教育。

(四)提高个人修养。只有在微观上提高每个社会成员的社会公德素质水平,才可能在宏观上改善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面貌。

下载当前社会公德状况和公民道德建设(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社会公德状况和公民道德建设(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公德状况调查报告

    社会公德状况调查报告班级:11秋行政管理A班姓名:赵萌萌学号:1***9 一、芜湖市民存在的社会公德问题 1、 环境与卫生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卫生与环境问题主要表......

    社会公德状况调查报告

    社会公德状况调查报告 一、平凉市民存在的社会公德问题1、环境与卫生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卫生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任凭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在汽车站牌、广告......

    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xxx部分在校大学生组员及分工:组长:个别访谈:文献收集:个人体会:幻灯片制作:报告整理: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

    社会公德状况调查问卷

    社会公德状况调查问卷回想亲身经历的几十年里,我们的国家发生了令人咋舌的巨变,科技一天天更新,经济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接近小康时代。社会日新月异,更加接近于幸福美好。......

    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报告

    --精选公文范文-------------------------- 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报告调查对象:xxx部分在校大学生 组员及分工: 组长: 个别访谈: 文献收集: 个人体......

    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

    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 指导教师: 系别: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 摘要 社会公德是指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具有广泛适应性、普......

    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 原因及其对策研究(共5篇)

    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 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太行路学校 范富伟*** 摘要:社会公德与私德相对应,是我国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弘扬社会公......

    公民道德建设(共5篇)

    1、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