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青少年公益活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
青少年是民族发展的希望,是人生成长的特定阶段,他们的思想创新而有活力,可塑性极强,是其优秀品质、良好行为习惯和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近年来,国内外对青少年的成长都十分重视,提供多种途径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条件,开展公益活动成为培养青少年健全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应连接学校、社会和家庭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参与公益活动的环境,让青少年作为年轻的力量给我国公益事业带来新鲜的生机与活力。本文针对国内民间公益活动存在着政府支持不足、相关的政策法规建设不足、组织形式较为单一和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提出了加强民间公益活动发展的措施: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搭建公益活动举办平台和创建形式。
关键词:青少年;公益活动;能力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目
录
一、青少年公益活动的现状...................................................................................1
(一)家长和老师对青少年公益活动比较重视...................................................1
(二)相关部门对青少年公益活动重视不够.......................................................1
(三)青少年对公益活动的环境和形式要求符合成长需求...............................1
(四)青少年参与公益活动的途径和形式相对比较单一...................................2
二、国内民间公益活动存在的问题——以青少年公益活动为例.......................2
(一)政府支持不足...............................................................................................2
(二)相关的政策法规建设不足...........................................................................2
(三)组织形式较为单一.......................................................................................3
(四)区域发展不均衡...........................................................................................4
三、加强民间公益活动发展的措施.......................................................................4
(一)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4
(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5
(三)搭建公益活动举办平台...............................................................................6
(四)创建形式.......................................................................................................6 参考文献...................................................................................................................7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当前青少年公益活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公益一词在不同的领域存在着分歧,有不少学科的学者对此有过深刻的探讨,但其内涵并不十分的清楚,实践用意更是遭到质疑。公益在五四运动后出现,其意是“公共利益”,“公益”是它的缩写。最早的用例见于鲁迅的文章。
一、青少年公益活动的现状
(一)家长和老师对青少年公益活动比较重视
在对初中生和小学生家长进行以下问题访谈时,如您知道什么是公益活动,您平时鼓励自己的孩子参加公益活动,您认为孩子每年参加几次公益活动比较合适,您对孩子参加公益活动有何看法和建议等问题。结果显示:家长对青少年参加公益活动十分理解和重视,建议社会多举办一些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公益活动,希望组织的公益活动形式丰富,内容健康。建议孩子每年参加二次至三次的公益活动,但不能影响孩子的学习。在调查问卷影响青少年公益行为排在第一位的是家长,其二是老师,由此可以看出,家长与老师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最大的,家长的公益观念和教师的公益意识引导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公益精神的成长,所以家长与老师鼓励青少年参加公益活动是至关重要的[1]。
(二)相关部门对青少年公益活动重视不够
在对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及慈善机构进行以下问题访谈时,如每年举办几次公益活动?以哪种形式JT?展,怎样倡导青少年参加公益活动,组织的过程中有没有司法机关的监督等。结果显示:慈善机构对青少年公益活动的宣传和组织力度不够,需要加强司法监督,完善其相关的法规和制度;学校对青少年公益活动的重视度不够,教学中忽视了正常化和经常性的公益教育,缺乏公益实践;校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公益活动的组织很积极,但缺乏相应的司法监督,目的是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2]。目前,我国青少年公益活动的开展目前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组织的规模逐步扩大、形式逐步丰富、参与人数逐步增多,同时得到学校、共青团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但举办的过程中缺乏司法机关的监督。青少年宫和活动中心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着眼于培养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新时代接班人,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但公益活动在组织的过程中,缺少与校内联系和社会力量支持,缺乏司法部门的监督,受活动经费和活动场地的局限,致使活动开展的热烈而不够深入,丰富而不够深刻[3]。
(三)青少年对公益活动的环境和形式要求符合成长需求 6-10岁的儿童90%选择的是在公园、商场和演出舞台的环境下参加公益活动,10岁以上的青少年86%选择了在社区和街边的环境下参加公益活动,真正帮助有需要的人。在选择公益活动的形式,调查问卷分为小学生和初中生,56%的小学生希望参加公益活动有丰富的活动现场,42%的小学生希望参加公益活动有礼品赠送或有领导参加表彰,82%的初中生选择了其他形式的公益活动。因此,青少年在不
1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同年龄阶段的兴趣爱好及对参加公益活动的环境和形式要求是符合其成长需求的。
(四)青少年参与公益活动的途径和形式相对比较单一 青少年了解公益活动的渠道44%来自于电视、广播和报刊的宣传,56%来自于身边的家人朋友和校内外的组织宣传。在调查问卷青少年参加公益活动的途径这一问题中,230位青少年约84%选择了通过学校组织参加公益活动,由此可见,学校是青少年参加公益活动的重要途径,但学校每年约举办一至二次公益活动,青少年通过学校参加公益活动,主要是捐款捐物,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因此,学校对青少年公益活动的宣传和组织不够重视,没把公益教育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致使青少年公益精神缺乏[4]。
二、国内民间公益活动存在的问题——以青少年公益活动为例
(一)政府支持不足
通过比较中外青少年公益活动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美、日两国高度重视,把青少年公益活动纳入了课程教育体系。美、日、德经济发达国家,一是政策上给予支持,校内外与家庭教育结合,大力倡导青少年社团公益活动。二是经济上给予保障,政府、社会机构与非政府组织经济供给,保障青少年公益活动的正常运行。我国青少年公益活动的开展近年来得到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但重视不够。一是学校的应试教育,从根本上满足不了青少年的社会公益课堂。访谈问卷中,学校主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每年组织一次至二次公益活动,这与美、日国家青少年每天都进公益课堂相差甚远。我国鼓励青少年参加公益活动,但没有从政策上把公益活动作为日常化、经常性的实践教学,主要原因还是我国以学业为主的教育体制。二是我国各地因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经济落后地区的政府投入青少年公益活动及活动场所的经费有限,使青少年公益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受到限制。2006年11月28円,河南日报有这样一则报道:经费不足,河南公共文体场馆要靠出租谋生?试想青少年公益活动的场所都保障不了,何谈公益活动的经常化、正常性的开展。经费是目前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公益活动面临的首要问题。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操学诚曾指出:“全国青少年宫约有6000余家,分别隶属教育部门、妇联、共青团、科协等系统,各地的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归属不尽相同。其资金来源有三种:一是差额拨款,二是国家全额拨款,三是自筹资金。建立少年宫和活动中心的各地财政状况也不一样,东部沿海地区的经费比较充裕,西部地区的青少年文化场所有些建成后运行比较困难。各地都在尽最大能力从事公益性活动,但是不可否认经费紧张是这类活动的瓶颈。”[5]
(二)相关的政策法规建设不足
国际经验表明,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政策法规的规范与推动。目前,我国公益事业的法律和行政规章搭建了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等部门制定的有关规章。但从总体上来
2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看,我国公益事业的政策法规仍滞后于公益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首先,我国现行的公益事业政策法规中,部分规定不利于公益事业的发展,不仅制约了人们参与公益事业的自觉性,并造成了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整体法制环境欠优。其次,我国公益事业因全国还未制定专门用于鼓励和规范公益事业发展的综合性的法律、法规,其发展难以上升到国家基本政策层面。再次,我国公益领域的相关立法主要散见于单行法、行政规章和有关“通知”等条例中,不够集中和完备,全国还未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公益事业的政策法规体系。从以上法规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公益领域的法律制度现状:层次低、体系不完整、灵活度差、限制条件。我国青少年公益活动的有关法律和法规更是一片空白,目前为止我国政府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法规去有效的指导和完善青少年公益活动,地方立法反而走在了国家立法前列[6]。1999年,广东省颁布了《广东省青年公益活动服务条例》,这个条例的颁布为我国青少年公益事业开辟了先河,保障了青年本身及组织合法的权益。据统计,我国己有10个省(区、市)和8个城市制定了相关地方性法规,还有一些地区将青少年公益活动的立法列入了当地的立法计划。在这些地方立法中,规定了青少年公益活动的组织、机构,服务范围,政府、社会和青少年等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以及在公益活动经费方面的政策支持等。但是,这些地方立法中很多条例因资金紧张等原因很难落实。针对上述情况,青少年公益活动缺少保障的主要原因还是缺少权威的、国家层面的法律规范。
(三)组织形式较为单一
我国青少年公益活动目前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政府政策通知组织青少年为贫困地区或受灾地区的建设的捐助;二是慈善机构组织企业为贫困家庭学子捐资助学;三是青少年宫或活动中心组织的青少年公益文化活动;四是社团公益组织开展的青少年公益活动等形式。在这些公益活动的形式中,政府和慈善机构作为公益主体组织青少年捐款捐物:一是募捐不坚持自愿的原则,学校接到通知直接下放到班级,在教师的倡导下,青少年被迫捐款捐物,违背自愿精神。青少年每年参加公益活动的形式,基本是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例行每年一次或两次,捐后竞对组织的活动一无所知。二是善款捐后不知去向,没有向青少年公布,运作不够透明,缺乏公信力[7]。三是公益行政色彩浓厚,目前我国青少年公益活动或多或少仍带有组织色彩和政治色彩,过于在口号、报刊、电视镜头方面做文章。政府组织的公益活动很多是宣扬政绩工程,某领导在某个职位为青少年做出了什么贡献,具体做得如何?监督部门的缺失无从考证。四是公益活动形式化,在企业为贫困学子的捐助现场,企业的赞助宣传,没有注重捐献文化培育,自律机制不健全,捐献道德缺位,只要是达到了宣传的效应,公益形式到位就行。受捐助者并不是真正需要捐助的对象,只是他们找的一些假托,这样给青少年造成了公益也是一种虚假的现象。我国目前社团公益组织发展还不成熟,青少年公益活动的组织和幵展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主阵地,他们始终坚持公益性原则,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每年组织青少年参加节假日公益文化活动和献爱心文艺演出活动等30余次,受到
3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青少年的欢迎。但由于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在经费上的不足,活动场所在幵展活动时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再加我国公益事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青少年公益活动的开展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当前校外活动中心的教育功能、活动内容和方式也较为单一,科技类、拓展类、技能类、思想品德类和社会实践类的活动较少。虽然活动中心为青少年组织的公益活动的数量上初步适应了目前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发展的需求,为校外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公益事业发展的大环境来看,活动的内涵,是否真正感染、影响、教育了青少年儿童,是否培养了青少年高尚的的思想品德和优秀的综合实践能力,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开展公益品牌活动。
(四)区域发展不均衡
我国青少年活动场所分属不同的基金会、妇联、共青团等机构,但全国目前真正具备世界一流的活动场所还为数不多,大部分活动场所的设施配置以培养青少年艺术特长为主,失去了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的目的。目前,我国青少年公益活动起步较晚,与青少年公益活动的相关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都处在摸索阶段。所以,我国青少年公益活动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资源配置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两大特征。我国青少年公益活动资源配置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各省市领导的重视程度影响,各省市级的青少年公益活动场所的资源配置大部分是以培训设施为主,没有真正考虑到为青少年的成长需要配置资源。二是区县级青少年公益活动场所主要是青少年活动中心,资源短缺,配置落后,没有政府和公众的监管,更无人问津[8]。三是我国乡(镇)村基本没有青少年公益活动场所,更谈不上资源配置。我国青少年公益活动的开展受我国经济、产业、文化和人口的分布结构影响,各区域青少年公益活动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东北部地区青少年公益活动发展水平比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要高,因此青少年公益活动在东北部地区的发展与西部地区的发展相比较,突显出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经验较丰富、发展程度也相对较高的特点,而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表现出了比较落后现象。二是城市和乡村青少年公益活动发展不平衡,我国省级城市、地级地市和县级地市在青少年公益活动的发展上都呈现出了大城市青少年公益活动发展较快、形式多样,而我国乡村青少年公益活动的开展处在空白状态。
三、加强民间公益活动发展的措施
(一)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广公民教育活动,人们对于公益活动参与的价值和意义开始认识,接受,但因为缺乏整体及全面性推广及配合,人们对青少年公益活动缺乏深入的认识。青少年公益活动虽然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非政府行为,己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但是在青少年公益活动发展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发展,政府的推动、支持与扶持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政府一是要加强政策扶持。首先在青少年公益活动上给予政策支持、舆论导向,对青少年进行强化的社会教育,真正从内心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社会道德感及参与意识,从而促进青少年公益活动的顺利幵展。二是要增强经济扶持。加大对青少年
4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活动场所建设的力度和青少年公益活动幵展的力度,安排专项的建设和活动经费,各省市县都要相应增加财政的投入力度,确保青少年活动场所、青少年活动经费有根本性的改观。如何寻求合作,促进青少年公益活动的开展呢? 一是校内社团组织与校外社团组织联合。如,校内社团组织与青少年宫或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开展的献爱心文艺演出活动和放飞梦想的公益艺术课堂,为青少年的艺术梦想搭建了平台。二是积极动员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如,动员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图书馆、敬老院等社团组织的青少年参观学习、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等公益活动,培养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三是寻求企业支持[9]。如,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实施的希望工程等各项公益事业都是通过与可口可乐、华阳电业、摩托罗拉、中国平安保险等捐赠企业建立的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创造了形式各样的公益合作模式,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环境,同时为企业也实现了经济利益的双赢。那么如何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首先我们要选择一个持续可发展的企业,因为我国青少年公益活动是一项持续可发展的事业。选择好企业后我们需要为企业精心策划、实施和维护,同时需要我们社团组织加强自身的建设,真正与企业同行,为青少年公益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在美国及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对于青少年参加无偿的社会服务活动,是有法律保障的。从世界范围看,对青少年参与公益服务提出要求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具有普遍性。如何完善法规体系,是我国政府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一是政府应对青少年公益活动出台相关政策,特别应完善并落实对公益组织和捐赠企业出台社会募捐与捐赠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激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青少年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对于境外向我国慈善组织捐赠的用于青少年公益事业的物资,要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减征或者免征进口关税与增值税。二是政府应推动出台慈善事业法、志愿服务条例、社会募捐管理条例等法规,推进民间社团组织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法规的修订和实施,鼓励地方积极出台促进青少年公益事业发展的法规政策,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公益事业发展的多层次法规政策体系[10]。三是政府应出台一批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法规,解决社会高度关注的青少年公益活动的组织及相关组织团体的行为不规范、信息披露和公开透明机制不明确等相关问题,为青少年公益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目前,我国青少年公益活动发展的现状,促使我国政府应关注并出台公益活动服务法或者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青少年公益活动的管理机制、组织形式、活动途径、保障体系、评估激励及组织者、参与者与政府等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地方法走在了前列,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为青少年公益活动的开展提供轻松的制度环境,积极引导和支持了学校、媒体、民间公益组织等积极投入到公益文化建设的事业中来,并明确要求和有效监督了对这些主体在青少年公益活动建设中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一些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加强公益志愿服务全国立法工作的提案。目前,我国正在起草的《慈善事业促进法》,规定了公益服务的有关内容,包括服务者注册制度、公益服务的原则、注
5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册者的权利和义务、注册条件、公益活动组织的权利与义务、服务记录与激励机制等。伴随我国社会公益服务特别是青少年公益活动的不断发展,我们坚信青少年公益活动的统一立法工作在各方和关注和重视下,必将告别法律规制的历史空白,推进青少年公益活动顺利幵展。
(三)搭建公益活动举办平台
青少年的成长是我国未来的希望,近年来,特别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一边是熟悉困难群体的社团组织、志愿者组织,满心想为青少年做公益却缺乏资金;一边是爱心企业捐款后却未指定受助对象,公益机构需要找到最需要帮助的青少年贫困群体,两者如何对接?青少年基金会、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益组织承载了中间的联络。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从青少年的成长出发,搭建了青少年成长的公益平台,联合各爱心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公益项目。其目的是为了帮助青少年提高能力、改善青少年的成长环境,积极关注弱势群体和公众利益,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2012年3月,上海市共青团密切关注困难青少年群体的切实需求,引导社会公益组织研究开发了一批服务青少年的公益项目,并搭建了公益项目推介的平台。本次公益活动不仅传播了公益文化,同时引导优秀青少年积极投身于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中,承担社会责任,为上海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他们成长的路上,播撒什么样的种子,就收获什么样的果实,所以为青少年搭建公益平台,让他们释放心中的爱心,让他们理解贫困,感受贫困地区的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现状,让他们认识公益,做一个什么样的现代青少年,为自己的成长负责。中国扶贫基金会在2011年7月启动了 “爱心包裹项目青少年筹款挑战行动”,为都市青少年搭建了一个社会实践和参与公益平台。青少年在此次公益活动中成立了志愿者服务组织,负责筹款和分发爱心包裹行动,在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过程中,青少年得到了锻炼,既培养了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社会,为身边的青少年作出了榜样[11]。
(四)创建形式
我国政府在重视青少年公益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投入,采取合同委托、项目资助和社会招标等方式,拓展了公益服务的领域,扩大了政府公益服务的规模,形成了有序竞争、多元参与和共同发展的公益供给渠道。拓展公益活动宣传渠道,青少年公益活动的宣传不仅可以通过学校、校外活动中心和少年宫,还可以通过慈善机构如青少年基金会、共青团等,同时创新青少年公益活动网络宣传、社区宣传、代言宣传、社交宣传、公示宣传和动员义演等宣传渠道,引导青少年参与公益活动。拓展青少年募捐渠道,引导青少年通过公益消费、在线捐赠、公益义演、义拍和义卖、义展等捐赠渠道奉献爱心,为青少年参与公益活动构筑平台、提供便利。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下,青少年参加公益活动的渠道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多便,网上公益活动的兴起,民间公益社团的兴起,青少年自发组织的公益社团等,为青少年释放爱心力量和接受爱心捐助提
6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供了空间。比如在青少年中幵展的捐助、救助、助学和爱心超市、爱心对接等公益活动,通过政府的资助、企业的赞助、爱心人士的捐献、校内外和社团组织的帮助、社会的关爱、家庭的支持等各种渠道,培育了青少年的公益精神。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我们还应创新思维,创新公益渠道,比如大力拓展与企业的合作,发展“冠名基金”,加快青少年公益基金的发展;引导企业和青少年突破单一的“捐款、捐物”,积极倡导国际先进做法的消费公益和文艺义演,让企业家和青少年在宽松的氛围中参与公益活动。我们要积极探索青少年从被动到主动参与公益活动的渠道,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青少年成长需求,促进青少年公益活动的发展。
创新青少年公益活动形式,积极组织公益讲座,涉及安全、环保、心理健康等知识普及,积极开展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比如安全体验、环保动员、科技探索、文艺义演、参观学习等活动实践。围绕青少年思想建设开展尊老助残慰问帮扶的手拉手、一助一活动,帮老人打扫卫生、表演节目、陪老人聊天过节,推行“关爱工程”。围绕青少年文化建设幵展挖掘民间传统文化,继承与交流传统文化等活动,与国内外青少年建立联络,交流学习传统文化,弘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围绕青少年能力建设开展能力拓展训练营,文艺特长比赛等活动,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培养青少年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丽纯.中国民间公益组织现状和发展探讨.青年文学家.2013 [2]杨岳.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机遇与模式建构[J].社团管理研究.2011(06)
[3]王劲颖,沈东亮,屈涛,刘忠祥.美国非营利组织运作和管理的启示与思考——民政部赴美国代表团学习考察报告[J].社团管理研究.2011(03)
[4]李洁.转型期中国政府的善治——基于社会资本在民主制度和治理中的效用[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8)
[5]徐寅杰.汉服复兴之于公民社会建设的作用[J].山东纺织经济.2010(06)[6]李筱婧,万军.利用公益创投促进公益组织发展[J].理论与现代化.2010(03)
[7]王名,陶传进.中国社会组织已成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J].中国林业产业.2012(04)
[8]范斌.论当代中国民间慈善活动的三种实现方式——以上海市民间慈善组织、慈善项目和自发活动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9]阿达,阿杰.灾后重建让公益组织发挥慈善力量[J].西部广播电视.2011(Z2)
[10]钟严.从汶川到雅安的启示[J].今日海南.2013(05)
[11]黄玮.论电视公益活动的传播效应[J].现代视听.2009(S2)
7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
土地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基础。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激活农村土地要素、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创新农业经营模式,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综合效益。如何在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期稳定的前提下,激活农村土地要素,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跨越发展,是需要不断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如何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盘活农业生产要素,建立现代农业?带着这些问题,襄州区人大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对辖区土地流转进行了实地调查,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近年来,襄州区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据襄州区经管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区土地流转总量达23.9万亩,流转率达21%。3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11万亩,占全部土地流转面积的50%。但是,农地流转在总体上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土地流转规模小、速度慢,落后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全区30亩以上流转土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不足10%,100亩以上的较大规模流转比例占5%,500亩以上大规模流转比例占2%,导致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很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呈现以下突出特点:
流转面积由零散向集中连片转变。以“寄种”方式,将农民的土地连片集中,由专业合作社提供种子、肥料、供水、技术和产品收获,农民“零投入、零风险”负责日常田间管理,并按寄种面积获得地租和寄种工资,同时享受增产分红,走出了“公司十农户十基地”的新路子。据调查:程河镇乔庄村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高价租赁耕地,用于建设蔬菜大棚。并成立了襄州区程河镇乔庄鑫磊蔬菜专业合作社。从山东寿光县引进2000粒五彩椒种子,将蔬菜种植面积由150亩扩大到1000亩。还可解决1000名农民门口就业问题。通过集中连片流转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了农业发展空间,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发展了现代农业。
流转方式由单一向多样性转变。目前全区采取转包方式有转让、互换、代耕、将承包地委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实现了由初期农户之间单一的季节性转包流转向目前的多种流转方式转变,使土地流转关系更加清晰,更加符合依法自愿流转的要求。
流转渠道由自发向组织化转变。随着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惜地情结增强,土地流转逐渐由农户自发流转向有组织地协调推动转变。组织流转一般是由农户委托村土地流转合作社或由村民委员会在征得农户同意的基础上进行的。如:黄集镇毛岗村连片种植烟叶,农户按交易面积获得土地租金700元/亩。自2009年以来,村委会每年连片面积在1300亩左右,占总面积的30%,农民增收近百万元。当年可为村民提供打工岗位近200个,增收近50万元,人均1000余元。但组织化流转要有政府引导,规范程度较高,土地大多成片,有一定规模,价格也较统一,有利于更好地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资源开发。
流转主体由个体向多元化转变。过去的土地流转主要是在同村的农户之间进行,经营主体大多是单一的农户。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发展,一些原来的种养大户扩大了经营规模,新的专业大户不断涌现。同时,还产生了一批新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其中工商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科技人员等成了流转土地的受让主体。目前,全区工商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科技人员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租赁土地13万亩。通过公司十合作社十农户的方式,开发建设了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等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和标准化养猪、牛、羊、禽等养殖场及农家乐、水泥制品厂等。农业产业结构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流转收益由低收入向高效益转变。土地二轮承包时,农民流转土地是为了规避税费,很多土地撂荒无人耕种。随着农业费税取消,农户的土地流转收益逐年攀升,流转价格从当初无偿代耕,到目前每亩500-1000元,越是种植条件优越、效益高的地方流转价格越高。从调查的情况看,流转土地,特别是集中连片流转用于发展优质经济作物、反季节作物、畜禽养殖和旅游观光等高附加值农业的较多,用于粮食种植的较少。
二、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值得关注、必须引起重视、亟待加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当前土地流转主要依靠自发进行和行政推动,由于缺乏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必要的中介服务机构,供需双方流转信息很难实现有效对接,“流不出、转不进”依然同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的流转监管机构,土地流转管理职责不明、管理缺位。
(二)流转操作程序不规范。由于流转市场不完善,目前土地流转仍然是以转包和出租为主,相当一部分流转还是在邻里和亲戚之间进行,处于自发阶段,既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又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难以通过有效的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方式通常以“口头协议”私下进行,既不遵循一定的程序、履行必要的手续,也没有通过合同或者契约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而签订了书面协议的,有的是双方自行草拟的,内容极不规范;有的是村委会直接与投资业主签订的,没有农户的书面委托,造成承包关系的混乱,为日后留下了纠纷隐患。
(三)农民权益缺乏有效保障。由于土地流转尚属“买方”市场,一些地方尚未建立业主经营能力的资格审查和评估的准入机制,业主流转土地后,因投资不足或市场变化等原因,不能及时兑现农户土地租金,甚至放弃耕种,风险常常转嫁给农民和政府。特别是业主在租赁土地后一般都要修建一定的基础设施和临时性建筑,并对租赁的土地进行整理,这将打乱原有土地的界线,租赁期满后未能及时复耕,难以恢复原貌。
(四)流转土地“非粮化”较普遍。目前农村流转的土地主要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发展效益农业,因种粮效益低,一些企业租到土地后基本不种粮,流转土地“非粮化”较普遍。土地流转的目的是发展规模经营,增加农业附加值,相对于效益较低的粮食种植,发展效益农业更具有诱惑力和竞争力。但保证一定的粮食生产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前提,如果流转土地全部用于非粮食生产,会对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造成一定影响。
(五)土地规模流转比较困难。由于农户的承包地块零星分散,要流转相对集中连片的土地,需要与不同的农户进行协商,既增加了土地流转的成本,也加大了规模流转的难度。受国家政策补贴方式的限制,不种粮的、甚至撂荒的都可按承包面积获得各种惠农补贴,加大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加之还有部分农民把土地视为生存保障,不愿转出。由于农业收入较低,农业开发又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造成真正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参与土地规模经营的较少。
三、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
土地流转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前提和基础。笔者认为,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因地制宜,搞好引导,当前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搞好确权登记,夯实流转基础。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认真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认真清理、规范整理和永久管理好土地承包档案资料,做到承包地块、合同、证书、台帐“四相符”和“四到户”,为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流转打下坚实基础。
(二)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流转程序。出台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实施办法,土地流转尤其是规模化流转必须签订统一规范的流转合同,否则流转无效。实行流转合同登记、鉴证制度,通过合同登记、鉴证,及时发现和纠正流转双方违反法律政策的约定;对以转包、出租或其他方式流转的,要及时办理相关备案登记,对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要及时办理权证变更手续。
(三)健全管理体系,搞好流转服务。各级政府应从深化农村改革、保障农民权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稳定的高度,重新审定农村经管系统的工作职能、机构设置和手段保障问题,特别是要尽快建立健全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落实好编制、人员、经费等必要的工作条件,切实把土地流转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建立市、县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依法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维护流转双方的合法利益。
(四)健全市场机制,促进有序流转。一是搭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健全市、区县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和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通土地流转信息网,为农民流转土地提供“一站式”服务。村级设立土地流转信息员,及时收集、反映农户流转信息。二是建立价格评估指导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估、发布土地流转指导价格,促进土地流转公平公正合理。三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建立有效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进入流转市场的经营主体农业经营能力进行资格审查和资信评估。建立风险保障金,降低土地流转风险。四是创新农民利益联结形式。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社,把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并委托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用市场化手段进行资本运作和资产经营,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土地股权转变,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民利益的长期有效联结。
(五)建立支持机制,鼓励土地流转。综合运用直接补贴、货款贴息、参股、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加大对建立土地流转市场、股份合作社、土地流转风险金和农业政策性保险、土地规模经营等方面的财政性投入力度。对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股份合作社连片经营500亩以上的,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重点优先扶持,并给予合作社一定的资金补助;对规模承转耕地100亩以上进行粮食种植的给予财政补贴,这既可以保护粮食种植者的积极性,又能使一批流转土地最终进行粮食生产。鼓励长期外出迁入城镇并有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所的农民自愿放弃承包土地,对自愿放弃承包土地并迁入城镇定居的农民,应享受与迁入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和社会保障。建立政策性投资和担保体系,引导社会和金融资本向现代农业发展集聚,建议组建国有独资性质的市级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整合打捆各类支农资金和土地出让收益作为注册资本金,主要参与农村土地整理和土地开发,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以及农业相关项目投资;提供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担保服务,通过市场化运作,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流转行为和农村各类权属证明质押融资以及利用宅基地、农村房屋等抵押融资进行担保等。
(六)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农村土地流转既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形成协调联动机制,加强配合,完善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特别是区县、乡镇和村一级要加大协调力度,认真协调解决行政区域内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建立健全部门工作责任制,将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逗硬督查考核,并形成长效机制,确保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和现代农业发展落到实处
第三篇:当前干部队伍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干部队伍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共金坪镇党委
乡镇干部是农村工作的骨干力量,通过分析我镇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当前乡镇干部队伍中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如果能够加以及时、有效地解决,必将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风不浓,干部队伍思想观念和能力素质仍有差距 目前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着要我学的思想,而没有认识到学习对于个人修养和提高工作技能的作用,没有形成我要学的意识,使目前的中心组学习、机关学习、定期培训等学习机会流于形式;有的干部工作凭习惯和经验,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适应不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任务,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工作,习惯于做好眼前工作,对新观念、新事物接受慢,市场竞争意识、竞争能力不强,对工作起点、工作标准要求不高;有的干部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不善于研究、总结经济规律,一些干部工作中还存在着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不强的问题,习惯用行政手段和计划经济方式管理和决策,不善于用法律和市场经济手段进行引导和调控。
(二)作风不实,干部队伍宗旨意识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有的干部淡化了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与群众的关系由鱼
水关系转变为蛙水关系,甚至是水火关系,工作重心主要放在了落实上级任务,没有脚踏实地、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有的干部进取心不强,感到工作没有什么成就感,不思上进,消极怠工,出现混日子的现象,工作浮在上面多,深入基层少,了解社情民意不够,对村(社区)安排布臵多,检查督促少,具体指导少;一些干部工作职责不明确,工作重点不突出,一些干部缺乏活力、干劲,工作不深入,工作效率不高,再加上农村工作环境较艰苦,一些干部无心工作,千方百计找门路、跑调动,对本职工作往往敷衍了事。
(三)制度不适,基层干部考核评价和日常管理相对滞后 首先是岗位设臵不科学,按照目前的“三定”方案,乡镇设“三办一所三中心”,机构设臵上与工作实际不相配套,混岗、一人多岗、一个岗位多位领导分管、职责不清,岗位不明的情况十分突出,编制和岗位不对口的情况非常普遍,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或者是不到位;其次是干部考核机制不健全。虽然有严格的干部考核管理制度,但往往都是以人为主的考核能够得到落实(如出勤考核),而以事为主的目标考核由于考核指标没有量化,考核很难兑现,以致年终考核时有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现象,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使一些干部失去工作积极性;三是绩效考核难逗硬。公务员实行绩效工资后,取消了年终奖,使得乡镇可以利用的等次考核不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仅靠评优评先兑现考核评价结果,很多人误认为
绩效工资是自己工资的组成部分,是自己应该得的,所以绩效工资并没有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
(四)出口不畅,基层干部合理流动和未位淘汰有待完善 虽然我区出台了有关公务员交流的办法,从去年开始实行并进行了有益的偿试,以后每两年在全区开展一次公务员交流,但是交流的力度还不够大,特别是长期以来没有进行交流,使乡镇干部本地化现象严重,在同一地方工作久了,一些干部工作缺乏上进动力,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降低,而惰性增大,还有一些人因此形成利益小集团,影响正常推行政策和落实工作的情况;同时一些年龄偏大,或者升迁无望的机关干部,不服从组织分配的工作,或者不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甚至公然跟党委政府对着干,无视机关管理制度,在干部和群众中造成极坏的影响,对待这样一些人,缺乏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和约束。
二、对策和措施
(一)转观念,加强学习提素质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乡镇干部头脑,强化观念更新,以适应时代的特征、工作的需要和群众的需求。把乡镇干部工作重心引导到抓好经济发展,落实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维持农村稳定,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来。实现从行政管理者转变为乡镇经济发展者、新农村建设指导者、社会事业服务者。
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政府的建设,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乡镇干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一要加强系统培训,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在职培训,重点抓好市场经济知识、科学技术知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努力提高乡镇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二要向专家学习。邀请一些经济、管理、农业方面的专家等研讨发展形势、培训干部。三要向群众学习。向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等优秀品质及发展经济的先进经验学习。四要在实践中学习。教育乡镇干部在工作、生活的实践中勤学习,多思考,善总结。五要加强干部的交流锻炼,学习其他地方的经验,也增强乡镇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发展的能力。
(二)强意识,转变作风塑形象
一是牢固树立群众意识、群众观念。以乡镇便民服务站建设为契机,推出一系列便民、惠民、利民的服务举措,主动做好群众信访工作,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注重尊重群众的意见,尤其是在修建道路、水利工程和征地拆迁时,要充分考虑群众在心理上和经济上的承受能力,要切实按政策实施,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塑造服务型政府。加强政府各部门的行风建设,从群众利益、行业特点出发,制定有利于提高服务群众水平的各种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运作程序,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继续开展群众满意站、所评议活动,加强文明示范窗口建设,促进行风好转。三是开展“塑造乡镇干部新形象”活动。打造一支“能吃苦、会干事、讲奉献”乡镇干部队伍,注重政治立场坚定、工作务实高效、办事依法廉洁、为民全心全意的形象塑造,通过勤学习、勤调研、勤办事、勤修身来塑造新形象。
(三)抓创新,理顺机制提效率
一要创新运行机制。根据有利于理顺政府运行机制、提高办事效率、促进职能转变的原则,适应乡镇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需要,科学设臵乡镇人员编制和工作岗位。乡镇应按主要产业发展、稳定综合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分类组建工作机构或服务机构。同时细化岗位职责,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真正使干部把精力用在为群众服务上,把时间花在促农民增收上。二要创新考核机制。首先是科学分解考核项目。在制定干部实绩考核目标过程中,把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细化为具体的考核项目,分别确定考核目标值。其次是合理设臵考核内容。根据被考核对象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工作重点,采取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式,以目标管理的科学方法为主,结合民主评价、分管领导评价、社会综合评价等多种因素,使考核更加真实全面。其三是综合量化考核结果。采取百分制考核计算办法,对共同目标、工作目标、民主测评、考核组综合评价、获得奖励情况等项目累计计算加分,同时区别对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干部。三要创新绩效
管理。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要注重对考核结果的应用,除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外,还要与绩效工资部分进行挂钩,对乡镇干部所扣绩效工资,按照考核得分情况进行再次分配,实现绩效工资向重要岗位、任务繁重、成效明显的干部倾斜。
(四)加强交流和淘汰,拓宽出口增活力
关注乡镇优秀干部的成长,完善培养锻炼机制,加大转岗、交流、上挂锻炼等行之有效的形式,加快干部流动,调动工作积极性,营造务实、高效、竞争的干事氛围,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严格实行考核兑现,凡在考核中实绩较差、排名臵后的干部要坚决予以诫勉、调整,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同时还要健全淘汰制,积极推行民意淘汰、自然淘汰等多种淘汰形式,拓宽干部“下”的渠道。
第四篇:重点青少年群体问题研究及其对策
重点青少年群体问题研究及其对策
在平安城市建设过程中,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是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日益突出,重点青少年的服务管理被摆上了越来越重要的议事日程。2013年7月10日,中央综治委预青专项组和中央综治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2013年12月5日,唐山召开深化平安唐山建设推进会,提出要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帮扶、矫治和服务工作。唐山市围绕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引导和利益诉求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形成了一些认识。
一、唐山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形势和问题
(一)当前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当前,唐山市青少年涉罪率、犯罪率居高不下:2010年、2011年、2012年唐山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分别是488人、523人、507人,平均占当年总犯罪人数的7.8%;三年中,唐山市25岁以下青少年犯罪人数分别是1681人、1439人、1528人,平均占当年总犯罪人数的23.06%。虽然唐山市目前对6-25周岁闲散青少年群体、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群体、流浪青少年群体、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这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犯罪数据尚无准确统计,但我们通过调研和调查发现,由于亲情淡漠、教育缺失、家境困难、失学失业、权益受侵等种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五类重点青少年较其他青少年而言,更难融入到集体和社会之中,更易产生犯罪的想法和行为。因而,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举足轻重,刻不容缓。
(二)当前唐山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力量和工作经费均有待加强
目前,唐山市6-25岁青少年约有202万人,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职工作人员仅有33人;预青工作机构只有市县两级,所有乡镇(街道)及以下均无机构、无人员。而且,市、县两级预青机构均无专项工作经费(目前团省委预青专项工作经费是60万,石家庄、邯郸两市均为20万)。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力量的不足、经费无保障、各成员单位重视程度不够、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基层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有效的工作抓手等等,这些都影响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长效发展。
(三)当前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中的一些重点环节缺乏有效手段
比如说,目前我们对于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底数尚未摸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下一步工作的开展。解决这一问题,不但需要专职的工作人员队伍,而且需要一套科学的信息化统计系统,更需要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和积极配合。再比如,在进行重点青少年群体数据统计、开展服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如何保护好青少年的隐私,不将重点青少年标签化,如何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使其积极配合,这些问题目前在全国来讲都是难点,需要我们更深入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全市共青团组织在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与预防犯罪工作中的努力和尝试
(一)建立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与预防犯罪工作体系
出台了《唐山市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与预防犯罪工作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唐山市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等相关文件;健全了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四位一体”的工作网络,初步形成了综治委领导、专项工作组(共青团)牵头、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履行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职责
推进基层“青少年维权中心”建设,在14个县市区建立了青少年维权中心,做到有热线电话、有合作机构、有工作人员。推进12355青少年服务台建设,组建心理、法律、教育、婚恋交友等4支志愿者队伍,228名专业人士成为了12355受聘志愿者。2013年,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累计提供法律服务35次,心理咨询146次,婚恋交友服务300余次。开展团干部直接联系普通青年工作,组织团干部、青联委员、青商会员等与普通青少年结对互助,特别是倾向于重点青少年群体,目前已结对32000多人。建立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关爱帮扶机制,通过“走进高墙、情暖狱园”和暖冬慰问活动,累计实现结对帮扶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32人,发放希望工程助学金20000余元,捐赠书籍2000余册。开展“青少年维权岗在行动”活动。组织各级青少年维权岗和青年法律志愿者与社区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开展进社区活动4期,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
(三)健全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与预防犯罪工作机制
一是摸清底数,着力开展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摸底排查工作,建立了动态更新的信息数据库。二是建立联系,组织团干部、青联委员、青商会员等社会力量与重点青少年群体建立日常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重点青少年群体基本状况和思想动态。三是整合资源,需要矫治的就借助公检法司等部门开展教育矫治管理;需要帮助的就通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相关单位提供有针对性的各项服务。
三、进一步做好全市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与预防犯罪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党政主导、科学部署,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与预防犯罪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与预防犯罪工作,将其纳入本地区、本部门工作总体规划之中,定期听取汇报,及时掌握动态,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应加强队伍建设,通过解决编制、聘用或购买公益服务等形式,配齐配强专兼职工作人员。应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为工作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应加强考核督导,将辖区内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下降作为刚性指标任务,切实增强各相关单位落实预青工作的责任意识。
(二)健全机制、齐抓共管,形成全市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与预防犯罪工作的强大合力
在全市预青工作格局中,共有十七家成员单位负责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与预防犯罪工作。各成员单位职责任务的落实程度直接决定着重点青少年服务管理与预防犯罪工作的实际效果。团市委作为市预青专项组组长单位,下一步将重点履行牵头职责,对预青全局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明确职责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督促检查,确保专项组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三)分类管理、强化服务,有针对性的做好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服务管理工作
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就是要努力通过服务关怀的方式最终达到预防犯罪效果的思路。5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由于成长环境、性格特点、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不同,对他们的教育引导路径和行为干预方法也应不同。学校、劳动保障等部门应围绕闲散青少年群体,建立多个部门有效衔接的工作配合机制,改变此类青少年“失学、失业、失管”的闲散状态,力争解决好其成长就业问题。公检法司等部门应切实发挥好司法专业作用,针对有不良及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挽救转化工作,使失足青少年真心悔悟,回归社会。民政、公安等部门对于流浪乞讨青少年群体,应加大对拐卖、残害、强迫青少年乞讨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着力解决此类青少年家庭回归、就学就业和职业培训等问题。综治、教育、共青团等部门对于农村留守学生,应重点做好亲情关爱、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工作。司法、监狱等部门对于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应准确掌握他们的生活成长情况,整合社会资源,妥善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四)紧抓关键、有的放矢,着力突破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是推动建立以网格化为基础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数据摸底和动态监测机制。下一步预青专项组将会同综治办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做法,重点设计一套专门用于统计重点青少年群体的信息化系统,依托综治系统的网格化平台建立重点青少年群体采集和动态监测机制,准确掌握重点青少年群体底数,为开展管理教育和服务工作奠定基础。二是推动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青少年事务社工工作模式。中央综治委、预青专项工作组、中央综治办联合下发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实施方案》文件就开展此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组部、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民政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为推动此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目前,唐山市唐山师范学院和河北联合大学均开设社工专业,现已培养具有执业资格证的社工人才400多名,其中仅不足10%在外地从事本专业工作。结合这一背景,团市委拟与市民政局、财政局、综治办、唐山师范学院和相关单位沟通开展工作试点,希望通过聘用或购买的方式让专业的青少年服务队伍参与到预青工作中来,肯请市委市政府及相关单位给予支持。三是建立“社会化关爱帮扶机制”。探索动员社会力量关爱帮扶重点青少年的机制办法,继续深化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等品牌工作,最大限度地通过社会途径募集公益资金,蓄集爱心力量,实现“人、财、物”的积聚,为重点青少年群体解决生活、就学、就医等实际困难提供物质保障。
第五篇: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经费教育质量教育改革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以往的义务教育都不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
教育。苏州市和北京市都宣布:从开始,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义务教育。这似乎昭示着,全国在“十一五”期间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拉开序幕,农村的义务教育即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比如说武汉市新洲区11所学校有危房,撤掉了8所,按照规定,应该把撤了的还建,8所学校危房全部还建至少需要30万元,而上面的(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经费只有15万,实际上落实到位的只有3万,基本上都没有还建。目前在农村,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里面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比如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300多元,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还不如城里的二三年级的学生,连自己的姓名都拼写不出来。
(三)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则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
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