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当前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关于当前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如今,人类已经步入网络时代,网络开启了人类崭新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在愈加强烈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如同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科技进步一样,网络技术在极大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消极的影响,网络道德问题便是其中一种,不当的网络体验会导致网络失范行为,这对传统的社会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给道德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确保网络环境安全,维护网络道德标准,已经成为了一个必须落实的重大任务。
关键词:网络道德 失范行为 道德教育
现代社会已然进入网络化时代,网络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无处不在,它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方式,为社会提供了一个信息资源丰富的互动平台,无论个人还是组织,无论政府还是市场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共享信息资源,沟通合作交流。与此同时,网络技术对人类道德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的发展拓宽了社会成员的交往范围,为社会道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形成了多元性的网络价值理念和道德精神。但是由于网络具有隐匿性与虚拟性的特征,导致人们在不当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严重的网络道德危机和失范现象,淡化了人们的道德意识,降低了人们的道德情感标准,是对传统的道德规范的严峻挑战与巨大冲击,因此研究并解决网络道德问题迫在眉睫。
一、网络道德发展现状
当前网络道德的发展出现了以下几种不良现状:
(一)网站污秽内容充斥
网络的诞生给人类带来无穷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如今的诸多网站充斥着色情、暴力、侵权、恶意攻击等不道德内容,网络信息的污染程度已经相当严重,各种有害信息泛滥,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视频聊天的形式组织淫秽表演;开办淫秽网站;提供色情交易;利用网络传播暴力影像、游戏等信息;利用网络诋毁他人或进行人身攻击;随意弹出窗口向网民推送恶意信息;张贴虚假内容或非法广告;以所谓的“人肉搜索”等形式侵犯他人的隐私权等等,这些无疑都是超越道德底线的行为,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二)新闻媒体过多聚焦糜烂内容
如今的新闻媒体已经不仅局限于以往的报社、期刊等机构,搜索引擎、社交平台等网络成员纷纷加入到媒体宣传的行业中来,由于相关网络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如今许多网络新闻媒体为充分博取受众关注,过多报道社会中存在或讹传的许多不道德行为,且多涉及黄赌毒、糜烂奢侈等粗俗内容,这种错误行为变相宣扬了不道德信息,对网络受众的道德情感的发展起到了错误引导的作用。
(三)网络软件成败坏道德的重灾区
网游、手游、社交等相关软件因严重缺乏管理,各种色情宣传擦边球层出不穷。暴露的衣着、低俗的语言、血腥的画面充斥着各种软件,开发商不仅不以为然反而以此为噱头进行营销,成为荼毒网民身心健康的网络毒品。特别是青少年,由于社会经验
不足,不能完全辨别好坏善恶,往往图一时痛快,数度沉迷于网络、社交,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离家出走、为筹网费偷窃抢劫现象频发。
(四)网络道德情感冷漠
由于网络行为具有过高的自由度,导致网络上自由主义盛行,同时也导致网络道德情感的缺失,许多人在现实中因工作或生活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精神压力无处释放,甚至产生愤世情绪,这些往往会通过网络平台散发,表现为社交言论过激无度或缺乏网络同情心,过度冷漠,甚至不顾道德规范,肆意发表错误言论只为博得社会关注,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严重败坏了网络道德标准。
(五)网络犯罪猖獗
网络监督管理机制的尚不完善,导致网络道德意识上的相对主义盛行和道德无政府主义的泛滥,进而频发网络犯罪现象,侵犯知识产权、人身权、名誉权的现象时常发生,编写、散步病毒与木马的黑客行为过于猖獗,部分网站公开宣扬破坏国家与社会安全的非法内容,更有甚者利用网络平台销售犯罪工具、教授犯罪方法,更是助长了网络犯罪的嚣张气焰。
二、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
(一)开放性的网络缺乏规范性
开放性是网络的最大特征,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入网络,这种世界性的沟通平台在规范建设方面面临着许多障碍。从全球范围内来讲,每个国家、地区在文化、利益、价值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这就导致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套共同接受且行之有效的世界性法律规范较为困难;从我国现阶段实情来说,关于网络行为的法律与道德规范尚不尽完善,加之缺乏组织依托,网络相关约束机制难于起到强制性的规范作
用,使得网络成为了诸多网民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综合因素的影响使得极具开放性的网络环境缺乏规范性,从而给网络道德问题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并导致了网络道德水平的严重下滑。
(二)虚拟的网络过分脱钩于现实生活
网络作为一种虚拟空间的存在,发生在其中的各种活动都是现实活动在虚拟空间的延伸。在虚拟化环境中进行的网络交流,因为与现实的契合程度不够,导致网络交往相对于现实交往而言存在着某种偏差,如交往双方在不必道出自己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交流与沟通。这一特殊情况使得网络行为的道德他律性减弱,而道德他律性的减弱,必然会导致主体在进行网络活动时,因缺乏外部的监督而趋向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这样就使得主体在进行网络行为时往往无所顾忌,从而导致网络道德问题行为的产生。
(三)社会心态躁乱助长网络道德腐化
公德一般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而要求社会公民共同遵循的最起码的公共行为准则。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的好坏。如今,一些人受拜金主义的影响,只顾着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忽视了精神层面的修养与发展,导致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反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道德滑坡,部分腐朽思想甚至发展成“好财嫉富”、“笑贫不笑娼”的地步,这种急躁、烦乱的错误心态在许多情况下会通过网络平台宣泄与扩散,助长了网络道德的腐化。
(四)对网络平台的约束力不足
网游、手游等网络平台频频借助色情、暴力不道德信息的宣
扬来吸引网络客户,网络中诸多的“黄色信息”、“黑色信息”对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网络受众极具诱惑性,不断地侵蚀其道德思想,导致其道德防御力减弱,进而影响网络道德行为的健康发展,产生网络道德问题行为。同时这些非法的网络平台因缺乏足够的约束,悄然发展成为暴利惊人的灰色地带,而这种借助非法手段的高盈利诱惑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的从业人员加入,形成了一条恶性循环利益链,导致该行业肆无忌惮地膨胀式发展。
(五)媒体舆论功利色彩过浓
网络过高的自由度确实导致了网络谣言问题的频频发生,然而作为信息推送重要手段之一的网络新闻媒体因功利主义导致乌龙事件时常发生,这也是引发网络道德问题的元凶之一,且新闻媒体错误引导社会舆论所产生的影响力比官谣和民谣对网络道德的打击程度更大。
《人民日报》曾提出“新闻想象学”这一概念:把采访中捕风捉影的东西,根据读者偏好进行想象加工,以求吸引受众、引起轰动,这种风气长期以来一直是各国新闻界需要克服的顽疾。网络时代这一疾患扩散更快、危害更大,毒害了不少记者和网民。
把小事想象成大事,把没事想象成有事,这种功利主义的驱使下的错误报道,对于网络道德情感的表达产生了严重的错误引导,以至于事后醒悟的网友指责此类媒体唯恐天下不乱。
三、网络道德问题的可行性解决方法
(一)加强社会整体思想道德教育
社会道德作为网络道德的基础,应充分突出其主体性地位,因此要加强社会思想道德教育。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强调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对公民道德内容的丰富,也是公民道
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我们应在此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做到:
1、正确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在全社会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义利观。只有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义利观,才能使社会成员清楚什么是应该坚决笃行的,什么是应该坚决反对的,如此才能促成网络道德的健康发展。
2、摆正风气,形成良好道德共识
良好的道德共识是形成社会合力的重要基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共识,才能形成普遍纯净的网络环境,如此即便是出现了某些恶性因素,也会因为优秀的大环境共同声讨而得到尽快祛除。
(二)突出对青少年的教育
当前,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途径,也正在根本性地改变着青少年的生活、思维、行为等方式。青少年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但是辨清是非能力与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如果不当地使用网络,会在心理、生理、行为模式选择等方面受到伤害,特别是网络色情和暴力等有害信息会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此问题我们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预防青少年沉迷于网络
从社会层面上,全社会都应该趋利避害,共同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可以利用多种规范约束或激励机制,引导网游公司等利益相关者开发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新产品,并出资建立公益基金用于预防和矫治网络沉迷。同时强化网络从业人员的自律性,倡导从业人员像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爱护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共同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在个人方面,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加以合理限制,如设定上网时间、封堵不良网游、限制网络访问、遏制成瘾网购等。
2、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察
社会观察是青少年形成思想意识的重要渠道。青少年生活经历相对有限,但借助网络媒体的主动或被动的社会观察却非常丰富。共建共享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对此一要推动网络媒体更好地坚守社会良知、履行社会责任,帮助青少年客观分析、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察;二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扶持青少年聚集较多的网站采取措施,把青少年的注意力引导到正确方向,坚决同网上的错误观点和网上热点庸俗化等不良倾向进行交锋,主动倡导和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帮助青少年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营造良好网络道德氛围
1、彻底清除有害内容
针对色情、暴力等网络污垢,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净网行动”,树起有效的防护网,正如治理环境须实地考察、因地制宜一样,净化网络也不能浮于表面,而要切实投身网络之中,吸纳广大网友的意见和建议,与门户网站,各大论坛积极合作,发动最基层、最真实、最广泛的网络力量,让那些披着“糖衣炮弹”的危险信息,打色情暴力“擦边球”博取关注的垃圾信息,在众人监督之下无所遁形,无处藏匿。同时完善法律制度,强化对网络环境的整治与监督,为网络道德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氛围。
2、净化网络语言环境
对待网络语言,我们应抱着开放、引导和规范的态度,做到既尊重通俗、中性的网络语言的生存空间,也要坚决抵制部分低俗、明显背离传统道德和认知心理的网络语言。对此一要将网络
语言纳入汉语规则的框架,对网络语言进行合理的引导规范,以减少网络语言对汉语的污染,乃至对精神文明的侵害;二要让网络运营商、媒体工作者明确自身定位,加强自我约束,自觉承担起传播有益信息的职责,正确使用汉语言文字、传播汉语言文化、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三要提高网民素质,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和是非观,自觉抵制低俗、媚俗、庸俗的之流,防止“暴力语言”、“过度吐槽”等现象发生,齐心协力共同净化网络环境。
3、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约束
新闻媒体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承担着特殊的社会责任,在确保新闻媒体自由度的前提下,应约束新闻媒体信息披露的随意性,减少对不道德行为的过分关注,加强对不良现象的批评力度,多多聚焦道德模范行为,点赞优秀的道德品质,如此,在确保网络舆论自由度的基础上,多传递正能量,限制网络语言的任性程度,正确引导网络道德情感的表达。
(四)严厉打击网络犯罪
防治网络违法犯罪必须坚持多措并举,以防为主,群防群治,综合治理,运用教育引导、法律约束等多种手段,彻底堵塞和清除网络违法犯罪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依法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维护网络道德纯洁性。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不断加强和规范网络中的各种行为,大力消除各种不良信息,建立健全符合客观实际的互联网法规体系,实现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衔接。增强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防范和发现网络犯罪的能力,从自我做起,齐抓共管,让网络垃圾没有市场,彻底杜绝网络“黄赌毒”,形成文明上网、遵纪守法的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
2、完善网络法规打击网络犯罪。
构建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首先要依法管理,依法管理的关键在于有法可依。目前对于网络管理的执法依据是相关规章,这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对突飞猛进的信息化的管理要求。因此,应当尽快出台一部覆盖网络整体的综合性的法律,使保护网络环境、维护网络道德工作纳入法律范畴,对造谣、人身攻击、散布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依法处理。同时,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根据时间节点,适时部署开展针对色情、暴力、诈骗等网络犯罪的集中专项打击整治行动,坚持“以整促管”,加大对违规发布有害信息的网站整治查处力度,净化网络环境。
在人类的未来发展过程中,网络的进步举足轻重,一个良好的网络氛围不仅是我们社会道德优秀程度的反映,同时对公民社会道德情感发展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助推器,因此维护网络环境的纯洁性是我们的道德责任也是我们的道德义务。综上分析与研究,为了推动网络道德的健康发展,建立和谐互助的网络社会,必须在确立和完善网络道德规范的条件下,以教育引导为总抓手,限制约束机制为惩治手段,多部门、多行业联动合力,多方位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如此方能真正使网络社会的道德状况得到净化,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共赢的网络环境。
第二篇:网络道德问题研究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选修课小论文
络蕴藏着无尽的潜能,承载着无尽的信息,不仅对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起到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而且正在融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网络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科学技术,一种载体,并创建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这使我们有理由认为,借助于网络技术,现在形成了由计算机、因特网技术和使用网络人员所形成的网络社会。
科技发展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信息社会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网络在推动了人类社会前进,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诊释的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它已不再单纯是技术,在被人们使用的过程中,并且由于其技术的特性助长或激发了人性中的劣根性或阴暗面。如网络欺诈、网络病毒、网络色情等形形色色的不道德的甚至是非法的行为犹如原子弹悬在网际空间,对网络生存环境构成巨大的威胁,直接阻碍了互联网的顺利发展,导致了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
二、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1.网络技术本身的不足。
专家指出,科学的步伐,常常比伦理学的步伐要急促得多,而正是这一点对我们大家都构成某些严重的威胁。
首先是信息技术的不对称。由于信息技术形成的权力结构,其本身就具有不同主体之间信息权利的不对称性。最明显的例子是网络技术专家、网络所有者与一般公众在信息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上存在不对等性。网络技术专家、网络所有者凭借知识资本等方面的优势,可能侵犯一般公众的信息权利或隐私权利,从而使后者受到损害。如几年前的“网络蚂蚁事件”的发生,作为免费下载软件的网络蚂蚁(NetAnts)以其使用简单、下载速度快等优点深受网民的喜爱。但当人们使用网络蚂蚁时,使用NetAnt,下载的机器会自动访问其它网站,其次,网络作为科学技术,既可能被用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被用以满足某些人的邪恶要求。网络技术、各种程序软件等都是由专门的网络专家们设计出来的,一种可能是,为人类造福的这些网络技术、程序软件可能由于网络理念、本身就具有缺陷,可能会给黑客们留下“后门”,给用户带来损失。另一种可能是,一些高智商、高学历的人由于道德认识的偏颇而从事于“黑客事业”,专门设计、编辑各种程序软件来破坏人们的正常网络生活,而对这些黑客们的“成果”,有时网络专家们也望洋兴叹,无法破解。这时就要求网络技术本身要不断提高并能够对一些破坏性的程
序给予修复,但这种此消彼长的运动过程是无限的。因此,有观点认为,网络道德问题仅靠网络技术单方面是无法解决的。
三、解决网络伦理问题的基本思路
3.充分发挥传统道德的积极作用。
在网络社会中,人的社会角色和道德贵任都与现实社会有很大不同,人将摆脱诸如邻里角色、现实直观角色等现实社会中制约人们的道德环境,而在超地域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这意味着,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道德及其运行机制在信息社会中并不完全适用。但我们不能为了维护传统道德而拒斥网络社会闯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也不能听任网络社会的道德无序状态或消极等待其自发的道德机制的形成,因为它将由于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密切联系而导致现实道德的失范。因此,我们应整合传统伦理资源,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将之引入网络伦理中,使传统道德文化修身为本的思想在当今的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更加凸现。
4.将网络社会的外部制裁与网络主体的道德自我约束结合起来。
网络社会由于其虚拟性、间接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点,使得道德自律实施的难度加大。在目前整个社会基本道德水平还不太高的情况下,只有把道德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把网络社会的外部制裁与网络主体的道德自我约束结合起来,网络社会道德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并发挥重要作用。这里的外部制裁包括技术手段的和法律的制裁。
2.寄希望于网络主体自身的道德修养。
网络的道德主体仍然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我们应该看到,单一的网络技术是不可能具有情感、进行思想文流和社会文往的。网络并不是伦理道德的主体,网络伦理的主体仍然是人,也就是利用电脑及网络技术的网络用户。网络道德是活动在网络上的个人、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共同利益的反映。而网络主体是网络道德规范的实际创造者和制定者,又是网络道德实践、道德行为的主体,更是一切网络行为的道德评价者,是道德进步的推动力量。网络主体在网络生活、实践中自我道德修养的过程,也就是人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的自我塑造、自我提升的过程。而道德自律是一个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人人从我做起。不见他律,只知律人,不知律已”的心态。在网络社会中,如果只有少数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严格自律,网络社会就不可能有一个文明的道德面貌。它要求我们每一个网络用户都要从我做起,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高尚道德人格,并通过道德实践培养起独立自觉的判断、选择能力,正确分析、理性地对待网上信息,坚持从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利益出发,自觉抵御各种不良信息的侵入,从而自觉遵
第三篇: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原因及对策
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原因及对策
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和社会转型的嬗变,这使得现在的中学生普遍都面临着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心理问题直接和间接导致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近几年呈现居高不下。对当前中学生的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加以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这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意外伤害,有助于落实新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成因
笔者根据调查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观察分析,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有:过度焦虑、抑郁等,如果不能及时舒缓,往往会影响身心健康,甚至会会导致不良的后果,甚至自杀等。
就拿最严重的中学生自杀来说,学生自杀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这些学生选择了一种惊人的方式,给我们敲响了一个个警钟:2013年1月17日晚,“扬州市最好名校”树人学校一16岁初三男生留下4封遗书后,从教学楼5楼跳楼自杀。分析认为,该生学习压力太大,大到生命不能承受的地步。可见中学生心理问题一旦产生,又无法排解,往往会产生意外。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这些极端个例的悲剧,究其原因,从学校的德育角度看,存在德育、智育失衡的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压榨,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本来该德育和智育该协调发展,但在实践中,教师唯分数是从,学校考评也过于看重分数,家庭和社会的
压力都落在学生稚嫩的肩上,考试压力过大,从而导致学生心理崩溃,从而做出极端的举动。在德育内容上,心理教育严重不足。虽然来近年来中学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课程,但大都流于形式,所谓的心理咨询室既缺乏专业人士,又没有学生咨询,形同虚设。学校缺乏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再加上一些学校管理不善,有一些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导致师生矛盾激化,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上分析,中学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不成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弱,出现了心理问题,由于个性等种种原因,不去寻求帮助,而是采取悲观的方式来自己了结等。此外还有家庭关系,如父母离异、留守儿童、亲情冷漠也是诱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二、矫治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
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不当教育有关。因此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水平,乃是当务之急。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不仅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班主任工作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注重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课堂中去,存进各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整合,并将之运用到课外活动中去,运用到个别学生的转化中去,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
教师也要不断进修,大力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掌握更好的教育方法和专业知识和能力,落实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学
在轻松愉快中收获知识,发展能力。同时要转变育人观念,不要把分数视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能给学生施加过大的学习压力。
此外,还要重视对一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现在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导致教师的工作压力现在较大,一些教师往往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及时排查,并采取治疗等措施,让一些有心理疾患的教师及时整改和矫治,防止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影响学生。
2.培养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
就目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仍有很大的不足。城乡差距存在,导致心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广大农村中学普遍缺乏专业的、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是有也是水平参差不齐。同时要对现在从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加强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同时,大力向农村中学倾斜,在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财政拨款上予以大力倾斜,以尽快缩短与城市中学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距,实现均衡发展。
3.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心理教育教育课程,开全开足,杜绝被别的学科挤占的错误现象。学校要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配合班主任开展调查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学生要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对一些特殊的学生如单亲家庭、父母离异以及品德问题生、思想问题生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并给以格外关注。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要而且迫切,但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防止意外,不仅仅是学校的职
责,还需要社会、家庭等予以配合,它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我们重视起来,并采取以上措施,就一定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四篇: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其研究对策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09政法
(一)班李佳09060120
摘要:网络已成为当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和丰富的资源共享。可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也给部分人们带来了价值观扭曲、道德弱化及情感疏远等问题,甚至危害社会安定有序的环境,因此,本文试图从网络道德的内涵、失范原因、失范表现及解决该问题应采取的措施这几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网络道德 失范 对策
伴随着网络发展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民低龄化也成为一大趋势,据一项调查显示,上网人群的年龄段在25-30岁以下的占了74.59%,而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者占了70.11%。[1]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经济资本来直接使用。然而它却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着巨大效用。而网络社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尤其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正以其独特、新奇和神秘吸引着广大青少年。如果我们的社会对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处理不当有可能影响青少年德性的形成,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所以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
一、网络道德及网络道德失范的涵义: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2]网络道德亦不例外:这是因为互联网是人们自觉自愿地参与并通过相互联系而建立起来的,这些自觉自愿联系在一起的用户和各种各样的网络组织就组成了“网络社会”,因此,可以认为,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3]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法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
现实社会道德规范是网络道德的基础。网络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延伸与拓
展。是针对网上行为的特殊性而相应做出的对现实社会道德的细化和充实。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
第一,色情污染和暴力问题的出现
色情污染是指通过互联网上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侵蚀网民的思想,甚至引起网民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网络交流的高匿名性、互相性、高隐蔽性使得色情信息的传播越来越方便。一些大学生偏离上网的正确方向,把网上谈恋爱作为上网的主要目的,沉迷网恋不能自拔,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全国已出现“女大学生命丧网恋”的案件。古人云,“食,色,性也。”色情网站对处于青春萌动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极具诱惑力。最近一项名为“网络十大罪状”的民意调查中,网络色情高居第五。[4]调查显示在接触过网上色情内容的大学生中,有60%以上有性犯罪的行为或动机。由此可见,网络的色情污染已经无处不在,无奇不有,严重腐蚀着广大青少年的价值观念。
另外,暴力信息在互联网的传播也不容忽视,比如当前流行的网络游戏CF、魔兽世界等,众多的游戏玩家正是在这种刺激和充满诱惑力的游戏中暴力倾向得到加强。有研究显示,长期沉溺于互联网会使得人变得孤僻、脾气暴躁,攻击性增加。与当前大学生中因“网游”而患有网瘾心理疾患的不在少数,有了这样的心理疾病,学习的天职也就难以履行了。
色情和暴力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成型的青少年而言,危害是很大的,甚至有可能会促使青少年的暴力和色情犯罪的增加。
第二,网络恐怖和欺诈的出现
在网络上通过提供制造恐怖的信息和发恐怖件来敲诈、勒索的事已不少见。在网上,万一碰上一个恐怖邮件,就会让你惶惶不可终日。如同现实生活中常会有骗子骗人钱财一样,网络也时刻有陷阱在等着你。同时,网络除了钱财的欺诈以外,也存在着情感的欺骗。有些心怀不轨的人利用青少年渴望交往和关爱的心理,设计情感陷阱,让一些无知的少男少女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利用情感欺骗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第三,论坛、黑客、病毒的破坏
病毒同样是网络挥之不去的一个噩梦。病毒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令人触目惊心。黑客是英特网上破坏性最强的群体,虽然也会偶尔扮演网络侠客的角色,但更多地充当着“网络流氓”与“网络罪犯”。计算机病毒也多数是这些所谓“网路侠客”的“得意之作”。而在互联网的聊天室和BBS,人们随意发泄自己的不满并报复着漠不相识的人。这种随便的侮辱和谩骂,故意的挑衅,使得网络空间充满火药味。这些都无时无刻不在污染着互联网的环境。
第四,道德情感淡漠
网络的互动性特点使网络世界中存在着一种平等,匿名,虚拟的网络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在为人们建构新的人际关系提供可能的同时,也为一些现实世界中遭遇人际挫折或者失败的人们提供了逃避的港湾,更有人可能会逃避现实人际交往,沉迷于网络人际关系,淡化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区别,而长此以往会使人们对现实交往淡漠及现实人际交往技能退化,这样一来,内向的人会更加封闭,自卑的人会越来越丧失信心,而诚实者也可能学会欺骗。
三.互联网道德失范的原因
目前,之所以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会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第一,法制建设跟不上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信息来源广,内容庞杂的特点,无论是政府机构的网络警察还是网络公司都难以对其逐一检查。在网络上,跨国、跨地域发布或调阅信息并不需要办理出入关手续,而且某处被禁止的信息可以改头换面以另一种形式进入网络。这给现实社会中地域设卡、设点管辖的方式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现行政策、法律等规范还存在相当多的空白。网络立法尚有许多争议。第二,网络技术监督控制体系还不完善
网络技术本身还存在安全隐患。一反面,世界上还缺乏统一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缺乏统一的信息安全标准、密码算法和协议。另一方面,我国的信息化设备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对引进技术和设备缺乏必要的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改造。除了信息技术本身存在安全隐患外,技术方法总能被更新的技术所战胜也是一大问题。大多数网络失范行为之所以得逞,主要在于网络技术的缺陷。此外,真正懂得使用和驾驭网络安全防护工具和技术的人微乎其微。这就大大妨碍了网络安全技术在国民中的推及和普及。
第三,弱化的“自律道德”
“自律道德”是指人们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主要是受自己主观的价值
标准支配,而不是外部的影响。其道德判断具有主观性,是道德发展水平趋于成熟的主要标志。在互联网中,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将会导致人们的主观价值标准模糊和自主意识降低,自律道德弱化,并因此而造成网络道德失范。
第四,难以形成“他律道德”
“他律道德”是指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受到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是主观的动机。他律的道德标准具有客观性。由于互联网缺少规范和监督,人们难以形成这种受制于外部规范的“他律道德”。当人们处在现实社会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规范中,现实的规则对个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而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原本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规范和秩序逐渐失去效力,这就给个体提供了逾越规范和释放现实生活压力的空间,自我也能获得更多的表达机会。因此,网民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现实社会的“他律道德”是建立在规范和权威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然而在网络空间,个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现实社会的直接对话,责任之外的其他人很难对不道德的行为采取相应的道德措施。此时道德行为的维护也仅仅表现为行为者本身的“道德感”。在这种情况下,行为者可以随意解释其行为来为自己辨护。所以,“他律道德”在网络空间就很难形成。大多数人在这种缺少评价和制约的环境中,会表现出与自己性格与现实身份不一致的行为。综上所述,网络监管技术及网络法制建设跟不上,网络“自律道德”弱化和“他律道德”难以形成等原因,再加上网民在现实中的自主道德意识存在问题,因此,网络的道德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网络道德失范的对策
第一.加强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自身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受到技术发展程度的限制,网络的安全水平远不够网络技术水平发展成熟。因此,加强网络技术监控尽快研制出低成本,易普及的网络技术监控系统,依靠防火墙加密技术,监视技术,网络定位跟踪等技术及时发现﹑制止和清除不规范﹑不道德的网络行为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第二.制定出网络法律
很多网民之所以在网上胆大妄为,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网名
在网络的言行言论都不需负任何的责任。当网民本身的道德意识水平不高,又缺少相应的法律制约时,只要有少许的环境因素的诱导,很可能会导致人的行为的失常容易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现今,网络法律的制定已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计算机诈骗和滥用条例以及电子通信隐私权法》等;1997年12月我国公安部也颁发了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2000年12月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获得通过。这些网络法律的制定为了互联网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第三.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
互联网应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交流媒介,可以对学校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产生显著的影响。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网络道德教育都有独特的优势。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说教式的灌输,内容枯燥,过于抽象,学生很难内化。网络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图文和语音功能,使道德教育变得生动形象,容易理解。并且学生也可以以参与式的身份来讨论一些道德问题,发表自己的道德见解。另外在网络也可以采用公正团体策略,增加网络的凝聚力,提高网民的道德认知能力,减少网络不道德的行为。
第四.加强网络道德主体的自律性
网民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在网上的行为,加强网民道德的自律性就成为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不像传统道德那样,主要依靠舆论和规范来规范个体行为,而是靠网民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由于网民各方面素质的参差不齐,网络自主道德意识的培养主要是网民道德责任感的培养,现今的网络环境自由、开放,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必然导致网民在网络的接触中遇到前所未有的道德认知冲突,当一个人具有了强烈的道德修养愿望,并具了自我修养的能力时,道德认知冲突能够增强网民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另外网络的道德论坛也可以增强网民的道德推理能力,在一种平等平和的讨论式的网络环境中,人的道德意识的提高相对容易得多。因此,网民要懂得自我约束自己的网上行为,当个人参与网络活动时,不得以任何形式损害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与和谐。
第五.发挥党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
质体现”,要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5]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成为应对网络伦理危机的指导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于网络文化建设始终 ,发展先进文化 ,建构和谐文化 ,改造落后文化 ,抵制腐朽文化 ,让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置身于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2001年第六期
[2]、《网络社会的道德悖论沉思》杨倬东南亚纵横,2004
[3]、《关于网络发展中的伦理问题的思考》王颖理论观察2008
[4]、《台湾公布“网络十大罪状”》云南日报 2000-05-25
[5]、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10-15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7、《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黄少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调查研究》现代交际 2012年07期
第五篇: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甘灵杰 刘米
【摘要】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与青少年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其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防治青少年网瘾问题应据此着手,提升青少年心理素质,完善家庭教养方式和学校教学模式,改善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其网瘾问题。【关键词】青少年;网瘾;影响因素;预防干预
近年来,青少年网瘾现象的普遍性及网瘾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如何通过合理的途径规范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网瘾概念及我国青少年网瘾现象
网瘾又称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症等,最初由心理学家格登博格提出,金伯利·扬博士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完善。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可从三方面对网瘾进行鉴别:1.时间标准。每周上网时间超过12个小时,上网内容单一,即存在网瘾倾向。2.依赖性标准。对上网行为有明显依赖,上网则情绪稳定,反之则情绪消沉或失控。3.症状标准。①情绪反常。大多数时候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一旦面临外界刺激,易情绪失控,乱砸东西、打人等。②情感淡漠。对亲人的伤心愤怒、生病死亡无动于衷。③精神恍惚、智能下降。大脑迟钝、记忆、思维、语言能力下降。④意志行为减退。对学习、工作、生活都失去兴趣,生活没有目标。
《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当前中国青少年网民已超过2亿人,占全国网民的1/2,且呈逐年增长趋势。青少年网瘾包括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网络色情、网络购物和手机上网成瘾等。其中,男生大多是玩游戏,女生是交友及购物。对网络的病态依赖,使得部分青少年不愿学习、自我封闭,导致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网络就像是电子海洛因,占据了青少年的心理和生活。
[3]
[2][1]
二、青少年网瘾的成因分析
(一)个体因素
1.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
网络成瘾者往往具有敏感、抑郁、低自尊、喜欢独处等特征,对压力、消极事件的应对能力较弱。罗伯特.艾格纽在“一般压力理论”中指出,青少年在生活中的压力有:
1、无法实现重要目标;
2、丧失重要的人或物;
3、负面事件的出现。当青少年遇到压力事件时,会以自己认可的或是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去从事某种错误行为,网络恰是他们的首选。
2.青少年心理需求发展的特点
归属、尊重、自我实现是个体的基本需要。青少年处于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期,更渴望获得支持、尊重和理解。这种个体需求的不满足会使个体产生一种内驱力,去寻找人际交往的平台,寻求团队的支持,获取他人的尊重。网络的虚拟及“无拘无束”恰恰满足了青少年的这一需求。因此,很多青少年会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互动之中。
(二)家庭因素
一般来说,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低效、情感反应淡漠、介入行为粗暴等都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呈显著相关。
1.家庭结构。当前持续高涨的离婚率使单亲家庭孩子日益增多。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存在,孩子生活圈封闭,少有倾诉对象。这类孩子情绪管理能力弱,是网瘾的易感群体。
2.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行为与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如“专制型”教养方式下,孩子易缺乏安全感,产生焦虑和对父母的逆反心理。当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不合理时,子女会逐渐减少寻求家人支持,转而求助于网络。
3.家长网络素养。“身教重于言传”。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手机综合症”问题变得尤为突出。部分家长不以身作则,一下班回到家便是看微信、玩游戏,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
【4】
(三)学校因素
应试教育的弊端使得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学习内容单
一、学习生活枯燥、考试的压力等均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研究证实,大多数沉溺于网络的孩子,学习成绩都较差,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往往会选择网络来满足自己。
(四)社会因素
1.网络的普及让青少年不可避免地卷入至网络世界中。身处信息社会,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网络,使用网络似乎成了青少年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大量时间与网络打交道对自控力差的青少年来说自是存在风险。
2.多元价值观念冲击。青少年处在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期,面对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承受诸多压力。心理上的茫然与无助,更易陷入网络无法自拔。3.网络立法不完善,行业管理不健全。我国针对网络安全出台的法律法规对青少年健康上网的专业指导性不强,部分网吧因逐利而违规经营。
三、防治青少年网瘾的对策
笔者认为,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一问题,应从预防和干预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网瘾预防
1.自身方面。青少年处于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关键期,面临着自我整合的成长任务。应完善自我认知系统,形成科学的“三观”,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此外,要理性认识网络,掌握好上网的“度”。
2.家庭方面。父母应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渠道,营造良好家庭环境。通过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3.学校方面。转变教育理念,注重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在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应丰富教育形式和校园文化活动。将正当的娱乐和休息时间还给孩子。那些学业不良、行为有问题的学生,往往容易成为网络成瘾的潜在对象。学校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并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4.社会方面。健全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倡导“绿色上网”业务,减少青少年不良信息接触率。
(二)网瘾干预
在笔者所任职的慧腾青少年成长学校,相当一部分孩子是网络成瘾者。其干预主要从封闭式管理、军事化训练、社会体验活动、亲子课堂及心理治疗五个方面进行。其干预流程是:
1.谈话法,收集基本资料。采集患者的成长史、家庭环境、受教育情况等。2.观察、谈话、心理测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检查或心理测评。3.与患者共同商定其所能接受的治疗方法。常见的方法有:①寻本溯源法。通过与患者谈话,我们发现很多青少年其实是“假性网瘾患者”。他们并非离不开网络,而是由于现实生活无聊、缺乏目标、找不到自身价值。心理咨询师在对患者的病因进行诊断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②厌恶疗法。应用具有惩罚的厌恶刺激来矫正和消除上网行为。如给患者配发橡皮筋,有上网的想法时便狠狠弹自己一下。通过厌恶性条件反射来消退上网对患者的吸引力。③兴趣转移法。尊重孩子正当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和升华。期间,要让孩子在正确的兴趣上获得成功的喜悦,避免其将目光又转向网络。④活动疗法。网络成瘾者绝大多数时间都坐在电脑前,缺乏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意志薄弱。安排户外拓展、体能集训,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信心和意志力。⑤智能训练法。部分严重网瘾者,智能已退化。选择一些励志美文让其大声朗读,以丰富孩子的情感、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要求学员每天写日记,进一步发现和探索自我,消化和强化治疗效果。同时,安排每周给家长写信,激发内在的情感表达,改善社会支持系统。此外,安排患者看一些教育片,加强对青少年的认知教育,帮助青少年认清网瘾的危害,对青少年摆脱网瘾也有较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只有全面利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有力的教育监控机制,才能真正为青少年营造绿色健康的上网环境,规范他们的上网行为,最终有效控制青少年网瘾。
参考文献:
[1]邓验.青少年网瘾现状及监控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2]孙滢.青少年网瘾现状、解决措施与相关法律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16:72-74.[3] 甘灵杰.湘阴县中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个案干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5.5 [4]曹立群、任昕:《犯罪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冯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4,6
(本文发表于《湘潮》)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