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 原因及其对策研究(共5篇)

时间:2019-05-15 02:5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 原因及其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 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第一篇: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 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 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太行路学校 范富伟

*** 摘要:社会公德与私德相对应,是我国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弘扬社会公德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社会公德的建设更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本文通过研究当前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环境。

关键字:社会公德,现状,原因,对策

一、绪论

社会公德是我国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对培养公民的高尚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实践证明,抓好社会公德建设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净化不良的社会风气,提高全民族的凝聚力。弘扬社会公德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然而,附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公德建设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促进公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公德的基本内涵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这是关于社会公德基本内涵的准确概括。

文明礼貌。行为文明是社会公德的基础性内容,它集中反映了公民的文明教养程度,礼貌则是行为文明在人际交往中的外在表现形式。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在人际交往中,衣着整洁,举止文雅,说话和气,用语得当,守时守约;尊重他人、宽以待人、相互礼让;遵守公共场所的各种规定,不影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等等。助人为乐。助人为乐指公民在关心、爱护人的方面所应当表现出的文明水平,集中体现为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通俗地说,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为他人着想。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格,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维护。第二,公民之间要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第三,对那些遭到不幸和困难的人,要在道义上和物质上给予同情、支持和帮助;对一切病人都要一视同仁,实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对遭受灾难的别国、别地区的人民,给予道义支持与可能的物质支援等等。

爱护公物。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公共财产不可侵犯”,“公民必须爱护和保卫公共财产”。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爱护公物还要求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教育每个公民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直接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遵纪守法。公民自觉遵守法规纪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在社会主义中国,法律与道德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必然促进遵守社会公德。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道德氛围,使“守法”成为实践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

三、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取得的成果,存在问题,及问题成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公民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方面,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一些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也频频出现,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质量,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影响了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乃至直接影响到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社会公德领域取得的成果表现 第一 环保意识的觉醒。

2010年,有专家对试点小区的1200户居民家庭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价调查,有98.3%的市民认同垃圾问题与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一样,是目前城市环境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有98.4%的市民认同为了给下一代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解决垃圾问题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有86.1%的市民表示为了垃圾分类,耗费一定的时间精力与家庭空间是非常值得的。有市民说“垃圾是错放的资源,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是城市垃圾的最优处理方式,也是实现垃圾资源化的最佳选择。若不实行垃圾分类,日后解决垃圾围城难题的时间将远多于现在为了垃圾分类花费的时间”。垃圾分类试点调查还显示,有95.1%的市民会将报纸、杂志、可乐罐、塑料瓶等单独收集,卖掉或扔到可回收物桶内;86.0%的市民会将电池、灯管等物品单独收集,扔到有害垃圾桶内;77.5%的市民会将食品包装盒、塑料袋等与剩饭剩菜分开,单独收集扔到其他垃圾桶内,77.3%的市民会将废弃的玻璃制品单独收集,扔到可回收物桶内。此外,有61.4%的市民愿意参加或带家庭成员参加以垃圾分类知识为主题的科普游戏活动;有54.0%的市民愿意参加小区内组织的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引导小区内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从垃圾分类试点调查数据看,我国公民的公共道德价值观和公德行为习惯已经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景象,一些市民对保护环境的价值认同度非常高,市民良好的生活习惯正在慢慢养成,市民自愿参与公德宣传活动的人数比例在一半以上。

第二 诚信意识的觉醒。

在网上,大家都在关注一件事,阿里巴巴针对淘宝部分卖家人为“刷钻”,虚假信用炒作的现象,调整搜索规则,封杀虚假信用炒作,遭到了部分卖家的抵制,阿里巴巴集团以“我们宁可关掉自己的公司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原则!”集体向不诚信卖家公开宣战。

从阿里巴巴集团调整搜索规则,封杀虚假信用炒作,勇敢地向不“诚信”现象说“不”来看,“独行侠”方舟子的十年打假路不再孤独,一些IT行业精英也已经自觉地加入到“诚信卫士”行列,从技术和运行机制上正在努力实践,推动社会诚信建设。第三 文明礼仪意识的觉醒。

上海世博会既是世界携手展示人类文明最新成果的盛大聚会,也是中国人向世界展示文明素质的窗口。对于许多国人在上海世博会上的不文明表现呈现出的“一片狼狈”现象,不仅各大媒体聚集痛批,众多网民更是口诛笔伐。有人总结了上海世博会上国人不文明观展的“七宗错”:第一宗,不排队,爱插队;第二宗,随手扔垃圾、随地小便;第三宗,进入展馆后大声喧哗;第四宗,假冒残疾人,走绿色通道;第五宗,找到任意空间,就能躺下睡觉;第六宗:为求留影,见缝插针;第七宗,踩踏草坪。同时指出,上海世博会的这“七宗错”,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十分普遍,很容易看到,有的人在公共场合毫无忌惮地吞云吐雾;有的人乱扔果皮纸屑成为习惯;公共汽车上年轻力壮的抢占老幼病残孕专座,这些现象多到让人见怪不怪的地步,通过世博会这个“窗户”,一切不文明现象以“密集型”的姿态呈现出来。更有人通过世博会的个人修养缺失,延伸提出了国人在公德上还存在社会公德观念比较淡薄;对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规章、制度、公约等不能得到普遍遵守;对陌生人警惕,冷漠有余,关心、帮助不足;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缺乏基本的诚信;在人与人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受到明显的忽视等五大问题。

从网民高度统一地对国人在上海世博会上所表现的不文明陋习的痛揭看,许多人已经对公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有的已经将遵守文明礼仪规范与爱祖国联系在了一起,已经意识到中国人已经能够漂亮地组织一次盛会,但还须学习如何以不同的个体优雅地参与一次盛会。当前社会公德领域存在的问题 第一 社会正义感的缺失

在现代化的转型时期,价值取向不断趋向多元化,新旧道德体系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和摩擦,个人主义倾向逐渐抬头,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日益突出,而传统的公共价值取向却受到抵制和歧视,人们社会交往中最珍贵的情感、友谊等因素被贴上了商业标识。

第二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抛弃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也是新时期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但令人不安的是,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正越来越多地被遗弃。

第三 社会成员漠视“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人们对规则或规范的知悉以及对规则或规范的内在精神支持,是人们对规则价值合法性的内在认可。我国社会公德问题的频频出现,主要原因就是公众对“规则意识”的漠视。目前,最明显的是职业道德的丧失。有些人受世俗化和商业化的侵蚀,内在道德防线经受不住现实利益的诱惑而产生的不可自控行为,而究其深层次原因,则是社会环境和社会监督防范机制的缺失。

第四 网络对社会公德体系的冲击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便捷,也给不法分子危害社会秩序提供了便利。在网络普及化的今天,网络道德问题已日渐突出。首先,公共道德规范作用被削弱。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和虚幻性,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利益表达的途径,但同时,网络也逐渐成为少数人发泄对社会不满情绪的平台,这就为少数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其次,传统道德规范受到强有力冲击。网络为个人利益主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环境,有不少人在网络上随心所欲,忽视社会公德甚至走向犯罪。当前社会中公德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成因 第一 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在传统文化中,社会公德未成为现代社会多数成员真正认同的道德规范,制约了社会公德机制的形成和发展。在传统社会,以狭隘的血缘、亲缘、地缘观念为基础的传统道德,缺乏体现“博爱”精神的人道主义精神。“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本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并不缺少的内容,但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传统的“仁爱”,主要是围绕着“亲亲”、“尊尊”原则,并以家族关系扩展而建立起来的人伦之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推己及人,讲求次序和“爱有等差”,以报恩、孝道为前提,并不具有“博爱”的内涵。在这种传统道德观的影响下,大众对他人的爱是狭隘的、分等级的。在对他人提供帮助时,首先关注的多半是“亲缘”、“地缘”、“关系”;在对他人施以救难的行为时,首先要看是否为亲人、朋友、同乡、邻里等。

在传统社会,文化中所存在的消极社会心态制约着人们的公德行为。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一些人被动“等待”公正,祟信“善恶相报”的因果循环,以安分守己、少管闲事、避祸自保为处世原则。我们经常看到,在公共场所,经常可以遇到一些“加塞”不守公德的人。对于这些人,大部分人采取的是“忍”的办

法,认为一点小事,何必大动肝火,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明哲保身的学。勇于站出来为维护社会公德的人不多,甚至在他站出来维护社会公德时,很少有人出来声援。一旦做出这样的选择,有可能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受到孤立,这种“孤立感”并不一定是外显的,多数的时候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实际上,从众的心态来自于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中庸思想强调“过犹不及”,主张整体的一致性,要求做什么事最好不要太过,追求一种和谐。但是,一些人对中庸思想的理解存在偏差,把中庸思想中的“和谐”扩展至绝对的和谐,而不管这种和谐是否符合原则。

第二 社会公德教育弱化

社会公德是调节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的最基本、最一般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的内容具有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等特点,看起来只涉及到人们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往往容易被人疏忽。正由于社会公德的这一特点,造成一些人将社会公德看作是可有可无的细枝末节,导致了对补会公德教育的不重视、不得力。这突出表现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轻视学生的道德包括公德的培养。即使进行道德教育也是注重一些所谓的人的伦理原则的灌输,而忽视学生日常养成中的公德教育。这样的教育导致了学生知识技能和伦理素养的严重失调。这种倾向在大学生身上显得尤为突出,高知识技能和低公德水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社会公德教育不得力,还表现在一些人试图用一些人的道德原则的教育来代替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只乐意讲大道理,不屑于讲“小道理”,将公德教育形式化和简单化。造成了一些人只知道道大的道德原则,不知小的公德规范,将公德和我们自己的交往、生活隔离开来,不知在自已的公共生活中处处需要遵守社会公德。

第三 社会公德制度建设薄弱

搞好社会公德建设,需要“两于抓”,即一手抓扬善,一手抓惩恶。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注重宣扬先进,用以鼓励鞭策全体公民,这是必要的。然而,我们对于社会中损害公德的不良现象的监督、批判、惩罚却缺乏力度。我们重视了扬善的功能,但忽视了法纪等制度建设中惩恶的功能。当前,社会公德缺失与社会公德制度建设过于软弱有很大的关系。

在公民尚未将社会公德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格、养成道德习惯时,提高公民的社会公德,主要是通过一种外在的强有力的约束,亦即他律,才能规范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行为。并且,长期坚持,形成一种习惯,直到最终内化为公民自身的道德品格。道德“他律”有多种方式,社会舆论和制度规范是其中的重要形式,这两种方式,对公民的行为都具有约束力。

四、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公德建设还面临着很多问题。而社会公德建设又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要通过社会的全面发展来提升人们的公德意识和规整人们的公德践履;另一方面,又要通过以下一些具体的措施推进社会公德的现代建设。制订和完善法律法规

道德约束不是万能的,它毕竟只是一种行为调节准则,更多的是依赖人们的内心反省和舆论进行约束。它的实施和任何制度一样,都需要法律、法规等强制力手段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维护道德的威信和尊严。

要使公德建设制度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订立各种规章和公约。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的规范体系。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人在不同的场合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如在街上是行人,在公园是游客,在家里是居民,在学校是学生等等,这就要求制定各种文明公约,让每个人无论走到哪里,成为何种社会角,都可以做到行动有规则所遵循,社会可以监督。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和赏罚制度。在建立完整、科学的规章公约的基础上要建立组织监督和社会监督机构。监督、检查制度是保证这些规章、公约实施有效性的关键所在。而搞好监督、检查的有效途径是加强责任制,层层抓落实。通过各地区、各级组织、各个部门的监督,随时发现好人好事和先进典型,随时揭露各种违背公德的行为。还要建立赏罚制度。对于那些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直接维护社会公德的人和事,要给以相应的荣誉和奖励;对于破坏公共设施、公共卫生、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公共秩序、生态环境等行为,要坚决给予处罚;对于见死不救,要运用法律的手段给予制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良好的社会公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社区作为公民生活的基本单位,加强其公德建设,对于优化社区环境,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促进社区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全民社会公德教育,进行典范引导和舆论扬抑是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基本方法。社会公德教育贵在坚持,同时也要重点分明。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关系着未来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只有广大青少年的公德素养提高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才能提高。促进法律和道德功能的有机结合

道德和法律在规范人们行为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它们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法律有道德的支持才有实施的良好社会环境,而道德一旦有了法律作为其后盾,才能进一步促进良好道德氛围的形成,更好地发挥道德的教育和警

示功能。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与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有密切关系。在立法工作中,我们要把一些社会公德缺失的问题纳入法律轨道的调整范围,利用国家的强制力量树立道德典型,制定道德规范。加强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

首先,重视学校教育,从小培养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学校德育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公德意识和行为塑造的主阵地,通过一定的教育可以促使人们形成理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其次,提倡自我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水平。个体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加强自我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通过自我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个体自觉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抵制不良诱惑的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第二篇: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

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太行路学校 范富伟

***

摘要

社会公德与私德相对应,是我国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弘扬社会公德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社会公德的建设更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本文通过研究当前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环境。

关键字:社会公德,现状,原因,对策

一、绪论

社会公德是我国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对培养公民的高尚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实践证明,抓好社会公德建设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净化不良的社会风气,提高全民族的凝聚力。弘扬社会公德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然而,附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公德建设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促进公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公德的基本内涵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这是关于社会公德基本内涵的准确概括。

文明礼貌。行为文明是社会公德的基础性内容,它集中反映了公民的文明教养程度,礼貌则是行为文明在人际交往中的外在表现形式。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在人际交往中,衣着整洁,举止文雅,说话和气,用语得当,守时守约;尊重他人、宽以待人、相互礼让;遵守公共场所的各种规定,不影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等等。

助人为乐。助人为乐指公民在关心、爱护人的方面所应当表现出的文明水平,集中体现为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通俗地说,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为他人着想。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格,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维护。第二,公民之间要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第三,对那些遭到不幸和困难的人,要在道义上和物质上给予同情、支持和帮助;对一切病人都要一视同仁,实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对遭受灾难的别国、别地区的人民,给予道义支持与可能的物质支援等等。

爱护公物。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公共财产不可侵犯”,“公民必须爱护和保卫公共财产”。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爱护公物还要求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教育每个公民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直接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遵纪守法。公民自觉遵守法规纪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在社会主义中国,法律与道德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必然促进遵守社会公德。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道德氛围,使“守法”成为实践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

三、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取得的成果,存在问题,及问题成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公民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方面,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一些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也频频出现,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质量,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影响了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乃至直接影响到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社会公德领域取得的成果表现

第一 环保意识的觉醒。

2010年,有专家对试点小区的1200户居民家庭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价调查,有98.3%的市民认同垃圾问题与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一样,是目前城市环境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有98.4%的市民认同为了给下一代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解决垃圾问题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有86.1%的市民表示为了垃圾分类,耗费一定的时间精力与家庭空间是非常值得的。有市民说“垃圾是错放的资源,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是城市垃圾的最优处理方式,也是实现垃圾资源化的最佳选择。若不实行垃圾分类,日后解决垃圾围城难题的时间将远多于现在为了垃圾分类花费的时间”。垃圾分类试点调查还显示,有95.1%的市民会将报纸、杂志、可乐罐、塑料瓶等单独收集,卖掉或扔到可回收物桶内;86.0%的市民会将电池、灯管等物品单独收集,扔到有害垃圾桶内;77.5%的市民会将食品包装盒、塑料袋等与剩饭剩菜分开,单独收集扔到其他垃圾桶内,77.3%的市民会将废弃的玻璃制品单独收集,扔到可回收物桶内。此外,有61.4%的市民愿意参加或带家庭成员参加以垃圾分类知识为主题的科普游戏活动;有54.0%的市民愿意参加小区内组织的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引导小区内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从垃圾分类试点调查数据看,我国公民的公共道德价值观和公德行为习惯已经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景象,一些市民对保护环境的价值认同度非常高,市民良好的生活习惯正在慢慢养成,市民自愿参与公德宣传活动的人数比例在一半以上。

第二 诚信意识的觉醒。

在网上,大家都在关注一件事,阿里巴巴针对淘宝部分卖家人为“刷钻”,虚假信用炒作的现象,调整搜索规则,封杀虚假信用炒作,遭到了部分卖家的抵制,阿里巴巴集团以“我们宁可关掉自己的公司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原则!”集体向不诚信卖家公开宣战。

从阿里巴巴集团调整搜索规则,封杀虚假信用炒作,勇敢地向不“诚信”现象说“不”来看,“独行侠”方舟子的十年打假路不再孤独,一些IT行业精英也已经自觉地加入到“诚信卫士”行列,从技术和运行机制上正在努力实践,推动社会诚信建设。

第三 文明礼仪意识的觉醒。

上海世博会既是世界携手展示人类文明最新成果的盛大聚会,也是中国人向世界展示文明素质的窗口。对于许多国人在上海世博会上的不文明表现呈现出的“一片狼狈”现象,不仅各大媒体聚集痛批,众多网民更是口诛笔伐。有人总结了上海世博会上国人不文明观展的“七宗错”:第一宗,不排队,爱插队;第二宗,随手扔垃圾、随地小便;第三宗,进入展馆后大声喧哗;第四宗,假冒残疾人,走绿色通道;第五宗,找到任意空间,就能躺下睡觉;第六宗:为求留影,见缝插针;第七宗,踩踏草坪。同时指出,上海世博会的这“七宗错”,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十分普遍,很容易看到,有的人在公共场合毫无忌惮地吞云吐雾;有的人乱扔果皮纸屑成为习惯;公共汽车上年轻力壮的抢占老幼病残孕专座,这些现象多到让人见怪不怪的地步,通过世博会这个“窗户”,一切不文明现象以“密集型”的姿态呈现出来。更有人通过世博会的个人修养缺失,延伸提出了国人在公德上还存在社会公德观念比较淡薄;对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规章、制度、公约等不能得到普遍遵守;对陌生人警惕,冷漠有余,关心、帮助不足;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缺乏基本的诚信;在人与人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受到明显的忽视等五大问题。

从网民高度统一地对国人在上海世博会上所表现的不文明陋习的痛揭看,许多人已经对公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有的已经将遵守文明礼仪规范与爱祖国联系在了一起,已经意识到中国人已经能够漂亮地组织一次盛会,但还须学习如何以不同的个体优雅地参与一次盛会。当前社会公德领域存在的问题

第一 社会正义感的缺失

在现代化的转型时期,价值取向不断趋向多元化,新旧道德体系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和摩擦,个人主义倾向逐渐抬头,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日益突出,而传统的公共价值取向却受到抵制和歧视,人们社会交往中最珍贵的情感、友谊等因素被贴上了商业标识。

第二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抛弃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也是新时期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但令人不安的是,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正越来越多地被遗弃。

第三 社会成员漠视“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人们对规则或规范的知悉以及对规则或规范的内在精神支持,是人们对规则价值合法性的内在认可。我国社会公德问题的频频出现,主要原因就是公众对“规则意识”的漠视。目前,最明显的是职业道德的丧失。有些人受世俗化和商业化的侵蚀,内在道德防线经受不住现实利益的诱惑而产生的不可自控行为,而究其深层次原因,则是社会环境和社会监督防范机制的缺失。

第四 网络对社会公德体系的冲击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便捷,也给不法分子危害社会秩序提供了便利。在网络普及化的今天,网络道德问题已日渐突出。首先,公共道德规范作用被削弱。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和虚幻性,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利益表达的途径,但同时,网络也逐渐成为少数人发泄对社会不满情绪的平台,这就为少数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其次,传统道德规范受到强有力冲击。网络为个人利益主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环境,有不少人在网络上随心所欲,忽视社会公德甚至走向犯罪。当前社会中公德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成因

第一 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在传统文化中,社会公德未成为现代社会多数成员真正认同的道德规范,制约了社会公德机制的形成和发展。在传统社会,以狭隘的血缘、亲缘、地缘观念为基础的传统道德,缺乏体现“博爱”精神的人道主义精神。“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本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并不缺少的内容,但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传统的“仁爱”,主要是围绕着“亲亲”、“尊尊”原则,并以家族关系扩展而建立起来的人伦之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推己及人,讲求次序和“爱有等差”,以报恩、孝道为前提,并不具有“博爱”的内涵。在这种传统道德观的影响下,大众对他人的爱是狭隘的、分等级的。在对他人提供帮助时,首先关注的多半是“亲缘”、“地缘”、“关系”;在对他人施以救难的行为时,首先要看是否为亲人、朋友、同乡、邻里等。

在传统社会,文化中所存在的消极社会心态制约着人们的公德行为。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一些人被动“等待”公正,祟信“善恶相报”的因果循环,以安分守己、少管闲事、避祸自保为处世原则。我们经常看到,在公共场所,经常可以遇到一些“加塞”不守公德的人。对于这些人,大部分人采取的是“忍”的办 法,认为一点小事,何必大动肝火,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明哲保身的学。勇于站出来为维护社会公德的人不多,甚至在他站出来维护社会公德时,很少有人出来声援。一旦做出这样的选择,有可能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受到孤立,这种“孤立感”并不一定是外显的,多数的时候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实际上,从众的心态来自于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中庸思想强调“过犹不及”,主张整体的一致性,要求做什么事最好不要太过,追求一种和谐。但是,一些人对中庸思想的理解存在偏差,把中庸思想中的“和谐”扩展至绝对的和谐,而不管这种和谐是否符合原则。

第二 社会公德教育弱化

社会公德是调节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的最基本、最一般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的内容具有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等特点,看起来只涉及到人们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往往容易被人疏忽。正由于社会公德的这一特点,造成一些人将社会公德看作是可有可无的细枝末节,导致了对补会公德教育的不重视、不得力。这突出表现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轻视学生的道德包括公德的培养。即使进行道德教育也是注重一些所谓的人的伦理原则的灌输,而忽视学生日常养成中的公德教育。这样的教育导致了学生知识技能和伦理素养的严重失调。这种倾向在大学生身上显得尤为突出,高知识技能和低公德水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社会公德教育不得力,还表现在一些人试图用一些人的道德原则的教育来代替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只乐意讲大道理,不屑于讲“小道理”,将公德教育形式化和简单化。造成了一些人只知道道大的道德原则,不知小的公德规范,将公德和我们自己的交往、生活隔离开来,不知在自已的公共生活中处处需要遵守社会公德。

第三 社会公德制度建设薄弱

搞好社会公德建设,需要“两于抓”,即一手抓扬善,一手抓惩恶。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注重宣扬先进,用以鼓励鞭策全体公民,这是必要的。然而,我们对于社会中损害公德的不良现象的监督、批判、惩罚却缺乏力度。我们重视了扬善的功能,但忽视了法纪等制度建设中惩恶的功能。当前,社会公德缺失与社会公德制度建设过于软弱有很大的关系。

在公民尚未将社会公德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格、养成道德习惯时,提高公民的社会公德,主要是通过一种外在的强有力的约束,亦即他律,才能规范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行为。并且,长期坚持,形成一种习惯,直到最终内化为公民自身的道德品格。道德“他律”有多种方式,社会舆论和制度规范是其中的重要形式,这两种方式,对公民的行为都具有约束力。

四、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公德建设还面临着很多问题。而社会公德建设又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要通过社会的全面发展来提升人们的公德意识和规整人们的公德践履;另一方面,又要通过以下一些具体的措施推进社会公德的现代建设。制订和完善法律法规

道德约束不是万能的,它毕竟只是一种行为调节准则,更多的是依赖人们的内心反省和舆论进行约束。它的实施和任何制度一样,都需要法律、法规等强制力手段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维护道德的威信和尊严。

要使公德建设制度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订立各种规章和公约。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的规范体系。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人在不同的场合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如在街上是行人,在公园是游客,在家里是居民,在学校是学生等等,这就要求制定各种文明公约,让每个人无论走到哪里,成为何种社会角,都可以做到行动有规则所遵循,社会可以监督。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和赏罚制度。在建立完整、科学的规章公约的基础上要建立组织监督和社会监督机构。监督、检查制度是保证这些规章、公约实施有效性的关键所在。而搞好监督、检查的有效途径是加强责任制,层层抓落实。通过各地区、各级组织、各个部门的监督,随时发现好人好事和先进典型,随时揭露各种违背公德的行为。还要建立赏罚制度。对于那些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直接维护社会公德的人和事,要给以相应的荣誉和奖励;对于破坏公共设施、公共卫生、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公共秩序、生态环境等行为,要坚决给予处罚;对于见死不救,要运用法律的手段给予制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良好的社会公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社区作为公民生活的基本单位,加强其公德建设,对于优化社区环境,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促进社区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全民社会公德教育,进行典范引导和舆论扬抑是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基本方法。社会公德教育贵在坚持,同时也要重点分明。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关系着未来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只有广大青少年的公德素养提高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才能提高。促进法律和道德功能的有机结合

道德和法律在规范人们行为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它们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法律有道德的支持才有实施的良好社会环境,而道德一旦有了法律作为其后盾,才能进一步促进良好道德氛围的形成,更好地发挥道德的教育和警 示功能。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与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有密切关系。在立法工作中,我们要把一些社会公德缺失的问题纳入法律轨道的调整范围,利用国家的强制力量树立道德典型,制定道德规范。加强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

首先,重视学校教育,从小培养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学校德育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公德意识和行为塑造的主阵地,通过一定的教育可以促使人们形成理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其次,提倡自我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水平。个体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加强自我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通过自我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个体自觉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抵制不良诱惑的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廖加林.我国社会公德的现代建构[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5)[2]李小宁.论社会公德[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4)[3]郭学贤.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J].道德与文明,2002(5)[4]任福全,王富强.以德治国必须深入开展社会公德教育[J].道德与文明,2003(3)[5]王怡.传统美德与当代社会公德建设[J].东岳论丛,2000(4)[6]王伟.社会公德建设三题[J].求是杂志,2006(5)[7]杨光飞.社会转型与公德缺失[J].社会主义研究,2004(1)[8]肖志玲.简论转型时期社会公德建设[J].理论月刊,2004(11)[9]张震.论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江淮论坛,2004(1)[10]刘继勇.我国社会公德建设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7)[11]马关泉,杨永燕.社会公德研究综述[J].宁夏党校学报,2008(10)[12]晁乐红.论提高国人的社会公德水准[J].前沿,2004(2)[13]张国臣.社会公德与构建和谐社会[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4]孟蕴华.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缺失与对策[J].中州学刊,2006(3)[15]尹冬华.转型期我国的道德形势与社会公德教育[J].兰州学刊,2002(1)[16]刘丽娜.社区是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载体[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17]王玉华.社会公德及其实践中的悖论现象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8]杨曦.我国社会公的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州学刊,2010(4)[19]吴坚.新时期社会公德建设探析[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6 [20]齐亚红.优化社会公德环境:社会公德建设的出路[J].天府新论,2008,2 [21]李晓辉.论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J].理论月刊,2010。9

第三篇:当前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当前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吕红梅

(经济学院)

摘要: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是关系到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团的事业不断发展和党的青年工作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大事。目前,大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着社团管理体制不完善;社团内部管理机制不得力、管理制度不健全;社团建设深度有待提高;社团活动经费紧张,活动场地、设施建设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科学指导社团发展。通过狠抓社团制度建设,规范社团内外部管理;努力打造品牌,积极鼓励创新;高度重视网络建设,打造社团虚拟家园;积极营造社团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强化正确的学生社团发展导向等措施,促进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现状对策

一、大学生社团的基本功能

(一)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社团活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内容健康的、符合道德规范的、形式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融人与渗透了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内涵,而学生社团活动又是在学校的引导和控制下开展的,这就使得学生社团活动能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被有效运用。同时,溶思想性、文化性、学术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社团活动,能够把学生的共同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互动性、针对性,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实现大学生在自我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平台

社团活动的时空更为广阔和灵活,更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大学生社团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大量多层次、多样化的活动,满足大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具体而言:第一,跨学科、跨专业、多层次、多内容的社团活动,有助于打破封闭的教学体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培

养大学生们获取、分析、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第二,社团活动为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提供的多种途径,一方面可以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要,并据此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第三,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团开展的各种学术、科技、社会调查活动,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激发自身的创造欲和专研进取的精神。

(三)大学生社团是繁荣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

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大学生社团的迅速发展,给校园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和大学生在其中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精神风貌,给校园文化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对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对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对传承学校的优秀传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团活动融洽了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安全稳定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社团是联系广大学生的主要形式,在社团活动中大家由于志向一致、兴趣相投,所以情感易于沟通,信息易于交流,有利于营造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有利于化解学生中的冲突、矛盾。通过社团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在理智上受到启发,于感情上引起共鸣,进而从知、情、意、信、行诸方面完善自我。

二、当前大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一方面,高校学生社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社团活动也深受大学生的广泛欢迎,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也愈发突出,而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大学生社团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也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社团管理体制不完善

高校社团的主管部门一般是团委,如果仅仅把社团活动看作是学生的自娱自乐,这种管理体制没有问题,但是要把社团活动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的话,其弊端就明显了。一方面,团委本身承担着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放到学生社团上的精力、物力只能是一小部分,而社团建设又是一项纷繁复杂、耗时耗力的工作,投入少了,难出成果,投入大了,又难以承担,甚至会影响本身的正常运转。还有,许多上档次、专业性比较强的大型活动,需要学校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单靠团委是不够的。不是做不了,就是做不好。

(二)社团内部管理机制不得力、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学生社团一般都是“进出自由”,面试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是表面文章,离开社团也是随心所欲,只要自己不乐意再参与其中了,便可以随时退出。学生自己也认为大学生社团没有任何纪律约束,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过大的流动性和自由度,使社团很难形成完善的制度,即使有,也很难有效执行。这种状况不利于社团的良性发展,社团的活动、计划、思想不能很好地保持连续性,更谈不上积累、沉淀优秀的社团文化了。久而久之,社团就会失去美丽的光环,失去学生对它的兴趣。

(三)社团建设深度有待提高

各高校目前基本上没有配备社团工作的专职指导老师,学生社团的指导力量主要来自于团委。从整体上看,无论是有专业人士介入的社团,还是由团委老师直接指导的社团,其专业力量和深度都显薄弱和不足。因为社团数量众多,社团活动涉及的知识面要求较宽,光靠团委老师很难一一实现有的放矢的指导,请专业老师做做面上的指导也许可以,但是要他们经常与学生泡在一起,可能不现实。此外,高校社团工作一般是公益性的,报酬较低,或者根本没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团建设的深度。如果社团建设没有一定的深度,那么很多具体的社团活动就有可能仅仅是形式上的热闹,而缺乏内涵,最终显得层次不高,效果不好,也降低了社团本身在学生中的吸引力。

(四)社团活动经费紧张,活动场地、设施建设不到位,难以保证活动效果 资金匮乏是制约高校社团建设和正常开展活动的瓶颈之一。虽然要提倡节约办社团,但是如果连基本的活动经费都难以保障,那么其活动的效果就可想而之了。目前,无论是学校拨款、会员缴费,还是社会赞助,往往都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最终只有在降低社团建设和活动成本上动脑筋了,其结果是大大降低了社团的影响力和社团活动的综合效果。另外,由于学校场地,设施紧张,能够给社团运用的资源微乎其微,即便是租借,有时也会出现时间上的冲突,往往是社团活动为其他活动让路。

三、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具体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要促进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固有功能,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学生社团发展

首先要确保大学生社团发展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教育青年学生,通过积极构建“一体两翼”的社团运作新模式,来吸引学生、凝聚学生,并使得大学生社团能够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同时,要对社团发展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从宏观上科学把握社团的发展方向,高度注重对社团文化的深层次塑造,始终保持学生社团的先进性与旺盛的生命力。要大力扶持理论学习类社团,以此类社团为龙头,用正确的理论引导和塑造青年;要积极倡导学术科技类社团,不断培养和激发学生投身科技学术活动的热情;正确引导志愿服务类社团,鼓励青年大学生投身社会,不断引导学生“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积极弘扬时代新风、社会新风;科学规范文化艺术类社团,着力营造健康、活泼、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积极鼓励体育健身类社团,积极倡导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要始终以素质拓展为主线,积极发挥各类社团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狠抓社团制度建设,规范社团内外部管理

社团制度包括章程、管理办法等是社团内部管理和展开活动的总体框架和依据。为保证社团运作井然有序,必须狠抓社团制度建设。社团成员只有明确了社团负责人的选举产生办法、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社团发展思路,社团内部负责人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定期举行会议,讨论活动安排,整个社团才能有序运作。社团联合会作为各社团的外部管理机构,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引领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要理顺工作机制,正确处理好与学生会、其他社团管理机构的关系,保证社团工作决策科学、服务到位、机制畅通。要善于搭建工作平台,加强学生社团之间的交流互动,营造健康有效的竞争合作环境,指导开展大型的社团活动,做到社团工作整体规划、分步推进。要不断整合各类资源,坚持内涵发展,挖掘现有资源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内外资源的效益。要坚持高起点、高目标、高效率的工作原则,敢于走国际化道路,树立起全球意识、大局意识,发挥好社团资源的集成优势,提高整体工作实力。要合理设臵社联会各个职能机构,科学制定《社团联合会章程》、《社团联合会管理条理》、《明星社团评比条例》等规定,定期对社团进行活动检查和财务监督,每年对社团进行登记注册等等。要严格规范社联会运作,适应时代发展,改变社联会以往呆板的管理模式,积极转变社团联合会工作职能。要形成一整套科学的工作流程,以此规范各方面的工作,有效做好对社团进行宏观指导、监督、管理、服务的工作。

(三)努力打造品牌,积极鼓励创新

要重点建设具有良好运行基础、活动成效显著的优秀学生社团,特别是要重

点建设有特色,有影响,高品位,高起点,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学生社团。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个方面加大对这些社团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通过这些示范性社团建设的导向作用,以点带面,以滚动发展的方式带动了更多的社团进一步完善自身建设,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出更大作用。同时,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要积极鼓励创新,包括鼓励社团种类创新,建设一批具有时代性、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品味的、代表时代最前沿声音的学生社团;鼓励社团活动创新,打造一些高起点、高品位、高层次、影响大的社团品牌活动;鼓励社团运作理念创新,引入当代最先进的运作理念来经营社团。只有依靠创新来激发社团活力,为社团赢得各种必需的资源,才能实现社团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四)高度重视网络建设,打造社团虚拟家园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必将为推动高校社团建设、繁荣社团文化做出举足轻重的贡献。通过网络,一方面可以给广大社团成员提供更为宽广自由的展示自己的舞台,提高社团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社团与社团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可以通过网络加强与国内外其他高校社团的联系,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相互学习与借鉴。还可以通过网络向世界展示自身的风采,营造社团虚拟家园。比如由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主办的“中国高校十佳社团网站”评比活动,吸引了全国许多高校社团积极参与。这些社团网站不但内容新颖,界面活泼,而且文化品位浓郁,向社会展示了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社团旺盛的生命力。

(五)开动脑筋,积极营造大学生社团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学生社团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团委、社联会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企校共建”“区校共建”中的作用,实现学生社团与企业、街道、乡镇的对接,为社团争取尽可能多的各类资源和搭建更为广阔的展示舞台,鼓励有条件的社团进行高品味的商业化运作,在开展活动的同时合情合理依靠自身优势把社团“养活”。通过深入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积极推动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青年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积极与宣传、文艺、影视广播、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信息沟通渠道,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各类社团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坚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激发并满足学生社团和青年大学生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六)强化正确的社团发展导向,防止大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正处于成长和规范期,众多高校学生社团活跃于校园,一方面丰富繁荣了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诸如部分社团过分繁荣,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社团文化功利化倾向愈来愈明显,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自由主义抬头,低俗商业文化侵入等一系列影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因素。所以要高度重视对社团发展导向的控制,密切注意学生社团干部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和引导,加强防范,有效防止和消除大学生社团在繁荣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消极因素,确保各类大学生社团良性发展和社团干部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将会对大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的培养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大学生社团也必将在更为宽广的平台上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和更为旺盛的生命力,绘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张文学.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其指导[J].中国青年研究.2006(06)

[2]赵丽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

究.2006(3)

[3]李晓明.大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论[M].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

[4]李继兵.站在先进文化的高度引导学生社团建设[J].广西民族学院学

报.2002(5)

[5]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第四篇: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经费教育质量教育改革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以往的义务教育都不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

教育。苏州市和北京市都宣布:从开始,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义务教育。这似乎昭示着,全国在“十一五”期间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拉开序幕,农村的义务教育即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比如说武汉市新洲区11所学校有危房,撤掉了8所,按照规定,应该把撤了的还建,8所学校危房全部还建至少需要30万元,而上面的(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经费只有15万,实际上落实到位的只有3万,基本上都没有还建。目前在农村,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里面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比如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300多元,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还不如城里的二三年级的学生,连自己的姓名都拼写不出来。

(三)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则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

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

第五篇: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第三中心 徐丽娟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学校,学生以及整个社会都形成了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的观念,即"分数至上".学校教育也以针对考试为主,而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意志,价值观,以及与人生成长有密切联系的性的教育,法制教育等均被忽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分数至上论受到强烈的冲击.尤其是国家要求"减负"以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迫在眉睫,德育教育的不足日益明晰,我们对此进行研究并总结认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培养对青少年的成材至关重要,然目前的状况却明显滞后和贫乏,主要表现为:

一.对青少年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不够.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意志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从而导致他们在心理承受力,价值观念,自信心以及综合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陷.

1."受挫力"不足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在物质生活方面相对舒适,安逸,家长的过度呵护以及学校疏予教育造成了他们"受挫力"的严重不足即俗称"心理承受力"较差.青少年学生处于心理成熟前期,加强意志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受挫力,使他们能养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十分重要.

2.对物质生活追求畸形

青少年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中虚荣心,攀比心理日益膨胀,在女学生中尤为明显,她们往往求时髦,赶新潮.当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只有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使他们自己知道量力而行,适时而为,从而使他们自己意识到学生时期的任务和目标.

3.自信心不足,学校教育中引导不够

学校教育是从全方位进行,教书固然重要然育人为本,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方有好的风格,二者相辅相成,学校教育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

较强的自信对于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努力去实现极为重要.目前,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并健全,社会竞争机制也日趋完善,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壮大是青少年学生走向社会前应解决的问题,要竞争就必

须自信.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伤害学生自信心的地方,对此我们应予以充分注意.

4.学校与家庭对学生们的德教不能有机统一,造成学生综合能力不强.现学校内独生子女较多.有很多学生连简单的家务都不会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象只会造成孩子们过度的依赖.生活上依赖父母,学习上依赖老师教,生活自理能力,自学能力都不具备,试想考分再高又有何用,因此学校与家长多沟通,多交流,以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5.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往往停留在孩子是否听话,是否服从的表面.目前学校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教育仍以教师的权威教育为主,不尊重,不听取学生的辩解和质疑的较多,有时甚至会被认为是对老师的不敬.我们认为这是传统的封建式的家长制教育,这种现象对孩子独立能力危害很大,对青少年学生自尊的形成极为不利.

综合上面多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学校德育教育与青少年学生良好的意志培养不够,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全面成长.

二、校教育对与学生成长有关的知识教育不够,某种程度上也对青

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成长有一定的影响.

1.法制教育不够重视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四有"人才,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前不久报道的浙江一中学生杀母事件,马家爵事件就是很好的典型

意志的增减是德育的中心,与青少年成长有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教育也应重视,这或许是学校德育教育应该解决的问题.

就现状来看,学校的德育工作确确实实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也将大大增加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因此,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应当更新观念,抓住时代脉搏,着眼跨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在学校,师生,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下共同进行.

一.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学校德育工作应当针对当今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多渠道多形式地展开,力求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使教育以一种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学生获得交往上,情感上的感染,达到德育工作的目的.

1.加强学校德育内容自身的针对性

针对学生思想实际,思维特点和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满足当代小学生扩大视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理想,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德育工作.学校除了通过各科的课堂教学渗透德育以外,还可以在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如我校一直严格执行升,降国旗,奏国歌,唱国歌制度,并精心设计"国旗下讲话",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利用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老人节,教师节时开展献爱心活动,在清明节缅怀先烈,为革命烈士扫墓等,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革命遗址,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定期听法制讲座,先进人物报告等,使学生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等,使德育教学变得生动,灵活.

二.融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使人类社会具有崇高意义的一种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越高,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依恋越深,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德育中占重要地位.

1.教师应当"为人师表"古人语:"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德育过程中,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都会被学生视为榜样,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形成起着示范作用."为人师表"是形成良好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和保证.

2.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良师"是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的一种角色期望,"益友"表达了师生角色之间的平等关系.理想化的教师应该学识渊博,行为规范完美,处世公正,有父母般的爱心,是朋友和知己。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德育观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中自我判断的主体,教育者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吸引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帮助他们切实理解和体验道德准则,从而树立正确的德育观.

1.培养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与学生共同探讨挫折的形成原因,使他们正视挫折,驾驭挫折,化解挫折,最终战胜挫折。

2.努力培养学生的抗干扰能力。世界的多姿多彩必将吸引少男少女的注意力,应当让学生走近社会,在体验,感受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中,提高抗干扰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小学生如果具有崇高的理想,学习,生活就有了动力.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人生理想教育,是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相一致的。

四.减少社会和家庭的负面影响

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整体工程,单凭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需要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在学校,学生接受的是正面的,正统的教育,而客观存在的社会阴暗面,又迫使学生被动地,茫然地去感受生活的多重性,同时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正负抵消的作用.

由于德育教育重要,学校,家庭,社会应予以普遍重视.

下载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 原因及其对策研究(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 原因及其对策研究(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县村级班子建设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当前县村级班子建设的现状和对策研究“金库银库不如有个好支部”,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基层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所在。为此,就如何加强县基层班......

    当前社会公德状况和公民道德建设(共五篇)

    当前社会道德状况和公民道德建设 【作 者】焦国成/王易 【作者简介】焦国成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王易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摘 要: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本文在切身感受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了一系......

    当前我国警力不足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警力不足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 要 警务工作者承担着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责任,当前需要不仅需要打击违法犯罪,还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

    当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现状问题对策

    当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现状、问题 、对策一、作风建设现状一是抓好学习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以“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科学发展观、“强作风、保增长”活动为......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赣县发改委曾华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在国家、省发......

    当前青少年公益活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 青少年是民族发展的希望,是人生成长的特定阶段,他们的思想创新而有活力,可塑性极强,是其优秀品质、良好行为习惯和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近年来,国内......

    中国足球现状、原因及对策

    中国足球现状、原因及对策 一、 中国足球的现状: 足球运动是第一大体育运动项目,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足球运动这一项目已经影响到所有国家、民族和地区。现在世界上大约有2亿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