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告中的道德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广告中的道德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广告虽然是一种商业载体,有明确的商业目的,但也具有社会道德功能,这是由于其依托媒体进行信息传播这一特性决定的。由于实施了信息传播,广告必然要对受众的观念产生相应的塑造力,进而影响群体道德观念和水准。
如果广告在创意及制作时巧妙地、有意识地融入健康向上的、蕴含社会正义的内容,则能够凝聚社会正气,激发人们的高尚情操,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念。小到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爱护公物等社会传统美德,大到人类和平、健康与发展等现代道德观念,广告主动的社会道德意识都大有可为。例如,2000年夏,“韩朝峰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韩朝双方历经半个世纪的对抗,终于走向和平。邦迪公司敏锐地抓住这一时机,围绕这一主题设计的广告把产品的“愈合创伤”功能巧妙地拓展为一种理念,通过广告表达了一种“再深、再久的创伤也会愈合”的观念,从而不仅很好地宣传了自己的产品,而且在受众中传递了“人类需要和平”的现代道德和公理的信息,表达了社会对和平的期盼和关注,以及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思考,较好维护了社会正义。
但是广告也是最容易引起道德争议的一个商业领域。常常听到有关广告太多、广告内容低级庸俗、广告言辞过于夸张等方面的议论;利用广告进行欺骗引诱,从事不实交易活动的报道也时常见诸报章。一些广告主、广告公司、广告媒介急功近利,为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不惜迎合低级趣味,设计制作不良广告。比如,误导类广告(不科学地宣称某产品对孩子的智力、身高等具有提高作用)、享乐类广告(用奢侈、豪华、金钱、享乐等形式,推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逆反性广告(背离社会道德和规范,过分强调个性和自我,倡导极端个人主义)、情色擦边的广告(镜头常常切换出“美女出浴”、“搔首甩发”、“款款穿衣”、“睡前香吻”等镜头)、欺诈性质的广告(以牟取暴利为目的,违背基本的信用原则),等等。这些广告,往往在媒体密集投放,对缺少鉴别能力的未成年人来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心健康。
广告违背道德问题的原因
对利润的追求是市场每个参与者必然的理性行为,这种自利的动机使得许多企业在达到利润目标的过程中不惜损害他(她)人利益,这就形成了道德问题。广告对企业实现销售目标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甚至有企业认为,只要广告做得好,再差的产品也能销售出去。商家在这种诱惑下,有时就不惜破坏游戏规则而放手去干。2001年2月的《真言》杂志封面讽刺这种现象说 “干这行要先把牛皮吹胀,不吹胀就不会有人上当”,颇为生动地描绘出凭借虚假广告钻头觅缝的行径。另外,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很多公司无力使产品独领风骚或稳定市场份额,于是重点着眼于对短期利益的追逐,这更会促使在广告中实施不道德手段。再者,许多企业对道德标准采取的是一种相当冷漠的态度,只求结果,不择手段。最后,商场中还存在一种“买主自行小心”的观念——视交易为买主和卖主的零和博弈。试图增加自己的收益就必须杀伤对手;而对方利益受损自然只应自叹弗如,怪不得商家有“道德缺陷”。
然而,无论是市场还是社会都是有规则的,并且交易也决不只是买卖双方的“较量”,所以必须正视广告中的道德问题。
对广告主来说,也必须重视广告的道德问题,其原因可归结为“胡萝卜”与“大棒”两方面:
胡萝卜:汤姆·彼得斯在《追求卓越》一书中披露的对美国杰出成功企业的调查中显示,高度诚实和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更有利于获得长期利润——因为公司诚实经营的好名声会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尽管在短期内,忽视严格的道德准则可能带来更多的利润,但从长远看,符合道德标准的做法与日渐增多的利润是一致的。研究也早已表明,企业长远的发展不仅依赖满意的顾客,更有赖于忠诚的顾客。可想而知,践踏道德标准的广告得不到顾客的满意,更与忠诚顾客无缘;相反只会使企业与愤怒的顾客打交道。一个破坏了公众信任的公司肯定会被更愿意取悦消费者并发展信任关系的竞争者超越。认识到公司与社会之间存在的依存关系,和顾客满意、公司长期发展的双赢关系,遵守一定的道德标准对广告主就具有吸引力了。
大棒:在大多数国家,政府在决定何种广告是正当、公正、合适的方面扮演着积极的角色。我国工商管理总局设有广告监管司,负责广告监管工作。在美国,贸易委员会(FTC)有权打击不公正的或有欺骗性的商业活动,包括带有欺骗性的广告。政府对广告的监管是强制性的,往往也具有直接的威力。几年前,FTC迫使李斯特里(Listerine)公司花费了上百万美元,用来更正以前宣称其漱口水能预防感冒的不实广告。遭受巨额罚款或付出其它代价的威胁,成为广告主身后的大棒,使得他们不得不考虑广告是否道德。
但法律只囊括了部分道德标准,许多做法处于法律允许范围之内,却会被人们认定不合乎道德标准。虽然此时没有法律威胁,广告主也切不可松懈,因为眼睛雪亮的公众——包括消费者、其他公众和传媒,也可能采取一
1些具有杀伤力的做法。雀巢公司在这方面就受到了惨重的教训:在发展中国家,他们猛烈的广告攻势使婴儿喂养奶成为摩登之物,母乳喂养则被认为是原始行为。于是母乳喂养大幅度减少,雀巢销量大增,然而可悲的是婴儿死亡率也随之大大增加。雀巢成为舆论指责和抵制的焦点,一个英国慈善组织甚至称雀巢为“婴儿杀手”。雀巢的公众元气大伤,形象急剧下降,经济损失难以准确计算。可见,公众的力量就是另一根迫使广告主遵守道德规范的大棒。另外,也不能忘记竞争对手。霍尼威尔就曾成功地告倒了他的竞争对手。该对手在广告中过度宣传了他的产品和霍尼威尔有同样优秀的质量,且更便于安装。
随着广告对社会影响的日益扩展和深入,广告道德已经成为广大消费者乃至整个社会关注、议论的重要问题。
解决方法:
首先,真实可信是广告道德应遵循的第一原则。《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世界各国制定的广告法规、自律准则也几乎都把真实可信列为广告最重要的条款,并制定出具体明确的标准。因此,讲诚信是广告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即广告宣传不能吹嘘夸大,更不能弄虚作假,不能让消费者产生误解甚至从中得出错误的结论。
其次,公平竞争也是广告道德的基本范畴。它主要表现为广告应当遵守法规、法令和市场经济基本规律,以公正、平等的竞争观念指导广告实践活动,抵制制造和传播不良广告的不道德行为,不允许有贬低其他同类产品的情节或语言的广告宣传,不允许用不正当和不公平的利益引诱消费者等等。
此外,健康向上是广告道德非常重要的内涵。社会越开放,市场越活跃,广告对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力就越强。这种渗透涉及到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价值观念、生活观念、道德观念等各个环节,而对社会公众的审美情感则涉及到人性、亲情、真、善、美等诸多方面。实践表明,健康向上的广告必须把高尚的社会风尚和美好的道德追求同正当的物质享受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追求社会经济效益和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相统一的趋向。
具体而言,应该做到
1、需要全社会进行倡导和监督
听取社会各界和广大消费者的意见,及时纠正不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树立良好的广告道德形象。
2、需要构建广告道德规范体系
广告道德是对广告行为和活动的要求、评价标准以及价值导向,主要是以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由此形成的广告道德规范体系直接表达了广告主体在广告活动中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集中体现了在广告活动中对业务行为的特殊要求。所以,只有在广告活动中遵循基本的原则,才能使广告业有序、健康地发展,才能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才能发挥广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4、媒体应具备“广告道德”
2004年8月20日,国家广电总局向各地方台发布通知,要求在25日以前自查所播放的各种广告,禁止播放虚假广告和含有夸张成分的误导性广告。作为广告载体和宣传平台,媒体在净化广告环境方面负有重要的责任,媒体要珍视自己的公信力,不为虚假广告提供机会,才能合力形成对社会和消费者负责的“广告道德”。
5、明星需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作为一名职业演艺人员,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是衡量与评价其思想水平、道德修养、业务能力的基本尺度。所以,明星在参与广告活动过程中,应以社会责任为重。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教育晚辈说:“公众人物不能骗人,为了钱跟老百姓说这东西怎么怎么好,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结果把自己都赔里边了。”
6、广告人要自律
在建立广告法律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同时,必须相应建立行之有效的广告行业自律机制,促使广告主对广告活动进行自我约束,使从事广告活动的机构遵循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3、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广告应该承担宣传精神文明、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的社会责任。优秀的商业广告、公益广告展示了社会进步,昭示着精神文明,是传播真、善、美的窗口。
第二篇:浅谈广告道德问题
浅谈广告道德问题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07-17 16:10:00 ] 作者:华玉亮
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空间无不弥漫着广告的气息,广告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必需品,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现在某种产品想推销出去,最终达到消费者手中,不做广告恐怕是很难做到了。不得不说,广告对促进需求,引导消费,活跃市场经济是功不可没的。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以促销为目标的广告因片面追求物质利益,而片面强调消费和物欲享受,对社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一、不真实的广告误导、欺骗消费者
广告中的不道德行为体现在广告内容的不真实性、误导性和欺骗性,这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广告直接以虚假的承诺欺骗消费者,对社会公众的权益造成直接损害,那么,这就不仅仅是违反道德的问题,还会使广告主面临被司法及政府机关起诉的后果,因而这种广告在法治健全的国家只占少数。我国由于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相应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建立和健全,所以存在对于虚假广告管理不严的情况,广告的欺骗性弊端也较为突出。如天津某药厂在《新文化报》上刊登了这样的内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干扰素之父侯云德院士说:‘一次治疗后能让您一年内不再感冒!力比奇将成为感冒治疗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然而,当事专家侯云德院士对此却一无所知。事后他痛斥了该药厂的无德行为:“这是在欺骗全国人民,欺骗全国消费者。”另一方面就是广告使用某些手段、方法(比如夸张、对比等)只突出和强调对企业有利的信息,而不告诉消费者全面的客观的信息,使用吹捧或修饰性技巧、手段美化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再加上名人名星的推波助澜,更具有欺骗性。如“蚁力神”含伟哥成分,“巨能钙”含双氧水,这些在广告中是很难见到的。所以,广告的真实性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怀疑,这对于我们提倡诚信的社会中是极不协调的。
二、性感广告直接损害女性
自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克莱罗女孩广告首次出现以来,广告总是利用女性形象——消费者最熟悉、最容易接受的符号来推销商品,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广告内容。女性形象在体现其促销价值、创牌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同时,也正在走入某种误区,这对文化时尚及整个大众文化价值理念的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有人说:性是人们共同所需求的,不受任何身份的影响,最容易引起共鸣,也最容易被人记住。因此,利用这点作广告,只要不明说,打打擦边球无妨。的确,人们在传媒上所见到的女性形象越来越“大胆”了,如今每天晚上的电视购物广告中都有几乎裸露乳房的女性模特儿。湖南一家电视频道播出《暧昧语言,一则房产广告引发争议》的新闻。这则新闻指出,最近在长沙报纸媒体刊登了一则房产广告,上面出现了“突破3点,大得让你心动”、“我只卖2390~2890元/平方米”、“位置不同,价格不同,享受不同”等广告语,配上一个穿内衣 的性感女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广告与女性”的专题讨论。学者刘绍楹评论这些暧昧广告时说:“一些广告运用性暗示的办法刺激受众感官。这种引导包含的是对女性的不尊重,格调明显低俗。”这样赤裸裸地把性暗示作为广告手段,无论如何也不能算高明的创意广告,更多则是违背了社会良好风尚。
三、不良广告对未成年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商业社会,琳琅满目的广告无孔不入,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电视作为一种广告传媒已越来越被商家看好,而未成人(尤其是儿童)“享受”电视娱乐的兴趣又比成人浓厚得多,几乎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北京市对200多名4~5岁儿童做的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孩子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第一就是电视广告,第二是动画片,第三是少儿节目。可见广告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而那些低俗,重经济效益,商业性,暴力性的电视广告,又直接冲击着儿童的各种感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道德认知、生活方式和言行举止,对于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有极强模仿能力、认知结构尚待完善的未成年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隐形杀手,从而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如少儿节目在播《蓝猫淘气三千问》的黄金时段,打出了这样一个饮料广告:“我要把这纯洁透明的爱,献给我最爱的女孩”,这不是整个在误导学生早恋吗?在儿童节目中附以推销玩具和其他商品为目的广告,容易导致社会趋向物质主义,侧重物质拥有,忽视精神生活的需要。又如某方便面广告:画面是一碗方便面,一美女,广告词:“只等你来泡”。还有电视购物广告中,不少特殊用品(如女性丰乳药品、内衣等)的广告,过度色情化。这些对社会不良风气滋生提供了土壤和产生助长作用,对未成年人(特别是儿童)的思想健康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只追求社会进步、经济繁荣,而牺牲了社会公义,及对弱势社群的关注。再诸如“城市牛皮癣”等格调不高、内容非法的低俗广告,正对童稚的心灵造成污染,成为德育公害!不良广告充斥孩子们的视野,抵消着德育的效果,让人感到非常痛心!全社会都应该来关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四、广告对社会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广告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指导人们的消费,还极大地支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节奏、而且潜移默化中也影响及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自然观、社会观、生活观、社会关系和文化心理等。
广告鼓吹消费至上,诱导消费者过分重视和追求物质、感观享受。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大众传媒以广告等形式无孔不入地侵入了人们的空闲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的个体意识和批判理性,催生了人的虚假需求,使人变成了一个“单向度的人”。我国学者对于广告的社会、文化效应几乎都是持否定态度。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在广告的控制下,人已经被物化;广告形象的虚幻性使消费者获取心理满足时都显现出某种“自欺欺人”的特征。北京街头 2 出现了一则房地产广告,打出的广告词是“你有二房吗?”。山东也出现同样内容广告:画面为“二房”二字和一旧式装束打扮的妇女坐在磨盘前的形象、广告语为“绵绵二房,回味悠长”。这些广告“肆意侮辱公众视线”,“既散发着陈腐气息又漂浮着现代铜臭”,当然最终都没有好结果。
在中宣部等下发的《关于清理含有不良内容广告的通知》中也提到:“新闻媒体广告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违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广告屡禁不止,有些广告内容格调低下、用语粗俗,引起群众不满和反感。”
对于这些有违良好道德问题的广告,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素质,并利用各种手段维护绿色广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是对广告企业员工进行素质培训,掌握基本的广告法规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二是进一步加强以行政立法和政府行为予以制裁和约束;三是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的素质,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诚信,净化社会道德风尚通过各种;四是从企业到广告媒介自觉抵制违背良好道德的广告传播。使广告自始至终地做到促进需求,引导消费,活跃市场经济。
第三篇:论广告道德中的人性化问题
论广告道德中的人性化问题
摘要:社会对于某个行业的态度就是这个行业职业道德体现给人带来的最一般的直观感受。广告作为众多行业之一,它的职业道德除了包括一般职业的职业道德——真实可信、公平竞争、遵纪守法、健康向上之外,与此同时,广告道德又与一般行业的职业道德有所区别。那么,除了一般的职业道德之外,广告道德的范围内还应该加入什么?在我看来,人性化也应该加入广告道德所要考虑的因素之中。
关键词:道德起源;道德缺失;人性化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告已经无所不在,而广告在给社会创造一定的价值的同时,它给人们带来的更多是思考。广告越来越多,没有文化的广告也跟着越来越多。广告成为一片单纯而嘈杂的叫卖声,没有人文关怀,没有情感投入,观众看到的只是商业利益[1]。
一、道德以及广告道德的概念
(一)道德的起源以及定义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这是道德在中国的起源。而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从中西方对于道德的发扬来看,可以明了“道”大体上上是人类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抛开古人对于道德的定义,现代社会一般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从目前社会的价值取向来看,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二)广告道德的定义与要求
广告道德是社会公德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是人们在进行广告活动时约定俗成的一种广告行为准则,也就是广告人对于广告世界所保存的价值观。
广告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它的特殊之处在于除了要遵守一般行业的道德规范——真实可信、公平竞争、遵纪守法、健康向上以外,还应该遵守其他的一些规范。因为广告所具备的作用并不是客观可见的,所以它要遵循的规则更加深层化,人性化即是广告规则深层化的一个方面。
(三)人性化以及广告中的人性化
普遍意义上的人性化是指让技术和人的关系协调,即让技术的发展围绕人的需求来展开。这里所指的技术是广义上的意思,不单单指的是某一领域。在广告这个行业中而言,技术所必须代表、必须具备的意义应该是:在制作广告作品时,出发点和创意都必须考虑到每个人的权益,这里的每个人不但包括观看广告的受众,也要考虑广告中的人物的人性化需求。
二、广告道德缺失的四大表现
(一)虚假广告误导、欺骗消费者
广告中的道德缺失的一个方面主要体现在广告内容的不真实性、误导性和欺骗性,也就是虚假广告。这里主要把虚假广告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广告直接以虚假的承诺欺骗消费者,即产品根本不具备某个功效、甚至根本没有某个功能,但广告却声称产品有这些功效功能。这样一来,消费者因为受到广告的影响而对产品产生了一定的信赖,结果可想而知,不但得不到意想的结果,有的甚至危及生命。这是虚假广告给人的权益带来的最大的伤害。另一方面就是广告使用某些手段、方法只突出和强调对企业有利的信息,而不告诉消费者全面的、客观的信息,使用吹捧或修饰性技巧、手段美化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再加上名人明星的推波助澜,更具有欺骗性。如电视广告用特殊手段修饰产品,使用明星代言的推销产品,不告诉消费者产品的不良反应等,这些都是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虚假广告不论是在常见的大众媒体上,如电视、报纸、杂志、期刊等,还是在新兴的不规范的媒体,如网络上都是屡禁不止。久而久之,人们对于广告丧失了信心,这样一来,广告道德缺失的一个方面让目标消费者甚至整个社会大众对于广告这个行业丧失了信心。
(二)关乎性的广告
一般来说,性是人们共同所需求的,不受任何身份的影响,最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也最轻易被人记住。聪明的广告人深知这点。因此,利用性来作广告也就成为提高广告受关注度的一个很有效的方式。
一方面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媒介,面对的受众是不同的,在成人看来并没有什么特别含义的,有的其实对于人的权益来说已经造成了伤害,这里应该一提的是——儿童对于广告的模仿,他们会接受过多不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有关性的信息。对于儿童来说,这样的关于性的广告对他们造成的伤害是终身的。
另一方面一些广告运用性暗示的办法刺激受众感官,这种引导包含的是对不单单是对女性的不尊重,包括对于男性的不尊重,其中有的格调又过于低俗。传统观点认为性别陈规具有很强的消极功能,不能正确反映社会现实[2]。这样赤裸
裸地把性暗示作为广告手段,无论如何也不能算高明的创意广告,更多则是违反了社会良好风尚。
(三)不良广告对未成年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商业社会,琳琅满目的广告无孔不入,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电视作为一种广告传媒已越来越被商家看好,而未成人普遍喜欢看电视、上网,接触广告的机会就很多。这样一来,包括之前所说的具有性暗示的,以及那些那些低俗,重经济效益,商业性,暴力性的电视广告,又直接冲击着儿童的各种感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道德认知、生活方式和言行举止,对于缺乏一定的判定能力、有极强模拟能力、认知结构尚待完善的未成年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隐形杀手,从而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这些对社会不良风气滋生提供了土壤和产生助长作用,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健康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也是道德缺失对社会造成的一大问题。
(四)广告对社会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广告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指导人们消费,还极大地支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节奏,同时也对人们的价值观、自然观、社会观、生活观、社会关系和文化心理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广告鼓吹消费至上,诱导消费者过分重视和追求物质、感观享受。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大众传媒以广告等形式无孔不入地侵入了人们的空闲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的个体意识和批判理性,催生了人的虚假需求,使人变成了一个“单向度的人”。我国学者对于广告的社会、文化效应几乎都是持否定态度。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在广告的控制下,人已经被物化;广告形象的虚幻性使消费者获取心理满足时都显现出某种“自欺欺人”的特征。
鉴于广告的这么多的发人深思的问题,作为广告行业自身需要作出一些检讨,以求不断改进自身,改变社会大众对于广告的消极印象。
三、广告道德需要考虑人性化问题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广告进行文化批判时,学者们一般只针对广告文本本性进行封闭的文本分析,而对广告文本的生产和广告信息的传播情况不予关心[3]。虽然研究尚未关注到广告人这块的内容,但是作为负责的广告人,我们应该力求减少以上的那些现象的发生,而在制作广告时充分考虑每个人的权益问题则可以减少甚至杜绝以上因为道德缺失而产生的现象。因而,在进行广告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广告中的人性化问题,在此从两个方面来关注人性化问题。
第一个方面——弱势群体。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从自身体验来说,最近一段时间有看到一个纯净
水的广告,看着让我心生厌恶。广告中运用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子的诉说,为其产品所作的希望工程的活动宣扬出来。这并不违反哪一条广告法律,但是却让我心生厌恶。估计和我一样对于这种类型的广告产生不好的感受的大有人在。企业做好事支持希望工程是件好事,但是为了实现其商业价值在其广告中加入了这类信息,会让人产生质疑:企业是为了做好事而做好事呢?还是为了广告而做好事?
依旧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广告。首先,从这则广告的代言人来说,包括他他以及他所代表的群体都是值得同情的,他们都属于以上所说的弱势群体中的人群。但是,把他们作为一种营销手段陈列在观众面前,他们是否愿意?他们会不会觉得不堪?他们的情感是否得到顾及?他们的权益是否得到保护?其次,观看电视的人群中,肯定是存在和代言人遭遇相似或曾经遭遇相似的人群,那么他们观看广告的同时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情?在中国的广告中,经常会看到的运用某个弱势群体的一些人来做广告,表达的主题无非是什么悲惨的、痛苦的、艰辛的,然后有人帮助等,这不仅仅存在于公益广告中,在商业广告中这种现象也很多,题材大多是表现弱势群体艰辛的一面以达到宣传人们要多关注弱势群体的效果。
第二个方面——性别。在广告中,不乏帅哥美女,在消费者观看广告的过程当中,广告中的代言人会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运用这种有关性的信息来做广告,不仅仅是女性的权益,也包括男性的权益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伤害。于女性,比如说利用女性去做一些性感广告或者其他有损女性尊严的广告等,这于男性,电视中都是帅哥+富豪,而现实生活中难以存在这样完美的男人,这对于绝大多数最普通的男性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伤害,或者说激发了广告男性的自卑等等心理。所以,关于性别的考虑不周全也是广告中缺乏人性化的一大体现。
综上,我觉得中国广告应该在关注人性化的问题多加努力。
四、对于广告人性化的建议
在做广告的过程中,作为广告人,不应该用这种展示别人伤疤的方式以求达到广告应有的效果,而应该运用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让受众在接受广告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广告所要传达的信息。无论是公益广告还是商业广告,人性化都是广告作品首先考虑的因素,创意只能排在充分考虑人性化的前提之下而展开。世界需要的是以人为本,同样,广告也应该坚持这个原则。充满人性化的广告才会广告应该努力的方向,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的广告才应该是大力倡导的广告。在人性化这个原则上,外国的一些广告公司就做的很好,表现一样的题材,比如希望大家关心孤儿之类的题材,外国的广告都会选择一种比较平和的方式去表现,让人们在观看广告的同时也能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而中国的广告一般会选择表现孤儿的孤单生活的点点滴滴的让心看过心酸不堪的来让人达到了应该帮助他们的一种效果。这本出于好意,但是广告人在做广告的时候是否有关注过那些孤儿他们的情感,把他们窘迫的一面展示在人前他们是否愿意?所以说,在做广告的同时,在保证遵守广告法律和广告道德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从另外的层面来关注,比如广告中的人性化问题。对于广告中的人性化问题,我们在做广告之前就应该充分考虑。
总结:广告人性化是不仅广告能够继续健康向上发展的前提,而且是必要条件,假如每一个广告人都能够尽职体贴地为不管是广告代言人还是广告受众考虑,那么出现违法广告的比例必然会少很多,而广告也会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杨军.广告不能这样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01):8~17.
[2] 卜卫.媒介与性别[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01):15.[3] 彭小华.广告中的性别再现[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05):186.
第四篇:关于当前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关于当前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如今,人类已经步入网络时代,网络开启了人类崭新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在愈加强烈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如同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科技进步一样,网络技术在极大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消极的影响,网络道德问题便是其中一种,不当的网络体验会导致网络失范行为,这对传统的社会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给道德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确保网络环境安全,维护网络道德标准,已经成为了一个必须落实的重大任务。
关键词:网络道德 失范行为 道德教育
现代社会已然进入网络化时代,网络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无处不在,它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方式,为社会提供了一个信息资源丰富的互动平台,无论个人还是组织,无论政府还是市场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共享信息资源,沟通合作交流。与此同时,网络技术对人类道德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的发展拓宽了社会成员的交往范围,为社会道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形成了多元性的网络价值理念和道德精神。但是由于网络具有隐匿性与虚拟性的特征,导致人们在不当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严重的网络道德危机和失范现象,淡化了人们的道德意识,降低了人们的道德情感标准,是对传统的道德规范的严峻挑战与巨大冲击,因此研究并解决网络道德问题迫在眉睫。
一、网络道德发展现状
当前网络道德的发展出现了以下几种不良现状:
(一)网站污秽内容充斥
网络的诞生给人类带来无穷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如今的诸多网站充斥着色情、暴力、侵权、恶意攻击等不道德内容,网络信息的污染程度已经相当严重,各种有害信息泛滥,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视频聊天的形式组织淫秽表演;开办淫秽网站;提供色情交易;利用网络传播暴力影像、游戏等信息;利用网络诋毁他人或进行人身攻击;随意弹出窗口向网民推送恶意信息;张贴虚假内容或非法广告;以所谓的“人肉搜索”等形式侵犯他人的隐私权等等,这些无疑都是超越道德底线的行为,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二)新闻媒体过多聚焦糜烂内容
如今的新闻媒体已经不仅局限于以往的报社、期刊等机构,搜索引擎、社交平台等网络成员纷纷加入到媒体宣传的行业中来,由于相关网络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如今许多网络新闻媒体为充分博取受众关注,过多报道社会中存在或讹传的许多不道德行为,且多涉及黄赌毒、糜烂奢侈等粗俗内容,这种错误行为变相宣扬了不道德信息,对网络受众的道德情感的发展起到了错误引导的作用。
(三)网络软件成败坏道德的重灾区
网游、手游、社交等相关软件因严重缺乏管理,各种色情宣传擦边球层出不穷。暴露的衣着、低俗的语言、血腥的画面充斥着各种软件,开发商不仅不以为然反而以此为噱头进行营销,成为荼毒网民身心健康的网络毒品。特别是青少年,由于社会经验
不足,不能完全辨别好坏善恶,往往图一时痛快,数度沉迷于网络、社交,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离家出走、为筹网费偷窃抢劫现象频发。
(四)网络道德情感冷漠
由于网络行为具有过高的自由度,导致网络上自由主义盛行,同时也导致网络道德情感的缺失,许多人在现实中因工作或生活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精神压力无处释放,甚至产生愤世情绪,这些往往会通过网络平台散发,表现为社交言论过激无度或缺乏网络同情心,过度冷漠,甚至不顾道德规范,肆意发表错误言论只为博得社会关注,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严重败坏了网络道德标准。
(五)网络犯罪猖獗
网络监督管理机制的尚不完善,导致网络道德意识上的相对主义盛行和道德无政府主义的泛滥,进而频发网络犯罪现象,侵犯知识产权、人身权、名誉权的现象时常发生,编写、散步病毒与木马的黑客行为过于猖獗,部分网站公开宣扬破坏国家与社会安全的非法内容,更有甚者利用网络平台销售犯罪工具、教授犯罪方法,更是助长了网络犯罪的嚣张气焰。
二、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
(一)开放性的网络缺乏规范性
开放性是网络的最大特征,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入网络,这种世界性的沟通平台在规范建设方面面临着许多障碍。从全球范围内来讲,每个国家、地区在文化、利益、价值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这就导致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套共同接受且行之有效的世界性法律规范较为困难;从我国现阶段实情来说,关于网络行为的法律与道德规范尚不尽完善,加之缺乏组织依托,网络相关约束机制难于起到强制性的规范作
用,使得网络成为了诸多网民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综合因素的影响使得极具开放性的网络环境缺乏规范性,从而给网络道德问题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并导致了网络道德水平的严重下滑。
(二)虚拟的网络过分脱钩于现实生活
网络作为一种虚拟空间的存在,发生在其中的各种活动都是现实活动在虚拟空间的延伸。在虚拟化环境中进行的网络交流,因为与现实的契合程度不够,导致网络交往相对于现实交往而言存在着某种偏差,如交往双方在不必道出自己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交流与沟通。这一特殊情况使得网络行为的道德他律性减弱,而道德他律性的减弱,必然会导致主体在进行网络活动时,因缺乏外部的监督而趋向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这样就使得主体在进行网络行为时往往无所顾忌,从而导致网络道德问题行为的产生。
(三)社会心态躁乱助长网络道德腐化
公德一般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而要求社会公民共同遵循的最起码的公共行为准则。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的好坏。如今,一些人受拜金主义的影响,只顾着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忽视了精神层面的修养与发展,导致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反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道德滑坡,部分腐朽思想甚至发展成“好财嫉富”、“笑贫不笑娼”的地步,这种急躁、烦乱的错误心态在许多情况下会通过网络平台宣泄与扩散,助长了网络道德的腐化。
(四)对网络平台的约束力不足
网游、手游等网络平台频频借助色情、暴力不道德信息的宣
扬来吸引网络客户,网络中诸多的“黄色信息”、“黑色信息”对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网络受众极具诱惑性,不断地侵蚀其道德思想,导致其道德防御力减弱,进而影响网络道德行为的健康发展,产生网络道德问题行为。同时这些非法的网络平台因缺乏足够的约束,悄然发展成为暴利惊人的灰色地带,而这种借助非法手段的高盈利诱惑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的从业人员加入,形成了一条恶性循环利益链,导致该行业肆无忌惮地膨胀式发展。
(五)媒体舆论功利色彩过浓
网络过高的自由度确实导致了网络谣言问题的频频发生,然而作为信息推送重要手段之一的网络新闻媒体因功利主义导致乌龙事件时常发生,这也是引发网络道德问题的元凶之一,且新闻媒体错误引导社会舆论所产生的影响力比官谣和民谣对网络道德的打击程度更大。
《人民日报》曾提出“新闻想象学”这一概念:把采访中捕风捉影的东西,根据读者偏好进行想象加工,以求吸引受众、引起轰动,这种风气长期以来一直是各国新闻界需要克服的顽疾。网络时代这一疾患扩散更快、危害更大,毒害了不少记者和网民。
把小事想象成大事,把没事想象成有事,这种功利主义的驱使下的错误报道,对于网络道德情感的表达产生了严重的错误引导,以至于事后醒悟的网友指责此类媒体唯恐天下不乱。
三、网络道德问题的可行性解决方法
(一)加强社会整体思想道德教育
社会道德作为网络道德的基础,应充分突出其主体性地位,因此要加强社会思想道德教育。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强调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对公民道德内容的丰富,也是公民道
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我们应在此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做到:
1、正确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在全社会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义利观。只有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义利观,才能使社会成员清楚什么是应该坚决笃行的,什么是应该坚决反对的,如此才能促成网络道德的健康发展。
2、摆正风气,形成良好道德共识
良好的道德共识是形成社会合力的重要基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共识,才能形成普遍纯净的网络环境,如此即便是出现了某些恶性因素,也会因为优秀的大环境共同声讨而得到尽快祛除。
(二)突出对青少年的教育
当前,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途径,也正在根本性地改变着青少年的生活、思维、行为等方式。青少年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但是辨清是非能力与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如果不当地使用网络,会在心理、生理、行为模式选择等方面受到伤害,特别是网络色情和暴力等有害信息会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此问题我们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预防青少年沉迷于网络
从社会层面上,全社会都应该趋利避害,共同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可以利用多种规范约束或激励机制,引导网游公司等利益相关者开发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新产品,并出资建立公益基金用于预防和矫治网络沉迷。同时强化网络从业人员的自律性,倡导从业人员像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爱护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共同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在个人方面,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加以合理限制,如设定上网时间、封堵不良网游、限制网络访问、遏制成瘾网购等。
2、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察
社会观察是青少年形成思想意识的重要渠道。青少年生活经历相对有限,但借助网络媒体的主动或被动的社会观察却非常丰富。共建共享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对此一要推动网络媒体更好地坚守社会良知、履行社会责任,帮助青少年客观分析、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察;二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扶持青少年聚集较多的网站采取措施,把青少年的注意力引导到正确方向,坚决同网上的错误观点和网上热点庸俗化等不良倾向进行交锋,主动倡导和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帮助青少年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营造良好网络道德氛围
1、彻底清除有害内容
针对色情、暴力等网络污垢,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净网行动”,树起有效的防护网,正如治理环境须实地考察、因地制宜一样,净化网络也不能浮于表面,而要切实投身网络之中,吸纳广大网友的意见和建议,与门户网站,各大论坛积极合作,发动最基层、最真实、最广泛的网络力量,让那些披着“糖衣炮弹”的危险信息,打色情暴力“擦边球”博取关注的垃圾信息,在众人监督之下无所遁形,无处藏匿。同时完善法律制度,强化对网络环境的整治与监督,为网络道德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氛围。
2、净化网络语言环境
对待网络语言,我们应抱着开放、引导和规范的态度,做到既尊重通俗、中性的网络语言的生存空间,也要坚决抵制部分低俗、明显背离传统道德和认知心理的网络语言。对此一要将网络
语言纳入汉语规则的框架,对网络语言进行合理的引导规范,以减少网络语言对汉语的污染,乃至对精神文明的侵害;二要让网络运营商、媒体工作者明确自身定位,加强自我约束,自觉承担起传播有益信息的职责,正确使用汉语言文字、传播汉语言文化、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三要提高网民素质,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和是非观,自觉抵制低俗、媚俗、庸俗的之流,防止“暴力语言”、“过度吐槽”等现象发生,齐心协力共同净化网络环境。
3、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约束
新闻媒体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承担着特殊的社会责任,在确保新闻媒体自由度的前提下,应约束新闻媒体信息披露的随意性,减少对不道德行为的过分关注,加强对不良现象的批评力度,多多聚焦道德模范行为,点赞优秀的道德品质,如此,在确保网络舆论自由度的基础上,多传递正能量,限制网络语言的任性程度,正确引导网络道德情感的表达。
(四)严厉打击网络犯罪
防治网络违法犯罪必须坚持多措并举,以防为主,群防群治,综合治理,运用教育引导、法律约束等多种手段,彻底堵塞和清除网络违法犯罪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依法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维护网络道德纯洁性。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不断加强和规范网络中的各种行为,大力消除各种不良信息,建立健全符合客观实际的互联网法规体系,实现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衔接。增强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防范和发现网络犯罪的能力,从自我做起,齐抓共管,让网络垃圾没有市场,彻底杜绝网络“黄赌毒”,形成文明上网、遵纪守法的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
2、完善网络法规打击网络犯罪。
构建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首先要依法管理,依法管理的关键在于有法可依。目前对于网络管理的执法依据是相关规章,这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对突飞猛进的信息化的管理要求。因此,应当尽快出台一部覆盖网络整体的综合性的法律,使保护网络环境、维护网络道德工作纳入法律范畴,对造谣、人身攻击、散布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依法处理。同时,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根据时间节点,适时部署开展针对色情、暴力、诈骗等网络犯罪的集中专项打击整治行动,坚持“以整促管”,加大对违规发布有害信息的网站整治查处力度,净化网络环境。
在人类的未来发展过程中,网络的进步举足轻重,一个良好的网络氛围不仅是我们社会道德优秀程度的反映,同时对公民社会道德情感发展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助推器,因此维护网络环境的纯洁性是我们的道德责任也是我们的道德义务。综上分析与研究,为了推动网络道德的健康发展,建立和谐互助的网络社会,必须在确立和完善网络道德规范的条件下,以教育引导为总抓手,限制约束机制为惩治手段,多部门、多行业联动合力,多方位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如此方能真正使网络社会的道德状况得到净化,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共赢的网络环境。
第五篇:浅谈劳动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浅谈劳动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
对策
“>
开展劳动竞赛是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调动和发挥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这几年,在各部门的配合下,劳动竞赛在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两个文明建设进程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形式、内容、效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适应的问题,需要认真重视、分析,加以解决。
一、竞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劳动竞赛如何适应企业改革与现代市场竞争的形势需要,是我们当前需要探讨的课题。就目前我们企业 的劳动竞赛状况来看,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劳动竞赛的内容和范围局限于生产环节,没有实现从体力型竞赛向智力型竞赛、单纯生产型竞赛向生产经营复合型竞赛的转变。
二是少数单位的劳动竞赛还存在着目标大、内容虚、管理松的弱点。有的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有的只说不做,应付上级;有的虽然做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不深入,不实际,不注意总结经验。
三是竞赛形式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年初上级下发通知、提出要求、喊出口号,便只等基层上报结果,疏于检查指导、总结推广经验。
四是没有使企业文化融入劳动竞赛之中。企业文化是我们企业多年来经
过顽强拼搏而得来的宝贵的财富,如何在劳动竞赛中使我们的企业文化发扬光大,两者相得益彰,同步发展,是我们每个竞赛组织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使劳动竞赛能够适应企业同步发展时代需要。
二、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是传统的劳动竞赛是“大生产”式的群众性生产活动,尤其是在我们企业以劳务密集型为主的发展阶段,体力型竞赛自然成为主导。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型、智力型的竞赛活动越来越多地要求我们在开展竞赛活动中,把创新意识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融入其中,要求不仅是指挥者、管理者还是一般作业者都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但目前在作业层中,一些员工的知识层次较低,不能满足施工生产的要求。
二是企业的中心工作是生产经营,劳动竞赛是为生产经营服务。但由于工会不是直接主抓生产的部门,对基层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掌握不准确,对一些技术含量较高工程不能给予直接指导,所谓外行领导内行,不会抓或不敢抓,所以由工会牵头主抓,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验收的组织格局,必然将造成“大虚松”的缺点,产生管理上的脱节,从而影响到竞赛的效果。
三是劳动竞赛是一个传统项目,在做法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思路,所以往往在形式上缺乏新意。劳动竞赛年年搞,每年的内容一成不变,往往造成基层一些单位认为发不发通知一个样,都是自己搞。穿旧鞋走老路,没有新鲜感。因此,从领导者的主观上就产生了厌倦心理或应付态度。直接影响了竞赛的组织开展以及最终的效果。
四是现代企业十分重视企业文化 的培养,而传统的竞赛更重视物质成果的量化,使劳动竞赛没有跟上国企改革的步阀。竞赛的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生产任务。同时在“比、学、赶、帮、超”的竞赛氛围中,形成一种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企业精神。而多年来我们在开展竞赛中只注重了前者,忽视了后者的积累和宣传教育。
五是在我们开展的劳动竞赛经常与各基层单位的业主开展的“百日大干”、劳动竞赛等活动相冲突。基层更重视业主的活动而无暇顾及本单位上级的活动。
四、对策
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就是要使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在新时期内推陈出新,在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保持生机和
活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⒈要用创新思维指导劳动竞赛。“创新是企业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开展劳动竞赛,就要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个核心,按照“做企业之需,想职工所想”的原则选好竞赛的主攻方向,使竞赛活动真正成为广大职工施展才能、创造业绩的舞台。一是要引入竞争意识。随着企业股份制改造、企业主辅分离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职工原来手中的“铁饭碗”早已不存在。每一名劳动者,都要立足岗位,学好本领,才能在企业中竞争上岗并占有一席之地。而劳动竞赛正是检验员工能力的水平的标尺,鞭策员工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把竞争意识引入劳动竞赛,才能赛出水平,避免流于形式。二是要强化学习观念。现代社会里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只有不断的加
强学习才适应时代、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要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作为劳动竞赛的高层次要求。在竞赛中,营造一种只争朝夕、不进则退的学习氛围,引导职工学习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职工的自身素质和岗位竞争力。
⒉要用新形式丰富劳动竞赛。竞赛年年搞,但形式内容差不多,没有抓住职工的兴趣,难以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新时期我们要把劳动竞赛融入新的元素。
一是要灵活多样。竞赛形式要实现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要充分利网络资源,扩大活动的参与面与奖评的效果。竞赛的范围可以涉及到多层次,不仅限于操作层,还要引入管理层。认真开展各环节、全方位的劳动的竞赛,形成从生产到管理、从单项到综合各个环节的竞赛格局。竞赛的效果可以用多角
度衡量,注重刚性指标同时,也不能忽视柔性成果。
二是要突出特色。竞赛活动要有让员工有心动的亮点和新鲜感,使竞赛听起来心动,做起来有劲,增强职工参与的热情。
⒊要用新内容深化劳动竞赛。劳动竞赛不仅要注重形式,还要深化内容。要用“三个代表”的理论指导劳动竞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代表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
一是突出经济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提高施工项目的科技含量是企业致胜的关键。所以我们要把企业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融入劳动竞赛,用科学的进步推动企业的发展。
二是要突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
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及行为规范,是企业在建设和发展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现代社会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从制度化管理向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转变,企业文化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要突出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文化在劳动竞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⒋要用新机制组织劳动竞赛。
一是要健全组织,形成新的劳动竞赛领导格局。把由工会牵头主抓、党政工团配合的组织机制,变成由工会宣传发动、相关业务部门主抓、工党政工团配合,工会表彰验收的组织机制。随着企业改革中利益格局的调整,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也在发生变化,领导者和企业全体员工的命运紧密相连,由工会主抓变成相关业务部门管理主抓,能够更
深入发现问题、更直接的解决问题,对竞赛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切中要害,便于工作的开展,避免流于形式。
二是要量化考核。竞赛要制定严密科学的考核方案,细化每一项考核程序,坚持以量化考核为主,综合考核为辅的原则。力争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力求实效。
三是要奖罚分明。竞赛,顾名思义,就是超常规的做法,按部就班不行。竞赛中员工要付出超长规的努力才能完成任务。奖罚分明就是要该奖必奖,该罚必罚,毫不手软。通过竞赛让员工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召开表彰大会、物质奖励、张贴光荣榜等形式,积极营造一种“先进光荣、落后可耻”的氛围,使竞赛充分发挥激励作用。